滑轮教学反思范文

2024-07-06

滑轮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

滑轮教学反思 第1篇

城区科学综合大联盟在我校举行。我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点评,我感觉受益颇多。本节课应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总体的课程目标基本完成,学生也通过实验得出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一些特点。但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在课程的生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下面我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较为成功的地方

1、课前准备充分。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器材准备充分。由于我们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暂时没有办法使用,于是在课前我就把器材搬到会议室,并根据教学的需求,对器材有所调整,确保实验器材使用的最优化,让学生能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

(2)小组分工明确。在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中,我就每班的各实验小组进行了分工,一般都是6人一组,1名总负责(即组长),2名操作员,1名记录员,2名观察员,在实验中分工合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就本课课前我再次强调了小组的团结协作,在课中每一小组都做得很好,秩序井然,分工明确,实验效率高。

(3)课件准备充分。在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并上网看了许多示范课,再结合自己的学生情况写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做好了内容丰富的课件。本课课件只有几张,但是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还有微课和介绍生活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比较集中的,课堂效果较好。

2、实验器材管控好。从课前的实验器材的分发、课中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完后器材的收拾,学生的秩序都很好。

3、旧知的复习到位。本课涉及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这是旧知。在使用前再次复习很重要,于是我就花费了两三分钟再讲清楚使用的注意事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实验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足的方面及改进策略

1、概念的讲解不够清楚。特别是定滑轮的概念,花费的时间太短,一闪而过,学生对于什么是“省力”也理解的不清楚,原因是自己钻研得不够透彻、明白,所以在讲解时也就讲不太清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再深入钻研教材,多看书学习,多问问同行,争取自己理解得透彻,才能讲得清楚。

2、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老师一抛出一个问题,就直接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导致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例如,在提问:“大家认为省力是和什么情况相比省力呢?”这时我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还搞不清楚问题,所以只有一两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会说,其余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我应给学生多一点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实验设计部分讲的太多。老师讲的太多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像本课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这一实验方案,应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老师只要稍作说明即可,不需要铺垫的太多。铺垫太多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顺理成章地知道了实验如何做的,学生就少了一次自己思考设计探究方案的机会。教师过多地参与设计、提示,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失去了探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应该让学生从观察思考,猜测,自己设计实验开始,只有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设计去做,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指导不到位。我叫了两组学生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学生都是纵向汇报的,这样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不明显。在第一个学生汇报时,我就应该及时教他横向汇报进行对比,那样的话,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再接着第二个学生汇报又更能加深印象,动滑轮的特点就能很好地掌握了。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钻研教材,多向名师请教,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滑轮教学反思 第2篇

上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将会对<<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进行教学反思。

(1)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要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构成就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重视学生探究潜力的培养。

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资料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资料而孤立进行的。

(4)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带给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带给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提效率。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思考学生思维的深度,再思考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第3篇

一、教具准备

视频资料:吊车吊运重物的情境 (老师出示图片) 等;

器材:铁架台、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定滑轮和动滑轮等。

二、教学过程

(一) 定滑轮

1.认识定滑轮。

(1) 课前提示:

让学生回忆每周一升旗时, 国旗在旗手作用下的上升情况 (让一学生模拟升旗情景) 。

(2) 课堂提出问题:

我们想想, 学校每周一升旗时, 为什么旗手向下拉绳子, 国旗就升上去了?

(3) 学生讨论:

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定滑轮

当旗手向下拉动绳子时, 国旗是怎样运动的?让学生分析, 向下拉动绳子, 为什么国旗会向上运动?相互讨论, 提出猜想。

(4) 讨论归纳, 得出概念:

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2.探究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1)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装一个定滑轮来做这个实验: (用铁架台做支架安装一个定滑轮, 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 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和弹簧测力计, 匀速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 把实验数据填在表一中。

(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归纳结论: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滑轮看成是一种杠杆, 你能找到它的支点, 阻力、动力的作用点和它们的力臂吗?

学生画图, 找出支点O, 动力F1、阻力F2, 动力臂L1、阻力臂L2, 代入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得出F1=F2。

(二) 动滑轮

1.认识动滑轮

(1) 出示图片:

吊车吊运重物的情境图片。

(2) 学生讨论:

让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并充分讨论,

猜想:使用动滑轮, 当重物上下移动时, 动滑轮可能会怎样运动?

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组装一个动滑轮 (用铁架台做支架, 安装一个动滑轮, 把一根绳子放到动滑轮上, 在轮子的轴线的钩上挂一些钩码和弹簧测力计, 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 读出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 把实验数据填在表二中。)

(1) 验证得出动滑轮的概念:轴的位置不断移动的滑轮, 叫动滑轮。

(2)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归纳结论。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滑轮看成是一种杠杆, 你能找到它的支点, 阻力、动力的作用点和它们的力臂吗?

学生画图, 分别找出支点O, 动力F1、阻力F2,

动力臂L1、阻力臂L2, 代入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得出F1=F2/2。

三、教学反思

从教学设计上看, 本人立足于教改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效果上有以下不成熟的感悟。

1.有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往往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索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如, 本人在新课引入时让学生回忆升旗的情景, 利用学生自身的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的学习已给本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2.教学环节与指导方法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在设计定滑轮是否省力这个问题时, 学生明白这个实验属于对比实验, 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这个实验应该与什么进行对比, 因此, 需要教师提示。既然看是否省力, 就应该用测力计来进行测量, 学生提到了这一点,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测力计往往存在误差, 为了将问题简单化, 本人在做定滑轮实验时, 又将测力计换成钩码, 效果十分明显。

3.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问题。教学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 突出实验探究,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并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身边的现象充满着物理知识, 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界充满着普遍的物理学现象, 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无时不在物理世界里。物理教学, 应根据教学内容, 尽可能把学生带出课堂, 开发社会活动课, 让他们观察生产生活的实际, 有所感悟, 增加感性认识;在这基础上, 回到课堂的实验验证和探究中, 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体现物理规律是科学的客观存在的。从定滑轮的实验, 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 但是能够改变力的方向;从动滑轮实验知道, 使用动滑轮能省力, 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另外注意强调两个问题, 一是拉动弹簧测力计要匀速地拉, 二是动滑轮绳子自由端要竖直地往上拉, 这对研究它们的机械效率是有实用价值的。

重议滑轮和滑轮组的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杠杆平衡原理;受力平衡;机械效率。

【分类号】G633.7

滑轮和滑轮组是常见的简单机械,在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多的应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根据物理原理,应用各种方法解决各种滑轮和滑轮组的受力问题。

滑轮和滑轮组得通过绕着的绳子施力,绳子软而能弯曲,其张紧时才产生拉力。同一条绳子拉紧时,绳子中的每一小段都处于张紧状态,拉力都相等。绳子是滑轮和滑轮组的重要附件,它将滑轮和施力物体联系起来。在分析滑轮与滑轮组所受力的作用时,应认识绳子的特征。

分析和解决滑轮和滑轮组的受力问题,通常有三种途径。

第一途径,将滑轮看成是特殊的杠杆,滑轮组看成是组合杠杆。滑轮和滑轮组受力运动会发生转动。转动的滑轮的受力可以通过杠杆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教材将定滑轮当成是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都等于滑轮半径的等臂杠杆,因而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滑轮的直径,阻力臂等于滑轮的半径的省力杠杆。对于滑轮组,如何应用杠杆平衡的原理,教材没有涉及。可能是因为问题较复杂。其实,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滑轮组的受力问题,对于学生认识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好处。

例如图1所示的常见滑轮组,动滑轮下面挂钩挂着重G的物体,绕滑轮组的绳子一端挂住动滑轮上挂钩,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施力于动滑轮右边的B点,不计滑轮所受的重力,所施绳端的拉力F多大?

将图1变化一下,动滑轮视为杠杆,如图2所示在动滑轮转动向上运动过程中,可认为与滑轮左侧的绳子相切點A是杠杆的支点,动滑轮下挂钩D所受的阻力等于重物受到的重力G,作用于动滑轮的动力 有两个:一是作用在B点的拉力F,二是作用在上挂钩C点的拉力F,阻力G的阻力臂等于滑轮半径R,动力F的动力臂为直径2R,动力F的动力臂为半径R,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有F×2R+ F×R=GR。绳子的特征是同一条张紧的绳拉力处处相等,故F=F。于是我们可求得F=G/3。这样计算拉力F有点繁琐,但能使学生认识到用杠杆平衡原理能解决滑轮组的受力问题。

第二途径,根据力的平衡解决滑轮和滑轮组的受力问题。如图2所示,分析动滑轮的受力情况:动滑轮下挂钩D受到重物对它的拉力作用,在重物匀速提升时,拉力等于重力G。动滑轮A、B、C三点分别受到三股绳子的拉力作用,这三股绳子是同一条绳子绕在滑轮上,同一条绳子拉力处处相等均为F,所以三股绳子拉住动滑轮的力总共为3F。不计滑轮和绳的自重,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平衡,故有3F=G,可算出F=G/3。

用这个方法能简捷找到答案,还可以解决较为复杂的滑轮组的问题。如图3所示的滑轮组,大箱子重G=100N,人重G=500N,不计滑轮和绳的自重,人用多大拉力可使大箱子匀速上升?

将大箱子、人、A轮和B轮一起考虑,整个体系受到向下的总重力G+ G =1500N,共有四股绳子向上拉住这个体系,其中a、b、c三股绳子是同一条绳,拉力相等,记为F1。d段绳子拉力为F2,它与e段属同一条绳子。再考虑B轮处于平衡状态,有2 F1 =F2 的关系,可列方程3F1 +F2= G+ G,将2 F1 =F2代入,可得到F1=( G+ G)/5=300N。人所用的拉力F1小于人受到的重力,人可以将大箱子连同他一起匀速拉上。用力的平衡这条途径能解决较为复杂的滑轮组问题。

第三条途径是通过功计算滑轮和滑轮组的受力。由于额外功 的存在,一般的机械,效率η总小于100%。如果将机械看成是理想机械,额外功为零,效率η=100%.从机械效率的角度分析滑轮和滑轮组的受力,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对于图1所示的滑轮组,若滑轮和绳子的质量可以忽略,又没有摩擦损耗,机械效率为100%,这种情况总功等于有用功。将滑轮组右边的绳端竖直向上拉动,是动滑轮和重物升高h,有用功W用=Gh。使动滑轮升高h,与轮相连的三股绳子都得缩短h,施力的绳端得上升3h高度,所做的总功W总=3Fh。根据W总=W用,有3Fh=Gh,即得F=1/3G,这个结果跟前面两条途径计算的一样。

用计算力做功的方法及研究滑轮和滑轮组,还能解决机械效率η<100%的问题,例如由于滑轮和绳有质量,并不能忽略机械运动时的摩擦力,滑轮组在提起所受重力为G的物体时,效率为η=80%。算一下作用于绳端的拉力该多大?

根据上力的计算,有用功W用=Gh,总功W总=3Fh,由效率公式η=W用/W总=Gh/3Fh=G/3F=80%可算出作用于绳端的拉力大小为F=G/3η=0.42G

三条途径都能解决滑轮和滑轮组的问题。学习物理不仅是为了认识物理世界,更重要的是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滑轮和滑轮组的教学中,不能光让学生记住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这样的结论,应让学生学好物理原理,应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解决滑轮和滑轮组的问题,还能解决常见的轮轴、定动滑轮等机械的应用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理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但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形式进行。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比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研究动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滑轮教学反思 第6篇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节课的引入我作了如下安排:瘦子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反而自己被重物提了起来。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在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时不仅会有疑问:瘦子为什么会被提起来?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情景的创设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带着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滑轮的知识。先认识了生活中的滑轮,升旗仪式,建筑工地上的吊车,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熟悉而亲切(升旗手就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平时要懂得去观察和发现,同时对滑轮的使用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下面组装滑轮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再通过自主活动探究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滑轮这节课,也贯穿了杠杆平衡的思想,通过对教具的观察和课件的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杠杆知识迁移到滑轮,学生从杠杆平衡的角度去理解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省力杠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最后分析一开始的动画情景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作这样的思考:为了充分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能否将它们组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知识的拓展。

滑轮教学反思 第7篇

1、把课堂演示为主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层层追问,使结论自然呈现

滑轮教学反思 第8篇

1 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最后一个学生实验, 也是中考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探究性实验。学习它要以掌握功、机械效率的知识为前提, 同时实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在中考中属于必考内容, 而且在中考中所占比重也比较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可掉以轻心。

2 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教学内容, 我把本节课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个:一是让学生练习组装滑轮组,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通过实验分析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 三是探究提高滑轮组效率的途径或方法, 四是加深对机械效率意义的理解, 五是培养学生间合作共事与协同配合能力。这五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应该说这一目标, 突出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是合理的, 也是科学的。

3 教学流程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回顾一下“三种功” (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的含义, 机械效率的定义、公式, 再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由学生亲手来完成实验, 最后得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这样的流程设计, 契合知识内在的逻辑性, 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 实验小组的优化

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 并尽可能让每个小组的实验都比较顺利, 我划分了24个组 (平常是划分的12个组) , 且对全部49名学生进行了优化组合, 采用了“一好一差”的搭配方式。即便如此, 在实验中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进实验室, 加上该实验的难度比较大, 所以实验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 有的小组数据误差较大, 有的小组就连数据都没测完, 严重拖累了教学进程。

5 实验难度分析

纵观整个实验的全过程, 其难度点有以下几个:一是滑轮组 (包括动滑轮、定滑轮) 的组装对学生来说的确困难不小, 二是重物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便测量, 三是拉力的测量要求在匀速拉动中对测力计读数, 比较困难, 四是有的小组因滑轮本身的摩擦比较大导致测量的误差较大, 五是该实验要求两个学生之间务必进行密切的配合才能确保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这些客观存在的难度因素, 势必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构成比较严峻的挑战, 从而大大地影响了实验操作的效率和实验的成功率。

6 虎头蛇尾的遗憾

由于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占用时间过长, 导致后面的时间紧张, 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时仅采纳了一个组的实验数据, 于是就导致了后面对影响滑轮组效率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和充分, 进而导致提高滑轮组效率方法的总结就显得比较匆忙, 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充分的讨论、提炼和归纳, 也导致了机械效率“万能公式”没有时间让学生在此课堂得以运用, 学生没有体验它的“万能”之处, 个人觉得这是执教此节课最大的遗憾。

虽然自己很不满意这节课, 但让我倍感欣慰的是, 通过对这堂实验展示课的教学, 我有以下收获:一是我对“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这一实验内容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比以往更为准确, 二是明白了此节实验课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三是明白了今后在执教这节课时应该如何调控好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是我的课件制作水平的确较以往提高了不少。应该说当自己今后再执教这节课时, 我将变得更加从容、自信与得心应手, 可以有效避免虎头蛇尾的遗憾。

《滑轮》教学设计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大小与重物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2)联系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安装滑轮组.

三、教具

滑轮、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2.新课讲授

(1)引言

观察教材图12.2-1,大人利用滑轮将重物吊到二楼,大人让孩子帮忙,却把孩子吊了上去.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阅读教材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

定滑轮:在提升重物时,它的轴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的滑轮.

2015年9月3日上午,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名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旗杆上安装的滑轮就是定滑轮.

动滑轮:在提升重物时,随着重物一起上升(或下降)的滑轮.

(3)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动手实验,探究知识.

如图12.2-3,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提升钩码时的省力情况,总结规律.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它的优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它的优点是可以省力.

例1: 已知物体和动滑轮总重为860N,要用不大于200N的力将物体匀速提起,问:动滑轮和重物需要几段绳子承担?(不考虑绳重和摩擦)

分析:在不考虑绳重和摩擦的条件下,求绳子段数的题型分为两类:①如果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有n =G物/ F;②如果考虑动滑轮的重力,有n =(G动+G物)/ F.对于n的结果中小数点后面出现尾数,无论是否小于5,一律向前进1,因为绳子的段数应该是整数.

n =(G动+G物)/ F=860N/200N=4.3≈5

即需要5段绳子承担,此时施加的动力实际为F=860N/5=172N .

(4)滑轮组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如图12.2-4).出示实验器材,认识滑轮组的构造,哪部分是定滑輪,哪部分是动滑轮.学生动手组装滑轮组,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大小与重物的关系.

①判断省力情况:忽略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由几段绳承担(包括系在动滑轮挂钩上的那段绳),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如右图:

②绳的绕法:绳子的段数n为奇数时,绕线时从动滑轮挂钩开始绕线;当n为偶数时,绕线时从定滑轮挂钩开始绕线.概括为:奇动、偶定.

(5)阅读材料:《科学世界》轮轴和斜面

①轮轴:由轮和轴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实质是能连续转动的杠杆.

例如:球形门把手、方向盘、水龙头、辘轳、扳手、钥匙、手摇铅笔刀、绞盘、石磨、手摇卷扬机、收音机的旋钮.

②斜面:与水平方向有不为零的夹角的平面叫做斜面.

例如:盘山路、金字塔、楼梯.

电梯事故——安全教育

2015年7月26日上午,湖北荆州市一百货公司手扶电梯发生事故.电梯与楼面连接的迎宾踏板松动,导致一名抱着幼儿的女士被卷入电梯内不幸遇难.女子在遇险一刹那,奋力将3岁的儿子托举送出得以生还,自己却在8秒内被电梯吞没.为避免此类事故发生,除了对电梯进行定期检修外,有关电梯急停方式的知识普及,也同样重要.在电梯两端,都有红色的电梯急停按钮.在自动扶梯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可及时按下该按钮使自动扶梯停止运行.

3.课堂小结:请一名学生总结,其他学生补充.

4.课堂测试:见投影.

5.布置作业:教材第84页第1题、第4题.

6.板书设计:略.

五、设计思考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各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有全新的模式,也有新旧结合模式.有的模式重视理论导学,有的模式重视实验探究,有的模式融合教育信息化.殊途同归,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节课从感知、识别、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应用等方面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一)知识的连贯性

课前复习提问的问题是上一节内容,既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就很好地为本节课做了铺垫,避免了因固有知识的缺失造成的理解困难.

(二)开场的趣味性

新课导入时利用了教材的图片,既以教材为根本,又有趣味性,加之教师幽默的语言,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使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验的探究性

本节课由实验探究规律,深入浅出,印象深刻.学生对于自己归纳出的结论,记忆犹新,运用自如.实验操作简单,易于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实验探求新知,必能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选题的典型性

在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之后,用精选的例题巩固新知识,题型贴近中考.对于一个知识点多题强化,对于一道题训练一题多解.

(五)讲解的实效性

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实验前演示幻灯片,将实验的注意事项标注其中,使教师的整体指导有效.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六)作业的延展性

布置学生课外观看微课视频,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对简单机械的探索.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

(七)难点的简化性

1. 蕴含高中知识

教材的漫画中人在上升时,未必匀速上升,可能是加速上升,加速运动是高中具体学习的知识;另外,提升动滑轮时,要“匀速竖直向上”提,如果不这样提,会导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2.

2. 确定支点位置

滑轮教学反思 第10篇

此课教学,理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但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形式进行。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比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研究动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滑轮》教学反思 第11篇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滑轮组》教学反思 第12篇

《滑轮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能否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学生也能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即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预测。实验一问题不大,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即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不过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只绕过了动滑轮而没有绕过定滑轮,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也可提醒参考书中插图。让学生少走歪路,以免影响实验进度。

实验二是要研究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有何作用?因为材料原因,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多了障碍。因为各组材料中,没有如P15插图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动滑轮这种装置,工具箱中没有,学校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也没有,只在另一个大机械实验盒中找到了类似的一两个,根本无法满足分组实验的需要。于是,只能借助于实验一所用的材料,虽然经过指导,但学生在组装、实验过程中,错误百出。很多小组想法简单,想着就一根线分别绕过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就行了,于是有了如图一的这种组装方法,接下来就遇到了“钩码挂在哪个动滑轮上好?”这个问题,其实这种组装方法,随便挂在哪个动滑轮上,或者两个都挂,实验都无法取得正确数据。后来指导学生按图二方法进行组装,才测得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但组装有一定难度,小组成员间配合不好的话,又手忙脚乱,影响了实验进度。材料啊材料,科学教师的命哪!没有材料,只能化繁为简,没有材料,只能变分组为演示,没有材料,只能空口白话纸上谈兵。

《滑轮》教学设计 第13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1) 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 2)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 3) 会安装滑轮组, 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大小与重物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 2) 联系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安装滑轮组.

三、教具

滑轮、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 1) 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2.新课讲授

(1) 引言

观察教材图12.2- 1, 大人利用滑轮将重物吊到二楼, 大人让孩子帮忙, 却把孩子吊了上去.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 2) 阅读教材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

定滑轮:在提升重物时, 它的轴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的滑轮.

2015 年9 月3 日上午, 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名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 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旗杆上安装的滑轮就是定滑轮.

动滑轮:在提升重物时, 随着重物一起上升 ( 或下降) 的滑轮.

( 3) 实验:《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动手实验, 探究知识.

如图12.2- 3, 学生分组实验,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提升钩码时的省力情况, 总结规律.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它的优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它的优点是可以省力.

例1: 已知物体和动滑轮总重为860N, 要用不大于200N的力将物体匀速提起, 问:动滑轮和重物需要几段绳子承担? ( 不考虑绳重和摩擦)

分析:在不考虑绳重和摩擦的条件下, 求绳子段数的题型分为两类:①如果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 有n =G物/F;②如果考虑动滑轮的重力, 有n = (G动+G物) / F.对于n的结果中小数点后面出现尾数, 无论是否小于5, 一律向前进1, 因为绳子的段数应该是整数.

n = ( G动+G物) / F=860N/200N=4.3≈5

即需要5 段绳子承担, 此时施加的动力实际为F=860N/5=172N .

( 4) 滑轮组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 构成滑轮组 ( 如图12.2- 4) .出示实验器材, 认识滑轮组的构造, 哪部分是定滑轮, 哪部分是动滑轮.学生动手组装滑轮组, 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大小与重物的关系.

①判断省力情况:忽略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 动滑轮由几段绳承担 ( 包括系在动滑轮挂钩上的那段绳) , 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如右图:

②绳的绕法:绳子的段数n为奇数时, 绕线时从动滑轮挂钩开始绕线;当n为偶数时, 绕线时从定滑轮挂钩开始绕线.概括为:奇动、偶定.

( 5) 阅读材料:《 科学世界》 轮轴和斜面

①轮轴:由轮和轴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 叫做轮轴.轮轴的实质是能连续转动的杠杆.

例如:球形门把手、方向盘、水龙头、辘轳、扳手、钥匙、手摇铅笔刀、绞盘、石磨、手摇卷扬机、收音机的旋钮.

②斜面:与水平方向有不为零的夹角的平面叫做斜面.

例如:盘山路、金字塔、楼梯.

电梯事故———安全教育

2015 年7 月26 日上午, 湖北荆州市一百货公司手扶电梯发生事故. 电梯与楼面连接的迎宾踏板松动, 导致一名抱着幼儿的女士被卷入电梯内不幸遇难.女子在遇险一刹那, 奋力将3 岁的儿子托举送出得以生还, 自己却在8 秒内被电梯吞没.为避免此类事故发生, 除了对电梯进行定期检修外, 有关电梯急停方式的知识普及, 也同样重要.在电梯两端, 都有红色的电梯急停按钮.在自动扶梯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 可及时按下该按钮使自动扶梯停止运行.

3.课堂小结:请一名学生总结, 其他学生补充.

4.课堂测试:见投影.

5.布置作业:教材第84 页第1 题、第4 题.

6.板书设计:略.

五、设计思考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各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有全新的模式, 也有新旧结合模式.有的模式重视理论导学, 有的模式重视实验探究, 有的模式融合教育信息化.殊途同归, 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节课从感知、识别、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应用等方面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 一) 知识的连贯性

课前复习提问的问题是上一节内容, 既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就很好地为本节课做了铺垫, 避免了因固有知识的缺失造成的理解困难.

( 二) 开场的趣味性

新课导入时利用了教材的图片, 既以教材为根本, 又有趣味性, 加之教师幽默的语言, 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使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思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 三) 实验的探究性

本节课由实验探究规律, 深入浅出, 印象深刻.学生对于自己归纳出的结论, 记忆犹新, 运用自如.实验操作简单, 易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实验探求新知, 必能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深入思考, 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 选题的典型性

在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之后, 用精选的例题巩固新知识, 题型贴近中考.对于一个知识点多题强化, 对于一道题训练一题多解.

( 五) 讲解的实效性

实验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实验前演示幻灯片, 将实验的注意事项标注其中, 使教师的整体指导有效.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

( 六) 作业的延展性

布置学生课外观看微课视频, 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对简单机械的探索.课内打基础, 课外下功夫.

( 七) 难点的简化性

1. 蕴含高中知识

教材的漫画中人在上升时, 未必匀速上升, 可能是加速上升, 加速运动是高中具体学习的知识;另外, 提升动滑轮时, 要“ 匀速竖直向上”提, 如果不这样提, 会导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2.

2. 确定支点位置

《滑轮及应用》教学设计 第14篇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滑轮,以及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特点及原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将近一年的学习,对物理有一定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初步养成好的实验习惯;虽然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基础知识,但对滑轮的实质、滑轮特点的理解难度较大,我想通过课件来形象化,变抽象为直观,使之理解。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①动滑轮、定滑轮的概念; ②定滑轮、定滑轮的工作特点;③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④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本节课的思路:通过教师提问、课件展示、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解释问题等过程,归纳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并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强调相互协作,最终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滑轮工作特点理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和分辨定滑轮、动滑轮。②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及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得出数据的过程,学会归纳总结。②通过将定滑轮、动滑轮抽象为杠杆,能直观好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物理给生活带来的变化。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其工作特点。难点:动滑轮的实质和工作特点。

六、教具

多媒体一套、每桌上铁架台各一个、单滑轮各2个、直尺各一把、棉线各一根、弹簧测力计各一个、圆柱体各一盒。粉笔两支。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用一根杠杆固定在支架上,旋转后让学生观察杠杆运动的轨迹,然后用圆盘来类比杠杆运动的轨迹,自然引入新课——滑轮。

(2)新课教学。

一、滑轮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观察归纳得出

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教师活动:举例:工人装修三楼的房子,需要把货物从一楼搬到三楼,他们都利用一更绳子和一个滑轮来实现。展示课件并提问:假如你是这个工人,你会怎么办呢?

教师总结:定滑轮: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动滑轮:其轴和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二、探究滑轮的使用特点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1)教师叙述:工地上又来了一个工人,他没有用滑轮,直接用手把物体提上去。

(2)提问:使用滑轮和不使用滑轮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答:省力

教师提问:使用滑轮一定省力吗?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并要求按图进行探究

教师活动:①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②利用课件展示其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主动参与,亲自体验,收集数据,分析归纳,把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得出结论:

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不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师活动:①构建杠杆模型; ②利用杠杆原理展示课件中的滑轮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听老师讲解后及时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定滑轮的工作原理:等臂杠杆(不省力)

在忽略绳子和定滑轮之间的摩擦时有:即有F= G物

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省力一半)

在忽略绳子和滑轮之间的摩擦时有:F=1/2G物

教师活动:从实验数据来看,使用动滑轮是不是省力一半?如果不是,为什么?

师生互动:分析得出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即F=1/2(G物+G动)

教师活动:使用动滑轮省了力,省了距离了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物体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堂指导

师生互动: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时费了距离。即S=2H.

四、滑轮的运用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

师生互动:回顾本节课前面所讲内容,并引入滑轮组。

五、反馈练习

六、本节知识延伸

教师讲述:滑轮组的使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小女孩能轻松将一头牛拉起来呢?这样留一点悬念,让学生去思考,自然引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1)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2)定滑轮: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动滑轮:其轴和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定滑轮的工作原理:等臂杠杆(不省力);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省力一半)。

(4)定滑轮省力不费距离,动滑轮省力但费了距离。

上一篇:学生观看《郑义门》心得体会参考下一篇:民主评议党员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