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备课教学设计

2024-08-08

数学备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数学备课教学设计 第1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习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体,它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形,长是(),宽是(),面积是(),它和()面的面积相等。

(3)()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练习

一、填空

⒈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所以叫它们都是()边形。

⒉ 长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都是()角;正方形有()条边,四边(),有()个角都是()角;平行四边形有()条边,对边(),有()个角,对角()。

判断

⒈ 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

⒉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

⒊ 有直角的图形都是长方形。()

画图

⒈ 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⒉ 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再交流结果。

4、做练习二第3、4题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7页例

5、“练一练”,第8~9页练习二第5~10题,思考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所求问题。教具准备:

无盖长方体纸盒模型一个,各小组准备火柴盒一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各自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每步算式分别表示什么,确认计算结果。指出:计算这样的实际问题,都必须先弄清要计算哪几个面面积的和,再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第6题

指名读题,并说说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提问:这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分别求得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自由读题。引导学生回答:

教室的地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之后,还应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5.做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10题 提出要求: 量一量,量出内盒、外盒的长、宽、高。算一算:内盒和外盒至少各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 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你的解答过程和结果。议一议:计算内盒和外盒所用硬纸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前置作业:

1、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都是哪几种?并画一画。

2、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

3、准备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可以摆成什么形状?体积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实物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昨天的知识你掌握的很好,相信你,前置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吧?你准备了几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啊?都摆成什么形状了?体积是多少呢?

根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也动手摆。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立方厘米。

图下板书:4立方厘米

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操作。

生: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就含有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5立方厘米。

2、揭示课题

师:可见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摆出一个长方体,并计算它的体积?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正方体个数

体积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师: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验证猜想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这是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猜出它们的体积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4×1×1=4立方厘米

4×3×1=12立方厘米

4×3×2=24立方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巡视。组织交流,课件出示拼摆后的图形。师:你是怎么摆的?体积是多少?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师:那如果再给你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出示例1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3、概括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验证,得出之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

V=abh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书上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学生阅读课本。课件出示

正方体的体积:V=a³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9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

2、长0.5米、宽2.5米、高0.8米

3、棱长6分米

四、拓展延伸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的玩具箱,能放入到收纳凳里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数学备课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内容:教材P67~68例1练习十五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理解形如a±x =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式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补充条件,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并用等式表示:x +3=9(教师板书)

二、互动新授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 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观察:把左边同时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 +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者同事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3.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5.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即:方程左边=x +3 =6+3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6.讨论: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再汇报。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解方程时要先写“解”,等号要对齐,解出结果后要检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作业:教材第70~71页练习十五第1、2、题。板书设计: 解方程(1)例1 x-3=9 方程左边=x +3 x +3-3=9-3 =6+3 x =6 =9 =方程右边 所以,x =6是方程的解

数学教学与备课问题探讨 第3篇

教学实践证明,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上讲台的新教师, 都必须认真备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在备课中付出辛勤的劳动,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我从事数学教学30多年, 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的备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教本内容的取舍

数学教学一方面应体现知识性:使学生掌握一定范围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进而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应体现工具性:让学生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 使之为后续的专业课和基础课乃至将来的实际工作服务。高职院校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学校, 它不同于普通高中。我们不能, 也不可能把高中阶段的全部教学内容搬入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课堂。高职院校的数学课本是专家们根据大纲的要求并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而编成的,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备课要尊重课本, 按课本内容规定的广度和深度传授知识, 但是也不能唯课本论, 不能照本宣科。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较普高学生数学基础差,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在不影响学生对概念、公式、法则等理解的前提下应大胆舍弃那些内容抽象的论述, 代之以直观形象的表达;舍弃复杂、繁琐的论证, 代之以具体的证明。就是说高职院校数学理论的教学不能走纯数学化的道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较多, 无论哪一种课本, 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 都不可能顾及到每个专业的需求, 因此, 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考虑数学知识在本专业的应用, 补充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例题、习题, 使学生看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即将进行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乃至将来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后都有用处。

二、关于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我们备课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 要符合大纲要求, 要视所讲授的内容在本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定。我们不能把要求学生了解的概念升高为要求学生理解, 也不能把使学生理解的数学知识降低为了解, 否则就颠倒了主次、颠倒了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目标应与为达标而实施的教学手段相统一, 而不能让教学目标落空。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充分设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学目标一般应包含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内容, 不能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牢记教学目标。现在有些学校在教改中实施目标教学、项目教学, 就是明确要求学生了解教学目标, 而且取得了成功。我认为这是一种值得仿效的好的教学方法。

三、关于新课导入

演戏、写文章都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讲课也是这样。精彩的开头能从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不断扩散、深化, 深深地被新的知识所感染,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精彩的导入意味着新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语言应简练, 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 以旧拓新, 揭示目标。

这是从旧知识出发, 揭示教学目标的导入方法。当新课内容和某些旧知识相衔接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我在讲解极限的四则运算时, 先复习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极限, 再指出求一些结构较复杂的函数极限时就不能单纯地用观察法求解, 就自然地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了回忆、复述、再认识, 又使他们弄清了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及联系, 还使他们尽快地了解了教学目标。

(二) 设置疑问, 引起悬念。

这是一种借设疑抓住学生注意力, 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我在讲解复合函数求导时是这样引入的:先复习提问:“sinx的导数等于什么?”学生回答:“cosx。”接着提问:“sin2x的导数等于cos2x吗?”于是学生们带着弄清真相的迫切心情学习复合函数求导,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 实验启迪, 激发情趣。

这是由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下引入新课的方法。如学习椭圆的定义时, 我先做了一个实验:将一根绳的两端各栓一个图钉, 再将图钉按压在黑板上, 用粉笔将绳子拉紧在黑板上慢慢移动画出一图形, 这就是椭圆。接着分析出:“在这实验过程中, 椭圆上的点 (粉笔) 与两点 (图钉) 距离之和始终等于定长。”然后让学生试着说出椭圆的定义。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易将学生思维引向高潮, 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 借助事例, 讲述故事。

这是一种趣味性地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我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 给学生讲了一段故事:“德国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 老师让全班学生速算1+2+3+…+100, 老师话音刚落高斯就算出了结果:5050。因为这种讲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了极其深刻的直观印象。

(五) 结合现实, 感性引入。

这是项目教学的引入方法。我首先给出项目:求一小山附近两点间的距离 (这两点既不能通过, 又不能通视) , 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在学生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给出解斜三角形的概念, 以及解斜三角形的工具: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最后由学生完成任务。这种新课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直奔主题,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四、关于教学内容安排和新课过程

一次课教学内容安排的深度和广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在备课中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做到容量适当, 深广度符合大纲和教材要求, 新教师还可安排一些备用的例题或练习。教学内容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重点、突破难点, 要能使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联系紧密, 衔接自然。同时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要预先有所估计, 要体现重点内容。就整体而言, 一次课的时间安排不能太紧, 也不能太松, 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一般而言, 一次新课过程应有复习引入、新课过程、练习巩固、复习总结、布置作业、安排预习等环节, 但不能千篇一律。

五、关于语言和板书

上课一般是由说和写组成的。因此, 备课时教师应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用语和板书。在语言方面教师应力求做到用词准确、叙述精炼、前后连贯、生动形象, 特别要推敲衔接语言, 使知识自然过渡。板书是客观语言, 与教师的课堂用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 与不能重复的教学语言相比, 能较长时间影响学生。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掌握运算技能, 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板书最好与教学语言相结合, 这样不至于使板书呆板, 当然也不能为板书而板书。板书应注意以下问题:需要板书的内容要合理布局。重点内容应安排在醒目并便于保留的地方, 不要写了就擦, 擦了再写, 有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板演的地方。板书要求字迹工整、规范清晰、条理分明、绘图正确、美观大方、主次分明。板书一般有主板、副板之分。板书中要有明确的主题, 使教学过程脉络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板书不能过繁,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也不能过简, 否则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六、关于教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法。教法应服从于内容, 服从于学生, 服从于教学效果。但是, 无论选取哪种教法都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避免单纯的注入式教学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在重点之处启发, 在关键之处启发, 在疑难之处启发, 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处启发。应当明确指出一问一答的方法不等于启发式。何为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呢?两种教学方法中, 教师与学生所处的位置可以形象地比作:注入式教学中的教师好比演员, 学生好比观众, 上课恰似学生观看教师表演, 学而不思。启发式教学中的教师好比导演, 学生好比演员, 整台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不仅仅要动脑, 有时还要动口动手。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项目教学”就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好的教法还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师仪表密切结合。在课堂中教师要能够随时把握学生心态, 具有随时改变、调整教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七、关于教案

教案是备课的体现和总结。教案力求规范, 便于实施。教案应包含两项基本内容:一是本次课教学目标 (尽量用可叙述, 可测量行为陈述“目标”) ;二是教学过程中各部分的计划。包含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的分配, 以及教具的使用, 等等。教案写完后应留有课后分析栏目, 以作为个人课后自我分析和体会的记录, 为总结研究教学工作积累材料。教案的详略可因人而异。在一节课中最好多设想几种方案, 以应对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案写好后, 上课前应将它熟悉一遍。

八、关于学生

备课时不要忽略了教学对象———学生, 这就是常说的备课要备学生。教师应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学生的基础,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 以便对课堂作出较为准确的估计和判断, 从而考虑好解决问题的办法。

九、关于信息反馈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备课 第4篇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1.想学生之所想。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等,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同是一本教材,教师理解起来轻松,在学生眼中尤其是低段学生无异于“天书”,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与看待问题,引导与启发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

2.疑学生之所疑。在备课中,教师要将教的思路转变为学的思路,真正做到与学生同步理解教材,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促进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围绕学生顺利展开。如果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困惑,那么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如果教师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全部知识都讲清讲细,没有重点,同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备课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也要体现这一理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双基教学目标,还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掌握与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方法是学习的核心,而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些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末,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与知识技能目标相比较,这些更为重要。二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但是不会运用,无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注定是失败的。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这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备课中,我们要设计操作环节,这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符合数学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操作环节,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数学方法,激活数学思维,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在操作中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而且手脑并用,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进行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

三、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现行小学数学新教材具有两个主线,一条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的明线,即教材上写什么;另一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的暗线,即为什么这么写。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要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高,就必须要重视并贯彻这两条主线。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切入点这一问题,也就是说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教材的横向与纵向挖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所包含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才能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由学会到会学,成为知识的主人,得到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想与方法的形成就必须要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要知道成功的数学活动正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整理数学素材时,我们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观察生活,要明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现有的经验、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留不同的学习空间,让各个层次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相应的解决,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四、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一次总结,更是一次提升,这同样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前的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是二次备课,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高,是今后进行教学的重要经验。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后的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通过不断的体会与感悟,最后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是总如教师所预想,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在教师的意料之外。这些正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如果忽视这些突发事件,那么教学就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的。要想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偶发事件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不断地积累成功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除此之外,还要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跨校、跨地区之间的集体备课,这样更加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之,在具体的备课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求知的大道上前进。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到现代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实现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高一数学备课组教学总结 第5篇

1、我们组继续认真学习第三次全教会会议精神及有关文件,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减负增效的现实意义。

2、本学期我校掀起了学习和推广洋思经验的高潮。我组能认真系统地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领会其实质,汲取其精华,根据高中教学的实际,进行借鉴。

3、我们组还继续学习了《课堂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4、继续认真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师徒间经常听课交流,认真评课。集中备课,共同商讨教材等。

二、抓常规,提高课堂质量,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组能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重点抓好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做到集体备课,资料共享,信息传递。树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的意识,全面实施目标教学,切实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益。

本学期我们完成了期初制定的计划——代数第二章《三角函数》,第三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解斜三角形》,第四章《反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第二章《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教学。

本学期进行了两次阶段性调研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我们能认真进行复习迎考工作,共同商讨复习策略。考试后加强补差工作,力争每一位学生都不掉队。

三、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我们组3人12月份都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组,能认识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以课题研究为龙头,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来促进教学效益。

2、新教师芮伟兴、黄英在3月份完成了汇报课。

3、11月份举行第四届教学节,我们高一数学组积极筹备,认真对待,为此,我们多次进行集体备课,认真选题,共同探讨,分析教材,确定重点难点,及重点难点的处理办法,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策略等等,做到心中有大纲,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我们的目标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展示最好的课给全市的同行。我组芮伟兴、黄英都上了市级公开课,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4、我们还采取“走出去”的形式,与兄弟学校教师进行交流。积极开展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相互学习。

5、高一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也积极开展工作,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有关的内容,并为希望杯数学竞赛进行了一些培训。

高二数学备课教学计划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新课改的理念下,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现在的“大众”教育的要求下,由过去重理论转化为现在重实际应用的情况下,我备课组三位教师得全面推进高一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力求尽可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想、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措施

1、学习新课程,建构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则创新的源泉,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高中新课程,我们只有改变旧传统,建构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

2、钻研新课程,掌握新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充分了解这一问题,设计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5、坚持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作用。

6、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7、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之长,吸引他人经验。

四、教学要求

整体把握新课程,理清贯穿教材的主要脉络,反映和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展示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

各班级学生必须完成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高考要求,倡导自主学习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具体工作

(一)预备周期间,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开展新课标学习,明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并集体备课,赶开学前完成第一模块的备课工作。由吴凯斌老师主讲第一章,吴学彬老师主讲第二章,吴南桃老师主讲第三章,再由吴凯斌主讲第四章,并完成第一章的具体备课内容。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由吴南桃负责制定本学期备课组具体活动。

(二)开学后,从第三周开始,就按每周周二下午第八节开展备课活动,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探讨一周来的得与失,主讲下一周的知识体系与内容。

(三)教学进度力求一致,每周出一次周练题,每月进行一次月测试。

(五)提倡互相学习,平时3位老师多交流听课,多交流教研。

(六)组织好学生的扶优补偏工作,每位教师尽量在自己所带班级发现一些优秀生与困难生,力求尽可能的做扶优补偏。

(七)结合新课标要求,鼓励备课组的老师开展教学法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法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请几位专家老师做一些专题辅导,力求争取外出学习。

六、日常工作安排

(一)周练安排:一周一份练习,周五学生发给学生,周一交回检查。 要求:每人一周出一份,形同单元过关练习,滚动进行。

(二)月测题:每四周一次 要求:每人一次,形同专题过关测试。

(三)集体备课时间:周二第八节,在高一科组办公室举行。

备课要求:对上一周的得与失进行总结,提出下一周内容的知识体系及教材教学内容课标要求,课时分布,例题选讲,作业布置等。

(四)备课组要求:

1、练习尽量反映学生中易错知识点及重难点及题型。

2、集体备课:无迟到早退、缺席、老师要积极准备发言,力求发挥集体智慧。

3、练习安排,作业布置,备课组应尽可能统一行动。

4、老带新工作要认真,积极互评到位,听课多、评价硬。

5、严格以执行备课组的计划,精诚团结。

上一篇:学校篮球协会章程下一篇:家长如何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