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节传统习俗

2024-08-18

浅谈春节传统习俗(精选10篇)

浅谈春节传统习俗 第1篇

可以说的太多,姑且记起这一些,且说如此,待忆起再坐计较。说说我们老家春节的习俗吧。

除夕前的第一个小节日要算是“小年”了吧,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三,叫做“小年”,是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开始过年了。这一天也是“送灶神”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一年的情况,通常也会把人间做的最好的和最坏的人家告诉给玉帝,做的好的,玉帝来年就会降幅到这一家,做的不好的,就要受到惩罚。家家户户为了让灶王爷上天为自己家说好话,就会以美食美酒祭灶王爷,同时打扫干净屋子,将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这个习俗随后就出传了下来,在外面老家,叫做“打扬尘”。

大年三十这天,家里的大人会早早的起来,男人一般除了在家帮忙的,其他的都会邀上几个人,一起打牌之类的;女人则会在家里准备午餐――主要是炖肉和骨头;小孩子基本上都早早的结伴成群的跑到街上,因为这一天主要是小孩子上街玩,所以又称为“娃儿场”。但这一天,小孩子必须赶在中午十二点前回家吃午饭。这一天的午饭主要是大米饭和炖菜,再加上几个炒菜香肠豆腐之类的。吃饭前,家里要派出人盛一点米,拿上刀,去给自家的果树“喂饭”。实际操作是用刀在树皮上划开一个口子,将米饭塞到口子里去,通常一个果树划上三四个即可,寓意来年果树硕果累累。喂过饭回来,将饭菜在桌子上摆好,但还不能开动。在吃饭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放火炮,放过火炮后,才能正式开始吃饭。

吃过午饭,最主要的是贴春联和祭祖。

贴春联没有特别的要求,也没有固定的谁贴。将一幅幅旧春联换下,一眼望去,全是鲜艳的红,喜庆的氛围一下就浓烈了起来。贴完春联,就是收拾干净自己。主要是洗澡之类,并且要把脏衣服洗掉,不能放到第二天。待一切完成,在家里最长者的带领下,拿好准备好的纸钱、火炮、酒食等祭品,到祖先坟上去祭祖。通常是全家人一起去,家里信教的不可以去的可以不去。一般是祈祷祖先保佑来年风顺,儿孙多福,身体健康一类。

忙完了所有的,晚上则要做一大桌子好吃的美食,这时一大家人坐在一起,一起吃一个团圆饭,围在一起烤火、看电视。这一晚,最主要的事是“守岁”。所谓守岁是指一家人一起,一直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并在新年的第一刻放响鞭炮,这时万家鞭炮齐鸣,烟火满天,到处都是呼喊声,欢笑声。“闹年”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闹年”是一群同小队的人在这时候,挨家挨户的到每一家去敲门,去家里热闹一番,说上写吉利的祝福的话,主人家则要用糖果瓜子茶水来招待,并放鞭炮,同时对来者表示感谢,说上祝福的话。

长辈在今天给小孩红包,一定要在小孩睡觉以前。这样,小孩新的一年起来就有钱,寓意一年都不缺钱用。

睡觉前,也必须把明天要穿的衣服之类的准备好,早上一起来,不允许找东西,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许说脏话。同时,早上不许睡懒觉,主要是取在新的一年要有一个新的开始的寓意。早饭必须要有前一天剩下的东西,这取年年有余之意。

吃过早餐,收拾好,就和邻居家人一起出去玩,比较忌讳呆在家里。

从大年初一开始,三天之内不允许扫屋,寓意是财不外漏,关住财源。从初二开始,就可以去各家亲戚拜年了。

浅谈春节传统习俗 第2篇

春节习俗

春节风俗和寓意介绍

春节饮食习俗

春节的来历

浅谈春节传统习俗 第3篇

(一) 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

在调查中发现, 大众普遍表示对春节及其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具体深入的内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时,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 洋节的流行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因而, 提高大家过春节的积极性, 或者说使春节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关键的一步。

(二) 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问卷中, 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扫除、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 然而, 诸如贴春联、守岁等传统习俗的保留程度较低, 同时, 对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冲击, 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地春节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 出于安全考虑,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 鸣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缔[1], 春节传统习俗中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三) 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调研数据得出, 虽然现在春节传统习俗有所削弱, 但是在潜意识中, 多数人认为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 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财富, 是不可替代的。然而, 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着人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坚持。此外, 也有人担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 西方文化的入侵会不断动摇着春节的地位。然而,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 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西方节日。

二、分析建议

(一) 搭建文化桥梁, 发扬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节日的存在是继承和发展春节传统习俗的载体, 但要想使春节焕发勃勃生机, 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 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有机延续的文化桥梁, 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 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 使之充分适应于时代, 赢得时代的青睐。同时, 也借助各种方式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二) 调整相关政策, 保护传统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应该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为了安全起见, 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越来越紧。在这一现实状况下, 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在保证安全的同时, 设置部分的烟花爆竹燃放点, 让普通大众到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体验春节氛围。这不仅保证了大众的安全, 也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此外, 也可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 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2]

(三) 开展文化教育, 推动文化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应该对在校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举办有关春节等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 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 也可通过各种媒体, 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三、结束语

春节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本次调研, 普通大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较好, 但是人们对于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大众应自主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 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对大众进行春节传统习俗等方面知识的普及, 促进春节传统习俗的推广和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因为这是集体的精神财富, 只有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 开始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 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勃发生机。

摘要:春节是我国民间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但有许多人认为现在的春节传达的传统文化的味道淡了。作为当代大学生, 我们应当重视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努力弘扬民族文化。通过此次调研, 了解当前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现状,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 解析民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和重视度, 为弘扬传统文化, 振兴中华文化, 继承与发展春节传统习俗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春节,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1 (04) :105-114.[1]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1 (04) :105-114.

澳门春节习俗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第4篇

澳門春節慶典頗具自身特色

澳門民間歡慶春節的習俗,既同內地大部份地區相似,又與許多地方不同,頗具自身特色。

從時間順序來看,澳門人歡度春節從臘月下旬即已拉開序幕。農曆臘月廿三是灶王爺生日,內地盛行送灶王爺上天的風俗,澳門人則稱之為“謝灶”。要用灶糖之類貢品“糊住”灶神之嘴,避免他上天之後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間的壞話。臘月廿八堪稱澳門迎接新年之重頭戲,因“二八”在粵語中與“易發”諧音,所以格外受到商家青睞。不少老闆會在當晚請員工宴聚,討萬事平安如意、生意興旺發達的彩頭。

除夕之夜開始,春節慶典便掀起高潮。吃團年飯和守歲通常是百姓家的兩件大事。辛苦勞作一整年之後,準備一桌豐盛佳餚,一家老小歡聚一堂,慶賀往昔健康平安,恭祝來年順時好運,實為盡享天倫的一大快事。團年飯之後的守歲也是傳統悠久的習俗。或飲茶,或聊天,還有不少人家圍坐一桌打麻將,興趣盎然,熱鬧非凡。直至子時來臨,新年鐘聲敲響,不少年輕人和孩童會前往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爆竹,沉浸在鞭炮轟鳴、禮花綻放、人聲鼎沸的勝景之中。一些善男信女和老人則會趕往媽閣廟或普濟禪院燒頭香,表達對媽祖或觀音等神明的虔誠崇敬。典雅的媽祖殿或觀音堂內一時摩肩接踵,香煙繚繞,祭品堆積如山,呈現出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

大年初一是春節活動的重點。人們互相走動,恭賀新年。澳門人在春節那天很講究派“利市”(亦作“利是”),其實“利市”就是紅包。長輩給晚輩(尤其是孩童)“利市”,老闆給員工“利市”,甚至已經結婚的兄姐也要給未婚的弟妹“利市”。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會給老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獻“利市”了。

大年初二在澳門稱為“開年”,也有特定的內容。主要是吃“開年飯”。親朋好友團聚會餐,此餐必備髮菜(諧音發財)、生菜(諧音生財)和鯉魚(諧音年年有利有餘)。開年之後皆大歡喜,連政府公務員都被特許在此三天内可以進入娛樂場與市民同樂。

年初三在澳門被稱為“赤口”。由於澳門法定的春節假日只有初一到初三短短三天時間,因此一般人年初三都會呆在家裡,一方面繼續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另一方面又得收心準備上班了。

從初四開始,政府部門和許多事業單位都會恢復上班,但一般市民可以繼續享受假期探親訪友,逛街購物或者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喜慶的過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與內地許多地方一樣,澳門的元宵佳節也有兩大主題,一是觀燈,二是吃湯圓。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通常是觀花燈、逛夜市、猜燈謎、舞獅舞龍、看文藝表演、品嘗湯圓,更覺熱鬧非凡。元宵節過後,春節慶典才算告一段落。

澳門節慶習俗傳承中華文化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澳門春節慶典中富含體現澳門特色的內容。

澳門從春節到元宵的慶祝活動,實際上是一場中華民俗的綜合性大展示。就以元宵節來說,澳門街頭的許多地方,包括各個廣場、前地和圓形地,不僅佈置各種燈彩,而且組織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每年元宵節期間,特區政府旅遊局在大三巴牌坊前和媽閣廟前地,既組織多場舞獅表演,又安排连场葡萄牙土風舞演出。在祐漢公園,数十個澳門社團聯合舉辦“龍獅齊舞賀新歲”活動,舞龍與舞獅並肩媲美,相得益彰。各区坊会组织各式贺新年活动,如在福隆新街,福隆坊會主辦“醒獅賀新年”活動,向坊衆商號拜年,還向遊客派發利是;在康公廟前,十月初五街等三個坊衆互助會聯合舉辦“康公情懷嘉年華”,設置了花燈競投、猜燈謎、品嘗湯圓、文藝表演和抽獎等內容豐富的節目。這些互相輝映的活動不僅形式生動活潑,而且內容高雅,為澳門的春節慶典增添了文化的氣氛。

澳門的節慶活動雖然富有特色,但“萬變不離其宗”,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中華傳統文化”通常指幾千年來由中華民族祖先創造、被中華各族兒女世代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穩定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中華各民族的創造性成果,又是數千年文明傳承的精神財富。正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歷史上多種文化形態、思想觀念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所有華人智慧的結晶,所以兼容並蓄,體現了多元文化的集成創新。這一特點同樣在澳門的節慶習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澳門是多元文化並存之地,節慶習俗亦然。在春節和其他各種節日慶祝活動中,澳門民眾滿腔熱忱地接納來自祖國各地的習俗。近年來,特區民政總署在國家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各地地方政府的協助下,一年一度舉辦“內地春節習俗展”,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如2010年春節期間,江西吉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彩燈——“鯉魚燈”在澳門一亮相,就以其鮮紅的喜慶色彩、“龍女化鯉”的美好神話和“鯉魚跳龍門”的吉祥含義而大受澳門民眾歡迎;2011年春節期間,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不僅請來安徽蚌埠的花鼓燈、鳳陽花鼓、泗州戲、五河民歌、黃梅戲等精彩民間文藝形式,而且在盧廉若公園舉辦名為“京畿神韻,魅力河北”的“河北春節習俗展”,展出了廊坊焦氏臉譜、武強木刻年畫、蔚縣剪紙、藁城宮燈等許多特色展品;即將來臨的2012年春節,澳門的“內地春節習俗展”同樣會有精彩內容:浙江的嘉興灶頭畫、海寧硤石燈彩和桐鄉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巴里坤縣的“打春牛”、“城隍出府”等民俗活動,都將首次亮相,給澳門的春節活動增添更多的異地風采。

无锡春节传统习俗 第5篇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第一文库网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人们的欢迎,民间有好吃

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如意、钱、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的人,预示着来年会走财运。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并且日涨船高,好在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鞭炮、玩具、图书和学习用品。

大年初一,家族之间、邻居之间要串门拜年,一般都要到供养家去给家堂磕头,很好识别谁家是否供养,因为供养的那家要在大门口横放一根木棍。这一天磕头无数,因为要去大半个村庄,几十户人家,这就是我们那儿的拜年。

到初二下午,年过完了,是要送祖先走的。俗称送家堂。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把家堂桌子的牌位、纸钱汇集到一起烧,磕头、放鞭炮恭送祖先,这种风俗祖祖辈辈延续,只有在批林批孔期间断过。我想它还会延续下去的。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中国本来就是多民族的一个大家庭,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一些独特的风俗,只能等大家长大了有机会了亲自去感受吧。

专业:级连锁经营管理一班

姓名:冀亚宁

春节除夕传统民间习俗 第6篇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除夕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贴春联

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第7篇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发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燃放烟花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等,如婚嫁、开业、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庆贺和营造热闹的氛围。

包饺子、吃饺子。

春节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在他乡的亲人们无论千山万水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说新春,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幸福的时刻。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吉祥之意。

给孩子压岁钱。

每逢过春节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岁是祟的谐音。据说古时候一个压在枕边的八枚铜钱帮助了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所以随着岁月的流传至今就变成了压岁钱了。

<<<返回目录

春节饺子馅的寓意

1、芹菜馅:勤财之意的勤财饺

很多人喜欢吃芹菜馅的饺子,吃起味道清香,还解腻,吃了还能降血压。其实做饺子馅还代表着勤有勤奋、勤劳的意思。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2、韭菜馅:久财之意的久财饺

韭菜很香、很嫩,用韭菜与猪肉搭配作馅,包出的水饺,非常鲜香,让本来就爱吃面食、爱吃馅的人大饱口福。韭表示久,时间长、久远,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

3、白菜馅:百财之意的百财饺

白菜也是人们最喜欢吃的饺子馅了,其实白菜还有百财之说,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也有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4、香菇馅:鼓财之意的鼓财饺

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有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的意思,所以被叫做鼓财;也有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5、酸菜馅:算财之意的算财饺

酸菜饺子开胃解腻,其实还有深刻含义的哦!有算有核计、清算的意思。算财表示钱多的要算很长时间。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

6、羊肉馅:洋财之意的洋财饺

冬季需要滋补,就喜欢吃羊肉,羊肉的饺子滋补,同时羊还有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的意思,希望发洋财,广发财。

7、大枣馅:招财之意的招财饺

老人在以前过年都会包饺子都会放一颗枣子进去,“枣”与“招”谐音,希望年轻人招财,意为财源滚滚来。

<<<返回目录

春节好玩又不贵的城市

阳朔

阳朔位于广西桂林市,虽然是桂林市的一个小县城,但是在桂林的山水之中扮演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桂林旅游必去的一个地方。在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这里有着漓江、十里画廊、遇龙河等景点,让每个到访的游客都叹为观止。而且由于是小县城,饮食住宿费用肯定比一线城市少。

凤凰古镇

凤凰古镇有着“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的美称。在这里有很多古街遗迹,无论是沱江河边的吊脚楼,古朴优雅的石板街,还是迟暮后灯火阑珊的酒吧一条街,都值得我们去驻足。

重庆

虽然重庆从11月就开始入冬了,天气都是湿冷居多,但是山城的火锅小吃以及魔幻的城市风光足以将湿冷的魔法伤害打败,而且很多景点都是执行淡季门票,无疑可以为大家节约一笔费用。山城的景点都比较集中,吃吃喝喝逛逛景点三天就可以了,旅游费用不会太高。

浅谈春节传统习俗 第8篇

一、传统春节的内涵

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 春节的内涵经几番变迁而愈发丰富, 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习俗, 特别是其中浓缩的那种亲情、乡情, 令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深深期盼那接门神、赶除夕、迎新春的春节。尤其是在外的游子们朝圣般地返乡过年、期盼团圆的那种心情是抹不去、抢不走的[1]。恢弘的春运大军证明了春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举国“迁徙”更为这春节增添了些许隆重的气氛。

看着火车站那满广场的农民工, 他们扛着大包小包踏上回家的路, 看着那年节市场人头攒动、购置年货的大潮持续高涨, 我们知道, 那是春节就要来了。春节呼唤着人们回家的脚步, 那长长的列车所承载的是人们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以及对家人深深的热爱。路再艰辛, 路再坎坷, 人们依然选择回家。这是家的呼唤, 更是爱的呼唤。走到家门前, 看到妻儿的笑颜、父母的欢欣, 旅途的疲惫便一扫而光, 这便是春节的本质内涵。

春节的传统习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传统习俗, 我们的文化传统才得以传承。同样, 也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习俗, 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 了解我们的民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可永远不变的是对亲人的爱, 对大自然的爱。平日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无暇释放自己对家人的关怀, 正是有了春节这样的日子, 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更深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之中, 春节作为我们民族最重大、最隆重的节日, 无论各种传承, 都能从这里找到一丝痕迹。尤其是对一些大的家族而言, 春节发挥的作用更无可替代。比如, 电视剧《乔家大院》中, 乔致庸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会宴请乔家各商号的掌柜伙计, 对这一年的生意进行总结, 并且安排部署来年生意。长此以往, 这样的除夕年夜饭更是令乔家的商号在商场长期屹立不倒。

二、传统春节年味的流失

曾有调查显示, 春节是最受中华民族重视的传统节日。尽管如此, 在春节假期期间或归来时, 我们还是常能听到身边的人抱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可见, 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和春节本身带给人们的感受有很大的反差[2]。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工作和挣钱, 很少花时间来陪陪家人,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们才更加渴望过春节。但当我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走出来, 能和家人好好享受一下午后阳光的时候, 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生活缺少了点什么。也许是人的性格使然, 我们开始渐渐忘却了传统习俗, 忘记了我们该做的一些活动, 取而代之的是沉溺于电脑、电视和手机等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高科技”享受。

不可否认的是, 当我们在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的时候, 其实是我们自己不愿意去融入传统习俗活动中去, 长此以往, 参与到传统习俗活动中的人越来越少, 这样传统习俗活动举办的动力就没有了, 慢慢地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对城市居民而言, 他们平日里都是在忙碌地工作, 难得春节的闲暇使得他们有了放松的机会, 有很多人会选择在春节期间补觉睡, 另外一些人则会选择沉浸在网络海洋中等等, 也正是这样的对待春节的态度使得我们的传统春节年味越来越谈。

对乡村群众来说,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进城务工者, 有的甚至在过年的时候也没有要到回家的路费或者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 无法与家人团聚, 这样不能团圆的春节渐渐令人们冷落了对春节的期待。更有新生代农民工习惯了城市生活的繁华, 在回到家乡后, 对待传统习俗的态度消极, 不能充分认识自身在传统习俗中的角色。同时由于他们带回了各种“高科技”产品, 这些东西吸引了他们太多的精力, 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去。由此, 在传统习俗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农村, 春节习俗也渐渐淡化, 各种民俗活动也渐渐流失。

三、延续传统习俗的方法

(一) 成立相关机构, 举办民俗活动

在城镇社区, 以区民委员会为基础, 成立“民俗办公室”等类似职能部门, 依照传统习俗, 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在广大的农村, 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 成立“民俗委员会”, 根据当地民风民俗, 开展相应的民俗活动。相关机构的运营和管理需要文化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经费的筹资可依靠社会捐助及政府拨款, 但要杜绝以传统为外衣铺张浪费。

在春节习俗的传承中, 我们可将人们在春节中一系列固化的行为看成是仪式, 这些举动就是一种“编码语言”, 仪式序列通过精心的、持久的、高度重复的身体实践来实现、传承并内在化。春节习俗如果不经过周期性的操演, 就无法牢固地将其展现和传承[3]。因此, 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 来维持并发展这种传承, 以此来保护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二) 制定相关政策, 吸引群众参与

政府的文化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 督促群众参与民俗活动, 切莫让“端午节”与“端午祭”之争重演。民俗的传承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如何吸引群众, 需要集思广益, 并提出惠及百姓的方法。把传统习俗活动做成一种利民的公益文化活动, 并吸引群众参与进来, 使得传统民俗得以更好地传承。

春节的传统习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呵护、珍视,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经营。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传承的积淀, 这种文化的精华更需要我们切实行动起来才能发现其潜在的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逐渐减弱, 更有西方节日的传入对春节等传统习俗活动产生着影响。所以我们更需要大力宣传传统习俗活动的文化价值, 更应该善于将春节期间的家庭民俗与社会民俗衔接协调, 重视传统节俗中固有的凝聚家庭社区的因素, 对传统习俗进行传承或创造性的转换[4]。

(三) 编制相关资料, 普及民俗知识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很大一部分文化流失的原因就在于相关资料的缺失, 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应该利用一切资源, 收集并整理传统民俗资料, 并做出详尽的描述。集合现代的科学方法, 使得传统习俗的传承得到切实的保障。此外还应在中小学开设相应的民俗文化课程, 从孩子抓起, 普及民俗知识, 使我们的孩子能对自己国家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并在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 针对当代的大学生, 也更应该加强民俗知识的普及, 因为他们最易接受西方的新潮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 更易被西方文化所同化, 而影响其心中传统文化的地位。所以在大学里, 可以成立相关的民俗社团, 以此为基础, 加强传统民俗的宣传, 并辅之以大学生的新思维, 为传统习俗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四) 探讨中西差异, 创新传统习俗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西方的各种节日文化渐渐地影响了我国传统习俗, 圣诞节、情人节等带有西方色彩的节日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之势, 此外在各类商家的促销活动攻势辅助之下, 西方节日文化更加“深入”民心, 由此人们开始慢慢地淡忘我们自己的传统习俗。如何在这场中西方文化融合中保持我们传统文化的地位是每一位文化战线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活力, 但是我们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不能被西方同化, 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习俗文化源远流长, 但其中的确有一部分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 我们应该运用创新思维, 赋予传统习俗以时代内涵, 为传统习俗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传统习俗参与方式的创新, 并使我们优秀的传统习俗文化继续得以传承。

四、结语

传统习俗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传统习俗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 我们如何对待传统习俗关系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 更关系着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虽然在某些方面, 传统习俗并非科学发展的产物, 但是它本身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在数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中, 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也会慢慢地吸纳科学因素。鉴于此, 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习俗的延续, 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生机, 以此来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摘要: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但现在的人们却常常抱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主要是由于忙碌的工作使人们没有时间参与到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中来, 电脑、电视、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也吸引了一大部分人的精力, 使他们不愿意参加传统民俗活动。要想恢复春节年味, 延续传统习俗, 就应当在城镇和农村成立相关机构, 举办民俗活动, 吸引群众参与;从孩子抓起, 普及民俗知识, 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创新传统习俗的参与方式。

关键词:年味,春节习俗,传统民俗

参考文献

[1]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04)

[2]蒋秀英.春节期间民俗节日漫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01)

[3]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 (1949~1989) [J].民俗研究, 2006 (04)

浅谈春节传统习俗 第9篇

关键字:传统节日、雄黄酒、菊花酒

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饮酒的习俗千百年来也和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大年。春节活动有三个高潮,就是送灶、岁守、元宵。“送灶”日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中,灶神爷是玉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每家每户的所作所为,,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日要回天庭向玉帝汇报每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送他上天,同时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前,先要祭灶神,主人在灶神爷面前放上供品时,酒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为了使灶王爷醉,免得多舌。然后点上香烛,祈祷一番,祭祀就完成了。接着是送灶,要将灶神爷像从灶上恭恭敬敬地取下,放入事先扎好的竹马纸轿上,再由家中的小男上孩双手捧到天井里,燃上火焚化。焚化时,要以酒酹地,以示恭敬。

到了春节这天,一家人放过爆竹后便会欢聚一堂饮椒柏酒。我国古代人们相信春节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百病皆除,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道,“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魏晋以后,人们在元旦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是一种用许多味药材浸泡的酒,元旦时“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至于守岁的习俗,应当始于南北朝。梁代徐君倩作诗《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几乎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至于一般的文人墨客也往往有感而发,饮酒赋诗。到了宋代,除了“守岁”之外还有“别岁”、“馈岁”。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虽然花样不同,但都离不开酒。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也。” 除夕夜喝的“年酒”,通常是“屠苏酒”、“椒柏酒”,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合家安康的美好愿望。除夕守岁时喝酒守岁,那么这酒就称守岁酒。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人们往往边喝边谈,有的甚至还行酒令,其乐融融。这一全家在除夕午夜的聚餐,也称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因为清明节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所以祭墓和踏青是主要习俗。而无论祭墓、踏青,酒都是少不了的。明人刘侗在《五杂组》中记载道:“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墓,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人们扫墓时须带酒菜供品至墓前整齐放好,小辈们点燃香烛叩首祷告。带去的酒菜供品一般都在祭祖后送给坟亲享用,这就叫吃上坟酒。此外,清明节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因为酒能舒缓人们祭墓之后悲痛的心情,而且在寒食节期间,人们不能生火吃热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许多文人墨客在清明時节饮酒并留下传世的诗作。如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既然五月是“恶月”,便要寻求辟恶祛邪毒的方法。因此每逢端午节,民间有饮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俗。《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古人认为病从口入,邪杂之气多经口鼻吸入。而雄黄被认为“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除了雄黄酒之外,民间还有饮用菖蒲、艾叶泡制的“菖蒲酒”来辟邪、除恶、保平安的习俗。唐代殷尧藩在《端午日》中写道:“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到了宋代,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在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一个与家人团圆赏月饮酒的日子,因此又称团圆节。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汉代,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据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而饮酒赏月成俗是在宋代。据《东京梦华录》所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在中秋节前,城里城外的酒店皆卖新酒。所有的酒楼都重新装饰门面。到了八月十五的中午以前,所有的酒店都酒尽瓮空了,店主只好把悬挂在酒店门前用以招徕酒客的酒旗拿了下来。明清之时,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中秋之夜,看着皎洁、清辉的月光,许多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作品。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潜确类书》也记载道:诗人苏轼和朋友游览金山,恰逢中秋,众人便相呼相偕登上山顶的高台,酒酣之际,苏轼约请好友袁淘清唱《水调歌头》,他自己则随着节拍翩翩舞蹈起来。韩愈在被贬后也在中秋月夜饮酒释怀,写道:“……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的传统,许多地方都饮用菊花酿造的“菊花酒” 。在古人看来,菊花有“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的功效。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具有“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的奇效。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做法。人们早有在重阳日佩茱萸的做法,认为茱萸可以祛邪辟恶和长寿。据晋代人葛洪在《西风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铒,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后来佩戴发展成为了用茱萸泡酒喝。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说法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而喝了这两种东西浸过的酒,便能消除阳九之厄。

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饮酒习俗与传统节日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传统节日不可分割的部分,也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更多文化内涵和趣味。

参考文献:

1、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桥生,《诗酒风流》,华文出版社,1997

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 第10篇

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正儿八经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等到家里来客人在闲时吃的。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

2 腊月二十四,除尘。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屋子,“尘”字和“陈”字想通,意味着陈旧的意思,这一天全家总动员意把陈旧、晦气、霉运去掉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3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这一天的习俗来源于传说,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玉皇大帝会在二十五这一天下届查访,看看人间是不是如灶王爷所说的那样,人们在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

4 腊月二十六习俗,去割肉(炖大肉)。

这一天家家户户是准备过年伺候客人用的猪牛羊肉,这一天也是小编最爱的一天,因为不管走到哪一家都有肉吃,这一天肉要切大块儿,用大锅慢慢炖,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炖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可是家家飘香啊。

5 腊月二十七习俗,宰公鸡。

这一天是把家里的家禽杀了备用,因为过年的饭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动物,还得有能飞的,寓意着来年能飞黄腾达,当然这一天也是赶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会备足年货,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6 腊月二十八习俗,把面发。

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因为从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是不开门的所以年前必须准备充足饭食,发面、准备主食的原料都是大工夫。当然现在不一样了,超市大年初二就开门了,甚至过年都不会关门。

7 腊月二十九习俗,蒸馒头。

这一天是把昨天发的面蒸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号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

8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年夜饭需要的菜品。家里的男人准备着贴春联,放鞭炮,贴福字,写牌位,太阳下山之后还要去上坟(在有的地区会把已故的人请回家里过年),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 大年初一,扭一扭。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起的很早,早早吃完饭,天一亮就开始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全国各地的百年习俗不一样,在小编的老家是挨家挨户去给老人拜年,跟在父辈的后面,进门跟着磕头。这个时候妇女是不让出门的,得等到老爷们们拜年拜的差不多了才轮到妇女们出动,妇女不像那人们一样,她们只去自己家里的老人那,别人家不去。

春节的风俗9点

1、扫尘

民间把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这段时问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到处充满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于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备年货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同时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3、贴对联

对联,又叫“春联”、“门对”、“春贴”,春节前要在大门上粘贴春联,屋里张贴寓意吉祥的年画,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

4、贴窗花

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的喜庆节日气氛,而且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5、贴“福”字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大多数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6、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7、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9、闹春节

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关于过年的传说

上一篇:一门课的总结下一篇:外墙淋水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