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2024-07-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精选8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第1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后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又极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往往把引导变为代劳,把学生自我突破变为全部告知。殊不知,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土壤,是培养学生由课内转为课外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在学习之初传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氛围 兴趣 教学策略

一、注重氛围的营造,使学生乐于阅读

(一)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时候,教师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把本应属于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来进行大量的讲解,使得学生听得疲倦,学得费劲。一堂合理的教学应当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进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尽情展现内心的所思所想。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当表露出应有的热情,用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进入文章给予的角色和状态之中,让他们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体会阅读内容的语言美。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以此缩短差生和优生、差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话语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正确理解学生阅读中的失误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每一次失误,教师不应当过多的指责,而应当用平和的语言进行激励、用默许的眼神加以肯定,对学生的失误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一旦获得了一次成功的心理体验,就会变得更加自信,阅读的勇气也就更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涨了。教师能原谅学生所犯下的错误,作用在于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学生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就会打消内心的畏惧心理,从而使他们更勇于展现自我。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阅读内容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或者对文章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比如,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典故,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或者在阅读内容中播放适当的音乐,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以或者通过绘画、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等等。总之,教师的每一步精心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带着兴趣走入阅读的情景之中。

二、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读

(一)读是阅读的根本 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把对课文的阅读建立在理解之上,读出它的韵味,读出隐含在文本中的情感。同时,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更好地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心理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在师生互动中悟情、悟意。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分清各篇课文的特点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如:小组齐读、组员朗读、默读、有表演的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可以相互交叉,1 相互补充,其作用也就超越了单一的阅读形式。

(二)读写相互结合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阅读教学也应当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只强调读而忽视写,会使学生茫然;相反,会使学生失去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读了文章之后受到许多情感的熏陶,难免会有不吐不快的冲动,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并以作文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学习《有趣的汉字》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认真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说:读了《有趣的汉字》一课,你想对有趣的汉字说些什么?它那无穷的魅力究竟有哪些?通过学生的认真阅读,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找到了理想的答案,情感受到了熏陶,从而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成功的喜悦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阅读须有目标,才能使学生抓住方向

(一)注重学生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声音最好是采用普通话朗读,朗读时教师要加强语气、语调、轻重音、抑扬顿挫等的指导,多给学生朗诵、表演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寻求朗诵时的快乐,以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及质量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阅读主题快速阅读课文,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都要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也要给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空间,能让他们自学自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与收获,也可以师生交流、互动,反复尝试快速阅读,感受速度与质量统一的高效阅读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深情朗读课文,尝试陶醉和欣赏

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朗读,把真情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一起感受作者的情绪、情感、态度及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学生情感的生成并不是随叫随到的,而是需要教师采取手段去激发的,如欣赏配乐诗、朗读表演、同桌互读、生活互引等等。总之,学生学会欣赏课文并不简单,能陶醉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更不容易。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以点带面,以书本论书本。而应当以读为主线,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萌动,才能达到更高的阅读境界,才能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更强烈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蒲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载《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第8期。2方海玲、刍议:○《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载《学周刊》2011年第26期。3刘相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载《快乐阅读》2011年第18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第2篇

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只注重小学语文讲读课的教法,不管是教学研究还是公开教学,亦是如此。而对于阅读教学这一块,仍沿用过去讲读课的教法,致使教师精力承受不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通过翻阅有关资料,总结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四种,即:诵读法 — 导读法 — 讲读法 — 练习法。这四种方法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仍是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中,阅读课文几乎占教材所有篇目的一半,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无疑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与能力。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倘若师资、学生、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诵读法:

做为传统教学法之一的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用诵读法应注意:“熟、悟”,所谓“熟”指诵读程度而言,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举行的“庆国庆诗文朗诵比赛”中,我特意挑选了一篇脉络清晰、语句优美的课文《明天,我们就要毕业》,虽然这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但我在指导的基础上,紧扣“熟”与“悟”,让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但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读的细致,读的动情,读的扎实,课后练习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读法:

导读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也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导读,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辅以点拨的教学方法。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这一能力,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以疑促读,“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如: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篇课文时,为学生设计这么一个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明明是写高原上的柳树,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呢?作者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就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认真读书就答不上来。但仔细思考,也不难答出。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知识,想通问题,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个环节,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各抒已见,互相研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讲读法:

阅读课文虽然大都通俗、明白,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篇目并非一读就懂。这时,这种边读课文边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讲读法的教法,绝非面面俱到,巨细不分地满堂灌,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和指点。

为正确运用讲读法,必须注意:

1.确定好教学重点。讲读必须目的明确,阅读教学更应如此。确定重点,一要依据教材,二要根据学生,一般来说,课文要求学生领悟的精美之处,学生自读中的困难之点,便是教师讲读中的重点。

2.讲究“讲”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讲”的高超技能。其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快,而不应繁冗模糊;必须生动形象,而不应沉闷枯燥;必须严谨周密,而不应粗疏杂乱;必须富有情感,而不应平淡冷漠。同时,还应用对比、比较、角度改换、矛盾设置等手法,或提出问题,或寻根究底,或答疑解惑,使课堂不断掀起波澜。

四、练习法:

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就产生了一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习惯上称“练习法”。就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练习法有听说能力练习、读写能力练习和智力开发练习,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练习法便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方法。

运用练习法应注意: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次练习,无论单项,或是综合,均应讲明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求知热情和进取欲望。每次训练,均应有明确的指标,如数量、质量水平层次、时间限定范围等,并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2.形式多样,提高兴趣。对学生而言,训练是一项艰辛的活动,为了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保持其旺盛的练习情绪,并获得灵活多样的技能技巧,练习的方式必须多种多样。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单项,又有综合;既有课内又有课外。题型也应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同时,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如:抢答、打擂台、开火车等。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练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3.注重示范,注重评析。“示范”是为了正谬,树立典范,抛砖引玉;“评析”是为了激励,促成群情振奋。练习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示范”和“评析”,就会使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练有干劲。特别是阅读课后的小练笔,如果每次小练笔后,教师能选出好的作文在班内朗读,并指导学生辨析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加上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第3篇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 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收互开阔视野, 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 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 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 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 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 不难发现, 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 但可以跨越时空, 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 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 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 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 同写人, 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 武松武艺高强, 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 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 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 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 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 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 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 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 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 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 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 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 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 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 在比较中抓住特点, 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 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避孕药, 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 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 思而不得, 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 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 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似有所悟, 跃跃欲试, 甚至自发展开讨论, 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 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 (1) 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 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 (2) 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 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 认真阅读课文, 既抓住了中心句, 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 (调换马出场顺序) , 还懂得了在对抗性况争中, 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 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 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 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 智能的园圃, 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 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 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 应积极鼓励, 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 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 在于通过阅读,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 用法以, 大至篇章结构, 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 学生通过阅读, 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 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 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 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 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 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在质疑性阅读中, 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 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 学生钻进了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 引导归引导, 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 ”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 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 有的应提供思路, 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 还应“送一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第4篇

一、胸中有书,运用自如

人说,教材是一张帆,作为舵手的教师,得彻头彻尾熟知它的特性,把握这张帆的每一细小的性能,懂得怎样做方能使这张帆扬得遒劲,娴熟地驾驭它飞速驶进预期的港口。靳家彦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对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课文都能背涌包括篇幅较长的《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背错一个词句,靳老师都能听出来。正是由于这种熟能生巧的基本功,才使他的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活力。

笔者致力追求达到这个境界,上课不看教材教参,让文本了然于胸中。常常为了研究一篇课文,会花1 0个乃至20个小时头,至更多的时间。在教学《第一场雪》时,第四自然段语句优美,笔者花了一周时间来琢磨课堂上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样做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性的展示,对于我却是一个小小的考验:你必须对本段内容了如指掌。为此,笔者精心设计课件,达到“说到点到”,即学生说喜欢第几句,教师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此句在文本中的位置,并相机在屏幕上点击到该句及相关内容。

这样,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各人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作为课堂交流。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纷纷涌跃发言,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这一软设计,使孩子们在浓浓情意中感受到了雪后的美。而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则无疑要求我们教师要更高层次地去把握教材,做到胸中有书,方能运用自如。

二、目中有人,随时调控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见机行事、随时调控”

窦桂梅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典范。课堂上,无论是哪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教师的关爱,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举手投足间,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美。她的肢体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师生交流直接而轻松。正如于永正老师在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曾说的那样:“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有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笔者深有感触,记得在上校级公开课时,执教过《月光曲》一课,此课文质兼美,要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哥哥想象中的大海无穷的变化。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始终不能读好“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一句。此时,笔者随机从课件中调“海天月色”图,请这位学生上台给大家指出水天相接在什么地方。然后笔者微笑着指图问:“大海辽阔无边,水天相接多么远,你能读得再‘远’一点吗?”同时,还送去鼓励的目光。于该学生倍受鼓舞,加上刚才的真实体验,再次读时,话音刚落,就得到了全班同学经久不息的掌声。笔者也高兴地摸着他的小脑袋,称赞道:“太棒了!”这位学生涨着红红的脸坐到了座位。这节课也因教师关注学生、善于随时调控这一细节而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三、手中有法,敢于应变

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有很大生成性。教学策略就像一袋子,学生个个好比锥子。好的教学策略是布袋子,学生个个可以锋芒毕露,脱颖而出。落后的、封闭的、陈旧的教学策略则牛皮袋子、铁皮袋子,再锋利的锥子也无法显露其锋芒。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即手中有法。

有一次,笔者在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时,把学生们带到了多媒体电教室,也许是新环境的缘故,学生学生们都显得有点紧张。在笔者的鼓励下,一位学生胆怯地走上讲台,把课题《小抄写员》写在了黑板上,这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均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道:“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大家说,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课主人公是谁?(学生答‘小抄写员,)他多大年龄?(十二岁)这么小就是抄写员,看来,他把‘小’写小,是强调年龄小。小抄写员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很多事)所以嘛,这儿把‘抄写员’三个字写得特大,也许是来夸奖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抄写员,而是一个主动为父分忧解难的‘抄写员,’呢!”(众笑)

这一段对话,都是笔者的临场发挥,其中的精妙实在令人难。首先面对那尴尬局面,运用“形象书写法”,既抚平了哄堂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其次,把写字与情感联系起来,并渗透对课文人物的认识。

四、课中有空,舒卷有余

在“新基础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逐渐推行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的中间或尾声会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一一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再次激活他们思维火花,从而加深理解,升华感情,使教学“课结束,趣犹存”。这需要课堂中教师留足空余时间给学生,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拓展有度。

当然,阅读教学的“软设计”并非以上这四点所能囊括的。

这就启发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还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可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室在随机推进中灵活自如地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第5篇

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就占有极高的地位,它既是应用语言文字的体现,也是我们感悟语言文字魅力,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阅读是每个人一生的义务与责任。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阅读是不可或缺少。因此,走好每一步,扎扎实实的进行阅读显得至关重要。结合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只有正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孩子们乐于阅读。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给孩子带来阅读的欲望,调动起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在班级里、校园中教学要在常规的教学与生活中营造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孩子沐浴在良好的读书氛围中。

合理利用班级书架,让孩子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再从学校的图书室定期借阅图书,这些书类别丰富,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浓厚的书香在班级中弥漫。

教师的种种定会影响到学生,那么我们也应该投入到阅读中去,为孩子做表率。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这种感染力,也一定会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孩子们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每周五搞一节读书活动,把收获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汇报。这样不但巩固了自己的阅读所得,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组织好读书活动,也是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

教学中,根据教材中课文在特点,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比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沈石溪在其他动物小说《狼王梦》、《情豹布哈依》等。学习了《大孔雀蛾的晚会》,可以让学生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些作品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符合学生在心理特点,学生定会手不释卷。孩子们每个学期至少能读两本书,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里,他们都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

这种氛围让学生幼小的心灵被书香浸染,书成为他们的朋友,书所呈现的异彩自然成为他们留恋的乐园。

二、教师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一定要经常研读课标,加强学习较新的科学的得教学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更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阅读是“学生、编者、文本、教师”四者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观念一定要更新,与时俱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确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独立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会感悟。感受语言美,情节的跌宕起伏,内容的丰富多彩,结构的形式多样,修辞的作用,感情的充沛等。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去发现、质疑、思考、分析、积累、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创建民主、平等、自由、轻松的氛围,教师更新观念,还孩子一个真是在主体地位。

三、确立合理、适用的方法

1、朗读与默读贯穿始终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默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应该完成的阅读目标。学生的朗读,是学生在阅读中,对字词句段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是他们阅读后的个性体验。对于一个字、同一句话、同一个段落,孩子们的理解角度是不同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也颇为不同那是他们情感体验的不同展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不可少。

引导学生学习、学会默读,不指读、不出声、有一定速度。默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阅读中,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独立创造的生成机会。教学中,朗读与默读一定要贯穿始终。

2、精读与略读科学选择

面对当今信息量报表的现状,如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性的研究,便是当前重中之重。现行长春版语文教材,都是按板块进行编写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一板块哪些篇目应该精读,哪些篇目应该略读,教师应该加以选择。即使同一篇目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字词句,对表情达意有一定作用的就要精读,其余的略读,切记不能面面俱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能感觉到这样有选择性阅读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他们在阅读中也会有选择性的阅读。在选择图书,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需内容也会详加研究,其余可未略读内容。

3、思考与积累双管齐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勇敢质疑,努力解疑,获得新知,从而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学与思同行。

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中一定做到摘抄好词好句、书中做标注、写读后感、即兴作画、续写、瞬间灵感记录等。日积月累,这就是一笔财富,更给阅读增添了生机情趣。

4、使其成为写作的铺路石

“写作”是教学中多年来在一个难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为其付出了一定的艰辛。如何处理、解决这一难题,“阅读”是独一无二的有效路径。我们在“阅读”中品词析句,积累词句,掌握行文技巧,写作方法及修辞的作用等,这都是在为写作铺路。因此,在阅读中“指向写作”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铺路石。

5、好习惯的生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阅读”经历中的一件大事,对学生能否进行高效阅读起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做到阅读时心无旁骛,平心静气地阅读。阅读中要不断思考,理解文本主旨。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进行情感互动、产生共鸣、勤动笔,生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会更加省力、有效、达到一定的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第6篇

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于各种条件因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生的悲哀。道出了阅读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反思一下。我根据自身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在下面例举出几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肤浅看法,供大家参考、讨论。

1.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我们不可以“忘本教学”,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危险。哪么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1.1 认真、灵活抓好“听写”

每当在开学初我就会反复强调听写的要求,我改变了以往只听写几个简单的词语的方法,在听写中有可能会让学生根据听写的词语造句、解释带点字,有时还需要写出整个词语的解释。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几个词语进行辨析,说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义字组词或多音字组词。这样一来一次简单的听写就变成了一次综合的字词句的检查,学生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种侥幸心理,逐渐就会养成一种认真的学习习惯,对整个语文教学都非常有利。当然在听写之后教师要认真指导订正,因为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累的作用。几次下来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充实感,对听写也就产生了兴趣,端正了态度。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要是要经常鼓励学生,以免他们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例如:我班的副班长一开始就对此有很大的看法,他说:“老师你把听写搞得这么复杂何必呢!”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他每次考试基础知识部分特差,以至于每次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经过我的几番个别辅导,他看清了听写的目的,慢慢习惯了我的方式。虽然学生们的听写本上再没有以前的分数漂亮了,可他们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班的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听写,要看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我班的捣蛋王徐煌斌还这样说过:“要想一百分叫老师每次考试都出 1 加 1 等于多少好了!”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一个不简单的道理。是啊,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就是“积累”吗?

1.2 把《词语手册》升格为《词语工具书》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地看一下学生手中的《词语手册》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学习辅导书。所以,我每天的家庭作业只要在新课前就是完成《词语手册》上的练习。其中的练习非常丰富,有造句、多音多义词、词语辨析、课外延伸等等。那么我们还要被着骂名去帮学生选择一些课外的杂七杂八的辅导书吗?只要让学生真正利用好了身边的书就够了,可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了《词语手册》收集词汇的作用,同时也把它变成了“成语收录本”。我在班级的黑板左上角上,让学生每天轮流写上一个成语,并要求学生把它摘录到词语手册的空白处,并抄录意思。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是不低的,他们在写、抄、查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因为一日一个成语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而且每天抬头就能看见,根本不用太刻意地去记忆,一天下来自然就记住了。

经过一学期他们的《词语手册》已经不再是《词语手册》俨然成了一本《词语工具书》。面对从薄变厚的“工具书”学生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无限的成就感。

1.3 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

掌握了字词,要是成不了句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学习字词的同时我也不忘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像造句、解释等。这里要讲的是古诗词及句子的练习。抓好次项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句子的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基础。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重新背诵古诗 70 首这也正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程度远远大于对课文的背诵,一本古诗 80 首在没有我的要求之下不出三个月大部分学生都提前完成了任务,都能初步地进行背诵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每次语文考试都只有个位数的阮坚良都能一口气背上三四十首。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第 11 册《庐山云雾》一文中就出现了《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于是我就细细加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另外,对于过渡句的教学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知,如《将相和》一文中就出现了两句过渡句,学生找到了过渡句就很容易把三个故事区分开了,同时通过反复读过渡句体会到了三个故事之间的那种紧密关系。

2.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

有了扎实的基本,就好有了精致的零部件,我们就要学会运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有了“米”没有巧妇是不行的。那么,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可学生对语段分析的恐惧要远远大于作文,因为作文要是写上几句字数还可以,不离题多少是有点分数的,可语段就不同了,特别是课外语段有些学生是无从下手。试想短短的一个语段都无从下手,更何况一篇文章了,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下面我就谈几种语段教学的方法。

2.1 “问、读、划”阅读法

这主要介绍“问、读、划”结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当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要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学生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 “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 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就是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把一个段落的思路理得十分清楚了。其实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学到的还不止这些,如在描述圆珠笔时就引出了分号的作用“ 3 种颜色、3 个分句并列”让学生再次复习了分句,同时,还引出了一个比喻句。在第 2 个问题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用 2 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清楚地分析了此段落。再次强调了反问句的作用,还带出了省略号的作用“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表示列举的省略)。

“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这不是我们阅读的要求吗?而“问”又是对阅读的升级,所以,我在问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本领。

2.2 找问题阅读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的提问、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不是积累而是灌输。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选择了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教学的方法,哪怎么具体实施呢?首先选择一个语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然后小组讨论把问题收集起来;其次,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第三步就是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语段已较为熟悉了,最后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问题一一解决。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这样气氛才会热烈。如在教学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第 1 到 4 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提问,他们的提问如:“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夺桥有哪些困难?”、“他们怎么个飞法呢?”等等这些问题就非常有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发觉学生已在老师的提问中学到了提问的方法,也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完全具备了这个能力,哪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去代替他们呢?当然有些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红军帽沿上不是有颗红星吗?他不是会闪闪发亮吗?难道敌人不发觉吗?”、“敌人难道连自己的部队行踪都不清楚吗?”等等,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对问题的发掘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每个学生,特别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每个人阅读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

2.3 分层阅读法

在日常语段教学中仅仅对内容深化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对语段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教会学生从全局看问题。这样才能为整个文章的阅读打下基础。在语段的教学中最好不要出现“分层”这两个字,因为学生一听到这两个字心里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恐惧,他们往往把握不准“分层”的依据,所以我们最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给他们分层的方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把“分层”具体化为:“他们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写了几点啊”、“写了哪几样东西啊?”等等。总之,我把抽象具体化,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分层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自然连贯。如: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第 6 自然段“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 13 根铁链组成的。„„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在这段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找描写了天险的哪几方面——“桥、水、城”三方面,在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提问:“怎么样的桥,怎样的水,怎样的城呢?”很快学生把描写桥水城的句子分别读给了我听,在学生找不完全是再适当指导。在这个语段的教学中,有学生把它分成了 4 层——“桥、水、城、敌人”,当然敌人应该归入描写城中,因为敌人的行动就是城内的情况。无论是三层,还是四层也罢,总之学生找了就有所收获,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啊!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我总是心平气和、耐心聆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的实践

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他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下面我主要谈谈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怎样培养他们实践阅读能力。

3.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时间读。

任何事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前面的字词句及语段的教学中,我已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我整理一下以往只是摆设的图书架,因为原来几本破旧的图书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开学初我自己出钱为班级增添了一个较大的图书架,然后我发动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把手中的书籍都放上书架,同时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爱书,当然图书的所有权还是学生的,另外我还专门指定了一个可靠的图书管理员。回头看看书架上的书,还是挺丰富的,什么《四大名著》、《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全》、《中华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等,真像个小书店。有了图书还是不够的,我还专门给学生们开设了一堂自由阅读课和规定中午 12 点以后包括读报课的时间为阅读时间,充分保证阅读的时间。几个月下来,我发觉学生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有问题找资料、有空闲翻书架。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班的学生已经离不开这个书架了,我们的教室同时也成了一个阅览室,甚至带动了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的阅读及资料查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自然少不了老师的适当指导,不让学生的阅读成了囫囵吞枣。

3.2 从课文出发指导阅读

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这就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的指导阅读。如果老师始终不给学生指明方向,那学生的阅读是盲目的,也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文章首先是系统的,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还应该从整体入手。平时我们把文章逐词、逐句、逐段地分解着阅读,现在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就往往能从中找到许多突破口,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如《将相和》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廉颇与蔺相如、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看似三个独立的故事,其实他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从两个过渡句“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又在渑池会山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把三个故事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细细看来确实如此完璧归赵与渑池会见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才导致了负荆请罪的发生。而完璧归赵又是渑池会见的原因。如果不从整体来看,学生难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用因果关系把整篇文章给串了起来,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因果关系才使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一下子清晰了起来。

其次,我们可以找几个突破口进行教学。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设计一个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哪我们又怎么来选择突破口呢?如:紧扣题眼,即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它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把握主旨。如《花潮》中的“潮”即题眼,我们很自然联想到“花”与“潮”的关系,用“似、好象”一串联我们就想到了本单元的重点——联想,“潮”就是作者的联想。第二还可以找找文章的要害,就像一位武林高手的死穴。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读的效果、读的指导、读的评价。所谓阅读就是既须阅,也要读,缺一不可,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阅或只注重读,这都是片面的。学生学会了阅读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3.3 精选文章,拓展阅读的实践

其实,我们周围就有很多现存的好文章。如第 11 册作业本上的一篇《父亲.大山》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在一次扑灭山火的过程中死了变成了大山,而长大的“我”又懂得了妈妈的话,于是大山成了“我”的父亲的故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过渡句同时又是中心句的句子,让学生搞清了父亲与大山之间的深层关系。其实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接受,因为对于“父亲”这个字眼学生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对于它的阅读十分投入。在这里我们用一种亲情打开了文章教学的大门。另外,在作业本第 11 册《窗外美景》一文更是让学生感动得流涕,在接下去的教学中老师无需更多的问题,只要用你那真挚的感情朗诵此文,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别人分担痛苦,每个人的伤心都会减半。但是当人们一起分享幸福时,各人得到的幸福却会倍增。

首先,我们要为提问创设情境,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

其次,我们还需要创设一个活动的情境来渲染阅读的气氛。活动情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的,是活动的催化剂。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例如,我们朗读优美文章时,配上柔美的音乐,就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在小组活动比赛时,适度地喊一些口号,有助于激励学生进取。集体合作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第7篇

皋兰县段家川小学 魏艳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低,甚至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对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今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不纯粹是一种“阅读”的教学,不纯粹是一种只注重文本本身“多读”的教学,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可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一个人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一年级的学生身上,又要作何理解?如何实施呢?

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诵读读书歌:“小朋友们,读书啦!读书啦!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手轻轻按,右手慢慢移,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过目,按标点正确停顿。”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的儿歌,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第一步还只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但这一步虽艰难却至关重要!

二、激发朗读兴趣多读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一般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然后在兴趣的激发下,去“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且读出声来,从视、听两个通道去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如果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尤其是对于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应加以梳理,帮助学生尽快读正确、读通顺,为有感情的阅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通过同桌互读、男女生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在学生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从而保持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教师当好指挥家,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读者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而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

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

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4、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是一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阅读形式,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很好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5、老师要当好指挥,及时激励和评价。在平时的朗读训练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你读得可真好!” “真棒,比老师读得还好!”„„即使读得不够好时,老师也要说“读得有点感觉了,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老师的评价不仅要有激励性,更要有指导性和针对性,要能够教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当学生读书声音响亮但缺乏感情时,教师可说:“你的声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当学生读书感情很投入,声音很美,但是声音太小时,教师就说:“你读得可真好!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等等。老师的评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还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评价也明白了应该怎么做。得到表扬和激励,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读书的热情就更高了。

当然,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不止这些,还有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接读、引读、齐读、配乐读、比赛读、以评促读,等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中可以穿插进行,互为补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第8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遵循语文发展性原理、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又要引导学生识字、写字, 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等综合性学习。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 培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 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中求异, 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 在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读中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 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进行朗读指导时尽管人都说“教无定法”, 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经验, 却值得我们借鉴。并且通过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 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也是确实不容忽视的。

1. 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

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 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 与人分享, 互相启发, 共同提高。

2. 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

在朗读训练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 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 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 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 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二、指导学生对文章分析及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 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 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 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 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 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 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 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 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 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 不断探索知识, 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 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 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 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 这样, 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 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 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 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三与学生一起品味, 理解蕴含的深刻的情感。

创设契合的情景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自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这也同时是阅读欣赏的魅力所在, 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了不一样得人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同时又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对文章的阅读教学是相当有利的。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 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 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阅读不是目的, 是一种积累, 是学生们开创自己新天地的有力工具, 让他们在积累中创新, 愿学生们的阅读学习更加成功有效!

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来回答问题。

边读边画边批注, 然后小组交流, 最后回答, 此时才是学生的真正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 而是乐于去学, 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五、阅读教学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

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 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 但是中高年级要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 整体感知其背景, 抓重点句子。例如, 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 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 是那样专心, 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 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 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 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 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又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的恶劣!

六、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落花生》, 这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 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 使他们领会到: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对社会默默奉献的人。这样就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诚实与信任》, 通过小故事说明了城市和信任比金钱更宝贵重要的道理。故事浅显易懂, 学生们都能够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也能够透过故事的本身来体味出课文的思想: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做人最起码, 最基本的品质, 人与人之间还有更珍贵的东西, 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上一篇:学生会干部培训总结下一篇:教案实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