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2024-06-05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精选14篇)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1篇

5月21日上午,xxx二小开展了以“文明上网,健康成长”为主题的“预防小学生沉迷网络”专题教育活动。

首先学校利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广播、宣传栏等进行绿色文明上网的宣传,保障学生在良好的网络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其次,要求各年级安全课教师利用安全课时间开展了以“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为主题的安全教育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第三,学校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致全国中小学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并把《致全国中小学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电子文档发至家长微信群,并全部收缴回执单,并妥善保管。及时了解学生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程度,并利用此次机会加强对家长朋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一个不漏地提醒每位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学生课余时间正确规范孩子的学习行为。

最后,各班班主任通过家访、家长会、微信群等家校联系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了班级学生的全面排查,实时了解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或网络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进一步将工作细化到实处,有效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健康上网、依法用网、文明护网的意识;而且增强全体师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切实营造了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2篇

学校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积极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知识和方式,提高对网络黄赌毒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的意识。另外,学校还通过广播、宣传栏、手抄报等各种渠道,加大力度宣传如何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学校将《致家长一封信》发放的每一名学生手中,要求每一位家长认真阅读签字后,回执学校保存,并做好学生在家中的网络等工具的正确运用和健康管理。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3篇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尤其是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 通过提高辅导员媒介素养, 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游戏观, 达到育人成才的效果。

(一)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水平

媒介素养, 指人们正确理解和认知媒介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 有效运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 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和媒介建设, 并对不良媒介信息进行甄别思辨和实施调控的能力[2]。网络游戏作为广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娱乐载体, 具有虚幻化、缥缈化、无道德约束、无地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和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而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 起着直接的教育管理和引导作用。基于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显得十分现实和必要。第一, 辅导员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涉及新技术、新媒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促使辅导员能够利用网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积极关注和参与学生的网络生活, 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生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生活之中。第二, 辅导员要学会甄别网络信息。网络游戏的特点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辅导员要不断提高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从而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引导和网络道德教育, 规范网络伦理行为。

(二) 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由于网络的复杂性, 学生对如何选择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存在着天然的不足, 很难真正理清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因此, 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纳入高校管理者的视野和日程安排。一是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讨活动, 或者合理设置相关的信息素养课程, 提高学生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和识别能力。网络媒介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 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生一旦不能正确使用, 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二是组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参与、应用网络媒介的能力。通过参访网络媒体机构, 如知名网站、论坛等, 了解网络媒介的运作流程。通过实习和实践等活动, 促进学生深化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了解。三是开展正确认识网络游戏活动。通过讲座、座谈会和案例分析等, 让学生了解网络游戏的运作模式, 认清网络游戏的特点和本质。

(三) 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已经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已只是其内容之一, 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对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一,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从自身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利与弊, 分清虚拟与真实, 才能从源头上做好防范意识, 防微杜渐。第二, 尊重学生个性, 正确识别网络游戏者对游戏的迷恋程度, 把握游戏爱好者和成瘾者的不同心态,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有针对性教育。学生管理者应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促使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从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获得成就感。第三, 高校管理者要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育人环境, 尤其是要探究网络育人的实效性, 找出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化被动为主动, 掌握和适应网络载体运作的特点。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把握学生动态,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 学校应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不断提高大学生分析、鉴别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网络游戏。

二、注重课余生活安排和管理

某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 多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空虚寂寞的, 还有是遇到挫折或难题时, 选择逃避的学生。要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学生欢迎和接受的业余文化活动, 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 达到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目的。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心理上要不出偏差, 就要与现实中的人多交流。当前大多数高校面临着在校学生人数多, 教学资源和条件相对有限的局面, 很难为学生提供比较固定的学习和活动场所, 同一班级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在一起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专业和班级的特点, 开展形式各异的班会活动, 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进而增强他们之间的感情。此外, 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意大赛、体育类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文化、科研、艺术活动, 提高和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艺。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多姿多彩的交流活动, 可以充实网游成瘾学生的精神世界, 有助于他们抗拒虚拟世界的诱惑。

(二) 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 在具有其基本功能和作用的同时, 还具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媒介素养的功能。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如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 涵盖主题教育、技能大赛等活动内容, 搭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等于一体的网络活动平台, 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促使他们自觉抵御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学校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 举办文化展览等多形式教育, 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也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兴趣团体, 如“电脑爱好者联盟”、“游戏发烧友”等;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 选准切入点, 开展各种网络宣传活动, 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 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游戏也推陈出新, 但内容和质量却鱼龙混杂。如何加强管控和引导, 屏蔽有害或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信息, 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首先, 从源头上抓起, 大一新生一入学就强化宿舍管理, 严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其次, 学校、家长、社会三方要充分合作, 从制度、亲情、宣传等方面共同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的氛围。最后, 对网络游戏成瘾或有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的学生, 可以采取综合措施, 在家长的协助下, 由辅导员或专业人士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其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对重度网瘾者, 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和措施, 切断一切不利于治疗的干扰因素。

三、重视学生心理教育

当前, 越来越多的因素促使高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高校也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 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形势的发展变化, 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相关工作。

(一) 帮助学生制定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高校要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 加强人生目标教育。第一, 在新生入校时, 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并为此付出实际的行动。增强学生自制能力, 抵抗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事物的诱惑力。第二, 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 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 合理配置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此外, 学校就业中心应协同各院 (系) 负责就业的部门和老师,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对未来的信心,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 开展网上心理辅导活动

网上心理辅导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的优点。“网上心理辅导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距, 处理好人际关系,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 促进学生的自我成熟, 健全和完善人格, 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以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对上网的认识和心理控制能力”。[3]学校心理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 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和负面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疏导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应用网络游戏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 网络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时代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要学会趋利避害, 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做到“乐而不迷”, 增强对网络游戏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要创新网络教育的载体, 丰富网络教育的形式, 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内涵, 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和预防, 从而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当然仅有高校的努力还不够, 需要政府、社会和家长齐抓共管, 共同做好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这一系统工程。

摘要:某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困扰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校通过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认真研究分析, 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课余生活的安排,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可行的途径, 以此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游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调查显示80%退学大学生因“网瘾”.上海青年报, 2006-02-6.

[2]秦杨.党政干部应注重提高媒介素养.新闻知识, 2011 (6) .

学生莫沉迷于网络游戏 第4篇

15岁的李星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但是,近来老李夫妇觉得儿子越来越陌生了。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儿子茶余饭后不再与他们聊天谈心,一回家就回自己的房间去,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果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儿子也只是点点头,又坐到电脑前玩游戏去了。眼看着儿子日益淡漠的眼神、形同路人的举止以及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老李夫妇着急得不行。

因为玩游戏的事,老李夫妇与李星曾多次发生过激烈争吵。两人气极时,李星会稍微有所收敛,但过不了几天就故态复萌、依然故我。时间长了,李星还干脆对老李夫妇玩开了“游击”战术:比如这个寒假,每天父母上班前,他假装在网上查资料,父母走后,他就开始上网玩游戏了;估计着父母快下班时,他就赶快关上电脑,装模作样地看书写作业。

现在的中小学生为何如此迷恋网络游戏?该怎样引导他们呢?

心理分析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群体中,85%的上网时间是用来玩游戏的。网络中众多游戏及信息,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网络游戏容易让人上瘾,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本身有其吸引力。

首先,游戏题材广泛,如科幻、武侠、特工、竞赛、暴力搏杀等,什么都有。网络游戏给游戏者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和家中难以感受到的。网络游戏排除了他们心中的孤独感,与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吻合。

其次,网络游戏能减轻压力,放松自我。中小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在承受不住时,他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让自己觉得轻松快乐的事情——游戏上去。而网络游戏恰恰给青少年一个既虚拟又真实的世界,在这里,李星他们可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再次,网络游戏能让学生暂时摆脱烦恼,调节自我。学生的烦恼主要源自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及人际关系不和。在现实中,中小学生还属于弱势群体,遇到挫折时,不能将侵犯性行为直指引起挫折的对象,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或受家长、老师的责骂之后,他们不得不另寻发泄对象。网络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发泄这些不良情绪的渠道。

最后一点就是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充实自我,体验成功。网络游戏的画面生动、震撼,游戏角色千奇百怪,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不停地追逐新鲜刺激的体验。不得不承认,游戏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了他们获取新奇感、充实自我的需要,使他们乐此不疲。

解决办法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力强,但是判断力、分辨力还很弱。游戏是虚拟的,但是中小学生经常沉湎于游戏,尤其是充斥着暴力的虚拟场景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使他们把社会中的暴力现象也视为正常现象,甚至有可能自己采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游戏带来的不仅是耽误时间、影响学习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这是玩游戏带给学生的最大伤害。

中小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认识态度。网络游戏确实好玩,但负面作用非常突出,要小心其对身心潜移默化的改变。

其次,父母长辈还有学校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电脑只不过是传播信息的机器,熟悉网络也只是进入虚拟世界的一种手段,学生还是要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等媒体,以阅读、谈话等方式充实阅历,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中取得均衡。对于那些长期玩游戏“走火入魔”的孩子,不应姑息,应该劝止、批评,并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利用电脑、科学安排休息和学习的时间。在限制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该提供适合中小学生的优秀网站,供他们浏览,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少年信息服务网等。

第三,中小学生青春年少,涉世不深,容易误入歧途。家庭和社会要主动地引导他们使用电脑,尤其是上网,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使他们在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中小学生一旦出现“网瘾”,必须立即与电脑阶段性隔离,平时应控制学生玩电脑或上网时间。只要引导得法,中小学生就能不断从电脑及网络中受益。

第四,中小学生必须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每天上机时间要限定,如果难以自控,可以通过设置电脑自动关闭、闹钟功能等来强迫自己执行。久而久之,习惯形成。同时,注意与人的关系,回忆一下迷上网络游戏以后,是否与父母、亲友、老师及同学都冷淡了。

另外,要解决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学校和家长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校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减压方面的培训。想方设法给那些饱受学习压力困惑的学生一个暂时缓解的机会,给他们“话语权”,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進他们的心灵。

2.尽力帮助学生获取“成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另外,我们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而应该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3.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学生热衷以至于迷恋网络游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成长环境、心理健康、网络游戏的规范等多方面入手,让青少年学会“绿色”上网、健康游戏。只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决中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问题。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5篇

一、规范学校日常管理,加强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

二、各班班主任通过家访、电访、家长群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了班级学生的全面排查,实时了解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或网络情况,重点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进一步将工作细化到实处,稳步扎实开展教育工作。

三、通过国旗下讲话,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知识和方式,提高对网络黄赌毒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四、通过家长微信群、Q群和短信等形式进行了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醒家长承担起孩子的监管职责,并对每一位家长发放《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浏览低俗、不健康网站,文明上网,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6篇

一是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学校充分认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教育引导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保障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学校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基本情况,重点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对发现的学生沉迷网络等问题,结合学生实际,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是组织开展专题教育。及时向家长推送防范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四是规范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7篇

积极召开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活动动员大会

一是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时间,由校长发表讲话,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保障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发现学生有沉迷网络等问题的,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是下发《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传达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做好回执回收保管。

多措并举,积极进行了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知识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板报、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通过积极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积极开展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开展了以“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为主题的班会课。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充分PPT和视频展示,并结合生活中现实的沉迷网络案例,向学生们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沉迷网络的危害性、预防沉迷网络的方法等网络安全知识。活动中,班主任老师还与学生们进行了精彩的交流互动,孩子们纷纷表示会争做一位网络安全小卫士。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8篇

关键词:“90后”,网络,教育策略

现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 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不断深入人心, 如影随形, 逐步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起来。网络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内容多样、新闻视频、图片信息、游戏聊天等, 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当今的“90后”大学生正走向独立的人生转折期, 既是儿童又是成人, 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面对光怪陆离的复杂社会, 他们要进行不断的抉择, 不成功便成仁。网络凭借自身便捷快速的优势, 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加强交流的舞台, 但是面对这样的环境, “90后”的大学生往往有禁不住诱惑的时候, 如果自控力不强, 一经接触就会越陷越深, 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预防学生沉迷于网络, 促使青年心理发展最优化。

一、“90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稀松常见的一种家用电器。“90后”这一代更是从小在电脑的陪伴下长大, 无形中在主观上已经对网络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 网络充斥了他们整个的课余时间, 甚至超过学习的时间。长此以往, 又怎么会不影响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呢?那么, 笔者分析“90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 无外乎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人主观因素的两个原因。

(一) 社会环境影响

经历过高中阶段的高压生活后, 进入轻松、自由、开放的大学殿堂, 不再有升学的压力, 他们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 网络就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选择, 聊天、购物、游戏, 久而久之, 就会痴迷成瘾, 不能自拔。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站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育管理者必须关注起来, 及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防微杜渐。

(二) 个人主观因素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探索事物或获得知识的认识倾向。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这两种心理旺盛的阶段, 而且他们大多数叛逆心理较强、心理敏感、情绪化明显。社会节奏的加快, 只会助长他们的惰性心理, 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缺少规划, 没有明显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但是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却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成就感和新鲜事物, 所以他们容易沉迷网络, 进而脱离现实生活。所以,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这样的学生善加引导, 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方法, 帮助“90后”的大学生脱离网络, 回到正轨, 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90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

首先想到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长期、长时间的上网, 容易受到电脑的严重辐射, 对视力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进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心理上也会助长他们消极避世的思想, 放大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躲进网络世界中去寻求安慰。长此以往, 难以自拔, 会浪费大量的精力, 最终影响学业。其次, “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 自尊心极强, 容易受到网络不良示范的影响, 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大学生长期受其影响, 会分不清现实和虚幻, 将游戏中的暴力情感带到现实生活中来, 危害严重的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样的事例发人深省。

三、预防“‘90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教育策略

(一) 优化学校教育管理体制

大学课堂是轻松开放的, 但是有些知识却是枯燥乏味的, 所以一些大学生才会逃课, 选择沉迷网络。面对这一现象, 高校管理时就应该努力优化学校本身的教育管理体制, 鼓励教师们创新教学行为, 提高大学课堂的趣味性, 增加知识建构的活跃性, 改善教学环境, 满足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同时, 也要鼓励和支持院系、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 为学生搭建沟通交际和展示才能的平台。这样,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也能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让他们不断的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断发掘出现实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这样优质的校园环境一定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他们又怎么会沉迷于虚幻的网络呢?

(二) 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而现在大多数“90后”的家长都是60、70一代人, 他们从小生活很苦, 所以到了孩子时, 都对其呵护备至, 尽心关怀, 甚至溺爱成性。也就造成了“90后”的孩子们, 自理能力和独立性不强, 处理不好自己的生活和人际问题, 他们会把这些情况错当成是现实的残酷, 所以他们就利用网络去发泄、去倾诉。因此, 从这一层面上看, 家长一定要关心、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与他们及时沟通、及时交流, 帮助他们分析困难和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但一定切忌一味的蛮横强制, 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心理都比较敏感和脆弱, 家长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 平等尊重的对待他们, 耐心的劝说, 这样孩子才愿意倾听、愿意接受, 进而心甘情愿的迷途知返。因此, 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是预防“90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关键因素。

(三)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认知观念

无论是学校、家庭乃至社会, 都应该随时随地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认知, 提高学生对是非好恶的分辨能力。帮助“90后”的大学生提高沉迷网络的抵抗力, 自觉的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拥有良好的网络心态, 做一个文明的网民。让网络发挥其积极优良的作用, 变成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针对流行的不健康的认知要及时矫正, 帮助学生反思自己上网行为是否健康, 从而能够有效合理的安排上网活动。

(四) 引导学生建构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90后”的大学生喜欢什么, 怎样进行活动, 都是由能否满足认识上的需要和活动上的要求而产生的。而“90后”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不健康信息的影响, 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导, 他们容易产生鲁莽而轻率的行为, 或者产生不良的道德品质或进行违法活动。因此, 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建康人生观的引导, 但人生观教育不单纯是知识教育, 把科学的革命理论教育和引导学生参加现实的实践结合起来, 把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把奋发有为的远大志向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 进而更多的参加实际活动, 关注现实生活, 远离网络痴迷。

四、结束语

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就有弊。“90后”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 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希望和力量。因此, 保护好他们生活的环境, 引导好他们的思想导向是影响着祖国未来的重要因素。网络的发展是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产物, 也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想预防“90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 必须从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入手。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学会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做到合理利用, 能够自己做到趋利避害、不沉迷。当然, 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全球经济信息化的社会背景, 要想更好的预防“90后”大学生沉迷网络, 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帮助每一个已经和有可能沉迷网络的学生认真学习和生活起来、积极起来、健康起来, 共同创造出和谐、积极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肖振海.构筑预防学生沉迷网络的绿色工程[J].教育长廊.2009 (05) :55-57.

[2]王万成, 陶珺.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专题新生始业教育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下) , 2010 (04) :41-42.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探析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原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网络作为传播的媒介,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學生对外交流,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和宽松自由的特点。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网络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这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致使责任感丧失;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得网络虚拟世界成为“世外桃源”,一些大学生沉迷于此,极度封闭,即便是遇到现实问题,也不愿向同学或朋友吐露,导致人格缺失,行为失控;随着沉迷网络时间的增长,感情变得淡漠,与同学、朋友间的冲突不断,因而,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变得孤僻、冷漠;也正是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一些大学生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等信息,片面追求感官的刺激,自由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导致有的人走向违法犯罪。

一、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分析

首先,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使然。现代大学生一般家庭比较殷实,有着强烈的心理优越感,想象力极强。他们关心时事,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现象,并试图以此为标准去改变他们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社会现象,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复杂的现实社会很多时候却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当理想和现实存在落差时,他们的心理天平会失衡。当改变现实成为不可能时,他们的思想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回避现实。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由现实社会转向虚拟社会,在网络上,自我实现的途径得以发现,严重挫伤的自尊心得以恢复,自我实现的归属感得以重新找回。

其次,当他律成为习惯,自律被漠视时,沉迷网络将成为必然。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的现代大学生,是在父母或老师的严格管束下,慢慢走向大学象牙塔的,依赖父母或老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进入大学后,他们被要求进行自我管理,要独立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现代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然而,尽管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的成熟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他们的认知和行为经常发生矛盾,动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明知有些事情是不对的,但在诱惑面前自律往往成为失败者。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大学生的特点之一,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新颖、有趣。当他律成为真空,自律严重缺位时,追逐时尚、爱好猎奇的大学生常常深陷网络而不能自拔。

第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罪魁祸首。在我国,“高考定终身”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根深蒂固,因此,几乎每个家庭都对孩子的中学时代高度重视,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很难有喘息的机会。高考一结束,一些学生开始极度放松,有的因此而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空虚,彻夜上网、游戏;有的甚或从此成为“网虫”。并将这一习惯带入大学生活。一方面,有的学生自恃在中学时代的基础扎实,对于大学的学习过度自信;另一方面,在大学里,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方法与中学时代的方式方法相差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学期后,有些大一新生的成绩往往大大出乎其意料。这种情形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极大,有的甚至采取逃避的办法,沉迷网络,以此来忘却学习的烦恼,麻痹自己的思维。

第四,缺乏职业规划,生活单调,追求刺激的心理进一步加深对网络的迷恋。在我国,对于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来说,大学的梦想成了终极目标,一旦这个目标实现后,一方面,家长以为万事大吉,完成了自己的义务,从此后,孩子的学习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之外,不闻不问;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职业规划,学习上毫无计划,从而不能正确有效地分配时间,从大一开始就产生空虚、孤独、寂寞和无力感,终日无所事事。不仅如此,大学校园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单调的,即便有一些团体活动,但参与者相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整体来说还是极小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大学生活难免归于平淡、乏味,缺少刺激。这和大学生喜好新奇、崇尚冒险、追求刺激的性格特点相悖,往往将注意力转移至网络。

二、解决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对策

首先,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在大学新生刚入学时,学校应认真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让大一新生充分认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厘清大学和中学时代的区别和联系,让大学新生理解自律和他律的重要性,摒弃依赖他律意识,自觉养成自律习惯,使大一新生在思想上积极接受大学生活,激励大学新生励志成才。

其次,加强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一年级,特别是大学新生入学阶段,在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阶段决定着大一新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的角色转变,同时又是整个高等教育时代的开端,因此,至关重要。开展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大一新生明确上大学并非唯一和终极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合理地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的课内、外活动有一个大致的安排。认识专业发展方向,明晰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到合适的目标定位。这样,可以使大一新生对照目标,从根源上杜绝了上网“消磨时间”的冲动。

第三,加强家庭、高校和社会的沟通,以合力育人。高校要建立联系家长制度,通过家长,了解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的习惯、爱好和优缺点。根据其特长实行差异化教育。另一方面,家庭要主动联系学校和辅导员,了解大学新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摒弃上大学后就“交差”的错误思想,继续关注自己孩子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动向。充分利用电话、QQ、微信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大学生与高校、高校与家庭实现无障碍沟通,从心灵上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合力,勿使大学生在任何一方面被漠视。

第四,建设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网络。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建设校园网络。高校校园网络开设个人、班级或专业网页,其上开设新闻动态类文化频道、栏目,传播校内外文化动态,关注文化热点、焦点问题。创设网上辩论、网络心理咨询、网络班会等,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平台,提高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把沉迷于网络聊天和打游戏的大学生重新吸引到健康的校园网络中来。

参考文献:

[1]余杰,朱湘虹.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2]朱佳明. 大学生网络依恋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14卷第7期.

[3]刘玉华,刘美娟主编.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4]都兴芳,刘平,田秀然.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调适[J].热点透视.

[5]陶国富,王祥兴,主编.大学生网络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10篇

一、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

5月18日,我校组织了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全体教师动员大会。会上,焦校长做了落实工作的重要讲话,德育副校长邱丽艳传达了教育部办公厅的文件精神要求:一是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保障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二是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发现学生有沉迷网络等问题的,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多措并举,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我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校园网站、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为孩子的未来而学习”家长会

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提醒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同时下发《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传达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并做好回执回收保管。邱校长要求老师们要根据文件要求,抓实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与会老师认真做好会议笔记,并纷纷表示会落实到位。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11篇

二、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三、及时发放教育部研制的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师、家长和学生手册及致家长的一封信,组织收看专题警示片。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12篇

为了切实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有效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自治区办公厅印发的《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近日,实验三小多举措开展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活动。

一、积极召开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活动动员大会

利用星期一国旗下的讲话时间,由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徐燕萍副校长主持,向全体师生传达了自治区办公厅的文件精神要求:一是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日常监管,以更大力度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保障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二是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发现学生有沉迷网络等问题的,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三是集中组织开展专题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知识和方式,提高对网络黄赌毒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四是严格规范学校日常管理。要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并指导学校加强对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五是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要通过开展家访、微信推送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同时下发《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传达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并做好回执回收保管。徐校长要求老师们要根据文件要求,抓实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

二、多措并举,积极进行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知识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板报、微信平台、QQ群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通过积极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开展了以“沉迷网络带来的危害”为主题的班队课。班队课上,班主任老师充分PPT展示,并结合生活中现实的沉迷网络案例,向学生们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沉迷网络的危害性、预防沉迷网络的方法等网络安全知识。活动中,班主任老师还与学生们进行了精彩的交流互动,孩子们纷纷表示会争做一位网络安全小卫士。

总之,我校通过多举措开展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活动,使学生们切实增强了自觉拒绝沉溺网络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们抵制沉迷网络的能力。同时,此举为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总结 第13篇

近两年来连续跟踪惠州工业科技学校15个班级共705人, 男生482人, 女生223人。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访问调查, 我们设定了界定沉迷网络的标准为:每天连续上网时间达到两小时, 持续达两周即为沉迷网络型;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 连续超过1个月为轻度网瘾型;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 连续超过3个月即为严重网瘾型。

新生进校后发现有沉迷网络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1% (其中男生占92.4%, 女生占7.6%) , 轻度网瘾型占总人数的0.5%, 严重网瘾型占总人数的0.2%;在第二学期这个比例增长为8.9% (其中男生占90.%, 女生占10%) , 轻度网瘾型占总人数的0.6%, 严重网瘾型占总人数的0.3%;在第三学期这个比例为7.6% (其中男生占90.%, 女生占10%) , 轻度网瘾型占总人数的0.45%, 严重网瘾型占总人数的0.2%;在第四学期这个比例下降到5.2% (其中男生占91.3%, 女生占8.7%) , 轻度网瘾型占总人数的0.45%, 严重网瘾型占总人数的0.15%。

网络成瘾对中职生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家庭、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 剖析现阶段中职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网络, 积极应对中职生沉迷网络已成为家庭和学校一件极为紧迫的事情。

一、网络成瘾的症状

长时间上网会在大脑诸多神经元中制造“上网兴奋点”, 这些兴奋点会使大脑对上网产生持续的兴奋, 其成瘾的病理与吸毒、赌博十分相似, 也一样很难戒断。主要症状如下:

1. 对网络形成依赖

连续上网是网络成瘾者主要的心理需要, 因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 进而导致其生物钟的紊乱。一旦无法上网时, 会感受到强烈的上网渴求, 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上网后烦躁情绪及行为有所好转。

2. 亲虚拟疏现实

网络成瘾者大多数在现实生活的交往中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 而在网上社交却游刃有余, 对虚拟网络、虚拟社区热情有加, 对有血肉联系的亲人及周边朋友则显得很冷漠。网络成瘾者多表现为内向型, 情绪低落时压抑自己, 很少与家人朋友沟通, 打开网络后便在网上虚拟空间倾吐和宣泄, 从而产生现实社交焦虑。两者的反差形成的心理诱导, 必将产生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进而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

3. 意志力薄弱

网民沉迷网络一旦成瘾, 就如赌徒与瘾君子般, 一般情况下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 但只要自己试图断开网络, 或者尝试减少上网时间总会失败。经过多次的心理斗争, 在尝试之后, 开始变得焦躁, 不可抑制地想上网, 反复发作后, 就表现出更为强烈的上网倾向, 原本要坚持控制上网时间的意志力, 也最终被网络诱惑力所击败, 最后对网络毫无抵御能力。

二、中职生上网沉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对在校中职生调查发现, 具有沉迷网络倾向的学生, 其主要表现之一, 性格内向, 不太合群, 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沟通较少, 不愿意参与班集体活动, 更不愿意参加运动;表现之二,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上课容易走神, 大多数时间宁可趴在桌上睡觉, 课余时间也是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表现之三, 当聊到网络事件、游戏等网络相关时便口若悬河, 精神亢奋, 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1. 成长内因

中职生的年龄正是容易被外界缤纷世界所吸引, 何况网络中有太多未知东西, 都会引起他们的探索兴趣。据网络调查, 有网瘾者都浏览过色情网站。在校生的调查中, 一年级有5%左右的学生, 二年级有12%左右的学生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在我国性教育明显滞后的情况下, 色情网站在学生中间长驱直入, 有些学生便终日沉溺于其中, 对身心成长造成极大损害。更有甚者为了寻求现实的刺激, 不惜铤而走险, 踏上犯罪道路。

同时网络上各种极富刺激性的游戏, 宣扬血腥、残忍、暴力不健康的网站, 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勾起中职生的好奇心, 而幼小心灵无法承受如此强大的冲击力, 结果对学生心理影响将是长久的, 有些没能及时纠正将伴随其一生。

2. 成长外因

在调查过程中的家庭背景一项中, 从收回问卷调查及班主任电话回访得出的数据, 在校中职生中沉迷网络的有52%左右是家庭不和睦, 有33%左右是家庭离异,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学生沉迷网络的非常重要的外因之一。

每所学校周边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各种地下网吧, 这种黑网吧就是学生沉迷网络的外因之二。最近几年国家对网吧控制比较严, 对上网人员检查也比较严, 未成年学生相对难混进正规网吧。但学校周边的地下网吧, 却犹如菜地野草, 一不留神就长出不少, 学生可以自由出入, 老板态度极好, 造成学生晚上不睡觉翻院墙出去上网, 而网吧老板只管赚钱, 丝毫不考虑是否是未成年人。

在现行中学教育体制下, 学生负担过重, 大考小考, 容易造成学生精神长期紧张, 学校教育压力是学生沉迷网络的外因之三。学生身体及心理的成长需要相对宽松环境, 当学生不堪重负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从而通过上网进行娱乐或寻找刺激, 寻找安慰或者证明自己。

三、中职生网络沉迷的应对措施

1. 建设多元校园文化

每个学期, 学校都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转向现实的集体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继而吸引学生参与, 减轻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逐步改善内向性格, 慢慢融入集体大家庭, 感受伙伴、朋友的友爱之情, 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通过我们的跟踪调查发现, 经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从第三学期开始网瘾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 到第四学期就有了明显变化。

2. 加强心理辅导的介入

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辅导机构, 配备相应工作人员, 重点关注有网络沉迷及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当发现班级有类似上课经常睡觉, 甚至翻院墙去上网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工作, 情况严重的需要家庭配合进行相关心理干预。

在2008级计算机班新生中有一学生原本小学成绩非常出众, 初中因父母离异, 开始沉迷网络游戏, 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初三没毕业就转读中职。来到学校后前一周表现相对正常, 第二周开始上网时间就逐渐延长, 以致在第一学期就有一个月时间, 经常省下早餐和晚餐的生活费, 晚修过后就翻院墙溜出去上网, 回校后班主任教育几次都不能克服。当面答应不再去上网, 到了晚上却又控制不住自己翻墙出去, 家里父母也都知道该生迷上网络, 也显得无能为力。最后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同时与家长的多次沟通联系, 一个多月后, 该同学基本能将上网时间控制在每周十小时内。后陆续经过班主任及心理咨询师的跟踪辅导, 一年后基本解除网瘾, 学习成绩也在班级名列前茅, 最后毕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 开始了新的人生道路。

3. 开展网络课程的研发

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知识的各种培训, 加强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发, 加强中职生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 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将网络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找到网络的真正乐趣和作用, 从而合理地利用网络。

4. 创建学校多维评价体系

如果在校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学生在单一评价体系中遇到压力, 往往容易因束手无策而转向网络, 通过网络上游戏、黄色网页等寻找心理平衡。中职学校相对基础教育有先天优势, 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是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养成, 所以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多种评价机制,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 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辅助作用。

5.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

黑网吧所在一般都比较隐蔽, 大多隐藏在周边居民区内, 通常只向熟悉人开放。要加强对网吧等上网场所的管理, 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发现周边的黑网吧, 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 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还学生一个清静的校园周边环境。

6. 加强与家长沟通, 建议创建温馨家庭氛围

应对网瘾学生, 学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学校应加强与家长沟通, 建议学生家长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研究表明, 家庭缺少幸福感的中职生最容易沉迷网络。父母作为学生的监护人, 有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 实在因感情破裂的家庭, 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对自己的孩子也不要一味期望太高, 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 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 以缓解及消除其负性情绪。

摘要:由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早已进入千家万户, 同时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对在校学生构成相当大的身体与心理的危害, 同时也影响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校中职生即将进入社会, 而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者将给社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及社会负担。本文将以在校中职生沉迷网络者为研究对象, 对此类现象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学校教育,互联网,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陶宏开.回来吧, 孩子——预防与戒除网瘾指南[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陶宏开.回来吧, 孩子——预防与戒除网瘾指南[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龚银清, 等.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2]龚银清, 等.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

农村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及办法 第14篇

关键词:沉迷;网络;办法

一、造成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它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调查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了个案访谈,归纳结果如下:

1、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疏于管教。通过个案访谈,发现一些家长的精力被工作大量牵扯,城市当中,中学生的父母由于竞争的压力忙于进修、学习,农村当中,中学生的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忙于打工,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他人照看,平常只是给予孩子一定的金钱和物质奖励,以期望利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亲子接触的不足,同时对孩子百般迁就和溺爱,而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父母能力不足,对孩子教育不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都比较一致的认为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3、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压力太大。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口和就业压力,学校教育无奈地被推上了激烈地应试竞争的道路,众多家长也都格外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考分和升学,淡忘了家庭教育的根本,淡忘了对孩子的思想、品格、情操、行为、习惯等有关做人的教育,从而使家庭成了知识学习的补习班,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并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给孩子施压,除了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之外,还将孩子送进各类“艺术班”、“电脑班”等,甚至不惜重金,或聘请家庭教师,或家长“陪读”另开小灶,布置额外作业,使子女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于是把网络作为摆脱压力,逃避现实的一条途径。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古人说:修身才能齐家。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家风建设,有着良好的家风传统。孔子的“诗礼传家”、诸葛亮教子勤俭、岳母刺字等已成为良好的家风典范。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规范,正如“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学兴家,努力营造家庭浓厚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形成求知探索,积极向上的文明家风,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改变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家教能力决定家庭教育水平,只有能够科学教养子女才是合格的现代家长。孩子不听话,一些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法进行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挨“打骂”后的听话只是暂时的,它是一种机械行为,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引起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须内化为孩子本身的需要才能形成。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积极肯定、正面为主,不要主观、武断地滥施批评、训斥、惩罚。家长要把自己当做是孩子的朋友,应及时了解、关注孩子的心理、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忽视孩子的感情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误,家长要走出自我中心,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與孩子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温暖,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刺激的影响,让他们体验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这不但可以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3、更新陈旧的家教观念。陈旧的家教观念最突出的是“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上了学的孩子,家长的这种观念就表现在过分重视分数,把孩子锁在单调枯燥的分数上,它难以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众多需要,这就导致了孩子借助网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需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化趋势需要新型人才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家长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孩子的未来,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孩子“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

4、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仅从家庭内部去提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列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一节,文件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上一篇:神奇的叶子(美术)下一篇:it运维工程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