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作文修改的两种方法

2024-06-24

指导作文修改的两种方法(精选12篇)

指导作文修改的两种方法 第1篇

大连四中 高朋

目前写作教学中有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批作文——即使辛辛苦苦批了改了,学生也指是往书包里一塞,看也不看,和谈修改与提高。如此循环,收效甚微。从我的教学经历看,作文批改应采取面对面、讨论式指导,直接从指导其修改作文入手,有的放矢的评价文章,忌空话、套话、模式话评语。

一女生写作《礼物》时,大肆渲染她给同学买的几十圆钱的毛毛熊,让朋友多风光,足见友谊之深等等,显然有失偏颇。这时我就慢慢引导:礼物既有物质的,看得见;又有精神的,却摸不着。两者各有其用,随意肯定或否定任何一个都是不合适的。但人们往往重前轻后,尤其青少年。本文就有这种倾向。其实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在你骄傲、沮丧、孤独时,老师、家长和同学都在你身边。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安慰的行动,不是比某些物质的帮助更让你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想想,再想想。”该生若有所思,可以看出她正在记忆的长河里积极思索。“哦!有了。”一段时间,她和爸爸彼此不讲话,原因是她认为父亲太古板,总是管这管那。班主任老师知道后,讲述了自己少年时与父亲曾有过的类似情况,直到长大后才体会到“父爱如山”,讲到动情处,老师竟潸然泪下。该生有所醒悟,改善了与父亲的关系。

这时,我因势利导:把它写上吧,会很感人。“文章改后,详写老师的言行,自己的感悟,略写了真正送礼物给父亲的情节。几番讨论,多次修改,一篇有真情实感而又立意较深的文章形成了。

除了以上面批面改法之外,还有一种学生互相批改的方法较为可取。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要有写作能力强、中、弱各层学生),每组选出一位组长,带领组员讨论本组作文,找出值得借鉴和需要商榷之处,进行修改。对优秀之作各组间可互相交换,然后选出精品全班朗读评议,达到全面提高。这种做法的好处即活动面广泛,积极性提高,对每个学生都能起促进作用。

在写作教学中使用此二法如能持之以恒,效果也必定显著。积累一定的量,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能激活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虽然比较费力繁琐,然而对于改变写作教学的被动局面,实践证明,此二法行之有效。

指导作文修改的两种方法 第2篇

方法之一:条陈理由,彻解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基本框架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 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

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任务型作文的结构七种模式及典型范文

一、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范式 【两种最优化“文章图样” 】

1.文章最优化结构模型① ——“起、承、转、合” 2.文章最优化结构模型② ——“起、转、承、合” 第Ⅰ式--起承转合

【真题】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 1 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写作思维模型•六段式】 概念界定+因果分析+比较分析 1.【起】概念界定,概括比较,定任务,表态度。2.【一承】具体比较一,原因分析。3.【二承】具体比较二,原因分析。4.【三承】由表及里,分析深层原因,文化原因或心理原因或历史原因。5.【转】联系当下,背景分析,凸显其“最有价值”。6.【合】再次概括比较,重申态度。

(运用三到四次的因果分析,加以三到四次的比较分析 【主体分析部分】 三承一转 良训胜千金,传家更有价 1.所谓“传家宝”,„„。三种“传家宝”各有价值。小张家的青花罐,„„;小杜家的勋章,„„;小程家的祖训,„„。在我看来,小程家的传家宝最有价值。(概念界定,概括比较,选定任务,表明态度)

2.与小张家的传家宝青花罐相比,小程家的传家宝祖训,在„„更有价值。„„(具体比较一,原因分析)

3.与小杜家的传家宝勋章相比,小程家的传家宝祖训,在„„更有价值。„„(具体比较二,原因分析)

4.其实,小程家的传家宝祖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所以更有价值,对于我们来讲,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它承载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忠厚者,„„;诗书者,„„。所以,在我看来,小程家的祖训,不仅是一家之传家宝,更是我们国人传家之宝。

(由表及里,分析深层原因,文化原因或历史原因或心理原因)

5.遗憾的是,如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走向小康,国人却渐渐忘却了这份“忠厚”与“诗书”的良训,逐利于虚伪奸诈之道,世风日下,精神之花枯萎,„„。传承中华良训,予国人以精神给养,正当其时。

(联系失衡的当下,背景分析,凸显其“最有价值”)

6.有年代有故事的青花罐,爷爷的几枚勋章,固然„„,却无„„;唯有小程家的祖训,方可助今人长传忠厚之德,久继诗书之脉,实现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富足。故曰,小程家的传家之宝最有价值!

(再次概括比较,重申态度)

六段 = 起 + 承 + 承 + 承 + 转 + 合 第Ⅱ式--起转承合

【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

文章展开思维框架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

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原因分析、背景分析)4.承——证明最具风采(比较分析、因果分析)5.承——证明最具风采(例证法、因果分析)6.承——证明最具风采(因果分析)7.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起转承合”写法】

【第1段】人生之路,以其多样和繁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亦用其复杂和差异考验着我们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我尤为欣赏大李,认为他的人生最具风采。【起——选定任务,表明看法,肯定大李最具风采。】

【第2段】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艺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所热爱事业的创造,为人生延展与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山涉水的小刘凭借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山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瞬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转——先肯定其他两位的风采。以退为进,扣住题干中的“风采人物”阐述。】

【第3段】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做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一纸文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

【转——再转,回到最具风采的那个。运用因果分析中的“原因分析”与“背景分析”,紧扣材料中“当代”一词,分析大李“最具风采”的理由,阐述自己看法。】

【第4段】我们的社会,需要“老王”们用精妙的技艺增添精致,需要“小刘”们用精湛的艺术增加精彩。但若没有了“大李”们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就很可能被禁锢在当代截面上,难以博古通今,继往开来。我们的国家,亦可能失去创新带来的无限发展动力与潜力。大李依靠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精神继承前辈的学问,寻得生命科学的奥秘,无愧于先人,造福于后世,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具风采? 【承——比较分析与假设分析(因果分析中的结果分析),紧扣“学术”一词,论证大李的最具风采。】

【第5段】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性格在大李的身上得到了传承;袁隆平以及“两弹一星”研制专家们的科学精神亦在大李身上得到彰显。大李用努力与拼搏,用理想与信念,用坚守与坚持,用热爱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科研人生之路。这样的人,自然熠熠闪光;这样的人生,注定风采无限!【承——从历史层面,紧扣“科学”一词,运用例证法和因果分析,进一步证明大李的最具风采】

【第6段】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每个人的存在不过是极短暂的一瞬;以宇宙为疆,光明也不过是局促的一隅。但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就在于我们可以依靠无限的创造与热爱,探索生命的奥秘与科学的精彩,超越时间与生命的界限,为后世留下无限的财富。大李潜心学术,他的人生极具风采!【承——紧扣“贡献”一词,运用因果分析,从人的存在价值层面,再次论证大李的最具风采】

【第7段】 我愿如大李,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3 【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七段 = 起 + 转 + 转 + 承 + 承 + 承 + 合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六法:

1.析材料 2.论危害 3.挖根源 4.提办法 5.联现实 6.作结论(作呼告)常用结构模式:

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四、基本结构:

1、引:引叙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用所给材料的部分内容,或者概括记叙这件事情。好的引叙既要简明扼要,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要引出评述点。

2、释:解释突出评述的重点,鲜明指出自己的态度、观点。

3、议: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以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一般可以分以下三步来写作:

①、抓住材料中的人和事,就事论事,分析原因。

②、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注意指出问题的普遍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③、主体论证段落:采用“中心句支撑句”(分论点)的格式进行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而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4、联:即“联系现实”

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具有时代性,要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在本论结束之后联系现实社会或者作者生活实际,谈谈论点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引发读者更多思考,或者发出呼告,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以达成作者写作的目的和针对性,这样可以加深议论的力度。

5、结:即“结论”

这个结论是紧承前面的“联”而来,从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得出结论,更能够令读者接受,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全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引理事联结思维模型 1.“引”,即引出论点; 2.“理”,就是阐述论点包含的基本道理; 3.“事”,就是举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4.“联”,就是联系社会现实加以说明; 5.“结”,就是打造一个好的结尾,收束全文。

六、基本结构模式如下:

1、叙述评论对象

2、分析实质

3、分析成因

4、分析价值

5、表明态度

七、新材料作文写作“五步成文法” ——“引”“析”“提”“联”“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表述观点(分论点)的角度:

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

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

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第一方面,审题

首先,另起炉灶。比如质检作文题,要求“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许多同学想当然地认为,不同家庭有不同传家宝,于是“诚信、孝道、责任”都成了传家宝。其实,即便写“祖训”也应该围绕“忠厚、诗书”并适度拓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措施是审题时要求选对角度。

其次,各打五十大板,缺乏针对性、对象感。许多学生什么角度都写,对青花罐、勋章、祖训没有作出选择,平均用力,一锅端,作文就是一个大杂烩。其原因之一是对驱动型作文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该作文题型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即围绕某一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学生没有领悟这层意思,所以,写作对象出现游移,不能围绕一个角度来写,写作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措施是审题时要求选定角度。

再次,偏离材料内涵。质检作文“祖训”指的是祖宗的遗训,且在本题中有其特定内容,即“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祖训当然不可等同于一般的名言警句。而且,既然是“传家宝”,应分析其对于家庭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挖掘“传家宝”蕴含的文化与文明的内涵,这才更切合题意,也才符合张开“在真实语境中辨析关键概念”的理念,不泛化、不转移、不偷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措施是抓住题目要求中的“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厘清概念,吃透核心事件的内涵。

最后,对作文要求视而不见。请看质检作文“更有价值”,“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等关键字眼。“更有价值”即优中选优,“权衡”即比较、评定、考虑、斟酌,考生对这些关键字眼视而不见,导致轻易否定其他说法,损人不利己。有些考生只作选择未加权衡,严重偏离题意。针对该问题,我们的措施是“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在比较中选定角度,一以贯之。

总而言之,关于审题,传统材料作文因为要提取观点,我们必然重视,但是,对于任务驱动 5 型作文考生对审题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从前,以为只要就事论事即可,忽略其前提――选定角度,权衡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永远的真理。第二方面,立论

首先,态度不统一,立场不坚定。写作中,许多考生前半部分肯定青花罐,后半部分指出它有铜臭,缺乏像祖训那样的精神价值,且言辞过激。对青花罐的不足当然是可以指出的,但应点到为止,而后要回归点赞,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诚然青花罐看似偏重于物质的传承,但它有年头有故事”。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确立观点时一定要做到立场坚定,褒贬一致。其次,文题不一。质检作文,考生以《论怎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为标题,毫无指向性,观点不明朗,显然是个败笔。针对该“症状”,我们开出的“处方”是文题要统一,指向要明确。比如质检作文可以是《弘扬祖训 造福未来》,如此标题,更合乎任务驱动。正所谓,题好一半文,题不好毁全文。第三方面,论证

首先,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转移对象、回归传统。比如质检作文以“祖训”为角度,前一两段尚能与其他传家宝权衡后选择祖训,后几段则写诚信是传家宝,勤劳是传家宝,责任是传家宝,或泛化为所有精神文明都是传家宝。这一类作文往往前两段任务驱动,后面则抛开材料专论话题,导致转移任务对象,回归传统作文。学生完成任务的目标很不坚定。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求学生论证时紧扣选定角度,从一而终。

其次,学生在引用名言上不能聚焦同一主张。比如质检作文有考生这么引用:“祖训就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时激励着后人,并且经久不衰。”这个引用,显然把祖训泛化为所有名言,当然也谈不上论证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在引用名言时要聚焦于观点。比如:“正如爱尔维修所说:‘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教育的不同所致。’祖训造就的良好家风的濡染,令子孙为人忠厚,笔直做人;腹有读书,修身养性。”该段引用论证祖训的价值在于良好家风的濡染,令子孙修身养性、忠厚做人、腹有诗书,引用服务于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再次,举例无法阐述理由。比如,有考生写祖训时这么举例:“当蒋介石的光环不再,蒋经国虽有过迷茫与失落,差点一蹶不振,但他有着一种光耀家族的责任感,独自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点亮前行的灯”,该例与小程家的祖训毫不沾边,显然画蛇添足,乱塞事例。任务驱动作文反对滥用事例,特别是大段用例,因为它极可能造成角度偏离,即使事例非用不可,也应该是点到为止。总之,名句与事例的运用是宁缺毋滥。

除此之外,他方角度不可喧宾夺主。我们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选定角度后并非不可以写其他角度,恰恰相反,对方观点的错误、理由的可笑、做法的危害能更好的论证我方观点的正确,理由的充分,从而使论证走向严密。但关键在于,他方角度不能喧宾夺主,要保证切入角度绝对的优势。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权衡”类作文,题目明确要求选择“更有价值”“更有风采”之类的,要综合、呼应其他两种说法,作出权衡、选择。万万不可轻易“打压、否定他说”,而应“肯定、说服他说”,做到入情入理,令人心悦诚服。

最后,异己之见(读者的不同看法)必须紧扣所选角度。众所周知,异己之见的理据如果站不住脚,那就意味着我方观点的正确,先驳后立,大大增强了说服力,使道理阐述走向思辨、严密。同时,引入异己之见,也体现了读者意识,帮助读者消除分歧,使阐述道理从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封闭的自圆其说到开放的文明交流,这也是高分作文的秘笈之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当中,应当提醒学生,引入异己之见仍应针对所选的角度。

指导作文修改的两种方法 第3篇

一、学会质疑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努力创设情境鼓励他们积极发问. 但是, 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问, 并不就意味着学生会质疑. 综观当下的许多数学课堂 (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的数学课堂) , 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发问, 不断创设情境或是好言催促学生质疑, 但是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让质疑这个环节草草带过, 就是只提出比较肤浅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让教师的好意成空. 细究原因, 就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钻进去、思考不深入, 或是缺乏发问质疑的能力所造成的. 对此,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 指导学生认真看书 , 抓住关键提问题

在学习新知阶段, 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 然后引导发现, 让学生提出问题 (对低年级的学生或是还没有养成自学、质疑能力的班级, 可以采用设置“导学案”或是“导问”) .

2. 抓 住质疑环节 , 鼓励学生解疑

思维的最宝贵品质在于创新. 当课堂上某名学生提出的见解或解法与众不同, 有思考价值时, 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良好习惯, 并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对这样的见解进行思考和质疑, 由提出见解的学生或是能理解的学生进行解疑. 通过这样经常性的练习,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 慢慢养成他们对别人思想的批判、吸收与完善, 进而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方式.

3. 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堂合作探究活动. 但是, 怎样才能保证课堂合作探究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观察许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 经常可以感受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许多学生只是在形式上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并没能真正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不但要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还要学会随时关心别人的感受, 善于倾听老师或同学的意见和结论, 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不倾听, 或只听老师说的, 不听其他同学说的, 那么你又怎么对别人进行评价和反馈呢? 那你怎么能从别人那里进行学习呢? 怎么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我均要求学生:课堂上无论师生发言, 听者都要目视发言者, 边听边想:“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补充”等. 开始时, 可以从复述同学表述入手, 然后逐渐经历听、说、问、辩等过程, 时间长了之后, 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让他们具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能力.

二、学会抽象概括

教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和学生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具体事物和实例中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方法.

1. 提供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材料

在教学“能被2, 5, 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整数, 教师快速判断出这些数能否被2, 5, 3整除 , 学生进行 验证 . 之后 , 教师出示 这样的一 组数 :15, 22, 63, 88, 213, 498, 365, 555, 666, 1323, 1324, 1325. 让学生用2, 5, 3分别去除这些数, 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里有什么规律?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总结, 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能被2, 5, 3整除的数的特征. 通过生说、师判断、生验证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然后用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一组数进行探究、发现、总结、归纳, 既加深了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逐渐学会学习, 形成较好的学习能力.

2. 抓 住有利时机 , 及时进行点拨

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探究问题时,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加以指导, 把握学生“愤”“悱”的时机加以启发 , 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维.例如, 在进行上面知识点教学时, 学生尝试后会比较容易发现能被2, 5整除的数的规律, 但对能被3整除的规律如果没有事先预习的话就会比较难以总结. 他们提出的往往是一些非本质的东西. 对此, 教师在肯定学生非本质但也没错的意见后可提出问题: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看, 能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样点拨, 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正确的方向, 抓住学生思维的节点, 就很容易引导进一步思考和研讨, 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问题的结论.

3. 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 , 学会整理知识系统

按照认识理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不断地把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按照个人所接受、理解的深度、广度, 结合感知、联想、记忆、习惯等认识特征,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 随着这种结构的不断积累, 联想、类比、迁移的领域就越广, 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新方法的机会也就越多. 因此, 整理与归纳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以, 在每教完一部分知识后, 我们都要重视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 并加以整理归类, 从纵横方向、多角度地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 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 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作文评价课的两种教学方法 第4篇

一、引导学生主动修改,指点方法

教师批阅作文只是作文批改的第一步,在教师批阅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是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主动修改。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的“关于评价”中也曾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别小看了学生的修改能力,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就一直采用学生自我批改的方式。只要教其方法,运用得好,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往往比教师的批改效果好。在这里关键是要教学学生怎么去修改。怎样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呢?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自我修改。主要通读自己的作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修改文章的不当之处,使之清晰、自然、流畅。这一目标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直观的。第二个阶段是隔了一周之后,再来批改自己的文章。由于时隔一周,所以学生再次拿起文章时已经可以十分清醒地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拓展。另外,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经过反复地修改,使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同时还要搞好自评,写出评语。写评语时,学生必须指出自己文章的优点:用怎样的手法写出怎样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理解文章的三个方面:文章写的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另一条就是他评。批改前先从易到难,提出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批了,第二次,再增加一条。这样下来,连后进生也能围绕一篇文章,写出十个方面的评语了。

另外,还可通过如下方式对自己所批改的作文进行评价:题目:书写规范,自拟题目新颖。开头:下笔扣题,引出正文,形式多样。选材:紧扣题目要求,选材得当,材料新颖。语句:句子通顺、流利、形象,叙述有条理,没有语病。结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内容:字数达到要求,详略得当、具体、充实。词汇:用词恰当,词汇丰富,能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歇后语和象声词等。修辞:正确使用比喻、夸张、排比句等。结尾:扣住题目或呼应开头,巧妙得体。标点符号:是否运用恰当。书写: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格式正确。

这样,学生的批改能力提高了,欣赏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作文教学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文评价课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不能为评价而评价

传统的作文评价课只是走走过场,没起到什么大的总结反思效果,只有进行了有效的评价,才能举一反三,开拓创新,为下次写出更好的作文打下基础。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上评价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把学生修改好的文章,以小组的形式每组选出一篇最好的交给老师,再由学生把它抄到黑板上,让参加修改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优点是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评价?缺点又是什么?该如何修改?

2.一次作文批改工作,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评、小组的互评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写文章的方法技巧等毕竟有限。所以教师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学生批改之后,再对学生修改后的文章进行审阅,这样有利于教师把各学生小组推选的优秀习作批改完后进行课堂讲评。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首先是补充修改学生作文以及小组在批阅过程中纰漏的地方,同时对学生小组互评中的旁批进行审查,看是否准确到位。其次是审查各小组对文章的综合评语及得分,看看评语中哪些方面到位,哪些不够准确,学生的评分是否与文章的水平相当,是否有遗漏的地方,如果有,教师则应予以补充、修改。第三个方面,即课堂上教师示范讲评。这一环节教师的工作必须做扎实,有针对性,既要总结学生写作的总体情况,又要评价每位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还要针对小组评价进行点拨、讲评,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知道自己今后应当怎样写作文、怎样评价作文,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3.对面评价,就是把学生叫到自己面前一起对其作文进行评价,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其交流:你觉得你的作文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该如何进行修改?这样,可以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还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评价课的一种补充。

专利的两种申请方法 第5篇

第一种,普通申请。就是按照一般申请方式,在专利局网站进行大致检索比对过后,由我们准备材料,撰写专利申请文件,递交到国家专利局进行审查。在专利审查后,专利局会给你下发专利受理通知书。当您的专利通过审查后,专利局才会给您下发正式的专利证书。

但是,这种方法检索时并不全面,只能大致的检索下,当国家专利局在进行审核时,如果您的专利不具备创造性,新颖性,创造性,并且与国内外的专利有相似之处的情况下,就不会给您授权。由于这种方式所需的费用不多,现在大多数人等候使用这种方法来申请。

第二种,由我们做专利检索文件,先到专利局数据库进行检索,这个检索可以检索到世界所有参加专利的国家。检索完成后,确定您的专利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以后,在进行申请当然会百分百授权了。

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虽然避开了专利局的审查过程,所以当我们去国家专利局数据库检索时,要产生额外的费用,而且在申请时也会产生费用。

克服创业危机的两种方法 第6篇

二是专家咨询法,

自我反省法是通过自己对过去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客观评价这些原因的基础上对今后的行动作出决策。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汽车大王”谢建良,创业初期,他在雅加达开办了一个皮革厂,但工厂很快就倒闭了。后来,他在亲友的资助下,又组织了一个贸易公司,也仅仅维持了三年。这一次打击使他病了几个月,但他滑丧失信心,在身体健康后,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他发现经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办事过于浮躁,缺乏耐性,不善于利用机会,尤其不能知人善任,因此,出现了失败的局面,

痛定思痛后,他制定了以后复业的大计,改变了接人待物的态度,努力发挥自己和下属的才干,终于成为东南亚的“汽车大王”。

专家咨询法就是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做参谋,然后决定以后采取什么措施。联邦德国史泰尔所经营的建筑公司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过去这个公司是一个家族式的公司,因循守旧,保守落后,处处精打细算,然而在错综复杂的竞争中,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史泰尔显然忽视了另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因此他的公司陷入了危机状态。面临破产的史泰尔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时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提醒他;可以聘请专家替他解决问题。结果在专家的协助下,公司很快就恢复了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实际上请专家咨询的做法也体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菊花的两种室内越冬方法 第7篇

(1)宿根保存法:盆栽菊花花谢后,剪除枯老茎杆,浇一次透水,然后移置有阳光照射的室内,室温能达到0-3度即可。管理上要严控浇水,盆土不干不浇,浇水时量也要少,使盆土保持微湿即可,同时还要防止盆土上冻。至第二年回春天气渐暖后,逐步增加浇水量,然后移至室 外向阳处精心养护。待植株萌发新芽后,便可采用分株、扦插等方法进行繁殖。

(2)存芽法:秋末冬出,选择菊株根部萌发出的第一代新芽进行扦插。操作时,用刀深入土中2厘米处,切取带有新芽的根茎,连土挖出,扦插在备好的盆中。盆土应以培养土和砂土各半组成为宜,然后将盆移置室内,温度保持3度左右,少浇水,盆土保持微湿。值得注意的是室温不能过高,也不能让植株受冻而死。到来年3月中旬,再移置室外背风向阳的地方。

黑木耳的两种栽培方法 第8篇

1) 制种

菌种有锯木屑菌种与枝条菌种, 前者用锯木屑与麦麸等配制成培养基;后者用直径1cm的枝条切成1.5cm长, 加入蔗糖、米糠等营养成分, 装瓶后高压灭菌, 接入母种, 在25~28℃下培养1个月, 菌丝即可长满瓶。

2) 耳木准备

栽培场地选好后就应准备耳木, 常用的耳木种类有完斗科和桦木科的树种, 选胸高处直径10~12cm的耳树, 砍伐后截成1~1.2m长段, 截面用新石灰涂刷, 然后置于通风向阳处架晒。

3) 接种

接种用的工具应预先用乙醇消毒。先在耳木上;用电钻以穴距7cm垂直打深1.5cm的穴, 如用锯木屑菌种则应填满穴, 按紧后盖好预制的树皮盖。枝条菌种插入接种孔后用锤敲紧, 使之与段木表面平贴、无孔隙。

4) 定植管理

首先应上堆发菌, 将接菌的耳木按“井”字形或“山”字形堆垛。堆内温度以20~28℃为宜, 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在南方3~4星期, 北方需要4~5星期, 当菌丝已伸延到木质部并产生少量耳芽时, 应及时散堆排场。

5) 散堆排场

一般采用平铺式排场, 用枕木将耳木的一端或两端架起, 整齐地排列在栽培场上, 经过1个月左右即可起架。搭架一般采用“人”字形方法, 先埋两根有杈的木桩, 地面留出70cm高, 杈日上横放一根横木, 耳木斜立在横木两侧。呈“人”字形, 相距7cm, 角度约45°为宜, 晴天或新耳木角度可大些, 雨天或隔年耳木角度应小些。

6) 出耳管理

起架阶段栽培场的温、湿、光、通气条件必须调节好, 但管理中心是水分问题。起架后最好隔3d有一场小雨, 半月有一场中、大雨, 干旱时应人工喷水, 保持相对湿度在90%~95%左右。喷水应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7) 病虫害防治

危害黑木耳的主要杂菌有环纹炭团菌、麻炭团菌、韧草茵、朱红栓菌、绒毛栓菌等。主要虫害有伪步行虫、蛀枝虫、四斑丽 (虫甲) 、蓟马等。可用生石灰 (1∶100倍液) 、退菌特 (1∶100倍液) 、氯化锌 (1∶50倍液) , 防治杂菌污染。另外也可采用除虫菊、雷公藤等生物农药防治虫害。

2、塑料袋地栽

1) 合理配置培养基, 提高pH值

根据不同代用原料营养特点, 经过多年实验, 筛选了许多高产配方, 并使pH值达到8.0~9.0, 偏碱性培养基能抑制杂菌生长。培养基举例如下:

(1) 木屑配方

阔叶杂木屑84.5%, 麦麸或米糠15%, 石膏粉1%, 生石灰0.5%。

(2) 豆秸、棉杆玉米芯 (粉碎) 配方

豆秸或棉杆或玉米芯80.5%, 麦麸或米糠18%, 石膏粉1%, 生石灰0.5%

(3) 棉籽壳配方

棉籽壳88.5%, 麦麸或米糠10%, 石膏粉1%, 生石灰0.5%

(4) 甘蔗渣、甜菜渣、木糖渣配方

糖渣50%、木屑33.5%、麦麸15%、石膏1%、生石灰0.5%

2) 选育优良菌种

通过生物技术选育驯化适于代用料栽培的888黑木耳菌种, 其特点是抗杂菌、能在偏碱性培养基上生长, 子实体菊花状, 朵大、肉厚、色黑。

3) 采用特制折角塑料袋

以无毒的特制聚丙烯材料加入特殊成份制作特制折角塑料袋, 这种袋不硬不脆不易破损, 适于装袋机装袋, 尤其能随黑木耳菌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收缩而收缩, 不与培养基分离, 以保证出耳袋内不进水、不污染、不满身乱长原基。袋的半周长以15.5cm为最佳, 基内营养转化输送率最高。

(4) 械拌料装袋

采用“全禾”拌料装袋生产线, 三次搅拌, 拌料均匀, 装袋速度快, 质量好, 防止料长时间堆放发酵变酸。

5) 筐灭菌

栽培袋用筐盛装灭菌, 防止挤压造成塑料袋与培养基分离, 又能提高灭菌锅蒸汽流动穿透性, 灭菌效果好。

6) 液体制种

采用最新发明的液体菌种培养器制备液体菌种, 制种快, 3d完成, 接种萌发快、24h萌发吃料、污染率低、养菌快、20d长满袋, 上下菌龄差异小、出耳齐, 比固体菌种效果好。

7) 无菌室自动接种机接种

接种室达到百万无菌, 不用任何化学药物消毒, 木耳菌丝体不受药物损伤, 每筐12袋同时自动接种, 6s一次性完成, 有效控制污染。

8) 室内外结合养菌

除传统的室内层架式直立养菌外, 可在适宜季节, 在大地 (或林地) 垛垛养菌, 室外空气新鲜, 温差大, 既锻炼菌丝生活适应能力, 又能抑制杂菌生长。

9) 及时划口、规范口形

改变菌丝长满袋后, “困菌”的传统方法, 菌丝长满袋, 及时划口, 划8~12个口, 交错排列。改变传统的开洞和交叉口型, 口型“V”型, 深划口, 划入培养基0.5cm, 划口线1.5cm, 两条划口线小于50°。

10) 适宜季节出耳

北方一般在春、秋季, 南方在秋冬季出耳, 适宜在8℃~28℃的自然气候下出耳, 天冷可罩塑料拱棚, 切忌高温出耳, 以防病虫害发生。天热可选林地出耳。

11) 大地摆放集中催耳

划完口的袋密集直立或倒立摆放在大地出耳床上罩草帘或塑料布, 保持床面湿润, 7d左右原基形成。

12) 干干湿湿、干湿交替、干湿分明

原基形成后, 菌袋分散摆放, 袋距10cm, 每平方米摆放25袋, 露天地可罩遮阳网, 林地可裸露菌袋, 这样光线充足, 空气新鲜, 耳片颜色深黑。采用专用雾化喷水袋浇水, 浇水干湿交替, 干时菌丝积累营养, 湿时子实体生长。浇浇停停, 七干三湿, 干就干透 (耳片发硬) , 湿就湿透, 切忌不干不湿或浇水不停。

13) 适时采收

黑木耳子实体经25d左右长至成熟, 要及时采收, 防止过熟发生烂耳。采收将子实体连“根”采下, 洗净杂质后晾晒。

14) 及时晾晒

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第9篇

我愣了一下,笑笑,没说什么。原因是,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对我而言,买这橘子一半是为嘴巴,一半是为眼睛。我爱那些绿叶,我觉得卖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园也借着那些叶片搬下山来了。买桶柑而附带买叶子,使我这个“台北市人”能稍稍碰触一下那种令人想得发狂的田园梦。

而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橘子,实在是开心至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籍”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自己也没有错。

公公只要买橘子,我要的却更多。我如果把我买的那种橘子盛在家中一只精美的竹箩筐里,并放在廊下,就可以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这种美的喜悦令人进进出出之际恍然误以为自己在柑橘园收成。对我而言那几片小叶子比花还美,而花极贵,岂容论斤秤买?我把我买的叶子当插花看待,便自觉是极占便宜的一种交易。

而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对长辈,辩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许多年过去了,公公依然用他的方法买无叶橘子。而我,也用我的方法买有叶橘子。他的橘子,我嫌它光秃秃的不好看,但我知道那无损于公公忠恳简朴的善良本性。他的买橘方法和我的一样值得尊崇敬重。

克服创业危机的两种方法 第10篇

克服创业危机的两种方法

当维持不了常规经营的时候,企业的发展、财务、组织、机构、权限的委让等有关问题就越来越多,这时,作为经营者,是停业再去开创一项新事业呢,还是辞职到其他创业当职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产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就成为企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自我反省法:二是专家咨询法。自我反省法是通过自己对过去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客观评价这些原因的基础上对今后的行动作出决策。例如,印度尼西亚的“汽车大王”谢建良,创业初期,他在雅加达开办了一个革厂,但工厂很快就倒闭了。后来,他在亲友的资助下,又组织了一个贸易公司,也仅仅维持了三年。这一次打击使他病了几个月,但他没有丧失信心,在身体健康后,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他发现经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办事过于浮躁,缺乏耐性,不善于利用机会,尤其不能知人善任,因此,出现了失败的局面。痛定思痛后,他制定了以后复业的大计,改变了接人待物的态度,努力发挥自己和下属的才干,终于成为东南亚的“汽车大王”。专家咨询法就是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做参谋,然后决定以后采取什么措施。联邦德国史泰尔所经营的建筑公司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过去这个公司是一个家族式的公司,因循守旧,保守落后,处处精打细算,然而在错综复杂的竞争中,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史泰尔显然忽视了另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因此他的公司陷入了危机状态。面临破产的史泰尔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时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提醒他;可以聘请专家替他解决问题。结果在专家的协助下,公司很快就恢复了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实际上请专家咨询的做法也体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换底公式的两种证明方法 第11篇

1、定义法

令 logcbq,logcap,则cqb,cpa

logablogcpcq

2、恒等式法 qqlogcb logccpplogca∵logablogcalogca∴logablogablogcb

教师教学反思的两种基本方法 第12篇

教师教学反思的两种基本方法 ——基于个案研究的归纳分析

孔凡哲 王威威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29(2): 49-52.摘 要:本文基于个案研究,归纳出教师教学反思的两种基本而实用的普适方法,即在预设与生成的冲突中反思,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教科书重组中反思,提高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实现课程实施的高质量。研究表明,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只有牢记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才有可能精彩生成;针对教科书重组的反思,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特别是教科书评判能力),同时,往往需要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同步支持。

关键词:教学反思;预设;生成;教科书重组;批判意识

教学反思作为加速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实效、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然而,对于如何开展教学反思,大家众所纷纭。在笔者看来:

从宏观上说,教学反思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前教学反思旨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检验预设方案;课中的教学反思旨在调控课堂进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课后反思旨在聚焦教学得失,激发教学智慧。从微观上分析,教学反思需要深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方法、课堂时间分配、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等等进行反思,可以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积累经验和体验,内化为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因而,对教学反思方法的深入研究,必须立足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作实证分析。为此,本文立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多样性,选定六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个案教师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聚焦式访谈,在对比优秀教师教学反思案例的基础上,对个案教师自觉地开展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总结出从预设与生成中反思、在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中反思等两种实用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丰富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同时,这种研究能够引发有关教学反思的深入思考,进而有助于针对新理念下教学的理论提升和操作方法的凝练升华。

一、在预设与生成中反思

作为课前精心准备的结果,教案是提前预设的。但是,课堂教学受制于很多因素,因而,课堂教学往往需要随机生成。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课前精心预设,而课中不拘预设,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有机结合。但是,通常的课后反思工作,往往忽略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之间的冲突,而在我们选定的六位个案教师中,Z 老师 正是从课前预设与课堂教学发生的冲突之中,特别是,在预设与生成的对比分析中反思自己对教科书处理的优劣、得失。这基 于 Z 老师对教科书内容安排、习题设置等优缺点的整体把握。在为数众多的反思案例中,我们重点分析 Z 老师有关“预设与生成”的两个典型案例。案例 1填乘法表

在此前,学生已经逐步学习了乘法口诀,能够熟练的背诵乘法口诀和写出乘法算式。而填乘法口诀表是在学生学习完乘法口诀后,旨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目的是使学生在整理过程中认识乘法口诀表的结构,深化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整理乘法表,找出乘法表中的规律,而找规律同时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Z 老师遵循教科书及其教师用书处理乘法口诀表的基本方式设计了教案,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 I.认识乘法表 1 中的行与列 .在教学中,为了能正确区分某行、某列,减少干扰,Z 老师让学生把最下边的行和最左边的列涂上颜色。以此来明确某行和某列。

(实际教学表明,学生对于行与列的认识很明确,全班 45 名同学都能正确辨认某行某列。)2 .某行和某列上的数是几?

(学生对乘法表中的每个数都能正确找到,正确率 100%。)3 .它对应的算式是什么 ? 在教学中,Z 老师产生这样的困惑(在课后的访谈中清晰地表达出来):乘法表中要求填写数字,问题中要求回答出对应的算式,在此是否应该明确这个算式是什么?如:第 1 行第 5 列上的数是 5,对应着算式是 1 × 5= 5;第 5 行第 1 列上的数也是 5,对应着的算式是 5 × 1 = 5。在这里,是否需要强调两个 5 对应的算式是不同的?

II.完成乘法表(实际教学表明,学生对于填写乘法表都没有困难。全班 45 名同学都能正确填写。)Ⅲ.观察表中的规律 .对于第 2 行和第 2 列上的数,学生们马上能发现它们都是双数。例如,课堂实录是:

师:为什么是双数?

生:它们都是 2 的乘法口诀。师:它们相差几? 生:相差 2。

学生们解释的理由是“ 2 的口诀从 1 开始乘每次多一个 2 ”,“ 2 的口诀就是每次多 2 ”,“都是 2 和 1 ~ 9 相乘,所以每乘一次就多一个 2 ”。2 .请用线把绿色方框中的数连起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得到的?

全班同学 43 人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是由几和几相乘得到的。其中,有 2 个同学当说到 36 是由几和几相乘得到时,给出 4 × 9=36 的答案。(Z 老师认为,学生的想法有个性,想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此,Z 老师的课堂处理方式是:观察这个乘法表,看看 36 这个数对应的算式是什么?而不是只看是等于 36 就可以的。3 .观察这条线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些数对应的算式的乘数都是相同的,相同的两个乘数得到的积。而且这条线把这个乘法表分成了 2 半,如果把其中的一半翻转一下,它们正好重合。教师:对了,这条线把这个乘法表分成了 2 个小乘法表,也就是 2 个小九九表。„这条线像一条大河一样,正好把它们分成了一样的两个乘法表。4 .圈数,连线,发现了什么?用红笔圈出第 2 行第 9 列上的数,这个数是 18。你还能再找出 18 这个数吗?

实际的教学表明,学生能找到第 9 行第 2 列上的数 8,但也有部分学生找到了第 3 行第 6 列上的数也是 18,以及第 6 行第 3 列上的数也是 18。对此,Z 老师产生这样的困惑:这里的找数只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关于中心线的对称:第 2 行第 9 列上的数是 18,而第 9 行第 2 列上的数也是 18。为什么学生会想到其他的答案呢?(Z 老师事后反思发现,学生正是受到“三六十八”这句口决的干扰,才会找到其他的数。)

因此,在第一次课下课后,Z 老师反思预设与课堂实际的冲突,认为: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在第四问应该修改“比如请你找出第 9 行第 3 列上的数,你还能在其他的位置找到相同的数吗?”实际上,这个数是 27,学生必须在另一半表中找此数。即:第 3 行第 9 列上的数—— 27)

笔者在课堂观察之后,马上对 Z 老师进行了访谈,对于这节课,她是这样反思的:

我按照教科书的安排编制教案,实际授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内容回答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条件众多、问题模糊、不够明确。学生受乘法表中算式 9 × 4 的干扰,如此,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对于学生的学习)实际起到副作用(其中,既有教科书设计的问题,也有我自己备课不充分、对学情估计不足所致)。于是,在第二个班的授课(即重复课)时,我对教科书的提问方式(以及我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上述修正。

事实上,单纯的填乘法表只能起到复习乘法口诀的作用。在第二次的重复课中,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找出乘法表中的规律,Z 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是如何作乘法得到的,并在观察之前用不同颜色强调了行与列的区分,这就修正了教科书单调的编排对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使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加明朗。与其同时,在让学生填表的同时,Z 老师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妙想——把乘法表与坐标系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学设计的第 I、II 之间加入“如果想向学生渗透 5 这个数的坐标是(5,1)横坐标是 5、纵坐标是 1,那么,在写乘法算式时,我想应该是: 5 × 1=5。”这样,就既渗透了坐标思想,又引导学生对于 5 × 1=5 与 1 × 5=5 进行必要的区分。此外,她在反思后的另一个富有创意的设计就是,将乘法表从中间裁开,旋转之后能够彼此重合。

以上这两种处理的细微之处就在于,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以后要学习的坐标思想以及平移、旋转的知识,而问题设计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案例 2“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的“意外”

在进行“ 19+18 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作为青年教 师的 Z 老师,需要先在学校数学学科组试教一次,而后再开设面向全校(和全社会)的汇报课。Z 老师最初的预设是 10+10=20,9+8=17,然后再用 20+10=30,30+7=37。显然,预设的每一步都比较清楚、明确。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直接说出了 9+8=17,20+17=37,这是跳跃式的,出乎 Z 老师的预料,经验的欠缺、教学机智的缺失导致 Z 老师只能将学生“拉”回到她原来的设计思路上来。这时,教师的预设与学生思维的实际发生了明显冲突。

正是对于这种冲突的敏感和及时反思,Z 老师重新思考课前的教学设计,发现问题。在正式的汇报课中,Z 老师对这一部分的修改令人眼前一亮,当时的课堂实录片断是这样的:

师:(对于 19+18)你估算得真不错,大约等于 40 左右,那么 19+18 究竟等于多少呢?应该怎么算呢?请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

师:请你先拿出 19 根小棒,也就是 1 捆零 9 根,放在桌子的左边。再拿出 18 根小棒,摆在右边,现在要把 19 和 18 根小棒合起来,看看是多少?自己来摆一摆,让别人一眼能看出你的结果是多少。„„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们在拼摆)

师:摆得真不错!„他把单根的凑成了整捆,我们一起数一数,1 个十,2 个十,3 个十,就是 3 个十和 7 个一合起来就是 37.师:按照这种摆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 生: 9+8=17,10+10=20,20+17=37 师:除了这种算法以外,谁还有不同的算法?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把 18 分成 1 和 17,19+1=20,20+17=37 生: 20+18=38,38-1=37。

师:你可真聪明!我们先把 19 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数 20,20+18=38,38-1=37,因为呀,我们刚刚是假装看成 20,怎么了?多了一个 1!所以要减 1,就是 37!„„

由此可以见,经过对预设的反思,立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Z 老师不再把学生的不同想法拘泥于自己的预设之中,而是因势利导,较好地实现了这节课的“使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在上面的两个个案中,正是由于预设与生成产生冲突,而 Z 老师经过及时反思,洞察预设的不妥之处,根据课堂实际,提出修正方案,在第二次的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有较大改善。

其实,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课前的预设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产生精彩的生成。预设是保证教学有效、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教学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的关键。有人说有效的动态生成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去把握,这似乎有些片面,这样容易使人错误地理解为“动态生成不需要课前预设”。其实不然,要使一节课能达到有效的动态生成,教者必须预先思考每一个环节,再到实施时去灵活把握,才有可能实现最佳效果。也就是,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产生精彩的生成。纵观上面的两个个案,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启示: 一是,没有精心的预设,很难产生精彩的生成;

二是,精彩的生成需要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教师时刻牢记 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和 学生发展的需要,亦即,在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凡是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又能满足学生在本学科上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活动,教师都应该因势利导,及时地生成。这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对于课堂随机发生事件的及时甄别和判断。

二、在教科书重组中反思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提供了教学内容,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可以借鉴的方法。同时,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的反思活动首先要从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开始。这里的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就是指对教科书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利用,综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而获得在学科上的全面发展。

个案教 师 Z 老师的很多节课都是对教科书进行了适当的重组,以切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 3 “ 小脚丫走天下—— 100 以内的加减法的综合课”的形成历程 100 以内加减法是学生继续学习计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能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要达到上述目标,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师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进行计算的训练,但是,单纯的口算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进而有可能淡化数学学习的兴趣。Z 老师在就读教育硕士期间,根据自己从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尝试着以游戏为载体,将教科书中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重组成一个活动课。其间,历经两三年的思考和尝试,经历了“设计→施教→反思→改进→再次教学”的历程。【游戏准备】 100 张扑克牌或数字卡片,分别写上 1 ~ 100 各数;中国版图路线图;小“棋子”;游戏记录卡;评价记录单。

【教科书内容分析】加减法计算的学习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书就有 3 个单元的内容,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有趣的手段来学习计算致关重要。“小脚丫走天下 ”的计算游戏正是旨在整合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五单元的知识点,淡化学生对计算的枯燥情绪,将计算作为游戏中解决问题的强有利的工具,进而在达到游戏目标的过程中促成计算技能的形成。

【设计思路】 . 10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是今后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需要形成熟练准确的计算技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经历练习计算的过程,将这个过程与游戏融为一体,可能是出路。.“小脚丫走天下”属于游戏活动,融计算和娱乐为一体,通过抽数字卡片比大小,在画有中国地图的棋盘上确定前进的步数,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去计算加减法,使计算成为游戏活动的一种需要,将计算作为完成游戏活动的强有力工具,在达到游戏目标的过程中促成计算技能的形成。.期望学生能够将此游戏活动融入到生活中,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家长、好朋友一块玩,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游戏活动中,将行进的路线安排在中国版图上,前进中的每一个落脚点都是主要城市或旅游胜地,在游戏中有机会了解中国版图,丰富地理知识。Z 老师的研究,实质上属于对教科书的“二次开发”,即是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需求。它以既有教科书为依托,基于教科书又超越教科书,可以从三个纬度上展开,即“一是对教科书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其他新的教科书资源”。

然而,教师对教科书重组的反思活动,有时需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才能更有效。笔者在小学亲身经历了个案教 师 W 老师针对教科书重组的反思活动。案例 4 “表内乘法”教科书重组的反思

在长春市的一所小学,笔者对小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

(一)”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现场观察,任课教 师 W 老师从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游乐场的主体图入手,将教科书中的例 1 后移,改为“做一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接触乘法、学习乘法,教学环节的调整比较适宜。但是,由于教师对例 1 主体图中出现的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图形,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编写意图,因而,对一些内容的处理具有明显的灌输式痕迹。

课后,任课教师在与笔者的聚焦式访谈中这样反思道:“在这节课之前,我主要考虑学生在看情境图的时候能不能直接把乘法说出来,如果能说出来的话,就直接用情境图来导入,如果说不出来,就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引入„这节课基本上还是遵循教科书进行的。之所以用情境图来导出乘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此之前有点乘法的印象,但是,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并不知道„。”在有关专家的现场会诊中,任课教师坦然承认“对编者的编写意图有一点理解和体会,却不是太深入”。综合 W 老师的实际,专家组给出“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及第一学段课程目标;揣摸编者意图;对比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权衡各种呈现方式的利弊,进而进行备课;课前充分备课,对每个环节多准备几个方案;注意积累课堂教学的经验,特别是教学机智”等建议 ⑥第 167 页,经过数月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W 老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事实上,教师对教科书的“二次开发”是基于教学实践又直接指向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开发教科书使课程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当教科书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科书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科书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在“二次开发”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就需要加入个人的教学经验、个人的教学反思、个人对教科书的诠释,也需要及时获得同伴的建议,特别是有关的专业引领。在案例 3、案例 4 中,个案教 师 Z 老师、W 老师对于教科书的校本化、个人特色化的成功处理,一方面,都是基于自己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她们都有一定的专家引领,只不过,有的是教育硕士导师,有的是教研员、大学专家。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是,在教科书重组中反思,需要教师具备批判意识(特别是对教科书的评判能力),良好的教科书评判能力,已经演变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是针对教科书重组的反思活动,往往需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支持,更进一步说,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并非仅仅需要教师个体独立地开展反思活动,往往需要借助同伴之间的切磋交流以及专家的适时引领。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过程,是教师适应教学变化和发展进而形成新本领、积淀教学智慧的过程,其中,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审视自身的表现、学生的感受及教学的效果,使教学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可能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反思型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反思毕竟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内心活动,并非所有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都相同,也不可能有适合所有人的通用方法。但是,在预设与生成中反思、在教科书使用中反思,是普适性较强的两种基本方法。立足于这些反思平台,教师可以逐渐形成独具自身特点的反思方法和反思风格。

Two Fundamental Methods of Teacher / s Reflection on Teaching : on Account

of the Case Study

Kong Fan-zhe & Wang Wei-wei(Country Centre of Basic Education Experiment , NENU , Changchun , 130024,China)Abstract: Based on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two basic ways of t eacher / s r eflection on t eaching , that is, o n the one hand , t eachers should reflect on the base of pre-establishing and establishing ,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of scientific design and effectiveness.On the other hand , teachers should reflect on the base of the reorganization of textbook , the aim is to raise the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teachers,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under the prerequisite of fully prepare lessons, keep in mind that only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needs to reach the goal, bearing in mi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grow, best use of the situation, will it be possible to generate excellent.In carrying out against the textbooks to reflect the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 first of all teachers have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the need(especially ability to judge textbook), at the same time, make it necessary for mutual aid,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support for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lead.Keywords: r eflections on t eaching, default, production, reorganization of the textbook, a critical sense.孔凡哲(1965-),山东济宁人,博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导、教授(长春市,130024),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王威威(1983-),吉林白城人,硕士,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成都,610015)。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编号07JA880058)成果之一。注释:

孔凡哲,任亚南.课程改革中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J],中华民族教育,2008(10):27-29.孔凡哲.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四章.个案教师Z:女,28岁,教育硕士,现任某小学数学教师。本文的案例1、2是基于王威威对Z老师课堂观察及课后访谈的内容整理而成。

上一篇: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心得体会下一篇:在初三毕业联欢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