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

2024-06-22

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精选8篇)

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 第1篇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

1、通过实际摆放学具,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小棍10根一捆若干捆。有余数除法的课件

老师发现,同学们坐的可真端正。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上课!同学们好(说完弯腰鞠躬)请坐(伸手示意)

一:引入:同学们,今天咱们上课跟以往有些不一样,老师准备了奖品,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同学。奖品是什么呢?恩,是铅笔。老师这一共有十只铅笔,谁觉得自己能得到这个奖励?恩,大家都举手了,看来对自己很有信心。那咱们评出几个优秀学生?每一个优秀学生分几只铅笔比较好啊?同学们帮帮老师好不好?

二:新授:(认识余数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袋里的小棒当做奖品铅笔。老师想把10枝铅笔奖励给几个小朋友。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同桌说一说。(下台看:恩 分出了一种 很好 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呀)

2、同学们太棒了,很快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最后那个男生,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说。哦,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5个人。板书:10÷2=5 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你来说。哦 每人分五只,可以分给2个人。很好。

3、建立余数概念。你眉头紧锁,似乎有话要说。哦,你们小组每人分3枝,但是怎么分都会余下几支。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那每人分4枝、6枝又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摆一摆、试一试把分的不同情况记录下来。下台:

同学们讨论的真热烈,看大家坐的这么端正,相信你们都讨论地很好了。哪个小组来说一说?第二小组讨论地最热烈,你们先来说。哦,请看大屏幕,每人分三只,可以平均分给三个人,但还余一只铅笔。很好那同学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啊?10÷3=3(人)还剩1枝.....1(支)这个1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余数。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还有哪个小组来补充?第四小组你们来说:恩!补充地很完整,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是不是也是这么填的呀?那你们能把每人分四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吗?你的小脸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你来说?哦,(板书)10/4=4(人)......1(支)同学们也在课本上填一填

4、(1)分小组观察黑板上的四道除法算式。根据分的结果上面的算式可以分为几类?你想来说一说。哦分为两类:正好分完的没有剩余 还有分完后有剩余10÷2=5(人)10÷5=3(人)10÷3=3(人)..1枝10÷4=2(人)...2枝

恩,同学们掌握地很好,现在请看大屏幕:这两道题,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你的小手举得最快,恩,8/3=2...2 很棒 请同学们跟大屏幕对照一下自己做的对不对?

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少用几个小棒能摆出一个正方形啊?哦 有的同学说了,四根。那老师来试一试,同学们也自己摆一摆。哦,真的是四根。那你们想一想,如果有八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自己动手试一试?谁来说一说?你来,哦,八根小棒能摆出2个正方形。那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么样?分组讨论,摆一摆然后把书本上的算式和表格填写出来。下台,你摆出了3个正方形,结束了吗?数一数剩下几个小棒还够不够摆出一个正方形? 同学们都做好了?是不是都讨论好了。哪位同学先来分享?恩 很好 12根小棒可以摆出4个正方形。那你的算式是怎么填的呀12/4=3。还有没有同学来补充?红衣服的女生你来说,你还想说。恩 都不错 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是不是都是这么填的呢?

5、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3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些算式的余数和除数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余数可能是1.2.3但不可能是4.数学课代表你还想补充?哦你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那是不是所有的余数都比他的除数小啊?咱们翻到第一小节 同学们来验证一下。哦 果然再除法算式中,余数比除数小

三:总结: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讲的内容,你来说:我们知道了平均分有时会有余数,哦这个时候计算的话就叫有余数的除法。你还想说:哦 我们还学会了怎样发现、推导的方法。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完了 课后请你们把练一练在作业本上完成。好,下课(鞠躬)

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 第2篇

教学中我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让孩子利用学具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构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自己透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好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透过摆小棒的操作,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透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建议 第3篇

一、借助情境, 感知“剩余”

教材“主题图”呈现了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 提供了许多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素材, 如插彩旗时按4面一组的方式插;跳绳时, 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板报下面的花摆成3盆一组的形式。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具体情境中的平均分, 有的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的分后还有“剩余”。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 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动手操作, 建立“余数”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应从学生已学过的“整除”出发, 再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

1. 教学除法竖式计算。

教材例1是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 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 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 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 可以摆几组?然后出示:“有15盆花, 每组摆5盆, 可以摆几组?”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理解除法的意义。先用15个圆片代替15盆花摆一摆, 每5个圆片为一组, 看看可以摆几组, 再结合除法竖式计算过程, 介绍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最后, 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 认识“余数”的意义。

教材例2继续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 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然后出示题目“一共有23盆花, 每组摆5盆, 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先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摆:每5个圆片为一组, 可以摆几组, 还多几盆。边摆边观察, 边摆边猜测, 强化表象,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操作, 使学生看到:可以分为4组还剩下3盆, 不能正好分完。教师告诉学生剩下的3, 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 引导学生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尝试计算;帮助学生弄清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 剩下的就是余数。介绍在横式中有余数除法得数的写法:要先写商4, 再在商的后面写6个小圆点, 6个小圆点后写上余数3, 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算式的商和余数, 并引导学生区别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商4表示4组, 单位名称是“组”;余数3表示3盆, 单位名称是“盆”。 (竖式如下)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例1、例2两个横式和竖式的写法, 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弄清:从横式上比较, 例1的得数只要写出商, 而例2的得数既要写出商, 又要写出余数;从竖式上比较, 例1的余数为0 (没有余数) , 而例2出现余数, 余数为3。通过比较, 加深学生对“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三、比较异同, 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材例3进一步安排了解决布置会场摆花盆的实际问题, 旨在通过列式计算, 引导比较异同, 让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课件出示:“布置联欢会会场摆花盆, 一共有16盆花, 每组摆5盆, 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如果是17盆, 18盆, 19盆, 20盆……25盆呢?”这些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列式算一算, 然后通过交流、汇报, 展示所有算式:

16÷5=3 (组) ……1 (盆)

17÷5=3 (组) ……2 (盆)

18÷5=3 (组) ……3 (盆)

19÷5=3 (组) ……4 (盆)

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这些算式, 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 引导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余数<除数。

在此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数除以5, 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6、7、8, 它们的余数又可能是多少呢?引导学生迁移类推,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深刻认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四、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重要理念。教材例4借助本单元“主题图”中的“跳绳活动”,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 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先观察、描述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明确所求的问题, 然后出示:“有32个同学跳绳, 每6人一组, 可以分成几组, 还多几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解决所求的问题, 使学生明白要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说出算式后, 教师板书“32÷6”, 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并说说是怎样算的。学生无论是用竖式计算, 还是用口算, 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进而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用口算或笔算计算的过程 (将两种算法板书) 。结合具体的题目, 直接口算:32÷6=5 (组) ……2 (人)

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使学生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 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五、组织巩固练习, 发展应用能力

1.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题, 形式多样地组织训练。

在练习题的编排上, 本单元教材练习十二、十三提供了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材料, 这些内容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组织练习时, 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 分析和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 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 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如练习十三第5题, 给出“森林餐厅”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每张桌子可坐4只小动物不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 而是需要学生从图中观察得出, 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含的条件。在学生明确了题意, 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 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可能出现下面几种解法:

(1) 35÷4=8 (张) ……3 (只) , 8+1=9 (张)

(2) 4×9=36 (只) , 36>35

所以都有座位。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解答都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 设计拓展练习题。

除了用好教材上的练习题外, 根据班级的实际, 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现有20元钱, 可以买下面的哪些学习用品?

从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谈起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0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创新经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因素我个人的体会是:平凡的数学问题要变换形式,使呆板的操作程序有“趣味性”,“思考型”,“应用性”,“开放性”,最后要求学生提问题。下面以“有余数除法”谈谈我的开发:

一、趣味性

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会认为学习是有趣的。他们经常会摆弄着一些东西,他们很好动。孩子们认为这是很有趣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在学习着。但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种对学习的兴趣最长将持续到上学前。上学后,许多孩子都会逐渐地对学习、在学校的学习产生厌恶感,他们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很枯燥,没有意思。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寻找并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要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黑板上出示20个按红、黄、绿顺序排列的气球,对学生说:“我不看黑板,你告诉我第几只,我就能说出她是什么颜色。”经过实践游戏,学生们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诱导学生创新的第一要素。

二、思考性

上述问题,如果把解决方法和答案都告诉学生,那就会削弱教学的创新因素。这时我们应当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设问:“第14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学生会有多种回答:(1)“我可以在心里数一只红、一只黄、一只绿,这样一直数下去,第14只是黄色的。”(2)“红色是1、4、7、10、13、16、19,所以第14只是黄色”(3)“我只要3只3只数,多出一只是红色,多出二只是黄色,刚好是绿色”。这一过程便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三、应用性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数学教育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验。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问“有26个人,要去春游,每辆出租车可以坐4人,一共要租多少辆车。”这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题目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处理好余数。有的学生说6辆,有的说6辆半,有的说7辆。

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场景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开设课程,使学生学习数学有种亲切感,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应用题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四、开放性

教学课堂必须从封闭走向观念的开放、知识信息的开放,教师应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生机活力。创造精神需要有发散性思维,所以设计的题目可以不止一个答案,这样就具有开放性。我们可以给出以下问题:若100=ab+2,问:a、b可以是哪些数?或者更加形象些,我们有100个物品,以及可以装a个物品的盒子。问:a是哪些数时,可以装完100件物品,且剩下2件物品?这一问题可转化成为98可以被哪些数整除。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大家凑起来回答,每组回答出一种答案得一分,得分多的小组胜出。

五、学生提问题

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太少了。在教完有余数除法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出题目”,一组出题目,另一组做。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这种学生提问活动,理应成为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

以上所述,只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其实每个课题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设计教学。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第5篇

感德中心小学苏连梅执教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重点难点

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盘子图片,水果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看看这是什么?受到吹捧就自大,不吹不捧便疲塌,外表看来圆又壮,一遇打击便爆炸。

师:请看,大屏幕上也有一些气球,老师的脑子里有台神奇的电脑,现在你可以任意的说出一个气球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们来考考我。

师: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摆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2、学生猜气球颜色(首尾呼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布置

书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第13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摆了3盘,正好摆完 摆了3盘,还剩1个

6÷2=3(盘)7   被除数 除数 商

÷2=3(盘)……1(个)

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 第6篇

备课时间:月日总备课第课时

单元、章、节 第一单元 课题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程序和内容 复备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

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

(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教学程序和内容 复备

提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这道算式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6.(1)通过刚的刚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6根,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并板书。

(3)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深入

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1)出示第(1)题,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第(2)题,学生先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提问:为什么会有余数?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3……1

有余数的除法 第7篇

城关二小 丁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使学生经历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及余数的单位名称。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的含义。

1、有12颗樱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颗。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12÷3=4(颗))——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2、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盘。你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6÷2=3(盘))——课件展示,强调:刚好摆完。板书:6÷2=3(盘)——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3、师总结:实际上分樱桃和分草莓相当于我们前面学习的两种平均分,课件出示:平均分的意义: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1: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想一想:这实际上是求什么?

2、找两个学生上台摆草莓。提示全体学生:请看看两个同学分的结果?

3、(我们再来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还剩1个。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问:还剩1个还能摆1盘吗?(不能,因为剩下1个不够摆1盘,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

4、问:那“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怎样列式呢?(板书:7÷2=)问:分了几盘?(3盘)分完了吗?(还没有)还没有分完,还够分吗?(不够)明确数学规定:(平均分时,没有分完,不够再分了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为了和商区别开来,中间用……把余数隔开,板书:……1(个))

5、指导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追问:“1个”表示什么?(还没有分完,还剩下1个。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6、归纳比较:

我们刚才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一个是平均分后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个是平均分后没有分完,有余数。)

7、揭题:在平均分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像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8、强调:有余数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圈。

17个,2个2个地圈。23个,3个3个地圈。圈了()组,圈了()组,剩下()个。剩下()个。17÷2=□(组)……□(个)23÷3=□(组)……□(个)

2、我会分。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2=□(人)……□(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分一分。每人分()支,还剩()支。

9÷4=□(支)……□(支)

师明确:请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我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来确定单位名称。

3、我会摆。

用小棒摆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和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操作要求:

(1)小组先思考交流一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数学问题?

(2)各小组做好分工:1人说,1人看,1人摆,1人写。(3)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填写记录单: 记 录 单

1、用11根小棒,摆,能摆()个,还剩()根,算式:。

2、用11根小棒,摆,能摆()个,还剩()根,算式:。

3、用11根小棒,摆,能摆()个,还剩()根,算式:。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师:我们今天仍然学的是平均分,只不过平均分时没有分完,还有剩余。我们把剩余下来的数叫做余数。这样有剩余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与评析 第8篇

一、案例再现

教学片段一

师:有10支铅笔, 每人分2支, 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用小棒操作, 再交流。

师:如果每人分3支呢?

学生继续操作, 交流:每人分3支, 分给了3个人, 还剩1支。

师:剩下的1支还能再分吗?

学生都说不能。

师出示表格:

请学生按照表格, 继续操作, 填写表格。

学生交流时按照“10支铅笔, 每人分 () 支, 分给 () 人, 还剩 () 支”完整说一说。

师:根据表格最后一栏的情况, 可以分几种情况?

学生一时无语, 沉默了好久, 一生答道:还剩1支, 还剩2支, 还剩4支。

师带领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每种分法。

10÷2=5 (人) 10÷3=3 (人) ……1 (支)

……

由此揭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片段二

师:上学期我们认识了“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 说说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分是平均分?

生:分东西的时候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10支铅笔, 可以怎样平均分?

生1:每人2支, 分给5人。

生2:每人5支, 分给2人。

生3:每人1支, 分给10人。

生4:每人10支, 分给1人。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分别把10支铅笔分一分。

师:这些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除法。

学生开始说算式:10÷2=5 (人) , 10÷5=2 (人) , 10÷1=10 (人) , 10÷10=1 (人) 。

师:如果每人3支, 能分给几个人?

师演示操作, 把10支铅笔随意地每人3支分给同学。

师举着手里的1支问:还剩1支, 还能再分吗?

生:不能再分, 不够3支。

师请分到铅笔的同学站起来, 明确分给了3个人。

师:观察他们手里的铅笔都是3支, 也是平均分。

师:这里的平均分跟前面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全部分完。

师板书:每人3支, 分给3人, 还剩1支。

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各部分名称及单位名称。

10÷3=3 (人) ……1 (支)

师:每人几支, 也会有剩余?

学生交流, 并进行操作, 说算式……

二、案例评析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 是教育的生命线。”那么, 学情包含哪些内容呢?1.学生学习的情况, 学习的需要。2.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等。

上一篇:思想调研主题会发言提纲下一篇:高财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