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模式范文

2024-06-16

分组教学模式范文(精选8篇)

分组教学模式 第1篇

分组教学教学反思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乱哄哄、热热闹闹这就是小组学习。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教师在这里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大矣。

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小组合作目前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不科学。最常见不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或者俺高矮次序甚至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规则不明确。在课堂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

3.合作时机不当。

(1)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

如果问题太浅易,学生只要翻开课本就能找到答案;有的问题又过于艰深,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导致组际交流冷场的尴尬现象;有的问题则只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能支撑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张力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产生合作的需要。

(2)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比如学案中的达标测试.(3)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比如关键知识的讲解,点拨.规律的总结等.(4)一节课中安排了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

5. 关注片面,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反馈,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6.合作研讨 议而无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小组发表了与教师不一致的或出乎教师意料的看法,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意见,不做任何引导,就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又绕到教参那里。这使得精彩的小组讨论被教参的结论或教师的定论所代替。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是学生在集体研讨,但本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再者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

7.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指导。

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基 本 对 策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是对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要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举例,我班是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八人卫生大组.有大,小组长.一号带四号,二号带三号.一号四号,二号三号同桌.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阔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2.小组培训

(1)做耐心细致的前期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培养爱心,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而是对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2)合作技能培训.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不要争吵

3.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

(1)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与学生一起探究。体现是双主并举。

(2)提供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产生合作动机和合作倾向的时候再展开合作比较适宜。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以及团体精神。尽快形成合力。比如我们提问的时候,可以利用同组同学补充答案的方式来提高凝聚力。个人问题解决的好,同时也是为小组争光等。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5.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产生合作的需要。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6.精选内容。提供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7.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举例上几天刚学的正弦余弦的关系时候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探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探索出二者关系。

在疑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促使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释放出来,在交流中产生互动,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能够保持探索的积极态势,从而产生合作探讨的欲望。

8.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等合作参与形式。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也要学会倾听。

9.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老师们,面对我校的教学形式,面对十六字的教学模式,面对小组合作。我们不是逃避,而是迎头赶上,我们一起探索小组合作的精髓,让她真正成为指导我们教学,提升我们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的发言有很多不足和欠缺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四、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个弊端

弊端一:马蹄型座位不利于两边的学生长身体的需要

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学生端坐课堂的时间占一天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学习小组的人员一经编定则不轻易变动。这样,坐在两边的学生看黑板时需要把身体侧转过来或者偏着头斜着眼,不但不利于正常体型的生长,也有形成斜视的可能。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让学生每周按顺时针方向调换一次座位,既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座位及邻居的更换抱有新鲜感,从而加深了对小组的感情。

弊端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虽然原则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总有个别学生报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可通过整体性的评价机制来约束以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会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弊端三: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

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次小组合作讨论时,先由中差生发言,并在组员分工时设一名调控管理员,负责监督提醒长篇大论者适可而止,这样,就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也使他们的惰性无处可逃,激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分组教学模式 第2篇

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中,分组教学同集体教学一样也占有重要地位。分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教学难以解决的因材施教的问题,而且为幼儿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分组教学也为教师创造了更好的与幼儿互动交流的机会,让教师有跟多的时间关注幼儿的个别发展,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们班的分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绘本美术的创意课。在这样小组式的活动中,比较适合美术活动的开展。首先,教师有时间对每一位孩子在创作时进行个别的指导。幼儿在进行活动时,容易相互模仿,如何将孩子自己的想法在作品中展示出来,有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创作时进行一定的引导。比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母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画的时候如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就成了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教师适时的引导,最后作品中就出现了肚子里有鸡蛋的母鸡,腿很短的母鸡和很瘦的母鸡等等。第二,绘本内容在活动中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小青花》的活动,我是在活动前介绍了整个的绘本内容,幼儿根据绘本内容,了解青花的特点,进行创作;而在《蚂蚁和西瓜》的活动中,只先呈现了几个绘本画面,幼儿想象创作后,最后再回归绘本。第三,作品的呈现方式能够更好地衬托作品。每一次的作品,幼儿们都需要相互欣赏,教师也会进行评价。每一次作品采用不同形式的展现方式,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沉底、撕边,拼接等,不同的形式让作品更精彩。

分组教学模式初探 第3篇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有有识之士意识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能适应个性相异的学生群体, 主张分组教学, 但遭到多方批评与指责, 认为这是不尊重儿童人格, 表现出教育上的不平等、不民主, 但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撼了世界, 也给世界教育发出一个信号:国家强大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培养出各个层次的专门人才。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也确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智力千差万别, 同时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儿童的智商差异确实明显存在。

同时, 布卢姆的“掌握性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 95%的学生 (5%的优等生加上90%的中等生) 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较高水平的掌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启发我们: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或原则的知识, 而是从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探究、发现知识。由此可见, 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是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切合教学实际, 顺应时代要求的。

二、心理辅导

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 从而是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成绩、习惯、能力、体能、心理、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分成:优等组、中等组、普通组三个组次, 而这不同组次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 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调整, 避免“标签效应”的产生。教师应针对不同组次的学生, 进行分组教育。普通组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行为懒散。所以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不为自己努力, 我能靠谁?”这样的意识, 其次让学生着眼于当前并立即动手去做, 不找理由拖延。中等组的学生学习兴趣够不充足, 往往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首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从中发现乐趣;其次, 激发学生的斗志, 设定一个目标, 并努力完成。优等组的学生往往心理素质差, 抗挫折能力不高, 自信心不足。所以首先教育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 都以乐观的情绪去面对, 去克服;其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使其保持自己独立的观察能力, 增强自信心, 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三、学习习惯培养

包括两个方面, 预习和复习。预习包括3个组次:第一, 学生通过看书预习。第二, 通过教师出的导学学案预习。第三, 通过学生的参考书查找资料深入研究预习。普通组要求做到看书和导学案的知识梳理部分, 培养初步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中等组要求做到看书和导学案的知识梳理和预习反馈部分。培养初步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优等组三个组次全部要求, 培养他们初步的分析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 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 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复习。普通组要求做到第一种, 中等组要求做到第一种和第二种, 优等组要求三种全做到。不同的复习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有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四、教学过程培养

第一,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 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使“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习潜能, 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 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 只有学会学习, 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第三, 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来。第四, 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开拓学生思维活动。1) 问题推进式。问题推进式的教学基础是知识建构理论。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 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2) 启发讨论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 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 实践探究式。在教学中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创造条件, 提供器材, 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进行观察测量、分析研究。

这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 而且正好对应三个组次的学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关注优等组学生的过关和达标的同时, 也要把这一部分学生培养成教师的助手, 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去帮助另外两组同学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 既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提高, 这样往往能产生1+1>2的奇迹。通过交流合作还可使学生克服狭隘的个人功利主义, 培养同伙伴间的交流、协作, 加强了沟通协调能力, 解放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单纯的“倾听”, 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意见, 从而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 实现自我促进、自我提高。

五、方法指导培养

1) 阅读。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而自主学习的基础是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本文字较多, 可以在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段落来理解段落大意, 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大意。也可以在课后对“中等组、普通组”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使他们看到文字不害怕, 敢于阅读, 善于阅读。2) 思考。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3) 调控。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拓展其知识运用空间, 减少“半瓶水”的状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科学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转变传统教师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实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 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一起分享理解,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巧分组,益教学 第4篇

近两年多来,我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教学的不同阶段和体育课的不同类型,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分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教学分组的依据

确定教学分组的总依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凡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分组方法,均可采用。由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在确定教学分组时,应考虑: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课的组织和安排;

(三)有利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四)符合教学条件的客观实际。

二、确定教学分组的方法

(一)根据教材特点,确定教学分组

1对学生的体力要求较高的教材,可以采用按素质分组的方法。如耐力跑、快速跑、障碍跑、跳高等教材。

2技巧性较强的教材,可以采用按技能分组的方法。如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等教材。

3集体竞赛性较强的教材,可以采用自然分组的方法。如“三人制”篮球比赛、篮球单项比赛、游戏、接力跑、素质比赛等。

(二)根据教学阶段和课的类型,确定教学分组

1部分教材教学的开始阶段或新授课,可以采用自然分组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互帮互学。

2在改进和提高技术的教学阶段或复习课,可以采用按素质或技能分组的方法,有利于区别对待。

3教学的结束阶段或考核课,可以采用自然分组的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根据教学目标的重点,确定教学分组

一般来说,每次体育课都有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素质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三项目标,但每次课的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为了有利于重点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分组。

1以掌握和提高动作技术为主要目标的课,可以采用按技能或素质分组的方法。

2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课,可以采用按素质分组的方法。

3以品德教育为主要目标的课,可以采用自然分组的方法。

(四)根据场地器材的条件,确定教学分组

教学分组既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又要顾及到客观条件的可能。

1如果场地器材比较充裕,可采用分组不轮换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分组可采用按素质或技能分组的方法,每组的人数可以少一点。

2如果场地器材比较困难。可采用分组轮换的方式进行教学,但要考虑各组的骨干力量的配备,采用灵活分组的方法。

三、灵活分组的运用

(一)根据教材特点先确定单元教学的基本分组方法,然后根据各教学阶段的需要,适当采用其他分组方法。但分组方法不宜变换太多。

(二)一次课如果安排两个以上教材时,最好采用同一分组方法,减少课中调组,影响课的练习密度。

(三)采用按素质或技能分组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主动调整他们的组别。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升降组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作出妥善处理。

(四)能否正确地确定教学分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对教材教法的钻研程度。

【英语教学】分组 第5篇

该分组时没分组

北京四中英语特级教师

李俊和

完整版李俊和专栏文章,欢迎下载并使用“百度文库”app

免广告烦恼,阅读全文免费又顺畅

前些天我到山西某校听课,校领导告诉我,他们正在搞统一的教学新模式,即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印学案,课堂上要以学生讨论为主。不管什么学科,课上都要有至少两次同桌商量,一次分组讨论和全班汇报。我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转了一转,发现果然如此,各个班都是采用麻将桌式的围坐方式,教师在各组间穿梭往来。该听英语课了,我来到教室,发现唯有这个班没有分组而坐。我问授课教师,为什么没有采用麻将桌的方式。他苦笑了一下说,学生太多,六十多人,一分开坐,听课人就进不来了。这节课是阅读和听力课。教师在训练听力时,主要让学生听,适当做了提示。讲阅读时,也是先让学生自己看,而后通过填表格,问答等方式提高阅读的准确性。教师的组织才能是很不错的,中间有一次同桌商量,也做得合情合理。快到下课时,是分组讨论的时候了。这位老师却出人意外的决定让学生泛读另一篇课文。学生对泛读的内容倒是很感兴趣,但是我旁边坐的副校长却现出了很不高兴的表情。他拿起他们制作的评课25条标准,愤然离去。这位老师显然因为没有恪守该校教学新模式而让领导生气了。

我倒是觉得这位老师没什么错,不仅没错,还值得敬佩。

首先,他的英语课让学生听了英语,读了英语,还写了一点东西,难度合适,设计的活动符合年龄特点。什么是好的英语课?能坚持用英语做事,在做事中学习英语,而不是讲解为主,就是好课。我们的口号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不管你在英语课上使用什么教学手段,只要让学生多接触英语,就是好的。反之,不管你给自己的模式标榜上什么时髦的名称,都是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英语课上练听练读,首先是个体劳动,即学生自己专心听和读。此外,要讨论也要有条件。这位老师的学生,我观察连简单的对话都不会,让他们用英语讨论复杂的教育问题不是在开玩笑吗!有人说,他们可以用中文讨论啊。那不行。英语课用中文讨论就不叫英语课了。英语课必须坚持四个为主:英语为主,使用为主,学生为主,激励为主。

另外,这位老师没有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教学是艺术,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上课,也应该根据学科,年龄,班级情况,教师特点等确定最佳的形式。世界上没有两节课是完全一样的。那位老师没有分组讨论,而让学生泛读一篇他们喜欢的英语短文,这种安排是合理的。现在有的人违背教育的规律,强行推行某一上课模式,还美其名曰“教学改革”。其实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期望急功近利,搞出政绩,创造教学的新局面。教育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如果要参加教课比赛的话,必须要有漂亮的课件,必须要有同桌同组合作,必须要有喧闹一时的热烈氛围,否则就得不上奖。难道就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不好课吗?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新课标,坚持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像那位山西老师一样,有主见,不盲从,不跟风,不追求急功近利,一切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一位名人说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

分组教学 第6篇

关键字:分组教学

教学方法

学生

效果

一、分组教学概念

分组教学即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实施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但是分组可从多方面来考虑,比如可以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学生的年龄、性别、宗教属性;学生学习的能力、天赋、兴趣爱好等都可以作为分组教学的标准,具体如下:

二、分组教学方式 1.“知识风暴”式

“知识风暴”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让我们的大脑毫无拘束地、集中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想像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风暴”式分组教学宜在5人-10人的范围内进行,教师交给学生讨论的应是明确且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的问题。主题确定后,要力争吸引所有学生参加,吸引每个人思考和发言。在分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自觉遵守以下几项原则:(1)尊重每个同学的意见,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随意批评别人的建议。(2)小组成员应该互相补充,逐渐完善他人的意见。(3)鼓励发言少的同学发表意见,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4)在这项活动中,建议和意见的数量要比质量更重要。(5)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所有小组成员努力的结果,它不属于个别人。

“知识风暴”式分组教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评价。教师要以不损害学生以后的参与为准则,在想像丰富、意见独特、小组活动结果的创造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建议。2.情景模拟式

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灾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柠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品等)展示出来。“情景模拟”包含着“知识风暴”活动的成分,但“情景模拟”活动更完整,它包括解决一个难题、创造一件作品之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而且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判断力、经验、知识和技能。

是否采用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如果教学内容涉及教学生如何决策或者教学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可能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例如:当教师介绍“我们的社区生话”时,可以安排一个小组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活动,最后进行讨论,并展示研究成果。3.合作互助式

这种分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解释和答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使那些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技能。

在同伴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次提供一个很小、很具体的主题,以便学生互相解释、演示或说明。学生可以两人一对依次解答一个问题或轮流提问,这对于促进学生掌握概念、公式.纠正他们常犯的错误都有很大帮助。参如同伴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的人数以3人。4人为佳。教师要为每个小组选一位具有领导才能的组织者,他要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并鼓励大家回答,还要善于分析、辨别同学的观点,及时反馈: 4.角色扮演式

这是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教育者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角色扮演式分组教学可以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和其他多种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参与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必须以特定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扮演不同的角色,就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以更真实和更现实的角度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

三、分组教学优势

1、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会随之逐渐形成。

2、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非停留在口头上。单元分组教学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依据单元课文来收集有关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学生通过与语文材料的接触,开阔视野,获取知识,逐渐形成整理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有利于巩固识字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第一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那些学习主动性比较高的学生受益很大,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少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文不仅理解而且会背诵了。例如:第一单元刚上了第一课时以后,大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的生字基本掌握,第二天有两个学生已经能背诵出第一课的内容了,加上我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没想到第三天有六分之一的学生能背诵出第四课的内容了,出奇的是当我再走进教室时学生不约而同要求上第二课,结果有一半的同学都会背了。我发现除了课文比较简单的原因还与学生之间相互带动影响有很大关系。当然光会背诵课文不是目的也不能说就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这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感情,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分组教学劣势

分组教学也显示了它的不足:那就是对于学习不是积极主动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这些学生可能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加之这些学生自身所存在的惰性,能力的差别、智力的差异等就会不自觉地加大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教师就要注意调控,帮助这一少部分学生早些使他们的学习风格与老师的这种教学风格相匹配,或教师根据他们的学习风格适时为他们做出一些服务,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差距。

五、分组教学教学建议

1.教师课堂上实施分组教学,应首先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班级规模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分组的数目应当不超过教师的管理能力,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或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某一组的学生人数应控制在能使小组成员从该组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范围内。

2.教师要考虑学生年龄的差异。研究人员推断,学习者年龄的差异将影响分组教学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与教师一对一的交往,所以,教师应尽力关注每一个儿童,这也许就是在低年级保持班级适当规模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中年级的学生减少了在教师监控下的一对一的直接互动。更大一些的孩子,则能够注意到教师的存在并与同伴很好地互动。另外,相对于高成就学生来说,低成就学生需要教师更直接、热情的支持与鼓励。

3.分组教学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如果一开始就把完整的课堂完全分为几个小组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自立水平不高,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我指导。教师应该首先给一个小组安排特殊任务,这个小组被教师严密监控,其余学生仍保持原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或更多的小组可以同时活动;最终,全班同学在各自的小组中富有成效地学习。

4.小组成员不是完全随意自我选择的。虽然自我选择通常可以形成非常融洽的群体,但这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不一定合适。我们应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被安排在个人与组织共同获益的位置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候,把具有相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而有时又需要异质组合。例如:如果教师希望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与自己能力不同的人一起有效地工作,那么,他就会有目的地进行异质分组,以使组内成员的能力和社会特征多样化。

5.一般来说,小组成员可以经常改变,以便扩大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同时,在某些学科领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在其他学习领域则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而且,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组成不同的小组(比如:数学有一种组合,语文又有一种组合),会比始终保持单一的组合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个别需要。

分组教学模式(写写帮推荐) 第7篇

1、学生英语水平低,两极分化严重。我所带的班34人,但从小升初考试成绩看,多人达不到合格的标准,这样就给分组合作带来了困难。有很多的小组长无法帮助本小组形成合力,很多小组合作工作、学习达不到预期目标。

2、很多学生对本学科失掉了兴趣,面对学习时往往是没有自信的,是自卑的,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同学认为自己是不存在的,和自己是无关的,最常见的是说“反正我已经什么也不会了,所以我就不学了”。

3、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手段不多。有时候,光是靠口头的表扬是不够的,而作为农村校来说,无法过多投入,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化,简单化,和无效化。

面对如此困难,而小组合作式模式又势在必行,怎么办呢?我们三位老师(初一六个班,每人两个班)经过一年的努力也摸索到了一些如何进行高效小组合作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具体如下:

1、由于小组长能力不够,所以初期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一是加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二是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并针对各组内调皮捣蛋的学生给予思想教育,强化组长的权威性,增强他们的服从和合作意识。并针对一些组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分别给与指导,逐步形成小组合作意识,这样便于小组任务的布置和完成。

2、固定环节的使用和开放式小组活动相结合。在每节课开始时,分别让各个小组齐读音素(三周)(每节课只一个小组读)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纠错。并打出相应的分数,六个小组都读完评出优胜组。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认读音标,为以后单词的阅读奠定基础。音素认读结束后,安排各组学生读新(生)单词,(初一每册共有十二个模块,安排5周)评价形式跟上面一样。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分组指导,安排好组内的两人结对或三人结对练习。(本着好带差的原则)。随着这个过程的结束,接下来进行文章欣赏与答题。(持续到每个人都说完,每节课一到两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讲话的同学给与课前指导,帮其设置问题,并鼓励其在说的过程中大声流利。对说的同学进行评价同时对答题的同学也进行评价。再有,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学案教学的模式,在学案中体现出独立做和小组合作做的题型,避免一些同学的依赖性。在作业方面,也要有独立完成作业和小组合作形式的作业。

除了这些固定的小组合作形式外,每周或每两周安排一次开放式的小组活动课,开放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采用一种新的主题,抛开了课本固有的知识。活动内容有:英文歌曲的比拼;英语画报的设置;英语表演的对抗;英文书写的比赛和英语演讲比赛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如果教师在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为优胜组或优胜个人)那么大多数学生会重燃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纪律,因此在评价中要加一条纪律:当别人或别的组在表演时其他组要认真看认真听,否则组内扣分,这会直接影响最后的评比。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兴趣和自信心,但评价的单一性会使学生保有兴趣的时间缩短,因此,教师的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多样性就至关重要。首先,每节课上小组活动或个人表达时,以加分的形式体现,一段时间后进行组与组的评比,在作业方面或其他方面给予减少或免除(仅限于抄写作业)。其次,在开放式活动中,学生的优秀作品如英文的书写比赛活动中书写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务栏优秀作业展上,优秀的英语画报作品可刊印出来在校园或者班级内展出,这其实是对各个小组最好的评价。(当然这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另外,可在阶段性小组评价中,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本着实用性的原则,如水油笔,橡皮,铅笔等等。虽然便宜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会更好的调动起来的。

分组教学浅谈 第8篇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单调的学习方式, 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个体的差异性, 在课堂上, 配合教师的引导, 主动地、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和探究。 分组教学作为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的运用, 好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存在诸多的疑虑:把课堂交给学生后知识点是否真的能完全掌握?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限制内, 怎样有效地进行分组教学?如果进行分组教学的话, 学习小组的划分应该怎么样为宜? 在这些疑虑下, 新课改下的分组教学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都是流于形式, 在课堂表面上, 学生互相讨论、探究, 似乎是很热闹, 但是当真正走进课堂时便会发现, 这份热闹实际是学生与教师配合的一堂表演课, 好多学生不去真正动脑筋, 而是滥竽充数, 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南郭先生, 原先的学习小组也成了偷空聊天、嬉戏的小集体。

一、分组形式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班上五十名学生,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学习兴趣点都不一样,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将邻座的四人或者六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那么这样的学习小组就会问题频出, 要么有的学习小组很积极, 与教师配合得十分融洽; 要么有的小组不遵守课堂秩序, 不积极主动地探究, 不积极思考;还有的小组可能会出现偏向某一课的现象, 所以, 鉴于这些问题的出现, 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应该多动脑筋, 把学习小组多样化。 学生的个性, 对每一科目的兴趣以及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心理感受都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科特点、 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 应该做到尽可能让分组式学习面向每一位学生, 使全班学生都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下面笔者就怎样将学习小组多样化谈几点我的认识:

1. 依据科目进行分组。 每一位学生都是各有所长, 对待各学科的兴趣点也是不同的, 所以学科发展并不是完全均衡的, 我根据全班学生的整体学习差异将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 每一个学习小组中, 每个层次的学生各占两名, 平均六人一个学习小组, 以这样的形式进行划分, 小组内的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是可以互相帮助的, 每一个学科的不同又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样就调动了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配合、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2. 依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组。 虽然将全班学生划分成了三个层次, 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仍然存在, 尤其是性格差异, 学习小组的划分应该是学习上能够互相帮助, 性格上也是能够互补的, 这样一旦学习任务分配下来, 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就能很好地互相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分享学习成果,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 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 学习小组的划分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平时成绩或者考试成绩进行, 把成绩相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就能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由于彼此能力相差不大, 互相就会出现竞争高潮, 讨论问题的热情也会高涨, 但是依据学生成绩划分还应该注意后进生和差生小组的问题, 否则就会出现差生积极性被打击的现象。

分组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集体的特点创在发挥出更多的分组依据和方式, 在这里我不再进行赘述。

二、分组利弊

新课改下, 如何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 在分组教学的模式中, 有许多教师也对此种教学方法存在疑义, 就分组教学而言, 我对其利弊做一简要的论述。

(一) 有利的方面

1. 在分组教学中,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互相分享, 这无疑提高了学生之间以及班级之间的凝聚力, 凝聚力的增强也有利于完成班集体制定的共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让全体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

2. 利用分组教学,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各自明确的学习任务, 依据各自的学习层次的高低, 学习任务也有不同, 在分组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所分配到的学习任务积极准备, 最后展示交流和探讨成果, 这样, 不论哪一位学生, 都可以感受一定的成就感, 最终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3. 利用分组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分组学习和探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让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和动力, 从而充分让学生自己挖掘自身的潜能, 每一个学习小组内, 成员之间互相竞争, 互相吸取彼此的优缺点, 取长补短, 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4. 利用分组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细致分工, 自由表达、探讨所遇到的问题, 在互相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自我感受和体验,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真正地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去认真对待, 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积极主动地翻阅资料, 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 大家互相监督, 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

(二) 不利方法

当然, 分组教学也有其不利的方面, 比如教师不好掌握教学进度; 有的学生利用课上交流的时间开小差等, 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学习的过程中, 应当取利去弊, 合理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度,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伴随着新课改大潮流的不断推进,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中, 在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 教学效果的成效也较为显著, 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应该多动脑筋, 把学习小组多样化。

学生的个性、 对每一科目的兴趣以及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心理感受都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 应该做到尽可能让分组式学习面向每一位学生, 使全班学生都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多方面、 全方位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单调的学习方式, 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个体的差异性, 在课堂上配合教师的引导, 主动地、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和探究。

摘要:我校实施新课改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中, 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 在探索过程中, 我校总结了一套互助式教学模式, 即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 真正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有趣。

上一篇:gnss变形监测应用下一篇:高海友《营销实战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