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的观后感

2024-05-28

上学路上的观后感(精选11篇)

上学路上的观后感 第1篇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题目:《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姓名:王转转

学号:1211410145

《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大风凛冽、黄土漫天、土地干涸、沟壑纵横这就是我的家乡西海固。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海固地区贫困现象十分严峻。

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固然是形成贫困的的主要原因,但是思想闭塞劳动力素质不高和人才匮乏也阻碍着人们脱贫致富的步伐,那里的高中生数量和初中生数量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孩子们读小学初中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贫困地区的“两免一补“政策。而告终没有义务教育的保障,学费昂贵加学生的住宿费用这无形给家里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作为一名从西海固走出来的我,当看到影片中的主人公王艳为了24.8元的学杂费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的经历,让我回想起我小时候上学的情景,由于我家孩子多,父母又都是农民,所以家里很困难,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们上学,为了让我们接受教育,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不仅要种植庄稼还要照看六个孩子,西海固地区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但是那里十年九旱,田里收成根本就不能满足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的需求,我上学时,并没有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学费全部由家里出,父母为了让我上学,不得不让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大姐辍学,在家帮母亲干农活。就是这样我们家的日子还是很窘迫,懂事的二姐也自动辍学回家帮母亲了,虽然他们对学校是那么的向往,对知识是那么的渴望,但是为了生存,为了她们的弟弟妹妹们她们不得不放弃。

记得我上五年级时,那是五月份,父亲因外出打工出了车祸,卧病在床,这对我们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为了给父亲看病,母亲是看尽了别人的脸色,受尽了凌辱,虽然有好心领居借钱给我们,但是面对昂贵的医药费我们还是束手无措,最后母亲不顾父亲的反对,每天四点多起床去县城里打工赚钱,就在这么艰苦的日子,我们班级要订资料,资料费只有十一块钱,这十一块钱在别的孩子眼里是不值得一提的,但对于我跟三姐(我跟我三姐在一个年级一个班上学)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和三姐知道家里没钱,所以就商量好不告诉家里班级收钱买资料的事。就这样我们对老师撒谎说家里没钱,我们不想订,虽然遭到很多白眼和老师的批评,但是我们坚信没有资料我们依然会考的很好。

有一天早上我跟姐姐很早就来到学校,我们在校园里看书,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打扫卫生了,在我打扫时班主任向我询问家里不同意买资料的原因,到我说家里没钱是,老师很生气,当他从我口中的知父亲在家时,他表现得更火了,他狠狠地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当他说完那句话时,我扔下笤帚哭着跑回了教室,从那刻起我发誓我一定要证明给我的班主任看,没有资料我依然可以学的很好。

我很努力地学习,在七月份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我以全校的三的成绩被乡里的一所中学录取了,不知道为什么一向比我成绩好的三姐却只考了第十名,当我们去学校领录取通知书时,我的班主任表现得很友好,并且还夸奖我们。就算这样我依然对他充满着仇恨。

经过几年的变迁,我的家境并没有得到好转,在这期间三姐和哥哥依次辍学在家,就连未成年的大姐也出嫁了,这使我感觉很承重,好像一种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我跟妹妹依然在努力的学习,我们知道只有我们的成绩才能报答哥哥姐姐们的一片苦心。经过不懈的努力我考上了西吉县第二中学的尖子班,妹妹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初中。最后我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妹妹在上高二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了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压力,选择了放弃学业,从而步入社会。

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小时候二姐烙完饼后,分饼的情形,我们每人得到的饼只有我们的手这么大块,但是我们依然很满足。

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叫王燕的女孩。她聪明好学,有不认真学习、非常顽皮的两个弟弟。暑假开始了,王燕告诉母亲她下学期还想继续上学,学费是24块8,而母亲以“家里没钱”只够供弟弟们念书用的和“女孩读书没用将来也是人家的人”“早点出嫁”等理由不想她再继续念书。王燕不服气与母亲争论,最后母亲说“想上学,自己挣钱去”。就这样,王燕为了下学期的学杂费而开始想尽办法。她想去摘枸杞,需要坐车去而车费就10元,她没有钱要先攒够车费钱才能去摘枸杞。为此,她开始做起了一系列的简单的小买卖。但是在这条小买卖的路上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拿鸡蛋去集市卖,被踩坏了,好不容易人家才肯赔钱。卖圆珠笔,不小心丢了,千辛万苦才找回来。买卖小羊,被弟弟欺骗,没挣到钱。经历了一些的周折她终于攒够了10元的车费钱,一路飞奔终于赶上了去摘枸杞的车。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之际,王燕终于赶了回来。满头大汗地把皱皱巴巴的24块8毛钱交给了王老师,于圆上了的她的梦想,她终于可以继续行走在上学的路上。

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我们抗争不过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不了缺少资源的土地。我们缺少生活的来源,我们被贫穷圈了起来怎么也走不出来。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温饱能解决都已经非常不容易,何况再拿钱去上学呢?男孩子很早就不上学,然后娶妻生子,女孩子早早就嫁做人妇,周而复始,同样的情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我们也能在影片中看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存在着。不难说明,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供孩子上学是从男孩子优先的,总认为女孩子学了再多也没有用将来也是给人家的。这样的观念也是女主人公能不能上学的因素。

作为一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免费师范生,我有责任且有义务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那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上学路上的观后感 第2篇

期六晚上,我看了《上学路上》。

剧中说的是我国西部农村,有位12岁的小学生王燕的妈妈想让王燕退学,还对女儿说女孩子上学也是白上,而王燕却很愿意上学,不同意妈妈的做法。妈妈就对王燕说:“想上学自己去挣学费。”于是王燕就利用放假的时间为自己挣了二十四元八角钱的学费。王燕挣钱好辛苦,卖鸡蛋鸡蛋被踩破;卖圆珠笔,圆珠笔丢了;卖小羊,又没赚到钱。最后王燕到很远的地方帮人家摘枸杞,摘一千克枸杞可以挣到四角钱,挣够二十四元八角的工钱就要摘六十二千克枸杞。它要摘多少粒?要留多少汗?吃多少苦?

看完这部电影,王燕的身影围绕在我的脑海里,使我知道在偏远的山村里还有没钱上学的孩子。今年我上三年级还从没有为学杂费而担心。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我操了多少心。现在我才明白我把饭剩在碗里时为什么爸爸妈妈总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王燕比起来我的生活是多么好的呀,我和王燕比起来我有什么里有不好好上学呢?我要象王燕那样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好好学习王燕那永不服输的精神。

篇二:上学路上观后感

应社会问题分析老师的要求,最近看了《上学路上》。

故事的主角名叫王燕,是生活在宁夏半壁河山的西海固地的十三岁女孩。西海固地由于干旱 风沙 霜冻 冰雹和水土流失五害俱全故被称为全国“贫困之冠”。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当地女孩的上学率也是极低。王燕就生活在这一地区。

王燕家是一个五口之家,爸爸妈妈外加两个弟弟。爸爸常年在城里打工家里就剩她跟妈妈和弟弟们。暑假开学后又要交学杂费了——二十四块八毛钱。由于西部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家里又有两个弟弟,妈妈决定让王燕退学。为了暑假后重返校园,女孩开始了她的上学路之旅。听说去水固摘枸杞很不错。可那十块钱的路费对小王燕却不是个小数目。为此,她卖过家里的鸡蛋,卖给王老师一支笔挣了五块钱,替小哥哥养羊又挣到一些。路费筹足后她踏上了摘枸杞之路。还有一点是我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三花。三花是王燕的同学,但她们的性格却是迥然不同。王燕比较倔强,三花却比较温顺。暑假开学时王燕靠自己的劳动重返学校,三花却要出嫁了,出嫁的唯一心愿就是珍藏一支笔。可见在她的心中还是渴望学校的。在出嫁的那一天王燕满足了她的心愿。然后握着皱巴巴的二十四块八毛钱出现在了学校。上学之路在此落下了帷幕。

十三岁的孩子都知道求学之路来之不易,都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和改变生活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对于自己的腐败生活也做出点反省那。

王燕是西部贫困儿童的的代表,很多孩子都面临辍学的危险,所以王燕是贫穷的却有是幸运的。西部地区孩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都不高,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也不高跟我们东部存在相当的差距。可当地孩子的求知欲却比我们要强好多好多倍。看来艰辛的生活更易于锻炼我们的意志。

衷心的祝愿像王燕似的小朋友们都能快快乐乐的生活,高高兴兴的读书。

篇三:上学路上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了《上学路上》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很感人!

这部电影电影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王燕的小女孩,四年级放假了,老师说了五年级的学杂费是 24 元,王燕的妈妈没有钱供她上五年级,因为要给两个捣蛋鬼也就是王燕的弟弟交学费。王燕非常伤心!王燕妈妈说:“要上学就要自己挣钱。”王燕偷偷地拿了家里的十个鸡蛋去大街上卖,结果被一个人踩破了,那个人扶着自行车走了,王燕着急地跑去追那个人,那个人很不情愿地赔了两块五毛钱给王燕。

王燕用一块五买了一支笔,卖给了老师,老师知道她这么努力地去挣学费,就说:“这支笔值五元钱。”王燕非常高兴,马上转身往外跑,然后她又转个身,回到教室,给老师鞠了一躬,说了一声:“谢谢你,老师!”。

王燕就这样,以物换物,挣得了二十元钱。她先用了十元钱,坐车去摘枸杞,摘了很多很多,全部卖掉后挣了 24 元钱。这样,王燕就有 34 元钱了!开学典礼那一天,她用了十元钱坐车回学校,到了学校,她对老师和妈妈说:“我挣到学费啦!”她把紧紧攥着的手慢慢打开,手里是她辛勤劳动换来的钱币,有的已经被手心里的汗水粘住了 ……

上学路上的故事 第3篇

有一段时间, 我经常看到一老一少两人在路上走着, 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沉甸甸的大书包, 牵着小孩的手, 护送小孩上学。

一天放学, 他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天突然下起大雨。老人急忙转身掏伞, 却一不小心摔倒了。

小孩先是一愣, 然后赶紧去扶。费了很大的劲, 老人才从地上站起来。孩子赶忙抢过老人肩上的书包背上, 满脸愧疚地说:“如果我自己背书包, 爷爷就不会摔倒了, 我已经长大了, 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 不应该什么事情都由您代劳。”

爷爷想抢过书包, 但是小孩说什么也不肯, 反复对爷爷说:“爷爷, 我长大了, 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以后书包就我自己背了。”同时, 小孩还想替爷爷打伞, 可是他没有那么高。

说也奇怪, 这雨像是体恤小孩, 如一瓢水泼过之后就停了。小孩收起伞, 牵着爷爷的手, 说道:“爷爷, 走, 我们回家。”这时, 我正好经过祖孙俩身边, 发现爷爷的眼眶里泪水已在打转。

上学的路上 第4篇

我背上书包,走出门外,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今天的天气似乎不是很好,虽天空中有太阳的踪迹,但空气中漂浮着一层乳白色的雾,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模糊不清。

走着走着,有一只小狗狗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无精打采地伸展着四肢,我记得江琳洁曾和我说过,这是狗狗独特的伸懒腰方式。

走过大桥,在我的右手边可以看到一行绿意正浓的树。我放慢脚步,好奇地观察着其中一棵,它的树叶很特别,正面和背面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它的树叶总是几片几片地竖起来,围成一个包围圈,而这个“包围圈”的颜色是树叶背面的颜色。在远处看就是一棵开满了花的树,但走近一看,这棵树只有叶子没有花。

经过池塘边,靠着池塘外围的铁栏杆,我正满脑子问号地观察着池塘里的一片奇景—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正慢慢地蠕动着。忽然,有一颗黑豆差不多大的小东西从那团黑乎乎的东西里分离出来。哦,原来是小蝌蚪呀!它摇动着它那又短又小的尾巴,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十分可爱。

沿着学校最外面那堵墙走,我看见了一棵比学校围墙还要高的树。这棵树几乎每年都会飘落下像羽毛一样轻盈的淡棕色的东西,我不知那东西是什么,但我曾经在电视上见过和这棵树很像的树,叫梧桐树,我想,它应该是梧桐树吧!

走进被雾包围着的学校,太阳已经升到天空,我的心情也变得更加愉悦了。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第四小学五(1)班

指导老师:江庆辉

上学路上观后感 第5篇

电影《上学路上》的故事发生在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宁夏西海固,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孩子王燕为了挣学杂费而做小买卖的简单故事:为了24.8元的学杂费,穷孩子王燕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想象力开始了挣钱的艰难旅程,她要到几百里远的地方去帮人摘枸杞挣钱,摘一斤枸杞可以有两毛钱的报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几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交易,最后王燕终于实现了自己梦想,在开学那天争够了学杂费,重返校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看了该影片的确让我感触很深,虽然里面的情节有时会引来我们的笑声,但是,笑过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其背后的深刻意义,而这背后的意义似乎是严肃的,需要我们去深刻认识到的。

首先,这个故事就是围绕王燕挣钱上学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落后的西部地区,孩子上学都成问题,由于交不起学费,像三花那样只能早早的就嫁人了,由于交不起学费,王燕她妈妈要让她放弃上学,就连老师都没钱舍不得买笔。或许对于我们来说24.8元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所以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贫富差距之大。

其次,王燕有两个弟弟,但是她妈妈可以给弟弟买新书包,却没钱给王燕交学杂费,而且还说女孩读书是给人家读的。在这里我们看出农村思想的滞后性和腐朽性,重男轻女的似乎已经根深蒂固。早早的就要把女儿嫁出去,想想真是残忍。似乎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就是别人家的人。所以王燕的两个弟弟整天打打闹闹,而王燕就要辛苦干活,自己挣钱上学,这是有多么的不公平。在当今时代,虽然说是男女平等的社会,但是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回事,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感觉生儿子就是比生女儿来的光荣。而且还由于男女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差异,社会对男女也是不公平的,女性的就业难度就比男性高,很多单位都明文规定不要女的,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难道就是因为是女的,连生活都要这么艰难。难道女的就应该扛起家庭的重担,就不需要有文化,就不需要事业吗?为什么一提到女强人,都会觉得很稀有,很肃然起敬?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女人完全可以像男人一样,有自己成功的事业,这不足为奇,而且女性就是要独立,要自强,与男性拥有平等的权利,我们同样可以用知识,用头脑,用双手来改变我们的命运。而且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努力奋斗,靠自己获得成功,而不是想着以后嫁得就可以。只有自 1

己强大了,才是最可靠的。

这也说明在当地,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老百姓“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非常严重,这也许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并没有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不强制实施,但政府还是应该向老百姓多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他们自愿实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毕竟可以减少很大的负担。其实在中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越是贫困的地方,生的小孩反而多,相反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多,所以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普及,而且人们的思想也需要改变。

然后,本片的开头有一段情节,描述的是王燕等小朋友在放假前一天,回答老师“森”字有几个“木”,大家回答各不相等,这一段情节,既表现了大西北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生存状态的恶劣,也暗含自然环境恶劣是大西北人民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表现也大西北小朋友森林的渴望,折射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往。片中的黄土地,看上去是极其贫瘠,整日尘土飞扬,很少有树木,而且水资源也非常稀缺,需要花钱购买,所以大家都非常节约用水。一幕幕的情景展现给我们的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干涸的土地上基本上没有植被的存在,非常空旷,而所谓的退耕还林让羊儿们没有了生存的余地。难道国家的退耕还林措施就是停止耕种吗?对于如何恢复林草植被又如何来实施呢?我们并没有看到国家退耕还林这一措施对于西部地区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有什么具体措施和效果。所以,在这方面国家应该予以重视,重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当然,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对于贫困家庭,国家也给予了资助,学费也是免的,只收学杂费。但是,这一点点的补助似乎根本没有作用,其实每家都有困难,只是程度不同,所以那些妇女们都围着老师转,希望能获得这次的补助。表面上是对落后地区的关心和资助,但是却并没有解决问题,让一个12岁的女孩自己打工挣学费,这难道不是折射出国家的失败吗?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地区,人们所要求的也不多,也就是满足温饱,让孩子上得起学,但是就这么一点小小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其实就只要一点点,难道国家还给不起吗?就拿现实情况来说吧,官员受贿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那高额的数目令人发指,如果把这些钱拿来资助贫困地区,那会是怎样?一些有钱有权有地位的人,在国际大饭店一顿放就能吃掉上百万,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如果少吃一顿,把这些钱拿来资助贫困还在又会怎样?2008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花费了多少钱,为了给世界人民好的印象,就想方设法花大量资金举办的相当隆重,其实只要适度就好了,重要的不是表面想象,不是形象工程,不是说不要投入,只是代价太大了,如果能省下一部分钱用在人民身上,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这样展现给世界人民的中国才是值得炫耀和自豪的。这就需要去反思,究竟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为什么有些人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住着豪宅,开着名车,肆意挥霍,干出一些泯灭人性的事情,宁愿走上犯罪的道路,也不会知道什么叫“民生”,而要让一个本身贫困的孩子去资助大山里的孩子上学(我们班长王景光)?中国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小就培养孩子考高分,但连最起码的如何做人都没有教好,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因此教育政策的改革要注重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改革必须具体落实,而不是一句空话。

还有,从影片中王燕去镇上卖鸡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差别之大,镇上是一片繁荣,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好不热闹,但是,我们在那些人身上却看不到山里人的质朴。城乡经济差距之大,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的很大问题,一直以来都说要缩短城乡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差距的扩大而不是缩短,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权不是为民所用,利不是为民所谋,而是都是为己所用,社会公平已不再明显„„

这部电影主要讲王燕求学的故事,所以我们看到,农村教育上存在的很大问题,当然很多问题不是光靠希望工程,靠捐助就可以解决的,还要靠农村的教育,使农村人民不再无知。在影片中不仅是孩子上不起学,而且学习条件很差,甚至买不起一支笔。只有一个老师和另外一个代课老师,不同年级孩子在一起上课,所以孩子们接受不到很好的教育。还有,农村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根本无法实现全民教育,所以,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人民不仅没有文化,而且素质低,思想迂腐。破烂的电视机大家都争先恐后抢着看。而且只普及五年制义务教育,但是事实上五年都不能读满。但是,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燕等人强烈的学习欲望,她们都不想放弃学业,渴望读书。当然也存在像王燕的弟弟那样,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所以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似乎在警示我们,既然有这么好的受教育条件,还不好好学,整天想着玩。的确很多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其实,影片中落后的农村教育状况在当代仍然存在。农村教育问题比较严重。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在城市里教育资源优越而充实,既有充分的教育投入,学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待遇较好,教学质量较好。然而在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城市恰恰相反。农村的教学条件非常有限。课外活动和素质教育可以说无从谈起,学生平时学习的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很片面、单调。第二,农村教师整体师资力量相对较差。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造成了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想尽办法找“门路”往城里挤,“孔雀城里飞”思迁不安心的心态在农村教师中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下降,因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

重的负担。第三,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第四,乡村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第五,农村许多人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过去。不少人把求学看作是致富的捷径,我不反对这种看法,但我只想说明一下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人们要正确地看待教育。一部分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不认真,就认为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认为学习是在浪费钱财,不如去打工,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现今,要改变人们陈旧的教育观念,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要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需要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该齐抓共管,将农村教育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统一直接拨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还要通过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得的资金全部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这将会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督保障机制,实行农村教育经费财务公开制度。第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第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应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第四,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缩小贫富差距主要靠教育,而不是单靠税收,只有发展教育,给穷人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要的相应受教育机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消除贫困。

《上学路上》观后感 第6篇

今天,我们全班观看了一场儿童电影《上学路上》。这部电影虽然很老旧了,但是却能真实地反映很多问题,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使我的内心受到了 极大震撼。

《上学路上》是一部以著名的《马燕日记》为创作由头、以全新手法表现西部孩子求学故事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宁夏孩子为了挣学费而做小买卖的简单故事:为了24.8元的学杂费,穷孩子王燕开始了挣钱的艰难旅程:她要和小伙伴到几百里远的地方去帮人摘枸杞挣钱,摘一斤枸杞可以有两毛钱的报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几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交易。最后王燕终于到了枸杞园,在漫山遍野的红色海洋中采摘自己的希望„„

尽管故事发生在宁夏这样贫瘠的土地上,但贫穷和苦难却并非像想象的那样成为故事主题,贫穷和苦难只是如影随形的背景,真正的重头戏是生活中孩子们的童趣和乐趣,还有孩子们天真而淳朴的天性,这才是影片所力图表现的。影片自始自终都流淌着大西北明亮的阳光,阳光下的孩子们脸上看不到因为贫穷而带来的抱怨和自卑。他们快乐、纯真又狡佶的笑脸,欢快、跳跃有矫健的步子,真实地再现了苦难和贫穷中的儿童世界——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永远是快乐的。

影片的主人公王燕,一个渴望上学却上不起学的乡村女孩,她冒着酷暑炎热卖鸡蛋,拉着板车割羊草,背着包袱去打工„„当她历尽艰辛终于捧着一把皱巴巴的钱,站在老师面前的时候,她那舒心的笑容,是实现了梦想后无比幸福的笑容。她不埋怨自己的命运,也从不自卑。她认定了自己的梦想,就不懈地努力,执着地追求。“艰辛,并幸福着”是王燕对“上学梦”的追求,因为有梦想,有坚持,为梦想而坚持就是无比幸福的生活着。有句谚语:“苦难是石头,决心是榔头。” 人生像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走过人生的唯一办法就是踏过去!王燕就像是一只燕子,终于飞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飞向了她的“上学梦”!

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贫瘠干涸的宁夏西海固,那里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森 1

林,却向往着用知识改变命运。《上学路上》这部电影,使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不仅仅是因为西海固的穷困,而是王燕面对苦难的态度,她一点都不悲观、怨天尤人,也没有听任命运的安排,象三花姐一样相亲嫁人。相反,她是快乐的,是坚强的,她懂得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呢,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张口叫爸爸,闭口喊妈妈,宛若父母身上的寄生虫。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顺境不骄奢,要有坚强的人生信念,做什么事都要有决心,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不向命运低头,就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西海固的贫穷、教育的落后、风沙的肆虐、生活用水的紧缺„„这一切都令我们无法轻松起来。小主人公王燕脚踏实地的顽强和执著,是千千万万个西部学子求学之路的缩影,是从干涸的黄土地中冒出来的一株绿色的生命小草。这是一个很沉重很有震撼力的故事,一个孩子的绿色梦想与快乐王国竟然是在如此贫瘠的黄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也同时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窘迫,城乡差距的拉大。

上学路上观后感 第7篇

上学路上,她可以走多远

——《上学路上》观后感 大风凛冽、黄土漫天、土地干涸、沟壑纵横,影片从这样一种景象缓缓驶入。一整朗朗的笑声渐渐入耳,学期的最后一天,王老师宣布假期开始了。王老师安排了下学期的各项工作,叮嘱大家下学期开学要带学杂费是24块8毛钱,故事也真正的开始了。

故事生在我国西部的农村,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叫王燕的女孩。她聪明好学,有不认真学习、非常顽皮的两个弟弟。暑假开始了,王燕告诉母亲她下学期还想继续上学,学费是24块8,而母亲以“家里没钱”只够供弟弟们念书用的和“女孩读书没用将来也是人家的人”“早点出嫁”等理由不想她再继续念书。王燕不服气与母亲争论,最后母亲说“想上学,自己挣钱去”。就这样,王燕为了下学期的学杂费而开始想尽办法。她想去摘枸杞,需要坐车去而车费就10元,她没有钱要先攒够车费钱才能去摘枸杞。为此,她开始做起了一系列的简单的小买卖。但是在这条小买卖的路上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拿鸡蛋去集市卖,被踩坏了,好不容易人家才肯赔钱。卖圆珠笔,不小心丢了,千辛万苦才找回来。买卖小羊,被弟弟欺骗,没挣到钱。经历了一些的周折她终于攒够了10元的车费钱,一路飞奔终于赶上了去摘枸杞的车。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之际,王燕终于赶了回来。满头大汗地把皱皱巴巴的24块8毛钱交给了王老师,于圆上了的她的梦

想,她终于可以继续行走在上学的路上。

整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为了24块8毛钱而四处奔波的身影。一切困难都打不到她上学的渴望,她求学的希望的壁垒是那么的坚硬不催。

故事过后,更重要的是引发我们的深思。一个12岁的小姑娘,才小学五年级就因为24块8毛钱的学杂费而面临着辍学困境。造成这种的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自然资源的贫瘠;

二、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不发达;

三、人民生活贫困;

四、地区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

五、教育条件有限。影片的开始就为整个故事所发生的自然环境埋下了伏笔,在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风大、缺水、自然植被稀少,再加上地处偏远的农村人们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一系列的原因造就了一个整体的结果,那就是人们的生活处于贫困的状态。而且他们这种贫困不仅是一家一户的贫困,而是每家每户。祖辈穷、父辈穷、子辈依然穷,可是他们的贫穷何止三代人呢?他们的生活只有更贫困,造成了贫困的代际遗传。所谓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的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影片中主人公的好朋友“三花姐”,完全是贫困代际遗传的典型代表。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他们抗争不过恶劣的自然

环境,抗争不了缺少资源的土地。他们缺少生活的来源,他们被贫穷圈了起来怎么也走不出来。在他们的生活的地方温饱能解决都已经非常不容易,何况再拿钱去上学呢?男孩子很早就不上学,然后娶妻生子,女孩子早早就嫁做人妇,周而复始,同样的情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我们也能在影片中看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存在着。不难说明,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供孩子上学是从男孩子优先的,总认为女孩子学了再多也没有用将来也是给人家的。这样的观念也是女主人公能不能上学的因素。

上学路上的观后感 第8篇

——这是根据陇南市武都区一所山村小学里一位残疾女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成肖娟的故事》里的一个镜头。其实在山区农村像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孩子们为了上学, 每天徒步行走三四小时的山路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在农村山区, 随着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行, 一些诸如学生安全的问题, 尤其农村学校学生的交通安全、寄宿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记者以武都区为例进行了调查。

陇南市武都区境内山大沟深、河涧纵横, 群众居住分散, 学校布点过多。从2006年开始到2011年, 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第一次从2006年“普九”结束到2008年“5·12”地震前, 以撤并教学点为主, 使学校总数由630多所降至538所。第二次从2008年到2011年, 根据“四个集中”的原则, 结合灾后重建实际, 制定了在五年内把学校规模由538所撤并到219所的调整规划。仅2011年, 全区就撤并村学和教学点138所, 使学校总数减少到400所。

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

武都区佛崖乡韩湾村的韩喜才每天都骑着摩托车接送8岁的儿子上学, 因为四年前村里的教学点被撤并到佛崖中心小学, 从此孩子们上学每天都要往返12公里的山路, 孩子7岁上一年级, 由于年龄小, 韩喜才已经接送孩子整整两年了。

“等儿子长大些, 上了三年级, 就不再接送了。”韩喜才说, 村里每天用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的还有几个人, 到学校去的路很差, 天晴是“洋灰路”, 下雨就成了“水泥路”, 冬天, 则在冰上走, 雨雪天路滑, 再加上平时来来往往的农用车很多, 孩子上下学路上的安全让他们很担心, 好在这些年, 村里23个小学生都没出过什么问题。

和佛崖中心小学相隔一公里的佛崖初级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承担着两个乡镇学生的初中教育任务。每到周末, 学校门口就会停满摩托车、农用三轮车和小面包车, 大部分寄宿学生就会乘坐这些车辆回家。尽管相关部门严厉禁止农用车载人, 学校也严格要求学生不得乘坐农用车、摩托车等车辆, 但在上下学路上, 学生乘坐摩托车、农用车的现象在广大农村学校十分普遍。

调查中, 记者了解到, 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将那些偏远的村校或教学点撤掉, 合并集中到交通较为便利、条件较好的中心校或完小, 那些村的学生就要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上学。他们大的十几岁, 小的只有六七岁, 由于家离学校较远, 路况较差, 在路途中极易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在交通工具上, 农村经济条件较差, 学生乘坐的往往是安全系数很低、质量较差的农用三轮车或是其他车辆, 而且经常超载。

“交通安全是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对学生安全的最大威胁。”武都区教育局综治股李老师说。采访中, 一位基层老师透露, 有个别学生家长还专门为孩子买了摩托车, 供上下学用, 前年曾发生过两个学生骑摩托车上学, 遭遇车祸当场遇难的事故。

“农村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 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和学校形成合力, 光靠学校教育和管理不行, 还需要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 更需要全社会大众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责任, 当然也需要政府加以重视。”武都区人大代表、柏林初中校长杨高社说。

在调查中, 笔者了解到在陇南山区, 目前还没有一辆符合乎标准的校车。“乡村教育格局的变化, 带来对校车的迫切需要, 有了校车不敢说百分之百能保证安全, 但是没有校车, 肯定就不安全。”陇南市教育局基教科杨老师说。

饮食卫生漏洞多

随着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那些家不在中心校所在地的农村学生不能回家吃饭,

武都区现有的400所学校中, 建有食堂的学校不到一半, 而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仅为寄宿学生总数的20%, 很多农村学校的食堂卫生条件比较差。

同时,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 目前, 各类小超市、小卖部、小作坊式小吃店在农村已经“遍地开花”, 校园周边摆摊设点现象十分严重, 而这些小摊小店里问题食品的最大买单者就是学生。

记者在武都区农村某所小学曾看到这样一副情景:放学铃声一响, 学生们从校门口蜂拥而出, 直奔校门口的杂货店和路边小摊, 几个小学生掏出零钱, 每人买了几根“辣条”, 吃得津津有味。还有几个男孩子每人买了一盒五毛钱的仿香烟形状的糖制品, 记者曾详细看过这些食品的包装, 上面看不出来任何关于厂址、电话、生产日期的内容。但是, 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对它的喜爱。

“一天差不多要卖四五包。”摊主对记者说, 一包按100根计算, 也就是说每天都有400或者500根这样的“麻辣条”被小学生吃进嘴里。这仅仅只是一个摊点, 就这所学校门口, 像这样的小摊点就有四家。“我经常叫学生不要买这些东西吃, 但是小孩子嘴馋, 管不住。”这所小学的副校长说, 孩子们是这些小食品的主要消费者, 如果没有孩子们的光顾, 学校门口的杂货摊点也许就会减少。

记者看到, 这些杂货摊点就紧挨着学校门口摆成两排, 除了各种各样的小玩具、铅笔、本子之外, 全都是一些包装简陋的塑料袋装汽水、饼干、面包、方便面、火腿肠、麻辣条等小食品。有些摊主甚至还向学生按支销售香烟。记者在农村学校走访中发现, 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周边都会有几家简陋的小饭馆和小吃摊, 他们或露天做烧烤, 或简单搭建棚子做饭, 在他们身边找不出任何与饮食相关的证件来。

“近年来, 随着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城市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乡村, 食品安全问题却日渐凸显。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呼唤有力监管。”陇南市教育局唐老师说。

期待布局调整更加科学

“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 全面调整应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区别对待, 分步推进, 妥善安排。”武都区发改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就武都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 教育局项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坚持扩大城市教育规模、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强化乡镇中心学校、优化农村学校服务半径, 本着先建后撤的原则, 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 成熟一个, 撤并一个, 分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力争4年内完成调整任务。”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角度考虑, 他介绍说, 武都区将在遵照“四个集中”原则基础上, 坚持全区一盘棋的思想, 立足实际, 打破村界乡界, 超前规划, 按照撤并挂建的措施, 分步实施, 科学布点。

在扩大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的同时, “更应该建立相应的学生安全管理监管机制, 包括机构设置、应急预案、监管制度、后勤保障、人员编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刚刚公布的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 要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 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目前暴露出的农村中小学撤并后出现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在各地大力推行中小学布局调整, 大量撤并村小、教学点的同时, 是否做到“审慎”, 将考量着政府决策部门的执政能力。

上学路上—说女排的事 第9篇

我比较关心的角度是,怎么跟孩子们聊中国女排?

话说女排的辉煌,其实是在我们这一代爸爸妈妈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

还记得铁榔头的威力,记得万人空巷看比赛的盛况,记得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里的热血故事。不过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已成过去,我们要怎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曾经感受过的激动心情呢?

当然是看比赛啦!

干说道理哪有什么意思,只有孩子亲眼看到女排姑娘们是如何顶住巴西国家队一次次的领先与凌厉的进攻,让他们亲耳听到主场观众在中国队员发球时发出的一阵阵嘘声,以及巴西队发球时的喝彩欢呼,才能真正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与压力。只有当他们看完动人心魄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和决赛一球接一球的白热化争夺,看到女排姑娘们在每场比赛后夺眶而出的激动泪水,听见国歌在赛场奏响,这时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才会油然而生。

我们让孩子们脱离生活已久,常常用教育代替经历,就像把营养直接输入他们的体内,而不用他们自己去品味酸甜苦辣咸的种种,再慢慢吸收各种养分,偶尔还要体验误食的后果。虽然这样生效迅速、看上去长势喜人,但其实与拔苗助长无疑啊!

先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再与他们慢慢聊其中的冷暖寒涼吧。

所以假如孩子没有看过比赛,那么聊天之前,请先陪孩子看一场比赛录播。

说到女排,不能不提郎平,她的运动员生涯以及教练经历暗藏玄机。早年的女排精神与今日的女排精神其实已不能同日而语。

在物资匮乏、国力不够强盛的80年代,女排运动员们用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换来一次次的胜利与欢呼。高烧39度的队员仍然要在场上拼搏!郎平退役后的身体检查,时年不到40的她,膝盖关节的年龄已经年逾70!她四肢关节和双侧髋关节都做过手术。时至今日,所谓轻伤不下火线、过家门而不入,都已经不再是判断一个运动员是否优秀的杠杠。科学的康复训练成为如今女排运动员们胜利的坚强后盾。曾经远赴美国担任教练的郎平,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理念,还有专业的美国康复师们。在如今的女排精神中,集体荣誉的获得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付出,但并不用个人的牺牲去换取!

同样,在学校的集体生活里,孩子们如何平衡自我定位和集体荣誉,也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甚至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如今的观众,也不再用是否夺金这一项标准去衡量运动员。即便与奖牌失之交臂,这些不言放弃、努力争取每一分的女排姑娘们仍然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

面对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许考试不能门门优秀,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有极限。但你敢不敢面对成绩说一声: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我尽力了!脚踏实地,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击破,就好像运动员在赛场上一分一分的争取,只要努力,必定会有收获。

与孩子们沟通的话题很多很多,社会热点话题是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极佳切入点。功利点说,也是语文作文考试喜闻乐见的主题。平时多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多多了解身边的真实世界,全面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种种真相,对于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非常有益。

今天,就让我们跟孩子们聊一聊女排,聊聊体育比赛的精神。

《上学路上》观后感 第10篇

我戴好红领巾,背上书包,走出家门去上学。春天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原来光秃秃的空地上,小草全都长了出来。小区里,一簇簇花儿包围着一幢幢房子,美丽极了!小狗也爱上这美好的春光,早早就跑出来玩了。

路上晨练的人多了起来,人们都穿上鲜艳的春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快到学校时,我遇到了同学赵思琪,我们一起欢快地跑向了学校。

《上学路上》观后感 第11篇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姑娘,她有两个弟弟,因为家穷只能供起两个弟弟上学,妈妈也很为难,说只要她自己挣到学杂费就可以继续上学,小姑娘利用暑假开始努力挣钱,好不容易挣够了十元钱,乘车去一个地方摘枸杞,她花了好大的工夫摘够了枸杞,换了钱,可以上学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贫穷时,不要总依靠别人,要靠自己,就象《中国少年儿童》中,舒航雅所说:“贫穷不能成为自暴自弃的理由,渺小不能成为自我封闭的借口,越是贫穷就越是应该力求上进,越是渺小就越应抬头做人。小姑娘想上学,所以她不停的挣钱,我也要向她学习这种热爱学习的心态!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下一篇:轻舞飞扬校园舞蹈大赛策划书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