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2024-08-28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精选14篇)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第1篇

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罗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象愚合作编著的《文化研究读本》是一本集合西方文化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集,其中摘录的都是在文化理论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批判性观点和论断。通过阅读这本文化研究文献一方面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从中获得启发。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前言、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传媒研究。

前言部分两位作者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介绍了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主体、重要的文化学者和其提出的里程碑式的文化观点和批判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按照类别加以区分,让人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熟悉这些文化研究者的观点,帮助在后面的论文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其观点的论述和表达。

第一部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描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概念和定义。在理查德·约翰生的“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中,他主要论述了文化研究一些基本的概念和问题,探讨文化研究符码化和一些定义的策略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要提出的论点是,文化研究有三种主要模式:基于生产的研究、基于文本的研究和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斯图亚特·霍尔则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并论述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的线索,随着‘结构主义’知识景观的出现被打断了。尽管结构主义可能比‘文化主义’更为多变,然而它们还是共享了某些共通的立场和方向。”而托尼贝内特的文章“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之中”则阐述了政府和政策在文化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霸权与民主。“然而,在此我认为,只有通过使用那些通过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而产生的补救办法,文化研究才能确实摆脱那些庸俗形式……。”

第二部分探究“文化研究的起源”,三大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E.P.汤普森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理查德·霍加特倾向于赞扬早期以工人阶级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派格报”连载小说为代表分析其中体现的工人阶级文化选择和审美。“工人阶级特别喜爱那些读物、星期日漫谈类报纸、休闲类报纸,从整个不列颠群岛殚精竭虑的收集所有能找到的合适的材料,这对几乎全体成年的工人阶级都有吸引力。”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分析”以文化的`三种定义:“理想式”、“文献式”、“社会式”为中心,分析其中的依据和原理,找到研究和利用价值。“在我看来,上述每一种定义都有价值。因为,不仅在艺术和知性作品中,而且在制度和行为方式中,寻求意义和价值、寻求创造性人类活动记载,看来肯定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篇是摘录E.P.汤普森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序言,研究在工业革命之下出现的英国工人阶级。

第三部分“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主要讲述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的内容。科内尔·韦斯特的两篇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展开研究。“新的差异文化政治”从知识、生存和政治三方面的挑战展开论述,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期许,“虽然大多数第一世界知识分子都采取了保护充满危机的现在的回顾性和保守观点,但我们仍然提倡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无限可能性和潜力的语言性幻想,对当下承受社会消耗的人来说则尤其如此。”“少数者话语和经典构成中的陷阱”则探讨了一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非洲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变迁,针对其如何摆脱陷入欧美精英派形式主义的危机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文化批评家们应该改进经典构成的类型,使它们在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置身的社会和文化的当下未及的战斗中发挥战略武器的作用。”安·杜希尔通过研究“芭比娃娃”这一风靡世界的玩具的跨文化元素和差异销售规则分析其中体现出的文化霸权和种族歧视,“芭比娃娃、上面简述的童话故事,乃至我们读给自己孩子的那些看似纯真无染的童话,它们的共性在我看来都是编织在童话符码里的种族和性别神话。”

第四部分“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探讨的是文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身为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在“大众经济”中叙述了大众文化经济中的大众性与多样性、抵抗与符号权利、财政经济和文化经济等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正是文化经济的意义和快感决定了那笔资本的经济回收的幅度:文化经济以与资本权力相对抗的衣服辩证力量驱动着财经经济。”詹尼斯·拉德维通过”浪漫小说的机构形成“分析了工业文化时代浪漫小说的发展和演变,“……浪漫小说阅读经验的内涵也许同两方面密切相关:一方面是阅读行为符合中产阶级母亲的时间,另一方面使故事本身处理的焦虑、恐惧和心理需求来自于女性的而社会和家庭地位。”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描述了体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过程,探讨了体育与娱乐、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地位的关系。“实践不同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在于,每一种运动都不同程度地首先离不开经济资本,其次离不开文化资本和闲暇时间;它也离不开具有阶级或阶层特点的伦理和审美性情与每一种运动包含或似乎包含的伦理或审美的客观潜在力量之间的亲和关系。”

最后是“传媒研究”聚焦在电视、电影和音乐等艺术形态的文化研究。首先是莱恩·昂的“《达拉斯》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分析美国电视剧“达拉斯”(即“豪门恩怨”)中体现的众文化意识形态来分析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火遍全球的原因。“然而快感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所忽略的范畴。在它的话语里,快感似乎是非存在物。”在“MTV:追逐(后现代)明星”中,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分析了音乐电视中体现出的文化商品化和传播的后现代性,“我们只有理解音乐电视与经济、技术、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关系,才能理解音乐电视。”理查德·奥曼在自己的教师手记中阐述了广告的双重言说及其体现的意识形态话题。“意识形态的话题并不总是等于双重言说,但是它轻易就能成为双重言说。”

这本书与我之前读过的约翰·斯道雷(本书也有他的文章摘录)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比较近似,都是对上世纪重要的文化学者及其批判理论的总结和阐述,然而前者主要是分类摘录学者原文,凭借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料让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文化名家的观点和依据,后者则是第三人称陈述,重点列举出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理论,以自己的理解对文化研究的发展历史做出总结,而且更多的是解释各种文化定义和概念,与教科书很类似。对我来说,我还是更喜欢阅读《文化研究读本》中收录的原文,虽然不一定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的十分透彻,但是我从中能得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种体会比任何名家解析都更让我记忆犹新。在这本书中,我既能了解到个人比较喜欢的描述文化现象的文章,也能读到比较抽象的理论描述,有些难懂不过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第2篇

暑假里,妈妈给我带回一本《情感读本》,我接过来,便读了起来。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爱的空间,各色各类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一个醒目的题目《用血浇灌儿子30年》吸引了我,这是一个母亲为救儿子的性命,用自己输血给儿子,一输输了30年的感人故事。文中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儿子患有一种不治之症――血友病,这是因为基因造成的,只要一出血,就止不住,只能靠输血来治疗,为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她的母亲30年给儿子输了4万毫升,相当把体内的血抽干了十次。

读到这里,我感慨万分,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在母亲的心里,儿子是最最重要的,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救他的命!为此,这位母亲无数次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让医生抽血。母亲的鲜血缓缓地流入儿子体内,多少次抽完血瘫在地上还要坚强地站起来去工作,多少次补身体的只有一碗红糖水!这30年,又让多少人潸然泪下,而她,却用“我是他的妈呀,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这简单、朴素的语言掩饰了一切。啊!母亲,你是坚强的玫瑰,你是勇敢的海燕,你博大无私的爱,世间无人可当,这是人性的光辉,爱的真谛,让我们为这母亲喝彩吧!鼓掌吧!我激动地读完这个故事,读完后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为了工作早出晚归,想到了天下所有的妈妈,她们的心都是一样的,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洗衣、做饭、却从没有怨言,而我们还经常惹她们生气,不听话,真是不应该。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多体谅自己的父母,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做点家务,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的担子,在闲暇时说一声:“妈妈,我爱你!”让妈妈也快快乐乐地笑一下。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第3篇

建设法治文化, 首先必须有法治文化理论的引领。 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作为涉及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和全体民众的浩大工程, 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近几年来, 法治文化建设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法治文化的实践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 硕果累累。 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本系统阐述法治文化理论的书籍。 而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 很多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有的只是涉及法治文化的表层, 基本上仍然属于普及法律知识阶段, 没有进入引领法治文化的实质领域, 或者说, 他们所建设的还不是真正的法治文化。 因此, 张建华撰写的法治文化理论专著《法治文化读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法治文化读本 》以法治建设为核心价值理念, 认为法治文化是党和政府倡导、主导形成的, 全社会各类群体所共有的、以建设法治社会, 实现社会正义为目的、以法治价值理念为核心, 包括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意识形态、法治生活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观念形态或精神因素。

该书结合当前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客观实际, 从立法、执法、守法三个角度全方位阐述了法治文化理论。 全书共7 章, 26.7 万字。

第一章法治文化概论全面阐述了法治文化的概念、特征、基本内容以及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第二章法治文化理念阐述了法治文化理念的概念、特征、核心以及主权在民的价值理念、生而平等的价值理念、基本人权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权力制约的价值理念、司法独立的价值理念、程序合法的价值理念、促进发展的价值理念等基本内容;

第三章法治精神阐述了法治精神概念、 特点、重要作用以及法治崇拜精神、法治为民精神、法律边界精神、利益割舍精神、诚实守信精神、知足节欲精神、制怒忍让精神、慎微慎独精神、防范维权精神、献身法治精神等基本内容;

第四章法治思维方式阐述了法治思维方式概念、特点、重要作用以及法律角度思维、法治途径思维、法治客观思维、法治中庸思维、法治创新思维、法治换位思维、法治效率思维、法治双赢思维等基本内容;

第五章法治生活文化阐述了法治生活文化的概念、特征、价值意义以及包括法治饮食文化、法治酒文化、法治服饰文化、法治居住文化、法治出行文化、法治购物文化、法治娱乐文化、法治庆典文化、法治性文化、法治邻里文化等基本内容;

第六章法治文化载体阐述了法治文化载体的概念、价值意义以及法治道德文化、法治宗教文化、法治典型文化、法治诗词文化、法治歌曲文化、法治故事文化、法治书画摄影文化、法治相声小品文化、法治戏曲文化、法治物质文化载体等基本内容。

第七章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简要阐述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第4篇

摘 要:文本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为澜本,分章节阐释内容并进行简要概括,进而从中得出读书的心得,借此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打下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书报告

一、书本出版信息简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是由南京大学哲学系袁久红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值得广大大学生点赞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68页。

二、内容概要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的“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部、教育工委、教育厅共同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江苏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读本》。目前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读本》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在这里,我们选读的是大学生读本。

导论部分,笔者向大众发问崛起的中国亟需什么,并从主体“我们自己”和核心价值观两方面简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及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包括七个章节,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科学内涵以及价值意义作了全面化、具体化和准确化的解说,并且着重就当前时代的困惑及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对大学生真正地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对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探寻源头活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来自哪里]:对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详细解说,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对中国人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智慧结晶。

第二章[理想的国度——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从国家层面,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行了具体分析,明确指出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第三章[良序社会的建构——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从社会层面,对美好社会的建构提出了更为清晰的要求。就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方面分别阐明了建设有秩序的社会的具体要求和意义所在。

第四章[共同的底线——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公民]:从个人行为层面,就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公民的行为约束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倡导公民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使公民对基本道德规范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鸣。

第五章[价值“核心”的重估——对我们时代的价值困惑与难题的反思]:从中国新时代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用实践检验中国道路的正确与否,对时代的价值困惑与难题进行反思总结,探索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使人们对核心价值达成共识的有效路径。

第六章[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我们该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正确进行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的科学方法论。

第七章[知行合一之道——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忧乐与价值担当]: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调查,为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追求幸福生活的乐观精神,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行为能力等提供思想行为上的理论指导。

三、读后心得

首先谈谈选择这本书的理由。第一,它的写作背景正是在江苏这个大环境下,旨在“让价值力量激荡建设新江苏‘精气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江苏能真正被公民们理解和认同,充分发挥其作为内核地位的作用。另外,我组的成员都是江苏人,调查对象也是以江苏范围内的大学生为主。因此,书中的内容对我们的研究内容来说更具针对性。第二,从此书的书名来看,这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读本》中适合当代大学生细读和深入学习的大学生读本,研究和适用主体更明确。第三,正是因为本书的主要适读对象为大学生,文中的语言用词较为通俗化,对大学生来说都比较容易接受,不会过于理论化,更容易引起大学生读者的关注,诱发我们深入研究的意向。第四,此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过程十分细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步步来源分析、科学内涵的深入解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详尽的价值意义阐述,包括最后对江苏地区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数据调查及针对数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和建议的提出。整个过程都在向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细致地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所在,对我们个体的未来、对新江苏的建构,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的关键作用。

其次,书中设置的一些原声再现、延伸阅读和专家视点等等的模块,对大学生学习和了解时政内容,深入研究调查和把握主流观点有实际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原声再现模块中令我印象较深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我们中国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中勇往直前的必然要求。其中蕴涵的不仅仅是对家国未来美好建构的期望,还有对中国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升华,这是中国仅有的、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观,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及数次的实践检验得出的结果。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朝气、有抱负、有文化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内心真正的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认同。再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升华,需要我们维护、继承和创新,我们要把这种责任转化为我们的精神动力,激发自己的斗志,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精神力量。

除此之外,本书在章节的编排上又十分讲究。作为适合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荐书目,文章的各个章节名称的设置可谓是环环相扣,发人深省,副标题更是形象直接地表现了所要阐述的核心内容。在开篇的导论部分,笔者强调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准确定位,激发当代大学生在“软实力”战略盛行的时代发扬自己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励大学生直面现实不完美的社会,卯足精神和勇气去追求未来社会和生活的美好。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起着一个指南针的作用,它承载着中国十三亿多人口的未来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奋斗的行动向导,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国家建设的内核力量,我们应当发挥它的关键作用,将其“内化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而不是一味地空谈理想化、道德化,要做到肯干实干,在“知行合一”上多下功夫。

高校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当担负起培育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深入了解学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价值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思想感化。尽管江苏并不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但就近几十年来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以及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情况来看,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并不在少数。受宗教文化、生活环境、文化教育、地区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上或多或少会有些许差异,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困惑与需求,有目标地选择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当然,价值的实现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成的,还需要大学生自觉自律,努力提升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并将其渗透至日常的行为活动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单单是政府和高校的任务,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所在。“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是建构美好社会的主力,承继着富国强国、国泰民安的重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在这过程中引领我们不断阔步向前的精神动力,带领我们实现“中国梦”。我们大学生也正是在这反复的奋斗中不断成长,获悉知识的源泉,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评语

这本书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辅助书目,是一本值得广大师生点赞的好书。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理论形式上的观点,但书中将其形象生动地用通俗化的语言为我们详细的解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过程、科学内涵及其现实价值意义,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大学生解读了我们会在学习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或者已经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书中的许多模块也让大学生们开拓了视野,能够从更多地角度去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为我们专业学习和研究给予了有效的帮助,也省去了我们到处查找相关资料的繁杂程序,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因为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限制而造成的困难,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感谢和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袁久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作者简介:冯梦婷(1994—),女,江苏南通人,本科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 第5篇

然而,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一个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为上帝把每一条出口都向她紧紧关闭。但是,海伦就是一个奇迹。她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时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就算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健全人也会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我们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我的答案是,学会感恩吧!

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而一个生命的延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自己单独可以决定的事,既然如此,难道不该心存感激吗?感激那瞑瞑之中让你来到世界上的力量,感谢无条件深爱你的父母,感谢开车送你上班的人,感谢拥挤的马路上避让你的人,感谢让你有衣可穿的工人,感谢教你知识的老师,感谢接受你、信任你,给你责任感和荣誉感的领导,感谢每天和你配合的同事,感谢给你治病的医生,感谢给你送信的邮递员,感谢清扫的工人,感谢所有对你讲信用、讲道理的人,感谢所有和平的拥护者和维护者,感谢所有科学、医学的研究者,感谢所有的艺术家和梦想家,感谢守时的昼夜。感谢适时的风雨,感谢美丽的风景感谢美妙的音乐,感谢美好的书籍……难道我们不值得我们不停的感谢吗?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 第6篇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我为什么而活着!”而他们也大都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求这样的答案,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上帝创造了我们,让我们拥有生命这样一种单纯的答案。我在很小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曾经问过大人,他们总是说:“活着呀,就是要快快乐乐的感受生命啊!”曾经品读他人,我的脑海中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活着的意义与目的,可是,最终我也没有弄明白“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读本》中,收录了沈从文,史怀哲,罗素等一些诗人,作家,博士等名家的作品,初读此章节的时候,我还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会收录在“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章节中,不过由于自己也曾经苦苦思索过,不免反复咀嚼,体味其中真味。从沈从文给时间“画出的肖像”到史怀哲放弃已有的成就,甘愿去非洲丛林当一名乡村医生,其中的种种让我看到一个个在生命的长河中努力寻求生命真谛的身影。他们可以冲破种种既定的条款,做别人认为“特立独行”的事,尽管在与其他人比较时,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努力的去冲破着什么。他们可以改变上天赋予的种种不公,用顽强的意志把生命诠释,尽管目不能视,但是却并不能阻碍他们想象,当我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便身体不允许我们跑,跳,走,越,但谁又能阻挡想飞的心呢他们可以鄙视已经唾手可得的成就,只为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滚滚红尘抛于脑后,把功成名就踩于足下,用整个人生将“生命的意义”诠释得透彻。如果说,初读他们的时候是感动,那么在沉下心来仔细品味后,则是深深的震撼!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可是对于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来说,生命却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从昆虫界的短短几分钟的生命到其他几百年的生命,时间虽各有不同,存在却是相同的。也许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繁衍下一代,使命完成便悄然而逝了;也许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能够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所以捕杀,奔跑;也许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维系整个生命系统的正常循环……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 第7篇

认真读本书,收获颇多。先辈、前辈、同辈有不少楷模,为我们树立起了精神的支柱。让我感受到了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生与死、宇宙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变革、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审美等”这些问题也启迪了认真地思考。

钱理群为本书做了代序,他的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我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虽然他的外貌变老了,头发白了,但还是当年那股精神头儿,“永远年轻的”感觉。我感受最深的是他谈到的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恶因子。按照我的人性观,人是善恶并存的。问题是我们要“扬”什么,“弃”什么。而善的激发,是需要一种爱心,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的,是好不经意的,而不是一种着意的表演。”

“教师、家长、的职责:倾听我们的孩子的内心倾诉。其实孩子把心里话向你讲,讲完了,把郁积在心、解不开的的许多情绪发泄出来了,心里舒坦了,该怎么做,他自己就明白了,并不需要我们成年人去指点什么,教师有的时候就是需要简简单单地扮演这样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这说起来简单,却也不简单:因为它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心。”“教学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

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最美好的东西同时激发出来了,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在上课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精神的交流;上万课双方精神都升华了。教学就是这样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不仅教师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也对教师的精神状态、精神发展产生影响。教学相长是一个非常高、非常好的教育境界。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 第8篇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找很多的理由或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我也是如此。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以前的那些想法几乎完全被颠覆了。每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我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如果我是他(她),我会如何选择呢?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教书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努力的奋斗,公平的竞争。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她)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活到老学到老!

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之后,我真正的感到我们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教书育人的信念。书中讲述的几位老师,都是一些名师,从一些琐碎小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平凡老师的不平凡之处。这几位老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更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榜样。教师要以”四真“赢得学生,而不是用教师权威压服学生。”四真“即:”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猜测和武断地下结论最容易伤害孩子纯洁的心灵。用心灵走进心灵,这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身,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真诚的爱,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 第9篇

《教师人文读本》里面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编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写我们教师。第一篇文章《名师》就深深打动了我。文章中讲述的几位老师,都是一些名师,从一些琐碎小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平凡老师的不平凡之处。这几位老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更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书中有一篇《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教育——关于阳阳的故事》的文章,在很多教育文章中我都曾经看到过。不禁让我想了很多。在自己短暂的教学之路上,也碰到过不少象阳阳这样很有个性的孩子。他们中大多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和认可。而我们则往往被他们的调皮、丰富的想象力给吓到,不愿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甚至说话的机会都不给他们,对他们往往是很严厉的。而阳阳的老师总是鼓励他、提醒他、点拨他……他觉得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心里话都愿意和老师说,同时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阳阳变得非常优秀。我不禁感叹,阳阳遇到了一位好教师。

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平等的对待。记得我刚参教时,为了鼓励那些后进生我偶尔会在他们的作业、考卷上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后来学校要求实施激励性评语,“你有进步,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肯定行!”、“老师会支持你的,加油!”这些看似平常的话却给那些孩子带来了信心。当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主动问我问题、上课时积极的举手、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到现在我还有一个习惯,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喜欢叫学习困难的同学回答问题,虽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确。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平等的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包围着他们。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 第10篇

“人文”这个词是常常听到的,比如说“人文精神”“人文情怀”,或者课程标准里会说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到底什么是人文呢?查现代汉语词典,知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样说来范围是很大的,它会包括人类的思想、文字、哲学、传统文化、教育,甚至,还有我们的生活。

本书中有一个读来内心平静的章节,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怎样宁静快乐的生活。它由《病隙碎笔》《人,诗意地安居》《人生的境界》《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致读者》组成。它们共用了其中一个很诗意的名字——《人,诗意地安居》,把生活升华到一个至美至纯的境界。

诗意,那是能给人诗一样美感和内心快乐的意境。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在追求快乐的,那么,怎样就是诗意的安居,快乐的生活呢?读书过后,我这样想:

首先,要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

世纪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他的滑雪小屋建在海拔1150米的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整个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的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在季节变换的时候这位哲学家日夜体验它每一刻的幻化。群山无言的庄重,岩石原始的坚硬,杉树精心缓慢的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又朴素的光采,漫长的秋夜里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坡肃穆的单一……亲爱的各位老师,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内心中安居的理想之地?是在那广袤的草原上,绿色盈溢,清晨,撩起帐篷的门帘,风吹着草叶哗啦啦地响,你看到你自己的壮硕牛羊在那里各自吃草?还是临水的一间小屋,当太阳不是很暴烈的时候,你可以和你最亲爱的人们迎着海风嗅闻风中咸咸的气息?再或者,去有着吴侬软语的苏杭,清晨时候,在哪条潮湿的缝隙间长满青苔的青石板小路上打马而去,又在薄暮时分归来轻轻叩打那黑漆大门上古铜的门环?……当然,并不是每个人有这样的一个福分去选择如此贴近大自然如此安闲的环境,但是陶渊明告诉我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可以沉下自己的心灵,把外面的纷扰暂且放在一边,在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中,我们静观、默想,也可以心驰神往于四极八荒,可以思考和叩问远古与未来,也可以搜寻内心的种种隐秘,这,只是我们的一片天地,供心灵安居。

我们,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史铁生,他是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母亲去世之后,他开始写作。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读者没有一个不为之动容的。人们这样评价,他是一个把心托在手上同你交谈的人。本章选择了他的《病隙碎笔》的片段。在文中,有着两个人物——史铁生和“我”,他们同在一个身体内却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意志。每个时刻,这两个“史铁生”在进行着不停的对话。就这样,他劝慰自己鼓励自己。或者他也会在床上无法翻身的时候也会觉得命运不公平,在三天就要去医院透析的情况下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或者他看着行走的人飞翔的鸟心中总有一些怅然若失。这位令人敬重的作家,毫不回避自己的遭遇,他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自怨自艾。但是在平淡的文字中。总流露着对生命的如此热爱。

这有什么奇怪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么?时时刻刻在自我对话自我磋商,只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环境,不逆环境而动,时时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这不是一种小小的快乐么?

还有,我们需要一份属于自己可快乐清单。

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宣扬“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这种快乐并不是物质上的奢侈和享受,而是内心的快乐。他有着这样一份快乐清单。1、友谊。他曾经在离雅典市中心几里的地方找了一所大房子,和一些朋友一起搬了进去,他如此看重榕前的同伴,他建议决不要独自进餐,在进行饮食之前先要好好想想与谁一同进而不是吃什么喝什么,因为没有朋友共餐,生活无异于狮子或野狼。他说:“凡智慧所能提供主任终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2、自由。“自由”是个可贵的字眼。曾经有那么那么多的人为了他而抛却了爱情、生命甚至自己的一切。又想到了商友敬,这位谈笑风生的学者,一句话赢得当时台下的满堂的掌声,他希望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活泼泼的。而我又何尝不希望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活泼泼的自在在的呢?或许,我们始终无法如同庄子一般有着蝴蝶翩迁于这尘世中的逍遥游,但是我们总可以努力像易中天说所说的那样真实而自由的活着。3、思想。看过《士兵突击》,如其所说,我想,总有一些人和我一样天天都在焦虑,怕没得到,怕寂寞吧。而思想,伊壁鸠鲁说,没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药了。

想想看,如同阳光、空气、水……,很多我们生命无法离弃的的东西本是无价的,却也是最慷慨赋予我们的,有了这些我们就是快乐的人吧?

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总是向往安适快乐。但没有比我们这样一个工作更需要诗意的活着快乐的生活吧。不像去搬砖或者设计程序,你的心情总与方方正正的电脑和棱棱角角的砖块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更需要自己快乐,我们的快乐,是与工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平和,与学生“我见青山多妩媚,了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和谐,与他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自然。我们,这样一些非富非贵却宁静快乐的人们,把这样一些东西传递给小孩子,送给他们一轮有着灿烂光线的太阳和一弯有着柔和光线的月亮。也许在很多很多年以后,他们不再记得我们的样子不再记得我们说过了什么,但是回想到这样一段我们陪着度过的时光,心里总是漾起一些温暖和快乐。

亲爱的老师们,那么让我们静静坐在桌前,铺展开一张纸,拿起笔来,删去那些不必要的沉重的,我们的快乐清单要写下什么呢?

《科学素养读本》读书笔记 第11篇

在第二单元中,我知道了空气的重要性,它是由氧气和二氧化碳组成的,还知道了植物还能净化空气呢!但是目前人类还在毁灭森林,这使我感到很痛心。

第三单元里,我知道了动物不是很难驯养的,如果让它们刚出生时就开始驯养,它们很容易就会听话的。

读了第四单元,我知道了太阳系是个五彩缤纷的大家庭,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还揭开了冥王星被“开除”的神秘面纱。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第12篇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细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虽有若干方面,但核心为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对“以人为本“作了科学的、深刻的阐释:以人为本”,这当中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现实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达到和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当人们的生活从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所以,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后劲。如果离开了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没有意义;离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他的任何发展就没有价值。可以说,以人为本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实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没有这样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就会成为抽象的原则,失去它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既不是把个人权益置于社会的首位,也不是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权益,而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辩证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强调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现实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要立足于现实,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做起。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切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发展权利越来越重视,思想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时代强音。《读本》在内容和表述方式上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多样性和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是我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较强的时代特征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在和《读本》一起和着时代的节拍跳动,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时刻加强学习,学习党最新的政治理论论述,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我认为,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长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第13篇

公务员队伍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职能。“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特别需要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应既不同于象党的干部培训那样单纯进行理论和素质的培训,也有别于以业务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训练为唯一内容的专业培训,而应是一种要求道德教育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的培训。使公务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廉政道德以及牢固的为人民服务观念等,应是公务员培训的重要目的和内容之一。

一、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曾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特别是行政道德和公务道德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我国公务员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因此,不断强化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在公务员培训中开设道德教育课有助于公务员自身的不断完善。

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强调:对公务员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经考试合格后还要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公务员职务晋升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这些规定,我们应当承认,能够加入到国家公务员队伍的行列中来,并且能够在职务上得到升迁者,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养。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对公务员不必再进行道德教育的理由。因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需要不断强化永无止境的,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忽略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对其放任自流,很容易导致其道德滑坡。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为了爱护干部,党组织要抓好对干部的经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在公务员培训中开设道德规范课,实际上正是对公务员爱护、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对公务员负责的表现。它特别有助于公务员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

三、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是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

由于公务员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和政府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是直接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体现并执行国家意志。所以,公务员的职业活动和道德规范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是一种职业道德。唐代武则天就曾组织人编写了对各级官吏进行告诫、规劝的《臣轨》,用以加强对官吏的道德教育。泰国对公务员的培训就在注重能力发展的同时,还注意加强廉政和道德方面的培训内容。注重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思想教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和优良传统。总结历史的经验,为了使广大公务员更加卓有成效、公正合理地从事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我们在公务员培训中,不应漏掉道德教育这一课。

四、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是抵制腐朽道德侵蚀、纯洁政风的客观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就主流来说,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是好的,是有着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但由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某些负效应,导致某些素质不高的公务员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道德严重滑波,表现在:有的公务员对党的方针政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些事情明明中央已三令五申,他在那里仍然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有的事非不分,对明显违背马克思主义、违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错误言行也不反映、不报告、不抵制、不斗争,甚至传谣信谣、传播小道消息;有的为了追求个人名利,热衷于拉关系、串门子,把吹吹拍拍、拉拉扯扯这种极为庸俗的作风带到行政系统中,甚至

不惜弄虚作假、搞宗派主义;有的在价值取向上趋于功利化,追求实惠和保护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极少数干部甚至无视党纪政令,腐化堕落,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甚至坠入犯罪的泥坑。这些消极腐败现象虽是支流,但影响极其恶劣。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在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次对话中曾说道:“权力弊病的根源,它的实质存在于人的生命中的恶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只有靠个人的觉悟和自我克制。但作为整个社会,也必须把基本思想引向这个方面。”在公务员培训中开设道德规范课,强化道德教育,就是对公务员进行正确引导的重大举措,它有助于逐步减少并最终清除公务员队伍中的非道德现象,净化公务员队伍,纯洁政风,塑造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

概言之,为培养大批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公务员,必须正确认识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公务员培训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轻视道德教育的不良倾向,把公务员道德规范教育开设为必修课。

新形势下的公务员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身份,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认真做一个深受人民喜爱,接受人民监督的优秀公务员。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一、以优秀的事例教育人、以领导的榜样示范人是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公务员施以思想道德教育,用正确的观点来指导和调节国家公务员的思想坐标,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政勤政意识。一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塑造灵魂、指导工作。二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每一个公务员,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都必须牢牢记住:不论在什么岗位,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谋福利,绝不能作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公务员必须时时事事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三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抓好公务员队伍勤政廉政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人们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趋势,国家公务员应从人民公仆和普通公民的相互比较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循高于社会公共道德标准的职业道德,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努力达到对社会无私奉献,为人民竭诚服务的人生境界,自觉抵制灯红酒绿和金钱、物质的诱惑,努力树立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二、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遏制腐败现象,保持政府部门的清正廉洁,必须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公务员滥用职权的越轨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和纠正,使弄权营私者无隙可乘。首先,抓住热点、重点,确定监督目标。公务员腐败行为的产生到发展,总是与权字紧密相连。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都是因为手中掌握着或大或小的权力。权力的魔杖 失去制约,使极少数道德水平不高,觉悟低下的公务员得意忘形,人格扭曲,心理变态,胡作非为。而目前的监督,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表面监督多,实际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对一般公务人员监督多,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少。由于监督乏力,致使一部分公务员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因此,加强对公务员行使权力的监督,应注重在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敏感部位、热点岗位加强监督,比如,实行集体领导问题,重大决策、人事任免、项目安排、资金使用问题,家庭重大事项包括家庭收入、住房、子女工作安排等情况及交通、通讯工具配置、出国(境)及吃喝玩乐等热点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制订监督目标责任制,以确保监督到位。其次,健全监督网络,发挥整体效应。对公务员进行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健全网络体系,开展整体性全方位的监督。坚持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立体

化的监督网络体系。一要自觉置身于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切实加强班子内部互相监督,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各级人大监督职能。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监督和督促公务员依法行政。三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防止公务员滥用权力,搞不正之风的有力工具。不怕通报,就怕见报,正是搞不正之风者的心态,他们视舆论与新闻媒介为强大的社会压力而不敢轻举妄动。

三、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基础工程。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第14篇

最近一段时间,我制定学习计划,准备自学《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读完后感触颇深,整本书都是我要学习和理解的,这无疑是对我自学能力的考验。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细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虽有若干方面,但核心为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对“以人为本“作了科学的、深刻的阐释:以人为本”,这当中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现实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达到和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

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当人们的生活从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所以,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后劲。如果离开了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没有意义;离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他的任何发展就没有价值。可以说,以人为本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实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没有这样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就会成为抽象的原则,失去它的现实意义。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把握,要同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既不是把个人权益置于社会的首位,也不是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权益,而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那么,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际要求时,必须强调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地说要着眼于现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尤其是着重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这样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才能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意义所在。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辩证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强调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现实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要立足于现实,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做起。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以人为本的阐释深刻而透彻,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启发意义。我们相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方向将更加明确,发展的道路将更加宽广,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实,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大。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切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读本》从哲学高度来看待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成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的一个新高度,又是对这些规律的自觉遵循和运用。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发展权利越来越重视,思想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时代强音。《读本》在内容和表述方式上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如,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部分,把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纳入以人为本的理论范围。人们的发展愿望、对“幸福”的理解及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都是因人而异的,要满足这些多样化的愿望及要求,尊重个性化应是其理论预设。多样性和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是我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较强的时代特征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在和《读本》一起和着时代的节拍跳动,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读本》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有很强的实践性。如在谈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针对现实生活中的“GDP崇拜”现象,提出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用科学发展观针对性地对现实社会中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进行分析和指导。在“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部分,谈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进入战略机遇和突出矛盾并存时期。为各级干部和群众敲响警钟,使人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意义。

《读本》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例如,《读本》在第43页谈到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采取的政策措施时,列举了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用事实说话,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的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央的精神。以人为本原本是一个很深刻抽象的命题。《读本》对其进行了准确而通俗的界定,指出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明确了这里的“人”,是在现实当中存在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具体的人。这些论述简洁明了,为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很好的辅导。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时刻加强学习,学习党最新的政治理论论述,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我认为,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长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的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其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读本》出版以后,学习《读本》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上一篇:学生会活动培训材料下一篇:温馨儿童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