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数的说课稿

2024-07-23

相反数的说课稿(精选8篇)

相反数的说课稿 第1篇

中班语言《说相反》说课稿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生活中的反义词已经开始了探索。在他们的日常谈话中,偶尔会说“冷和热”“高和矮”这些常用的反义词。他们逐渐懂得意思相反的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对探究和理解“反义词”充满着好奇。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反义词,在与人交流中正确使用反义词。

重难点分析:

反义词,指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此次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理解“反义词”的含义。我从绘本入手,用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简洁明了的绘本图案作为媒介,用白板中的拖拉、放大镜、缩小放大、录制路径的效果,将图片中隐藏的一组反义词进行讲解和对比,帮助幼儿理解“意思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而此次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用“……和……”的句式说出一组反义词。我用生活中的图片作为媒介,利用白板中的翻板、表格吸附功能以及Table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找到意思相反的两张图片,进行游戏。利用倾听语音提问、小组及个别的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也让幼儿在人机互动、师幼互动、小组合作下,探究生活中的反义词。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理解反义词。

2.用“……和……”的句式描述一组反义词。

3.乐于发现生活中的反义词,感受反义词的有趣。

活动准备:白板课件Table桌

活动过程:

1.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借助繪本故事《反义词旅行》中的故事情节,导入活动。

听一听,森林里正发生什么事?

(音乐和图片的介入,能瞬间吸引幼儿的注意。使用白板中的淡入功能和音频效果,增加神秘感。)

2.引导幼儿发现图片中隐藏的反义词,并理解反义词的意思

(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图片中的“大小、胖瘦、高矮”等反义词。用白板中的拖拉、放大镜、缩小放大、录制路径的效果,将图片中隐藏的一组反义词进行讲解和对比,帮助幼儿理解“意思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

(1)高狐狸和矮狐狸,大礼物盒和小礼物盒。

教师:这两只狐狸,一个高,一个……?它们手中的礼物盒呢?

教师:高和矮、大和小都是意思相反的一组词语。

(2)长蛇和短蛇。

引导幼儿用“……和……”说出图片中的反义词。

(3)胖猫和瘦猫。

幼儿用“……和……”说出图片中的反义词。

(4)引导幼儿小结:将前面图片中的反义词再次说一说。

教师:像这些意思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

3.游戏:说相反

说出图片中隐藏的一对反义词,用“……和……”的句式描述一组反义词。

利用白板中的表格吸附功能,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找到意思相反的两张图片,拖拽到两个表格中。

4.游戏:翻翻乐

用“……和……”的句式描述一组反义词。

利用白板中的翻板功能,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找到意思相反的两张图片,点击翻转,进行游戏。

5.Table桌小组操作

引导幼儿仔细倾听语音内容,结合图片,回答问题和操作Table桌。

6.游戏:找相反

引导幼儿间围绕“反义词”相互讨论,找一找教室里藏着的反义词。

(利用白板中的计时器功能和分组计分功能,两组幼儿在一分钟内,谁找到的反义词多即为胜利。)

7.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相反的

比如动作有相反、表情有相反、味道有相反、方向有相反等等。只要你有一双乐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是奇妙!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到室外去找一找藏着的反义词。

(教师用手机进行拍照记录幼儿找到的隐藏着反义词的两个事物。)

活动反思:

本次语言活动运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在白板和Table桌的帮助下,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

第一、第二个环节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用“……和……”的句式说出一组反义词。我从绘本入手,用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简洁明了的绘本图案作为媒介,用白板中的拖拉、放大镜、缩小放大、录制路径的效果,将图片中隐藏的一组反义词进行讲解和对比,逐步引导幼儿用“……和……”的句式说出一组反义词,理解“意思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

第三、第四个环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丰富幼儿对反义词的已有经验。利用白板中的翻板、表格吸附功能,将内容游戏化,调动了幼儿学习反义词的积极性,鼓励幼儿在点击翻转、拖拽图片的操作中,用“……和……”的句式准确地说出一组反义词。

在第五个环节中,更是扩大了“反义词”的知识面,是此次活动的高潮部分。我运用table桌里的情境设置、语音互动、热区、热点的功能。幼儿分组在table桌前积极交流自己的观点,相互合作闯关,拓展了对反义词的认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实现了幼儿自主学习反义词。

第六个环节中,幼儿将积累的反义词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室内找出藏着的“反义词”,采用分组计时赛的形式。幼儿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找到了:同伴间的高和矮、胖和瘦,头发的长和短、鞋子的大和小、衣服颜色的深和浅、室内外温度的冷和热……以至于相差一分的绿队,强烈要求再来一次。

在此活动中,白板真正发挥了它的优势和作用,增加了教学的视听觉效果,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在互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活动层层递进,具有挑战性,让幼儿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相反数的说课稿 第2篇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咏雪》的说课稿2

设计理念。

本堂课所呈现的主要理念和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3.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4.教者灵活得体的教育机智。

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材分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评析】:教材分析紧扣本节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考虑到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指导。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童趣》等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评析】:主要分析了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古人的情操及文化魅力。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评析】: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情境再现,讲论文义,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五)教学流程示意

1、设置情境,情趣导入

二、作者简介,资料展示。

三、初读文章,感悟情趣

四、合作探究,深思意境

五、拓展阅读,材料延伸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评析】:教学流程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情趣导入

(1)、投影《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考虑到学生对诗词不够理解,教师讲解:王、谢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大家族——两个显赫的贵族,姓谢的家族比姓王的家族还要有影响,连当时皇帝都有点怕他们这个家族。这两个家族出了些非常有名的人物:身为宰辅的谢安,领导“淝水之战”的谢安的侄儿谢玄;宰相王导,他的侄子之一就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我们今天就要学学有关王、谢两家的一篇文章,就是《世说新语咏雪》。

(2)、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也就知道了。

【评析】:导入,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幸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肯定

二、作者简介,资料展示。

课前布置预习,先让学生说,然后出示投影: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他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以语言简练,词义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影响颇大。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分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评析】:作家作品简介,让学生简单了解有关的文体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点基础。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指导。

三、初读文章,感悟情趣

(1)、听课文朗读:

因学生古文学的还少,教师要强调注意事项:注意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诵读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评析】:

(2)、分组自学,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用符号标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结合文下注解、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故事。

3.考文章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寒雪”“内集”“欣然”“大”’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出评价。

【评析】:阅读教学不仅要学生理解文义,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还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设定的情景中分析内容,引导学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古人的情操及文化魅力学生进一步挖掘了文章的意境,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四、合作探究,挖掘意境

1、你认为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2、你认为“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谢道韫的好?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咏雪》里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评析】:通过合作探究,充满创新活力。本案例环节体现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任务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凭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研究中读懂了作者匠心安排的内容。因此探究有利于创新。

五、拓展阅读,材料延伸

你能否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

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我们的学生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深刻感受古人的文化魅力。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来几段《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欣赏)

1、改写《咏雪》把里面一些你觉得很有味道的地方扩写出来,这是为了加深理解。

2、大家听说过成语“东山再起”和“东床快婿”吧,也出自《世说新语》,去书店买一本《世说新语译注》,有空时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欣赏一下。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

尽力让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体验中华文化的延续不断和博大精深。

【总评】:这堂课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故事中的人物特点,体验古代的家庭亲情。尽力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1.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课关照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使思维活动多元化。

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质疑问难,并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它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说课稿 第3篇

关键词:椭圆,标准方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椭圆”是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第三版)第5章第6节的内容,在直线方程和曲线方程的知识后,有别于圆方程的一节内容。它是曲线方程的进一步特殊化,是归属于圆锥曲线的第一个既特殊又常见的图形,学好椭圆能为学生后面学习双曲线、抛物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将来在物理学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的精髓。本着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几何问题代数化等解析几何思想方法及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定为:

1. 准确理解椭圆定义。

2. 掌握椭圆标准方程。

3. 会初步从椭圆的定义出发求解标准方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掌握椭圆定义和根据条件确定标准方程。

2. 难点:根据条件确定标准方程。

二、学情分析

我校中技生尽管在初中数学的成绩大多属中下游,但椭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曲线图形,而且刚刚学了圆的方程和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对坐标轴的引入和点轨迹方程有一定的了解。按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和桥梁。“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其实质就是要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的过程。从本节内容看,椭圆的知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念的渗透,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不会存在太多的障碍。

三、教法分析

中技生虽然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中技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有待提高。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多媒体说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四、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最主要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法。运用迁移的方法,学生能逐渐掌握并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根据解析几何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教给学生“动脑想,会变形,能证明,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有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需要。

本节内容沿以下的脉络学习,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有关概念的领会和公式的记忆以及思想方法的把握。

新课引入→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或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特征。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引入新课

1. 认识椭圆(4分钟)

首先我拿出一根胡萝卜和一把小刀,说要给学生做油焖胡萝卜,开始竖着切几片,发现切出来的萝卜是圆的,问学生还可以怎么切,学生说斜着切,斜着切起来的萝卜是椭圆的。这时我向同学展示竖着切出来是圆,斜着切出来就成椭圆状了。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来严肃的学科变得生动起来。

2. 请学生举出所看到的有关椭圆的实例

目的:使学生对椭圆的认识能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在学生的举例中也能澄清椭圆与椭球这两个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有同学认为鸡蛋是椭圆形的,实质上它为椭球形的)。

3. 提出问题

正当他们沉浸在观察鸡蛋、鸭蛋中的时候,我提出问题:怎样画出椭圆呢?椭圆在直角坐标系下是否可以像圆一样用方程来表示呢?学生开始沉思,我拿出准备好的椭圆画法教具开始新课教学。

(二)画椭圆求定义(画椭圆)(6分钟)

拿出两块小黑板,其中一块的两个钉子是纵向的,叫两个同学上来,一左一右,老师站中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画椭圆。画时一定要跟同学反复要求拉紧绳子用光滑的曲线连接。画后点评,指出那个竖起来的形状是不是也是椭圆。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直接观察能力,也能为后来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讲解埋下伏笔,还能使学生对椭圆的定义有了一种感性认识。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椭圆定义,教师用圆的定义适当启发,由学生讨论归纳。最后教师规范他们的语言,共同得出椭圆定义,并引入焦点和焦距、定长的概念,然后板书椭圆定义。这在我们的学法指导中也提到过。

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提问:

设问:为什么|MF1|+|MF2|>|F1F2|?反之,若|MF1|+|MF2|=|F1F2|、|MF1|+|MF2|<|F1F2|会怎样?

目的:通过上述的实验操作后,先请学生大胆探究、想象,再由教师动画演示,学生发现|MF1|+|MF2|=|F1F2|为线段,|MF1|+|MF2|<|F1F2|的曲线不存在,从而加深对椭圆定义条件的理解。

(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0分钟)

为了搞清楚神奇的椭圆,我们用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方程,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上。

设问1: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是哪些?此处可简单回顾圆标准方程的引入过程。

(建系、设点、列式、化简)

设问2:本题中可以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从而让学生对观察椭圆对称性开始了解)

建系:以F1、F2所在直线为x轴,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点:设M (x, y)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F1、F2距离为2c (c>0) , 则

又设|MF1|+|MF2|=2a (a>0)

列式:由椭圆定义, 椭圆就是集合P={M||MF1|+|MF2|=2a}

化简:该式

说明:考虑技校特点和教学要求, 此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探讨。而教师可提示:先移项, 再两边平方, 再移项, 再平方。

教师引入:先说明焦点概念, 然后得

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为

焦点为F1 (-c, 0) , F2 (c, 0) , 焦距为2c。重点说明关系式是简化方程措施。

(四)判断椭圆焦点位置(5分钟)

得出焦点在x轴和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后,让学生先观察两分钟。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这两个方程有没有区别,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这个过程能给学生接受新知识一个缓冲的机会,有些学生会利用这段时间理理思路)

通过学生思考,教师语言引导,确定如何判断椭圆的焦点在哪条轴上。

(五)例题讲解(15分钟)

例1:设椭圆的焦点为F1(-3, 0), F2 (3, 0), 2a=10,求椭圆标准方程。

目的:(1)进一步熟悉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2)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时强调“二定”即定位(焦点位置)、定量(a, b值);(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设椭圆的焦点为F1 (0,-3), F2 (0, 3), 2a=10,求椭圆标准方程。

目的:通过本题的例题,使学生能加深对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时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本题由学生上台板演过程,教师讲解。

目的:熟悉、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六) 课后小结 (5分钟)

(整理知识, 形成网络)

1.一个定义 (椭圆定义) 。

要点:PF1+PF2=2a>F1F2=2c, a>c

2.两个方程 (从几何到代数转变) :

关键:先确定焦点落在何坐标轴上, 以分母大者为准。

3.布置作业:

(1) 设椭圆的焦点为F1 (-5, 0) , F2 (5, 0) , 2a=26, 求椭圆标准方程。

(2) 设椭圆的焦点为F1 (0, -4) , F2 (0, 4) , 2a=10, 求椭圆标准方程。

(七) 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大气压强》一节的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以便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教学目标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确立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能力目标

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教学的重点: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设疑。

2.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3.实验法

利用饮料瓶分组实验,想办法再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

3.学习反馈

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

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穷人》的说课稿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深刻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勾画文中相关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声声入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再现穷人“穷”境。

《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穷人主要是指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相关语句,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设计意图】:复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再一次进行整体把握感知。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8-11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心理活动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从字里行间讨论、体会和读出桑娜矛盾的心里和善良的心。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和善良的心。

2、学习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体会渔夫的善良。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到结尾,交流自己的感受。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交流自己的感受,更能够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结合插图,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尽情的表达内心的感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够让学生感悟人物美好品质。

(四)作业设计

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门槛》的说课稿 第6篇

马新平教学要点:1、理解本文运用象征的方法生动、深刻的揭示主题的写法。2、学习运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学习革命者为了正义和真理,不畏艰险,义无返顾的崇高精神和品格。4、把握形散中的“形式灵活”的特点。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是为了纪念俄罗斯女革命家薇拉·扎苏里奇而写的。薇拉·扎苏里奇1878年行刺彼得堡行政官,不幸被捕牺牲。当时,屠格涅夫正旅居国外,消息传来,他悲痛万分。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醒之后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字:kǎnzhuózēngshūqīmǐnzàn槛浊憎疏亲戚怜悯暂时2、思考:1)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2)作者采用了什么形式来组材?3)主题是什么?三、精读课文,简单分析:1、分角色朗读2、分析:1)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女革命家的形象。2)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的?——文中的女郎不怕“寒冷,饥饿,憎恨,嘲笑……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甘愿忍受“一切的痛苦”和“一切的打击”;不要别人的“感激”“怜悯”不要“名声”甘愿去“犯罪”,献出自己的青春,去作“无名的牺牲”……从女郎铮铮有声的答话的语调中可以看出,她有着铁一般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位女革命家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3)作者刻画这个女郎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借这个形象的刻画,赞美了革命家的凛然正气,讴歌了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与崇高心灵。五、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形散中的“形式灵活”1、全部用对话的形式,站在一道门槛前。2、用梦的形式写,写梦的情景。3、用象征的手法。4、主题明确集中。六、完成练习

《前方》的说课稿 第7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来表现“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题,一共有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前方》是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布满现代人文气息,对阐释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有重要作用。同时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是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第三专题的主题内涵和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感受对课文进行鉴赏,理解“家”、“路”、“眼前和心中”等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

②学生能够理解立意上的反弹琵琶和写法上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对文本进行评点。

(3)情感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弄懂课文中几个核心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写法上的虚实结合。

二、说学情

教学班学生的入学成绩不理想,基础较差,理解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上比较有依靠性。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疑难。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力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法

(1)教法:课文中的语句往往兼有实指意义和虚指含义,布满了浓郁的思辨色彩,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呢?我的方法是:大处着眼,细部入手,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置教学过程和步骤。具体来说,就是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个核心观点,多层次多角度来讨论分析,教师相机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

2)学法: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文本创设的情景中进行对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并做出评点,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课时)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介绍摄影散文的特点。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既有摄影艺术瞬间画面的震撼力,又具有散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自由运用语言的优点)

(设计意图:介绍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了解作者曹文轩的生平、代表作(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观察照片,说说画面上的情景。

(照片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所拍,画面上是一辆破旧的汽车和一群在旅途上的人们,给人印象尤深的是画面上靠近车窗的一位男子,手托下巴,两眼望着窗外,眼神里布满了对前方艰难旅途的惶惑和茫然)

引导学生思考:画面是静止的,但是联想和想象却是丰富的,作者曹文轩想到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5、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文章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如何安排写作思路?

(实写的是照片上的画面,而其余的内容都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先由照片的画面入手,切入话题,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又归结到照片上来,即“总——分——总”结构)据此文章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中间为第二部分。

(2)作者表达了哪几个主要观点?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练习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章)

6、研读课文,探究疑难。

问题1:人为什么会有离家的欲望?

(要点: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的诱惑、迫于无奈、追寻理想等)

问题2: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

(要点:有的人承受皮肉之苦,如照片上的情形、《围城》里的描写、丰子恺散文里的描写;有的人物质条件优裕,却承受精神之苦;有的人两者皆有。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磨难在人的一生中永远都摆脱不掉)

问题3:人的悲剧性实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一是“人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家园。”、二是“人无法还家”、三是“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问题4:研讨:“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说 法看似矛盾,该如何理解?

(前一个“家”指具体的家,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后一个“家”指抽象的家,有“家的温馨和安宁”,是人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归宿)

问题5:类比、引申:“路”、“眼前和心中”的深层含义。

“路”实指道路,虚指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眼前”指现实,“心中”指人的理想和追求。

(设计意图:突出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探究疑难,合作学习的能力)

7、归纳小结。

1)主旨

(本文表现了人对精神家园的苦苦追寻,也表达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各自心灵家园的美好愿望)

2)写作特点

①本文主要表达“家园之思”这一主题,但却从离家起笔,而离家是为了追寻理想,找到精神的栖身之所,也是为了回家,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板书:立意上反弹琵琶)

②实写的只有照片上的画面,起到了线索的作用,而揭示文章内涵的主要由联想和想象来完成,体现了摄影散文叙议并用,虚实结合的文体特点。(板书:写法上虚实结合)

8、拓展延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勇于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设计意图: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教化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9、布置练习。

1)积累课文中关于“家园之思”的诗句。

2)再读课文,对课文进行评点。

五、板书设计

离家……苦旅……追寻……精神家园

(立意上反弹琵琶;写法上虚实结合)

相反数的说课稿 第8篇

1.解决问题策略是数学教材的课程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

我们选用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 从四年级 (上册) 起, 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 指向策略的形成, 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题材选择更加开放, 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帮助理解题意,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 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是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突破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二、说学生

1.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教四年级这个班的学生属于城乡交界的农村孩子, 本班学生班容量也不大, 全班45人, 其中男生较多26人, 他们的优势是动手能力较强, 不足的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好。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 在低年级已经基本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教学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再者, 学生在本学期学习三步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分配律时, 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样构成了本单元的学习基础。

三、说教学设计

课题: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

课时: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内容:义教第八册课本89~90页探究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画图、摘录条件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2.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3.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的能力

4.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说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主要以导学为主, 引导学生画图等开展活动。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学法指导:应用新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 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找出策略。

◆辅助手段: (1) 课件播放课前复习题和画示意图的过程。 (2) 学生探讨策略例题和练习用的纸卡。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有效的策略, 而学生策略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获得各种策略的指导, 二是运用策略解决各种问题的指导。所以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设计:

(一) 引言的设计 (1分钟) (看课件)

引言:同学们,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 (全校教师听课) 。咱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动脑筋, 而且发言很积极, 这节课把你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学习的精神拿出来展示给所有老师和同学, 有信心吗?老师衷心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有新的进步。

设计意图:这是一堂在校上的公开课, 所以我采用消除顾虑和鼓励的办法, 进行引言,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我没有说老师来听课, 而说这么多老师一起来学习, 这样可以减小因老师多而造成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二) 课前复习设计 (8分钟)

设计三道有关面积计算的看图计算题 (看课件) 接着引言———师:首先同学们做几道题

复习 (做下题, 说思路) ———课件播放

1. 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

2. 求下面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

列式:

3. 求下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

列式:

师: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知道面积和长如何求宽?知道面积和宽如何求长?

生: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学生做完练习题后设计。

教师 (过渡句) : (看课件) 刚才同学们做了几道有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题,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 有请同学们想办法。

师:学校因绿化面积太少, 要扩大学校的绿化面积, 如果你是设计师, 如何扩大?

生:……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 (或有说这种方法的学生, 如果有就将那位学生的方法一起讨论) , 要扩大绿化面积, 就将原来长方形的花园扩大, 你又要如何扩大?

生:……

设计意图:走进情境, 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我利用他们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 创设生活情境, 让他们在课上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我先设计几个问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进入学习预备状态。帮助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及有关面积计算中的其他问题。

设计过渡句。

师:刚才同学们为扩大绿化面积, 想了很多办法, 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意见, 你们为了解决问题, 所提出的这些办法, 在数学课中也可以说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 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板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三) 授新课的设计 (20分钟)

1. 课件出示课本89页例题 (10分钟) (看课件)

师 (引言) :老师这里有一道关于学校修校园时出现的数学题, 和我们刚才某某 (假设有学生想了此办法) 同学想的办法一样, 请同学们看题卡, 能否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图1 (在后面展出) 。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卡, 纸卡上面有老师的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 写出你所得到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能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 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培养能力。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2) 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 汇报、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3) 列式解答。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利用以往所学求面积的方法和自己的策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学生的方法交流中, 初步感受画图法的直观性。

(4) 演示课件 (放课件)

演示课件画图, 展示出题目的条件、问题。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边演示一边整理板书思路)

板书 (1) 获取信息, 加以整理。

(2) 画图展示直观性。

(3) 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想出策略。

(4) 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处理信息, 形成策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题目往往提供许多信息, 要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如何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 画图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画图整理是因为它易于操作, 适宜学生运用。通过画图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 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当学生观察并交流从前面情境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时, 趁他们兴趣正浓, 我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

利用学案导学的方法, 设计纸卡让其完成,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 试一试练习设计 (10分钟)

准备第二张纸卡, 自己解答, 单独抽查回答。

幸福小区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草坪。后来因修建羽毛球场地, 草坪的宽减少了5米, 这样草坪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 现在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图2中画出减少的部分, 再解答)

师:先画图, 让学生画出减少的部分, 让学生汇报画图的过程, 在汇报画图过程的同时进行画图的规范化。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条件: (1) (2) (3) (4) ……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原来草坪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要知道现在草坪的面积, 必须知道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原来草坪与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不变?现在草坪的长如何求?___________;宽, 如何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米。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 同样设计学案导学, 主要以教材为主, 不要脱离教材, 来强化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 试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四) 回顾应用 (10分钟)

1. 师:在解决刚才两道问题时, 都采用了什么策略?再次强调课题: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2. 课本90页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策略意识。帮助学生:长宽增加时, 解决画图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再请学生画图解决问题。

(五) 结束 (1分钟)

同学们, 这堂课是否又学得了一种策略?我发现大家都有了进步, 尤其是XXX同学在画图、找题中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天赋, 我又发现了用画图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天才, 继续加油哦!

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还会有很多很多的策略, 下去后多留心, 下节课老师还会带你们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今晚好好预习, 老师相信你们下堂课的表现会更突出, 会有更大的进步, 还会出现几个用画图策略解决行程问题的天才。

下课时间到了, 同学们, 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 赶快休息吧!再见!

设计意图:

我用这样的结束语, 主要是肯定学生的进步, 更多的是来鼓励他们喜欢数学, 对学数学有信心, 而且, 指导孩子们预习, 为下节课成为天才而做准备, 体现了学习的连贯性。

附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获得信息, 加以整理。

2.画图展示直观性。

3.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 想出策略。

4.列式解答。

分析:原来花圃的面积=长×宽

原来宽=增加的宽=增加面积÷长

列式:8× (18÷3) =48 (平方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反数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学案相反数范文05-25

相反数与绝对值教案08-16

绝对值与相反数1学案12-14

七年级数学上册相反数教学设计08-19

相反数学案范文05-25

上一篇:调查资料分析下一篇: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