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实验总结

2024-09-19

古生物学实验总结(精选8篇)

古生物学实验总结 第1篇

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高熹

1120152430 时间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本学期的微生物学实验已接近尾声。一学期的时间虽短,但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良好配合和严格的实验操作,都将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众所周知,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与理论高度结合的科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相应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要做好微生物学实验要有以下的四个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感悟就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当在试验中发现与预料过程所不符,那么必定是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寻找并解决的这个过程是书本中无法给予的。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突破创新能力

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试着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多想,多做,多总结,我想首先是作为一个求知者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坚守的原则,其次就是要敢于突破,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即使触不到天空,也可以更加拓宽自己的视野。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在微生物学实验学习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我们在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学习。

4、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对激发微生物学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微生物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微生物学这样一种学科,动手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的掌握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动手能力太弱,所学习到的知识就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真正组织起来,那么学到的知识就只是输入而没有输出,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对于这样一门学科,这样的缺陷是致命的,而这样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本学期我们一共完成了十个实验,分别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形态观察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和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法、培养基的制备、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观察以及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水中大肠菌群的计数—MPN法、乳酸菌发酵实验、甜酒酿发酵实验、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啤酒实验。

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对我理论课程的加深,更是对我实验能力的 一个显著的提高。其中,做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的几点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具有重大意义:

1、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由于空气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所以很可能造成培养基的污染,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所以实验中,无菌操作尤为重要。各种实验用具要严格高温灭菌,防止用具本身污染。实验时,接种环、接种针、移液管口和涂布器等要在酒精灯下灼烧彻底,防止其上面附着着的微生物污染。在微生物实验操作时,有条件要在超净工作台下操作,降低被污染的概率,相关操作也要在酒精灯附近进行。使用超净工作台时要严格紫外灭菌和打开排风扇,手和相关器材进入操作台前要用酒精仔细擦拭,清除表面的微生物。无菌操作往往能决定着一个实验的成败,学会无菌操作尤为重要。

2、微生物实验中仪器的使用,我学会了高压灭菌锅的使用,以前的实验从未接触过,并且还复习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分析天平等仪器的使用,使我更加熟练。

3、微生物实验中,平板划线和涂布是最重要的两项操作,平板划线要注意画的连续性和可分辨性,平板涂布要涂均匀,否则都会影响后期的实验观察和结果。另外实验中其他操作,比如称量准确性,移液管的使用都很重要,所以操作要十分规范。

4、实验中的部分思想对未来的科研工作尤为重要,比如每一步都要设立空白对照组,在实验结果中做出比较讨论,这在未来的自我进行的实验设计中,这种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

5、另外,实验中模式菌的学习和使用为未来科研打好良好基础,比如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是实验室的常用菌,如果未来还要从事微生物相关工作,这几种模式菌都必不可少。

6、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观察结果,过了两天才去观察,结果部分平板已长出菌苔,对实验结果的观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结果观察同实验操作一样重要。

与实验操作相比,本学期的微生物学另一个重要的是学会团队的重要性,每个实验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而一个团队就可以游刃有余。本学期的实验让我最感动是我们一个小组四名成员的精妙配合,造就了这学期的良好的微生物学实验的结果

总之,这学期的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最后,谢谢老师一学期的辛苦付出,为我未来的微生物学的学习和科研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古生物学实验总结 第2篇

短短一学期的实验课就这样结束了。我即将告别这段每周四晚上穿着白大褂来到小红楼的日子。回想过去的每一个实验,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还记得第一个实验画植物细胞时,就体会到了画画的弱点,经过了一个学习,只能说绘图还算及格,但离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更多的练习。也记得,在显微镜下观察导管时,把眼睛瞪得肿痛,仍然分不清,一遍遍调整实验条件,心里说不上的不安和烦躁……也记得,在解剖鱼类和青蛙的时候,因为动作不够敏捷,下刀不够准确而导致最后的鲜血模糊,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实验成果,我们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

首先,我认为通过实验,我了解了大量的生物知识。不论是植物解剖,还是微生物繁殖,应该说通过普通生物学实验,我对生命科学形成了了一个尽管浅显,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把这些知识作为一种常识应用在生活当中,我感到受益匪浅。

其次,进实验室让我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得到了加强。有的时候穿得多麻烦,动手一点都不方便,但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我慢慢适应了实验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初步了解了缜密的科学思维,理解了各种规程的道理,有了一个更严谨的实验态度。

同时,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激发对生物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我希望能让自己从这里得到的心得,学习应用到其他的实验甚至是学习生活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厚自己的底蕴,加强自己的能力,不敢放言称自己要成为未来生物界中的一流人才,只能勉励自己成为一个不负众望的有用的人。

生物学实验课初探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初探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供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学生物实验并无固定的模式或一成不变的框框, 实验设备可以代替, 实验材料可以选择, 实验方式可以改变, 地方性的教学资源可以挖掘,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验活动, 都应该大胆尝试、大胆创新, 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方可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

一、明确实验目标是实验教学的方向

学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化仍比较明显, 注意往往与喜好联系在一起, 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解剖鲫鱼实验, 是学生第一次使用解剖工具, 只有当学生明确解剖实验的目的, 学生才会注意解剖技能的动作要点, 认真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体色、鳞片、侧线、鳃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认真观察其内部结构, 最终达到解剖鲫鱼的实验目的。

二、做好实验准备是实验教学的前提

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在组织实验教学前, 教师除要精心进行目标设计外, 还要将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负责老师等项目一一列入表内, 同时季节性强的实验要打好时间差, 必要时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推迟或提前。

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科学材料的途经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如做《观察花的结构》实验时, 未到桃花盛开的时候, 可能无处可寻, 教师可在春天制成桃花浸制标本和干花腊叶标本, 上课时再用替代桃花的其他鲜花:如腊梅花、旱金莲、百合花等, 与桃花浸制标本和腊叶标本一起对照观察, 同样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只要我们处处留心, 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有些不易采集到, 这些就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合作, 避免因个人的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 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 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 设立如下思考题: (1) 在骨的煅烧或脱钙过程中, 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包括闻到的气味)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 煅烧后的骨烧掉什么, 剩下的是什么?煅烧后的骨和脱钙的骨各有什么物理特性?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另外不能单为完成某个实验而做实验, 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 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当, 以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演示实验, 示范操作。每个实验教学前, 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 认真演练, 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 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 确保学生都成功, 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教师在实验前应对学生强调淀粉糊和唾液混合的“振荡”是关键。振荡不充分, 放在37℃水中以后滴加碘, 只要一振荡, 试管底部的淀粉与碘结合, 试管中仍出现蓝色, 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三、加强实验管理是实验教学的重点

不少初学生把实验课当作做“游戏”, 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 对实验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结束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 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严格训练, 一堂课下来, 教师会弄得疲惫不堪, 学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 因此要抓实验纪律, 规范实验习惯, 每个实验完毕后, 要完成实验问题和实验报告, 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 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 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 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

四、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 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 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等操作, 学生需要反复操作, 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事物要做到先整体后局部, 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 要先外到内, 由表到里, 如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 自上而下, 对根尖结构的观察, 要先用肉眼, 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再次要求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不要照搬, 照套教材的现象和结论, 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 要积极思考, 找出原因。

生物学实验的五大作用 第4篇

一、对生物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谈到生物实验,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它对概念、理论的验证,变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认识。而不是探究它是怎样作用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是口头强调实验是如何重要或者借助名人格言的力量和科学发现的事例,来提高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實际教学中,往往表现为单纯在量的方面追求,而忽视对每一个具体实验在教学中的目标等质的方面的深入探讨。事实上,观察、实验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认识过程。实验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材料,也为理解疑难概念、原理铺设台阶。例如,通过光合作用实验,学生就会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动力是光,“厂房”是叶绿体,主品是淀粉(并贮存化学能),同时放出氧,然后概括出光合作用公式: CO2+H2O→淀粉(贮存能量)+O2

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公式,却蕴含着复杂的生化反应原理。所以说生物学实验并不仅仅是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手段和工具,而本身就具有形成理论的功效,也可以说具有理论的奠基功效。从整体上说,生物实验不仅是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教学目标。

二、促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转化和发展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在生活实践里已经接受很多感性信息,有的已成定型,有的正在疑惑之中。学生的正确认识有待梳理清楚,不正确的认识有待澄清和纠正,这中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生物学实验。如马铃薯的块茎,学生往往认为是马铃薯的根。这种属于习惯上认为埋在土壤里的都是根的错误认识,会在实验观察中得以纠正。马铃薯块具有茎的明显特征,所以才确认是块茎。学生原有的错误的认知结构在头脑中解体,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是在有目的、有针对性设计的生物实验或实习中进行的,所以说生物实验在实现学生认知结构转变中具有独到的作用。

认知的起点和基础一般被视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体的涵义就是活动和动作。儿童的认知过程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创造活动机会,创立新的环境,让学生观察、动脑、动手,使低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成为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使他们认知水平伴随年级升高而同步高效发展,逐渐从接触物质到脱离物质实体而表现精神的动作或活动,即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高中学生尽管生物学知识增多了,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仍然需要多进行实验,切实开好实验课。现在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初中时实验教学开展不均衡的后遗症。如果高中再不引起足够重视,基本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就得不到长进,造成高分低能的后果,影响到大学的学习,甚至影响今后的工作。

三、非语言传播作用

生物学教学是把前人总结的宝贵财富间接地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得以继承和发扬。为了让学生知道科学财富的本源,不但要有课堂讲授教学的目标,也要有生物实验教学目标,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非语言传播功效。

开设生物学实验会改变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打破仅靠语言传播的单一形式,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为知识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用很多语言不能说清楚的道理,若实际演示一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如脊蛙反射实验,就有这种明显功效。当把蘸有0.5%硫酸溶液的纸片贴到脊蛙的腹部,马上会产生搔扒反射,自然得出脊髓具有反射功能的结论。

生物实验的教学作用,也常常体现在实验的精密仪器、标本及其它教具上,因为它本身就融入了人类的智慧,传播着人类的进步思想,反映着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历史足迹,使学生领悟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匠心独具的巧妙方法。特别当学生迈进了实验室,看到整齐精密的仪器、精致的标本,无形中给学生以探索大自然的力量,给学生以科学的陶冶,这是任何语言所不能完全表达的。

当教师亲自给学生做实验演示,教师那种认真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无不感染着学生,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能就此会决定着青少年一生中远大志向或就业的选择。

四、促使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作用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可指导实践。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先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知识,学习教材为我们继承先人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捷径。可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里,仅靠学生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必须使学生自己具有终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例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了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技能,这将为学生今后向生命的微观世界探索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实践中,要让学生在自然中身临其境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才能够正确地选择对象和思维方法,提高观察质量。调动多种感官,开拓知识视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摆脱形式的、呆板的学习局面。通过写观察记录和撰写科学小论文,提高文字的表述能力,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知识面;在标本采集和标本制作中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评价作用

长期以来,不论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都把笔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不能把被试者的知识、技能、能力完全准确地考查出来。特别是对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作出真实客观评价。实践证明,这种评价功效只能通过实验才能实现。如做蚯蚓解剖试验时,如果先用笔或口头回答解剖程序,有的学生回答得很圆满,可是在动手解剖时,第一剪就把消化管剪破,使泥沙弥散出来挡住整个观察的视野,影响下一步的观察,只好重新操作。

实验操作所以能反映出基本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是因为动手操作不同于用言辞来表达自我时,可用含混模棱两可的手法掩饰白己的无知或缺陷。实验操作本身就体现了诚实,它将会把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毫无法掩饰地暴露在他人的眼底,马上会得出对技能或能力掌握情况的客观评价。

古生物学实验总结 第5篇

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

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

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

原理:淀粉+碘液→蓝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

5DNA的染色与鉴定

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

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

应用:用于DNA粗提取实验的鉴定试剂。

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原理:RNA+吡罗红→红色

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

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

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线粒体的染色

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

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

9酒精的检测

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产生了酒精;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10CO2的检测

原理: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在变黄。应用: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11染色体(或染色质)的染色

原理: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

应用: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2吲哚酚试剂与维生素C溶液呈褪色反应

原理:吲哚酚即2,6-二氯酚靛酚钠,其水溶液为蓝紫色,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其褪色。

应用:可用于检测食品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

13亚硝酸盐的检测出现玫瑰红

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应用: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14脲酶的检测

原理:细菌合成的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使PH升高,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应用: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看指示剂变红与否可以鉴定这种细菌能否分解尿素。

15伊红美蓝检测大肠杆菌

原理: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有机酸)与伊红美蓝结合使菌落呈现黑色。

应用:用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杆菌的含量。

16刚果红检测纤维素分解菌

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实验动物学实验报告 第6篇

一、实验动物:小鼠

二、操作流程:抓取,固定,编号,给药,取血,麻醉,绝育,解剖。

三、具体操作

1、抓取:抓取小鼠时,右手抓住小鼠尾巴,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惊吓小鼠。左手从小鼠身体后部向前抓(以免小鼠向后缩咬伤自己),抓住小鼠颈部。固定住小鼠后,将小鼠皮肤往上抓,尽量将小鼠背部皮肤抓住。左手将小鼠腹部朝向自己,把小鼠尾巴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住,这时小鼠腹部皮肤紧绷,不能动弹。

2、固定: 通常使用固定器进行固定。将固定器拧开后,抓住小鼠尾巴,使其钻入固定器中,再将拧下的固定器部分装好,使小鼠尾部露出,再将可旋转的铁片固定住即可进行后续实验。

3、编号:编号方式有两种:①剪脚趾编号:把小鼠腹面朝上,在下的脚趾从左至右依次编为1~10号,剪10号脚趾加1~9号脚趾依次编为11~19号,在上的脚趾依次编为20,30,40,50,60,70,80,90号,其余编号与11~19号类似。②打耳钉编号:耳钉上均有唯一编号,通过使用耳钉钳将耳钉打在小鼠耳朵上即可。实验时通常使用的是第一种方式进行编号,第二种编号通常用于需要长距离运输的动物。

4、给药:常用的给药方式有:

①口服给药:即灌胃。将注射器装入药物溶液,装上灌胃针(灌胃针有直头和弯头两种,区别不大)。如上所述,抓取小鼠后,使其头部朝上,尽量呈一直线,取灌胃针,从小鼠嘴角一侧缓缓插入(保持刻度在自己能看到的位置),顺着小鼠口腔食道的弧度让小鼠将针咽入,灌胃过程中如果遇到阻碍一定要及时拔出灌胃针,不可强行灌胃以免伤及小鼠食道以及肺部。灌胃针顺利进入后基本与小鼠身体呈一条直线,注入适量体积后再顺着食道缓缓取出灌胃针。

②静脉注射:小鼠尾部有3条静脉和1条动脉,3条静脉非别位于背部,及两侧。静脉注射时一般选取两侧静脉,因为其相对于背部静脉更为清晰饱满。将小鼠固定后,用酒精擦拭其尾部静脉,使其充血,以便注射。之后使注射器针孔处朝上,针与尾部呈约30°扎入尾部后向上轻挑,再向内扎入部分,此过程应该比较顺畅,没有阻碍,若阻碍较大则有可能扎入到了皮肤中。扎入后将活塞向后回抽一点可见到有血回流,则说明成功扎入静脉当中,注射适当体积后迅速拔针,用酒精进行消毒。

5、取血:有断尾取血法和眼眶取血法两种。本次实验使用的是眼眶取血法。抓取小鼠,固定其头部用手指将其上下眼睑分开,露出其眼球并且不能闭上。用玻璃毛细管从其上眼角处扎入眼球后方毛细血管从,使血液顺着毛细管留下,取血完成后快速将毛细管取下。

6、麻醉:抓取老鼠,使其头部朝下,使其腹部脏器向胸腔靠拢,露出腹部空腔,以免刺伤脏器。将注射器竖直扎入靠近后腿部腹腔,刺入之后稍微向前倾斜但不要向前刺入,一般注入0.5mL麻醉剂即可。随后拔出针,方向小鼠,等待几分钟后即可麻醉。

7、绝育:绝育手术是通过剪除雌鼠卵巢或雄鼠输精管来实现的。将麻醉的雌鼠背面朝上,从其胸腔和尾部之间向下三分之一处剪开一个小口,用镊子将其卵巢取出,上面呈现红色斑点的部分即为卵巢,用剪刀将这一部分剪除,然后用缝合针线将其缝合,缝合方法为将针穿过后,将线缠绕镊子两圈再逆时针缠绕两圈,再重复缠绕一遍,将镊子夹住线头把缠绕的线移至线头系紧即可(缝合过程全程用镊子和剪刀操作),里面肌肉层以及外面皮层均需缝合。雄鼠则从外生殖器向上1-2cm处剪开小口,用镊子在其中找出输精管(较细长的乳白色小管),尽量多减掉一些,以免其长长愈合,以上述方法缝合伤口即可。

微生物学实验 第7篇

一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一)目的要求

1.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2.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作简单。但此法的缺点是所测得的结果通常是死菌体和活菌体的总和。目前已有一些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缺点,如结合活菌染色微室培养(短时间)以及加细胞分裂抑制剂等方法来达到只计数活菌体的目的。本实验以血球计数板为例进行显微镜直接计数。另外两种计菌器的使用方法可参看各厂商的说明书。

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该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较宽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列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为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血细胞计数板构造如图l5-1。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图15—2);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一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都是400个。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lmm,则每一个大方格的面积为lmm2,盖上盖玻片后,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l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lmm3(万分之一毫升)。

图15—1 血细胞计数板构造

(一)图15—2 血细胞计数板构造

(二)A.正面图;B.纵切面图; 放大后的方格网,中间大方格为计数室

1.血细胞计数板;2.盖玻片;3.计数室

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25或16,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lml菌液中的总菌数。

设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如果是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

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4×B=50000A·B(个)

同理,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16×104×B=32000A·B(个)

(三)器材

1.菌种 酿酒酵母

2.仪器或其他用具 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无菌毛细滴管。

(四)操作步骤

l.菌悬液制备

以无菌生理盐水将酿酒酵母制成浓度适当的菌悬液。

2.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3.加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无菌的毛细滴管将摇匀的酿酒酵母菌悬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让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一般计数室均能充满菌液。

取样时先要摇匀菌液;加样时计数室不可有气泡产生。

4.显微镜计数

加样后静止5min,然后将血细胞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

调节显微镜光线的强弱适当,对于用反光镜采光的显微镜还要注意光线不要偏向一边,否则视野中不易舌清楚计数室方格线,或只见竖线或只见横线。

在计数前若发现菌液太浓或太稀,需重新调节稀释度后再计数。一般样品稀释度要求每小格内约有5~10个菌体为宜。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格(可选4个角和中央的一个中格)中的菌体进行计数。位于格线上的菌体一般只数上方和右边线上的。如遇酵母出芽,芽体大小达到母细胞的一半时,即作为两个菌体计数。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样品的含菌量。

5.清洗血细胞计数板

使用完毕后,将血细胞计数板在水龙头用水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完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有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洗涤至干净为止。

(五)实验报告

l.结果

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A表示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B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各中格中菌数AB二室平均值菌数/ml

12345

第一室

第二室

2.思考题

(1)根据你的体会,说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应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力求准确?

(2)某单位要求知道一种干酵母粉中的活菌存活率,请设计1~2种可行的检测方法。

二平板菌落计数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习近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平板菌落计数法虽然操作较繁,结果需要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而且测定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该计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所以被广泛用于生物制品检验(如活菌制剂),以及食品、饮料和水(包括水源水)等的含菌指数或污染程度的检测。

(三)器材

1.菌种 大肠杆菌菌悬液。

2.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

3.仪器或其他用具lm1无菌吸管,无菌平皿,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试管架,恒温培养箱等。

(四)操作步骤

l.编号

取无菌平皿9套,分别用记号笔标明10-

4、10-

5、10-6。(稀释度)各3套。另取6支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依次标是10-

1、10-

2、10-

3、10-

4、10-

5、10-6。

2.稀释

用lmL无菌吸管吸取lmL已充分混匀的大肠杆菌菌县液(待测样品),精确地放0.5ml至10-1的试管中,此即为10倍稀释。将多余的菌液放回原菌液中。

OptionsEmail Replies将10-1试管置试管振荡器上振荡,使菌液充分混匀。另取一支lml吸管插入10?1试管中来回吹吸菌悬液三次,进一步将菌体分散、混匀。吹吸菌液时不要太猛太快,吸时吸管伸人管底,吹时离开液面,以免将吸管中的过滤棉花浸湿或使试管内液体外溢。用此吸管吸取10-1菌液lmL,精确地放0.5mL至10-2试管中,此即为100倍稀释。……其余依次类推,整个过程如图15-3所示。

放菌液时吸管尖不要碰到液面,即每一支吸管只能接触一个稀释度的菌悬液,否则稀释不精确,结果误差较大。

3,取样

用三支1mL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0-

4、10-5和10-6。的稀释菌悬液各lmL,对号放入编好号的无菌平皿中,每个平皿放0.2mL。

不要用lmL吸管每次只靠吸管尖部吸0.2mL稀释菌液放入平皿臼,这样容易加大同一稀释度几个重复平板间的操作误差。

图15—3平板菌落计数操作步骤

4.倒平板.

尽快向上述盛有不同稀释度菌液的平皿中倒入融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约15毫升/平皿,置水平位置迅速旋动平皿,使培养基与菌液混合均匀,而又不使培养基荡出平皿或溅到平皿盖上。由于细菌易吸附到玻璃器皿表面,所以菌液加入到培养皿后,应尽快倒入融化并于已冷却至45℃左右的培养基,立即摇匀,否则细菌将不易分散或长成的菌落连在一起,影响计数。

待培养基凝固后,将平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5.计数

培养48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同一稀释度三个平板上的菌落平均数,并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每毫升中菌落形成单位(cfu)=同一稀释度三次重复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5

一般选择每个平板上长有30~300个菌落的稀释度计算每毫升的含菌量较为合适。同一稀释度的三个重复对照的菌落数不应相差很大,否则表示试验不精确。实际工作中同一稀释度重复对照平板不能少于三个,这样便于数据统计,减少误差。由10-

4、10-

5、10-6三个稀释度计算出的每毫升菌液中菌落形成单位数也不应相差太大。

平板菌落计数法,所选择倒平板的稀释度是很重要的。一般以三个连续稀释度中的第二个稀释度倒平板培养后所出现的平均菌落数在50个左右为好,否则要适当增加或减少稀释度加以调整。

平板菌落计数法的操作除上述倾注倒平板的方式以外,还可以用涂布平板的方式进行。二者操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后者先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融化后倒平板,待凝固后编号,并于37℃左右的温箱中烘烤30min,或在超静工作台上适当吹干,然后用无菌吸管吸取稀释好的菌液对号接种于不同稀释度编号的平板上,并尽快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在平板上涂布均匀,平放于实验台上20~30min,使菌液渗入培养基表层内,然后倒置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48h。

涂布平板用的菌悬液量一般以0.1ml较为适宜,如果过少菌液不易涂布开,过多则在涂布完后或在培养时菌液仍会在平板表面流动,不易形成单菌落。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2.将培养后菌落计数结果填入下表

稀释度10-410-510-6

Cfu数/平板123平均123平均123平均

每毫升中的cfu

2.思考题

(1)为什么融化后的培养基要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2)要使平板菌落计数准确,需要掌握哪几个关键?为什么?

(3)试比较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法的优缺点及应用。

(4)当你的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不是均匀分散的而是集中在一起时,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5)用倒平板法和涂布法计数,其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培养较长时间(48h)后观察结果?

三 光电比浊计数法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光电比浊计数法的原理。

2.学习、掌握光电比浊计数法的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当光线通过微生物菌悬液时,由于菌体的散射及吸收作用使光线的透过量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微生物细胞浓度与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而光密度或透光度可以由光电池精确测出(图15-4)。因此,可用一系列已知菌数的菌悬液测定光密度,作出光密度—菌数标准曲线。然后,以样品液所测得的光密度,从标准曲线中查出对应的菌数。制作标准曲线时,菌体计数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平板菌落计数或细胞干重测定等方法。本实验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光电比浊计数法的优点是简便、迅速,可以连续测定,适合于自动控制。但是,由于光密度或透光度除了受菌体浓度影响之外,还受细胞大小、形态、培养液成分以及所采用的光波长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微生物的菌悬液进行光电比浊计数应采用相同的菌株和培养条件制作标准曲线。光波的选择通常在400~700nm之间,具体到某种微生物采用多少还需要经过最大吸收波长以及稳定性试验来确定。另外,对于颜色太深的样品或在样品中还含有其他干扰物质的悬液不适合用此法进行测定。

图15—4 比浊法测定细胞浓度的原理

(三)器材

1.菌种 酿酒酵母培养液

2.仪器或其他用具 721型分光光度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吸水纸,无菌吸管,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操作步骤

1.标准曲线制作

(1)编号 取无菌试管7支,分别用记号笔将试管编号为1、2、3、4、5、6、7。

(2)调整菌液浓度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培养24小时的酿酒酵母菌悬液,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分别稀释调整为每毫升1×106、2×106、4×106、6×106、8×106、10×106、12×106含菌数的细胞悬液。再分别装入已编好号的1至7号无菌试管中。

(3)测OD值 将1至7号不同浓度的菌悬液摇均匀后于560nm波长、1cm比色皿中测定OD值。比色测定时,用无菌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并将OD值填入下表

管号12345678

细胞数106/ml

光密度(OD)

每管菌悬液在测定OD值时均必须先摇匀后再倒入比色皿中测定

(4)以光密度(OD)值为纵坐标,以每毫升细胞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

将待测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适当稀释,摇均匀后,用560nm波长、lcm比色皿测定光密度。测定时用无菌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

各种操作条件必须与制作标准曲线时的相同,否则,测得值所换算的含菌数就不准确。

3.根据所测得的光密度值,从标准曲线查得每毫升的含菌数。

(五)实验报告

l.结果

每毫升样品原液菌数=从标准曲线查得每毫升的菌数×稀释倍数

2.思考题

(1)光电比浊计数的原理是什么?这种计数法有何优缺点?

(2)光电比浊计数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

(3)本实验为什么采用560nm波长测定酵母菌悬液的光密度?如果你在实验中需要测定大肠杆菌生长的OD值,你将如何选择波长?

四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通过细菌数量的测量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特征和规律,绘制生长线。

2.复习光电比浊法测量细菌数量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率很快,在合适的条件下,一定时期的大肠杆菌细胞每20min分裂一次。将一定量的细菌转入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细胞要经历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作图所绘制的曲线称为该细菌的生长曲线。不同的细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其生长曲线不同,同样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绘制的生长曲线也不相同。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了解其生长繁殖规律,这对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细菌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用于测定细菌细胞数量的方法已在上述实验作了介绍。本实验用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进行光电比浊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细菌悬浮液的OD值,绘制生长曲线。也可以直接用试管或带有测定管的三角瓶(图15-5)测定“klett units”值的光度计。如图15—6所示,只要接种1支试管或1个带测定管的三角瓶,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横坐标)取样测定,以测得的klett units为纵坐标,便可很方便地绘制出细菌的生长曲线。如果需要,可根据公式1 klett units=OD/0.002换算出所测菌悬液的OD值。

图15—5 带侧臂试管的三角烧瓶

(三)器材

1.菌种 大肠杆菌

2.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70ml,分装2支大试管(5ml/支),剩余60ml装入250ml的三角瓶。

3.仪器或其他用具 722型分光光度计,水浴振荡摇床,无菌试管,无菌吸管等。

图15—6 直接用试管测OD值

(四)操作步骤

1.标记

取11支无菌大试管,用记号笔分别标明培养时间,即0、1.5、3、4、6、8、10、12、14、16和20h。

2.接种

分别用5ml无菌吸管吸取2.5ml大肠杆菌过夜培养液(培养10~12h)转入盛有50ml LB液的三角瓶内,混合均匀后分别取5ml混合液放入上述标记的11支无菌大试管中。

3.培养

将已接种的试管置摇床37℃振荡培养(振荡频率250r/min),分别培养0、1.5、3、4、6、8、10、12、14、16和20h,将标有相应时间的试管取出,立即放冰箱中贮存,最后一同比浊测定其光密度值。

4.比浊测定

用未接种的LB液体培养基作空白对照,选用600nm波长进行光电比浊测定。从早取出的培养液开始依次测定,对细胞密度大的培养液用LB液体培养基适当稀释后测定,使其光密度值在0.1~0.65之内(测定OD值前,将待测定的培养液振荡,使细胞均匀分布)。

本操作步骤也可用简便的方法代替:

1.用1ml无菌吸管取0.25ml大肠杆菌过夜培养液转入盛有3~5ml LB液的试管中、混匀后将试管直接插入分光光度计的比色糟中,比色糟上方用自制的暗盒将试管及比色暗室全部罩上,形成一个大的暗环境,另以1支盛有LB液但没有接种的试管调零点,测定样品中培养0h的OD值。测定完毕后,取出试管置37℃继续振荡培养。

2.分别在培养0、1.5、3、4、6、8、10、12、14、16和20h,取出培养物试管按上述方法测定OD值。该方法准确度高、操作简便。但须注意的是使用的2支试管要很干净,其透光程度愈接近,测定的准确度愈高。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1)将测定的OD600值填入下表:

培养时间对照 0 1.5 3 4 6 8 10 12 14 16 20

光密度值OD600

(2)绘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2.思考题

(1)如果用活菌计数法制作生长曲线,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两者各有什么优缺点?

(2)细菌生长繁殖所经历的四个时期中,哪个时期其代时最短?若细胞密度为103/ml,培养4.5h后,其密度高达2×108/ml,计计算出其代时。

(3)次生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在哪个时期?根据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采用哪些措施可使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更多?

古生物学实验总结 第8篇

根据多年在一线教学的摸索, 我们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 开设了“三性”实验。所谓“三性”实验, 即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研究性实验。“三性”实验的开设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科学研究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在研究某一问题的过程中融合所学知识, 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使其由“知”转化为“用”, 同时在用的时候, 获得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使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4]。

1 科研的初步训练

一般实验不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 也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他们进实验室后只是按教师的板书或者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 最后写出一篇模式化的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三性”实验则要求学生查阅文献, 分析、汇总资料, 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从实验室准备到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全程的训练。

2 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般学生在做实验时都是处于被动地位, 因为实验原理由教师介绍, 实验准备工作由实验带教老师完成, 实验操作步骤也是现成的, 甚至实验报告也是有固定模式可以套用的。在这种情况之下, 学生根本不会主动去思考, 不会主动去提出有关实验的问题, 更不可能去主动分析和解决实验当中出现的问题。

而“三性”实验的开设, 则实验的全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实施的, 从头到尾出现的所有问题, 都得由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带教老师只是提出指导性意见, 具体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 学生学会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乃至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 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般上实验课, 学生都是按章来进行操作, 他们不会去深入探讨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当出现实验不成功时, 则把实验失败的原因归纳为自己的操作不当, 不会去思考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出现可以影响到实验结果, 以致实验出现失败, 不懂得去进行总结归纳, 不会对失败的实验重新的来调整实验设计。

而用“三性”实验来操作, 则不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 自己完成实验, 当出现实验失败时, 还得要求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 然后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重新的调整, 有时甚至是重新的设计实验。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 学生的科学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4“三性”实验课题的选择及操作

“三性”实验课题的选择, 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实验能力, 最好结合教师自己的研究课题来确定。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都要有适当的考虑,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如果选题太简单, 则不能达到训练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如果选题太复杂, 学生占用时间太多, 就会觉得无从下手, 同时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选题非常的关键, 必须要符合学生及实验室的实际, 能够使整个实验可以顺利的完成, 使学生既感兴趣又长技能, 并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的能力。

我们根据学生、教师及实验室三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将“病原性细菌的培养与观察”作为综合实验的选题 (学生自定培养细菌的种类) ;将教师自身研究课题的内容作为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范围 (学生在此范围内自定题目与研究内容) ;探索研究性实验课题则由学生自定 (学生自身感兴趣而确实有能力完成的研究内容) 。

为了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们把“三性”实验的开设定在一学期病原生物学实验的中间, 学生必须在两个月以内完成, 而具体的操作时间则根据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他们自由安排。“三性”实验需分以下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 学生根据选题, 查阅文献、分析汇总资料, 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 并将实验方案交教师审核, 教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 学生修改方案, 直到方案切实可行。我们在每一学期的开始就将开设“三性”实验的选题方式和要求通知学生, 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所选课题的背景知识, 着手考虑实验方案的设计。在“三性”实验开始操作前两周提醒学生, 必须在这两周内向教师上交实验方案, 经教师指导后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二阶段,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具体操作的安排, 包括实验的准备 (如实验室的消毒、各种试剂的配制等) , 实验步骤的操作, 最后得出结果。教师根据每组学生上报的实验时间进行统筹安排, 并在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等方面给予学生保障, 保证学生有做实验的充足条件。

第三阶段, 同组学生汇总结果, 进行总结讨论 (可以邀请教师参加, 但应注意“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立足于启发引导, 抓住关键时机进行指导) 。最后, 学生根据讨论意见, 完成一篇科研论文。

5“三性”实验的管理模式及实验论文的写作

“三性”实验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 将他们分为实验小组, 每组4~5人, 每组推选1位小组长, 组长负责和教师进行沟通。每班成立一个以班长负责制的实验管理小组, 成员为每小组的组长, 负责安排相关同学配合教师完成以下工作: (1) 实验前领取实验试剂和器具; (2) 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水电、制品的安全、实验室的消毒、仪器使用和登记情况、实验操作台的清洁; (3) 实验完成后消毒、整理用具和打扫实验室。

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都是科学实验的真实的记录和总结, 但两者要求不同。实验报告只要求报告实验过程和结果, 而科学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实验结果的文献。大多数学生对如何写科学论文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指导。首先, 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相关资料的刊物名称, 并介绍几篇与选题内容相关的论文范例。同时, 教师要将科学论文的写作要求详细而清晰地告诉学生。学生科学论文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 力求实验结果详实、完整, 表达准确, 分析清晰透彻。

6“三性”实验的评价及教学效果

对学生“三性”实验的评价应综合考虑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和课题论文3方面的因素给出成绩。实验设计方案和课题论文是按组为单位上交的, 但要求对每位学生的分工予以说明, 最后附上每位学生的总结、心得和自评报告。我们制定的评分标准见表1。

我们从2008级临床及检验专业学生开始, 开展“三性”实验, 截止到2010年第一学期, 参加学生共计800人。我们对他们发出调查问卷800份, 收回800份, 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对实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态度较为积极, 具有教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并希望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 而“三性”实验的开设恰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7“三性”实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

“三性”实验教学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 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到具体实施过程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感到兴趣盎然, 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 也的确在实验中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然而部分学生对“三性”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清, 思维还停留在传统实验的模式中, 碰到问题不主动去分析、解决, 而是等待教师的解答或者依赖别的同学。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三性”实验中改革对学生考核方式。教师在考核时不仅仅要看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论文, 更要加强考核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和别的同学的交流和协调能力。

当然“三性”实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理论知识较全面、丰富;要求教师对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要求教师较全面地熟悉实验的技术操作工作, 能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在实验前要花更大的工夫去备课, 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 预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同时要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术, 能正确自如地指导学生。

8 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实验过程中常会出现实验室冲突、用品和仪器使用的混乱和短缺现象。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必须相互协作, 密切配合, 开始实验前检测仪器, 准备好学生所需的用品, 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另外, 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仪器和用品必须有专人负责, 使用前后都要登记仪器和用品的情况, 做到责任到位。

“三性”实验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三性”实验在教学的内容、形式、实施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们将继续不断的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艳红.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7) :65-67.

[2]张晓云, 周汝滨, 李永泉.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4, 22 (1) :30-31.

[3]张俭, 刘胜贵.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改探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3 (3) :71-72.

[4]曹中一.“三性”实验的内涵与特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2 (4) :10-12.

[5]李韬, 张树球, 李曙波, 等.“三性”实验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23 (11) :120-121.

上一篇:树立纪检监察干部良好形象要主义的六个方面下一篇:人性的经典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