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

2024-07-01

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精选8篇)

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 第1篇

走近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学科整合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截至2011年共有41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而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一个单元都是有关世界遗产的。它们的出现,激起了学生对我国的世界遗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根据四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活阅历,设计一系列的学科整合活动,通过调查、参观、查找资料,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对我国的世界遗产有更深的理解,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发展对自然的关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2、通过参观、搜集、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互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布置搜集资料: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图片、诗词、楹联、故事、传说、导游词。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确立活动主题;

2、自由组建小组,确定人员,选出组长;

3、制定活动计划。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课)

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资料,受到破坏的程度,有关的诗词歌赋。

2、根据资料,写一写有关的导游词,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倡议书。(语文课)

3、美术:采风,画长城

4、音乐: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歌曲

5、思品:《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所学,注意公共场合的安全和文明礼仪;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第三阶段

1、活动成果展示;

2、交流体验; 具体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播放我国的世界遗产风景图片。

(二)小组调查汇报交流

1、你们主要是研究了哪处世界遗产?

2、这些世界遗产哪里最有名最美? 有没有遭到破坏?

3、交流反馈

(三)创设情景,展示才能

1、小组交流:说说你的导游词。

2、你对当前这些地方受到的破坏有没有什么想法?

3、说说你们的倡议书。

4、展示有关长城的绘画作品。

5、同唱有关长城的歌曲。第四阶段

安排一次参观长城历史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活动:小导游讲解、公共场所的安全和文明礼仪)

五、课外延伸

1、向全校师生宣传保护世界遗产。

2、设计保护标语。

六、整合课程相关学科的活动

信息: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相关资料,做成课件,自主演示讲解 美术:采风,画长城 音乐:唱有关长城的歌曲

思品:《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所学,注意公共场合的安全和文明礼仪;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围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主题,切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着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主题

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三、活动时间

时间:6月14日

四、具体实施方案

(一)版面宣传、成果图片展:制作文物保护宣传版面及多块非遗图片板块,活动日期间在东环广场展出,用文字、

图片的形式立体地展示我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在全县各个乡镇悬挂文物保护条幅,在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悬挂相关条幅,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二)文字资料宣传:活动日期间在东环广场现场向群众发放文化遗产宣传资料1000份,让群众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

五、活动要求

(一)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切实加强领导,制定“6.14”文化遗产日宣传方案,有效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宣传活动落到实处。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紧紧围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一主题,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实际,突出我县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喜人局面。

(三)面向社会,形成声势。充分利用电视等大众媒体,专栏、专版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 第3篇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布局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2]。“世界遗产”的得名, 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有人提议在此名目下开展与之有关的国际性合作行动。1965年, 美国的白宫会议建议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 以促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存的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0月17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则使“世界遗产”被公认为一个核心概念。该公约在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时, 反复强调“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从而为世界遗产规定了崇高的品位[3]。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 可列为文化遗产: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4]。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我国近年来通过对国际上“文化遗产”先进理念的吸纳并结合中国的自身实际情况, 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给予“文化遗产”以科学界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谈到的内容, 暂不涉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列出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三大标准,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与中国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息息相关, 其重要价值不容低估, 更不应忽视。截止到2010年8月, 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 列世界第3位[6]。中国的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分布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区域, 遍布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原以及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 是中华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出来的辉煌文明成就在当今最客观、最真实的反映,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和“见证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它凸显出来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 都非同寻常、意义重大。

因此, 笔者认为把中国的世界遗产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向外国学生进行讲授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会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地认知、感悟和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导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都必然要依附于某种物质形态, 如现存的古代文化典籍以及古代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群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当然, 这其中还包括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语言以及族群的行为表达方式。与此同时, 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外在表现形式, 都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价值追求来决定的。因此, 弄清楚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这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历史遗存、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将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向其他民族推介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也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1.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

髓, 必须将其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品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与包容以及对自身民族精神的历练浓缩和发扬光大。以“长城”为例, 迄今为止, 凡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包括各国的政要, 北京的长城无疑是一个必看的经典古迹。尽管它带给外国人的视觉惊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来清楚表述, 但如果要说到它真正承载和蕴涵的思想精华与文化精髓, 则远不是简单几句话或仅仅只是将其单纯表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长城是自秦汉以来, 中国四方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文化碰撞与交流、融合与共生的历史见证, 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血雨腥风的战火硝烟中铸就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和平共处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2.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视为人类共有共享的全球文化来定位。

当今世界发展总体走向的一大特点, 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一体化与多极化之间进行的博弈, 与这一态势相伴的文化发展则是“冲突与共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的世界文化报告题目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形式上看,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 但是,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文明的传统及特色与精华, 则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共同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更为宽泛的世界眼光, 来研究、保护与推介它。可以肯定的是, 从古至今, 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迁徙、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彼此之间会在不断接触中相互碰撞、交流、借鉴与融合。如印度的佛教, 就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 日渐开始向本土化转变, 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五台山, 以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河南登封历史建筑群等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合作与认同,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把在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和在沟通、交融过程中繁荣世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媒介恰好能够履行大学的文化使命, 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中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置身于人类文化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去思考。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瑰宝的传承与保护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其次是对全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强调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进一步讲就是, 中华文化如果要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就必须把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呵护好, 并使之走向世界、惠及后人。文化自觉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它要求我们, 特别是我们的大学首先应当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 在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所担当。

举凡世界知名大学莫不如此, 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振兴都做过卓越的贡献;举凡世界知名大学同时也都是国际性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使”, 他们共处于一个学校, 进行着实质性的文化交融[7]。从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媒介, 推进世界文化的传承、创新, 使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驾齐驱, 这是大学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必然要求。

三、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重视实地考察与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是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实地考察 (旅游) 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 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如果教师能借助学校所在地域范围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优越条件, 把课堂延伸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体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味, 效果将会十分明显。因此, 教师应鼓励并有序引导留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有限时间, 通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去领悟中国文化精髓, 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汉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

但不可否认, 实地考察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 有必要通过其他现代教学手段, 如用互联网络、电影电视、多媒体动画、专题教学片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的补充, 以弥补实地考察的局限性。

在实地考察 (旅游) 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尽管我们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建筑、园林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化, 但在气势恢宏、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体系当中, 它也只占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此, 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当中, 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方面, 要考虑中国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避免单纯借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来传授中国文化, 因为这样做既不科学, 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一旦把握不好, 不仅会让留学生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甚至会影响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又要考虑讲授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适用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华, 在外国留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教师将其作为“活着的历史”及中国文化的精华与亮点设计包装到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当中, 并适时推出来给留学生讲授, 相信一定会使丰富多姿、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扎根于留学生心中, 使他们在掌握好汉语的同时, 主动去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

2. 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18世纪的英国学者谢林认为:“从纯历史的角度看, 作为一个国家, 中华帝国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 中国是最古老的帝国。它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 显示了其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8]谢林的这番话,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 中华文明的历史最古老、最悠久、最绵长, 并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超稳定发展态势而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还曾多次站在了世界文化的巅峰, 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等。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既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又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如中国的儒家, 流行了几千年,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起着重大作用的并不是只靠当年孔、孟讲过的几句话, 而是由于历代贤哲为了适应他们的新时代所做出的新诠释。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影响了古代社会几百年;宋代有朱熹对儒学又一次新诠释, 又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9]。

毋庸置疑, 中国文化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至今, 自然会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人身上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如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天人合一、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这些内容, 都是我们在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应当进一步把握好的。

3. 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 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0]费老关于“文化自觉”的深入思考,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文化转型、中国的当代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自信稳步走向世界”的窗口。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也只有理解透、认识清、把握好“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 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舞台上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体现在历史的维度和现实需求当中的, 需要我们从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大小上去对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行不断挖掘、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 并通过对它进行改革创新而促使它成功转型, 变成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文化, 同时变成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来推动世界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应主动弄清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空连接链———即历史的上下承接、不同支流的汇集以及不同时期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要搞清楚中国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即中国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今天的中国人正在进行怎样的文化选择以及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 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另外, 需看明白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即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并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自觉”, 也才能确保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能信心十足、游刃有余、科学全面地讲授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汉语教学诸多文化因素中可能只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下功夫将其凸显出来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不失时机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并不断挖掘出它在促进和完善对外汉语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潜在价值, 相信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巩固和提升高校作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主阵地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1]方彦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J].新华文摘, 2009 (23) .

[2]世界文化遗产[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89.htm.

[3]冯天瑜.“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02) .

[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EB/OL].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sjyc/tiaoyue/03.htm.

[5]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 (03) .

[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

[7]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C]//王小梅, 刘国瑞.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27.

[8]何兆武, 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9.

[9]任继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74.

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 第4篇

此次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主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性质、跨国联合申报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丝绸之路申遗的有关事宜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原则、技术等问题,目的是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专家指导和技术咨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启动在即

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局主办,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保护中心、西安市文物局共同承办的曲江论坛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27日率先拉开了此次系列活动的帷幕。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宫殿群,是大唐帝国的王宫,总面积达4800亩。大明宫遗址保存比较完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遗址,目前大明宫遗址内的多处宫殿遗址台基的保护工程已经完工,其周边区域的环境改造工程、殿前御道的环境整治和修复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根据国家文物局“十一五古遗址保护规划”确定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规划,西安市决定对大明宫周边的环境进行改造,从而在保护好大明宫遗址的基础上,建成4.5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规划面积约19.6平方公里。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总结50年来大明宫考古工作的成果,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翔实的考古文献资料;对以往的历史文献进行汇总、归纳,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对大明宫遗址价值、内涵、保护、展示利用做进一步的阐释,为相关的招、投标打好基础。在研讨会上,众多的国际著名规划专家、遗产保护专家对遗址公园规划进行了论证,为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先进的思路和理念。

国内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明宫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当被充分认识,并使其成为一个典范,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和地域范围来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示这一千年遗址的整体风貌。在考古允许的条件下,边考古边保护边建设,建设以保护与利用为根本目的。同时,建设必须突出生动性,充分融合古遗址保护与生态景观建设,营造既符合遗址特质和艺术审美,又适合市民游憩、生活的生态环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建设必须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纳入其中,使文物“活化”,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将工程打造为千年古都文物保护的一座里程碑。

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步伐进一步加快

作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最重要的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30日在西安举行。来自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00多名代表在会上交流了各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方法和原则,积极推动了我国和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丝绸之路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5年,我国和中亚五国在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指导下,开始筹划将丝绸之路中亚段线性文化遗产联合申遗。2007年6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六个省区的48处文物点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河南5处,陕西12处,宁夏4处,青海4处,甘肃11处,新疆12处。

研讨会上,相关人士指出,下一步中国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将重点加紧健全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继续做好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利用沿线文化遗产,逐步提高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展示水平。目前,丝绸之路沿线的省市都在积极结合大遗址保护工程,开展丝绸之路沿线相关文化遗产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 第5篇

xx县积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6月14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xx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xx等来x指导宣传活动,同时参观指导了我县馆藏汉画像石刻,并给予高度评价。

为深化活动主题,普及文化遗产知识,xx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通过设立宣传站,悬挂主题横幅标语,发放法律法规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阵地宣传,同时举行《xx精品文物图片展》和《非物质文化图片展》,丰富的画面知识诠释了xx悠远深邃的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记忆传承,现场引来数百名群众驻足观看。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单页1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百余次,进一步加深了公众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让更多的公众加入到人类文化的传承中来,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了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传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推进我县“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以县文化局局长王应战为组长,副局长董文为副组长的修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四、普查范围

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具体内容见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简易操作手册)

五、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

普查应包括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要注重吸纳以往调查成果,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认真复查和核对。要兼顾城镇和乡村,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调查地区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化载体,均需进行调查。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从而改变它本来的生存面貌。

(二)代表性

在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三)真实性

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六、普查方法

(一)组织人员和开展培训(20xx年4月16日,将开办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修武培训班,我县8个乡镇及小营工贸区的各村都将抽派普查人员赴县进行集中培训)

(二)进行田野实地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必须以实地调查为主,普查人员要到现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真正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种类”地调查。要悉心拜民间传承人为师,完整采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的数据。要认真填写普查登记表,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要撒大网、细摸查、定准位。撒大网就是要广泛发动群众,搜集所有的项目信息。仔细摸查就是在抓好面上普查的同时,可重点走访,确定调查范围,进行田野访问作业。定准位就是要注重调查资源蕴藏较为丰厚的乡镇、村落;注重选择那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创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等;特别要抓住当地的民俗节庆(如节令、庙会等)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采访。

(四)用多种手段采录

调查采访者要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和技术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等。要注意搜寻民间传抄的唱本、歌本、长诗、鼓词、皮影脚本、宝卷(宣卷)、经书、图画册等手抄本,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和相关实物。

七、时间安排

(一)全县发动(20xx年4月13日-4月20日)

根据文化部、省文化厅、市文化局相关部署及我县实际,普查时间安排如下:

1、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对“普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织人员开展培训。

2、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构,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建立普查队伍,落实相关经费,着手有关准备工作。

(二)实施普查(20xx年4月21日-6月1日)

1、4月21日——5月10日为全面普查,摸清线索

我县在先行培训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一次各乡镇有关单位碰头会,通报“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和指导乡镇“普查工作”,对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广,对工作滞后和进程缓慢的单位及时通报。

2、5月10日——5月底前为重点调查,做好登录

各乡镇、有关单位每五天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一次普查进度。凡是普查后报告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乡镇,要上报有主要领导签字的书面报告。(各村普查人员要定期将普查线索整理上报至乡镇,6月1日前以乡镇为单位将本乡镇普查情况汇总上报县普查办公室)

(三)6月1日——6月10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总阶段

“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分级汇集“普查工作”成果,对普查到的线索进行分类筛选,指导各乡、镇填写相关表格。要统一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录音、录像,形成完整的项目资料,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做好“普查工作”总结。普查办公室要严格对照上级要求,逐条严格把关,争取以扎实的工作迎接市非保中心的检查验收。

(四)6月10日——6月30日迎接市非保中心验收

市非遗普查办于6月10日至20日将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的,于6月20日至25日进行查漏补缺,及时整改,6月底前此项工作将全部结束,迎接省厅检查验收。

八、普查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到当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并制定本乡镇的普查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保障经费。县政府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专项资金,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必需的普查设备,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三)落实责任。本次普查工作采取县级负责制,以县为主,抓好培训,全面实施。为确保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本次普查工作将纳入年底各有关单位的目标考核。

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第7篇

**年6月13日为文化遗产日,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展开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中央各部门和市政协等最近一直在关注和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宣传活动以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为重点。

二、宣传口号

保护遗产 留住乡愁

三、活动地点

主会场设在房山区水峪村(新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市文物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委、市农委、市规划委、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市档案局、房山区政府等

协办单位: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

各区县文化委员会

各世界文化遗产地

协办媒体:中国文物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

五、活动规模

主会场约100人

六、主会场活动思路

拟邀请国家文物局、市政府、市政协文史委、市委宣传部等领导出席,邀请市属相关委办局及区县文化委员会、传统村落负责人(届时请市农委代为通知)、房山区有关领导和部门(届时请房山区文化委员会代为通知)、新闻媒体。活动主要内容为:

1、水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子中幡”展示

2、展示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果

3、启动北京市传统村落公益摄影大赛

4、展示传统村落书画家作品和水峪村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感人故事

5、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启动(宣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立,宣布水峪村修缮工程开工)

(活动后,交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经验,组织与会人员和各郊区县实地考察交流水峪村保护利用情况)

七、其他宣传

1、联合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活动主要内容为专题讲座、文物鉴定等。

2、组织全市各区县文委和有关文博单位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张贴、悬挂相关宣传旗帜、标语、海报等,免费发放宣传材料,举办专题展览、讲座等宣传咨询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了解文化遗产、关心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 第8篇

据了解,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必须要满足六大标准中的至少一条: (1)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 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使用地或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 (6) 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那么,“过五关斩六将”的“申遗”成功者,都有哪些独到之处获得委员会的青睐呢?为此,特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新成员的魅力所在。

卡拉尔圣城:美洲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

位于安第斯山脉中部的卡拉尔圣城占地626公顷,距离秘鲁首都利马大约200公里,坐落在一个干燥的山丘之上,俯瞰着水草丰茂的苏佩河谷。卡拉尔圣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安第斯山脉的远古时代晚期,是美洲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

卡拉尔圣城是当地18个城市居住点之一,它的特色是拥有复杂、壮观的建筑物,包括六个大型金字塔式建筑。在该遗址发现的一个结绳文字(安第斯文明用于记录信息的一种结绳系统)证明了卡拉尔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复杂性。

该遗址得到了格外完好的保护,其建筑设计和复杂性让人惊叹,尤其是它那由巨石和泥土堆砌而成的台阶和中心凹陷的圆形剧场。城市的平面图和一些建筑结构,包括金字塔式的建筑和专为上层人士建造的住宅,清楚地显示了其仪式功能和强大的宗教意识形态。

该遗址满足了标准的第2、3、4条。

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天才之杰作

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包括从古到今的桥梁、堤坝、运河、建筑和水车,位于伊朗西部胡齐斯坦省,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大流士一世,是一个天才之杰作。

该系统包括克鲁恩河上的两条主引水渠,其中一条名为伽格大运河目前仍在使用,通过一系列向磨坊供水的地道向舒什塔尔市供水。该系统通过一个高耸的崖壁使水流倾盆而下进入下流盆地,随后进入位于该市南部下流盆地的平原,那里有着超过4万公顷的果园和农场,被称为“天堂之地”。

该遗产包括许多名胜,如整个水利系统的运作中心萨拉色城堡、水平面测量塔、大坝、桥梁、盆地和水车磨坊。该遗址见证了依拉密特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聪明才智以及近期的纳巴泰人的聪明才智,也反映出罗马建筑的影响。

它符合入选标准的第1、2、5条。

苏莱曼圣山:中亚地区圣山的最完整象征

苏莱曼圣山雄踞吉尔吉斯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是奥什城的背景,位于中亚丝绸之路重要路线的十字路口。在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苏莱曼一直是旅行者的指示灯,被尊为圣山。

苏莱曼圣山作为中亚地区宗教遗址是其“申遗”的最大亮点,其五座山峰和山坡散布着无数古代朝圣之地和岩石壁画的岩洞,以及两座16世纪建造的清真寺和101个以人、动物和几何图形为主题的壁画岩洞。它们散布在五座山峰和各个山坡。

人们相信,各个拜神场所可以治愈不育、头痛和背痛,并让人长命百岁。几千年来,朝圣者们用脚印把这些拜神场连接起来。苏莱曼圣山被认为是中亚地区圣山的最完整象征,被崇拜了长达好几个世纪,而人们对这些山峰的崇敬则混合了先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

它满足了标准的第3条。

斯托克雷特宅邸:比利时20世纪的遗产

斯托克雷特宅邸,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郊区,建于1905年至1911年,是20世纪其中一座最具有艺术气质、最豪华的现代建筑,是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其本身与内部的华丽装潢浑然一体,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银行家兼艺术收藏家阿道尔夫·托克雷特在1905年委托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的主要建筑师约瑟夫·霍夫曼设计该住宅时,他在该项目中未做出任何审美和资金限制。住宅和花园于1911年完工,严格的几何特征成为新艺术派的一个转折点,预示着建筑业中装饰派艺术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到来。

斯托克雷特宅邸是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的最精湛和同质性建筑之一,具有科罗曼·莫塞尔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作品的特征,展现出创造“纯粹艺术品”的渴望。

该住宅见证了欧洲建筑的艺术复兴,至今不论宅邸内外部,皆妥善完整保存着最初家具和装饰。今天,斯托克雷特宅邸仍然为斯托克雷特家族的财产,不对游客开放。

斯托克雷特宅邸满足了入选标准的第1、2条。

埃库莱斯灯塔: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记忆

埃库莱斯灯塔是目前唯一结构与功能保护良好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灯塔,位于西班牙西北部,距离加利西亚拉科鲁尼亚的2.4公里的一个半岛上,屹立在北大西洋的西班牙海岸上。该塔的名字埃库莱斯来源于希腊神话的大力神,是现时西班牙第二高的灯塔。

该塔建造于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时期),是至今仍然使用的古罗马时期灯塔中历史最悠久的,距今约有1900年。该塔建于57米高的岩石上,塔高约55米。全塔分成三层,第一层对应着罗马结构的灯塔,紧邻灯塔底座的是一个小的方形罗马建筑,底座涵盖一座雕塑花园,包括铁器时代石雕和穆斯林墓园。

埃库莱斯灯塔满足了标准的第3条。

庞特斯沃泰水渡槽与运河:工业革命时期的典范

庞特斯沃泰水渡槽与运河位于英国威尔斯的东北部,总长18公里,完成于十九世纪初,是工业革命时期土木工程的一项巨大成就。运河横跨各种不同地形,由于所在地区地理条件限制,完全没有使用水闸,建设需要许多大胆创新的施工解决方案。

该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著名的土木工程师托马斯·特尔福德设计的,他应用浇铸与锻铁,使高架水道的拱形桥弧形结构,重量轻而坚固,是金属使用于工程建设之创举。这种既雄伟又优雅的金属建筑,是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杰作。

庞特斯沃泰水渡槽与运河被誉为天才创意经典作品,这一天才建筑显示出当时欧洲所掌握的各项建筑技术的融合,它作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灵感为世界各地的其他建筑工程提供了启发。

它符合了标准的第1、2、4条。

大里贝拉历史中心旧城:历史的见证

大里贝拉历史中心旧城,位于佛得角圣地亚哥岛的南部,其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末。这座在18世纪后期被重新命名为旧城的大里贝拉城镇是热带地区第一个欧洲殖民基地。这里曾经郁郁葱葱,是航海家在大西洋航行必须停靠的中转站。

大里贝拉良好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贩运奴隶的集散地。从几内亚海湾沿岸贩运来的奴隶,在这里经“教化”、恢复体力后,再由纷至沓来的黑奴船运载横渡大西洋,贩卖到南美洲种植园去。

首批葡萄牙移民登陆70年后,大里贝拉初具城镇规模。这里既是葡萄牙在西非的第一个建筑,也是欧洲在热带地区建的第一个建筑。该城的日渐繁荣和逐步积累起来的财富,使其成为海盗船经常攻击的目标。为抗盗护城,1593年修建了圣菲利佩要塞,但仍然抵抗不了海盗船的攻击。1712年,赫赫有名的法国海盗雅克·卡萨特攻克要塞,将大里贝拉城夷为平地。

作为当地的历史见证,大里贝拉历史中心旧城保留着最初的街道布局,包括两个教堂、一处要塞以及位于城镇中心刑罚奴隶的大理石奴隶桩等均已成为遗迹。

该遗产的入选符合标准的第5条。

勒洛克勒镇和拉绍德村:巨大的工厂城镇

勒洛克勒镇和拉绍德村是位于瑞士的侏罗山下毗邻的双子城。十九世纪初发生的大火后,两座小镇拥有了一直到现在的单一的制表产业。由居住区和工厂混合而成的可扩展式并行带状分布规划,体现钟表制作的要求,并沿袭至今。两城镇的规划还涵盖了从作坊手工生产制作至19世纪末期、20世纪更密集的工厂化生产的转化变迁。城市的住宅与工厂错落有致,展现出了单一制造业城镇保存良好且依然活跃的杰出典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把拉绍德村描述为“巨大的工厂城镇”。勒洛克勒镇和拉绍德村成功入遗说明了委员会对于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工业遗产的偏重。

它符合了入选标准中的第4条。

朝鲜王陵:祖先的回忆

朝鲜王陵从1408年至1966年经历了5个多世纪,被誉为祖先的回忆,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被选为墓地,而且背山面水,与远处的山脊形成理想的层次。

除坟堆之外,构成该墓地的其它建筑还包括一个T型木制神灶、石碑护罩、皇家厨房和警卫室、红油漆大门和守墓者的房间。地基外侧由刻有人物和动物的石材构成。

韩国的朝鲜王陵与韩国的庆州历史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高句丽古墓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朝鲜半岛王陵系列。

满足标准的第3、4、6条是它入选的理由。

洛罗派尼遗址:布基纳法索的首个世界遗产

洛罗派尼遗址,位于布基纳法索与科特迪瓦、加纳、多哥交界的边疆地区,是布基纳法索首次列入的世界遗产。

该遗址占地11130平方米,至少有1000年历史。洛罗派尼遗址的石墙是劳毕区域十座堡垒中100堵石砌围墙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数量是其中的的绝大多数,它们见证了横穿撒哈拉沙漠黄金贸易的鼎盛时期。

洛罗派尼曾是罗朗或库兰戈族人所占据的城堡,控制着该地区的黄金提炼和贸易,并在14至17世纪达到鼎盛,但似乎在历史长河中某一时刻被放弃。遗址四周充满着许多秘密有待发掘,期待这块19世纪初最终被遗弃的土地展现更多的信息。

它符合了入选标准的第3条。

以上就是今年入选“世遗”的10处文化遗产的独特所在。我们不难看出,这10处文化遗产在建筑特点、文化底蕴等众多方面各有千秋,难怪委员会会宠爱有加。

上一篇: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下一篇:清明节祭英烈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