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绩效管理落地生根

2024-08-18

让绩效管理落地生根(精选6篇)

让绩效管理落地生根 第1篇

强化执行力,让精细化管理落地生根

自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以来,我公司自上而下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研讨和详尽的部署,精细化管理工作得以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一些单位和员工对该项工作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执行不到位,对部分文件的要求还浮在面上,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些情况,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让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识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了解项目精细化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迅速掀起全员学习、参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热潮,装饰公司精细化推荐方案编写了《宣传提纲》,同时号召各级干部和广大员工,加强责任意识,强化执行力,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公司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对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员工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公司当前面临形势的严峻性,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总认为上面只是走走过场,下面应付一下检查,就能蒙混过关。一些项目领导对于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几个集中都答不出来。在9月24日集团公司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王广钟总经理明确指出,凡未按要求开展工作或做表面文章应付的,项目经理就地免职,对工作没有做到位的,要进行处罚并限期整改。各单位总经理是本单位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果精细化管理工作在本单位项目抽查中不达标,总经理要引咎辞职。

2.对精细化管理文件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对精细化管理文件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员工对文件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的人把管理文件束之高阁,不看或者很少看文件;有的人对文件一知半解,只看很少一部分文件,片面地理解精细化管理工作;有的项目没有把精细化管理工作安排到人头,没有把文件要求研究完、理解透。

3.分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分公司对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力度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学习、宣贯精细化管理系列文件,利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有利契机,进一步理顺分公司与公司其他项目部的关系、理顺分公司与区域性指挥部的关系、理顺分公司与内部项目部的关系,让分公司的管理链条更清晰,业务流程更优化,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4.公司本部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督促作用发挥不明显

公司本部职能部门对精细化管理相关要求理解不全面,对项目的督促作用发挥不明显。本部职能部门在检查时没有发现项目部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严格要求项目部限期整改;对要求限期整改的问题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不回过头来清理项目整改反馈情况;对一些没有按要求整改的项目心慈手软,不予处罚,存在做老好人的思想;发现了一些项目存在不执行、假执行的情况,但职能部门缺乏相应的手段,还停留在打电话提要求的层面。

二、充分认识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1.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载体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精髓,是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对生产经营实行有效管控的现代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要使用更加精细的管理尺度,对所有管理要素进行全过程管控、全方位管理,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保证企业战略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效贯彻并发挥作用。通过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

2.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应对市场竞争的根本举措 多年来,电务公司在中铁二局各子公司的多项指标上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在铁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目前,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各有两家电气化集团公司、中交集团和通号公司也都新成立了电气化集团公司,参与竞争的大型电气化公司越来越多,如何站稳脚跟与大型企业展开竞争已变得迫在眉睫。

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于5月15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动员大会,为中国中铁系统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拉开序幕。经过一系列前期的准备和学习后,公司10月17日正式发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操作指南》。该《指南》明确了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将成为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中铁精细化管理要求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推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既是上级组织的硬性规定,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公司打开市场参与竞争,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项目管理“受制于人”的状态,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就是要强化企业和项目两个管理责任,实现工程项目的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管理;就是要突出“效益最大化”原则,抓住“成本管理”核心,强化“过程控制”主线,让精细化管理延伸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扭转当前项目的被动局面,改善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准确掌握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目前电务公司建立了以总公司下发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为主的精细化管理系列文件和标准,包括将中国中铁下发的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及表格整理形成《中国中铁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文件汇编》,发布了《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操作指南》。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体现了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13化管理”内容,即项目管理层级化、要素管控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产品清单预算化、管理责任矩阵化、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流程标准化、作业队伍组织化、管理报告格式化、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团队理念国际化。在公司层面的要素管控方面,突出了“12大集中”的内容,即物资集中采购配送、设备集中采购和租赁、劳务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施工组织设计集中管理、限价集中管理、合同集中管理、业务流程集中制定、管理策划集中进行、责任成本集中管控、二次经营集中组织、督导检查集中进行。

概括起来讲,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一个目标、两大转变、三支队伍、四大支撑、五个集中、六大关口。

一个目标,就是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些年,我们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虽然在逐步提高,但是企业利润水平较低、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存贷双高、存货居高不下等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部分二级公司发展质量不高,部分三级公司和工程项目亏损严重,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短板”。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管理问题。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突出“效益最大化”这个原则,抓住“成本管理”这个核心,强化“过程控制”这条主线,让精细化管理的措施覆盖到工程投标、成本核算、施工生产组织、流程管控、调概索赔、工程清算等各个环节;覆盖到安全质量管理、劳务队伍管理、物资采购供应、机械设备租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从而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率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从今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使企业利润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企业。

两大转变,就是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前台管理向后台管理转变。

多年来,我们在项目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管控机制。全公司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仍然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的状态,主要采取的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经济责任承包制,把项目管理的成败维系在项目经理一个人身上,而企业法人对项目缺乏有效的管控,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对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颠覆性的变革,通过抓住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这个“牛鼻子”,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就是要通过加强企业法人对项目的直接管控,强化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的管理责任,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的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管理。

三支队伍,就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团队、执行团队、作业团队等三支队伍。

一是管理团队,是指三级公司法人管项目的队伍。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强调法人管项目,就需要建立健全二三级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架构,特别是建立健全三级企业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管理团队。为此,股份公司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部门,建立完善后台成本管控体系,建立管理、技术、作业标准,明确管理流程和成本管控关键要素,切实加强企业对工程项目的投标管理、前期策划、项目部组建、施工准备、过程管理、收尾管理、后评价等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后台集中管控,为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执行团队,是指职业项目经理人队伍。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项目执行团队。为此,股份公司出台了职业项目经理管理办法,对全公司职业项目经理分级、认定、聘用、考核、管理和薪酬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管理保障。三是作业团队,是指作业层实体。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需要一支规范化、标准化的高技能作业团队。为此,股份公司出台了组建作业层实体的指导意见,对组建作业层实体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措施、优惠政策、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全公司大力发展由企业监控、骨干发起、员工参与、吸纳社会资本和劳务人员组建的作业层实体,参与企业内部市场竞争,承担工程项目专业化分包任务,为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实施保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抓好作业层实体的主要发起人和发起人团队建设。

四大支撑,就是组织支撑、标准支撑、系统支撑和流程支撑。

一是组织支撑,是指股份公司出台的关于工程项目“一定编两定额”的管理制度。“一定编两定额”是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特别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项目部合同签订、劳务分包、价格管控、收方结算、方案审批、物资采购、设备采购租赁、资金使用、利益分配等关键性后台管控工作均与之密切相关。所谓“一定编”是指不同规模、不同工程类别的项目机构定编定员;“两定额”是指不同地区项目部的人年均管理费用定额;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类别项目的劳务分包指导价(定额)。要求二级公司按指导价管理,三级公司、项目部实行限价管理,建立价格系统平台。股份公司还将发布二、三级企业机关运营成本标准,作为二、三级企业运营成本管理的依据。二是标准支撑,是指施工作业指导书,就是公司通过制订工程项目管理手册、临时工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各项业务工作标准、明晰各项管理和作业流程、统一输出格式,规范项目各项管理行为。三是系统支撑,是指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中国中铁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对项目实行后台控制的核心作用,督导项目部依托《中国中铁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信息平台,开展合同管理、方案预控、责任成本预算、验工计价、变更索赔、数量控制、费用控制、收方结算、核算分析、绩效考核、报表等日常业务工作,公司则通过后台实现在线实时审批、实时监控、实时预警等功能,并以支付为基本控制手段,对项目实施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管控,通过有效控制,规范项目各项管理行为。根据要求,公司有11个项目(福州轨道交通1号线、东莞车辆段四电工程、东莞R2线信号工程、杭州地铁4号线一期变电工程、广州1号线开关柜大修工程、昆明草海BT项目、贵阳市花果园T1区消防工程、成蒲西环既有线接触网与信号改造工程、成都南延线路灯工程8标、成都地铁1号线南延线、西安和谐号机车检修工程)从1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四是流程支撑,是指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包括结算支付在内的88个业务流程,就是公司通过构建合同签订、预算分解管理、临时工程方案决策,大型机械设备和周转料配置方案决策,劳务分包决策,物资计划、采购、验收、发放管理,周转材料管理,劳务收方结算,经济活动分析,责任成本计价和项目竣工结算等管理业务流程,建立完善后台管控体系。

五个集中,就是劳务队伍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物资集中招标采购、设备集中采购租赁、施工组织设计集中管理。

一是劳务队伍集中管理,就是要求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合格劳务分包供方名录,按照核心型、紧密型、普通型实行分类管理。对列入不合格名单的外部劳务队伍,股份公司所属各单位三年内一律不得使用。要统一规划劳务基地的建设,与地方政府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模式,对施工生产急需工种和骨干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时充实到工程项目的操作层,提高工程施工作业水平。二是资金集中管理,就是要求利用企业资金管理平台上收下划、银行后台资金实时归集、办理银行汇票存入全额保证金等方式进行资金集中。同时要求公司对项目资金实行“AB”户管理,项目收到业主拨付的所有资金必须及时全额划入A户,将资金审批和拨付纳入《中国中铁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严把资金结算支付关,加强后台管控。三是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就是要求各单位根据工程项目实际,从上级管理单位发布的《合格物资供方名录》中选择供应商,推行工程主要物资区域集中招标采购、战略采购、工程辅料网上竞价采购;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开发的《中国中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资采购业务;公司通过周转料管理信息平台,发布指导价,定期更新信息,优先从内部调剂、租赁;项目部物资(含周转材料)采购、租赁合同由项目部报公司审批后签订,实行集中审批、集中结算、集中支付。四是设备集中采购租赁,就是要求机械设备购置根据公司相关办法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公司通过机械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定期发布租赁指导价,实行内部调剂,内部资源不能满足项目需要时,通过外部集中租赁解决;租赁机械设备必须执行租赁合同评审制度,租赁合同经项目部领导和相关部门评审、会签,并报公司审批后签订,实行集中审批、集中结算、集中支付。五是施工组织设计集中管理,就是要求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报公司评审和审批,项目部根据单项工程技术难度、规模、安全风险等级、工期等要素和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公司专项施工方案等级划分标准,合理划分专项方案等级及编制报审计划,上报公司技术管理部门审核;在进行主要施工方案制订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方案比选,保证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先进性、经济合理性。

六大关口,就是投标评审关、成本核算关、责任落实关、调概索赔关、结算消号关、绩效考核关。

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必须在工程项目过程控制上切实把好“六关”:一是“投标评审关”,要进一步落实工程项目投标的“底线”要求,决不能再搞到处出击、广种薄收、“卖牌子”、大量垫资、赔钱赚吆喝的事,不能让项目输在起跑线上;二是“成本测算关”,要对新开工项目进行全面的成本测算,搞清各个环节的赢亏点,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责任落实关”,要细化工程项目经营责任承包制,全面落实项目经理经营风险抵押和全员经营承包责任,实行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过程监控关”,要对工程项目分包、劳务分包、材料采购、机械使用、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实行全面的后台管理,堵住项目效益流失的各种漏洞;五是“调概索赔关”,要进一步细化工程项目的设计变更和调概索赔,加大清收清欠的力度,算清每一笔账,完善各种资料,落实清收清欠责任制,最大限度地保证和提升项目收益;六是“结算销号关”,要切实加大对已完工项目的工程清算、审计、余款清收以及后评价工作,切实做到工完账清、责任明确,奖罚兑现,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够做到全周期经营、全过程管控、全方位盈利。

四、加强执行,让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落地生根

1.强化职能部门作用发挥,推动精细化管理顺利执行。机关是公司的决策管理中心和大脑中枢,是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职能部门又是机关的细胞,是机关工作的基础,担负着各项管理的检查、督促、考核、服务等职能,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桥梁纽带作用。要让精细化管理各项要求顺利、不打折扣的在项目执行,必须加强公司本部职能部门的执行力,从机关职能部门开始做起。

第一,强化表率意识。机关职能部门要做抓落实的表率,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赢得大家的信赖。要身先士卒的学习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把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理解透,成为自己分管工作范围内的专家,要对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和要求进行完整的解读,便于指导项目部工作。

第二,强化制度意识。抓落实必须依靠制度,用制度管人。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抓好制度的强贯、强记、强考工作,以制度的贯彻落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上台阶。

第三,强化服务意识。为基层搞好服务,是机关职能的要求,是机关作风的体现,是机关工作指导思想的准则。因此,机关职能部门应把工作定位在基层,把责任践行在基层,对于项目部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

第四,强化执行意识。执行力是机关职能部门,特别是部门负责人必备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因此,职能部门要按照“执行决策不动摇、执行纪律不走样、执行制度不变通”的原则,培养个人执行力,强化决策、纪律、制度的权威性、严明性和刚硬性。机关职能部门在精细化管理检查中,发现项目存在问题,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项目部按期整改,如果基层项目部没有按期整改,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让项目部整改到位。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以律促行。近期,公司将要把各职能部门对项目部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督导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与公司本部的绩效工资挂钩。

2.健全制度并严格贯彻,保证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精细化管理”推进过程中需要我们有“规则”,而且规则要系统和细化。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划分清楚职责、明确任务和分工,把制度落实到位。这些制度和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中铁下发的系列文件是我们推进精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公司编发的“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操作指南”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要开展什么工作,集团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手册”告诉我们该怎么开展工作。可以说,我们的制度是比较健全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执行的规则。不但要加强制度建设,更要加强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公司的执行力,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3.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精细化管理有效执行

精细化管理要有效执行,执行力非常关键,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干工作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雷厉风行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坚决解决执行不力,执行失败的问题。从公司精细化管理推进的薄弱环节可以看出,公司部分单位工作质量低下,效率不高。部分单位和员工“差不多”、“想当然”的思维同样存在,而且也是根深蒂固。原有的工作思维方式,那都是自己的“规则”,这些形成的规则与企业的规章制度可能很不相符,甚至完全相悖。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大家摒弃“差不多”的思想,形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让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和公司的指令快速、高效的实施并完成。

4.加强考核奖惩等工作,保证精细化管理有力执行

切实兑现考核奖惩等工作,是加强公司执行力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把精细化管理推进情况与绩效考核等考核指标挂钩,能有利的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如何实施利用好这一工具,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关键。所以,实施考核必须要达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否则,反而起很大负面作用。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易于操作的考核措施,考核力求公平公正,要严格兑现奖惩。没有很强的执行力或者激励、奖惩制度,很多单位都想着“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如果干不好也没什么惩罚”。如果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工作氛围,那么推行工作肯定干不好。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是对工程项目管理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是对现行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的颠覆性变革,是新形势下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从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到中铁二局集团公司,再到电务公司,各级领导班子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对各单位、各级管理人员的要求是强制性的,是一项必须要开展,而且要长期不打折扣开展的工作。各级干部和广大员工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重大意义,发挥主人翁精神,同心同向,坚定不移,为企业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奉献智慧和力量。

让绩效管理落地生根 第2篇

全国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强调,要进一步明确要求、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推进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实。管党治党的责任是最根本的政治责任。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党的建设“一线总指挥”,必须把落实党建责任作为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下功夫、见真章。

心中有党是落实党建责任的根本要求。心中有党具体而不抽象,抓不抓党建、抓没抓好党建,实质是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忧患意识、党性意识的拷问。要树牢党建责任心。牢记“第一身份是党的书记、第一职责是管党治党”,把“党建是最大政绩”作为镌刻在思想灵魂深处的价值认同,时时勿忘、时时检视。要落实党建责任制。端正政绩观、发展观,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发展第一要务和党建第一责任的关系,既算好经济账,更算好“政治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一个地方党的建设负责。要精耕党建“责任田”。科学制定党建工作目标,完善党建工作绩效管理,从党建工作薄弱点入手、向落实责任关键处发力,不因共性问题而不改、不因现实困难而不为,抓具体、抓深入,盯住抓、抓到底,把心中有党转化为聚精会神抓党建的生动实践。

务实为民是落实党建责任的价值取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谋福祉是落实党建责任最核心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以人民为

— 1 — 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于为党争取人心、赢得民心,整体推进各领域融合引领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始终体现人民至上,让党的工作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建立县领导分管乡镇、村级事务准入、村干部绩效考核等制度,推动基层工作规范高效、活力迸发。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推行先进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后进党组织差异化整顿,推动基层党组织每年有变化、年年有进步。要在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不断提升组织力。实施千名乡村振兴书记挂职培养和千名村级后备干部培育工程,开展村干部信息技术“扫盲”和“头雁书记”评选,注重农村优秀人才、党员、村干部“三向培养”,把最广泛、最优秀的力量凝聚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

从严从实是落实党建责任的行动指南。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是主业、是信任,必须把从严从实要求贯穿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坚持清单化明责。全岗位建立党建责任清单,分季度建立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分领域建立党组织工作清单,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责任体系。要坚持精细化考责。抓住“关键少数”,严格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专项述职制度,形成党建工作“书记抓、抓书记”格局。推行党建工作片区管理,圈定划小党建责任网格,实行抓党建“百分制”督查考评,倒逼党建责任落细落实。要坚持规范化问责。纵深传导“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理念,对那些抓党建停留在“动嘴皮子”“纸上功夫”— 2 — 甚至应付对付、失职失责的,要及时约谈提醒,严肃问责追责,让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

让乡土文化落地生根 第3篇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今天的孩子如果不知道家乡的人文历史、独特民俗、传统技艺,无疑是现代教育的缺失和遗憾。因此,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乡土文化精华,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内涵,是新时期留住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2008 年以来,由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政协牵头,组织团队开发了县级小学义务教育乡土教材,历经编写、试教、推广等阶段,乡土教材在全县40所民族聚居区学校得以实施,从而让优秀的乡土文化嵌入孩子的心里、脑里。

一、乡土教育的发展现状

长顺县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境内有汉族、布依族、苗族等24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6.4%,古称“夜郎故地,杜鹃之乡”。

经过10年的撤点并校,长顺县现有小学71所,小学教学点13个,初级中学14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 所,高级中学1 所,中职学校1 所,幼儿园44 所,在校在园学生和幼儿42000 余人,教职工2600 多人。各级各类教育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乡土教育边缘化,地方课程成为主课的阵地,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裂的危机。长顺中小学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按照统一课标开展教学,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作为传承地方文化的地方课程也成了辅助语文、数学的第二课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之小规模学校撤并,寄宿制学校增多,学生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原来全靠家长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被打破,寄宿儿童从小失去了传统家庭教育的机会,这些孩子对本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对风俗习惯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一代已经失去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愿望,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慢慢走向消亡,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脱节,民族文化成为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的文化符号。

其次是乡村学校工作与乡村生活脱节。乡村学校虽然坐落在村寨,但多数教师没有深入乡村生活,许多工作无法开展。在“两基”攻坚的同时,上级要求各校深入村寨开展扫盲教育和宣传“两基”工作,但效果并不好。而坐落在布依村寨的冗雷小学把“教育政策法规”“两基知识”“农技知识”“保学控辍”等内容分别编成布依山歌,由村民在赶场天演唱,并把演唱光碟发给学生带回家给家长观看,工作效益大增,不仅完成了当年扫盲任务,还动员了辍学在外务工的79名学生返校读书。

这件事使教师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不能脱离乡村实际。面对农村教育的困境,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落实和推进课程改革,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很好地保护与传承下来。于是,部分学校的教师开始尝试新的课题—乡土教育。

二、乡土课程的开发

2006 年前后,长顺县冗雷小学、摆雅小学、马路小学的教师结合当地民族情况,率先尝试编写乡土知识读本,把民族文化引进校园。马路小学和摆雅小学主要选编了地戏和舞蹈,学生较为喜欢,而冗雷小学编写的《布依遗风》虽然详尽介绍了布依族的起源、教育、风俗习惯、节日、人物等,但内容多、形式单一、没有互动性,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们一时陷入被动局面。

2008 年10 月,县政协到湖南凤凰参加全国第三届乡土教材研讨会,对本县乡土课程开发进行了指导。2009年5月,又成立了由县政协、教育局、民宗局和前期尝试编写校本教材的教师组成的“长顺县九年义务小学阶段地方教材编写小组”。在专家指导下,培训乡土课程开发人员,依靠当地师生和乡土人才的力量,2010年10月开发出长顺县第一本乡土教材—《这方热土这方情》,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试用,同时还编写了教学辅导用书,正式把乡土文化引入课堂。

三、乡土课程带来的影响

为使教材得到较好地使用,县政协牵头的开发团队采取先行试点的做法,选择了苗族、布依族、屯堡人较多的三所小学试点,将开发的教材应用于教学,在督导推进中总结经验,由点及面推广至全县40所学校。如今,乡土课程已在40 所乡村学校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这些年来,长顺县乡土教材经历了编写、试教、推广、评估等过程,许多教师以学习培训、试教推广、实践活动等形式参与其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学校到社区、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转变与提高。

1.乡土文化接受范围扩展

首先是教师的转变。在开始编写民族知识读本时,选编内容多、原创少、操作性不强,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在参加编写县级乡土教材后,大家认识到,乡土教材编写要有本土气息,不能应收尽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当成地方史志来编写。其次是家长的转变。一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家长都习惯把“民族文化”当成落后、愚昧的东西,拒绝传授给子女,所以才造成许多非物质文化失传。乡土教材的开发编写过程中,我们引入了许多现实素材,许多家长都想不到自己还能上教材,感到很亲切,生活中也开始积极向孩子们传承民间文化。

2.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乡村学校,许多教师虽然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但教学技能欠缺。许多教师把乡土课程当成语文课来教,讲得多,做得少,讲得细,做得虚,教师包办,生怕完不成任务。推广乡土教材后,教师从培训中得到启发,大胆采用“参与式”教学,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有的以课堂学习为主,课外实践为辅;有的则以课外实践为主,课堂学习为辅;有的则是课内外相结合,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还有的是以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在其他学科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提升了教学质量。

3.校园文化特色显明

这些年来,农村学校一直在模仿城市教育,沦为城市教育的尾巴,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主题不够突出。在实施乡土教育过程中,教师深刻体会到,学校既然坐落在民族村寨,校园文化就要体现民族特色,要求学校努力做到“五个一”—有一处民族风格建筑,有一本民族知识读本,有一套民族服装,有一台民族文艺节目,有一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校园文化建设保持鲜明的特色和个性。

4.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农村学生见识少,缺少交流,大多性格内向,上课只听不发言,教师启而不发,教育质量不高。在使用乡土教材的班级,由于教师多采用参与式教学,学生转变很大,课堂发言积极,喜欢参加实践活动,教学成绩逐年提高。试教乡土教材的过程中,学校把科技实践活动与之结合,作为学校开展科技实践的一个项目。2012 年举办的贵州省第28届青少年科技大赛上,冗雷小学选送的“让民族之花盛开于美丽校园”主题活动获得科技实践类二等奖,这让我们看到了乡土教育的希望。

5.村校互动日渐加强

陶行知先生最大的愿望是让“学校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心”。乡村学校虽然坐落在村里,但相互间却很少往来。在乡土课程教学中,学校主动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又主动承担主持村里民族节日庆祝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时事宣讲改为村民乐于接受的形式,指导村民自编自演文化节目,使村民有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这样就拉近了学校与村民的距离,学校逐渐成为村里文化活动的中心,也积极推进了该县“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建设。

6.民族文化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长顺乡土教育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贵州省教育厅和民宗委先后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长顺冗雷、摆雅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三所试点学校成为长顺乡土课程师资的培训基地。正如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王鉴所言:“长顺乡土课程的开发及教材出版,使少数民族文化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可能。”而乡土教育让更多的乡村学校美丽起来,与社区的联系紧密起来,让乡愁乡情留了下来。

让教育公平落地生根 第4篇

一、建立公平教育的管理体系

制度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和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条理化、系统化,并具体规定为遵守的条文。我园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新增了与课题相对应的制度,从而维护了幼儿园正常有序的工作,提高了幼儿园的管理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我园教科工作的有效实施,是课题开展的有效保证。

1.教育理念体现先进性。

公平教育是指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包括特殊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是相同的。我园的公平教育的对象是所有进入我们幼儿园就读的孩子,包括在园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他们提供同等待遇、参与同等活动、得到同等关注等等。公平教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映照自我、认识自我,它又是一种求真务实、表里如一的科学态度,它更是一种关注,是对孩子的当下幸福、一生发展的关注,它能使我们在培养目标的视野里无歧视孩子之憾和本末倒置之过。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逐渐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并将自己的价值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敬业、奉献、爱岗、爱幼的优秀教师。

2.机制确立体现现实性。

外来孩子入园就读的人数近年来直线增长,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我园努力在班额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吸纳在乘航办事处各企业且五证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入学,分插在各班,并不收一分赞助费,在园享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所有待遇,接受同样的教育。对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外来孩子,我们给予延缓交费时间,并减免部分管保费,为他们尽快解决入学就读问题。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孩子的需要。如在对新入园的外来孩子的语言发展调查后,我们采取了“用简单方言呼唤外来孩子的昵称”,让他们有亲近感;在全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中发现外来孩子的独立性比较强,但行为习惯比较差、好动等,我们采取了“互助共赢”的举措;在外来孩子家庭藏书情况的调查后,我园向家长开放了阅览室等,使课题的研究得到很好的保证。

3.管理制度体现公平性。

为使这个课题管理的全程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我园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制定了外来孩子入学优惠制度、早早班和晚晚班制度(免费)、外出大型活动集体参与制度、新入园外来孩子的管理制度、行政领导常规检查制度(及时反馈教师的日常行为情况是否规范)、幼儿园公开课活动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并加强机制与经费的保障,使我园课题管理制度更具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规范性和全面性,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4.教师行为体现规范性。

无论多么优惠的政策、人性化的制度、优厚的教育资源,都要通过教师的行为来实施。为了使老师们的教学行为更规范,我园对教师出台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如教师日常行为十要十不要、教师一日活动组织要求、教师每日必读、教师文明语、教师七心要求等。我们要求老师必须每天与每一个外来孩子至少亲密接触一次,让老师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规范并优化自己的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幸福。

二、营造公平教育的环境氛围

透过环境这个窗口,不仅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容貌,更可以体现幼儿园的内部管理和文化底蕴。我园坚持“让每位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位家长放心满意”的教育理念,树立大教育观,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积极营造公平的、轻松快乐的氛围,使孩子们在与环境的融合、对话、探索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孩子整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1.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应是孩子的家园、乐园、花园,在物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入手,为幼儿创设了孩子乐园、特色长廊、班级环境等,并处处突出公平、充满童趣、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环境。

(1)融入环境,产生归属感。

我园536个孩子的笑脸张贴在门口大厅的墙上,并附有一行醒目的文字:每个孩子都很棒,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一群孩子就像一个小社会,所有个体都享有公平机会、关怀、快乐和成功。照片后的寓意是:每天孩子们一进入幼儿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自己灿烂的微笑,从而带给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并产生“我是幼儿园的一员”、“我很快乐”、“幼儿园就像我的家”,这种积极的情感会引导着孩子自信、主动、快乐、健康地发展。另外老师们还根据孩子地域的不同,创设了“我的家乡”风俗版,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自己家乡的特色、景点、特产等布置到这个版块中,让各地域的孩子绘声绘色的、充满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家乡,让全园孩子互相了解,共享全国各地美丽的家乡风光,让外来孩子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幼儿园的一分子,是班级小家庭的一员,从而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快乐。

(2)装点环境,体现参与性。

特色长廊是我园美术特色的魅力缩影,是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创设的、与公平教育相适应的、与发展相统一的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如家园共制的作品,有科技小制作、有废旧材料制作、有泥工造型等;墙壁上是各班幼儿的各种作品:有美丽的装饰画、诗意的水墨画、多彩的水粉画、创意线贴画、奇妙的版画、流畅的线描画等;横梁上悬挂的是幼儿的水粉画作品,经过巧妙的装饰而成的。各班的老师还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地域差异、个性差异等,为孩子们提供了足量的、可操作的、有层次的、能变化的各种富有挑战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2.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

nlc202309011241

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情绪情感、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幼儿园能否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精神环境是关键。因此,目前我园以“让每位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位家长放心满意”为教育理念,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外地孩子的到来,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为了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老师们都心甘情愿地说: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就值得。于是各班老师与每一个外来孩子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每天与每一个孩子至少亲密接触一次(小班采取抱一抱、中班拉拉手、大班摸摸头等),并蹲下身来微笑着用柔和的语气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诉苦,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体悟他们的一举一动,爱护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错,体谅和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生活在没有顾虑、没有压抑的宽松环境中,有话敢说敢讲,遇事敢想敢做,从而使他们建立自信心,在同伴、老师、成人面前获得自信。

(2)建立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

对于刚入园的外来孩子,他们对我们的幼儿园、班级、周围的环境不熟悉,班级常规不了解,于是我们开展了外来孩子和本地孩子手拉手活动。根据班级本地孩子与外来孩子的数量灵活结对,可以是一对一或两对一牵手等自由结对,带他们一起上盥洗室,一起做游戏,根据孩子意愿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集体外出散步等,让外来孩子感受到温暖,驱除陌生感,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尽快融入到班级集体生活中来,形成幼儿间的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共同享有良好的集体氛围。同时班级里还开展小手拉小手的“献爱心”活动,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好吃的零食、漂亮的衣服等捐给部分特别贫困的外来孩子,让他们享受同伴间的爱心,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

3.指导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了了解外来孩子的家长对创设家庭环境的重视程度及目前的家庭环境状况,我们于2009年9月20日,向全园133位外来孩子家长发放了一份有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环境创设的认识是模糊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不能正确认识,而且存在小部分的家长与幼儿园的工作不配合或不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多种活动来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创设良好而有序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

(1)让家长积极主动地接受家教指导。

家教指导是纷繁复杂的工作,因为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的文化学历层次不同,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同等,这些给我们的家教指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让这些家长积极主动地接受家教指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的老师能克服困难,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亲密的感情,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尽心尽职,并感受到教师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尊重自己的意愿,从而产生信任感,消除心理距离,乐意与教师接近,愿意与教师沟通与配合,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家长座谈会、观摩自主区域活动、开放图书阅览室、进行个别家庭访谈等多种活动,并采用个别指导、集体指导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家庭环境的良好创设。

(2)让家长力所能及地创设家庭环境。

通过系列的活动和灵活的指导,这些外来家长在家庭环境创设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如: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几位外来家长对我们的家教工作不能配合,对待孩子的态度极为简单粗暴。为此,我们老师专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家庭访谈。在访谈中,我们让家长冷静地听取我们的意见,使家长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不当行为,从而慢慢改变态度。另外根据家庭藏书的调查结果,我们向家长开放了幼儿园的图书室,学习科学的家教知识。在家庭环境创设过程中,能根据实际经济能力购买相应的图书、玩具等,同时能加强家庭氛围的营造,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定、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企业怎样让文化落地生根 第5篇

◆ 企业怎样让文化落地生根

山东某水泥制造企业,前身为一家国有企业,建于上世纪90年代,技术很先进,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是从全国水泥行业征调来的。工厂建设时期,团队还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而当工厂建设投产之后,先是领导班子内部出现了不团结的现象,继而发展到勾心斗角,发展到员工队伍也拉帮结派。一个本来被寄予发展厚望的企业从投产开始便出现亏损,连年积累,亏损直到数亿。1999年,北京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对这家企业实施了承债式收购。收购完成之后便实施改革。改革的第一步是全员降薪,因为虽然多年亏损,但这个企业不仅有着过多的员工,并且员工人均收入始终属于当地最高水平。典型的“穷寺庙,阔方丈”表现。但是,很快这种改革遇到了强烈对抗,员工聚众围攻从北京派来的总经理,直到动手。最后,这家公司请了一家咨询公司进入,咨询公司首先从企业文化入手,因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变革的主要成本是文化成本,而策略成本则是变革的次要成本。对方企业新的领导班子用了半年的时间明确企业使命和价值观,开展了为期十次的转变观念的培训,并且组织考察了国内数十家优秀企业。这样的工作使得企业的经理人团队和骨干队伍感到了震动,重新建立了不甘人后的危机感和责任心。企业重新显现活力,2000年,这家企业开始赢利。建立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工作获得了初步成果之后,公司开放实施再造企业的第二步:制度跟进。公司重新设计了组织架构,用人制度,薪酬与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开始有人下岗,有人收入减少。与第一次变革相比,一切都在平静中进入。至2003年,这家企业的年利润达到千万元。无疑,这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再造案例,企业文化得到了落地,企业把自己的使命变为员工团队的一种自觉的追求,把企业价值观变成员工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并且,经过持之以恒的经营实践之后,努力让这样的意识成为员工骨子里和血液里的一种东西。因此,衡量企业文化是否落地,关键是要看它对团队是否在产生作用力,作用力是否积极,是否一致。TOP

让改革落地生根心得体会 第6篇

通过对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为系统总结和展示改革的进展和成就,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河南电视台组织拍摄了九集电视政论片《让改革落地生根》,9月3日—9月11日晚在河南新闻联播时间播出,河南省粮食局党组和中原粮食集团党委高度重视,把学习观看《让改革落地生根》作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一项重点任务,确保学习取得成效。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扎实部署。组织召开全体工作人员收看《让改革落地生根》专题会议,学习上级文件精神,部署收看时间节点和措施,要求各科室每天观看结束后交流学习感受,全部9集内容观看结束后,撰写心得体会,由综合科负责存档备案。专题片立足河南改革发展全局,首次以政论片的形式,对河南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平凡历程进行权威的梳理,以五年为跨度,展现党中央顶层改革部署在河南的实施。要求以学习讨论激励改革,展现全体同志务实重干、扎实工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积极贡献。二是结合“两学一做”开展讨论。将收看电视专题片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进一步增强改革决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补齐改革短板,以更有效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当前各项改革工作。

三是坚定改革信念砥砺奋进。通过学习讨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改革信念,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家决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心协力、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该片着力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河南的特色实践,从各领域改革中的典型事例破题,讲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河南故事”,全景展现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如何在河南落地生根。同时,该片突出一个“落点”,深刻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如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河南紧跟中央,已经点燃起“创新驱动”这个腾飞的“新引擎”。改革,往往从最紧迫的环节改起。为拆除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克难攻坚,相关改革措施密集出台。事实证明,伴随着一些措施的推出,河南省创新能量不断释放,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3年前,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南,为河南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要求河南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这“四张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通过机关党支部集体领学、讨论、观看政论片,我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勇气,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牢记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责任与担当;坚定跟着党中央令旗走的信念,努力踏实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把专题讨论与自身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服务大局结合起来,用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河南省粮食局和集团公司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此次通过认真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必须有先行先试的理念、勇于担当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用创新的劲头加快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用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形成制度制定下来,再形成文化传承下去。公司的硬件和软件也要跟上,必须的条件要提供。只有这样,才能够落地生根,而不是随便说说!

上一篇:孔乙己说课课件下一篇:体育教师听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