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2024-07-0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精选6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1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看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发展时期(而我们的课本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活动叫做商品生产,商品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粮食可以吃、衣服可以御寒、遮体、钢铁可以造机器武器等,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不拿来进行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粮食和衣服被作为商品大量的交换,在封建社会初期它大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强盛之时,国与国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换活动,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产生了。最初有战国的刀币、小铢等,发展到后来由白银、黄金、珠宝等稀有物品作为货币。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它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在我国的封时期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尤其是世界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败落,清政府用白银买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战败,后来的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等。充分体现了货币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础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之下,艰难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劳动力开始大量的成为商品,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开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中国的资本家也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资本主义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为不变资本,一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

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和剥削。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亦如此。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在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资本主义走到了尽头。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剥削问题。纸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使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引导更加有力有效。

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先后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强有力的推动措施,从而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引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新生产工艺、新生产理念的引进对激活全国经济有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人员愈来愈成为主要劳动者,电子计算机和监制的自动化机械体系日益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合成材料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

当今社会出现高失业这一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应客观的面对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庞大的失业队伍存在,这支失业大军会有利地促进社会发展,当有新兴行业时它们会马上进入其中促进新兴行业发展,失业大军本身的地位,亦会激发非失业者的工作态度促进社会生产。当然事物总有两面,如果失业大军过于庞大,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失业者的人生引导等,如处理不当会起社会动荡,所以正确的处理失业者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2、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4、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在当代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命活力。面对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感到困惑和疑虑。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但是,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首先,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根本改变。有人说,随着股份制的发展,拥有股票的人越来越多,总有一天西方发达国家会有展成为“人人都是资本家”的社会。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绝大多数股票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或资本财团手中,大多数股民只是持有很少股票的小股东。美国的股票、债券总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0.7%的股票和9.7%的债券,而1%的最富有者占有63%的股票和60%的债券。小股东虽然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并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在股份制的实际运行中,只有大股东才真正具有参与企业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权力。工人持股以及劳资关系的改善,仅仅是一种表象。有时色彩艳丽的表象会使人产生美好的幻觉,但是表象并不等于实质,这是历史的忠告。当我们撩开蒙在劳资关系上的七彩霓裳,就会看清资本那改变不了的本性。恩格斯曾经形象说,资本家为了得到火腿,可以给工人以香肠。火腿与香肠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辩证法。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继续存在和扩大。在1979年,美国最富的20%的人的收入,比最穷的20%的人高出3.5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9倍。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4年8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2004年美国经济状况良好、就业机会增多,但是美国贫困人口仍然比2003年增加了110万,达到3700万人,占总人口的12.7%。这是美国贫困人口连续第四年出现增长。2000年克林顿政府时期,贫困人口为3110万。此后,美国贫困人口一直在增加,2001年为3290万人,2003年达到3580万人。

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以美国为例,二战以后历届总统、副总统及其政府、国会重要成员的背后无不存在垄断财团的支持,而且有些人本身就是巨富家族的成员。穷人想当上总统,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它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平衡和不适应的自我调节,是在其根本制度容许的范围内来进行。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不断演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发展国有经济,雇员持股、股份社会化、福利制度、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等措施,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缓解矛盾,甚至阻止资本主义灭亡的目的。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原因,表面看来似乎是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管理革命等所要求的。但是,究其实质,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调整、缓解由这些方面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维护其统治的需要。无论资产阶级采取何种调整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调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首先,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国有经济,实行股份社会化、雇员持股票计划,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实际上,资产阶级个人所有,许多单个资本联合投资的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和法人社团资本,国家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推出的相应的具体形式的调整,是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与升级。但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并不等于资本关系的社会主义化,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其次,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没有改变。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福利制度与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措施,既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垄断资本为防止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出现工人革命而做出的一种妥协和让步,又是为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而采取的举措。它们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对立,绝不会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奴役的雇佣地位。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

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波澜起伏、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运动史.在其自身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它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目前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国际生产、国际投资、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资本主义,是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的末级台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二是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三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在形成全球寡头垄断市场;四是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更加高级化;五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全球霸权.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还没有成熟到能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地步,因而必须树立共存、团结、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新理念,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走向强盛.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有二重性,既要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的发展潜力,又不能忽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病。由于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以及国家调节机制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1)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即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已不到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有升有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2%。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并成为新的主导产业。(2)在就业结构方面,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从事服务业的白领工人和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的“知识工人”增多,而蓝领工人减少到30~40%。(3)在金融资本方面,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本与各种工商服务业资本融合起来,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4)在企业组织方面,国有企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不断涌现,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加速发展。众多职工和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导致企业股权进一步分散化。(5)在国家调节方面,财政、税收、货币、计划、福利等机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6)在对外关系方面,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西方列强仍然依靠经济交往、文化渗透、军事侵略等方式掠夺和控制不发达国家,强化“中心-边缘”式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新变化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反动的一面,实质上是一种以广大被剥削阶级和被掠夺国家作出牺牲、遭受苦难为前提的一种病态的发展。例如,当代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雇佣劳动强度和剥削程度,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资本的集中推动了生产的社会化,但也加剧垄断,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证券、股票等金融资本畸形发展,使金融体系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投机性和寄生性;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加剧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不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内外矛盾更加暴露出来,变得更加“狂妄”和“野蛮”。从总体上讲,除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富裕外,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改良具有二重性,既要充分认识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效能,又不能忽视这种调节和改良的限度。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良,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的能力与水平,在不同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调节和改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

行的,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也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冲突,因而其作用是有限的。

譬如,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政策,对工人阶级的生活改善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感觉到既拿到了工资,又得到了福利这种“额外好处”。但这种劳动力价值支付形式的变化,没有减轻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控制。1993年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3930万,欧共体成员国的贫困人口也有5200万。1957~1958年、1974~1975年、1979~1982年、1990~1993年间爆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证明资本主义的国家调节机制,不能让资本主义返老还童、青春永驻。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既要认识资本主义的进步意义,又要认清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扮演过非常革命的角色。马克思早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概括地讲,资本主义的文明作用至少表现在:(1)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以大工业为核心的社会化大生产,具有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这就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2)资本主义社会使商品生产成为生产的普遍形式,有利于分工协作的发展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不断促进生产的日益社会化。(3)资本主义摧毁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和人身依附关系,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和人权,把人类从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和能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者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对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也应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毕竟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种对抗形式。它作为建立在掠夺自然和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进行剥削与奴役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必然要造成生产资料与直接生产者相分离,资本与雇佣劳动相对立。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在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侵略和掠夺(经济的或军事的),几乎从未间断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战后长达30多年的冷战,也是由资本主义世界挑起的。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制造的局部战争仍然频频发生,亚非拉一百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处境艰难;即使在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着经济集约化与分配不公,物质充裕与精神空虚,经济全球化加强与国内外矛盾加深等“二律背反”式的怪现象。全面把握资本主义的文明作用和历史局限性,有利于我们抵制完全肯定资本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和完全拒斥资本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四、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对社会主义构成的压力和挑战,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恩格斯说得好,实际的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我们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也就不能真正搞清楚社会主义。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他们不仅利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对苏联东欧进行了“和平演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而且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弱化”战略。所有这些都给社会主义造成了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决不能掉以轻心。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资本主义在对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和体制模式作相应的调整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合作社、股份制、经济计划、社会福利等促使“旧的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提供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突的“线索”,创造扬弃资本主义的“新的经济制度因素”和“新的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准备条件。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的。”列宁也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动力是商品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扩大,虽然它仍有发展的余地,但最终要面临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为了摆脱这三重危机,“必须改变资本主义逻辑,阻止商品和货币关系的普遍统治和发展,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那些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人大多患了历史的近视症,不懂历史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2篇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重点问题:

1、怎样理解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如何?

3、怎样理解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4、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

辨析:

1、商品价值有两个源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

2、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3、利用价值规律,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4、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5、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6、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7、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8、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9、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0、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11、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1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13、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重点问题:

1、如何理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何必然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4、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5、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本质? 辨析:

1、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2、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决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质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3篇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及历史作用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要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法则及其特性, 除此之外他们始终致力于探寻人类的社会进程并试图找寻发展的规律。理解人类社会随着历史演化的根本出发点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关系, 他们提出了这个观点并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基础性的生产关系, 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产关系, 并因此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以上均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所经历地最深入、最彻底地证明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便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它指导并且推动了19世纪以来的一系列社会主义运动。[1]苏联的十月革命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 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愈来愈大的情形下, 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党依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成功的发动革命并取得政权, 由此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新政权的建立对国内革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原理相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便是这种融合的重要产物, 中国共产党凭借着这些理论, 历经十多年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并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升为经济建设指导性思想依据。政治经济学还对其他地方的革命胜利起到了作用, 甚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二战之后, 社会主义在中美、东亚与东欧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并逐渐组建了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衰落的过程就此开始。[2]诚然, 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进程里会遭遇诸如一些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又被资本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挑战;在此期间, 一部分国家在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潮流的逐步趋于主导的情形下, 社会主义的改进与革新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

二、为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与经济进行合适定位

(一) 依据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与经济学进行分类

从学科方面来讲, 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与经济学应归类于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第三等级。经济学是第一等级, 理论经济学是第二等级, 由于政治经济学是二级学科其中的一个分支, 所以政治经济学应归类于经济学学科的第三等级。

(二) 依据阶级的属性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与经济学进行划分

从阶级属性的角度来讲, 每个阶级的经济利益都需要政治经济学的参与, 因此, 出于维护各个阶级自身利益的考虑, 各个阶级都会有适用于自身的经济学。当前世界范围内大致可分为从属于资产阶级的和从属于无产阶级的两类重要的政治经济学。

三、当今中国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与经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 国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外贸导致的问题

中国政府目前已认识到目前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对于出口的过高依赖, 并意识到应更多的利用国内市场来促进经济的发展。[3]通过三个不同的层面我们能够从政治经济学上找寻到相应的解答:

1. 中国现阶段处于发展状态, 在这样状态下的过于依赖外贸是必然性的, 而政治经济学有处于我们对此的理。

2. 政治经济学可为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指引, 它还可为解决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 政治经济学还能寻找阻碍目前政策和制度改进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二) 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之间的差异问题

中国已经从收入分配最为公平的国家逐步成为收入的分配严重不公平的国家之一。而政治经济学能解释产生这种状况的起因, 并可以为扭转这种局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政策与制度建议。

(三) 目前中国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导致的问题

目前由房地产引起的资产泡沫问题在国内要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在中国, 很多年轻人对日渐抬升的房价产生的生存负担存在抱怨。而政治经济学能够通过分析找到相应的原因, 并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性建议来解决资产泡沫的问题。

(四) 怎样完成共产主义目标

经过1978年, 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过早地施行了国有经济与计划经济, 而当时的条件还远远不够成熟。在此之后, 私营企业与市场经济再一次的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效用, 并给中国创造了为期三十多年的GDP增长。但问题却随之而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增长, 如何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转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向共产主义转型的关键问题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学中发现答案。

结论

若是上面提出的问题和目前存在并出现的其他问题能够被政治经济学家们解决的话, 那样就会有更多拥有这方面天赋的年轻人加入研究的队伍;唯有如此, 崭新而光亮的未来才会出现在政治经济学的面前。我们一直坚信, 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必定会在政治经济学甚至社会主义事业方面, 在国内以及全球为其发展与传播做出更大、更多、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梅荣政, 唐昆雄.《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性贡献[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01:15-20.

[2]刘树成.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原则和特点[J].经济研究, 2012, 10:150-15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4篇

一、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给我们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指明了方向,学者们感触很深。大家的一致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应该是习近平指出的“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

但是,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深化研究还不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研究仍然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其中主要是进一步深化研究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春天正在来临,但真正的春天还有待时日,因为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其一,几十年来被削弱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队伍亟待重建;其二,理论上的混乱还需要拨乱反正;其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与教学从人才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还需要进行重构;其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性还需系统化;其五,还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运用及成果宣传。

在当前如何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上,江西财经大学康静萍认为,政治经济学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正面、负面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劳动者就业或创业的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政治、社会稳定的影响。

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首都经贸大学李启英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对一般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揭发和正视一般经济学所回避、掩盖的问题,科学地分析这些问题可能造成各种复杂后果,不断探索和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少学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也在不断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例如,北京工商大学王福成认为,重温《资本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从而有助于我们提高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十三五”规划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广东财经大学王廷惠、黄晓凤联系当前实际,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包容”五大理念为核心的全新发展思想,是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制度发展、发展能力等方面丰富和升级了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作出了中国新贡献,开启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新篇章。

在涉及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南京财经大学张圣兵、王松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有力地指导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周绍东、钱书法还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动态演进的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独创性解读,并由此衍生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策要求,借此推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的伟大历史转变。

二、关于坚持《资本论》基本原理

《资本论》问世至今,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如何坚持《资本论》原理,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新疆财经大学陈静认为,不同的发展理念会在人类的发展实践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发展理念在不同发展观的指引下历经数次变迁,大致经历了初步确立、丰富内涵、曲折发展、拓展创新四个发展阶段。

针对《资本论》研究的现状,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指出,坚持《资本论》原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其一,要树立从中国实践出发的学风,切忌言必称西方。西方理论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是对于中国问题,还是要运用《资本论》原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解决。其二,在坚持《资本论》原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切忌曲解经典理论,以偏概全,一知半解,或者将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强加在其上。其三,经济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谨言慎行,踏实研究学问。因为经济学家担任着为国家、为民族出谋划策的重任,现在很多深层次问题难以解决,实际上是经济学家造成的。其四,要认识到《资本论》的原理只要一经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理论生命力与实践生命力是十分巨大的,这已经被和正在被事实所证明。其五,要从学理性、运用性、实践的验证性上改善《资本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宣传、教育与教学系统,才能真正影响和培育懂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将其运用于中国实践的优秀人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付文军、吉林财经大学胡岳岷结合掌握的材料,归纳了国外学者在解构《资本论》方面形成的六种独到的学术视野,这些解构方法各具特色,但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辩证省思这些解构模式,启发着我们在研读《资本论》时要有正确的方式、虔敬的态度、文本的比较和批判的眼光,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通过对《资本论》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刘小进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流派,并将产权概念引入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分析,为传统经济学带来了冲击。在现代产权理论方面,马克思并未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但产权思想却是蕴含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

同时,河北经贸大学王凯军也认为,浪费最小化是巴泽尔租值耗散理论思想的核心。区别传统立足于结果式的研究,巴泽尔公共领域的财富攫取过程揭示了浪费的产生及其浪费最小化的必然性,对原有的租值耗散理论进行了发展。

田彦平、介小兵、张存刚还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和已经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仍然是我国当前开展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但需要注意其适用一般性、特殊性和局限性的观点。

三、关于《资本论》基本原理与实践

以《资本论》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实践,是我们的重要经验,通过这些实践,促进我们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经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崔朝栋认为,鉴于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已经较大,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宏观二次分配制度,包括完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制度等,这是为了使社会整体贫富差距不至于过大,以保持社会稳定,也就是要保证结果的公平。

以股份制为例,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房付洋、谢元态认为,马克思股份思想的当代意义是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是资本社会化的演化形式,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点”。马克思合作制思想的当代意义是平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共享经济的组织形式。马克思股份合作制度思想的当代意义是历史悠久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高速列车的双轮双轨,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点”,必须同等重视,双轮驱动,平行健康发展。

对于当前中国的土地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刘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的农民土地权益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地产权理论的基础。

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长久不变,并构造新型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要逐步构造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实现农民土地经营权,要稳妥加快推进各层面的农地产权流转来增进农民土地让渡权。

有的学者还较深入地研究了现实理论问题。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罗雄飞认为,狭义“转形问题”长期被当作一个数理逻辑问题,从马克思独特思维方法和《资本论》的内在逻辑看,这是由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的差异引起的一个伪问题。

在当代中国是不是存在剩余价值,学者们十分关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唐思文认为,剩余价值生产和通常利润生产不是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经济危机也不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可能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但其后果和西方不同。

在关于《资本论》的全球意义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张增强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商品、货币、资本、公司等更具有全球性意义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揭示的商品社会或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联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具体的方面与环节得到了验证。

四、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马克思《资本论》基本原理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中国当前面临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如何认识这些新现象、新问题,不少学者提出许多新的观点。西南财经大学丁任重、李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供给和需求具有同一性,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基于此辩证关系,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提法与西方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超越并丰富了西方供给理论。二者存在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制度基础、政市关系与经济背景三个方面。

关于看待农地问题,河北经贸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柴国俊、陈艳认为,征地是当今中国转型进程中的热点,补偿普遍低下的事实引发社会冲突。也有学者认为征地补偿不匹配对应人均收入的事实仍背离效率原则。因此,征地市场除注重社会公平外,还要兼顾土地市场效率,转变农地补偿评估思路很有必要。

新常态下如何搞好供给侧改革,与会学者高度重视。内蒙古财经大学韩鹏认为,面对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方向。此外,江西农业大学姜嘉雯、谢元态认为,供给侧改革将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体的活力,加大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广东财经大学蒋凡、黄晓凤认为,城镇化对地方的碳排放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高碳排放后进入转型期的路径相符;出口贸易额对碳排放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与我国过去十几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相符,出口存在隐含碳排放可能;碳排放权市场建立初现成效,城镇化及扩大对外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未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市场的运行效率。

不少学者对“一带一路”观点较多。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康学芹、吕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市场领土”的培育与开拓,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准确测度是各国制度充分受益“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关于家庭农场问题,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孝丽、姜嘉雯认为,目前中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具备了一定条件,包括政策制度、资金、经营结构、新型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但这些条件尚不成熟,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为此,应从这些条件的进一步完善着手,促进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

针对现有经济学研究,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刘乐山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样本的性别、居住地和职业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简单描述;着重对居民的收入满意程度、居民能够接受收入差距及其致因的程度、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调节收入差距措施能否得到居民的拥护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面临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贵州财经大学刘明国提出,在我国经济和人口都已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以优化人口结构为目标,以社会财富分配、孩子抚养以及社会生产的社会主义、食品安全保障和婚姻家庭生育观念的集体主义为取向。

在讨论到农村土地利用时,江西农业大学刘志飞、魏树英认为,生计资本是农户生计结构的基础,其结构与特征决定着农户生计方式的选择及在土地利用中可能采取的行动策略,并最终影响到农户土地利用。

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南京财经大学刘志国、李广信、张士杰认为,要真正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需要围绕创新与技术升级加强资源融合,以市场化来推进各项改革。

如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指导宏观调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梅金平认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仅要注重单个部门企业的利益增进,更要注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些学者再次讨论到马克思的利润下降规律。上海财经大学宁殿霞认为,利润率下降规律不是因下降的结果而存在,而是因下降的趋势驱动历史的上升运动而存在,而且这种上升运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当代中国的分配问题也受到大家的关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唐思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无法实现的,不要误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假命题。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制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或为社会主义分配制的“擎天柱”。

根据现实,南京财经大学王云中、徐杰认为,国有垄断行业职工按劳分配报酬的实现,不仅应以其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还应兼顾到与处于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一般竞争性行业的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否公平;按劳分配在量上的实现应该是一个有兼顾的相对变动的弹性区间。

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河北经贸大学王书军、刘艳丽以河北定州再生资源行业为例,调研了再生资源企业从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园区集聚式经营模式转变中环境规制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园区集聚式和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并存的原因在于投资门槛过高、挤出效应的存在及政府执法力度不够。

如何看待互联网,河北经贸大学贾琳琳、王小平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在不同产业间的扩散使原本明确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推动了产业融合的产生。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江西农业大学邬嘉晟、房付洋、谢元态认为,我国“三农”问题中最为纠结的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最纠结的又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如何坚守与土地经营权如何流转问题。

杨晓、张玉玲认为,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实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对于体制转轨国家来说,除了转轨过程中政策本身的失误之外,主要在于制度方面的缺陷。对于结构转型国家来说,其原因除了市场制度与政府规制的缺陷之外,还包括技术以及信息不对称层面的制约。

五、关于当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一些学者还根据当代中国“新常态”的现实,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河北经贸大学杜朋奇认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缓解首都“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常态下首都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更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先导。通过产业转移实现非首都经济功能的疏解应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先行步骤。

在结合区域实际上,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黄丽霞、王德高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是必然的结果,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自贸区,承载着将创新制度向全国推广的重任,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GDP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对外贸易总量占全国比重近四分之一。自贸区对广东省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地方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刘彬认为,河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去产能的同时要积极应对去产能的负面冲击,应对去产能负面冲击的基本思路是积极寻找化解过剩产能的稳定方式,同时加快系统性配套措施的跟进实施。为此要精准识别去产能对象、因地制宜把握改革力度并妥善处理破产清算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与改造落后产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端管理这三对关系。

地方如何进行环境治理,河北经贸大学王月波、王小平认为,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和经济转型压力是我国发展所面临关键的问题,提升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而加强环保产业园区建设便是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各地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河北经贸大学杨慧鹏认为,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河北省农业发展走向进行研究,需从政治、资源、人力、科技等方面说明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根据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现状,从生产、运输、加工及销售四方面为河北省提出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河北经贸大学余忠秋认为,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将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5篇

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第七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是

A.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B.全球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D.全球化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联合方式是全方位的 4.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四、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学知识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去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于跨国购并。

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1.4亿美元。

材料2

据外电报道,在最近10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功地按照其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种变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它还明显地扩大了拉美国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差距。

材料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求同存异,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更多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条件。

材料4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去年4月发表了《千年报告》。该报告谈及全球化问题,他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在第三世界国家,富者进入全球经济体系,但穷人、弱势群体与土著居民仍然度日艰难。在本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的经济紧缩计划下,那些不能面向出口的或者竞争力不强的大批中小企业萧条甚至破产,金融危机又使得千万人的收入大幅降低。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说明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的复杂作用。

(2)根据材料1.2.3.4,能否得出这样结论,发展中国家站在全球化进程之外,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及我国的政策。

2.下面一组关于跨国公司方面的材料

材料1

花旗银行1990年资产总额为2306亿美元,在同旅行者集团合并后,于1999年一跃而达到6686亿美元,也增长了近2倍。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前,1990年波音公司的资产只有126亿美元,合并后1999年达到366亿美元。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后在美国飞机制造业已无竞争对手。人们认为美国正在出现“新垄断经济”。

据统计,在1985年到1995年间在美国正式登记注册的联合研究机构有575家,大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和AT&T公司是多个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由于它们的业务是多元化的,并参与许多产品的联合研究与开发,这就为它们在许多领域垄断技术市场提供了机会。

材料2

1998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达5947亿美元,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占92%,同期,发达国家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达到4604亿美元,占全球吸引直接外资的比重占72%。

英国在1998年对美国投资增长超过8倍,德国增长4倍,这两国的投资要占1998年美国引进外资的60%。

1999年欧洲对日投资激增。爱雷诺公司收购日产汽车公司的影响,欧洲投资占日本引进外资总数的79%,而1998年同期为33%。

材料3

美国《商业周刊》根据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排列出1999年全球1000家市场价值最高的公司,其中美国为494家,比1998年增加19家,比1990年增加170家。1998年世界盈利最多的10家大跨国公司中,美国占了8家。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当今跨国公司为追求垄断而采取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2.3,当前跨国公司投资的特点是什么?

(3)通过分析以上材料,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性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由分散的、个体的、小规模的活动转变为社会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社会化活动的过程。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并由国内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交织。所以,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趋势。很显然该题选C。

2.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跨国公司作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它们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它不仅可以加深国际分工,而且可以在国际范围内作出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所以,选C。

3.A

[考点点拨]本题所考的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解析] 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网络经济”的发展,使资本可以灵活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国际间的贸易更为便捷;世界范围内生产高度社会化,生产已超出一国国界,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所以A是正确答案。B是指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基础。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结果,它不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颠倒了因果关系,所以C不正确。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经济全球化物质条件的一个侧面,它是新科技革命的一部分,所以作为单项选择题,D不全面,最佳答案应是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特点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解析]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包括:第一,世界经济的信息化,计算机、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中;第三,世界经济的自由化,商品、资本乃至服务技术,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自由流动;第四,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是国家。A.B.C三个选项都正确。D项不正确,因为它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2.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特点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选项A.B.C.D都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的表现,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

3.A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第115页知识点

一、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解析]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具有许多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特点或重要标志:第一,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而全球化则是与信息产业相适应的;第二,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以垂直分工为基础,全球化则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使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之中。第三,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除国家外,现代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第四,世界经济的自由化。从以上分析,可知该题应选ACD。

4.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解析] 江泽民在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就经济全球化问题发言指出: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嬴”的全球化,所有国家都应该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上;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所以,本题应选ABCD。

5.ABC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战后西方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的认识和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解析]选项A.B.C.D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因此,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答案。

三、辨析题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与跨国公司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115页知识点

一、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答案要点](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决定了资本趋向于突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垄断资本向外的扩张和渗透,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而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和表现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集中表现在垄断资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正是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应运而生,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3)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与跨国公司发展的因果关系。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115页知识点

一、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第115页知识点

一、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案要点](1)由材料可以看出,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作为大型垄断集团控制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在国际上,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同时,跨国公司的投资客观上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在一定条件下会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2)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日益增强,在此基础上,世界经济必然走向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虽然具有各种缺点,但它有利于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使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并有利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因而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使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全球化了;②更有利于并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为此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在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还必然会导致南北差距的扩大;④在全球化条件中,局部的危机就会引起全球的动荡甚至危机。

面对全球化的风险我国应当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积极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发展自己。

2.[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跨国公司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5页知识点

一、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要点](1)当今跨国公司为追求垄断而采取的两种形式是:①扩大规模(通过合并);②建立伙伴关系。

(2)根据材料2.3,当今跨国公司投资的特点主要有: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相互投资仍将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主体;②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引资继续领先世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6篇

经济日报 2008-12-2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扬民主、加强法制,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方法、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二大提出了领导体制和领导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三大从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第二个时间段是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抓紧进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并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民主法制建设要抓紧进行。党的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三个时间段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和人民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始终不渝地走下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党的十七大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提出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九个方面 一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更加健全。通过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在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党政不分等弊端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改进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了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改革完善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各项职能,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和代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在国家重大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不断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坚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健全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和本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坚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六是公民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完善了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七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贯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步伐。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坚持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九是权力制约监督制度日益完善。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上一篇:快乐的圣诞节作文200字下一篇:歌颂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