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2024-09-20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精选19篇)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1篇

以中秋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仰望中秋圆月,勾起了我对中秋的回忆,甜美的,苦涩的,伤感的,幸福的……。

五十年代,是我的孩提时代。那时候,特别喜欢过中秋节,道理很简单——能吃到月饼。不瞒你说,离中秋节还有好几天,就盼上了。只觉得时间过得慢,恨不能用绳子拉着太阳走,让中秋早点到来。

中秋来了,总算盼来了,多美好的时刻啊,月亮又大又圆,还喜盈盈地冲着我微笑呢!妈妈忙着给月亮娘娘上供,她把锁在箱子里的供品拿出来。有点东西妈妈总是藏着锁着,以防我和妹妹两只馋猫。妈妈不是不爱我们,她确实拿不出钱来买“计划外”。这不,过节了,全家六、七口人就买了一斤月饼和一些水果。

供上好了,妈妈开始烧香。我耐着性子等着,眼巴巴地望着供品,最馋人的是那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月饼。

刚烧完香,我便嚷嚷起来:“妈妈,我要吃月饼。”“好,我给你们分。”妈妈说着,拿了一块月饼走向厨房,我和妹妹紧随其后。那时候的月饼很硬,用手不易掰开,需用菜刀切开。妈妈把月饼切两半,一样大小,我与妹妹都满意。“每人一份,吃完可不能再要了。” 妈妈特意提醒一句。

月饼到了手里,我很快就吃完了。月饼太好吃了,它是世界上最

好吃的东西,可惜太少了,只有半块。妹妹没有舍得都吃完,剩下一点。

第二天,妹妹手里还攥着月饼,我好羡慕呀,后悔昨晚也该剩下一点来,也不至于今天馋得如此难受。我盯着妹妹的月饼,最终还是开口了,“把你的月饼给我一点,行吗?”我很客气地说。

“不呀,谁让你昨晚全吃光了呢!”我的要求被妹妹拒绝。

“给我一点吧,就一点,我有了好吃的,也会给你的。”我向妹妹庄严承诺。

妹妹的心被打动了,被我的庄严承诺所打动,被我“痛苦”的样子所

打动,她把手里的月饼举起来,让我咬了一口。

这一口月饼,我没齿难忘。

回忆中秋,xxxx年的中秋记忆犹新。

这一年,我考上了县城中学。开学不久(阳历9月13日),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第一次离开父母,本来就想家,过节了,越发想家。我站在操场上,遥望家乡方向,心早已飞到父母身旁。想此时此刻爸爸妈妈一定也在想我,为我准备了好吃的月饼,嘴角隐隐觉得有些湿润……。正呆呆地想着,突然有同学叫我,让我到学生食堂分月饼。

“真得?”我不大相信。我的怀疑不无道理,眼下正值困难时期,大伙都在勒紧裤带度难关,谁敢奢望学校发月饼呢?

“啥时候骗过你?快去吧!”同学说。

中秋节,学校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份节日礼物——两块月饼,两个苹果,一个煮熟的甜玉米。

手捧好吃的,同学们个个尽开颜。整个校园顿时热闹起来,到处是说笑的人群,到处是月饼的香气。大家都说中秋好,中秋可以大饱口福了;大家都说学校好,学校为学生想得真周到。

我拿起一块月饼,三下两下进肚。真好吃啊,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月饼到了吃晚饭时间。

晚饭吃过,心里并不踏实,甜玉米的诱惑实在抵挡不住,我拿起一个甜玉米大口大口啃起来。

啃完甜玉米,还觉不过瘾,又吃下一个苹果。

该睡觉了,剩下的那块月饼一直在纠缠我脆弱的心灵。我摸摸小肚子,鼓鼓的。“不能再吃了,老师说过‘暴饮暴食会伤胃’”我暗暗告诫自己。

睡不着,惦记那块月饼睡不着。“老师说的‘暴饮暴食会伤胃’,是指经常地暴饮暴食吧,我这一次半次没关系的。”我努力寻找吃月饼的理由。

手伸向月饼,但很快又缩了回来,我不禁笑了,“我怎就这样没出息呢?有块月饼,连觉都睡不着。”我笑自己自控能力太差。

重新躺下,但还是睡不着。我顾不得出息不出息了,决定吃掉月饼。“吃了就心静了,吃了就能安心睡觉了”,我这样想。

事情并没朝着我想象的方向发展。当我吃完月饼,再次躺下的时候,肚子突然痛起来,先是小痛,后是大痛,苦不堪言。好在上了一次厕所后,翻腾的肚子渐渐平息下来,天快亮时睡着了。

中秋之夜闹肚子,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小时候中秋的回忆略显辛酸,不过,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是“三年困难”时期的事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富裕起来,中秋的回忆变得如此美好——

记得有一年中秋,商家打“月饼大战”,你有广式的,我有京式的;你有山东海味的,我有陕西水晶的;你有豆沙的,我有枣泥的;你有蛋黄的,我有五仁的……,置身于繁荣的市场,幸福感油然而生。

记得有一年,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超市里的月饼就上了架,开始我怀疑我过糊涂了,后来发现我的认识落后了,时代变了,想吃月饼不用再苦苦等到中秋了。

记得有一年中秋,打开一盒月饼,发现一把精美的刀子和两把小叉子,开始不明白其用途,后来知道了,日子过好了,吃月饼已由“粗放型”转为“精细型”,每种月饼只尝一点点,有这刀子和叉子,不是很方便吗?

记得有一年中秋,大女儿买来“稻香村”月饼,高兴地说:“老爸,这是名牌。”我乐得合不拢嘴;二女儿买来无糖月饼,高兴地说:“老爸,少吃糖,保健康。”我一股暖流涌全身……。

花好月圆,月饼飘香,我沉浸在中秋的回忆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2篇

生活也是一本书,把生活当作一本书来读,放出眼光去观察它,用心灵去感悟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埋怨理不清看不懂,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它需要你去慢慢体味。

读书是享受,把生活当作书来读,你会领悟更多,获取更多。

古人读书勤奋刻苦的故事很多。孙敖的“悬梁”,苏秦的“刺股”,孔子的“韦编三绝”,匡衡的“凿壁偷光”都是刻苦的典范;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是勤奋的楷模。勤奋,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它能打开知识的宝库;又像一股飞湍瀑流,能冲开智慧的闸门。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3篇

1934年, 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提到,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来, 这句话被收录到《鲁迅全集》第12卷, 后人将这句话演绎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的确如此, 在璀璨的历史天穹中, 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脉动催生出耀眼的光芒, 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 得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延续至今。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亦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原始社会时“山中无历日, 寒暑不知年”, 人们眼中的世界复杂严峻, 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 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 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1]在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中, 节日渗入了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 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 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 “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 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2]从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到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 传统节日不仅适应了大众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 而且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华民俗需要持续焕发出当代活力。

二、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人墨客们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使中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春节。

如《汉书》所言“正月朔岁首立春, 四时之始”, 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的春节, 悠久而活态, 被视为研究中华民族品格和历史的活化石。《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3]元者, 首也, 开始之意。在这里, 农历的正月初一, 即大年初一, 亦称“元日”、“元旦”, 而“三元”意即这一天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中国地大物博, 虽说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但全国各地在过春节时, 除了细节有异, 却基本相同, 主要都是除旧布新, 感恩追始。”[4]在这个新旧交替、欢乐祥和的节日里, 人们无论是拜年、办年货、放爆竹, 还是熬年守岁、送压岁钱、吃饺子或年糕, 抑或是贴春联和福字、以及贴门神和窗花……, 所有要进行的节俗活动均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因为新岁开端, 人们希冀吉祥和瑞的气氛:在“团圆”的基调下欢聚酣饮, 在“五谷丰登”、“五福捧寿”窗花所映衬的喜色喜气中观看春晚, 一家老小共同品尝取“相聚”、“更岁交子”之意的饺子或象征新年“甜蜜蜜”、“步步高”的年糕, 是普罗大众对于春节最完美过法的集体认知。

千百年来, 大多数华夏子孙持久不变的就是希望过一个充满温馨、阖家团圆的中国年。“春节这一集各种民间习俗、信仰、礼仪、文学、艺术之大成的节日, 名为过年, 实际却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行记忆的一种强化与普及。”[5]可以说, 春节负载着最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 其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

在如此沉浸着融融春意的节日中, 春节通过过年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对民族群体发出内聚的号召力, 从而产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让更多的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

(二) 中秋节。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 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故中秋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据传中秋节的来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周礼》有:‘中春, 昼击土鼓, 吹豳诗以逆暑;中秋, 夜迎寒, 亦如之。’此为‘中秋’起源最早之说。”[4]

从祭月敬月到赏月玩月, 从庆祝秋季丰收到合家团圆, 从以吃月饼、赏桂花为代表的节俗活动到斑驳陆离的美丽传说, 中秋节的每一方面似乎都与月亮有关。在中国, 月亮历来是人们寄托美好希望的象征, 月中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传说勾起人们对于月宫世界的丰富想象。中国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 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林黛玉曾经在《红楼梦》第九回对贾宝玉笑言:“这一去,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以此来比喻科场得意, 亦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明代陶宗仪的《西湖游览志余》提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 民间以月饼相遗, 取团圆之意。”[5]“团圆”二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价值观, “花好, 月圆, 人长寿”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节日主题, 每个华夏子孙此时都会想念亲人, 祈求团圆有时。

在春节和中秋节中, “团圆”的主题同时以浓重的形态有所体现, 可见, 这种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节日心理, 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潜藏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 并且根深蒂固、流传甚广, 成为中国民俗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更是生发和集结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价值体现。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 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礼品食物符号方面, 还是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丰富的内涵凸显出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一是缅怀先人, 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二是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古代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三是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防病去灾。四是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踩高跷、耍龙灯、划龙船等, 其初衷虽是为了悦神, 但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活动, 对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6]毋庸置疑, 这些传统节日都各自在适当的时间、适宜的场合, 运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 来适时地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就是协调着“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以期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亦有诗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就意在说明岁时习俗的生命力在于“天人合一”。

的确, 在这些文化事象中, 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民族的符号象征, 体现出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的文化特质。“一种以情义为中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感性文化”, “以人为本、观感化物、中道和谐和天人合一”[7]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得以一一印证。

四、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进行推广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以传承与保护的形式促使节俗文化在当代的推广, 维系并建构中国传统的当代传承, 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 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舶来节日冲击着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中国传统节日, 一方面, 中国青年一代盲目追求着外来文化, 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的关注度日渐式微, 传统民族价值认同体系日趋淡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民族传统节日几乎沦落为“文物”, 是亟待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的文化陈迹, 节日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 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传统节日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 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 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说, 中国节就是‘中国结’的表现。而作为文化象征的中国传统节日, 我以为它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追寻家族和族群的共处与和谐, 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与和谐。”[8]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人们借助这个契机调整休息身心, 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也是大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 它为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礼尚往来以及凭吊先人提供了依托;更重要的是, 在传统节日中, 大众和自己的民族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它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

可见,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 依据时代的诉求而改变节日文化活动的模式, 使传统节日中的现实价值凸显出来;同时, 强调与提倡民族节日中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 汲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大众的文化心理,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进行当代传承时可以为之推广的维度。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 凝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建构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价值体系, 至关重要。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背景下, 立此存照丰富悠远的民俗传统,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随时代的诉求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文化, 使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于当代人而言, 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智慧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仪式中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如何随时代诉求而持续传承, 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民族节日的意义, 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推广四方面,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代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当代传承,节日习俗

参考文献

[1]常建华.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杨琳.节日中国:重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3]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盖国梁.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郑一民, 武哗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7]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4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等待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5篇

听妈妈说,我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也由于工作原因,每个星期只能回来看我一次。所以印象中爷爷奶奶特别宠我。记忆中爷爷奶奶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宝宝,明天早上想吃什么?”“宝宝,今天晚上想吃什么菜?”所以每天放学回家等待我的总是一桌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可是我不禁纳闷儿了:明明等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我们家的饭菜总是热的呢?都说家有一老犹有一宝,何况我们家还有二老呢。这种感觉真好!

去年我升入了初中,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放学回家时间也比小学推迟了不少。可是不管是下午五点还是六点,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雪,校门口或者是楼下大树旁,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等着我,不是别人,那正是我的妈妈。当我欢天喜地地跑到妈妈身边,习惯性地问上一句:“妈妈,等了多久?”妈妈永远是那一成不变的回答:“没多久,刚到!”于是,我又开始纳闷儿了:莫非我的妈妈是神仙,能料到我们班什么时候放学?妈妈真是神通广大,这种感觉真好!

年前一天晚上七点到八点,新世纪组织测试,当我考试完蹑手蹑脚地走进家门时,传来我1岁弟弟的声音:“哥哥,哥哥!”脆脆的,甜甜的。这个时间弟弟不应该睡着了吗?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妈妈让他养成了每天晚上七点多就睡觉的习惯。今天都八点多了,弟弟怎么还没睡?我轻轻地推开了弟弟的房门,小家伙竟然真的还没睡着。我轻轻地叫了一声:“弟弟。”只见从被窝里伸出一只小手朝我招了招,这是弟弟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的习惯性动作,于是我也习惯性地说了声:“弟弟晚安!”随即,弟弟的脸上笑成了一朵小花。听妈妈说,弟弟从七点多上床开始一直叫着“哥哥”,原来他在等着我呢!没几分钟再去看他时,小家伙已经睡得很香了。有了弟弟,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人等我!这种感觉真好!

昨天是我爸爸出国整整一周年的日子,他是一名高级工程师,现在乍得修大使馆。每晚七点成了我们全家最期待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爸爸总会打视频电话过来。一年来,几乎从未间断。每到这个时间段,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静静地等待着。

以等待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6篇

“丫头!”突然,我听到了一声熟悉地呼喊,我停下步伐,侧身回过头看向声源处。发现说话的人是我认识的蔡叔叔,好朋友的爸爸。我迷茫地看着蔡叔叔,蔡叔叔走向我,问我:“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回家?”我沉默了一会,选择了不回答。蔡叔叔突然严肃起来,说:“我已经听你爸妈说了,虽然和妈妈吵架,但你也不能一人这么晚任性地跑出家门啊!这样你爸妈会担心的,你知不知道?你爸爸现在还在外面找你。”我仍保持沉默,只觉得很羞愧。蔡叔叔见我还是沉默,叹了一口气,说:“走吧,叔叔送你回家,回去和爸爸妈妈道个歉。”我点了点头。

回去的路上,我思绪万千,想起我刚刚和妈妈吵架的事。我想去学校组织的旅游,而妈妈却不愿意,为此我们两个起了争执。我内心气不过,不顾妈妈的呼喊,独自一人跑出了家门。

离家的路程也不远,走没一会就到了家门口。蔡叔叔摸了摸我的头,说:“我已经打电话告诉你爸妈我找到你了。别任性,你爸妈很关心你的,回去和他们好好道个歉。”我点了点头,告别了蔡叔叔后,打开楼下大门就上楼。走到家门口后,就开始踌躇不前,不知道该摆出什么表情见爸妈。犹豫一会后,我深吸了一口气,推开了大门就走进了家门,说:“我回来了。”我看见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手撑着沙发准备起身,最后却又做回沙发上。妈妈尴尬地说:“啊……回来啦……那你快点去睡觉吧。”内心在等待着什么的我,因为妈妈这句话,心如坠入深底一般。我没有回答什么便回房间。

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听到开门声,我便闭上眼睛装睡。只听到小心翼翼地脚步声,然后,就感觉床边陷下了一块位置。随后感觉有一双粗糙的手在摸我的脸,然后说:“孩子,你一向是最乖的,爸妈都很爱你啊。你为什么不理解妈妈不让你去旅游是因为你会晕车呢,妈妈都不在你身边,谁来照顾你啊……”之后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记得后面妈妈说了什么,只记得那天我还做了个很美的梦,很开心。

以平庸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7篇

当然,这种想法太过极端,在日常生活中,“拒绝平庸”最常体现在穿着中。

红衣服,绿裤子,黄头发……每当在街上看到“奇装异服”以标榜自己不平庸时,我总会不禁想到霍尔顿。

当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美国之后,街上总能看见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红色鸭舌帽装扮的男孩子。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个性,彰显与众不同之处。可转念一想,这种“拒绝平庸”的方式到底还是塞林格预设好的,扎堆的红色鸭舌帽不也是新的平庸了吗?

拒绝平庸的方式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举止“雷人”,行为出位。后一点我们从诸位网络红人的身上已经领教得够多了。

你敢说博尔赫斯平庸吗?你敢说熊十力平庸吗?

不敢!

他们精神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是其能够拒绝平庸的根源所在。我们徘徊在博尔赫斯的“迷宫”之外,我们默念“十力要语”……

拒绝平庸还在于在独立精神的指引下,勇于追求新的道路。哈佛大学教授乔治·桑塔亚在讲授最后一课时,窗边突然飞来一只知更鸟。乔治凝视着美丽的鸟,过了好一会儿,面向听众说:“对不起!我与春天有个约定。”说罢,疾步而去。这是真性情的流露!当我们的眼力能够窥见大美之所在时,我们当勇于突破陈规陈说,迎着我们内心某个遥远的呼唤,走向独一无二的道路。

拒绝平庸,实质还是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并勇敢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我们切不可辜负造物主的一番美意啊!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8篇

仁爱英语以话题为主线进行编写。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都离不开单元话题的复习。在传统的单元话题复习过程中, 存在着满堂灌、快讲一遍课本等做法, 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且事倍功半。《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英语课堂教学应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维目标,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 单元话题复习过程中不能偏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一) 加强预习指导, 编制预习导纲。

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 只有预习充分, 才能提高听课效率。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明确当堂课的学习目标。预习很难坚持, 原因是多样的, 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和内容上存在误区, 只是布置诸如“预习Topic 1 Section A“或者“预习Topic1的单词”的作业, 内容泛化, 没有具体的指标。如何更好地预习, 编制预习导纲是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预习可以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 安排在前一天或课前几分钟。

(二) 注重互动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面。在初中英语课堂上, 生生互动最常见的是操练对话、角色扮演。在理解语言点、语法等教学环节, 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实现兵教兵的结果。师生互动的环节通常是在生生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处教师进行精解、启发、点拨。交流是互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互动学习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说的习惯, 还要通过让学生复述、评价,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论是“互动”、“合作”、“交流”, 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三) 重视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矫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争取堂堂清。通过精选、编制检测题, 进行当堂限时检测, 并及时反馈矫正。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单元话题复习环节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我们探索出单元话题的复习步骤, 即课前预习→激情导入→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提升→教师精讲→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布置作业九个步骤。下面以复习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1 Topic 1“I am going to playbasketball”为例, 说明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四、结语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9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以平庸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10篇

高考时我可是个国宝,每周杀一只鸡是少不了的。我走进卫生间,准备看一眼这个遇难者。

他是一只不普通的鸡。

浑身乌亮,却又透着光泽,不似那些灰黄的土鸡。他的尾翅长而整齐,黑色的羽毛中点缀着些红,像个神气的黑将军,配着红缨,更显英武。不过任他再有能耐,等待他的还是斩首。想到这里,我有些为他惋惜,这只野鸡本该在森林、草原上过着自由的生活。

他看我进来,安静了会儿,似打量着我,却不同于其它的鸡,只缩着脖子,逆来顺受之样。

他开始挣扎,尽管双腿被绑,他还是尽力迈开步子、扑着双翅,在卫生间里上蹿下跳。奋力一跃,前行一大步,想快跑时又被绳子带倒。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又起来,做好冲刺的姿势,准备新一次失败。

黑将军啊黑将军,认命吧!还是和其它的鸡一般,接受现实,庸庸常常地享受一下生命中最后的安宁吧,何必如此费力不讨好呢?我叹息一声,退出房间。

……

正看书的我,听到一声凄切的长鸣。我知道妈妈对它下手了,看来它是逃不过此劫的。却不想传来一句:“儿子,快帮我逮鸡,它溜掉了。”好家伙,有一手啊!从没听说过有鸡能逃过这割喉一刀的。我跑向厨房。

黑将军站在厨台上,威风地看着我,腿上绳子早已挣开。他发出得意的鸣叫,高亢、响亮、清脆,倒有一种虎啸山林之势。但这小小的厨房中,他又能逃向何处呢?我逼近他。

他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果然,他不是一只平庸的鸡。

我俯在窗边,看他黑色的身影,从容、优雅地滑翔,在林立的高楼中这一抹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麻雀为自己灰白的羽毛而羞愧,燕子因自己柔弱的身躯而脸红。他好似雄鹰,华丽地飞翔、降落,悠闲地离开。

妈妈还在催促我下楼去追。而我脑海中却浮现出他此前的身影:出众的外貌,漂亮的黑羽。他不同于寻常野鸡,临终前,拒绝与同伴一般等待死亡。他选择挣扎,更不同于麻木的家鸡。厨房中响亮的长鸣,绝美的一跃,为他赢得了生的机会。

他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拒绝了平庸,超越了平凡。他属于自然。他本该离去。

对于他,我只有敬意。

以细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11篇

一个动作细节的影响——有个面试的大学生,在当天面试时用稿纸备试,而考官问他的题,他都非常流利的回答,答案也是井井有条,后来考官也有些满意地对他点头,他自己了就感觉是稳录用的,其实这时对常人来说,不难推出是“十拿九稳”地被录用,但结果是他未被录用,而这所造成结果的原因是:在面试完后,他随手把稿纸揉成团向垃圾筐里抛去,从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大学生未被录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细节所造成的,从而,我们可以知道,“细节”在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一句话的细节影响——有个性格较内向的大学生,平时不太与人说话,有次他小学同不邀他参加个同学了聚会,他不想去,而那同学软硬兼治施,让他答应去参加聚会,其实那人很少有人懂他,理解他,他有时也很孤僻,就在那次聚会上,他说了一些脏话,在这句话被说之前,他喝了许多酒,后来以前的同学才知道他真正的性格,他原来平时那些内向,孤僻都是虚假的,其实他就是个“小混混”,和那些流浪的.小三没区别,就因为他的一句话,从那时起,就再也没人跟他相处。从此,没有朋友没有正视他,都深感会瞎了眼,而他却仍然那样窝囊地活着,从而,这故事也可以看出:细节,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实,生活中的某细节往往就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然而细节包括:小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等方面。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时时刻刻都记着上面的两人故事,我想我从此到以后,也很难忘记,细节,时时刻刻在每个人的周围,比如:“在公交车上,让个座,随手把垃圾扔进垃圾筒;不小心撞到人或是踩到脚说声对不起,借人东西说谢谢,收还人东西应有诚意……”

以低调为话题的作文满分 第12篇

低调,什么意思呢?应该是指一个人做人很谦逊吧!谦逊,应数梅花。梅花,朵朵冷艳,缕缕幽香。她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但是――她又是最谦虚的。不是有句对偶叫‘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吗?不过,做人太过低调了也不行,太谦虚不就是自卑了吗!自卑的人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于什么事都不敢大胆的去尝试。这样的人就太低调了!

高调,什么意思呢?应该是很相信自己,善于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长处的人吧!高调,应数玫瑰。玫瑰色彩鲜艳,散发出浓郁芳香。她虽不有名,但也常受到人的赞叹。就说她的色彩,鲜红;如在烈火中燃烧,如日落时最后的一丝霞光,如鲜花的纯洁的血。她的红是那么让人心潮澎湃,那么让人惊喜不已。玫瑰难道不是善于在人们面前展现自己好的一面的高调者吗?曾记得居里夫人说过一句名言‘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难道不是这样吗?可是,做人太高调了也不行,太高调不就成骄傲了吗?骄傲者总是性情浮躁,遇事也不冷静思考,目空一切,总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好,结果――一事无成,还遭到别人的白眼、讥讽、嘲笑。这就是骄傲者的下场。所以说骄兵必败。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13篇

一、辩论型节目的选题分析

辩论型节目通常是具有很高的互动性, 以现场辩论和观众发言为主体的节目形态, 泰州电视台《唇枪舌剑》节目每期邀请数名嘉宾围绕某个话题进行针锋相对的探讨争辩, 节目以嘉宾点评的方式结束, 对辩论话题进行剖析, 给出切合实际的结论或方向。

《唇枪舌剑》选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为议题型, 如“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利与弊”、“剩男剩女是否该降低择偶标准”、“六一儿童节家长是否要放假”等;一为新闻事件型, 针对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 就新闻中所蕴含的争议焦点进行辩论, 如“烟花爆竹该限放还是禁放”、“公考之门该不该对应届生关闭”等。这些话题的选取具有以下特点: (一) 新闻时效性, 作为子栏目的《唇枪舌剑》对《直播生活》的民生类新闻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进一步的深挖; (二) 受众参与性, 是对新闻事件的思辨, 而不是对学术以及逻辑的思辨; (三) 通过辩论, 新闻事件再次被解构, 新闻争议点被逐步放大, 从而使受众从新的层面接近新闻真实; (四) 力求选题多样, 吸引不同层次受众观看、参与。

二、辩论型节目的话题选择

1. 贴近民众日常生活

民生新闻的“三贴近”原则, 对辩论型电视节目同样适用。民众关注的, 喜爱的, 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2009年6月, 泰州交警部门为了治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向行驶等问题, 开始在市区几个主要路口采取拉绳子措施。此举一出, 立刻引起泰州市民的热议, 《唇枪舌剑》随即录制了一档节目“治理交通问题, 交通拉绳是否合理”, 邀请市民代表及交警代表进行辩论、讨论。现场嘉宾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说出自己所代表群体的想法, 在现场参与的社区群众及大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节目给了交警和市民一个沟通的平台, 之后, 交警部门取消了拉绳子的做法, 改变了执法方式。

此类辩题还有“东城河游泳是堵还是疏”、“无物管小区的保洁工作长效管理能否执行到位, 难在哪儿”、“流动摊贩是否应该存在”, 这些话题都是民众所关注的, 通过辩论使大家达到一定的共识。

2. 不能过于琐碎

民生类节目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 采用平等的视角来报道新闻, 以此赢得老百姓的关注。不过, 很多民生节目选题狭隘, 把大量精力放在关注邻里争端、夫妻矛盾等琐碎问题上, 而忽略了大民生。

《唇枪舌剑》节目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尽量做受众感兴趣又不太琐碎的话题。但有时还是难免小众化, 比如“西班牙PK荷兰, 谁能夺冠”这样一个话题, 只限于爱好欧洲足球的群体, 容易造成主流收视群体的流失。

3. 国家大政策的地方性解读

地方台与中央级、省级媒体相比, 资源少, 起点低, 只能从本土出发, 结合本土实际做节目, 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做法。例如2011年5月22日《唇枪舌剑》的“楼市拐点是否出现”这个话题, 从国家发布房价控制措施以及“北上广”等大城市房价下跌说起, 在嘉宾的辩论以及专家的分析下, 观众对泰州房价的总体状况以及今后走势, 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这是大选题地方性解读的例子, 回避了地方台对解读类似政策的不足, 将国家级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三、创造性地选取辩论话题

信息时代, 新闻信息呈几何形态增长, 但真正受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不多。热点新闻容易“撞车”, 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辩论型电视节目的选题当中。辩论型电视节目时长往往在30分钟以上, 容易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要想抓住观众, 每一期节目的选题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1. 公共性

电视是大众媒介, 其所关注的一定是大众所关注的, 辩题的选择同样也应该具有大众性。上到国家大事, 如“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 下到居民关心的事, 如“是否赞同送老年人进养老院”, 都应该涉及。

2. 争议性

辩论型电视节目最忌辩题不温不火, 或者观点一边倒, 辩题的选择要具有可辩性。要达到这些, 选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话题争议是否大。否则, 容易使辩论观点变得牵强附会, 产生歧义, 偏离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和缓解群众情绪的目的, 适得其反。

3. 前瞻性和预见性

比如“六一节家长是否应该放假”、“打麻将该不该有所限制”等选题, 由于其所具有的前瞻性, 对观众来说具有新鲜性以及现实意义, 容易引起观众的思考。

4. 多样性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14篇

一类卷和三类卷作文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最后20天,中考作文能不能迅速提分?

都知道中考满分作文很精彩,但你知道这些精彩点要放在哪些地方?如果放错了位置,会有什么后果?

……

最后20天,把握中考作文得分点,让我们一起高效抢分。

得分点让你规避失误。

我们精选了25篇考场失误文,它们大多是二类文,和大多数的失误文一样,因不知道如何规避失误而导致失分。通过阅卷专家细致分析,总结加分点和失分点,在对比中你就能明白,原来高分作文是这样写出来的。

得分点让你摆脱俗套。

上万考生同写一个中考作文命题 , 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要完成600字的文章,素材、角度、内容雷同在所难免。阅卷老师每天批改成百上千篇作文,审美疲劳也不可避免。但是要得高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拓展思路,找到更新颖的写作角度。

我们精选了12个常考命题,这些命题看起来简单,要写好很不容易。命题专家、作文名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路拓展,为你打开全新的写作思路,内容点拨到位,到手即可操作。为激活你的思维,我们还设立了笔记区,通过“我问你答”的方式,巧妙地将你的生活与作文主题无缝衔接,迅速掌握命题构思和素材运用的方法。

得分点让你把握趋势。

每一年的热点时事都是中考作文命题老师的心头好,提前把握命题趋势,可以让我们未雨绸缪,从容应对。为摆脱枯燥的记忆模式,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涂鸦笔记区,你可以吐槽,可以点赞,甚至可以画画,这样是不是更能帮助你愉快、高效地记忆呢?

最后20天,研究作文范本非常重要。我们还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考作文备考应急预案——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背作文,让你轻松掌握满分作文模板,以不变应万变。

以勇气为话题的作文满分 第15篇

登牛头山。

途中,遇到一铁索桥:瘦弱的铁索桥在忽起忽落的风中剧烈地晃动,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掀翻。

我攥紧了手心,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汗,我开始害怕了……心中,紧张地像被雨点敲打的窗户,“咚咚、咚咚”

同行的表弟招呼我:“姐姐,一起走吧!”我的脚底放佛生了根似的,我心虚地呆立在原地。

妈妈拉起我的手,紧紧地握住,然后说:“徐,别害怕,你能行!“

我点了点头,深吸了一口气,紧张而又略带迟疑地向铁索桥迈开了第一步……

刚踏上桥,桥面就疯狂地颤抖起来,恰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一叶扁舟,面对惊涛骇浪,渺小得像一粒灰尘。

我死死攥着铁索桥的两盘的铁索,一步、两步,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我的腿放佛灌了铅,紧张的发抖。

忽而,有几阵风撩起我额上被汗水粘住的几绺发丝,微风轻抚着我的脸庞,心旷神怡。牛头山上,乳白的岚烟若丝带般萦绕在山间,恍若仙境。一时间,我竟找回了勇气,脱离了恐惧。

走着走着,越发轻松起来。铁索桥似乎变得平稳了,放佛一位稚气未脱的女孩蜕变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又似毛毛虫破茧成蝶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我的勇气呢,似乎也如此。

终于,走到了铁索桥的终点。其实,铁索桥也并非那么可怕,只要你,揣怀勇气……

以尊严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16篇

尊严作文篇一:

过年期间,我和父母一起去登黄山。在山脚下,我遭遇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

在黄山脚下,我们全家刚刚准备启程,看到了一个卖橘子的老翁。他穿着厚厚的棉袄,因为天气寒冷,不停地搓着自己的双手,可还是冻得直哆嗦。我不禁产生了怜悯之情,就扯着妈妈的衣角,对她说:“看那个卖橘子的人多可怜,我们买他一些橘子,照顾照顾他的生意吧!”妈妈

以倾听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17篇

倾听“白日放歌”的杜甫,欢畅淋漓,激昂兴奋,体会到那收拾包裹,重回家乡的喜悦,国家的收复指日可待的激动。

倾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白居易,丝丝缕缕,扣人心弦,感人心扉,体会到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欣慰。

倾听李商隐的“锦瑟”,一弦一柱,一情一忆,淡淡愁思弥漫心头,体会到那自伤身世,难以排解的苦痛。

倾听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月圆,与亲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却化作美好祝愿,体会到那茅塞顿开的明朗。

倾听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明月,春潮上涨,江海相连一月生,体会到那海边明月图的美丽。

……

以中秋节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第18篇

一、探寻“诗”本元素,体验节日文化

“诗”本元素即以“诗文”为核心内容的诠释节日文化底蕴的文学元素。在幼儿园让幼儿提前进行适度的探寻、诵读诠释传统民俗文化的经典诗文,能让幼儿从“诗”本元素中体验更多有关节日的文化底蕴。

1.家园携手,探寻“诗”本元素

在“诗情画意品中秋”活动伊始,为激起幼儿活动愿望的动力,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内容。例如:月亮的变化情况,月圆月缺,知道每个月的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而中秋节更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日子。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文化习俗,知道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尤其是关于诠释中秋节的经典诗文等。

幼儿通过自己的“搜寻”激发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也从“资料”中激发出探索的兴趣,而且使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和生成。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月饼是怎样做的等、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老师通过正确解答和引领,让幼儿们体验到了“搜”“寻”“学”“问”的快乐。

2.经典诵读,体验节日文化

诵读是幼儿园经常性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幼儿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感受到经典诗文美的意境,而且也能增长幼儿民俗文化的素养。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开展“美文诵读”活动。例如:在晨间我们开展了诗文晨诵;餐前、餐后则进行午读;离园则进行暮醒活动。通过一日活动时间的充分利用和整合,让关于节日民俗的诗文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让“美文”随风潜入,润物无声。我们进行了“美文颂中秋”诗歌朗诵活动。请每班幼儿准备两个和月亮有关的美文诵读节目。其中一个为指定美文朗诵节目,要求幼儿人人参与。另一节目则为自选节目,每班可自选其他与中秋、月亮相关的诗歌,表演的形式可以自主发挥创新。

二、探寻“情”本元素,体验节日情感

“情”本元素即以“民间民俗情感”为核心思想的诠释民俗节日背景下的丰富的情感元素。教师应积极创设节日的氛围、情景,设法调动幼儿的情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从而达到情感迁移,使节日教育收到实效。

1.精心布置,浓郁节日氛围

环境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节日教育应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节日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节日教育功能。我园在中秋节的民俗教育中,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把幼儿收集的资料布置成“我和中秋有个约会”系列主题墙。通过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对园区的走廊过道进行了相应环境的节日渲染。利用纸杯、绉纸等制作了节日挂饰、还利用现成的月饼盒制作了各种节日装饰物。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布置出具有浓郁节日氛围的大环境,同时我们还利用家庭、社区、商场等社区周边环境对孩子进行教育。

老师和幼儿共同动手创设节日的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为活动过程服务。起到了烘托节日气氛,愉悦幼儿感官、情绪的作用,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小小行动,传递节日情感

以“情”入手,牢牢抓住教育中的“漫润”做文章,有利于提升民俗教育的价值内涵。在中秋节的民俗教育中,我们以情感为主线,重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内化、感悟,并结合当代幼儿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体验家乡民间传统节日的快乐气氛和民俗文化,体验与长辈、同伴交往、合作、分享的乐趣.。

(1)电波传递异乡情。由于幼儿园中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来自异乡,在中秋这样一个传递团圆的节日里,让孩子们通过电话向远在异乡的家人送去问候。让家长和孩子们来共同体会这浓郁的中秋情。

(2)月饼传递中秋情。中秋最大的习俗就是吃月饼,孩子们都吃过月饼,可是并不知道月饼是怎么做的,更没有体验过自己动手做月饼的快乐。园区通过请糕点师亲自来园教幼儿制作月饼,让幼儿感受制作的快乐,并把自己对家人浓浓的情意包裹在月饼中。做好的月饼不仅幼儿自己品尝,还把其中的一份带回家请家人品尝。

(3)贺卡传递祝福语。教师通过指导幼儿制作中秋节的祝福卡片,把对家人的祝福显性地表现出来。我们结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制作。例如:对于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小朋友我们通过制作现成的纸工,只要求幼儿通过折叠的方式制作贺卡,但是我们更注重贺卡的内容,教师用笔帮助孩子记录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祝福。中、大班幼儿则更注重孩子的创作和创新。把重点放在孩子们制作贺卡的过程中,怎样用你自己一份独特的心意表达对家人的祝福便成了制作贺卡的主题。

三、探寻“画”本元素,体验节日创意

“画”本元素即以庆祝民俗节日为主题,以民俗风情为题材,体现幼儿在节日里的“心灵寄托”“情感交流”“童稚梦想”等创意元素。以“画与话”为表现载体,教师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条件与机会,鼓励幼儿比较风格各异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领悟多元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与语言,创造性地表现传统民俗文化和个体创意。

1.小画笔,大创意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怎样把美好的梦想展示出来。“画”是一种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在中秋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通过“百米长卷话愿望”的节日主题创意画,展示孩子们在中秋节的美好愿望。老师通过和幼儿的个别、小组、集体交谈,先请幼儿“话”愿望。通过有效的作画技巧引导,再请幼儿“画”愿望。

2.小嘴巴,大交流

孩子们的每幅作品都蕴含着一个愿望,怎样让孩子们共享这些美好的中秋愿望呢?“小画笔”还需要“小嘴巴”诠释,“大创意”还需要“大交流”传递。孩子的语言交流是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我们不仅把每个孩子当成画家,更把他们当成解说员,请每个孩子向老师、家长、同学来解说一下自己的作品,阐述一下自己的愿望。

四、探寻“意”本元素,体验节日真谛

“意”本元素即以民俗节日为范畴,包括节日来历、传说、故事等诠释节日文化底蕴的人文知识元素。我们可以引领幼儿从书本、网络、民间交流中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去获取许多关于节日的历史文化,探寻节日的人文精髓,体验节日的文化真谛。例如:我园开展了探寻“意”本元素,体验节日真谛的系列小主题活动。

以“荣辱”话题作文导引与示例 第19篇

荣指光荣或荣誉,辱指耻辱。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光荣的,不劳而获和寄生是耻辱的。在大波大澜的时代,正确对待荣辱,也是对每个人的重要考验。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是荣,什么是辱,其实是时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分清楚了它,也许我们人生的路会好走许多。请以“荣辱”为话题,自己选准角度,命一个有诗意的好的题目,写一篇真情实感的文字。字数650字以上。其它不限。

[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中考作文考题的一种常见形式,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半命题作文形式。考生对作文具有“一大半”的自主选择权,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对命题作文来说相当大。只要围绕话题,题目拟得好,选材范围很广,材料中已经列举了很多方面。

这篇话题作文想要出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要拟好题目。拟题在话题作文中同样很重要,要能拟出让读者怦然心动、一见钟情而击节叫好的好标题,又要能让自己自由发挥,否则所拟题目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限制写作思路。

二、要找好切入点。写作时切入点要小、要具体、要新颖。据此拟题和写作切入就一箭双雕。

例如:

1、用比喻。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2000年杭州中考加试卷作文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2001年杭州“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

2、用夸张。以“挫折”为话题——《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3、用反问。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

4、用设问。以“效率”为话题——《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

5、用借代。“关注生活”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代指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

6、用对偶。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7、用拟人。以“树”为话题一《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

8、用呼告。以“书”为话题一《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为话题一《给生活加点苦吧!》。

9、用反常法。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三、要选好文体。从稳妥的角度来看,一般的记叙性散文还是我们的首选。但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可选用日记、书信等多种文体,这些文体都具有鲜明的语体特点,能使文章表达生动活泼、摇曳多姿,使人读后耳目一新。

关于荣辱。古今中外有许多人论及:

1、虚荣是灾祸的根源。——[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

2、让别人来称赞比自己称赞好。——[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3、谁要是看不见人世的虚荣,他本人就一定是非常之虚荣的。——[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4、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贾谊《新语·本行》。

5、辱,莫大于不耻。——《文中子·关朗》。

佳作示例一:荣耻人生,心灵的选择

当你把幸福注入别人的心田,你是最幸福的,当你将快乐与另一张笑脸分享,你是最快乐的,生活往往是这样,无私地付出有时恰恰洞开了收获的大门,蝇营攫取得到的永远只是可怜的一点。历史更迭,淡不去的是一份道德色彩,澎湃激流冲刷出亘古的两个大字“荣”和“辱”,心灵如何选择便注定了人生如何定格:流芳百世抑或遗臭万年,充盈丰富抑或清冷惨淡。

雨打梨花,打不落那份冰清玉洁的品性;荷出淤泥,染不了那高傲静美南身姿。为人生书写一副对联:荣为左勉励自己向正确的方向行进;辱在右警策自己莫偏离航道。横批是无憾人生。当你把正确的荣辱观揉进心里,始终把持真善美这把钥匙,任物欲横流,你依然可以保持本真,处变不惊,潇洒人生。

回眸历史泽畔,何为荣?流水滔滔,我听到一个坚定的声音久久回响:荣,是苏武十九年荒漠囚禁永不变节的忠贞;荣,是文天祥利诱威逼中仍不改色的一片丹心;荣,是谭嗣同断刀死神前亦不示弱的肝胆……他们均以热爱祖国忠诚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于是史书上他们千古流芳。

何为荣?透过纷飞的战火,枪林弹雨中,英雄的形象依然伟岸:邱少云匍匐前进的身姿,黄继光冒死冲杀的背影,董存瑞高举炸药的身躯……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用生命的付出诠释着荣的含义,为了人民为了集体的利益,义无反顾。

轰轰烈烈是为荣,但平凡中亦随处可见荣的光环。有多少人可以将助人的精神贯串整个人生?又有多少人可以为一个承诺牺牲人生的幸福与梦想?然而雷锋做到了,徐虎、李素丽、李春燕做到了,他们坚持着自己良心的选择,以自己所做的为荣,于千万异样的目光中,让源于心底的道德色彩依旧绚丽,因而我们才会长久地感受社会如阳光般的温暖,真心的付出收获得最多,不是吗?

相反,雷鸣声讨的呐喊亦不会忽视背离人民、背离国家、自私自利的恶行。汪精卫卖国求荣的市侩嘴脸,李洪志蛊惑人心的阴险,陈水扁搞分裂的野心都永远刻在背离祖国的耻辱柱上。

阳光以普照大地为荣,大树以投下绿阴为荣,甘霖以滋润禾田为荣。荣是我们伸出双手的自豪,是我们坚守正义,坚守真理的欢欣。当王选伸张正义的声音依然回响,当尾山宏直面历史跋涉两岸的身影依然清晰,八荣八耻如一盏航灯指引我们如何选择,如何行走无憾的人生。用道德规范行为,用爱心和付出收获人生。

时间如流水,冲走了秦汉的血雨腥风,洗去了唐宋的骄奢淫逸,淘尽了明清的屈辱卑琐,只有“知辱明耻,克己复德”的荣辱道德观念,在历史长河的潮起潮落中,积淀,再积淀,直至成为支撑历史的河床。

(蒙艳)

[导师点睛]亮点:寓议于叙,于形象中寄托对荣辱的思考和表明荣辱的价值取向,避免了枯燥的说教。

佳作示例二:乞讨

在A市某公园门口以乞讨为生的老人是个瞎子。

这天,天下着毛毛细雨,来逛公园的人很少。老人焦急地望着远方,尽管他什么也看不到。

过了许久,老人听到一阵响亮而又十分有节奏的皮鞋声,凭老人的经验可以断定,这是一个仁慈的小青年,老人的脸上有了笑容,有了希望。

声音近了,老人把钵子向年青人递过去。年青人停了一下,看了看老人,略弯了一下腰,似乎向老人钵子里丢了什么,走了……

老人满心欢喜,他想:年青人给的一定是纸币,因为他没有听到硬币的声音。

老人在钵子里摸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摸到,就算摸到了,那也不是钱,但是老人很奇怪,为什么钵子里会有这个短短的、圆圆的、软软的而且似乎还有一点温度的小东西?可老人来不及想这么多,也没必要去想。反正自己是个瞎子,什么也看不到。老人有些失落,不过,这也十分正常,自己是在乞讨。又不是在抢劫,给不给钱不是他能决定的,他唯一可以做的是多给那些健康的人多一点微笑、多一点祝

福。但今天的天气实在太冷,老人肚子一直在咕咕地叫,身子在不停地颤抖,哪还有精力去微笑?一切都听天由命吧,尤其是乞丐,更只能如此。

又过了许久,走来一中年妇女,老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尽管他常听人说女人是仁慈的,但谁知道这个女人怎么样?他又看不见。老人只是凭习惯,把钵子向女人递过去。那妇女停了下来,将手伸进荷包,可当她正准备把钱丢进钵子里时,一下子把手伸回来,满脸不高兴,愤愤地走了,甩下一句话:“哼,有钱抽烟还来乞讨。”

老人呆住了,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他是个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那位女人的话在他脑海里翻滚:有钱抽烟还来乞讨。谁抽烟?谁乞讨?老人将手伸进钵子里,又摸到了那短短的、圆圆的、软软的小东西。

老人似乎明白了什么。

老人想起了曾经在他面前停留过的那个仁慈的年青人。

那天的天气很冷……

很冷……

(石子央)

[导师点睛]一个小故事,令人深思: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结构精巧,故事平凡,可见小作者的写作功力。如果把故事中的人物对比起来更能突出主题。

[链接中考]

文题一:

财富是什么?商人摆弄着手机说,财富就是赚来的金钱;学者推了推眼镜说,财富就是积累的知识;哲人望着河流说,财富就是拥有的智慧……

你是如何理解财富的?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2007年齐齐哈尔市中考题)

文题二: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请以“磨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07年江西课改区)

文题三:

根据下面要求作文。

在黑暗中,我们呼唤光明;在酷暑中,我们呼唤甘霖。在生活中,我们呼唤理解、呼唤诚信、呼唤亲情……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呼唤民主、呼唤和谐、呼唤文明……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不少于600字。(2007年贵州遵义市试题)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美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4)不得抄袭;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倾听是一种亲和的态度,它的对象可以是人,如长者的教诲,他人的牢骚等;也可以是自然,如莺歌燕语、山风松涛等。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提示:倾听春天的莺歌燕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意境的优美;倾听大海的潮起潮落,我们感受到激越的乐章和壮美的境界;倾听长者的教诲,我们如坐春风;倾听朋友的诉说,我们感受到友谊的可贵,我们可以由倾听不同对象带来的不同感受入手,写一篇抒情散文。也可以记叙一次倾听朋友发牢骚的经历,表现倾听的重要性。还可以采用片断的形式,由倾听世界各地的声音表现对世界上饥饿、战争等现象的关注。如我们可以听到非洲儿童饥饿的喊叫;我们可以听到怒吼的洪水声,它冲毁房屋,卷走百姓,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上一篇:度市场营销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细化发布会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