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故事活动范文

2024-05-31

语言故事活动范文(精选14篇)

语言故事活动 第1篇

语言活动:《故事大比拼》(讲述活动)活动目标:

1、能自主选择图片,合理地构思,较生动、完整地讲述故事。

2、积极参与编讲故事的比赛活动。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在语言区中的故事栏里展示教育挂图《故事大比拼》和其他适合幼儿讲述的图片,请幼儿自由观察,自由选定一组图片,并将图片的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2)活动前推选一位幼儿当主持人。

2、物质准备:(1)比赛时需要的音响设备。(2)奖状、摄像机或录音机等。

3、环境创设:布置故事比赛的会场。

4、资源利用:向家长分发邀请函,邀请家长参加班级的“故事大比拼”活动。

5、材料配套: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故事大比拼》。活动指导:

1、参观比赛现场,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看,我们活动室布置成大剧场。今天,我们班要举行故事大比拼的活动。

2、幼儿自由欣赏教育挂图《故事大比拼》,自由讲述图片的故事。

引导语:故事栏里张贴着很多好看的图片,每组图片都可以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请你们去看看、讲讲图片中的故事。

3、幼儿与同伴相互讲述故事的内容。

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各自编讲的故事,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4、主持人上台宣布“故事大比拼”活动开始,并提出比赛要求。

比赛要求:①每组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②选手按顺序上台选图片、讲故事。③讲故事时要大声,故事要讲得清晰和完整。④听故事的小朋友要认真听,保持安静。⑤请教师和家长当评委,给选手打分。

5、幼儿逐一上台选择图片和讲述故事,教师进行录像或录音。

6、统计幼儿的名次,宣布获奖名单。

7、举行评奖、颁奖和拍照等仪式。活动延伸:

1、此活动要做好充分准备,要事先让幼儿观察和熟悉图片内容;要注重幼儿编讲故事的过程。活动可分几次完成。有条件的,可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录音和录像。

2、区域活动:(1)在语言区,让幼儿利用教育挂图继续开展故事大比拼活动。(2)在自由活动时间播放幼儿“故事大比拼”活动的录像或录音,供幼儿欣赏和学习。

3、家园共育:请家长选择适合幼儿讲述的图片,指导幼儿创编图片的故事,鼓励幼儿编出新颖的故事情节。

语言故事活动 第2篇

大班语言活动:《朱家故事》

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蒋敏

设计意图:

中国大部分的儿童在传统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家庭分工氛围中成长,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做家务是妈妈的事。妈妈的勤劳是孩子们赞美的资本,也是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王子小公主的温床。然而,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朱家故事》,以其幽默诙谐的特有方式,化繁为简的睿智独到,轻松地引导孩子们了解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家庭的和睦、快乐源于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分担,更重要的是相互的尊重。

在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表达等能力的大班年龄段的幼儿面前,绘本中处处充满着机智以及视觉上的幽默,他们完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体会,并能充分享受到类似于侦探游戏的乐趣,挖掘出许许多多隐藏在画面中,不合理却饶有兴味的细节。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视觉笑话上,教师的用心是要藉此引发孩子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建立“家事不是妈妈的天职,家事是家中每一份子的责任,应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观念,由此产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意愿。

活动目标:

1.学习细致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讲述朱家发生的事情。

3.知道家务事要共同分担,愿意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准备:

1.《朱家故事》PPT。

2.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设疑导入。

瞧,这是一家人,他们都姓朱,这是爸爸、妈妈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叫西蒙,一个叫帕克。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想法?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我们一起听《朱家故事》。

(评析:直奔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封面,画的是妈妈背着爸爸及两个孩子的画面,画者在此隐喻全家人把重担都压在妈妈的身上,其他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唯有妈妈弯着腰,没有一丝笑容,墙纸上的图案也由花朵变成了猪头。“你有什么想法”引发幼儿思考,并设下疑问“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引起幼儿探秘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一)教师讲述故事前段,感受朱先生、儿子与朱太太在家庭中的强烈对比,体验朱太太的辛苦。

1.简述朱先生、儿子们早餐时、晚餐后的状态,分别学说他们的话。

①早餐时朱先生是怎样说的,口气怎么样?

②晚餐后朱先生是怎么做的?学一学动作。

③西蒙、帕克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

(评析:在学说、学做的过程中,感受朱先生、儿子们的自私和懒惰,在语言的反复中,体验朱先生、儿子们已经对这样的使唤习以为常。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说说、做做,使活动有趣又生动。)

2.详述朱太太早餐后、晚餐后的状态,尝试使用连贯词语讲述。

①早餐后朱太太在做什么?

②傍晚朱太太又做了哪些事?

(评析:围绕画面,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连贯的词语讲述出来,既有效锻炼了幼儿有序、完整表达的语言能力,又充分让幼儿感受到了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3.互动小结。突出朱先生、儿子们的懒惰、自私和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①师:时间很晚了,妈妈还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②师小结:朱先生和孩子们真自私,真懒惰,所有家务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太累了,妈妈真辛苦。

(评析:对比明显,感受深刻,理解直观,小结水到渠成。)

(二)教师讲述故事中段,理解朱太太留信出走的经过及走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1.师幼共同表述朱太太的信。这封信是谁写的?信上的猪指的是谁?

2.观察图片,大胆细致讲述朱太太离家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①朱太太走后,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看一看,说一说。

②教师完整讲述4幅图片。

3.讨论体验朱先生和孩子们的糟糕心情。

①朱先生和他的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

②现在你们知道朱太太为什么说他们是猪?

(评析:先猜后揭秘,先自由说,后教师说,无不体现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给予幼儿自主观察、思考、尝试、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沉重的家务、离家出走的妈妈、过得一塌糊涂的`日子……心情沉重了。)

4.师幼互动,求妈妈回来。

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师幼互动,一起求妈妈回来。

(评析:承上启下“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我爱你,妈妈!”“妈妈,我们一起做家务。”“我们先把家里整理好。”……心情释放了。)

(三)幼儿讲述故事后段,懂得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活是一件快乐的事。

1.朱太太终于回来了,朱先生和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是怎么做的?

2.朱太太这时候的表情是怎样的?

3.你们家里谁做家务?你会做些什么?

4.教师小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我们也要帮他们做些事情,一家人一起动手做家务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评析:通过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结合生活经验,使幼儿懂得:家务事要大家分着做,一家人才会更加的相亲相爱……心情快乐了。)

三、完整欣赏故事。

四、结束部分。

1.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2.结束语:今天的故事发生在朱家,其实每家都有有趣的故事,李家故事,王家故事,张家故事……我们回家后也去讲一讲吧!

活动反思:

反思《朱家故事》的成功教学,我发现教学的成功在于教师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1.精准研读。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在开展《朱家故事》教学前,我反复仔细研读绘本,挖掘故事中教育价值,研究绘本中的每一张图片,力求在精准研读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及活动方案。

2.精心呈图。绘本中的图片是关键,有的图片需要幼儿细致观察,有的图片只需幼儿浏览画面,有的是单图呈现,有的则是多图呈现。

3.精巧提问。大班幼儿读图是从画面关注本质,所以提问更要精准、巧妙,且直指目标。如开放式的提问有“看了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法?”适时的追问有“信上的猪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猪?”……

教师做到了以上三点,才能促进幼儿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1.有理有据地推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关注图片,并停下来分析,理解画面信息所反映的各种关系。幼儿能根据画面背景推测角色的关系,能根据角色动作、神态推测角色的心理,能随着画面推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幼儿的推测变得有理有据了。

2.自信大胆地表达。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的提问要精巧,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都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回应的内容或概括、提升、总结,或质疑。这对幼儿是肯定和鼓励,使幼儿的表达更自信大胆了。

语言故事活动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全语言教育理念,故事教学活动,设计

在幼儿园教育中, 语言教育不可获缺, 而在语言教育中, 故事教学不可获缺, 故事是幼儿接触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户, 深受儿童的喜爱, 将故事教学法融入到幼儿语言教学中, 不但能够丰富儿童的语言知识, 而且能够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在幼儿园教学改革日渐深入的今天, 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对全语言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 并将其应用到语言教学中, 为儿童设计有趣、有效的故事教学活动, 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从而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使幼儿语言水平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融入全语言教育理念, 注重故事活动设计原则

全语言教育理念于20 世纪在美国兴起, 这种教育理念不但融入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而且吸取“学习者中心”的教育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语言学习将语言划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的观点, 认为语言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不同的“技能”, 而应该作为一个整体, 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语言。在幼儿园教育中, 语言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在传统的幼儿园语言教学中, 教师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写字, 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幼儿园教师应该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 将全语言教育观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充分应用故事教学法, 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故事活动[1]。在对故事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原则: 第一, 整合性的原则, 即各个故事活动之间应该具有联系性, 从整体上提高儿童语言水平。第二, 生活化的原则, 即故事活动应该与现实生活具有联系性, 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欲望。第三, 建构性的原则, 即故事活动应该以幼儿兴趣相符合, 让儿童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第四主体性的原则, 即故事活动的中心应该为儿童, 让儿童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获取语言知识。

二、创设丰富的故事情景, 激发儿童参与积极性

在教学中,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 儿童只有在活动过程感受到乐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活动中。因此, 在对故事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让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参与到其中。但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全语言教育理念中的生活化原则, 从儿童实际生活环境出发, 创设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 提高儿童兴趣。例如, 在“大树妈妈的信”这一故事活动的设计中, 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上做出秋天的背景, 并对教室或者活动场所进行布置, 营造出秋天的氛围, 然后给儿童朗读故事, 并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儿童在活动产所找到“收信人”, 如, 变黄的小草、水变凉的水池等, 让儿童亲自感受秋天到了大自然会发生的变化。随后, 教师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复述, 这样, 不但能够提高幼儿兴趣, 而且能够培养儿童细心观察的习惯。

三、提供丰富的故事材料, 引导儿童自主探究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往往需要从感知开始, 杜威曾指出, 调查研究是儿童四种本能之一[2]。如何充分将儿童的这种本能利用起来, 应该从从全语言教育理念的建构性原则入手, 让儿童主动对探究过程进行建构。因此,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故事活动中, 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故事材料, 并引导儿童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记忆与探究, 充分将儿童在语言方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出来。比如, 教师可以应用“动物脚印的不同”为儿童创建故事活动, 在活动前准备好相应的绘画工具, 给儿童讲一个雪地上发生的故事, 重点指出雪地上出现了扇子、竹叶、梅花等图案, 让儿童猜测是哪种小动物画上去的, 随后引导幼儿自主将各种小动物的脚印画出来, 并让儿童想象这些小动物是怎样在雪地中留下脚印的。这样, 不但能够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提高幼儿对各种小动物的认知能力, 丰富儿童的知识储备, 而且能够培养儿童自主创作的意识及能力。

四、注重故事活动的游戏性, 发挥儿童主观性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在故事活动的设计中, 教师应该充分注重故事与游戏的融合, 以儿童的兴趣为依据, 设计出儿童喜欢、能够接受的活动方式, 实现“寓教于乐”, 将儿童主观性充分发挥出来, 以提高儿童应用语言的能力。例如, 在给学生讲《小红帽》这一故事时, 把大体的故事内容告诉儿童后, 给儿童播放这一故事的动画片视频, 随后组织儿童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让儿童分别扮演小红帽、大灰狼、外婆等角色, 让儿童模仿这些角色说话的语气说出相应的台词。这样, 不但能够让儿童亲自参与到故事活动中, 而且能够让儿童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自主创编故事, 在讲完了一个故事之后, 引导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故事进行续编, 比如, 在讲完《丑小鸭》这一故事后, 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想象: 在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 丑小鸭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 让儿童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小故事的情景, 并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 让儿童互相分享这些小故事。这样, 不但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 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组织、应用语言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近年来, 幼儿园教育改革日渐深入, 人们对幼儿教育中语言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而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 故事活动较为常见, 也比较重要。在应用故事教学法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 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全语言理念的引入, 注重故事的选择及故事活动的设计, 以提高故事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保证儿童语言水平提升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诗函.幼儿园语言故事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49) :28.

小班语言活动:小蛋壳的故事 第4篇

一天早晨,多多很开心地对身边的小伙伴们说:“我奶奶家的母鸡孵出了四只黄黄的鸡宝宝,好可爱!”其他小朋友很羡慕地问他:“那可孵出小鸭了呢?”多多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小伙伴说:“鸡妈妈孵出的宝宝就是小鸡!”小伙伴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来:“噢!知道了,那小鸭要鸭妈妈孵出来。”“还有哪些动物从蛋壳里孵出来呢?”听着孩子之间的对话,我想起富有童趣、情节简单故事《小蛋壳的故事》,这个故事很适合用于小班教学。

活动目标:

1.喜欢听简短的故事,理解故事中发生的关于小蛋壳和其它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情节,感受小蛋壳从伤心到开心的心理变化。

2.知道不同的动物居住的地方,能帮助自己熟悉的动物找到合适的家。

活动准备:

已获得了一些有关动物的名称、生活习性等知识经验、《小蛋壳故事》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画有哭泣表情的鸡蛋壳

师:“这是谁呀?为什么会哭呢?发生了什么事?”

二、播放动画课件,教师完整讲述《小蛋壳的故事》

三、分段欣赏故事并提问

(一)欣赏课件一:“小鸡出壳”

师:①小蛋壳以前是谁的家?

②一阵大风吹来小鸡躲在哪里了?

(二)欣赏课件二:“伤心的小蛋壳”

师:①现在哪里是小鸡的家了?

②小鸡不要小蛋壳了,小蛋壳心里怎么样呢?

③后来小蛋壳有什么想法?那他第一个碰到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欣赏课件三:“遇见蜜蜂阿姨”

师:①小蛋壳碰到谁了?

②他怎么喊蜜蜂的?蜜蜂是宝宝吗?应该怎么称呼蜜蜂呢?

③蜜蜂阿姨要小蛋壳做她的家吗?为什么呢?

④哪里是蜜蜂阿姨的家?

小蛋壳继续寻找,这次遇到了谁呢?

(四)欣赏课件四:“蚂蚁姐姐住泥洞”

提问同上。

(五)欣赏课件五:“荷叶上的青蛙”

师:①谁在呱呱地唱这么好听的歌?

②小蛋壳怎么喊青蛙的?青蛙是宝宝吗?青蛙是个大男生,该怎么称呼青蛙呢?

③青蛙哥哥要小蛋壳做他的家吗?为什么呢?

④你们说青蛙哥哥的家在哪里?

青蛙哥哥也不需要小蛋壳,小蛋壳心里感觉怎么样?(伤心、难过)他继续寻找。

(六)欣赏课件六:“自己有家的蜗牛”

师:①小蛋壳在草地上看到谁慢慢地爬来了?(蜗牛)

②他怎么喊蜗牛的?蜗牛是宝宝吗?蜗牛是个慢慢的小男生,该怎么称呼蜗牛呢?

③蜗牛弟弟要小蛋壳做他的家吗?为什么呢?

④哪里是蜗牛弟弟的家?小蜗牛会怎么说呢?

蜗牛弟弟也不需要小蛋壳。这时天空中飞过来了什么?

(七)欣赏课件七:“小蛋壳做摇篮”

师:①看看谁飞过来了?

②金龟子妈妈是怎么说的?

(八)欣赏课件八:“开心的小蛋壳”

师:①小蛋壳可以当成金龟子宝宝的什么?

②金龟子宝宝躺在小蛋壳里面,小蛋壳心情怎么样了?

③小蛋壳为什么会开心?小蛋壳最后变成了谁的家了?

四、小结故事内容

师:“蜜蜂、蚂蚁、蜗牛、青蛙的家分别在哪里?”

(提醒幼儿用完整的话讲述)

五、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①出示动物家的课件,教师:“这里有大树、草地和小河,有一些小动物迷路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你们想想把它送回哪个家最合适!”

②幼儿互相说一说,小动物的名称,他们都住在哪里?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小马过河》 第5篇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汇:磨坊、为难、难为情、犹豫的含义。

2、初步发展分析比较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故事了解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勇于尝试。

活动重点: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汇:磨坊、为难、难为情、犹豫的`含义。

活动难点:初步发展分析比较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故事图片、老牛小松鼠和小马图片、动物头饰、“√”“×”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谱,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老牛、小松鼠和小马图片,请幼儿比较三种动物的高矮。

师:三种小动物过同一条河,会发生什么事情?

二、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一)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妈妈让小马去做一件什么事?

2、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老牛告诉小马什么?怎么说的?

4、小松鼠告诉小马什么?怎么说的?

5、小马是怎么做的?

(二)出示故事图片,幼儿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

提问:

1、老牛说的对吗?为什么?

2、小松鼠说的对吗?为什么?

3、小马明白了什么?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

当我们遇到事情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勇于尝试,才能真正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四、游戏“动物过河”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小动物头饰,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头饰,出示标志牌“√”“ⅹ”。屏幕上出示一条小河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能过河的小动物站到“√”标志牌下,不能过河的小动物站到“ⅹ”标志牌下。

幼儿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大班语言活动:多变的故事 第6篇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较完整地自编故事。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磁性黑板、幼儿操作用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想象,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

1、出示“西瓜皮和小老鼠”的图片,问:它们是些什么样的小老鼠?(让幼儿自由描述老鼠的样子)。

2、它们看见半个西瓜皮,会把它当成什么玩(用)?(先让幼儿想象再出示有关幼儿想象出来的用法和玩法的图片)。

3、引导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情境。

师:我真想讲故事了,可是,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呢?出示有关时间、地点的图片。

二、示范性地按一种思路进行讲述,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比较连贯、完整地讲述句子或短文。

1、利用太阳、河边、小老鼠和西瓜皮、坐船四幅图讲述;边讲述边将选用的图片按次序排好。

2、通过提问,了解讲故事的先后顺序,并再次编故事激发兴趣。

师:我讲的“西瓜船”的故事里,先讲到什么?再讲了什么地方?还把谁讲到故事里了,最后讲它们怎么玩?

师小结:其实,自己讲故事并不难,只要选一个什么样的时候、在什么样的地方、故事里有谁、它们在怎么样玩,选好这些内容,自己想怎么样编就可以怎么样编了。不信,你看我再编一个。(……)你瞧,编故事不难吧?你们想试一试吗?

3、激发幼儿选图讲故事,尝试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编一编。讲述之前,说说讲述意图,并进行选图,教师帮助幼儿理顺思路。(问:你取什么题目,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讲述时,让幼儿先取题目,说说讲述意图,利用黑板上的活动图片帮助幼儿理顺思路。鼓励编的不同,有创新。

三、幼儿操作小图片分组编讲故事。

1、讲解操作要求:四种颜色的小图片分别代表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图。由一人管理小图片,其余每人各选一张,按次序编一个故事由一人先讲,其它人听好,等轮到自己编时要编得不同,可多编几个。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编讲故事,了解幼儿所编情况。

四、幼儿讲述故事。

1、师:你们组编了几个故事,你编了几个?谁编得很好听?

2、每组请一位幼儿讲述故事。

3、肯定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激发下次讲述的愿望。

五、延伸:语言角活动

大班语言活动 故事 新年礼物 第7篇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体验小动物们关心、体谅别人的情感。2.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出示图一)“谁能猜猜熊伯伯是干什么工作的?” 幼儿表述。

2.“哦,原来熊伯伯是一名邮递员。邮递员要做哪些事情呢?” 3.“邮递员是专门给人送信的。另外爸爸妈妈在网上卖的东西也要邮递员帮忙送到家里的。”

4、理解故事内容 1)“新年到了,邮递员熊伯伯忙着把新年礼物送到小动物的家里去。”“熊伯伯给谁送了什么礼物?” 2)“你收到过什么礼物,收到礼物时心情怎么样?” 3)“小松鼠收到了新年礼物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天冷了,我正缺顶帽子呢!’小松鼠收到了礼物为什么高兴得跳了起来?” 幼儿表述。4)“小松鼠对熊伯伯说,熊伯伯,谢谢您。瞧,小松鼠多有礼貌啊!小朋友也和小松鼠一样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熊伯伯会怎样回答呢?” 幼儿表述。5)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讲述故事。“小白鹅收到了什么新年礼物?小白鹅收到礼物时高兴极了,它为什么喜欢这份礼物呢?”“小白鹅为什么要学溜冰呢?” 6)“小白鹅说,天冷了,小河要结冰了。我正愁不能游泳呢!有了这双溜冰鞋,我就可以学溜冰了。熊伯伯,谢谢您。小白鹅也很有礼貌哦。” 7)“那熊伯伯是怎样回答的呢?谁来学一学。” 幼儿模仿。8)“熊伯伯还给哪些小动物送去了什么礼物呢?” 9)“熊伯伯怎么呢?他为什么难过呢?” 幼儿表述。10)“小动物们收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新年礼物,心里都很开心,只有熊伯伯没有收到新年礼物,心里很难过。如果让你送一件熊伯伯最需要的新年礼物,你会送什么呢?为什么?”

幼儿相互讨论后个别表述。

11)“熊伯伯低着头。慢慢地往家里走。”(出示图六)“咦!家门口是什么?熊伯伯揉揉眼睛,仔细一看:啊!是一个好大好大的礼盒。” 12)“咦?这是谁放在这里的呢?里面会是什么呢?” 幼儿相互讨论后个别表述。

13)“礼盒上面贴着一张字条:… …全体小动物。噢,原来是森林里的小动物送给熊伯伯的新年礼物。这时候熊伯伯的心情怎么样?” 14)“小动物们送给熊伯伯的新年礼物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6.“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送一辆自行车给熊伯伯呢?” 幼儿表述。

15)情感教育:熊伯伯知道小动物们收到信、收到礼物时都很快乐,所以每天走很多很多的路坚持给小动物送信、送礼物。小动物们知道熊伯伯每天都很辛苦,要走许多许多的路,为了不让熊伯伯这么辛苦,小动物们送给熊伯伯一辆自行车,他们相互关心。小朋友在平时也要关心身边的人。

5、完整欣赏故事

1)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新年礼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小朋友也可以跟着故事后面一起讲一讲。2)幼儿欣赏故事。

3)“新年快到了,你希望收到一件什么样的新年礼物呢?为什么?” 幼儿表述。4)“那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你的好朋友他们需要一件什么样的新年礼物吗?” 幼儿表述。

语言故事活动 第8篇

一、倾听故事, 在理解中丰富幼儿词汇

幼儿学习语言是从理解简单的词汇开始的, 有了一定词汇的积累, 慢慢再学会表达。因此, 幼儿词汇量的多少, 也决定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在语言发展的刚开始阶段, 由于幼儿对生活认知不足, 加上积累的词汇不够多, 经常会出现一些乱用词的现象, 乱用词就是对于一个词语, 不能从根本上理解, 不能根据事物的特点去描述, 只是生搬硬套, 造成表达上的混乱。如老师教给幼儿“可爱”这个词用来形容小狗之后, 一些幼儿马上说出一系列“可爱”的东西, 像“可爱的天空”“可爱的大树”“可爱的小河”, 等等。当然, 还有乱造词现象也较严重, 刚学了“白花花”这个词, 有的幼儿就说出了“黑花花”“紫花花”类似的词语。这样的问题, 肯定会影响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 所以, 在幼儿时期, 通过一定的方法丰富幼儿词汇是发展语言的必经之路。对于幼儿来说, 最熟悉不过的是一系列童话故事, 故事中有着丰富的词汇, 平时利用每日固定的时间, 由家长或老师给孩子讲故事, 同时指导幼儿学会倾听, 在理解中不断丰富幼儿词汇。

1、给幼儿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无论是在园内, 还是在家中, 好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在家中, 选一个安静的场所, 有条件的放一点轻音乐, 家长娓娓道来一则则生动的故事。在幼儿园内, 老师给幼儿讲故事时, 为了加深对故事中词汇的理解, 可以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情境具体的画面来有重点地学习。丰富生动的画面吸引幼儿注意力集中, 此时幼儿倾听效果一般较为理想。

2、教师的主导不能忽视。

每一则故事, 教师在讲前都要能把握住其学习的“听点”, 幼儿在听故事时, 到了关键处, 教师可有意识地改变语调, 提醒幼儿注意, 有时还可以引导重复相应的词汇几遍, 以便于幼儿理解积累。对于故事中重复的话语, 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说。当然, 教师还不要忽视鼓励和表扬的作用, 因为鼓励是孩子形成倾听习惯的动力, 孩子表现不错, 不要吝啬自己夸奖的话语, 孩子表现稍有欠缺, 换一个角度思考, 鼓励孩子加油。这样, 幼儿更乐于倾听, 自然而然地会积累上更多的幼儿词汇, 为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二、复述故事, 在模仿中发展语言能力

复述故事是幼儿园经常开展的语言活动。通过听故事, 积累其中丰富的幼儿词汇是指导幼儿复述故事的基础。

为了提高复述的效果, 我们经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所要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里面有哪几个故事人物, 发生的地点, 什么事情, 等等。然后再尝试让幼儿开始复述。指导幼儿复述时, 我主要是让幼儿从模仿开始, 在模仿中发展其语言能力。

1、模仿声色、动作。

所谓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这是讲故事的理想境界。指导幼儿复述故事, 要注重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神色表情、动作手势等, 因为绘声绘色的复述、夸张自然的动作能够充分表现出故事的内容, 同时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也让幼儿知道故事应该怎么讲才算好听、好看。经常性的开展这样的语言活动, 我发现不少幼儿对讲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当他们一次次大胆地站在台上讲故事时, 语言能力也随之渐渐地提高了。

2、关注细节、重点。

一般来讲, 幼儿在复述故事时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基本掌握故事内容, 但由于幼儿的语言敏感度不高, 有时候容易对故事中的细节或重点内容一点而过, 从而不能展现故事给我们带来的语言魅力。因此, 在指导幼儿复述时, 对一些细节或重点内容的模仿, 老师要予以强调和反复, 让幼儿能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编讲故事, 在想象中培养语言能力

编讲故事是幼儿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适合开展的语言活动, 它重在引导幼儿根据提供材料大胆想象、大胆表达, 在故事中表明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指导幼儿编演故事,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续编故事。

老师选择一则故事, 将故事讲到其中的一个关键处, 然后停下, 提问幼儿:“这时, 会发生什么事儿呢?”“事情的结果将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编出下面的故事情节, 然后讲述或表演给同伴听。

2、看图编故事。

到了大班, 可以组织幼儿看图编故事, 指导幼儿从“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什么?”这几个方面来说说图画, 鼓励幼儿看着画面说出不同的故事情节。如果幼儿在讲故事时遇到困难, 教师要适时点拨, 予以帮助, 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3、实物编故事。

平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 (下转20页) (上接21页) 实物指导幼儿编故事, 如幼儿带来的玩具, 选几件放在一起, 给他们一个场景, 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些都可以让幼儿在丰富的想象中不断培养自己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教育里怎样设计故事活动 第9篇

一、解读

设计幼儿故事活动首先要解读作品。找准了故事的特点,才能发现解读的突破口。文学作品是包容着丰富信息的载体。外在大干世界的广袤拓展了作品的广度,作者内在心灵的思索和探究开拓了作品的深度。文本的敞开性,造就了对作品内涵的无数解读和阐述。幼儿文学作品作为幼儿园基本教育内容之一,其多元的价值取向早就为广大教育者所认可。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一是具有审美价值: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意境美;二是具有多功能的认知价值:科学知识、人际关系、品德修养;三是具有娱乐价值:引起美感享受、愉悦身心;四是具有促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现等发展的价值。因此,教师应从审美以及其他层面审视和解读作品,努挖掘幼儿文学作品的价值。其次才是立足于文学本身的层面,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人手,培养幼儿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理解

幼儿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设计故事活动时,应当灵活运用一些增进幼儿理解的方法,如提问和创设认知冲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或关键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对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思考,不仅促使幼儿深入地领略故事中的美好意境,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如《小马过河》、《珍珍的梦》等故事教学中,可以让幼儿进行思维的碰撞,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吸引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注意力。

活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幼儿故事的内容,有意识地制造认知冲突,引起幼儿不断思考、澄清问题并解决冲突。如学习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欣赏作品后可以问幼儿:“小兔是怎样告诉妈妈自己有多么爱她的?兔妈妈又是怎样告诉小兔的?”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又如学习故事《金色的房子》,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姑娘开始没有请小动物进屋,后来却请他们去玩了?”从而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整個思维过程带来的乐趣。

三、欣赏

在设计幼儿故事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欣赏的环节。例如,审美价值的欣赏。可以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的语言美、人物的形象美、主人公的心灵美、故事的意境美等;激发幼儿的美感,引起共鸣,愉悦身心;对于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可以组织幼儿反复诵读,直到能背诵;对于一些好的情节和意境,可以组织幼儿复述;一些好的角色,甚至可以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欣赏,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需注意的是,在让幼儿欣赏故事时,特别是教师讲述故事时,要注意讲述的语气、语调,并善于结合一些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如讲述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师应该以生动而自然的神情、真挚而夸张的语言及动作来讲述。故事结尾处要渐轻渐慢,将兔妈妈深受感动时的柔情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幼儿才能感悟作品中真挚深切的母子之情。

四、留白

“留白”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术语,就是在绘画时不将画面涂满,而是留出一定的空间,供欣赏者去联想、填充。将“留自”的思想借鉴到文学活动中,就是要给幼儿留一些感受、体味作品的空间。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是未完成的文本,其意义是在读者的理解中不断显现出来的。教师应有意识地给故事留些问题或“尾巴”,让幼儿去探求或延续。例如,让幼儿补完故事、加个“尾巴”等,以拓展幼儿的思维,扩大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的审美心理。如欣赏《九只小猪旅行记》的故事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故事的第一段后,在小猪忽视“禁止人内!”的警示牌处留白,让幼儿自己讲述看到的直观情景给美丽的绿化造成的后果。还可以在讲述小猪们从桶里滚了下来时,结果也留白,让幼儿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猜测小猪在桶里从山坡上滚下来会有什么后果。又如欣赏后,问幼儿:“你们猜小猪还会继续旅行吗?他们还会经过哪些地方?还会遇到‘禁止人内!’的警示牌吗?他们又会怎么做?”启发幼儿想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故事的内容大胆拓展故事情节。

五、迁移

教师要集中挑选那些有话可讲、对幼儿有启发性、具有教育意义的情节和内容,激发幼儿联想和想象。如学习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在讲述故事后问幼儿:“你们也像小兔那样爱妈妈吗?你想怎么告诉妈妈自己有多爱她呢?”幼儿就会迁移故事中的内容,用动作、语言、图匦等(用一种可以代表很深程度的事物)来表示。就像有些幼儿所讲的:“妈妈我爱你就像东方明珠那么高!,,‘‘妈妈我爱你就像胡萝卜那么有营养!”“妈妈我爱你就像石头那么坚硬!”……幼儿不但可以通过作品进行迁移,还可以通过同伴的讲述进行迁移。在幼儿迁移、教师引导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开放性。刚开始时,幼儿的思维比较狭窄,很多时候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说,这时可以一方面提醒他们“不要说与别人一样的内容”;另一方面,对幼儿不同于他人的想法表示极大的支持和赞许,从而激起幼儿积极想象迁移的兴趣和愿望。

在幼儿迁移表达的过程中,幼儿的直接经验不断丰富,他们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积极地建构着新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更多的是与同伴交流、探讨和合作,他们是活动的中心和主人,可以控制和掌握活动的内容与方向,而教师则是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倾听者。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在幼儿故事活动中注意方法,重视解读作品,运用理解、欣赏、留白和迁移等手段,将幼儿语言教育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班语言活动:胆小先生(故事) 第10篇

活动目标

1.理解词组:大吃一惊,抱头鼠窜。

2.通过教具的演示理解故事内容以及胆小先生性格的前后变化。

3.乐意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进行故事表演,体会勇敢。

活动准备

1.桌面教具:老鼠,胆小先生以及积木搭成的楼房。2.课件。活动过程

1.出示搭好的房子和胆小先生,引出故事。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一遍,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听故事录音欣赏故事,通过提问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师:大老鼠闯进胆小先生的家,胆小先生是怎么做的?胆小先生为什么要让大老鼠住进地下室?

师:大老鼠要让胆小先生搬出去,胆小先生是怎么做的?老鼠们怎么样?

3.看动画片,引导幼儿关注胆小先生性格的前后变化。师:胆小先生原来是个怎么样的人?后来胆小先生变得怎么样了?(鼓励幼儿做勇敢的人)

4.教师与幼儿角色扮演,表现故事

5.教师启发幼儿续编故事结尾教师提问:胆小先生后来怎么样了?你们猜一猜。

6.在录音的伴奏下,师生共同表演故事。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老鼠娶新娘》 第11篇

设计意图:

《老鼠娶新娘》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带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它以老鼠村长为女儿美叮当选新郎为主线,呈现了自然界中万物相生相克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最强的,但都有自己很强的地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孩子们发现同伴的短处比发现长处容易得多,有些孩子容易盲目跟从,表现得信心不足。因此,本次活动以故事为载体,通过引导孩子们欣赏故事,懂得不同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能够发现自己和同伴的长处,了解自己的短处,乐意欣赏别人的长处。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理解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感知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最强的;

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长处,欣赏别人的长处,懂得同伴间要互相帮助。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风吹云会动、猫会捉老鼠、老鼠会打洞。

2.物质准备:课件、音乐(抬花轿、琵琶语)、图片(太阳、乌云、风、墙壁、老鼠、猫)、字卡(照、遮、吹、挡、打洞、捉、扬长补短)活动过程:

一、欣赏《抬花轿》的唢呐音乐,感受中国传统民间婚嫁的习俗 提问:听着这段音乐,你感觉怎样?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 小结:过年了、结婚等,这些都是高兴的事,喜事。

二、通过欣赏故事和讨论,理解相生相克的关系 1.出示图卡(太阳、乌云、风、墙、老鼠)提问:你们觉得美叮当要找谁做新郎呢? 2.配乐故事:《老鼠娶新娘》

3.讨论:它要找最强的做新郎,你们觉得到底谁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呢? 小结: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最强的。

三、联系实际,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长处,真心欣赏别人的长处。1.介绍自己的长处 提问:没有谁是最强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强的地方,你有最强的地方吗?猜猜老师最强的地方是什么?

引导:自己最强的地方是很值得骄傲的,要很自豪的说。2.介绍自己的短处

引导:你有不足之处吗?

3.欣赏同伴长处,选择好朋友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提问:你想不想让自己变得更强?有什么好办法吗?

引导:找到好朋友的长处补充自己的,可以使自己更强!教师出示成语卡片——扬长补短。

小结: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充自己的不足,这就叫扬长补短。

四、故事结局:老鼠女儿‘美叮当’最后还是嫁给老鼠小啊郎。教师:世界上没有谁是最强的,只有最合适的。

五、游戏:抬花轿,感受朋友圈的重要 1.提问:抬花轿要几个人来抬?

小结:抬花轿的人一定要是双数的,最关键的是朋友圈的脚步要一样。2.提问:怎样使朋友圈的脚步一样呢?(念儿歌的节奏要一样的速度)(幼儿共同玩抬轿子的游戏)

结束:教师抛出小彩球谁先接住就来当新娘,选几名同伴来抬花轿。

附故事:《老鼠娶新娘》

在一个村庄的墙角下,有一个老鼠村,老鼠村有一个老村长,村长的女儿叫做美叮当。美叮当长的很漂亮,村里的老鼠都想娶她做新娘。可是到底请谁来做新郎呢?美叮当想了个办法,她在墙头搭了个高台,美叮当抛绣球,接住绣球的那个就是她的新郎,这一天,村里的大小老鼠都聚拢来等着接绣球做新郎。可是突然“喵”的一声响,窜出一只大黑猫,一拳打在了高台上。美叮当从空中落下来,接住她的是老鼠小啊郎,小啊郎拉着美叮当赶紧逃走把身藏。大黑猫把村子里搞的一团糟,老村长想想一定要为美叮当找一个新郎比猫强。

太阳光照身上,大黑猫被照的悄悄躲开睡一旁。老村长一看,赶快就去找太阳,他问太阳,你是不是世界最强的新郎?太阳说,我的光芒会照,我是最强的新郎。正说着,一片乌云飘过来遮住了太阳,老村长又问去乌云,你是不是世界最强的新郎?乌云说,我会遮,我世界最强的新郎。正说着,一阵风吹过来,吹散了乌云,差点吹走老村长,老村长就问风,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风说,我会吹,吹散乌云,吹走你,我是最强的新郎。风把老村长吹的一头撞在了高墙上,老村长就问墙,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墙说,我会挡,挡住风,挡住你,我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正说着,只听“咔吱,咔吱响”,老村长低头一看,墙角有个洞,洞里钻出了老鼠小阿郎。老村长有点迷糊了,难道你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小阿郎说,我会打洞,我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

这时,村长才发现老鼠虽然小,但仍然很有本事,所以最后他决定把美叮当嫁给了小阿郎。游戏中的儿歌

1.小白菜,地里黄,老鼠村,老村长,村长女儿美叮当,想找女婿比猫强,太阳最强嫁太阳,太阳不行,嫁给云,云不行,嫁给风,风不行,嫁给墙。

语言活动:粽子里的故事 第12篇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活动准备:PPT、粽子。活动过程:

一、引入:(出示PPT)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猜猜看可能是什么故事呢?幼儿猜测故事内容?

二、欣赏故事

1、出示故事名字《粽子里的故事》

师:吃过粽子吗?什么味道的?(豆沙、肉、蛋黄)

2、简单讲述吃粽子的来历。

3、分段观看PPT,欣赏故事,(在密密的树林里——也就不能把找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了。)提问:

1、那怎么办呢?

2、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5、继续欣赏故事(老奶奶采来一把箬叶——谁就能讲出有趣的故事来。)师: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

6、猜猜谁会来吃粽子? 出示松鼠图片:

谁来了?小松鼠来干什么,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 出示狐狸图片:

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讲出故事来吗?

7、继续欣赏故事(接着——只好摇摇头。)

小结: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呢?真着急。

三、“吃”粽子

1、师:想去奶奶的小屋吃粽子讲故事吗?老师带来的粽子也很神奇,先来吃吃老师带来的粽子,讲讲老师粽子里的故事。

2、出示粽子一:听话

师:谁听见了奶奶用了哪两样东西包粽子?(青青的叶子、白白的米)

3、出示粽子二:接龙

玩词语、数字接龙游戏。

3、出示粽子三:悄悄话

玩传悄悄话的游戏。(轻轻讲,用心听)

四、继续欣赏故事(小松鼠,小狐狸——她一定把这些故事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小结:粽子里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听。

四、延伸

师:孩子们,你们的奶奶会包粽子吗?请奶奶把故事包到粽子里,你们吃了,肚子里有故事好来讲给小朋友听。

课后反思:《粽子里的故事》是应彩云老师设计的一节大班语言活动,活动充分展示了老师在语言活动中非常巧妙的环节设计、提问策略,活动过程中也充斥着老师的实践性智慧。因此,活动实施下来,总体感觉,效果非常好,活动很顺利,幼儿非常喜欢并投入。

2、活动过程中,不但使幼儿能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了欣赏故事的愉悦,而且,也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获得了经验的提升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语言故事活动 第13篇

一、对比想象:追溯事情的缘由

1.导入新课。首先出示下列两句话, 让学生朗读想象:读了句子,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1) 山谷中, 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2) 可是, 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通过对句 (1) 的朗读想象, 学生眼前会出现小村庄山水环抱、山清水秀, 山中枝繁叶茂、花开草长, 村民生活幸福、家庭和睦的景象。对这样的山村, 大家一定非常向往。通过对句 (2) 的朗读想象, 学生眼前会出现洪水汹涌湍急、奔流直下, 村庄房倾屋倒、瞬间消失的场景。面对这样的景象, 他们一定很是惋惜。这样引导, 能让学生在画面的对比中, 初步感受村庄过去的美好以及对村庄消失的痛惜。

2.想象思考。教师接着这样引导:早先美丽的小村庄, 怎么会遭受灭顶之灾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读后交流并引导梳理:不断砍伐树木→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大雨不断地下→小村庄被冲毁了。弄清前因后果后, 让学生说说想法, 从而明白山洪摧毁小村庄是现象, 村民砍伐树木自毁小村庄才是实质。

二、拓展形象:凸显砍伐的无度

1.边读边想。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勾画出描写村民昔日生活的句子,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村民们“靠山吃山”, 享受幸福生活的画面。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 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了。

2.想象叙述。在学生朗读想象的基础上, 让学生说说所想象到的画面, 突出村民“不错”的生活并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现。为了让学生说有内容, 说有条理, 可出示下列范例引导学生想象叙述。 (横线上的内容让学生叙述)

通过这样想象表述, 让学生既能感受村民们“靠山吃山”的无忧无虑, 又能感受他们“靠山吃山”的无度, 并突出地感受作者对村民这种无度砍伐的担忧和不满。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借助朗读, 展示画面, 既看到村民们昔日的心花怒放, 喜气洋洋;也想象到村民们未来的措手不及, 自食其果。

三、情境对话:显化内心的忧虑

1.默读想象, 走进情境。为让学生具体感受村民无度的砍伐对树木以及对山岭、对自己的伤害, 感受他们为自己种下的苦果, 埋下的祸根, 要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勾画出写村民们砍伐树木对山岭伤害的句子, 想象山上的惨状, 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就这样, 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 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等句子, 读出语言画面, 感悟语言内涵, 进而走进情境。

2.深度对话, 自由表达。

(1) 山上的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一样样工具、一件件家具、一缕缕轻烟, 可一场灾难就在人们的“无忧无虑”中悄悄逼近。走进山上看一看,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描述, 感受山上的惨状。) 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心情怎样? (自由表述, 表达心中的惋惜。)

(2) 看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山上剩余的树木心碎了。这天夜里, 树木纷纷哭泣起来。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棵树, 会对同伴说什么?会对村民说什么? (设身处地, 叙述心声, 对身处环境、自己未来的担忧, 对村民举动不满、劝他们手下留情。)

(3) 看到山上的惨状, 听到树木的呼唤, 你可能会在第一时间找到村民, 跟他们说说心里话, 想说些什么呢? (教师可以下列问题现场采访:请问你小朋友, 你有什么对村民们说呢?你要说的是什么呢?你想提醒人们什么呢?你可能与他们说的不同, 想说什么呢?……)

3.丰富语言, 仿照表述。教师可出示下列俗语、名言、范例供学生选用, 让学生朗读体会, 进而仿照表述。

(1)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山上树木光, 山下走泥浆;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熟视无睹;后患无穷;防患未然;坐吃山空;福兮, 祸之所伏……

(2) 乡亲们, 俗话说:“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说的是人要有长远的考虑, 要有忧患意识, 不然会带来麻烦的。我们村的人祖祖辈辈靠山上的树木过日子, 过得还不错。大家在享受树木带来的幸福生活时, 不要忘了那些裸露的土地。那些树桩就像一只只愤怒的眼睛瞪着我们。如果大家仍毫无节制地砍下去, 会带来灾难的呀!

4.指导朗读, 表达心声。在学生领悟语言后,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从“不断减少”、“不断扩大”中读出内心的焦急, 从三个“变成了”读出心中的不满, 从“消失在天空中了”读出心中的遗憾, 从而借助朗读表达心声,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进行情景对话, 让学生走进山中看惨状, 走近树木听心声, 走近村民表心迹, 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真切地感受到村民无度地砍伐树木对山岭、对自己的伤害, 为痛惜小村庄最后的消失而奠定基础。

四、真情表达:体会无限的痛惜

课文4、5自然段, 主要写了小村庄被洪水毁灭的过程。为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山洪的无情和对村庄消失的悲哀, 教师可借助朗读来展示形象、表达情感;借助想象来丰富形象、诱发情感, 让学生在真情表达中体会作者对小村庄最后的消失所表达的无限痛惜之情。

1.借助想象, 表达情感。可这样引导:小山村的人年年砍树, 代代砍树, 日子过得还不错。终于, 不幸的事发生了!请同学们仔细读读第4、5自然段, 边读边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如何? (让学生描述从语言文字中看到的画面, 并结合文中插图, 展开想象, 让形象丰富起来。如:天空乌云密布, 黑压压的一片, 像打翻了墨汁瓶。雨点像筛豆子一样哗哗地落下来, 天地间像挂了一条无比宽大的珠帘。山谷里的小溪水位猛涨, 山体不断滑坡。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 小村庄淹没在河水之中。)

2.借助朗读, 表达情感。想象展示后, 引导学生借助朗读展示形象, 表达情感。 (1) 读:“然而, 不知过了多少年, 多少代, 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 大雨没喘气儿, 一连下了五天五夜, 到第六天黎明, 雨才停下来”, 要读出心中的恐惧、担忧, 为小村庄的人捏一把汗; (2) 读:“可是, 小村庄, 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语速要慢些, 再慢些, 语调要低些, 再低些, 最后一句话几乎是一字一顿。要读出心中的惋惜, 从心底里为小村庄的毁灭痛心不已。

3.借助心语, 表达情感。

(1) 面对日夜不停的暴雨, 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 那些曾经靠着自己的斧头享受树木恩赐的人们, 心中会想些什么呢?面对突然暴发、席卷全村的洪水, 他们心中又会说些什么? (设身处地, 叙述心中恐惧, 悔恨自己的当初。)

(2) 在村子消失之前, 他们会对其他所有山村的村民, 对所有的地球人提出怎样的忠告? (要接受惨痛的教训, 决不让悲剧重演。)

故事背后的语言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

“寓言”的意思就是利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把要说的话隐含在里面,让听故事的人能够明白,又不至于因为太露骨,而引起不快。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作为一种区别于散文、诗歌的特殊文学体裁而被广泛采用。法国著名寓言家拉封丹曾把故事比作躯体,把寓意比作灵魂,身体是有形的,而灵魂是无形的,这充分说明了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知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寓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寓言教学呢?

一、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教师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二、揭示寓意,启发学生明理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

1.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了解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2.从分析关键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寓意。如《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后来见到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

3.从分析现实去揭示寓意

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会适得其反。

三、联系现实,理解寓意

寓言往往是运用很多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谈古论今,拿小比大,借物喻人等。但是,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艺术形象本身,经常不能脱离直观形象,仅仅是停留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理解上,并而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三年级的学生读了《掩耳盗铃》一课后,一般只得出“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认为别人听不见,真笨”。这样的认识,是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寓言来自民间,其作者是人民大众,它是为适应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在教学寓言时应该先向学生讲清其写作特点,使学生明白寓言的针对性和讽喻的所在性。然后,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并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帮助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的相似之处,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共同说明的道理,从而理解和提示寓意。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图文声像并茂。如此丰富的教学信息和呈现形式,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寓言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独特功能,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再现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形象,从而强化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所描写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将课文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认识,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上一篇:财税金融试题下一篇:红鞋子续编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