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2024-05-27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精选6篇)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第1篇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二、教员要充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沛的认识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员都应引导学生进行观赏,但授课毕竟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师能够本人做出决议,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剖析观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痛快让学生读文观赏或课后自查材料观赏,处置教材灵敏,详细布置。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置,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员不只要有才能找出每件作品一切美点,而且能精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观赏课教学办法切忌千篇一概。作品剖析防止八面玲珑,假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外型生动、构图平衡稳定、颜色层次丰厚.......”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味可言?假如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观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员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三、教员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敏多样,以此激起学生的兴味

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要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干充沛发挥本身的客观能动性,调动本身的发明潜能。美术观赏中,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常常是取得美感的重要根底。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遭到个体学问和经历的局限,感遭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的确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依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沛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应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与观赏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观赏内容的间隔,产生观赏的兴味。上课时,教员出示观赏作品后,教员不要立刻解说,能够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能够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本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考虑题,引导学生察看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彩,还是冷色彩?整幅画觉得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客观觉得,胜于教员的解说。这样也改动了那种以教员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舞他们发表本人的.观念。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企图。美术观赏教学开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胜利的经历也并不多,总结经历,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讨探究中学美术观赏教学的规律和办法,以到达调和的教学效果,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2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论文论文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第2篇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

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

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

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第3篇

在学生学习人体艺术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一、独特的人体艺术

人体艺术是个奇妙的世界, 站在人体绘画或雕塑面前, 许多人会因为它们的不遮不掩而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感觉“说不出”不仅是因为说不清, 更主要的是因为这感觉里有“我”。当学生直面人体的时候, 有羞涩、好奇, 还有一种因感觉到了“我”而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难堪”。

在欣赏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用四年时间完成的《西斯庭天顶画》时, 教师结合圣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这幅巨作以表现人体为主, 分为《上帝分光明》《创造日月和动植物》《创造水和天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等9个主题画面。在作品中, 米开朗基罗以他非凡的人体造型艺术能力, 描绘了赤裸的上帝如何造出了赤裸的人与万物。然而, 画面所具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却几乎让人惊呼:是人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米开朗基罗用他的人体艺术作品震撼了西方乃至整个世界。试想, 假如当时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这幅作品时, 让所有被描绘的人都穿上衣服, 恐怕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轰动了。人体艺术的独特性, 人体艺术能产生独特艺术魅力的原因, 正在于它的赤裸, 在于它“强迫”观者直接面对它的“肉体”, 在于这种“直接面对”所带给人心灵和思想的震撼与启迪。然而, 更重要的是, 它让观者感觉到了其他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让人感觉到的人性的亲和力。

二、唯美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的人体艺术是西方各国引以为母体的艺术。从古希腊人体雕塑那完美的造型、端庄的表情和优美典雅的动态刻画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希腊人体艺术完美和崇高的表现形式、“静穆的伟大”的风格, 演化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古希腊艺术巅峰。

三、张扬的政治意识

政治, 是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以后的一种阶级及其利益的产物。当人类有了群体利益的意识, 当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产生冲动、热情、决心, 从而形成坚定的意志、坚持的毅力, 并以此去努力、去奋斗, 而且在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时候, 政治就会焕发出最斑斓的光彩。西方许多艺术家用人体画表现他们对政治的这种认识和理解。

德拉克洛瓦是19世纪法国的一位浪漫主义画家。他32岁那年, 法国正发生“七月革命”事件, 有史料记载, 德拉克洛瓦目睹了一场悲壮激烈的巷战。圣德克区的莱辛姑娘一马当先, 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 少年阿莱尔为把这面旗帜插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桥顶上, 最后倒在血泊中。“七月革命”过后不到一年, 德拉克洛瓦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幅题为《自由引导人民》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最为引人注意的, 是对一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的刻画。她被安排在画面的视觉中心的一个三角形上端。她头戴红色费里吉亚帽, 左手紧握着一杆长枪, 右手高举三色旗, 在向右转过头来号召市民去参加法国大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特别有意思的是, 这位女性形象被称为“自由女神”。她上身赤裸, 露出两个丰满的乳房。这个女性形象为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政治主张作了最生动的诠释。她成了一百多年来资产阶级经典的政治形象。当然, 这幅画也因此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此外, 在西方人体艺术史上, 我们还可以看到罗丹的《思想者》, 达利的《内战的预兆》这样的人体艺术作品, 它们都表现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关于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 毕加索曾经说:“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 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 那他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音乐家, 就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 就只有一具心琴———不, 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 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 (转引自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 第894页) 这话真可以启发和告诉那些想成为艺术家的人, 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 也让那些想了解艺术、想了解艺术家的人知道, 许多艺术作品之所以魅力不衰, 恰恰是因为它们拥有深刻的历史政治内涵, 这一切, 是与艺术家的政治素质分不开的。

四、悲哀的僧侣情结

人类发展史上有这么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国家体制或一种政治思想能象宗教那样对人类产生那样大的影响。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 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宗教一直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稳定的地位。即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后主张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期, 宗教仍以种种形式存在于绘画、雕塑、戏剧、音乐和建筑等艺术里。

在文艺复兴时代, 僧侣情结难解似乎是艺术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 越是著名的艺术家, 这结越是结得紧, 米开朗基罗是典型的一例。他在24岁那年, 雕刻了一尊《哀悼基督》, 因此一举成名。在这件作品中, 圣母就像是人世间的一个普通母亲。对于儿子的死, 她没有流露出太多悲痛的神情, 她让死去的基督———她的儿子静静地躺在自己的膝上, 似乎不忍心让他醒来再三遭罪。基督像个疲惫的年轻人, 赤裸地、舒服地躺在自己母亲的怀里, 似乎愿意就这么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地一睡不醒。在圣母衣袍层层皱褶的衬托下, 基督年轻的肌肤光滑而滋润, 越发显出其生命的可贵。在艺术家精巧构思下, 坐着的圣母与躺在圣母膝上的基督构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形式, 它将圣母悼子的感人情景永远凝固在世界上。

五、自我审视的拓展

人体艺术, 是人类对人性和人的性做最直观、最形象的自我审视的一种艺术形式。想当初,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在石壁上画下赤裸的人体画像时, 一定没有什么难堪和不好意思的感觉, 因为他们所画的是和他们自身的形象相一致的。但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不穿衣服成了一种被唾弃的不文明行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此用“文明”把自己的身体遮掩起来, 赤裸带给了人们“羞耻”的概念。

然而, 在艺术上, 进入文明以后的东方和西方关于人的艺术却走了不同的两条路。中国的史前艺术中尽管也有许多精美的裸体作品, 但进入历史时期, 中国艺术中的人大多穿上了衣服。“衣冠楚楚”不仅成了中国生活和艺术的方式, 也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特点之一。西方不然, 不但在史前丰富的裸体作品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人体艺术, 使其成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使人体艺术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西方的人体艺术长廊中徜徉, 你会发现, 我们人类如何在自己的身体上认识和发现了自我, 又如何在自己的身体上不断否定自我而后超越了自我。

参考文献

[1]陈醉.裸体艺术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2]李书崇.重新邂逅——东西方文化漫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欣赏;艺术

一幅优美的美术作品,我们该如何去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自主品味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我们应创设合理化的课堂,使美术欣赏课更加精彩,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解说型、问答型、讨论型、自由型。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五、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第5篇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加发展起来的,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关系。通过教师的博引广论,学生知识的积累,促使欣赏教育有效的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种种的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育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美术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鉴赏是理论,技法是实践,鉴赏和理论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欣赏一些著名的作品,来逐渐提高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例如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要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风格,首先我们要讲解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讲解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了解作者绘画此图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因此说在欣赏课中教师必需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因为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和它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文化,甚至艺术家的个人生平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课前准备很重要。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或者到生活中去收集和学习内容有关的事物图片,让学生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用出题的形式来发起学生对作品的讨论,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教师的讲解。

美术欣赏也不应该仅仅是欣赏,一些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作品临摹,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在欣赏剪纸艺术这一节课时,可以先展示优秀剪纸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剪纸的故事和知识,一幅剪纸往往就是一个浓缩的故事,紧接着让学生临摹几幅作品,最后把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美术新课程标准就是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并能使学生运用多种的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其实从这样的要求来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主动的`收集美术作品相关的资料,使美术欣赏被动学习的情景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

三、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感受艺术魅力

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创设一种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染目睹中体验其艺术美的魅力,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欣赏教学中应大力提倡情境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的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时可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能让学生感受山水缥缈的意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采用语言的描述,设置情景等往往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与作品相关的情景,这是欣赏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便捷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注重审美素养的提高

美术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就在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美术作品的创造,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这样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做出理性的评价,使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提高到欣赏美术作品的内蕴美之上,这样也就要求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一定意义的审美经验的交融,因为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比如,罗中立的《父亲》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视觉上的快适,甚至说不上快感而是痛感。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典型中所体现的真理,就会在理性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而且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形的审美教学中,无论其表现形式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都会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悟,这也是其他的一些学科所不能给予的,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环境下学习的,这样的欣赏课也是时代的需要,并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力的培养 第6篇

单位:津南区实验小学

学科:美术

姓名:付金梅

内容提要: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趣味性学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张扬,培养各种能力。同时我认为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欣赏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他们的欣赏力,让他们为美而感动,为美而震撼,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形象刻于记忆,融于实践。

一、突出学生主体——追求欣赏自主性

二、强化情境交融——突出欣赏的娱乐性

三、把握“问题”——突出欣赏的创造性

四、组织合作——突出欣赏的互动性

五、在欣赏活动中学会欣赏

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提高想象力及审美意识。新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趣味性学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张扬,培养各种能力。同时我认为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欣赏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他们的欣赏力,让他们为美而感动,为美而震撼,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形象刻于记忆,融于实践。由此引

发我对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突出学生主体——追求欣赏自主性

首先,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角色,而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而新课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审美。例如,在一年级教材《我在空中飞》一课中,在表现“我在空中飞”这一主题时,可先请学生列举会飞的物体,然后教师出示收集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欣赏感受在空中看地面、天空的美丽景色。通过欣赏感受,再请学生说一说,空中的什么最吸引你,如果你能飞上天空,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让学生讨论:你怎样才能让自己飞起来呢?交流时比比谁的主意最妙,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飞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这时看到的东西与站在地面上看到的一样吗?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欣赏的自主性。

二、强化情境交融——突出欣赏的愉悦性

新课标中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课后的成功与否。在美术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美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例如,在上《闪光的烟花》这一课时,利用教学的趣味性,先用多媒体播放国庆欢歌并在高潮时加入烟花喷射出的咚咚啪啪声。因为人

们的心情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时学生的激情自然就上扬。随即教师提问:这咚咚啪啪的声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同学们回答说是烟花。再问:你们想象一下烟花的形象。之后,让学生观看燃放烟花的情景。这时学生发出感叹:“哇,真漂亮!”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这时我抓住机会提出让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制作烟花作品。这时学生们制作出的烟花各具特色,作品丰富多彩,课堂效果非常好。如学习《探索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们观看了《海底世界》的录像,让学生欣赏荧屏上出现的各种美丽漂亮的鱼类、贝类等。同时,我紧紧抓住海底探宝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告诉他们,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到海底探索奥秘,如果你们从现在学习好本领,将来也能到海底去。这些话撞击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激情。此外教学中还可以运用音乐及其他手段创设情境,创设愉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三、把握“问题”——突出欣赏的创造性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问题解决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学习创造性,也就是学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进行低年级的造型游戏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书中的范例,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直观感受,引发他们的联想,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根据想象进行制作,再在制作的基础上进行装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组织合作——突出欣赏互动性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例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我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质,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例如:《鱼儿游游》一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选用各种材料制作或绘制小鱼,最后,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小鱼放到鱼缸中或者贴在鱼缸的表面,然后各小组介绍自己的作品,选择一个最佳角度,谈谈哪些鱼是作品的主角,其它物体是怎样来衬托它的,教师最后要评出最佳配合默契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更加增强学生欣赏自己及欣赏他人的意识。

五、在欣赏活动中学会欣赏

新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欣赏力的重要环节,途径可以是组织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使

自己的作品更完美。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其审美意识,让学生在一种文化的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