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大学生的感悟

2024-05-25

胡锦涛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大学生的感悟(精选6篇)

胡锦涛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大学生的感悟 第1篇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讲话感想

土木5班 学号:20103855

刘鹏 指导老师:

2011年4月24日是我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胡锦涛主席做了关于清华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他以“四个大力”的具体措施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要求,最近我学习了这篇讲话,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下面简单谈一谈我的感想。

胡锦涛在讲话中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3点希望。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国的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祖国、民族的明天奋斗。所以,青年学生关注国家的现状与未来是勇担重任、朝气蓬勃的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关注国家,自觉将自己的学习、未来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首先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德智体美互相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然后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更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清华学生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希望,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生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鞭策,也为我们的成长和成才指明了方向。这表明,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彰显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保持个性和自身特点恰恰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

学习了胡总书记的讲话后,更加深刻理解了‘创新’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创新思维的产生,并不是在书本上就可以简单得到,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这是对当代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更高要求。作为学生干部,要努力学会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胡锦涛总书记希望青年学子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要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表达了党和政府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指明了青年大学生的努力方向。

总书记的讲话通篇渗透和表达着党中央对教育、对师生的重视和关怀,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的重视和关怀。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青年学生三点希望的论述,饱含深情,对青年发展寄予厚望,真挚关怀跃然纸上。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听了很感动、很兴奋、很振奋。总书记的三点希望必然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总书记希望的指引下,更好成长成才,报效祖国。我们作为山农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一定会按照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砥砺自我品德修养,脚踏实地,胸怀天下,创新发展,努力成才,正像总书记所激励的那样,为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奋斗再奋斗,用我们的汗水和贡献回报党和人民的期待,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总书记对清华大学同学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珍惜美好青春年华,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作为一名2010级大学生,我要克服思想上的惰性,主动创新,学会自己“找草吃,找水喝”,合理规划自己的学生生涯,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切实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山东农业大学的学生,更要深刻体会创新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我们应当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呼唤大批高素质人才。因此,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我们不仅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而且要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注重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广泛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仅要认真学习知识技能,而且要注意掌握科学方法。只要大家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不断积累新知识、增强新本领,就一定能奠定人生进步的根基,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

胡锦涛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大学生的感悟 第2篇

检验学院

2010级医学检验2班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他也对教师提出相应要求!

从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讲话中,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全国青少年能在现在条件下健康成长的热切盼望。同时,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青年学生是教育大计的中流砥柱。我们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同时不忘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胸怀远大理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作为教育大计的根本保证。他们应该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广大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重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建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

胡锦涛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大学生的感悟 第3篇

2010年陕西普通高校录取人数达227817人,未来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不断增加教育支出,将教育大省转变为教育强省,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日益大增,责任意识不断强化。不断创新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工作水平,真正做到:学生的榜样,与学生为友———成为陕西省“十二五”工作的中心工作。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

建设一流大学,更加需要调整与加强学生工作方法。然而,当前一段时期甚至更长时期内,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挑战性日益增多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日益普及,高校人数不断增加,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逐步加大。辅导员一方面行政工作,一方面深入学生当中完善教学工作。辅导员的责任有增无减,心理压力较大。

进一步地讲,新形势下要求高校教师年轻化,鼓励年轻教师到最基层的学生工作中区锻炼,但是,理论丰富、实际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师,不利于与学生进行耐心交流与沟通。

(二)高年级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高校教育中,围绕的核心是学生。然而,高校学生中(尤其是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使得很多本科阶段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需要,使得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不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

(三)师生互动环节堪忧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分离的现象———教师主管“教”,辅导员“育”。这样,从体制上将学生与老师分离,不利于师生互动。进一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在师生互动状况方面堪忧,很多学生没有得到教师有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之间联系很少,与大学“兼容并蓄”的出发点相违背,加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

(四)学生能力与品质有待提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学习、科研的同时,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学生应当培养多种能力与品质,这些是学生步入社会所急需的方面。

二、如何改进高校研究生学生工作

践于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的三点希望,提升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高校每一位工作者息息相关。

(一)夯实高校建设的基石———高校学生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推动高校改革,提升高校质量,最基础最核心的是学生工作。

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书育人”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书”最重要的是“育人”。如何“育人”,怎么“育人”,朝着什么方向“育人”是陕西高校实现转变的关键点。

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参与度。举办不同专业的互动活动,鼓励学生之间互动,加强联系,进而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生。比如,鼓励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学生加强联系。

(二)西部大开发不竭的动力———高校学生素质

有志者事竟成。做好国家政策的宣传者、引导者与鼓励者,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的基本任务。鼓励学生扎根西部,建设西部,服务西部。深入了解,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向,转变就业思想,积极投身到西部建设中区,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活动,为推动陕西等西部省份“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自觉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家、地区的命运联系起来。将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实践的需要结合,实现陕西高校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科学转变:投身到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的方面。

(三)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学生培养的长效机制

如何应对日益增大的学生工作量,已经逐步提上学生工作日程。建议运用科学方式,加强与学生沟通工作。例如,运用手机飞信、QQ的方式,实现一对一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健全高校学生工作机构。这样,不仅可以形成鼓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建成模拟社会机构,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美好的大学生活中,辅导员是时刻陪伴学生的最基层的学生领导力量,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升。

建议高校举办多种形式的辅导员学习与培养班,深入开展全国优秀高校辅导员选拔工作、师德竞争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辅导员们力争上游,提升自我,进而丰富学生生活,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红, 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第31卷第6期2010年12月.

[2]李江涛等, 高校师生热议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 2011年04月24日.

[3]季羡林, 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与可能[C].国家教委高教司.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6) :7页.

[4]杨蕾等,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青春岁月, 2011年01月下, 25页.

清华百年校庆之后的反思 第4篇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已成为20世纪中国关于大学的¾¬典定义之一。究其Ô¬意,乃是强调所谓大学,应该是蔡元培所言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空间,这里聚集着一群真正意义上的智者,不为权力裹挟,不为世俗牵引,也不为名利所压迫,他们对科学探索、学术求真、智性交流有着一股遏制不住的激情与想象力,他们对国家、人民有深厚的情愫,却并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政治参与,而是为国家建构和政治转型,提供持续而富有洞见的精神养分。

梅贻琦所言大师,其意义肯定不仅是指清华大学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吸纳,引入世界其他大学的著名学者和科学家;而是指应该注重通过自身学术空间的营造,提供让未来大师生长的土壤。校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怀旧、回忆这种初级阶段,而更應创造一种机缘,让清华人以及关注清华的公众获得一种反思平台和开辟新的未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校庆才能摆脱乡愿的气味,才能脱离装阔显摆的窠臼。

这些年,出版界涌现了一批跟民国清华相关的书籍,只要对于这些著作稍加检阅,就可以探测到支撑起老清华大学的大厦,无非下述几个侧面:

学术自由,其标志是教授委员会的教授治校制度,即使在上世纪30年代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苦心孤诣的教授们仍力图捍卫学术的自主性和自由特质。萧公权在他回忆清华的文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最可惊异的是,哲学系的教授张申府竟在教室里吹嘘某某主义,为他们做宣传工作。张熙若对他大为不满,在全体教授会开会时,提议检讨张申府授课的情形。在确实判明某某主义和张先生所授的课程没有显明关系,他讲某某某并不是学术性的研究而是单纯的主义宣传之后,全体教授同意警告张申府,如不终止宣传,下年将不续聘。”可见当时清华教授坚持学术自由的精神氛围。没有这种自由气息,清华不可能在30年代几乎达至其学术的顶峰状态。

民主文化,其标志是学生除了致力于学业外,也通过日常方式进行民主能力的训练和民主习惯的养成。作为政治学系学生(后来成为政治学系教授)的浦薛凤在事隔多年后,仍对清华民主性质的课程记忆犹新:“清华教育重视组织,亦即同时着重‘群育’。以言课程,在中等科时即有‘议事规则’一课,详述主席、发言、提案、辩论、表决、复议等等应守之程序,此盖民主社会中人人应知应守之公正议事规则。”老清华精神的可贵就在于,她将民主规则和民主文化通过“公民课程”的方式深深根植于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清华之所以能够在“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一系列爱国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政治人才,便与在校期间的民主训练息息相关。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华大学有一句著名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其实,清华重视体育的传统其来有自,在清华初创时期,就非常重视体育精神和体育训练。这与中国汉代以后知识人的传统格格不入,但在传统私塾教育中成长的读书人,却往往感激于这种新式学堂的体育精神。清华给中国的大学开创了一种清新质朴的新传统,而这种新传统,与传统中国的书院所象征的人文精神并不相背离,汇聚了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国维等著名学者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即为显例,这是一种中西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几近完美的结合。

老清华的这三种传统,在建国后的院系调整等一系列历史变迁与政治运动中备受摧残,也就第三项尚得保留。如今的清华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政府与民意压力下,除了派遣各路考察团去西方一流大学取¾¬外,也应更多地追溯老清华的历史,研讨其成就非凡的内在机制。此时此刻,清华不能仅仅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目标,更应提出对转型中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乃至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1931年的《清华周刊》发表过一篇《ˬ负知识界领袖的责任?》的文章,指出清华大学等名校教授应该担负的社会角色:“最高学术的教授,有接受新文化的境遇,有研究的时间,如果只知闭门研究只知按时上课,决不算尽了他们在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上所负的使命。他们一方面要特别努力,用著述或讲演的方式,随时供给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正确的(即客观的)报告与评论;在他一方面,也应阻止荒谬的敷浅的知识来妨害社会之进展,来耗费社会之精力。不幸事实的发展,竟向着相反的道路进行!中国的知识界需要他们来领导,而他们则避之惟恐不及,以致知识界陷于混乱敷浅的状态。其直接的影响,为知识饥荒为学术饥荒;其间接的影响,为新中国之实现一再延迟。”转眼80年过去了,新中国仍处于艰难的转型中,知识界的大多数迅速地逃入犬儒主义的泥淖,或者干脆移走异国寻求自己的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最需要的是一批有着公共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社会精英,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养成了民主习惯,对中西文化传统有着不倦的探索激情,是一群韦伯所言政治上成熟的群体。他们对于沟通中西方文化传统、促进中国往人类普世价值和民主宪政的道路上稳健前行,有着一份义不容辞的担当情怀和责任意识。

在一个高等教育平民化和大众化的时代,清华大学不能因此而放弃培养智识贵族和精神贵族的责任。贵族不是见利忘义的暴发户,也不是首鼠两端的政治投机分子,更不是Ó¬合大众的违心之徒。跟贵族相匹配的是文化情怀、政治意识和公益精神,尤其是文化上的创造能力和¾¬典的生产力。清华应该积极创造让贵族能够产生的校园空间,让未来的精神贵族不再受到追名逐利的主流价值观的压抑和异化,也让他们能够远离意识形态的规训,自发生长出自由而独立的精神世界。

清华有培养科学家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更应通过清华人的努力,扩散到中国的公共社会,并养成一种科学的理性精神,即不盲从权威和权力,服从探索真理的内心自由。更应将这种科学精神弥散到一般民众,让科学的求知精神,真正地点燃普通人的知识之火。没有大众对知识、教育和文化等精神生活的形而上的兴趣作为底盘,没有社会中坚力量日滋月长的个人之理性自觉和人格自觉,即使再优秀的清华人,也无法将其职业理想和政治关怀,建筑在有活力的地基之上。即此而言,今日清华面临的任务是多重的,既有重建和张扬科学理性,摒除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的时代使命,又有复苏老清华的人文精神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清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反哺和滋养中国社会。清华本是美国庚子赔款返还部分创建,她从一开始就有着现代西方文明的血统,而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又接受了来自中华文化的灌溉,在抗战过程中,更是受到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浸润,这多种精神传统造就了清华的传奇。在这样的意义上,清华校方不能含糊地表示文科是清华的一部分,而更应该指出,没有这种人文主义传统的重构与扩散,没有这种浪漫主义情怀的洗礼,即使在科学的世界,清华也不可能走得太远太稳。

清华大学东门山坡上的王国维纪念碑上镌刻着史家陈寅恪的挽词,其中的一句话,值得在此时此刻重温:“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若要追溯清华之魂和大学之道,则非陈寅恪先生此论莫属!只有这样,才能告别韦伯所警示的“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的物欲时代,才能以清华人为典范,重建人的主体性乃至中国大学的主体性。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胡锦涛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大学生的感悟 第5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方树人之地,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现代化综合性大学,清华已走过整整百年。这所中国著名学府今迎来校庆日,海内外五万清华学子返回母校,两岸清华共庆华诞。寄寓着中国高等教育更高追求的百年清华,踏上新征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胡锦涛主席指出,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胡锦涛主席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刻苦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理论联系实践。同时,我们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在学习中,我还了解到了国家在“创新”问题上对大学生的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创新思维的产生,并不是在书本上就可以简单得到,而是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这是对当代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更高要求。作为学生党员,我们更要努力学会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在学习中给同学们起到表率作用,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实践的灵魂,我们应时刻记住创新的重要性,并真真切切地应用于实践当中。

胡锦涛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大学生的感悟 第6篇

回顾历史,我们怆然泪下。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更是一道刻骨铭心的伤痕,想想一百年前,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着、呼唤着。从那时候起,文人们寻找祖国的出路,他们不惧强豪的恐呵,勇敢地挑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他们奔走着、呼吁着,用自己单薄的臂膀承担着民族的希望。就在这时候,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领导着华夏民族为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在自己的生命面前,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国家的、民族的利益,生命只有一次,谁会不珍惜,但他们舍弃自我而为了大我前仆后继,不断前进。回顾历史,我们感动着,也被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所熏陶着,那是血与泪的道路,更是坚强与自信的基石;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不足,看到了我们的缺点,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机会,抓住它并勇于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是自己变得更强。

把握今天,我们独步天下。历史赋予我们不一般的使命,我们就要继承祖辈们的优秀品质,勇于承担起这份责任,这份荣誉。在大学的我们或许不会理解“承担”是个什么概念,更不理解,在大学里,要怎么为社会作贡献,那么我们该做什么了?在大学的我们,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好好装备自己。而且,我们更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要务之一就是修身养性,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成功的前提,更是作为一个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古语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不仅锻炼的是人的耐心,更修养的是人的品性,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任何一座建筑是天外来物,不接任何力量。要时时刻刻的反省自己,积极思考,做事前要好好考虑会有什么后果,又会有怎样的效果。深思熟虑后再决定去做一件事,不做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展望未来,我们傲视苍穹。早在几年前,温家宝总理鼓励我们仰望星空,要积极思考,要努力拼搏。是啊,在广大的宇宙苍穹中,我们是多么的微小,多么的无能。但是我们要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在宇宙中找到自己位置,要找到自己的亮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希望,就是在引导我们在宇宙中找到自己所在。前路坎坷,但阳光总在风雨后,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要激发我们的激情,绽放我们的光芒。借助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与积累经验,劈风破浪,积极挑战自己,挑战困难。

上一篇:恋爱中最幸福的句子下一篇: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