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2024-07-08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精选6篇)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第1篇

大学生职业选择策略
作为一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正面临着人生中最大或最重要 的选择之一--职业选择.就业不仅仅是对职业的选择,也是个人对将来 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选择.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自主 择业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给自己设计一个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并在此 基础上给自己定好位,如何进行职业选择,这些问题都是大学毕业生必 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职业选择的准备,过程和策略等方面加以探讨.一,自我的评价与定位:职业选择前的准备 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报酬的工作,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 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社会职业, 对第一次求职择业者来说,是一个五光十色,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未知 领域.因此,应在尽可能充分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给自 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和明确的定位.职业选择,不只是单纯找一个单位了事,选择职业的过程本身就是 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对于刚刚迈上人生第一步的大学毕业 生来说,在整个就业过程开始之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总结,认 清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活是自身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业活动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都是第一回,因为 缺少经验,可能不时地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而忘掉自己的特性和初衷, 所以在就业活动中,一定要经常注意不要忘记自己是什么人,能干什么, 想干什么.自我总结,评价和定位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为什么上大学;(2)为什么选择现在的大学;(3)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或双学位);(4)对大学的老师,同学,朋友的印象如何;(5)在大学期间通过各 种方法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拥有的经验(特别是专业以外的);(6)自己 的优缺点,兴趣爱好;(7)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未来的抱负;(8)周围人包括父母亲属,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看法和期望;(9)大学 生活对自己将来的影响.通过这几方面的总结与思考,对自己的大学生 活有了一个很清晰的印象,建议用文字把上述内容整理出来,在应聘时 用在自己的简历和自荐信当中,有时稍稍加工也可用在面试中,做到成 竹在胸.二,职业选择的过程(一)全面理解职业内涵 首先列出你所希望的三种工作,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角色 和工作要求等四个方面,看看自己对想干的工作能理解多少,如果有许 多内容自己都不甚了了, 那就应该回过头去对工作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

免得将来走弯路.上面列出的四个方面对某些工作而言其联系是非常紧 密的,相关性比较大.拿现在比较热门的咨询行业来讲,通过与人接触, 交涉,谈话,甚至辩论这种工作方式,来达到给人提供

意见建议作为决 策的参考,这一工作内容需要一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给人提供帮助的 工作角色,要求咨询者本身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知识层次, 掌握并能提炼最新科学知识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技巧,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综合素质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再如金融证券行业, 它的工作内容是整天与数值打交道并进行分析判断,观察,分析,思考, 判断与决策是它的工作方式,工作角色体现在经常要独立操作,有时需 要与人配合和联络,甚至对他人进行考察,监督或监管,这样的工作内 容和工作角色,工作方式要求金融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的自律精神,高度 的金融敏感性,果断的决策作风,准确的判断能力等等.工作内容,方 式,角色,要求有时是交叉的,多重的,它们是互不相同又是互相联系 的,即使在某些相同的工作岗位有的工作角色分配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如同样是软件编程员,有的地方需要细节的处理能力,有的地方需要宏 观的控制能力,有的是单独工作角色,有的是与人配合的工作角色.这 就有赖于对工作的全面理解.(二)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的选择 明确了你所希望的工作,下一步就是看哪些工作真的适合你了.那 份工作你干勉强不勉强?现实可能性如何?你的愿望与社会现实是否有 距离?等等.为了分析你所希望的工作的现实可能性,下面列出了几个 方面,你可以据此评价你最希望从事的两种工作.能力可能性和价值观 可能性:自己有能力干吗?仅仅靠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干好吗?自己的能 力能充分发挥吗?能让你负起所希望的责任或挑战吗?与你的价值观矛 盾吗?你的价值观能为该企业接受吗?目标可能性和匹配可能性:能实 现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吗?是你爱好的工作内容吗?能得到希望的报酬 吗?与你的教育,资格等条件相符吗?能实现你的长期目标吗?劳动条 件等可以接受吗?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如果你对最 希望的工作评价体现在以上的四种可能性当中,可能者占据多数,那证 明你的选择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反之,如果不可能占多数,那你不 得不要重新考虑你的现实职业了.(三)志愿单位的具体化 在对工作有了全面理解之后,就可以进行志愿单位的排序,主要考 虑条件有:地理条件,单位性质,单位规模,行业,收入,提升机会, 专业对口度,工作环境,福利,调动工作的可能性,稳定性等等.列出 三个志愿单位之后,针对以上所列出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合度的衡量.看 看这三个单位对自己的适合程度如何,比如对单位的了解,对从事岗位 的了解,现实的可行性如何等.(四)制约条件的权衡与取舍

任何一个就业单位,都有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十全十美的就业 单位毕竟少数

数.在选择时,对一些条件可能能够妥协,而对其它条件则 可能无法妥协,这些条件就是制约条件.因此,必须对这些制约条件进 行全盘考虑,并决定最终的单位取舍.起作用的制约条件有:工资水平, 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业余时间分配,专业对口 程度,福利以及对单位的总体印象如形象,风气和文化等等.评价有两 种标准,即不能妥协的和能妥协的.毕业生可以针对具体单位进行评估(在这里是假设所有的制约条件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如果不能妥协的 条件占大多数,也许你就应该重新考虑你的志愿单位了.俗语说:货比 三家不吃亏,结合前面所列出的职业兴趣,价值观等比较,去除这些制 约条件,从中找出最符合你的职业兴趣,角色兴趣,价值观等因素的就 业单位.三,职业选择的策略(一)从客观现实出发 职业选择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首先要将个人的职业意愿,自身素 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加以充分的考虑,估计一下自己能否胜任某项职业 的要求,认真评价个人职业意愿的可能性,即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和定 位.其次对职业岗位空缺与需求作出客观分析.(二)比较鉴别 在职业和就业者之间进行比较,将职业对人的要求具体化,比如教 师职业要求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工作者要求有丰富的创作力等 等.其次在选出的多种职业目标中进行比较.自己的条件可能适合好几 种职业,应当选出那些更符合条件的,更符合自己特长和专业发展的, 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的职业.再次将职业提出的各种条件进行比较.因 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是有主次的,每个人进行职业定向时 也是考虑多方面的,所以当个人的素质符合某种职业的主要条件时,职 业选择就比较容易成功.(三)扬长避短 在选择职业时,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一 般来讲,当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最接近时,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容易激发出来.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如果充分考虑到 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等因素,走上工作岗 位后,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去做, 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创未来.(四)适时调整

是否依据以上三个策略作出的选择就不需要变化了呢?有的人可能 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后来情况发生变化,还有的人在选择时考虑不够全 面,在实践中行不通,这就要依据新的情况,适时调整,慎重地进行新 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案.适时调整的引申含义是:对 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单位和职业,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可以采取打好基础, 抓住机会,分步跃进,逐渐逼近的策略,为了理想而甘愿追求终身的例 子举不胜举,作为大学毕业

生,应该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如果客观现 实不具备,就应该适时调整,创造时机使条件成熟.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只是职业发展计划中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 固然重要,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也许还会面临更多的选择.正如管理大 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你而言,你所做的工作选择是正确的概率大约 是百万分之一.如果你认为你的第一个选择是正确的话,那么就表明你 是十分懒惰的.因此,一个人必须通过大量地,不断地搜寻和转变,才 可能发现一条从心理上和经济上都令其满意的职业发展道路.

来源: 《中国大学生 就业》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第2篇

摘 要:中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学生职业认同的养成与发展。同时,中职学生自身社会历浅,缺乏辨证思考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职业倾向模糊多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发表-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投稿

中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学生职业认同的养成与发展。同时,中职学生自身社会历浅,缺乏辨证思考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职业倾向模糊多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范式,形成经验并推广,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1.加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是职业认同教育的前提。

进行职业认同教育,首先必须要有学生认识的客体,这个客体就是职业,在学校则具体为某一专业。只有在保证专业(职业)可预期发展的基础E,才能使学生职业认同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职业认同教育也才更有说服力,职业教育也才更具有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源于产业发展需求,又作用于产业递进。从一般意义上讲,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专业结构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并对学生求知、求学产生决定性影响。试想,学校向实习、毕业学生推荐的都是“用非所学”的企业岗位,学生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职业、甚至是学校职业教育呢? 显然,如果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与本区域产业结构不相吻合,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优质就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后果是社会、家庭乃至学生对职业教育本身认同的缺失。因此,加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科学规划专业设置,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职业认同教育的前提。

2.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管理的沟通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度是职业认同教育的关键。

(1)职业体验进企业。

职业学校在开学初期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一定课时的生产实践,就某一专业的生产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进行体验式实习,进而形成学生对本专业生产及职业工作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理性面对专业选择。这种职业体验还可以推广到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以提高教师对职业的体认,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这种职业体验活动可以结合学生军训与入学教育来安排课时,课时长短则根据专业从几天到一个星期不等,先入为主,培养起学生对于职业的`直观认识。

(2)企业文化进校园。

职业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环境育人”的具体表现与必然要求。职业学校要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文化的无穷魅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大至整个校园的环境布置,如建造机械主题公园、建立学生产品展示厅、制作著名企业领导人寄语标牌等,小至各个教室的班容班貌建设,如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充分挖掘专业班级文化建设内涵,悬挂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岗位目标等,都有利于学生对企业认识的不断深化,促使学生形成职业认同。

(3)工艺流程进课堂。

现在有许多职业学校都借鉴了国内外职业培训的先进经验,加大实习培训投入力度,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生产接轨的高标准、多功能实训中心,在学生学习中采用企业“场景式”培训,提高学生企业生产意识。如在家纺设计专业中,我们就借鉴本地一家行业知名企业的生产模式,把电脑房模拟设计成产品设计中心,以设计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这种和企业接轨的工艺实习流程与实训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时对于工作岗位的快速适应能力,为学生形成职业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生产管理进车间。

职业学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生产管理经验与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相结合,以企业生产管理的标准来建立标准化的新型学生管理机制。我们在生产实习与班级管理中尝试以企业班组的建制进行常规管理,并采用6S管理模式,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从生产材料的准备、产品生产的过程管理(包括规范生产程序、文明生产意识的养成、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等)、生产及产品的评价等都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标准,切实培养学生职业行为。

3.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是职业认同教育的根本。

职业学校的发展靠什么?有识之士指出,“职业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可见,提供最好的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职业认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方面,其本质还是不能离开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不能离开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而这恰恰就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结合当前开展的专业课程改革与课例研发,笔者以为职业教育一定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课程开发始终要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我们依托学校就业实习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在专业教学中借助专业建设委员会外聘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教学辅导员,就专业技能、专业发展及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定期辅导与讲座,提高师生专业认知与职业素养。

(2)依据“三以一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整体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建立以项目课程开发为引领、课例研发为抓手的专业课程体系,这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二是建立以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文化课程体系,主要整合德育、语文、英语、心理辅导等课程,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关键能力;三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学生校外实习跟踪管理服务机制,这是职校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立足点。

(3)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知识本身并没有专业与非专业之分,我们完全可以在专业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挖掘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整合素材,而不应该将知识与知识人为地孤立起来。例如,我们把专业设备操作中的参数调整、测量等专业计算与数学课例教学相整合;把操作系统中出现的英文信息提示语言与英语课例教学相整合。

4.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自我责任感是职业认同教育的延伸。

尽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在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之前是模糊而不真实的,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还是充满着期待,这种期待正是我们用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最稳定的心理基础。

(1)切实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科学性。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学生的职业认同,因此,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可以使职业认同教育得以更加有效地开展。这至少需要满足 个条件来保证专业选择的科学性。一是学校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二是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是否误导社会、误导学生;三是学生的职业倾向是否与自身特征吻合,是否科学。

(2)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我们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学生职业教育的必修课,并将其定位在“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并能较为明确地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这一层面上。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起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以职业理想为引领,帮助学生理性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与职业生涯的个性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使学生获得职业的成功体验。

(3)努力探索实践创业教育。

创业本质就是就业,而且是一种最好形式的就业,因此我们还要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我们在创业教育实践中,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成功创业事迹报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并开设了茶艺吧、广告设计公司等校园创业网点,让学生在学校就进行一定的职业与创业锻炼。同时,还充分发挥学校社团活动的优势,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对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与销售策划等方面的后续指导。

参考文献:

[1]聂磊.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及培养策略[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9期:82—83.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第3篇

当代高职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职业态度,能够为高职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强大的心理和思想支撑。在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关键,能够极大提升高职大学生在职场拼搏的耐挫能力,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另一方面,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同样能够为高职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有了良好的职业态度,就会不断开动脑筋寻找择业和创业的捷径,因此,良好职业态度就意味着择业和创业的良好技巧。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来择业和创业,就能较好提升高职大学生择业和创业的成功率。

那么,高职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态度呢?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职业态度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形成整体合力,才能较快较好地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一、家庭培养策略

从高职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历程来看,家庭因素是他们职业态度养成的第一个影响要素。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一个家庭,而家庭是人生历程开始的摇篮。“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长久的社会组织。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便成为高职大学生养成良好职业态度的首要条件。“在做职业选择时,家人的意见通常会影响个人的职业态度。”

1.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受教育状况、社会地位、对子女的期望、价值观、态度、行为、人际关系等,会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本身是高职大学生学习的首要对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相当深远。作为父母,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因此,就应该在子女面前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始终抱持乐观、积极和敬业的态度。父母的职业态度,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在言谈举止上对工作、职业处处体现出乐观积极和敬业奋进的正能量,就能够使高职大学生对其未来的职业充满希望,慎重对待,进而养成健全良好的职业态度。除了自己以身作则之外,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如经常以未来的工作和职业为话题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职业诉求和基本倾向,随时给以答疑解惑,加强在良好职业态度养成方面的指导。

2.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除了高职大学生的父母之外,家庭其他成员对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祖辈和同辈人,他们对职业和工作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高职大学生的工作选择、工作态度和相关价值取向。所以,在家庭中,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成员也应该保持一种正确的职业态度,和高职大学生的父母一起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从而影响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

3.在参与家务活动中培养

在家庭中,对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可以从让他们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开始。高职大学生已经成人,父母可以把部分家务劳动分配给他们,比如房间卫生的清扫、餐具的清洗,甚至洗衣做饭等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家庭琐事,但是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可以从中培养他们在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比如认真对待、追求高质量、做事有条理等等。当然,家长在积极鼓励高职大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提出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让他们做事有规则和目标。当然也可以鼓励他们选择学习一些和生活技能有关的职业试探课程,如插花、烹饪等技艺教育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既可以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又可以让他们从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态度,以便在未来择业时做出对个人最有利的正确选择。

二、学校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对高职大学生而言,是他们职业态度养成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在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上,高职院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学校角度来说,高职大学生在就业之前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态度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1.职业态度培养课程的设立

高职院校应该将职业态度的培养课程纳入学校的必修课体系,从大一开始建立系统的职业准备课程。既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心理课程,也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立把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中,而不是成为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接触的就业辅导课程。这样,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高职大学生自身才能逐渐了解各种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岗位要求,熟悉就业环境,掌握择业技巧,并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目前的社会需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个人的就业信心,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2.教师的以身作则

如同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态度养成具有很大影响一样,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对工作的态度,也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和老师接触的时间一般多于和父母的接触。所以,教师对待本职工作是不是爱岗敬业,是不是抱着兢兢业业、严谨求实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是不是把满腔挚爱无私奉献给学生,这些工作态度上的点滴表现,都会给高职大学生工作态度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一样,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正人先正己”,在高职大学生面前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起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这样才会“名师出高徒”,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态度的学生。

3.加大实习实训力度

对高职大学生而言,实习和实训是他们获得工作经验最直观的有效活动。通过实习和实训,他们能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能够实地感受到工作岗位的不同要求,使自己对未来的就业有一个初步预测。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他们的职业态度可以得到初步的体现和锻炼,这是他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加大在校生实习和实训的力度,尽可能增加他们的实习和实训时间,及时派出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给以认真指导和教育。通过这样的职业试探,在摸清每一个学生的职业态度概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给以指导和纠正。这样,实习实训的过程就能够变为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一个初步培养过程。这需要学校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建立起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双向沟通和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高职教育响应用人单位市场需求信号的能力和速度,“以就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此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采取措施营造求实、进取、诚信、责任、创新的主体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把这些核心的理念融入到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过程中,积极组织就业大讲堂、就业论坛、职业态度测试等等主题活动。这些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和教育结合起来,以一种高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对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起到一种熏陶作用。

三、社会培养策略

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除了家庭和学校因素之外,社会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因素包括同事关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等因素。人是社会的一分子。高职大学生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毕竟,高职大学生是需要融入社会才能完成就业的。社会因素不仅决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还决定人们对不同职业岗位的接受、赞誉或贬低的程度,决定个人步入职业生涯的基本方式与基本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人职业生涯的变化。

1.用人单位规范岗位要求

高职大学生在关注自身就业的时候,对自己的理想行业和单位的岗位要求就会非常重视,并且自觉地对这些岗位进行预先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社会用人单位制定明确规范的岗位要求并予以广泛宣传推介,就能对高职大学生的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起到有效的指引或导向作用。高职大学生就会自觉地以岗位规范来要求自己,以便在就业时获得单位认可和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时,用人单位在制定相应的岗位规范时应该将职业态度方面的要求放到岗位规范的首位,以便引起高职大学生的充分重视。

2.政府的重视

对高职大学生的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高职大学生的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上,政府也是可以大有可为的。首先,政府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制定统一的职业基本标准和岗位基本规范,突出职业态度方面的要求。其次,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指导各地大学生就业中心的工作基础上,以“职业态度的培养”为主题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活动。再次,就是积极组建产学联盟,鼓励企业吸收高职大学生到岗位一线实习实训,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良好职业态度。

3.媒体舆论氛围的营造

在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上,社会媒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也会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因此,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该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设置专题栏目,把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态度的培养确定为重要宣传主题,通过媒体的力量在社会上营造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氛围,使得高职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个人培养策略

上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对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些因素都是外在的。众所周知,从影响一个事物发展的作用来看,内因决定外因,内在因素是大于外在因素的影响的。正因为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所以,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个人培养策略。

1.加强职业态度的理论学习

从高职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首先从理论学习开始。人非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从理论层面明确个人良好职业态度培养的意义、内涵和方法,是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养成的先决条件。高职大学生应该通过学校教育、相关书籍的阅读以及网络资源的查阅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先知之,才能后好之。尤其是关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向和职业行为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需要高职大学生认真学习,甚至是深入研究。在掌握了关于职业态度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培养良好职业态度的自觉性。

2.反躬自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行为都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形成的,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同样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和影响。因此,高职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氛围。同时,高职大学生个人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和指引,认真反躬自省,深刻查找自身价值观方面的错误或不足,积极向社会主流价值观看齐,自觉以爱岗、敬业、诚信、合作、创新、奉献等道德理念来要求自己。“为了有效地做出职业决定,我们必须做探索自我的各项工作,不断地思考与自我有关的问题。”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学习模范人物

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除了自身加强职业态度的自觉修养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向标杆式的模范人物认真学习。学习他们严谨求实、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团结奋进、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良好职业道德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时每刻都有很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先进模范人物涌现出来。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高职大学生认真学习,在对照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模范人物的带动下加强自身的修养,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4.通过实践培养

“学生任一方面素质的发展,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间接经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活动和实践的磨炼,形成相应的体验、感受、领悟等直接经验。”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除了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之外,最终由理性认识固化为个人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表现,需要一个转化的桥梁,那就是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工作,并充分了解个人的能力、兴趣,以及目前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进而适应各种环境和把握各种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去切身体会和正确把握,不断纠错,不断修正,与时俱进,才能逐渐养成自身良好的职业态度。因此,实践是高职大学生养成良好职业态度的根本途径。

五、结束语

总之,要成才先成人,成人的内涵中就包含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合力,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以日长日进的恒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进行修养和锻炼。一个具有良好职业态度的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干出优异成绩。高职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态度,才能顺利就业,才能在实践的历练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摘要:高职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既能够为个人就业提供心理和思想支撑,又能够为择业和就业提供技术支撑。良好的职业态度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形成整体合力。家庭环境是养成良好职业态度的首要条件,高职院校在职业态度养成上发挥着重要影响,社会因素对职业态度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个人因素是良好职业态度形成的根本。高职大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才能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德育,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孟祥玲.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路径探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李晓堂.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徐群.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4]成思危.成思危论职业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张武超,李俊琦.职业准备与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第4篇

关键词:英语 师范类 职业能力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不久,《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实施,《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英语课的任务:“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的形势下,教师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有良好的机遇等待着我们去把握。“新课程关注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适应新变化、塑造新角色、立足新起点,在教学实践中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一、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为适应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学任务培养目标,了解各小学对小学英语教师规格的要求,确立英语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思路,构建符合学院实情的高职英语师范类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模式。我们通过访谈、问卷及参观等形式,分别对眉山市教育局、东坡区教育局、眉山市人才交流中心、东坡区人才交流中心、眉山师范附小、眉山苏南小学及眉山大北街小学等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调研,同时对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和广东沿海一些相关的学校进行了毕业生跟踪调查。

2008-2009学年眉山市共有学校858所,其中小学212所,学生201748人,小学教师11249人。小学师生比为1:23.88;民办小学12所,在校小学生8917人,教师411,师生比为1:21.69,教师多为临时招聘教师,具有较大不稳定性。虽然整体上各小学英语教师超出编制,但相当一些区县小学英语教师结构年龄偏大,多数为高中毕业后的代课教师,出现编制与结构性的矛盾,这对高职英语师范类专业提出了机遇与挑战。

在调查学校希望什么样的小学英语教师中,选用综合素质高的学校占43%,选用教师职业技能强的学校占44%,而选用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仅占13%。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摒弃原有的用人观念,不再片面强调毕业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而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查。从以上情况可以分析小学不仅需要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教学能力的教师,更需要教育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音乐、体育、美育特长,多学科知识的老师。

1.小学英语教师对小学生的品质教育比文化知识教育更为重要,这决定了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规范格外重要。

2.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这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3.小学生发展程度低,发展方向不确定,这决定了小学英语教师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它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具有在音乐、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素养和特长。

4.小学英语课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应是多学科领域的,而不是只以英语专业知识为主。

5.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强调融教育于活动之中,注重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它要求强化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艺术。

二、高职英语师范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学生教师素养

小学英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更是思想的传播者、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在政治素质上应当是学生的楷模。英语师范类专业学生应从日常生活开始,规范学生行为,修炼作为小学教师的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学习习惯、生活自理、仪表仪容、关爱他人的教育训练,为以后走上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学生特长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英语师范类专业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科学、规范制订各年级学生的活动计划,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特长养成作为工作重点。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培养重点:一年级侧重英语教育专业认识、教师职业礼仪;二年级侧重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三年级侧重就业能力、职业道德。成立乐队、合唱队、舞蹈、钢琴、书法、素描、足球队、乒乓球、篮球队等特长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挖掘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潜力,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良好平台。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立青年志愿者组织,带学生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举办各种有益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演讲比赛、职业口语大赛、辩论赛、说课比赛及讲课比赛等,让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比赛中学会竞争、学会拼搏,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心。

(三)以技能训练活动为主线,培养教师职业能力

加强高职英语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实现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小学培养高素质新型英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技能训练主要是针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中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而设置的,包括基础的“三字一话”、口语表达、写作等能力,再以此为基础拓展开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学科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目的,真正做到多方面拓展学生素质。

(1)以课堂为主渠道强化技能训练。英语师范类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英语课堂教学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主战场”,一定要克服技能培训仅依靠开设几门技能课与课后学生自我训练的错误倾向,扭转课上传授知识,课下学生训练技能的“两层皮”现象,应将技能培训寓于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之中。这给相关课程如小学英语教材教法等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示范性,特别是小学英语教材教法,平时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是言传身教,课堂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小学英语教材教法的任课教师必须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了解小学对本门课程的技能要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以学生日常自主训练形式为重点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要想作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关键。只有教师的基本功素质高,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学基本功主要含普通话、口语表达、中英文书写、简笔画及课件制作几个方面。教学基本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积累。各班可成立书法、普通话、简笔画及课件制作指导小组,选在此方面有特长的同学任组长,其任务是设计、制订各基本技能的训练计划,安排训练内容,组织时间安排训练。每天指导小组收缴作业,每周进行记分评分,成绩和作业每周报辅导员审查,每月系上督促检查一次;各班单项技能指导小组对基本功较差的学生要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学生教学基本功人人进步,收到实效。

(3)以分组强化训练形式为突破口提升英语教学技能。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是英语师范类专业的核心技能,光靠课堂时间训练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小学教材教法的任课教师要先有计划地将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目的、要求、训练时间、考核办法及学生、教师分组安排制订清楚,安排要规范化、科学化,重点强化训练说课和上课两个内容。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说课已成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强化学生说课技能是英语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点,指导教师要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能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基本状况和现有教学条件,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对自己的备课思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全面、综合、具体和有条理的阐述。要明确所说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析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主体的客观情况,并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驾驭教学过程、如何掌握教学节奏、自己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预期效果加以具体的论述和说明。

(四)注重英语专业学科能力培养,提高英语教学艺术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小学英语教学的完美是教学的内核与最高境界。英语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要以“三化”为创新点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艺,提高教学境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三化”即课堂英语化、教学情景化、训练步骤规范化。课堂英语化要在训练中尽量避免用母语,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教学情景化是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训练,英语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因此在上课技能强化训练中学生必须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训练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要养成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的习惯。训练步骤规范化是指在训练中,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校,指导教师指导训练学生一堂课的结构或教学的一种模式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建辉.提高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探讨[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3).

6.徐志伟.关于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5).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第5篇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面临着择业的压力,通过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使大学生对未来事业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还可以增加大学生择业的选择性。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不单是理论方面,也可以利用职业测评的维度与工具,对大学生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这种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性格与能力的了解,可以使其选择更加适合的工作。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性格、喜好不同,工作的习惯以及能力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定位是职业意识的养成,有利于缓解人才供需的矛盾,还可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

一、职业规划的内涵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是个体针对自身素质能力、职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对择业产生确定的行为实践活动。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职业规划是指个体达到职业发展的目标所出现的努力以及准备,是个体针对自身现实条件与能力对职业发展做出的预测,也是个体不断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采取的实践活动。从静态的角度分析,职业规划是对个体职业方向、职业能力、职业环境等内容的分析,是利用测评工具对个体自身职业目标以及实践策略的制定。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是对自身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会考虑内部以外的影响因素,还会对个体进行职业定位。职业规划包括多项环节,其中较为主要的有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确定目标、策略实施等等,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基础,需要对个体的性格、特长、身体素质、文化水平、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只有对个体进行综合、全面的了解,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方案。环境分析也是确定职业目标的关键因素,环境的范围很广,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等,掌握环境的变化情况,有助于确定职业规划的优劣势。目标确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定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出现变化,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终极目标等,在确定目标时需要结合个体自身的条件,还要参考职业的环境,为了尽快达到目标,还可以将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策略实施是个体对职业规划的执行,是不断达到短期目标的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规划的内容、目标、策略进行更改或者修正。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知定位

大学生择业率是高校最为关注的问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明确的定位,可以提高这项工作的水平。就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指导人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能力以及特长等内容对其职业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还要利用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知识,根据大学生个性特征对其职业倾向进行明确的判断,使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有着明确的定位。

1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是通过对不同个体的性格差异、职业倾向以及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这也有助于缓解社会中人才供需的矛盾。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终始,而且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这项工作并不单单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一项系统的规划,而且是教育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指导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计划,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其在踏出校门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就业指导并不只是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也可以对大一学生进行试探性职业设计,还可以利用测评工具试探性的确定大二学生的职业目标。

2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

就业指导可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良好的引导以及客观的评价,指导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相关知识,还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可以处理应急事件。就业指导不单是对大学生择业的指导,其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是对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工作。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职业意识还不够成熟,而且其职业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利用专业的技能使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工作,还要认清不同职业的价值,使其在进入企业后,有效的发挥个人价值。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指导人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并对其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使其更加清晰的认识自身优劣势,选择最适合的工作。有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盲目性,而在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工作中,指导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等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对未来职业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还要传授学生面试的技巧,增加其被录用的概率。

3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重要、严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的原则。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中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工作的形态也逐渐趋于自由化与休闲化。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由原来分配的方式变为自由选择形式,以前选择工作时强调求稳,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择业也勇于跳槽,这也极大的鼓励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形式。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通过就业指导,可以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教育,就业指导强调整体性,是一项综合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就业指导不仅是对大学生简历撰写的指导,也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而且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的始末。就业指导的工作形式很多,有择业讲座、岗前实习、传道交流、企业环境调查等等,有的学校还利用互联网,对就业指导进行大力宣传,实现了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等信息更新的实时性。

三、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策略

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有效方式,这项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进,结合了特质因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信息等多种理论,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等工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率,也提高了学校就业指导的水平。

1 开展终身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质是对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指导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在不同的阶段为其制定短期目标,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职业规划工作。教育管理者要增强就业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性,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利用课程覆盖、团队辅导、分类指导等不同的途径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衔接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社会环境对职业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分析职业价值观、职场信息,引领大学生摒弃不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服务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就业取向。

2 加强职业测评,提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是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的主体和实践者,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不尽相同,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认识与职业特点的研究,是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关键。为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潜能,改变部分大学生就业意识不强,竞争力较弱的现状,教育管理者应加强区域经济的学习和调研,充分掌握并规范使用各种职业测试量表,准确掌握职业分类中各种职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科学化、个性化水平。

3 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化程度

在就业指导上,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以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咨询指导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课和个别咨询为主要方式,同时与其它内容与方式并存的立体化工作实践体系。但是,由于一些学校的工作过于笼统,使得菜些大学生对各项指导内容和方式的使用率、满意率和需要率整体偏低,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的使用不平衡。由于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和系统的就业测试,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更新、就业规划定位不准、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就业市场预测、信息服务和渠道畅通方面,需要与地方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建立起相互衔接的服务机制。 综上所述,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能力与特点,利用测评工具,可以客观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使学生为了未来的择业目标而不断的努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学校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指导人员不但需要掌握社会职业相关知识,还要善于应用心理辅导等方式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其性格特征以及优劣势,使其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更加适合的工作。学校还可以建立就业信息库,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作用与意义,为学生择业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更生,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2]李娜.打造现代职商促进学生就业——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人才开发,(11).

[3]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02).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第6篇

摘 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卫生职业学校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采取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学生的荣辱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等策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德育工作是卫生职业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社会公德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其过程是,以社会要求的品德规范为依据,教育者引导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要做到“知、情、行”相统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1]

1.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

(1)学生承受能力不强。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阅历浅,承受外界压力能力弱,一遇到挫折就认为在学校集体中没有得到尊重与爱护,总是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公平,如果这种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疏解,将会使这类学生远离集体,逐渐丧失斗志,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家长教育不当。学生很多的不良习惯都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如好吃懒做、贪玩、撒谎,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等,久之则不易纠正,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社会的消极因素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上存在缺失诚信、弄虚作假的现象,这种负面社会现象会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

2.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以道德概念的形成表现出来。掌握道德概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道德概念较为抽象,在讲解道德概念时要生动具体,尽可能形象鲜明。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不正确的观念,应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道德的理解。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向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的.同时,应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只要是有关道德观念的内容,就要通过充满感情的语言和表情感染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对道德准则和规范进行评价与思考,使他们产生道德情感。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等,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激发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帮助学生树立荣辱观。建立有效的奖罚制度。奖惩制度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影响着学生对认知、技能和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道德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奖励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内部和外部奖励。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②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应强调内部奖 励。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做出良好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持久动力。

(4)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在进行道德意志培养时,第一,要结合道德理论的讲解进行正面榜样的宣传,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培养道德意志。第二,要利用课余时间创设困难情境,组织行为练习,不断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5)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具体的道德行为反映对道德的认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要加强培养、训练。

第一,教师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主,采取相应措施,取消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动机。

第二,教师在指导学生采取道德行为方式时,应研究多种指导方法,当学生形成和掌握道德动机及道德行为方式后,还需不断地加以强化和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上一篇:推荐书记演讲下一篇: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