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提分方法

2024-06-24

高中历史提分方法(精选8篇)

高中历史提分方法 第1篇

经典万能句、模板1、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经典万能句、模板2、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经典万能句、模板3、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经典万能句、模板4、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经典万能句、模板5、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经典万能句、模板6、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经典万能句、模板7、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经典万能句、模板8、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经典万能句、模板9、效果、结果、后果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

经典万能句、模板10、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高中历史提分方法 第2篇

在复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化的学习效率,而背诵更是最需要讲究技巧的。毫无章法的背诵过只会使记忆在一段时间保存会就渐渐消失淡忘,组织不成完善的记忆链条,其实历史的记忆过程可以以时间线的各大时间节点来阶段性记忆,记忆过程更应理解记忆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

二、把握课本

记忆的理解是需要我们多反面的去了解历史基础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等多反面解析理解内容本质,将其深深扎根于脑海之中,拥有自己的记忆链条,才是记忆的法制。

三、课本规律

在课本学习过程中,其实里面蕴含有很多的规律存在,将历史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研究,探寻其中所隐含的规律所在,结合课本单元之中的内容去深入研究。

四、审题联系

历史出的最多的就是需要我们根据给出的题目去解答,但如果审题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就代表着题目完全做错,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多多的联系审题阅题的能力,在完成过程中强化学习自己在解题表达过程中是否准确,多多请教老师,联系过程中多多思考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高中数学提分攻略 第3篇

一、多看书

多看书主要是指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 认为高中课本不同于英语、语文等学科, 不需要阅读和复习, 错把课本当成了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怎么阅读, 只看文字部分, 忽视课本的图形和课后延伸, 这也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 数学阅读可以分三个层次:

1. 课前预习阅读。

预习课文时, 需要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疑惑之处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及时用明显的标识记录, 对课本里的定义、公理、法则、公式等在纸上简单地记录, 并学会用自己的理解解释抽象的数学术语, 化繁为简。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披露、标记。学生在预习的时候, 要做到看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新内容, 会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练习题。如此,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理论部分, 还能帮助学生找到听课的重点, 这样, 学生就会合理地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 集中精力听讲, 有重点地听讲。而且预知课堂内容, 熟悉教学思路,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2. 课堂重点阅读。

预习只是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做大致的了解, 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消化, 需要教师清晰透彻地讲解和课堂上及时有效地练习巩固。因此对于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 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老师的讲解, 进一步理解, 从而进一步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和关键, 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利用课堂时间, 多质疑, 多发问, 在学习上做到举一反三, 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 必要时做好笔记, 并通过练习题加以巩固。毕竟,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多年教学实践证明, 如果学生像对待文科学科一样只会单把概念、定理、公式背熟, 是无法驾驭高考试卷的高分答题的, 更不用说, 从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这些基本理论不会出现在试卷上, 只有通过练习, 将理论理解, 将难点攻破, 才能减少运算中出现的错误, 提高数学成绩。

3. 课后复习阅读。

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 既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和课堂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又能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一节课后, 学生一定先阅读课本, 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 学生应全面阅读课本, 将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概括, 写出知识小结, 进行查缺补漏。每节新内容学完后, 教师要按照课本内容, 从容易到疑难, 从简单到繁杂, 一步一步地把所教内容进行比较梳理, 对概念、定理、公式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应该提前主动整理, 再和老师的整理进行比较, 看看疏漏在哪儿, 疏漏的原因是哪些。学生在课后若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好能把课本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 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 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有些学生认为, 数学的学习, 只要通过做题, 就可以了, 却忽视了课本上的基础性知识。殊不知, 高考数学的出题思路全在课本上, 不会走就想跑的想法, 肯定既滑稽又天真。

二、勤思考

多思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使之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高中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学习中, 要边听边想, 边看边想, 边做边想, 自己会做的题型要进一步拓展延伸, 自己不会的题型要千方百计弄明白。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 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归纳总结数学规律, 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能够把老师讲的、课本上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并能灵活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中, 不做试卷的天才, 不做生活的矮子, 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勤练习

多练习就是要学生勤做习题, 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 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高考真题。第一遍不求速度, 只看重学习效果, 等到真正理解之后, 就要计时完成, 养成高考的做题习惯。在选择题目之前, 首先要将课本的课后习题熟练掌握, 吃透课本例题。在做题方面, 学生应该量力而行, 尤其在平时的练习中, 不要将数学作业看成任务, 迎难而上, 有疑问要尽量自己解决, 解决不了的再找学生和老师讨论, 更不要被试卷后面的答案所束缚。学生应该明白, 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 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 将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联成线。学生在做习题时, 一定要认真审题, 认真思考, 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 尽量用多种途径解决, 边做题、边思考、边总结, 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做题的时候尽量找高考数学原题, 将其吃透, 再做模拟, 学生不必在乎模拟成绩, 数学做题的首要任务还在高考原题上。

四、多疑问

所谓多疑问, 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 这是衡量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指标, 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上的动脑, 也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才是学习之本, 这也将会终身受益。有经验的教师普遍认为, 只有喜欢思考、善于质疑, 不断追求新知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 那种一问三不知,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做题机器”, 自己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 是无法学好数学的。所以, 多问是学生们应该意识到的。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 要深入观察, 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在数学学科上, 学生应该学会比较同一类型的不同问题;第二, 要肯动脑筋, 如果学生不动脑, 不思考, 是发现不了问题的, 也提不出任何疑问。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为了提问而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有意义的问题, 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应耐心解决。学生发现问题后, 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 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 并能做到“不耻下问”。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 第4篇

一、抓住书本,夯实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比较琐碎,学生很不好记忆,需要在复习时狠抓书本基础知识,不断巩固提高。要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从而建立主干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要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以一本教材进行命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课程改革推动着高考命题超越教材命题,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成为复习的固定蓝本。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参考考纲要求,不要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要把书本和资料里的精彩内容总结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学生能接受的知识。

结合学校实际,一轮复习时,我们使用《金太阳考案》,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各课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认知能力,力求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本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夯牢,使之步步到位,再结合其资料中的《课时训练》,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精练精讲,有效运用

高三复习期间,我们都会发放大量的资料,主要是试卷,各学科都有,过多的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的学校还要求老师在晚自习时都要讲课,过多的以老师讲为主,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这是错误的。在讲与练之间,要找到突破口,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试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搞题海战术,要精练精讲。每次学生练习后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举一反三,良性发展。例如学校使用的《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热点重点难点专题测试卷》、《衡水点睛文化》系列卷,复习资料的内容较多,不可能一一讲解。所以要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知识点,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处理,要学会总结归纳,力求做一道题目就能有一次收获,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复习时的练习要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联系。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联系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进一步夯实基础,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

三、综合训练,促成飞跃

复习时我们一般都是采取的三轮复习方式。一轮重基础,二、三轮复习时,也不能远离基础,知识点与综合运用要有机统一。第二轮复习要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综合,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 第三轮复习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全面提高,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练习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且要时刻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通过二轮三轮有目的地综合讲解与练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会大幅度提高,高考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总之,高中历史的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掌握其普遍性,结合学生的特殊性加以探索运用,寻找到适合班级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力争在短期的复习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高中数学提分方法 第5篇

其次,我们要有一套训练有素的数学复习标准步骤,下面就让我们循着通往数学满分的路,看看如何驾驭自己的思想走上数学高分的捷径。

5学习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6学习方法

做题技巧:首先读。指认真读题目。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只有语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读。数学是一门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么花时间读题的。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当高。同时读题也是解决应用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但数学应用题的读不是泛泛而读,要求的是读通、读透。很多学生之所以做错,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完全没有看懂题目问了什么,很随意的就开始动笔,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做错了题目,甚至有的题目错的非常的离谱,让老师无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认真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应用题的读题并不需要像语文那样抑扬顿挫的读。因为它们的目的不同。语文是需要理解作者的思想,需要学生从中去体会,所以对应的要求是感情的投入。应用题并不需要这样读,它的目的是让你明白题目中告诉了你什么,你能从已知的讲到什么,它求的是什么。所以应用题更重要的似乎是你的心,你的脑子是否跟着在转。当然对于比较深的题目,你还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因为它或许就是破题的关键。认真的读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当然在你读完第一遍题目后,“划”就成为了一个无法替代的步骤上场了。

7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中要求会学,会学的基础就是会读。第一是要读课本,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是编写得最好的书,具有极高阅读价值。读课本包括课前、课堂、课后。课前读课本司于了解内容,发现疑问,课堂读课本则更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有关的知识点,课后读课本达到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第二是要读书刊,如《高中数学》、《数学杂志》、《中学数理化》等杂志能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价值,了解数学动态;数学学习中的读,需要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是听课,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一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疑问,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更要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叙述。特别是预习读课本时发现的产生的疑难问题。第二是听同学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高中语文提分小方法 第6篇

2、最后,对于老师来说,起码要了解班上大半部分学生的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们制定合理的计划,老师对于学生的把控对学生提高成绩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一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二

多读,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推荐一定要订阅《语文报》,这份报纸让人受益匪浅。拿到报纸,每一篇文章都能仔细的去阅读,准备一个本子,看到好的东西就记下来。

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曰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头”不无道理。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三

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各种考试,考卷发回来以后我会针对自己考练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创新点进行总结,及时建立错题卡片。按照语文老师告诉我的:平时训练“错”得多,高考则会“对”得多,所以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错题集,用好错题。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做习题。以前我喜欢采取题海战术,但是最终的结果并不乐观,说明语文学习并不是题目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要提高高考语文成绩,应该在应试技巧上下工夫,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解题方法。按照我自己的情况,在精选例题方面,我一般选择的例题都是接近近三年全国高考的命题思路和特点,对例题进行解剖分析,各种类型试题解答的规范步骤都会弄清楚,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熟悉规范答题的表达要求,主要是语言表达题和阅读鉴赏题。同时我还找老师面对面的沟通,寻找失分的原因,分析提高的方法,这对我高中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学好语文的八个方法

1、第一点就是要熟读并且熟记语文古诗词,做到每一个字都要记得住,减少错别字的出现率。

2、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要掌握拟声词以及常见的虚词等等。文言文一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进行通读。文言文的生词一般也会有注释。主要是要看准题目,很多问题有的都会和题目有所联系。现代文阅读方面主要就是看准问题,从哪方面入手。阅读一般都会考变现手法,运用了什么变现手法、表达方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差不多。主要考察的就是阅读能力,同样有表现手法。古诗阅读当中出现较多的是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借物喻人等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4、小说阅读中,主要就是叙事多一点。一般问题也比较简单,但是问题的方面设计的比较多,所以回答起来比较麻烦。

5、闻言短句其实也是考察语感以及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一种掌握,只有把基础知识掌握好,读准虚拟词短句才会好。

6、写作方面,主要就要是审题方面了。作文最怕的就是跑题,所以审题特别重要。在一个还就是开头和结尾了。好的开头读者才会愿意读下去。还有就是字迹工整,难不难看不重要主要是工整。

7、改错主要查看基础知识以及语言组织能力。有的句子就是语序颠倒等等。

高中数学学习与提分方法 第7篇

预习就是在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很大。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水平,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叶剑英元帅诗云:“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学习数学也和攻城打仗一样,讲究战略战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课前预习就好比侦察敌情,通过课前认真读书自学,粗读、细读、精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已经搞懂的,自己能够理解掌握的;哪些是没有学过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这样主动出击,火力侦察,做到知已知彼,胸中有数。将疑难之处圈点勾划,作个记录,它就是你上课时听讲的重点目标,目标明确,重点听老师是如何分析讲解,力争当堂突破。如果是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是用到的初中以前的旧知识不巩固,有漏洞,有遗忘,那就要主动去复习旧知识,弥补漏洞。数学知识最突出的特点连贯性强,系统性强;小洞不补,大洞受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通过预习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主动查漏洞补缺,弥合断层,这是主动有效学习的第一步。预习有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有鸟瞰浏览、下马观花、驻足欣赏不同的要求。要有预习计划,要能长期坚持。

2)努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是课堂学习的高标准要求。数学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为了上好课,首先要做好课准备。除了前边的预习之外,要保证不迟到,提前几分钟到教堂;把教科书、笔记本、课堂练习本、钢笔文具等准备好放在课桌上,恭候老师上课。上课前要收心,用一两分钟回忆上节课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铃声一响,上课要精神抖擞,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课的前提,它就象打开了接收知识阳光的窗口;否则,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心无二用,大脑就会处于麻木屏蔽状态,视而不见,听耳不闻,左耳进右耳出,无异于关上了接纳知识的大门。

课堂听讲时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智力思维高强度参与。要有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意识。课堂上,努力争取想在老师讲授的前面。定理、公式,争取自己推导出来;例题,争取自己先分析、解答;进而,当命题的条件刚刚写出,自己就去猜想它的结论;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时,自己就试着去定义它;甚至,随着课程的进行、知识的发展,自己设想,又该提什么问题了,又该提什么命题了,又该定义什么名词了……一句

话,这样听课是打主动仗。超前思维与老师的讲解释疑密切配合,互相比较。不是被动接受,不是吃现成饭。课堂听讲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例题既然是自己解出来的,定理,公式既然是自己证出来的,当然理解深刻,印象深刻,记忆久远,不易遗忘。即使忘了也不怕,因为本来就是自己推出来的,再推一遍就是了!这样久而久之,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也会逾来逾强。

3)要重视课后复习,提高作业质量。

学数学最好的办法是“做数学”。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下作业就是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不要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在做作业前,先要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对重要例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理解深透,弄清原委;对重要的定理公式加以理解并强化记忆,对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做好了复习整理工作,再开始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不解一定足够数量的题目完不成形成技能的转变。但解题也不是越多越好。解题的关键在于质量而不完全靠数量。题不贪多,但求精彩,要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出错的地方,要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误纠正错误的本子,时时翻看。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人总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中加深对正确规律的理解并不断取得进步的。要注意一题多解,优化解题思路与方法,在比较中寻求捷径;要注意多题归一,发现模式,探求解题规律;要经常对解题的思想方法进行必要的概括,寻找题目之间的联系。要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多样性,要研究题目的类型结构,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真研究,控掘题目及其解法的本质联系即规律。作业完成以后,要认真进行自我检查;作业经老师批改发回以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订正:错的能否变会变对,对的能否变熟变巧。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学完以后,还要对做过的习题进行梳理总结,反思联想,能否站在较高的角度重新审视。如果能够从总结中归纳出典型的题型,以例及类,你才能够用典型范例做指导,进而举一反三,做到对知识和方法的融汇贯通,熟练运用。

4)及时复习与系统复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能在课堂上把一天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是很困难的,所以需要通过课后复习来进一步掌握。课后复习,贵在及时,要通过尝试回忆,认真看书(课本),整理笔记,看参考书等,把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消化理解,同化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上去。不仅这样,还要主动地进行系统复习。通过单元复习,把零散的知识联系沟通,形成整体。通过阶段复习(周复习,月复习,考前复习)、系统

复习(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编织知识网络,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结构系统。系统复习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回忆重视,使知识巩固化;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化;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化。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的理论,无非是由科学概念和原理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平时,通过分学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只有认识到这种联系和区别,才能把这些概念和原理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如果把知识系统比喻为“知识大厦”,把概念原理比喻为建筑的“原材料”。那么,平时学习概念和原理就是在准备“原材料”;而系统复习就是利用这些“原材料”建造“知识大厦”的过程,或者说是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比如初中代数共十四章内容。除了第十四章统计初步以外,前面十三章知识内容核心就是数、式、方程、函数。从方程的知识来讲,由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到分式方程,无理方程构成一个知识系统。无理方程可通过两边乘方或换元法化为有理方程;分式方程可通过去分母或换元法化为整式方程;高次方程可通过降次(因式分解或换元)化为低次(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程序化(或曰公式化)的求解方法。因此,在方程的大家庭里最基础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它的概念、解法要求要充分理解,熟练掌握;对于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则关键在于掌握把它们化归为(或转化为)整式方程或有理方程的方法。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化多元为一元。“消元”和“降次”就成了解方程和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抓基础,重转化,”在知识系统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学习数学的科学的高效的方法。

4.“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关于治学态度和方法的八字藏言,下而这段文章摘引自他1962年发表在《中国青年》第十二期上的《学与识》,请同学们细细品赏: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关于基础的重要,过去已经有许多文章谈过了,我这里不必多讲。我只谈在科学研究中发现自己的基础不好怎么办?当然,我们说最好是先打好基础。但是,如果原来基础不好,是不是就一定上不去,搞不了尖端?是不是

因此就丧失了搞科学研究的信心了呢?当然信心不能丧失,但不要存一个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主要的是在遇到问题时不马马虎虎地让它过去。碰上了自己不会的东西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算了,反正我不懂”,马马虎虎地就过去了,或是失去了信心;另一种态度是把不懂的东西认真地补起来。补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头念起;另一种方法,也是大家经常采用的,就是把当时需要用的部分尽快地熟悉起来,缺什么就补什么(慢慢补得大体完全),哪方面不行,就多练哪方面,并且做到经常练。在这一点上,我们科学界还比不上戏剧界、京剧界。京剧界的一位老前辈有一次说过:“一天不练功,只有我知道;三天不练功,同行也知道;一月不练功,观众全知道。”这是说演戏,对科学研究也是如此,科学的积累性不在戏剧之下,也要经常练,不练就要吃亏。但是如果基础差得实在太多的,还是老老实实从头补,不要好高骛远,还是回头是岸的好,不然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第8篇

一、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二、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行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

上一篇:中医医院环境保护自查报告下一篇:南理工机械原理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