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2024-07-01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精选8篇)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第1篇

第一章 前言

实习时间:2010年5月25日—5月31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齐齐哈尔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学生

实习目的:1.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3.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

4.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和接触关系

5.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半轮廓

实习要求:1.要听从老师的安排

2.在实习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

3.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日程安排:第一天,上庄托——花厂峪。第二天,石门寨西门——瓦家山。

第三天,砂锅店——潮水峪。第四天,北戴河

实习区概况: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嵑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绥中为邻。市区划分为秦皇岛、山海关和滨海3个区。其外围尚有抚宁、昌黎、卢龙和青龙4个市管县,所谓秦皇岛地区即包括上述3区4县。秦皇岛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山海关区的“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雄伟壮观,为山、海相接的隘口,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海滨区为疗养避暑胜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滨海沙滩最适宜海浴。秦皇岛市为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得交通咽喉,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现在有京沈、京秦、大秦和青秦四条铁路。公路除了京沈和津秦两条国道外,并有地方性沥青路多条。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属石门寨乡管辖。南起黑山窑村,北至义院口长城脚下,长约15km,东起张崖子村,西至伍庄——山羊寨一带,宽约12km。盆地中心南距秦皇岛市23km,由秦皇岛市区开来的班车通往盆地内个村寨,青秦铁路纵贯盆地中部,交通较为便利。

在柳江盆地范围内,个时代地层的发育具区域代表性且连续出露,岩石类型也较齐全,地质构造清晰直观、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较多。此外,在海滨和山海关一带可以观察到许多近、现代海洋地质作用现象及各种地貌。

实习区地形和水系:俯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上属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临海地带长约为50km,发育有狭窄的向还倾斜平原和台地。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盆地内的主要水系为大石河,即沿此方向纵贯盆地,出盆地后于山海关注入渤海。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代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它们大都发源于北部的低山丘陵和台地区,其流向均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渤海。

实习区工农业生产状况:实习区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但受海洋影响较大,实习区农业为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植果树,尤以桃树,杏树较多。工业以采掘业为主。有煤,耐火黏土,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

第二章 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

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

1.奥陶系 :马家沟组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

岩为主,少量的石灰岩。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 101m。

2.石炭系

(1)本溪组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

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

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3.二叠系下统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4.二叠系上统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 150m以上。

5.中生界蓝旗组:本组以一套火山岩系分布在盆地中部老君顶至大注山一线。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本组岩性主要为火山熔岩与火山杂屑岩 互层。

第三章岩石

一.沉积岩:以物质来源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

二.岩浆岩: 柳江想写内部与边缘存在规模不等时代不同的火成岩岩体。盆地西侧有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形成高耸陡峭的地势;侵入向斜西翼的岩脉岩墙一般偏酸性,向斜动东翼为规模不大的中性岩脉,岩墙等,中生代的火山喷出岩(鞍山岩)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内的高山。

1.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岩

(1)花岗岩所见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一带的花岗岩,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

2.花岗斑岩

潮水峪村和沙锅店等地出露花岗斑岩岩墙。

3.灰绿瑸岩

比较集中于亮甲山采石场,岩石呈暗绿色,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

三.喷出岩:安山岩

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丰富,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第四章 构造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 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柳江盆地地处秦皇岛市北,其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1)褶皱: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2)断层

第五章 地貌

大石河河流地貌,柳江的褶皱地貌,海岸地貌,溶蚀地貌等等...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早期发生海进,在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使地势平缓的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相互平行的岩层。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柳江盆地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有过时间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自中奥陶世起至中石炭世初的漫长时期,遭受风化侵蚀,以致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有一个长时间间断所造成的平行不整合;景儿峪组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之间有一个较短暂的沉积间断.上古生界的小、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而至二叠纪时全为陆相,在陆相的沼泽环境下有煤形成,自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末,古地理曾有明显复杂的变化。尽管海陆变迁,和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变化,但柳江盆地地区只发生过平稳的刊降运动.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岩层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

不整合,而没有角度不整合的接触关系.从小生代初以来的整个中生代时期里,所经历的构造变动在性质上与古生代不同,中生代的构造变动使本区的青白口系及古生界地层发生褶皱及断裂,经历几个阶段后形成了柳江向斜。

第七章 实习心得体会

为期一周的地质地貌实习,让我充分的认识真正了解了各种地质地貌环境,同时也巩固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次实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结合了理论,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及社会实践划上一个逗号,这次实习另一感受,就是觉得时间太短,如能再长一点,我想理解得会更透彻,更加牢固。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第2篇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

实习目的:

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

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

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

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

1实习区概况

2实习主要内容

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

一、实习区概况

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

1、元古界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统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中统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上统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2》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101m。

《3》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4》二叠系

下统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上统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150m以上。

-----4中生界,新生界,第四系--------------

(二)岩浆岩

柳江想写内部与边缘存在规模不等时代不同的火成岩岩体。盆地西侧有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形成高耸陡峭的地势;侵入向斜西翼的岩脉岩墙一般偏酸性,向斜动东翼为规模不大的中性岩脉,岩墙等,中生代的火山喷出岩(鞍山岩)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内的高山。

1.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岩

(1)花岗岩所见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一带的花岗岩,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

2.花岗斑岩

潮水峪村和沙锅店等地出露花岗斑岩岩墙。

3.灰绿瑸岩

比较集中于亮甲山采石场,岩石呈暗绿色,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

喷出岩:安山岩

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丰富,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三)构造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柳江盆地地处秦皇岛市北,其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1)褶皱:

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

(2)断层

(3)地质构造发展简史分析

(四)地貌

(五)矿产

地质专业野外认识实习策略探究 第3篇

一、淮南地区野外认识实习地质概况

实习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境内, 位于东经116°40 -117°15′, 北纬32°35′之间, 属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结合地带。在地质上属于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 南与扬子板块相接。淮南地区地层分为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淮南地层小区。地层发育主要为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但又有其特殊性, 如猴家山组、凤台组、四顶山组、寿县组等都是淮南地区特有的, 更因在九里桥组中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本区地层自下元古界的前长城系至第四系, 除中奥陶统至中石炭统、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缺失外,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 尤以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完整, 分布稳定。出露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黏土岩、砂岩等, 其中碳酸盐岩种类较为齐全。同时, 淮南地区的古生物化石丰富, 青白口系及震旦系的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寒武系三叶虫化石、石炭二叠系的各种植物化石保存完整[1]。前人已经对淮南进行过详细的地学考察工作, 其中谢家荣和柴登榜等人以追索法和穿越法自东向西踏勘并发现了淮南煤田。因此, 淮南地区丰富的地质与地理资源为野外认识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实习路线的选择及实习内容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的认识实习本着“观察认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侧重于各种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 分析其岩石的成因, 理解岩层时代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原因, 增强对野外地质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安徽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的野外认识实习时间为一周, 主要在淮南及周边地区安排四条路线, 即洞山古生代∈—O地质剖面路线、罗山—山余家Ar2-Pt-P2地质剖面路线、八公山—老鹰山—庙山洼—朱家洼—黄豆山—凤台桥头—茅仙洞—赖山—李郢孜路线、上窑山—凤阳韭山洞路线。

(一) 洞山古生代∈—O地质剖面路线

本条路线主要是掌握罗盘使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学会测量与记录岩层产状;认识沉积岩的成层性, 理解和掌握野外认定层面的方法;初步掌握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描述与命名;初步掌握碎屑岩的野外观察、描述与命名;初步掌握泥岩的野外观察、描述与命名;认识碳酸盐岩不同结构所代表的沉积环境意义;观察和认识层面构造, 并了解其沉积环境的意义和构造意义;观察和认识节理构造, 并测节理产状和节理所在岩层产状;观察和认识古生物化石;初步了解和认识舜耕山断层。

(二) 罗山—山余家Ar2-Pt-P2地质剖面

本条路线主要是观察和认识二叠系石千峰组的岩性特征;观察和认识交错层理、泥皮构造及其沉积环境意义和构造研究意义;观察舜耕山断层在罗山北坡所表现出的断层接触关系, 上下两盘地层及缺失地层及厚度;观察和认识散体状岩体;观察和认识隐生宙藻类化石, 了解其地质意义;初步认识和掌握地形图的使用;学会用罗盘测量地形坡度;观察罗山公墓断层, 描述其断层特征;认识构造不连续这一断层识别标志;观察和认识刘老碑组底部灰岩中发育的小褶皱和“X”型共轭剪节理;观察和认识伍山组砂岩的岩性特征, 认识指相矿物海绿石;认识岩石风化剖面, 了解土壤的结构和形成; 观察罗山水库断层, 描述其断层特征;认识如何利用标志层的错断和山脊的突然消失来辨识并最终确定断层的存在;学习用GPS将实地一点标注到地形图上。

(三) 八公山—老鹰山—庙山洼—朱家洼—黄豆山 —凤台桥头—茅仙洞—赖山—李郢孜路线

练习使用地形图;观察认识八公山地层, 通过由南东至北西系统测量八公山路线上各观测点的产状, 了解八公山地层的展布规律及变化趋势;寻找化石, 观察认识生物遗迹化石;观察认识喀斯特—庙山洼石芽地貌; 结合地形地质图, 实地了解山王集断层和阜凤断层;观察认识边坡失稳现象, 讨论哪些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 观察认识淮河的地质作用;观察认识舜耕山逆掩断层下盘—赖山断层角砾岩;通过李郢孜煤矿的煤矸石, 认识含煤地层的岩性特征;了解矿区环境。

(四) 上窑山—凤阳韭山洞路线

本路线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岩溶地貌。韭山洞位于淮南市东南面凤阳县宋集乡境内的韭菜山, 是淮北平原下淮南复向斜北翼东延部分, 因受北北东向武店正断层的影响, 西部上盘下降, 隐于淮北平原新生代松散层下, 东部下盘上升得以出露, 断层垂直落差约1500m。区内出露下寒武统地层, 为一单斜构造, 岩层产状一般为180°∠20°。岩溶发育在毛庄组, 灰岩与页岩互层, 节理密集, 为地下水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水的溶蚀及重力作用下岩溶发育规模较大, 同时伴随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等岩溶地貌。本实习地点主要使学生掌握地下水在岩溶发育中的作用及赋存特点, 同时联系目前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的防治与综合利用等, 加强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三、野外认识实习的策略

(一) 启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

由于该地区地质教学实习的内容非常丰富, 故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第一次野外认识实习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先要理解和掌握室内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野外动手能力、绘图表达能力和野外的空间概念, 培养和建立综合的地质思维和初步的科研意识, 为后续相关地学课程的学习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生产、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2]。

在淮南的野外认识实习中, 不主张采用“满堂灌式” 的方法来进行实地教学, 在野外上课的过程中, 应充分应用提问、启发、讨论和研究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通过这几年来的野外教学实践经验, 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从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出发来启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对该课程的现场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在第一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环节中, 首先要教会学生认识野外各种丰富地质现象的能力。不能运用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模式, 教师详尽的描述和学生完善的记录, 其实无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是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实际的认识, 也就不会有情感的倾注, 自然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 认识越深刻, 情感越炽烈, 兴趣也就会越浓厚[3]。所以, 在第一天地质路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中, 笔者在实习中首先培养学生野外独立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实地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野外的地质现象千变万化, 很多的现象都是可以运用地质理论去解释的, 先让学生动手测量岩石的产状, 启发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 讲述实地的地质现象, 启发学生观察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地质这门学科的独到之处, 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实习的过程当中, 在第一个阶段学习过程中, 兴趣的培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 激励学生互动交流,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第二个阶段, 要教会学生如何绘制地质素描图, 这是其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地质素描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空间概念, 理解我们所画地质素描图的用意, 从地质的观点出发, 运用透视原理和绘画技巧来表达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在量好岩层产状之后, 向学生解释在野外实习过程中, 我们实习线路的设定以及理解倾向和走向的方位原理。接下来引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记录本上勾绘地质素描图, 激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同时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描绘素描图的过程, 通常是在野外行进过程中进行的, 边走边讲解地质现象, 同时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般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每个学生要在当天实习结束之前, 用铅笔绘制在自己的野外记录本上。如何能让学生既快又好地绘制好简单的素描图, 同时能讲解出素描图所表达的意思, 这是需要相互交流和互动的。首先要学会测定剖面的方位角, 学生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概念才能在这一环节当中比较容易理解方位的概念。接下来在绘图的过程中, 产状的描绘、岩性的表示以及比例尺的把握, 都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摸索出来, 故需要学生互动式的交流和教师的启发。这个过程会迅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增强学生自信心, 拓展学生知识面

在实习阶段, 野外地质现象千变万化, 每个学生所站的方位不同, 看到的地质现象也会不太一致, 容易导致学生以偏概全, 不能从整体出发来认识整体的地质现象。例如, 在实习的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路线当中, 主要是了解舜耕山断层的整体格局, 同时实地观测整个岩层倒转的情况和岩层的多样性。在第二天最后一个观测点中, 我们见到了古老的青白口系霍邱群的角闪斜长片麻岩, 这就需要给学生讨论的时间, 整体的认知能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为什么我们沿着山路上山和下山, 地层的变化如此之大, 从二叠系石千峰组的紫红色砂岩, 直接进入到震旦系四顶山组的白云岩地层中?为什么这个地区的白云岩反而没有典型的刀砍状的风化面?在看完这些地层之后, 到了接下来的九里桥组灰岩和四十里长山组砂岩, 为什么再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个很深的山谷, 而再没有岩层的延续了, 直到下了山以后, 在山谷的对面又见到更古老的岩层?在看完古老的霍邱群岩石的过程中, 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一下, 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凤阳群的地层。故在实习过程中, 需要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互动式的交流以及反问式的问答, 来认知和理解这些地质现象, 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在地质方面的自信心, 同时也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 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概念

要教会学生从岩石的矿物组合、结构以及构造来鉴别岩石, 而不是把实验室所看到的岩石当成规范去记某种岩石。而且要启发学生去思考该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等。在实习过程中,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并针对一些地质现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4]。结合现场的地质构造现象, 讨论和解释舜耕山断层的上盘和下盘的所在, 同时讨论为什么八公山和洞山以及罗山所含的地层有如此大的差别, 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和地质构造的成因。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及对时空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 地质的野外实习是地质现象在人脑中间接而概括的反映, 如何分析地质现象是地质实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地质学的野外认识实习一方面要构建学生的物质观, 即地球是由物质所组成的, 要讲清组成物质的特征、形成过程及形成机制;比如在讲解岩石、矿物的过程中要初步构建学生的地质思维物质观, 在讲解构造、地质作用、地球的形成时间等等时[5], 要构建学生的地质思维时空观。在构造学生地质思维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的地质研究方法, 比如在讲解地质作用中将地质研究中“将今论古”的方法灌输入学生的学习实践当中去。 使整个野外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效果, 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维。讲授式教学和启发性教学并用,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课堂上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积极展开讨论,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当中, 营造轻松积极的实习氛围, 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6]。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地质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且又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对地质学的研究有个感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如何做好实践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积极地与学生展开讨论与互动。将地质学习工作方法、地质学的物质时空观融入教学, 使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地质学的一些思维和方法[7,8,9]。

摘要:安徽理工大学地质专业本科野外认识实习以淮南地区作为实习区, 在野外教学模式突显出以启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增强自信心、拓展学生知识面以及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概念等特征。

关键词:地质专业,野外认识实习,淮南地区

参考文献

[1]刘文中.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3.

[2]李长东, 王亮清, 严森.互动式教学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1, (2) .

[3]杨凤根, 骆祖江, 侯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 .

[4]胡杰, 赖旭龙.野外教学实习中的地质思维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 2000, (2) .

[5]柳成志, 冀国盛, 许延浪.地球科学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45-89.

[6]许文才, 谷水昌, 姚宝刚.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5, (6) .

[7]栾光忠, 冯秀骊.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 2002, (2) .

[8]王根厚.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4) .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第4篇

摘 要:秦皇岛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学生步入地质殿堂的一个重要环节。野外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数十年来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实际体会,分析了我校及其它在秦皇岛开展地质实习高校的实习过程,总结了目前实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了如何加强地质实习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众所周知,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教学特征很明显的特殊学科,而地质认识实习更是该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独立观察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为此,笔者根据近数十年来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的实际体会,分析了我校及全国数所在柳江盆地北方地质实习基地参加实习高校的实习过程,总结了目前实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了如何加强地质实习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 目前的实习模式及存在问题:

1.1实习环节

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这所现有的地质资源宝库,为全国数所高校的实习基地,但多年来各高校的教学认识实习从实习计划、实习内容的落实、完成、实习要求、实习考核等环节中均为大同小异的三步曲。野外路线观察→室内资料整理(绘图、写报告)→实习考核

1.2存在问题

1.2.1实习经费的不足,影响实习计划的落实

数百平方公里的柳江盆地,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各种现象丰富多彩,但由于多数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对认识实习重视程度及物价上涨的因素,实习经费仍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上。为此,在实习任务的完成上,特别是在野外地质现象,地质路线的选择上受到制约,满足不了学生对地质认识实习多观察,多想象的动感思维!例如:学生在观察海洋地质地质作用,认识波浪,潮汐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时,在观察海岸地形地貌、认识海蚀作用等观察点时,较为理想的实习点多数为海边公园,要实地考查必须购买40-80元门票,因此,很多学校取消了这一地质现象的观察。

1.2.2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野外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

各学校在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上,多数仍以教师前面跑,学生后面跟;教师前面讲,学生后面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加上线路长,内容多,气候炎热等因素,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被动受教的状态,没有时间来仔细观察,没有机会来野外思索、提问、讨论、研究。例如张岩子-潮水峪观察路线,内容为:观察长龙山组-下寒武统的各组地层岩性,地层划分标志及各组的接触关系等,路程约10km的山路。在一天的时间计划中,要观察到数十个主要观察点,还要描述和绘图等,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组织讨论。

1.2.3野外成绩的考核方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学生在野外实习结束后,在考核学生实习成绩时,虽然采用了野外综合评分制,但因本科教学、评估及各院校的教学检查,仍以室内完成的实习报告及所绘图件为主要依据,造成了女生比男生实习成绩高,部分学生抄袭实习报告,临模图件等的现象发生,使那些在野外地质实习工作中,动手多、动脚多、动嘴多、动脑多的部分学生的实习成绩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影响了学生野外实习积极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2创新能力的培养

2.1转变传统实习观念,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内容的落实是整个实习过程的关键。为此结合教学大纲,结合目前野外地质调查中采用的科学方法,对现有的实习计划进行修订,对实习内容的落实上精选野外实习路线尤为重要。

2.2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实习质量的保证

学生是野外地质实习的主体,如何在开放、艰苦的野外环境中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其他们尽快成为主角,教师应在实习的各环节中因势利导的改进教学方法,诱导和激发学生发现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挖潜他们的主动能动性。例如在鸡冠山观察长龙山组的石英砂岩,海绿石石英砂岩中,通过海缘石这一特殊的指相矿物介绍,诱导和啟发学生对当时沉积环境的探索思维与想象;通过学生对石英砂岩中大型交错层理观察的素描,引发学生认识到水动力条件的强弱所对沉积构造的影响;通过对大型波痕的观察,使学生亲手测取波痕指数(波峰、波谷)波痕形态的特征后,启发学生在野外共同讨论沉积岩的沉积相。实践证明,此种互动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们在思想上从学习观察到探索发现的飞跃。

2.3针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有目的的在实习区内引导学生自选小课题的研究

当学生们刚从学校教室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引申到开放宏大的野外现场时,便会产生一种渴望,切盼探索,好奇的心灵状态。在此阶段过程中,特别是在某观察点的观察中,引发他们对所学、所看到地质现象产生联想和对比。为此,此时有目的的组织他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无疑是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学生在小傍水崖观察火山碎屑岩后,并会产生一系列的好奇,提出:火山喷出岩喷出期是如何确定的?火山口的具体地理位置?火山喷出的基本形式等;再例如有观察沙锅岩岩溶地貌时,联想到桂林山水、大理石林的独特景观,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可见在该阶段,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部分学生,提出若干结合低年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习有关的小课题让他们进行研究,去实习区相关观察点进行实地再观察研究,补充和完善第一手资料,回校再研究,最终写出小论文,为高年级独立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2.4综合定量的考核方法

在当前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后,特别是励志奖学金的出现,更是使学生看重实习成绩的高低,因此那种以一本资料、几份图件、一份以抄书为主的实习报告已完全不能反映

出学生实习成绩。经过多年的野外实习,笔者认为以下考核办法较为合适:

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多年野外教学的体会及思考,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更大调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个实习院校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努力探索,不断改进,团结一心,学生才能在实习中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华.高校扩招对野外地质教学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9,23:19.

[2] 王金友,吴孔友.提高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8,31:65.

[3] 武雄,胡伏生,刘明柱,等.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专业教学实习改革初探.中国地质教育[J].2008,4:164-166.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第5篇

一、实习目的实地观察柳江盆地的构造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学会利用地质罗盘、放大镜进行地质测量和研究。同时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二、实习单位综合概述

1、实习区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而我们实习的主要地区——石门寨(柳江煤矿所在地)位于秦皇岛市北约28Km处;秦皇岛、山海关级北戴河三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于渤海海滨,是地质地貌认识实习的辅助区。秦皇岛地区的地势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为孤山。

2、河流

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和洋河等河,它们大都发源于北部山区,其流向均为由北向南、由西北到东南流入渤海,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河流的补给以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约占全年径流量的80%左右,季节性明显。其特点是流程短、流量小、含沙量高、汛期洪水量大、暴涨暴落、非汛期河水干涸或断流。其中大石河水系分散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全长约70公里,流域面积为600多平方公里,其中560平方公里在山区,因此为山区性河流,河长总高差约400米,平均坡降为千分之六左右,组成主要为砾石,其次是粗砂和中砂,砾石主要岩性为火成岩。大石河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1.68亿,以降水为主,七、八月份雨季的降水量为全年的70%—80%,以往还发生过许多水患,1972年修建了大石河水库,又名燕塞湖,为市区主要供水水源库,亦是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库容7000万立方米左右。汤河位于秦皇岛市区西部,因其上游有汤泉而得名。

3、气候特征

秦皇岛地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在400mm至1000mm之间,总体而言,气候宜人。

4、交通

秦皇岛市交通发达,以水陆、陆路为主,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轮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大连和

上海等地;有通往国内外的航线,山海关机场与全国主要城市通航;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等各级各类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乡、镇之间均可直通汽车。

5、实习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秦皇岛(海港)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旅游业十分发达。传统的制造工业有全国闻名的耀华玻璃、山海关桥梁厂。新兴的工业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萤石、硫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九种,未探明的矿产有铁、金、银、铜、铅、锌、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属建材等。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规模属于小型煤矿;水泥生产也有一定规模;乡镇企业发达。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高梁、谷子、红薯、豆类等;山坡多种植果树,以桃、葡萄、苹果、核桃最有名,还有梨、山楂、杏、李子、沙果、海棠、板栗等.三、实习内容及进度

2010年6月3日

7:30上庄坨研究并验证柳江盆地的地貌特征

8:50大石河研究河流地貌

9:20大石河研究河流的流向与形成10:00离堆山研究其形成原因

10:22了解并识别风化壳

10:55了解并识别吴庄背斜的组成11:15花厂峪返回

15:30沙锅店观察花岗斑岩岩墙及断裂构造的关系

16:10沙锅店观察与描述岩溶地貌特征

2010年6月4日

8:04瓦家山讲解今天的任务:验证向斜的岩层关系

8:21

9:27

9:40

10:20烈士陵园利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寻找岩石来证明岩层的变化 寻找岩石来证明岩层的变化 寻找岩石来证明岩层的变化

10:40鸡冠山寻找岩石来证明岩层的变化

11:30返回

15:45英武山观察景点并思考自然与人文的关系6 : 2 8象鼻山观察喀斯特地貌:溶洞7 : 4 4鸡冠山观察鸡冠山的岩层关系7 : 5 3鸡冠山找到两岩层的分界处8 : 0 0鸡冠山了解地堑及构造阶地的的概念0 1 0 年 6 月 5日: 0 0角山长城1 : 0 0返回1 : 3 0山海关2 : 3 0老龙头0 1 0年 6 月 6 日:2 5莲峰山研究随海拔升高的植被、土壤及岩层的变化规律9 : 5 0望海石研究岩脉的结构与性质2 :3 0鸽子窝公园研究海洋海岸的地貌及地质作用0 1 0 年 6 月 7 日: 3 0板厂峪

四、实习体验与心得

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近十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庸质疑,这几天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

这次地质实习,根据老师的安排和任务,我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做到坚决完成学习任务,不虚度光阴。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比较实在的是,这近十天里,我强化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沟谷,山脊能够判断,登高线的疏密判断,用处表示了然于己于胸;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

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

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老师们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尤其是董立峰老师,使跟随他的学生一路上谈笑不断,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身心放松,让人真正体会到原来地质工作也不是一件索然无味的工作,我们也从其他老师那学到了他们各自鲜明的特点,优点。从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们受益非浅。

五、提案改进与建议

谈到这次地质实习工作的不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并非每个同学,每个点位,每条路线都一丝不苟,都能认真执行老师的意图,安排; 二,组员合作不够,没能很好沟通,配合,讨论不够;

针对上述几大缺点不足,首先我们要在态度上认识到自己确实做的不够,某些方面确实让老师们伤心;其次,有错要改,既然犯了错误,存在不足就要改正,做到真正洒脱,实在的人。

六、结论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地质工作是一项真正锻炼人,使人获得知识与磨砺的工作。我们要热爱本职工作,发扬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使祖国的地质工作蒸蒸日上。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第6篇

一、实习概况

通过实习充分认识各种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别是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0**年*月**日我们在地质学老师的带领下到昆明大普吉溶洞去实习,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昆禄公路大普吉隧洞,走了四公里路到了大普吉溶洞。在那里我们观察了沉积岩的特征、地层产状,并了解了溶岩地貌的类型、形成与发展。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二、实习记录

(一)在距离大普隧洞四公里处的公路旁

我们在此观察了灰岩和白云岩,它们两者都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石灰岩在野外风化露头为土黄色、灰白色,当用钉锤敲开时,在新鲜断面上可以看见灰黑细晶结构,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石灰岩在野外露头为灰黑色,当用钉锤敲碎时可以看见白色的白云石,白云石风化出现纵横交叉刀砍状溶沟,其主有白云石组成。它们在公路旁的悬崖上形成层理、层面、缝合线、刀砍状等各种构造。该地处地质构造为倾斜构造,岩层产状为:N82°E/173°<22°。

(二)在大普吉溶洞内

该地的岩溶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岩石表面的溶沟、石芽;地形上的峰林、石林和溶蚀洼地;地表通向地下党落水洞、溶蚀漏斗;地下的溶孔、溶洞、地下暗河,以及岩溶堆积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和石帷幕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观。

那么这种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该地的岩石主要是由变质岩中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的,而这两种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硫酸盐,再加上各岩石的组成成分不一样,而且它们成分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成分,每种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不一样,这样那些不易溶解的成分被残留下来形成各种形状。岩溶地貌的形成还与水和水电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水中含有侵蚀性二氧化碳,那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很明显,再加上有源源不断的水循环、岩石本身有具有透水性,总之,岩溶地貌的产生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可溶于水的岩石;第二,这些可溶性岩石要具有透水能力;第三,可溶岩石中有不断的水在流动;第四,这种水有侵蚀、溶解岩石的能力。这一系列作用长时间共同作用于石灰岩,就会形成岩溶地貌。

这里的岩溶地貌现在也正在发育,正在变化,从西游洞洞顶一直到山头岩溶发育为晚期,地貌形状比较单一,岩石上还存在大量的棱角;而在西游洞内的岩溶则为发育中期,在这里岩石的形状多样而丰富,有石钟乳、石柱、石笋、落水洞等各种地貌,岩石表面几乎多在风化作用下磨平了,岩石表面比较光滑。在水帘洞内的岩溶处于发育晚期,里面的地貌也比较单一,岩石表面都被磨得光滑,只剩下不易溶于水的岩石成分。

三、分析讨论

当我们走在西游洞外山坡上的小路上时,发现该地的植被大多是需水量较少的植被,说明这里的地表保水性不好。这样在岩溶地貌地区的水分分部就出现地下深处水分含量丰富,而在地表却水分极其缺乏的现象。如果长

期不下雨会出现干旱,而当下大雨时,就会出现水灾,洪涝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在岩溶地区的岩石大多都是透水性岩石,岩石本身具有大量的裂隙、孔洞,利于地下水往深处渗漏,地下水埋藏比较深。当长期不下雨时,地下水很难到达地表,地表水却不断的被蒸发和吸收,就会出现干旱现象;当下起大雨时,地表出现大量的水分,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造成岩溶水大量汇集,形成“一场大雨千洼涝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的各地: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共占面积75.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大量的土壤、水分和肥力,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水土流失带走河流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堵塞、城镇受灾和矿场倒塌,给人们带来严重损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掌握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条件规律,认识不同地区的岩溶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为我们服务。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有意识的进行蓄水和排水工作,在汇水区,应广种植被,以达到延迟地表水汇流时间、降低洪峰流量的治理效果。在松散物质供给区上游,可采取鱼鳞坑,截水沟结合绿化带方法,使地表径流不经过松散物质堆积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九宫山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第7篇

宫山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 实习目的

1.实习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

1)九宫山地理位置特征 2)九宫山地质构造基础 3)九宫山地形地貌特点 4)九宫山地区气候特点 5)九宫山土壤类型及性状 6)九宫山地区水文简况 7)九宫山地区植被状况 2.九宫山地区地质地貌调查

1)九宫山的地层及岩性

2)九宫山v形谷的形成及发育

3)九宫山岩石的风化及解理的形成

4)九宫山斜坡重力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演化 5)九宫山流水地貌发育状况及其表现

6)九宫山花岗岩的形成、物质组成、产状 7)1)2)3)物质学上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其在九宫山的表现 野外进行岩石识别的方法及步骤

九宫山云中湖区的珍惜保护树种特征

九宫山云中湖区常见的园林绿化与观赏树种及其特征

4)地质罗盘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如何用其定向、测岩层产状? 5)火成岩的产状类型及其在九宫山的表现 6)野外如何区分方解石和石英矿? 7)九宫山地区的水系流域特征

8)九宫山地区的植被演替垂直地带性特征 9)九宫山地区断层三角面的成因分析

10)九宫山地区石灰岩的分布地段、产状、特性  11)闯王陵风景区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实习意义

1、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和巩固地理科学知识、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端正地理科学态度,更好的领略地理科学精神。

2、在专业素养方面,学生能掌握野外实习工作的程序、实习路线和实习点的选择以及实习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野外判别方向。

3、在综合素质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与人共处,磨练意志,培养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习惯,我们应该重视每一次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二、实习内容

Ⅰ、实习地区地理环境概况(一)九宫山地理位置 九宫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南部地区,南面与江西省武宁县接壤,西与崇阳县相交,北与通山县的横石潭镇相连,东与通山县的太平山林场相接,属幕阜山系九宫山脉中断。地理位置为东经114°23′35″—114°43′24″,北纬29°19′27″—29°26′52″,海拔高度117–1656.7米。鄂南第一峰老鸦尖海拔1657.7米,为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最高点.(二)九宫山地质构造基础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沉积碳酸盐和碎屑岩及侏罗纪侵入的花岗岩、伟晶岩、细晶岩、脉石英等,三大类岩石汇一园,是一本天然岩石学教科书。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层分布较全,出露较好。从元古界至志留系均有出露,岩性类型齐全,既有岩浆岩的侵入体,又有变质岩系和沉积岩系,但以元古界板溪群的变质岩系和侏罗世末的花岗岩侵入体出露面积最广。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典型完整的地层及构造剖面,九宫山位于扬子板块 和华南板块的结合部,园区内的南华系-留系地层剖面,晋宁运动及印志之-燕 山期推覆构造和滑覆构造等构造剖面都反映了扬子板块南缘的演化历史,是研究扬子板和华南板块拼接关系和构造演化的关键所在。另外,中晚侏罗世形成的花岗岩和变质岩侵入解除关系反映了中生代深部地壳重熔和岩浆侵入事件,在中国东部和濒太平洋区域均具有重要对比意义。

九宫山保护区内地质构造为幕阜山复背斜背翼与通山复向斜南翼相交接的构造地段,区内代表性褶皱构造有:幕阜山复背斜、北翼九宫山背斜、莲花巷倒转背斜、大坪里倒转背斜、代表性断裂构造有:富家山逆断层、上程正断层、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平行相间排列,并分布有一系列新华夏系北东向断裂,无论是褶皱展布,还是断裂组合均反映了近南北向东西向引张的力学机制。(三)九宫山的地形地貌特点

山高谷深,坡陡谷狭,岭谷相间,平行排列是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总的地貌特征。

① 地貌发育特征

1)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对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影响显著,地貌的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2)岩性对地貌发育有重要影响,岩性不同,地貌形态、组合亦不同。3)新构造运动抬升强烈。

4)在新构造强烈抬升下,经受冰川、流水、风化等外力作用的破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山地貌景观。5)冰川地貌,流水地貌分布明显。② 地貌特征

1)层状地貌,各有特色

本区处于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址发展历史不尽相同,具有从多种多样的岩性,岩性不同,加上新构造运动掀斜式抬升,地貌类型在空间上呈现自南向北有规律地展布的特征。依次是中山、地貌、丘陵,整个地势逐级下降好似阶梯、层状地貌十分显著。

2)岭谷相间,平行排列

本区属于长江支流富水水系,发源于九宫山北坡的河流都是富水的支流,基本上呈南北向,垂直于构造线方向,为横谷类型。自东向西具有岭谷相间的地貌特征—高耸的山岭与深深下凹的山谷相间排列。

3)谷底重叠,分外分明

南北向河谷,在裂点上下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但它们却都谷中有谷,小谷套大谷的现象,一上一下极为明显。裂点以上是小冰川“U”谷套在大冰川“U”谷之中的冰川套谷,列点一下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峡谷(“V”型谷)套在冰川“U”谷之中的谷中谷,即裂点一下的冰川“U”谷被流水作用造成狭窄的“V”型谷。

③ 九宫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⑴冰蚀地貌

A.冰窖和冰斗 九宫山冰窖“U”谷源头比较清晰的是毛田冰窖。九

宫山冰斗沿分水岭分布,悬挂在山坡或谷坡上,按海拔高度大概分为1400米左右与1000米左右两级,前者如陶姚洞冰斗,后者如大仰山东坡冰斗。B.冰川“U”谷和悬谷 九宫山冰川“U”谷是最主要的冰蚀地貌类型,形态十分典型,尤以海拔900–1000米左右裂点以上最为清晰。如

铜鼓包冰川“U”谷、一级电站冰川“U”谷、太阳山岭冰川“U”谷等。

C.冰盆、冰坎和冰阶 九宫山冰盆主演分布在山上,主要有龙塘冰盆

和一级电站冰盆。D.角峰和刃脊 九宫山分水岭地带很多山峰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

山峰林立,尖峰指天,俊秀挺拔,为典型冰川角锋。E.盘谷 高湖之北谢家、石圈是两个典型盘谷,它们分别由太阳山岭

冰川“U”谷、老鸦尖冰川“U”谷的冰川直达山麓掘蚀作用形成的,东西两侧为低山所环绕,向出口处收敛,成为肚大口小的椭圆形凹地。F.鼻山尾 界牌所在的河谷方向有东南向西北伸展,整个形状酷似鼻

尾山。

⑵冰碛地貌

A.终绩堤 主要分布在界牌和中程畈谷地中。B.冰蚀阶地 高湖明显有两级冰蚀阶地。

C.冰水扇 高湖扇形地由冰水沙砾石堆积物组成,似冰水扇。

第二级阶地比第一级阶地高100米,以震旦系页岩为基座,其上有

冰川漂砾。

⑶第四纪冰川堆积物

A.冰碛物

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深红色冰川泥砾、褐黄色冰川泥砾、黄色冰川泥砾、浅黄色冰川泥砾。其中深红色冰川泥砾仅见于船埠

和墩背之北罗源保;褐黄色冰川泥砾分布不广,以墩背九宫山七级电站最为典型;黄色冰川泥砾在山麓地带除西港谷地外,其他谷地均有分布;但黄色冰川泥砾仅见于山上。山麓地带还有巨大漂砾分布,以九宫山五级电站难免山坡漂砾最为典型,漂砾星罗棋布。B.冰水沉积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冰水沉积物在高湖有着广泛的分

布。高湖冰水扇由冰水砂砾组成,砾石主要成分以花岗岩为主,磨圆度较好。

(四)九宫山地区气候特点 1.气候特征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多变,阴晴不定;夏季湿热;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全年雨量充沛,日照充分,无霜期长,雨热同期,多暴雨。此外,具有较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

⑴ 春季(3月25日–5月26日)

春季区内气旋和锋面活动频繁,气温的季内变化大。本区春季逐日平均气温,低山河谷地区由10.5℃上升到20.4℃,中山由6.7℃上升至16.6℃。常有连续阴雨和大风天气,气温回升慢,阴雨绵绵,并经常产生倒春寒现象。春季雨日为全年最多季节。⑵ 夏季(5月27日–9月14日)

本区夏季气温日较差大,雨量集中,雨热同期。6月份为本区梅雨集中期,降水连续时间长,降水量与降水强度均较大,多暴雨山洪,7月份雨季结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天气炎热,日照充足,8月中下旬常有伏旱发生。逐月平均气温为22.1–26.8℃,月平均最高极端气温为33.2℃(7月),季平均降水量为720㎜.⑶ 秋季(9月15日–11月14日)

本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温明显,秋高气爽,降水量少。9月份气温下降迅速,低山河谷地区日平均气温23.1℃,中山地日平均气温为16.7℃(九宫镇);11月份下旬日平均气温,低山河谷为11.0℃,中山地平均气温为4.7℃.平均季降水量为280㎜.⑷ 冬季(11月15 日–3月24日)本区冬季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空气干燥、寒冷,降水稀少。低山河谷地区季平均气温低于8℃,1月平均气温为3.5℃;中山地季平均气温低于2℃,1月平均气温为-2.9℃,1月最低气温达-20℃。冬季降

水最少。

2.气候要素

⑴日照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日照时数偏少,且中高山地区的日照时数及辐射量低 于低山河谷地区,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600小时,平均日照率为30%~47%.⑵气温

A.平均气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有南向北逐渐增加,年平均气温地区差异大,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右。8.8℃逐渐增加至16.7℃:同一山体,通常南坡比北坡温度高2-7℃;不同地形区的年平均气温亦有明显差异。

B.气温的日变化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全年各月平均日较差均在10℃左右,中的山地偏高,7、8、9、10个月的平均日较差为:10.1℃.10.2℃、9.9℃、11.0℃。

C.极端气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内各地由于海拔不同,极端气温区域差异较大。历年极端最高气温通羊镇为40.5℃,九宫镇为33.9℃;历年极端最低气温通羊镇-13.3℃,九宫镇为-18.9℃。

D.积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平常年份积温低于平原河谷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15℃、20℃的初日随海拔增高推迟,海拔高度平均每上升100米,初日推迟3-4天;终日则随海拔升高而提前,海拔每升高100米,终日提前4天左右。

E.无霜期 山地海拔高度平均每升高100米,无霜期一般缩短5-6天。

⑶降水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降水量自南向北呈逐步递减趋势。区域内年均降水总量1400-2000㎜(1957-1985年),1973年降水总量达2199.8㎜,为历年降水最高年,同年6月23日,日降水225.9㎜为历年降水最高日。不同地区因环境条件的差异,在降水强度和降水次数上有明显区别。A.降水量年变化

本区降水量年变化表现为春夏多,秋冬少。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的36﹪,夏季占37﹪,秋季占14﹪,冬季占13﹪。降水量最为集中的是5月、6月,最少在1月、12月。B.一日最大降水量 历年日最大降水量,境内各地均大于 100㎜。C.降水日数

区内年均降水日数为150-199天,各地因地形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D.降雪初终期及积雪深度

区内年均降雪期为90天,初雪日12月13日前后,终雪日3月11日前后。初雪日通常中山早、低山迟,终雪日则低山早、中山迟。⑷湿度和蒸发

A.湿度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地形条件的地区及同一地区不

同季节相对湿度不一。高山、峡谷湿度大,平地湿度小;春夏湿度大,冬季次之,秋季小。

B.蒸发量

通羊镇年均蒸发量1363㎜,年内各月的蒸发量以7月

份最大,为212㎜,一月份最小为46.2㎜.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比通羊镇年均蒸发量略小。

⑸ 雾和风

A.雾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雾日多,高山的雾日比低山多。

B.风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冬半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夏季主导风向

为偏南风。区内全年多为静凤或偏东风。区内平均风速小,但平地、山口及山顶风力较大。

气象灾害 ⑴

⑴ 干旱 本区干旱多发生在六至九月份,干旱的特点表现为大旱小旱,年年有旱,夏旱、伏旱、秋伏连旱,年际交替出现,干旱次数频繁。⑵ 洪涝 本区多暴雨发生造成洪涝灾害(多发生在6月中、下旬)。⑶ 低温冻害 本区通常每年有三次低温天气出现,即春寒、五月寒、秋分寒。春寒年平均为5.3次,五月寒,5月上旬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8℃的几率为5年两遇,5月中旬连续5天低于20℃的几率为3年一遇。

⑷ 风雹、冰凌 本区风灾主要有两种,即寒潮打风和雷雨大风。冰凌,常出现与本区的中低山区,平均8年一遇。冰雹,出现于春秋两季,尤以4-6月午后常见,本区降雹以南部山区出现最多。

(五)九宫山土壤类型及性状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所属土壤地理分区为江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区。土壤分受各种成土条件的综合影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受经纬度变化的影响,土壤分布呈水平地带性;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土壤分布成垂直地带性;受水文、地质和地形条

(六)宫山地区水九文简况

A.径流量 夏季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冬季干冷,径流量小。

B.含沙量 区域内植被覆盖良好,含沙量小。

C.水能 河流自山地发育,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补给类型 以大气降水为主,同时有地下水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七)九宫山地区植被状况。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度地区,自然植被保存良好。由 于水热条件充裕,其植物种类丰富,指标类型多样。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以森林植被为主,尤其是以落叶混交林占相当大的面积。草丛不甚发达,主要在溪边、林缘零星分布,在山顶成斑块状分布。

九宫山的基带原始植被属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带,因地处该带北缘,植被成分具有由中亚热带过度的特征,故有较多的落叶阔叶成分,境内水热条件随着高度变化较大差别,由低向高顺序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阔叶矮林带和灌草丛带。

九宫山区北坡森林植被垂直带谱: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低山丘陵。为九宫山区原始值被基带,在海拔230米以下的村落,有以苦槠为有时种的“风水林”。散生片林主要代表群落有苦槠林、樟树林、甜槠林,林中生长的种类,带有青冈栎红脉吊樟,长叶石栎,冬青厚皮香,青栲。多脉青冈,油茶黄连木,中华石楠。黄檀、石岩枫、柞木树、白木俞、稠李、盐肤木、枫香等,在海拔1000——1200米,有小面积交让木,厚皮香,包石栎等为优势种组成的单优群落,低山丘陵内有较大面积的马尾松和南竹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杉木林,多为人工栽培,呈小块片林分布,也有在松、竹和阔叶林中混生。

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400米之间的低山和中山地带。在海拔1000米以上,群落中落叶树种的比重大,针叶树种以马尾松,台湾松分布最广,与阔叶树混交组成针阔叶混交林,在金家田——老鸦尖垂直线分布在海拔190米以下,在马尾松林分布线上的针叶林全部被台湾松代替。阔叶矮林带和灌草丛带,分布于老鸦尖海拔1500米以上直到山顶尖部,老鸦尖顶部的小面积范围内属孤山之顶,因地势高寒,强风和云雾等因素,件变化影响,则表现为地域性。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表、湖北省土壤普查分类表,以及根据通山县1983年第二 次土壤普查成果,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按湖北省土壤分类暂行方案 可分为5 个土类,8个亚类,18个土属。Ⅰ红壤

Ⅰ-1棕红壤

Ⅰ-1-1第四纪黏土类棕红壤 Ⅰ-1-2泥质盐类棕红壤 Ⅰ-1-3碳酸盐类棕红壤 Ⅰ-1-4酸性结晶盐类棕红壤 Ⅰ-2黄红壌

Ⅰ-2-1泥质盐类黄红壤 Ⅰ-2-2碳酸盐类黄红壤

Ⅰ-2-3酸性结晶盐类黄红壤 Ⅰ-3红壤性土 很多阔叶林树种出现矮化现象。

Ⅱ九宫山地区地质地貌调查

㈠ 九宫山的地层及岩性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层分布较全,出露较好。从元古界至志留系均有出露,岩性类型齐全,既有岩浆岩的侵入体,又有变质岩系和沉积岩系,但以元古界板溪群的变质岩系和侏罗世末的花岗岩侵入体出露面积最广。

1)元古界地层 主要为晚期冒地槽阶段的沙泥质复理石建造,变质较深,岩性复杂。本区元古界地层由下部的伊山组和上部的梅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一套宾海相页岩、砂岩和砾岩,含黑云母、十字石、石榴子石、滑石、绢云母,总厚度为3800米。

2)震旦系地层 分布不广,出露少,分下统南沱组,中统陡山沱组和上统灯影组,其中下统南沱组含一套并积层,成灰绿色,灰黄色,含石英砂砾,花岗岩砾,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约61米。

3)寒武系地层 出露点多,分布较广,由下统观音塘组,中统杨柳岗组和上统畈上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以浅海相碳酸岩和碎屑沉积为主,地层层理、节理发育,以灰岩、页岩、白云岩为主构成九宫山背斜北翼基底,形成低山地形,总厚度1200米。4)奥陶系地层 出露较广,由下统留咀桥组,中上统研瓦山组和五峰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以浅海相碳酸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有硅质页岩、泥质页岩、灰岩、白云岩,总厚度735米。

5)志留系地层 分布较广、出露齐全,区内有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西坑组出露,主要特征以浅海相碳酸盐类沉积、碎屑沉积为主。包括粉沙质页岩、页岩、岩质页岩、硅质、炭质岩夹细砂岩,总厚度约1150米。

6)侏罗系地层 为岩浆侵入体,该岩浆体侵入元古界板溪群地层中,呈岩基产出并构成九宫山山体核心,面积81平方千米,该侵入体内部相以中粗粒黑云 母花岗岩为主,其外部过渡相以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为主,其边缘相以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7)第四季 本区第四季主要为坡积物、倒石堆及冰积物和冰水沉积物。㈡ 九宫山“V”型谷的形成与发育

河流作用主要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河流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上游,河流搬运在途中,河流沉积在下游。河流下蚀作用以中上游较强,形成“V”型谷,河流测蚀作用以中下游较强,形成槽形谷。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而九宫山是咸宁地区河流的上游源头,正是这种河流下切作用导致九宫山地区的水系上游多“V”型谷。㈢ 九宫山岩石的风化及解理的形成

㈣ 九宫山斜披重力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演化 ㈤ 九宫山流水地貌发育状况及其表现

㈥ 九宫山花岗岩的形成、物质组成、产状

㈦ 地质学上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其在九宫山的表现 ㈧ 野外进行岩石识别的方法及步骤

㈨ 九宫山云中湖的珍稀保护树种及其特征

㈩ 九宫山云中湖区常见的园林绿化与观赏树种及其特征

(十一)地质罗盘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如何用其定向、测岩层产状?

1)结构

地质罗盘仪的外形有长方形、方形和八边形。主要构件有:磁针、顶针、制动器、方位刻度盘、水准气泡、倾斜仪(桃形针)、底盘等。方位刻度盘刻度从0°-360°,按逆时针方位刻制,东与西位置和实际相反。刻度盘上的N表示北(为0°),E表示东(为90°),s表示南(为180°),w表示西(为270°)。方位刻度盘的内圈有倾角刻度盘,刻度盘上与东西线(E-W)一致的为0°,与西北线(S-N)一致的为90°。2)功能

1.测量方向 2.在地图上定点 3.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

3)使用方法

1.测量方向

用罗盘测量任一目标的方向时,永远以0°(即N方向)对准目标,使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读磁针北端所指方位刻度盘上的数字,即为所测目标的方位角。纪录时除记方位角直外,还要冠以所处象限民称,如SW230°,其中230°是方位角,SW是象限称呼。2.在地图上定点

a)利用地形地物:如果所在地点地面有明显地形地物标志(如房屋、塔、山头、三角架、桥梁、河沟或道路拐弯处等),可利用该点的标志物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

b)利用交会法:如果所在地点地面附近无明显地形地物 标志,则可以利用罗盘仪测定不在同一方位上的2-3个目标物的方位角,然后在地形图上通过所测的2-3个目标物作出2-3条方位线,其交点即为所求地点。这种方法称为交会法,其中以三点交会法更准确。

3.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

a)测量走向:将罗盘的长边与岩层面贴触,如罗盘无长边,则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并使罗盘放水平(水准气泡居中),此时罗盘长边(或S-N)与岩层的交线即为走向线,磁针(无论南针或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b)测量倾向:把罗盘的N极指向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同时使罗盘的短边(或与东西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气泡居中,罗盘放水平,此时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c)

(十二)火成岩的产状类型及其在九宫山的表现

(十三)野外如何区分方解石和石英矿?

(十四)九宫山地区的水系流域特征

(十五)九宫山地区的植被演替及其垂直地带性规律

植被的分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大范围看,气候条件是主导因素,尤其是水热条件不仅影响群落的组成、结构、外貌,而且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植被的分布以及水热条件的变化也相应发生变化。测量倾角:将罗盘长边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走向垂直,并贴紧层面,此时桃形指针在倾角刻度盘上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角。九宫山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南北、东西水平跨度小,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其植被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由低向高顺序出现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阔叶矮林带和灌草丛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300米之间的低山和中山地带;落叶阔叶林带在海拔1300-1500米之间形成一个较狭长的分布地带;阔叶矮林带和灌草丛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直到山顶尖部。

(十六)九宫山断层三角面的成因分析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第8篇

关键词:地质实习,文化实习,教材框架

1 概述

地质学和地貌学作为地质学 (地质工程) 专业以及相关地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有着很强的实践性, 国内许多高校都将地质实习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并建立了区域性的综合野外地质实习基地。

野外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野外地质学、地貌学教学过程, 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更好的掌握和拓展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 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掌握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为今后深层次的学习和就业打好基础。其主要任务如下:

1.1引导学生从地学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 运用正确的地学思维去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 包括对三大类岩石中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 尤其是镜泊湖地区广泛分布的岩石;认识地层剖面及不同类型的地层接触关系。判别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对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等动力地质现象的了解, 加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1.2训练学生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 (包括了解磁偏角) , 使用地质锤, 使用手持GPS进行定点定位, 地形图的使用等基本野外技能, 使学生掌握野外工作的整体流程, 包括资料准备和获取、操作、记录、总结等, 并熟练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各类仪器。

1.3镜泊湖作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是牡丹江流域地质现象最集中的地区, 同时还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景观, 实习地点处处典型, 是黑龙江东部地区地质文化实习工作的不二选择。

2 实习教材框架探讨

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百里长湖景区、火山口原始森林景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景区三部分组成, 可分为地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方面。

实习教材框架应遵循先理论, 后实践, 地质和人文并重的原则, 首先应该阐述地质文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接下来是课程要求, 包括线路设计、课程设置、实习成果及提交要求, 使实习要点一目了然。第二部分应为地质文化实习的理论内容, 包括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地貌工作方法、基于GIS的内业处理方法等, 理论内容独立成章并先于实习内容, 有助于学生在实习前把握实习重点, 掌握实习中可能应用到的理论知识。第三部分为野外实习工具的介绍, 此部分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实习工具对应理论知识, 同时掌握工具的使用原理与方法也是实习操作的基础和前提。

另还需介绍镜泊湖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概况, 一可以使教材框架完整, 二是人文知识的铺垫和介绍也可以作为文化实习重要的理论基础, 例如渤海国历史、萨满文化、牡丹江流域文明等。最后为实习内容, 教材应在两大类资源中选取典型实习点, 每个实习点介绍其理论知识、实习内容、思考作业等,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实习流程。

教材具体框架和章节如表1:

3 基于框架的教材内容探讨

地质文化野外实习教材的编写, 在以基本框架为前提的基础上, 要充分考虑内容的实用性、专业性、准确性, 而且要符合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俗易懂, 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3.1 线路设计及课程要求

野外实习的线路设计原则应充分了解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类地质资源的分布特点, 以资源的典型性、多样性与线路本身的安全程度、预期效果为原则, 具体包括:

3.1.1 所选择的地质实习点覆盖的范围是整个区域的抽象化结果, 线路应串起所有实习点, 且线路在整个区域内的分布要均匀。

3.1.2 实习线路尽可能的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3.1.3 线路的选择应已安全性为首要原则, 同时避免重复调查。

3.1.4 线路的设计应能让学生对镜泊湖的地质地貌特点、地域文化等有整体的感知。

具体线路设计:镜泊峡谷-火山口森林-镜泊湖景区-熔岩台地-渤海国遗址。

3.2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理论

理论内容包括了野外工作方法概论、地质工作方法、地貌工作方法和基于GIS的内业处理方法。其中工作方法概论包括野外实习前的准备工作、野外数据收集方法、野外数据的收集记录方法、野外实习成果的后期处理;地质工作方法包括地层的野外工作方法、地质构造的野外工作方法、岩石野外鉴定和内业处理;地貌工作方法包括地貌调查、地貌制图;基于GIS的内业处理方法包括GIS野外数据的获取、内业处理与制图。

3.3、镜泊湖地区地理概况

自然地理概况主要介绍区域的位置及交通、地形及水系、气候特征、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概况主要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切入点, 着重介绍历史与文化, 包括历史前沿、历史遗址、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等。

3.4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以镜泊峡谷、火山口森林、镜泊湖景区、熔岩台地、渤海国遗址五大类为小节, 概括其区域特点、理论铺垫、实习目的、实习准备、实习内容、思考与作业。

4 结论

一本优秀的实习指导教材如同一名好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方方面面的内容, 同时它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一扇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开设三年, 包括了地质、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几大基本领域, 镜泊湖地质文化野外实习是牡丹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教育计划中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本科一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完“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地貌学”等室内专业基础课后的延续和拓展, 该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长感性认识、加深基本概念理解、初步掌握野外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科学素养和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和了解家乡风貌的良好机会。因此完成一本结构框架科学合理, 内容完整丰富的实习指导教材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4-55.

[2]周尚意.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8-18.

[3]何葵.地质地貌野外实践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2:1-78.

[4]邓琳, 杜楠楠.镜泊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6, 22 (4) :90-92.

[5]康春国.镜泊湖地区旅游地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26 (2) :101-103.

[6]杜冰冰, 周大为.镜泊峡谷湿地公园的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 (20) :191-19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秦皇岛市野外实习报告03-16

秦皇岛实习报告册06-13

秦皇岛桥梁实习报告08-14

实习报告秦皇岛范文06-25

秦皇岛进入报告范文06-23

秦皇岛地区05-29

秦皇岛网范文05-19

秦皇岛课文范文05-24

秦皇岛招聘范文05-24

秦皇岛旅游业07-28

上一篇:阳光人才演讲稿下一篇:银行实习报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