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解析

2024-05-3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解析(精选6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解析 第1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分析心理学视角解析——

Pi到底是谁 —— 现实与信仰的共生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

——————————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我总是感到,生活就象萌发于地下根茎的植株。生活的真正生命是不可见的,它深藏于地下根茎中,而显露出地面的可见一斑部分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我们所见到的是将会消逝的花簇,而根茎长驻。”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人若不制服自己的心,就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圣经》(箴言 25:28)

“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

昨天下午看了3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很多人一样,在片名、海报还有3D效果的宣传背景下,意识中将这部电影归类到了奇幻冒险一类中。我对3D视觉大片的效果一直没有太大的感受性,因为近视再加3D眼镜,让我每次看的很是受累。但就个人整体感觉而言,电影效果还是非常炫目的——的确很奇幻。虽然电影剧情没有非常大的波动,但在摄影和特技的承合烘托下,还是让我感觉非常震撼。

剧情交代,若看过此片,这里可以直接跳到下个分割线。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并前去拜访,在与Pi的互动回忆中开始了剧情的步入。Pi是成长在印度的一名少年,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在少年时期建立了3种不同的宗教信仰。Pi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这使得他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在Pi17岁那年,他的父亲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并在那里卖掉动物园里的动物,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一家人还有他们的动物登上了去往加拿大的轮船。在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和拥有佛教信仰的东方水手。不幸的是,他们的轮船在暴风雨中沉没,除了Pi,所有的人都遇难了。随后便开始了Pi的“奇幻漂流”。

Pi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马砸进海里,他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于是,他开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由于海关官员的失误,这只孟加拉虎注册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

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接着,17岁的少年Pi海上生存的故事便开始了,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凶猛的老虎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暂时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参照救生艇中的求生手册,以及艇中的补给,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竟是个食人岛。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步入到茫茫的丛林中消失了。

在Pi获救后,轮船所属的日本企业来向他调查沉船事故的经过。Pi向他们讲述了这个故事,但是他们却无法相信。他们希望Pi讲一个没有奇幻小岛,没有动物的,“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展到这里,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与动物的纠结求生历险记。但剧中当Pi为了应付日本企业调查而杜撰出第二故事之后,电影过往中的那一个个带有意像呈现的镜头便被赋予了意义。另一个看起来血淋淋且残酷无情的故事也被Pi讲述的了出来(虽然电影中没有在去描写)。用来应付检查的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 他说其实救生艇上没有动物,只有那个法国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还有Pi和他的母亲。水手断腿感染,眼看没救,厨子便杀了水手并吃了他。Pi的母亲怒斥并打了厨子。厨子非常的生气,将母亲杀死。Pi非常的恐惧,最终在忍无可忍下杀掉了并吃了厨子。最终他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那位找寻灵感的作家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却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接着Pi又问来访的那位作家,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作家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故事到这里,相信很多观众已经开始自己意识到了,Pi讲述的第二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导演还让拜访Pi的作家再次发问强调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我之前已经谈到,当第二个故事讲述之后,整部电影之前所有的意象和伏笔便开始解析呈现出来。似乎在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正发生的:

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掉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

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

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

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

电影在成年Pi对自己成长和特殊的冒险经历的回忆中展开。出现了大量的古神话的故事,同时也借很多的意象象征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还记得之前俩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Pi所对应的角色就是那只老虎。那么影片中漂流的Pi又会是谁呢?电影中的Pi为何有3个宗教的信仰?我们知道,这在现实的宗教信仰中是绝不被允许的。当求生的本能让我们放下一切的时候,信仰在哪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当生存被发展和欲望所替代时,信仰又是什么?所以整部电影传递给我一个反思:信仰到底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一种宗教内容,我们追求信仰的过程,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是局限在某种信仰的形式中(如:宗教式素食主义)因为信仰而信仰,还是我们自身内在心性的整合,那种超脱的安然与宁静。当我们真正把信仰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让我们看清生命的本质时,我们是谁?

我不敢妄下定论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单从我的视角出发,正如我标题所言 ——

现实与“信仰”的共生 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

Pi —— 到底是谁?

电影中Pi是信仰多种宗教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但Pi的父亲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希望Pi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电影中的父亲是现实与理性的象征,对Pi来说,是父性权威的象征。影片的开篇很多部分体现出了现实对宗教信仰形式所传达的评判和讽刺(父亲的信仰观:信仰就像房子,可以有很多房间,同时信不同的宗教就等于什么教都没信。别被这些事物和光景蒙骗了,孩子们,社会很复杂;船上厨子对于信奉宗教素食主义的Pi和母亲的调侃,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中国船员过来安慰Pi全家时的说词: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当漂流中的Pi饿极之时,与猛虎相争摒弃信仰杀鱼而食)当Pi在危难之时,神并没有对他伸出援救之手(可能伸了,毕竟他没挂掉),于是Pi对神产生质疑,并开始相信父亲所说的话。

就此理解的话,影片中的现实与信仰不是冲突的吗?那为什么最终Pi还是选择了信仰,这个信仰到底是什么?

还记得之前俩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Pi所对应的角色就是那只老虎。那么影片中的Pi又会是谁呢?这个讲故事的Pi又是谁呢?现在看来,这个Pi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这“奇幻漂流”的产物,是电影中一切故事的产物(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是电影想要传递给我的答案 —— Pi是一个从兽性和人性中挣脱出来,最终回归到神性的自性化的结果(自性化: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特别术语,也是其核心性的概念。荣格在一次回

答提问时曾这样说:“自性化是一种神性的生活,正如曼荼罗心理学清楚地表现的那样。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上帝便是自性的原型之一)所以最终的Pi是一个真正经过内在自我整合的人,一个具有神性的人。这种神性便是在他漂流中克服最强烈冲突之后带来的升华,同时这种特质也是我们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一部分,我们只不过身处在电影中的某个阶段,而Pi却经历了生命的洗礼,得到了人性的升华。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甚至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这些故事仅仅只是一个过程,不管用血淋淋的现实去定义还是用和谐的奇幻漂流去定义,都是局限的,都只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因为最终讲述些故事的,是那个活下来并成长起来的Pi。

在分析心理学意象中,老虎是万兽之王,凶猛残暴,攻击是他的本能。电影中老虎代表了Pi人格中兽性的一面,也是他本我驱动的冲突一面,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一面(电影中老虎被披上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象征着人类自我中被压抑和掩盖的原始兽性一面;而在西方语境里,这个名字也常与漂流、食人、自相残杀等暗喻联系在一起);而那个小Pi以及漂流者Pi便是讲述者Pi中的人性(自我)部分(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电影中用他来代表人性,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投射——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这个自我是成长发展的,后面我们将会讲到);讲述这俩个故事的成年Pi便是达到自我整合后神性(自性化)的Pi。是我们人性成长超越后最终无限靠近的结果。

所以整个漂流的过程,就是Pi克服最强烈心理冲突并最终整合自我达到自性化的一个过程。最终Pi选择的信仰是他不断追寻和靠近圆满的一个过程。

电影中出现三次毗湿奴,三次出现莲花。在印度教里,梵天(Brahma,创造者),毗湿奴(Vishnu,维护者)和湿婆(Mahesh,毁灭者)三位一体。传说中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莲花里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这里的三位一体非常重要,这代表他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就像我们主题说的那样,现实与信仰是共生的,兽性到人性最终到神性是升华的结果,这三者是一体的,是共生在我们心中的。我想电影中毗湿奴便是Pi人格层面中自我的部分。也正是在毗湿奴指引下Pi找到了基督(自性的原型),找到信仰并开始追寻。传说中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就像Pi离开那个小岛时,回头张望,画面是一个女人躺在空灵的海面上。而莲花则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毗湿奴在莲花中孕育梵天并创造了世界)电影中Pi喜欢的女孩子(阿南蒂)在舞蹈中的手势也是莲花,并且这莲花象征着开悟。而且“食人岛”上莲花里包裹着牙齿,牙齿的脱落同样象征着生长,也象征着死亡,而这牙齿却是在孕育生命的莲花中被发现。所以当Pi离开小岛时,回头看的时候,那个躺在海面上的女人(毗湿奴),便是Pi的自我。

在漂流的初期,Pi面对着那只凶猛的老虎。恐惧占据了他整个心灵。但他最终依据救生手册的指点成功的驯化了猛虎。在这个过程中,老虎跳入海中捕鱼,而且向他游去。他本有机会将老虎杀死(不让老虎上船,弃之不理,淹死老虎)但他最终并没有那么做。最终他实现了与老虎的和谐共处。这也是Pi在漂流过程中解决的最大的一个难题。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收集淡水,让自己死不了的同时又要喂饱老虎。回到上

面我们所讲到的内容,这里强调:兽性,人性,神性这三者是共生的,但却又需要平衡。兽性让Pi恐惧,但他却又不能失去这个伙伴。因为没有他,Pi也会死亡。正如电影中最后Pi所表述的那样: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的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

这时的Pi是活在现实中的,他抛弃了之前的信仰,为了生存而放下一切。在与猛虎的较量中回归了他的兽性,并最终接纳了自己兽性的一面,平衡了兽性与人性的冲突,学会与之相处。但相处仅仅是Pi漂流的开始,我认为唤醒Pi神性(自性化)的部分,也是真正信仰的部分出现在影片暴风雨中神迹的显现——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Pi看见了穿破乌云从天而降的圣光,他不畏惊涛骇浪,兴奋无比。最重要的是,他想要让理查德·帕克,那只老虎也看到这一切。而此时的老虎,畏惧不前并充满恐惧的蜷缩在船的角落里。最终Pi为理查德·帕克盖上了帆布,让他躲避在了阴影当中。这里的神迹就是Pi神性(自性化)的唤起。自我的Pi将兽性的老虎怜悯的掩盖起来,因为他知道理查德·帕克的惧怕,转身坦然的接受神迹的降临。Pi已经战胜恐惧,可以坦然的接受死亡。正如他感觉自己将要死时所说的:上帝,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

接下来,便出现了那座“食人岛”。上面已经阐述过,这座岛是Pi人格中自我的部分。但这座岛出现在漂流的最后部分。漂流中的Pi在绝望中醒来,发现自己漂上了这座小岛,岛上偏步着狐獴。他在岛上痛快的吃着果实,喝着淡水,他的老虎在上面大肆的吞着这些狐獴。但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发现这座岛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美好。因为这是一座白天孕育,夜晚吞噬的”食人岛“。他从莲花中发现了一颗牙齿,便更加肯定。他将阿南蒂送给他的红绳系在树木上以后,带了充足的补给和理查德·帕克盖离开了这座小岛。

关于这座小道在电影中有很多的意象呈现——首先,这座小道是由树木所组成,在分析心理学中,树木也正是自性与自性化发展的象征,包含着生命中所承载的命运与使命的完成与结合。漂流中的Pi在绝望中醒来,发现自己漂上了这座小岛,象征着Pi的自性化开始发展。其次,一开始还提到一个问题:小岛上为何遍布着狐獴,老虎在上面大肆的吃着狐獴,但狐獴的同类却视而不见。而且狐獴本身是生长在沙漠里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小岛上。那么这里的狐獴到底代表着什么?结合狐獴特征,我试做一个解析:狐獴是一种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在同一团体中的个体会经常彼此理毛来强化社交的系绊。狐獴在它们的群落中表现出利它行为,一或多只狐獴在其它狐獴觅食或嬉戏时,会站哨以警告它们靠近的危险。它们体内没有储存脂肪,所以如果它们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电影中狐獴的一切举动都是反常的,包括他们生存的地点(不是沙漠而是这个小岛)、老虎在吃同类时,竟无动于衷(现实中他们是利他的)。我们之前已经知道这座小岛是Pi自我的那部分,而这些狐獴正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活在自我的世界当中,甚至放纵着人格中披着伪装的理查德·帕克。他们处在兽性和自我的中间,随时都会走向灭亡(老虎是人格中兽性的象征,他在大肆的吃着狐獴,而狐獴的同类却淡然的接受这个事实)。这里的灭亡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心性滑向堕落或者说病态的自我毁灭。所以狐獴出现在这里,折射出现实中人们普遍的心理发展状态。另一个问题就

是岛上莲花中发现的牙齿。为什么Pi发现这个东西之后便离开了?夜幕降临,Pi发现小岛开始吞噬内在的生命,而后莲花和牙齿出现。结合之前我们的交代,这里很容易理解。莲花代表着孕育和开悟(上文中交代的三次莲花出现),而牙齿之前我们已做过解析。所以这个场景的出现,便象征着Pi此时自我的开悟,他看到人性自我中生命的创造与毁灭。所以便有了接下来他将阿南蒂送给他的红绳留在小岛上的剧情。为什么他将阿南蒂送给他的红绳留在小岛上。上面提到过,“湿婆(Shiva),是毁灭之神,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南迪”是湿婆的坐骑和宠物,神明的伙伴,印度“圣牛”的代表。传说中每只圣牛的背上都有湿婆神的化身注视着人间。所以我想,这个红绳代表了Pi自我中毁灭的部分,他将红绳留在了岛上,并最终离开了小岛,也正说明了Pi平衡了自我内在的种种冲突,远离了自我带来的毁灭,由人性升华到神性,开始迈向自性化的最终过程。

当Pi在墨西哥海滩醒来之后,他看到老虎挣扎着起来,走向的茫茫的森林,站在神秘的森林入口,他以为老虎会回头看他,但是老虎最终头也不回的进入到森林。Pi无比的伤心,他说: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分析心理学中,对森林的象征解析是人类的浩瀚潜意识,犹如冰山的一角,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只是他露出的一小部分。所以此时,老虎已经回归森林。被Pi唤醒的原始兽性本能也平和的回归到潜意识当中(就个人理解而言,在理论技术的角度上不一定准确)。那时的Pi 非常的伤心,但他最终接受了这个结果。因为他明白,在他内心的深出,它永远与他同在。

漂流结束了,Pi也实现了他人性到神性的升华,找到了信仰的真正意义所在。虽然电影中Pi编了第二个故事,但最终电影中所有人都选择了第一个故事(作家、调查员)。抛开电影自身的需要和原著本身(类似第二个故事的传说中,所有生存下来的人先被判处绞刑,但终被赦免。)为什么电影中的人都选择了第一个故事?而Pi最终为什么对作家说:所以你选择跟随上帝。我想,现在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了。

影评的最开始,我写了4句话,我想这正是这部电影想传达给我的东西。正如Pi的名字一样,π——无穷无尽的象征。而生活展现给我们的,仅仅只是能感知到,意识到的。而那无穷无尽的体验,便是我们自身内在突破和超越所带来的由人性到神性的升华。虽然我们有时会做很艰难的选择,这使得我们只可能无限的去靠近这个结果,但正如我在本文中一直强调的那样,现实与信仰是共生的,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在现实中追寻的那种无限接近神性的结果,正像影片中Pi将自己的兽性,人性整合最终升华到神性一样,是不断自我克服心理冲突,不断突破和超越的结果。就像Pi在最后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的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别忘了,电影的英文名称——Life of Pi!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解析 第2篇

最近,有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班里盛行,我便找过来看看。这部书叫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认为那里会带给两个儿子更大的发展空间。父亲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们也带走然后卖掉。于是,派和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登上了日本货船“齐姆楚姆号”这条死亡之船。在货船进入太平洋后的第四天遇上了风暴。除了派自己他的家人全部遇难。跟随他一起的还有一只断腿的斑马,一只婆罗洲雌猩猩‘橙汁’,一只斑点鬣狗,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他们在救生艇上飘荡。其中,斑马被鬣狗杀掉,鬣狗又杀了猩猩,最后老虎杀了鬣狗。派和‘理查德.帕克’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最终登陆了墨西哥海岸。这部书叫惊险离奇,让我心惊肉跳的,一直为派的生命安全所担忧着,捏一把冷汗。

派说过,“我在正在太平洋里的一艘救生艇上漂流,惟一的伴侣是一头450磅重的孟加拉虎。怎么会这样?一言难尽,就别提了。现在我只想着一件事,如何对付这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

一号方案:把它推下救生艇。那有什么好处呢?老虎可是游泳健将,他会爬回船上,让我为自己的背叛付出代价。

二号方案:用6支吗啡注射器杀死他。他会乖乖让我连续注射6支吗啡?不可能。我只能用针刺他一下,而这会换来他的一虎掌。

三号方案:用所有能找得到的武器袭击他。荒唐。我又不是人猿泰山。四号方案:勒死他。一个聪明的自杀计划

五号方案:毒死他,烧死他,电死他。如何实施?用什么实施?

六号方案:发动一场消耗战。我只需顺从无情的自然规律就能得救。等他渐渐衰弱、死亡。但是,我说实话吧,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一部分的我很高兴有理查德·帕克在。一部分的的根本不杨让理查德·帕克死,因为如果他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因此我有了:

七号方案:让他活着。”

最令我关注的便是:那只孟加拉虎上岸后,当它走向森林入口时停了下来但没有回头,派醒来时放声大哭这个片段。我想,此时它也有许多对派的留恋与不舍,毕竟在一起共度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但他最后还是走入了森林里,在他生命中,自由可能是排第一位的,所以他才没有回头来看派最后一眼,或者是因为看了之后会舍不得离开,从这,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再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第3篇

记得第一次看李安的《少年派》时内心澎湃不已, 在电影放映时就一直忍不住地说这电影太好了, 太好了。除了超炫的3D画面和过度及其自然的剪辑之外, 我在边看边思考电影到底想传达给我们什么?或者说我从里面看到了什么。但由于李安的电影注重人文内涵的传达, 在一时间难以全部消化, 所以我选择在网上再次观看……为了把故事尽量交代清楚, 《少年派》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 外层是成年派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 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 夹层中的是成年派的画外音。派与老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 天性善良的派凝视着帕克, 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 但派给它喂食的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 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派老虎是多么的危险。派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克惊慌逃窜中断。而后, 举家搬迁的派一家在大海上遇到了风暴, 他被狂风卷落到大海中。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 派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 但任凭外面野兽厮杀, 老虎都一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 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 老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就这样派和这只老虎开始漫长的海上漂流。在此过程中派用他的信仰、智慧、勇气在这场人兽大战中存活并最终得救的故事。除了这些表层的叙事之外, 我想导演真正想传达给我们的还有以下几点。一、对生命的尊重也许是男主天性善良, 也许是宗教信仰, 也许是他动物园背景的家庭让他充分尊重每一条生命。在他和很多动物在一条小船漂流时, 他为斑马和猩猩被猎狗杀死而感到愤怒, 最终决定要杀死猎狗, 要知道一开始他可是由于胆怯爬到桅杆上躲避猎狗。在对对他生命造成最大威胁的老虎, 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善良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经过和老虎一系列智斗以后, 由于食物的短缺老虎跳进海里捕鱼, 男主趁这个机会上了小船, 如果他持续不让老虎上船这样他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障。但在最后时刻, 他还是决定要救这个对他生命造成的最大的威胁的“朋友”。尽管小时候在动物园的事使他有了阴影但他还是相信老虎有自己的灵魂是他的朋友。在他意识到漂浮岛的危险时也并没有独自离开而是把他的“好伙伴”叫上一起上路。也正是由于这只老虎的存在, 让男主从和它一开始斗争中加强了对生存下去的斗志, 从驯服它中得到了满足感。这对处于绝望边缘的人是至关重要的。慢慢的, 这对曾经的敌人成为朋友, 也使得男主在漫无边际的海上不那么寂寞这对生存也非常重要。到最后老虎离他而去, 男主痛苦地流泪。还有在途中在用斧子砸死一只鱼后, 男主对这只鱼表达了歉意。在漂浮岛尽量不去踩地上的动物这些细节都充分显示出他对任何生命的尊重。二、智慧与勇气这不必多说, 故事的大篇幅都是讲述主人公和一只老虎单独相处在一只船上, 既要面对独自漂浮在大海上的种种困境, 还要时刻提防身边的老虎会吃掉他的危险。主人公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由开始的惧怕老虎到成功驯服老虎最终生还的故事。比较典型的情节是主人公意识到自己如果不喂鱼给老虎吃, 自己就会有被吃掉的潜在危险。 (如果换作是我肯定会自己捕鱼吃, 盼着老虎快点饿死, 结果被老虎吃掉。) 在遇到飞鱼迁徙时, 他和老虎同时想吃船上一条大鱼, 之前的他已经初步实现了对老虎的控制, 并通过自己武力恐吓成功把老虎吓退, 实现了从弱者到强者的转变!这一点容易被忽视, 但对一山不能容二虎的他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没有这一步, 就不会驯服老虎, 使自己的生命彻底得到安全保障。三、意志力不得不说主人公的内心真的超级强大, 身为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应该是得到最多溺爱的。尽管不得已离开深爱的家乡和爱人, 而且在途中遭遇到如此大的灾难, 亲属全部遇难, 自己和老虎漂浮在大海上。但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弃过对生的渴望, 独自忍受了无数在海上漂浮的日夜, 此时的他是有多么思念他的家人和故乡又是怎样的无助与恐惧。在解决了吃喝等生存问题后, 他曾发现过船的踪影, 信号弹和狼烟燃起了他的希望, 可是剧情发展不会这么顺利, 他并没有被人们发现。就像我们在沙漠中终于看到了绿洲, 却发现那是海市蜃楼。试想一下那是多么致命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消沉, 依然用他笔在不停的记录着这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四、信仰的力量这也是我觉得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当男主孤身一人被风浪打到大海时他向他的真主祷告, 他相信他上帝可以带他生还, 才有了在自己搭的漂浮物上看着救生手册那句“永远不要绝望”, 才有了后面那些奇遇。在他饿到极限的时候捕获了一条大鱼, 他做的第一件事仍然是感谢上帝的恩赐。在后来的漂浮岛他发现了人类的牙齿, 意识到这座岛有危险不能长久留在此地, 做的仍然是感谢上帝。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主人公是印度人和开头介绍他复杂宗教信仰原因之一。信仰是根本, 没有信仰也就没有上面所讲到的他善良的人性, 对生命的尊重, 他的智慧、毅力、勇气等等。是信仰一直支持着他, 从如此险恶的环境重返人间。其实我觉得这片子特别适合中国人看, 因为国人大多缺乏信仰……正因为没有信仰才更愿意相信依靠金钱的力量吧。结语:如果说看懂电影是要看懂这部电影的主题或者是想表达的概念, 然后再看懂电影中的大故事到小故事的话, 不知道我算看懂这个电影了么。当然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东西不会都一样, 但看过之后都会觉得让人意犹未尽, 从中有所收获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

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去年大热的一部浙江师范大学电影, 在国内国际上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导演李安也因此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导演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而对于我们华人能两次获奖更是一个不小的神话。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能打动全球的影迷的心呢?

关键词:少年派,智慧,勇气,信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解析 第4篇

关键词:元小说叙述;作者出面;叙事圈套;拼接;互文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3703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Yann Martel)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印度移民少年帕特尔 (Piscine Molitor "Pi" Patel)与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数月后得以生还的冒险奇遇记。小说家浓墨重彩地描述船上狭促的生存环境中主人公与猛兽之间从敌视、恐惧,到驯化、妥协,到后来相伴为友和相依为命的关系变化,其情节可谓险象重生、跌宕起伏。除了精致有趣的小说情节编織以外,作者在小说谋篇布局和叙述策略上也极其具备先锋创作意识——作者主动交代创作的动机、思路和方法,小说叙述中不断穿插 “角色”与作者的对话,故事以外的超文本链接等等。笔者认为小说家在这部作品中有意地暴露小说的虚构性,是对于小说的自我反省式的元小说叙述。本文试图从从作者出面、叙事圈套、拼接和互文三个角度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评析其元小说叙事策略及作用。

一、元小说叙述策略

元小说最早是在上世界六十年代由美国作家威廉. 加斯(William Gass)提出。而第一次较完整地定义元小说概念的是帕特里夏. 沃(Patricia Waugh), 她在《元小说:从理论到实践》(Metafi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书中指出:“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自省的、系统的小说创作,揭示小说作为艺术制品的身份,并对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疑问。它对小说本身加以评判,不仅审视记叙体小说的基本结构,也探索存在于小说外部的虚构世界。”[1]18简言之,元小说尤其注重将叙述策略与文学批评同时暴露于小说写作过程中,影射语言及外部世界虚构和现实的关系。元小说并非新时代的产物,早在18世纪出版的《项狄传》是批评家公认的元小说的先驱,而六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元小说创作,元小说作品和研究日趋壮大。

元小说的表现可以说是形式多样的,但最为显著的可以归纳为三种:1.作者出面。相对于传统小说尽可能地隐蔽作者,让文学材料自然地展开,元小说作者则极尽暴露“他的技巧”,一再地展现对叙述过程的高度自觉和反思;2.叙事圈套。不同于传统小说惯用的线性结构,元小说叙述倾向于构建多维框架结构与多重交叉视角,常见于“故事里的故事”或是“套中套”手法;3.拼贴和互文。即在文学作品中嵌用典故、参考文献、引语等多类型文本,达到碎片化的效果,与传统小说的常规叙述形成强烈的反差。如图1所示,扬.马特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明显的运用了元小说的叙述策略。

图1叙事图层二、小说中元小说叙述策略的应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述从“作者序”开始,作者以真实的作者身份出场,直言作为作家创作困顿的窘迫和苦苦找寻故事的现状,直到遇到“一位满头蓬乱的银发、双眼炯炯有神的活跃的老人” [2]24, 信誓旦旦的承诺“我有一个故事,它能让你相信上帝” [2]24。显然,作家认为这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故事,于是“我把故事的主要部分记了下来” [2]25, 即图示中1所代表的第一层叙事结构:作者受到印度老人转述故事的吸引开始步入寻找故事主人公的历程。接下来作者寥寥数语告知“我”找到了主人公,“他对我说了他的故事。我一直在做笔记。”[2]25 这份笔记即为随后的小说主体,也是图示中2所代表的第二层叙事。后来“我收到了日本运输部寄来的一个磁带和一份报告” [2]25, 作者将其用作小说的结尾篇,是图示3的第三层叙事结构。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序的结尾特意开辟出一个段落,用近乎严肃的语气宣称“帕特尔先生的故事应该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他的声音讲述,通过他的眼睛观察。如果故事里有任何不精确之处,或是任何错误,责任都在我。”[2]25 显而易见,作者绝不尝试掩盖作者本人在该小说创作中的作用和方式,甚至力求使之一目了然。通过“作者序”,作者的自我暴露初见成效,随后的小说主体部分中作者刻意将“我”的言说采用了和帕特尔“我”的言说不一样的字体格式,不断地向读者发出“作者在此”的提醒信号。作者非常明确的表现出“我”作为听众在真实的对话环境中的感受——“他那暖气开得太足的家里总是飘散着某种美味佳肴的气味…他的几只碗橱都塞得满满的 …食物储备足够度过列宁格勒包围战。”[2]55或者说“我”作为帕特尔故事读者的反应和对“他”的观察——“他身材矮小、瘦削 …年龄不会超过四十岁 …他精力充沛的开始了”,“我”会对“他”进行判断——“有时候他会变得焦虑不安,不是因为我说了什么(我很少说话),是他自己的故事使他这样” [2]43。 作者如此一再插入故事的叙述中,一方面是将作者在虚构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凸显出来,混淆作者、叙述者、人物之间的界限,打破现实和虚构的壁垒,引发人们对现实和虚构孰真孰假的质疑和思索。正像元小说评论家琳达. 哈琴(Linda Hutcheon)所声称的那样:“元小说极力暴露话语和世界的不稳定关系。”[3]评论家华莱士.马丁的说法更加通俗易懂——“小说是一种假装,但是,如果它的作者们坚持让人注意到这种假装,他们就不在假装了。”[4]作者出面的另一作用在于作者以坦白、平等的姿态将自己和读者等同起来,邀请读者与其一起对故事进行解读和反思。不同于传统现实小说所预期的提供读者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元小说更倾向于引导读者参与叙事的建构,激发读者能动的批判的多重阅读快感。

第二层叙事结构中同样包含多重叙事和交叉视角,叙述主体帕特尔兼具叙述者、人物、评论家于一体的多重身份。帕特尔是有记载的海难事件的唯一生还者,作为主人公他的叙述既身在其中,有时又将自己置之度外,以和“你”——听众/作者或是“你们”——读者对话的方式展开讨论和评析。

我必须说说恐惧。这是生命唯一真正的对手。只有恐惧能够打败生命。它是个聪明又奸诈的对手,这一点我太了解了。它没有尊严,既不遵守法律也不尊重传统,冷酷无情。它直击你的最弱点,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准确地发现你的最弱点在哪里。它总是先攻击你的大脑,刚才你还感觉平静、沉着、快乐。紧接着,恐惧装扮成轻微的怀疑,像个间谍一样溜进了你的大脑[2]161-162。

帕特尔像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跳出“我的故事”评价恐惧。“我”的恐惧被指涉为“它”,“我的感觉”则被称为“你”,人物的内心挣扎被叙述为它和你的较量。换个角度来看,叙述者在和作者“你”或者读者“你们”对话,叙述者试图说明恐惧如何击败理性和人性,而这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无一例外。相对于小说中作者出面对帕特尔的评说,帕特尔对于自己的审视更具备元语言的特征,即“针对另一套话语而发的解释性、说明性、概括性的话语” [5]。看上去,主人公更像是煞有介事的作者,担当起比叙述更高级、对叙述加以评说的职责。

帕特尔叙述不仅只限于对感受的探讨,有时也会像文学评论家一样抒发对话语规则的疑问。“我是一个相信形式、相信秩序和谐的人。只要可能,我们就应该赋予事务一个有意义的形式。比如说——我想知道——你能一章不多、一章不少,用正好一百章把我的杂乱的故事说出来吗?”[2]286这种将叙述话语交融于评论性话语正是元小说叙事极具代表性表现手法之一。如帕特尔所愿,作者将故事用100章的布局满足了叙述者的要求,其中第七十五章只有一句话构成——“在我估计是母亲生日的那一天,我大声对她唱了生日快乐” [2]209,第九十七章只有两个字——“故事” [2]293。这样的刻意安排凸显作者采用了虚构手法,袒露出小说创作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虚构性是其本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扬马特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秉承的元小说叙事原则——关于小说的系统的、自省的创作形式。

作者在第三层叙事中最为显著的体现了拼贴和互文,将日本运输部海运科调查人员冈本友广先生和千叶先生与帕特尔的复制录音带和最终报告一字不差的节选嵌入叙述结构中,文本大部分采用对话直接引语的形式,意指该部分叙述的真实存在性,借以“佐证”少年派的漂流有据可证。同其他两层叙事一样,这里再次混淆了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批评家的身份。帕特尔为了达到事故调查的官方要求重新解读了故事,在新的版本中解构了全部故事人物,推翻已经讲完的故事,原本“前文本”的人物此刻演变为故事的创作者,两种文本的交相呼应再一次打破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能量场。听众/读者冈本先生发现了新故事和“前文本”中角色的对等关系,进而确认对之前故事的认同,毕竟与丑陋的人吃人的故事相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撑起的生存意志更让人乐于相信人性和信仰的光辉。互文和拼贴往往达到语境置换的颠覆效果,作者通过指涉模糊表达虚构和现实的交织和互渗,使文本的意义在叙述的过程和演绎中逐渐立体凸显,而读者正如小说里的听众一样需要一直保持清醒,并一再推翻既定阅读程式和不断深入对文本意义的探索,参与到挖掘现实和虚构的意义的能动阅读。

作者对于拼贴技法的使用除第三叙事层外也是大量存在的。如第一章对于三趾树獭的介绍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读起来完全是科学论文的摘要。第九、十、十一、十三、十四章全部是有关动物驯养的知识。第五十二、五十八章文本以全然有别于小说叙事的清单形式写就。从内容来看,这些片段足以证明叙述者帕特尔学识渊博、理性十足,是个可靠的值得信任的叙述者。从形式来看,这些“捡来的现成物”[6] 连同作者一再的介入造成非连续性的叙事局面,又映射出叙述者思绪混乱,甚至有妄想幻觉的可能。孰真孰假?似乎这正是作者对读者参与文本评论的盛情邀请。作者以隐喻的不易察觉的方式为读者是否对于一个虚构的故事或是现实的经历信以为真提供了多个入口,答案自然需要读者层层建构、慢慢找寻。针对后现代主义作家情有独钟的拼贴技法,有评论家提到作品中的拼贴”凸显世界的碎片性、不确定性,从而跨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消彌历史与现实的鸿沟、玩弄能指的游戏。”[7]扬.帕特尔巧妙地采纳了该文字游戏,其目的并非旨在迷惑和玩弄读者,而是提醒读者在现实和虚构两个时空中游弋,使读者领悟到现实中包藏虚构以及虚构能透视现实这样相互矛盾、同时又相互印证的存在。

三、结语

帕特里夏. 沃曾指出:“元小说关注的主要是从现实转换为小说虚构语境时所产生的含义,以及现实和虚构之间复杂的相互渗透。”[1]21元小说将叙述行为、叙述过程、叙述方式暴露给读者,通过多维叙事结构和多重视角转换模糊作者、读者、人物、评论家的界限,营造出虚构和现实互渗的越界空间,从而引导读者在虚构层面和现实世界之间穿越,使其既有参与文本、游历故事的阅读体验,更倾向于超乎其外、理性思考的批判行为。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言,三层叙述结构、碎片化的拼接、套种套故事的安排正是扬马特尔的精心设计,作者不断出面打乱线性结构,造成看似凌乱的布局,从而映射人物帕特尔曾深陷信仰的漩涡无以自拔的焦灼和不确定性,作为听众的作者和日本官员在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质疑的同时也同样表现出对信仰价值的思索以及对于人性的拷问,而读者在作家欲语还休的文本游戏中更易于保持理性的眼光,对虚、实世界的混乱和人类的精神困惑做出自己的评判和自省式的定位。可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主题蕴含于小说的创作进程和思路,反之亦然,该小说的元小说叙述策略是为体现小说主题服务的。

参考文献:

[1]Patricia Waugh. Metafi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M]. London: Methuen,1984.

[2]扬.马特尔.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M]. 姚媛,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

[3]Linda Hutcheon. Narcissistic Narrative: The Metafictional Paradox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9.

[4]Wallace Martin.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180.

[5]Mark Currie. Metafiction [M]. Hoboken: Taylor and Francis, 2014 :234 .

[6]David Lodge. The Modes of Modern Writing Writ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7:399.

[7]尚必武,胡全生. 語言游戏、叙事零散、拼贴——论《大大方方的输家》的后现代创作技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23(4):14-19.

[责任编辑:吴晓红]第5期嵇让平:贫瘠荒野中倔强生长的野草——美国印第安少年小说发展简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第5篇

李耀平:‘《Life of Pi》这本书开始的序里作者说“我有一个故事,它能让你相信上帝”。电影版来了!步入老年的李安变得越来越有活力,选了三样最难拍的东西外加3D而且是关于信仰的电影,今年最佳华人电影那得属于他了,期待啊少年Pi -因相信而真实,不过和《一九四二》当期很近’

麦迪zq卡特:‘李安导演,拍这部戏最大的难度是什么?新演员表演方面,拍摄上面,与老虎相处方面?导演一直在尝试着各种类型的电影’

业余影评蝎未冥:‘有人说一人一虎,有人说有人无虎;有人说故事是个预言:最聪明的和最勇猛的活了下来;还有人扯出来动物比喻爱情、事业、孩子等等巴拉巴拉;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感悟最真实,何必被代表,所以带上你的爱人、朋友、家人到影院去欣赏《少年派的奇幻漂》吧,一定给你不一样的感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第6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扬·马特尔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

Pi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pi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pi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成年pi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要是全部以人物出场——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pi居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

李安在此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把想象交给观众。我没看小说,故而不知道这神来的一笔是否出自原著的精神?其实,不论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少年pi与老虎帕克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李安一直在探讨的。

Pi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pi凝视着帕克,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但pi给它喂食的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pi,“你在它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pi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克惊慌逃窜中断。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pi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但任凭外面野兽厮杀,帕克都一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老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它为什么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来?当少年pi和帕克奇迹地漂流到有如阿凡达一般奇幻的“食人岛”上,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桃园仙境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对比,少年pi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会跟自己再次同行,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但温暖的时刻马上被他们抵达生存之岛时被击碎。少年pi倒在沙滩上,帕克从船上跳下,在少年pi的注视下,帕克径直地走向森林入口,稍作停留,却不回头……

上一篇:佐治亚理工学院专业课下一篇: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