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调研提纲

2024-09-07

校企合作调研提纲(精选6篇)

校企合作调研提纲 第1篇

校企合作调研提纲

一、提纲内容

(一)、河南职业技术类学校和校外机构合作办学的现况

1.贵校的合作办学模式有哪些:委托培养、冠名班、校中厂… 2.合作办学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3.合作办学的利润分配问题?

(二)、河南职业技术类学校和校外机构合作办学的理想模式

1.您最期待的理想合作办学模式和合作办学结果是? 2.您认可校外机构的标准是?

3.您认为未来在那些专业类有广泛的合作前景?

(三)、未来职业教育的机遇

1.未来政府会有哪里支持的措施:政策、资金、土地、税收… 2.未来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有哪些需求和方向?

3.河南本地有哪些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人口多、市场大…

(四)、其他

1.北京思威普和中德班 2.贵校的优势专业 3.未来的热门就业专业 4.未来生源的变化 5.品牌示范学校的申请条件和优惠措施

校企合作调研提纲 第2篇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我院“迎评估,促创建”的关键时期,分院一系列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确保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分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教改,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近年来,分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分院的实验实训设施,目前,分院已有油层物理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水泥浆实验室、化学品合成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近十多处实验实习场所,基本满足分院石化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分院还先后与本地区石油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股份公司,沿海大型电子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延长集团下属企业、延安石油机械厂、永坪炼油厂、川口采油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体验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动手能力。此外,分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明确,对口就业率和稳定率提高,分院06级石化类部分毕业生目前已与内蒙古龙旺集团、上海中曼钻采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

再次,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通过深入企来观摹生产实践,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1、合作力度不够。一是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签订协议的企业规模不大,很难满足对口就业的需要;二是学生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没有开展起来,一方面高职生刚刚走向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一方面,企业一般都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热心学生参与这方面的活动。三是双方互动不够。学校没有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如开展课题调研、项目攻关等;企业也没有深入学校开展有关教学教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援助。

2、部分专业难于找到合作企业。从分院学生分布情况看,计算机、财会、石化类专业学生几乎占据全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从这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看,有近40%的学生难以在对口岗位就业,即使是在对口的岗位就业,也很难成批量安排在一个企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或学生本人通过各种渠道,化整为零,寻找实习(就业)单位。因此,这类合作的企业难以寻找。

3、校企合作是“一头热”。在寻找合作伙伴中发现,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校企合作”的不多,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有的企业由于生产任务无定数,用工需求难以预测,对于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尤其是进行适应性实习,一般企业不乐意,担心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

4、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教师数量少,课程任务重,专业课教师平均每周达18节以上,加上暑期忙于招生工作,只能利用寒假安排少量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而且实习时间不足一个月,因此,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实践二个月”的规定要求。

三、几点思考

从我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国家、政府、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1、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二是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2、要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大“用工准入制度”的监管力度,控制低素质劳动者非合理性就业,以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实习(就业)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3、要从政策引导和约束两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鼓励下属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校企合作调研提纲 第3篇

1优秀的企业思想为我们的育人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我们的调研首站是上海鹏达计算机系统开发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职业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 产品涉及教育管理、教学应用、教学服务等多个领域。公司自成立至今, 一直自主研究和开发多项国家教育部、上海市及国家863软件开发项目, 他们在注重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的同时, 坚持以一流技术为起点, 以质量和信誉为生命, 秉承求实、创新、求精、满意的服务宗旨, 对工作勤勤恳恳, 对技术精益求精, 对产品严格把关, 对项目科学管理, 对客户认真负责。这些企业思想给我们的育人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我们学校一直以来秉承“以人为本, 技行天下, 求实, 创新, 勤恳, 严谨, 认真负责”的育人理念, 这些都是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希望学生能具备的优秀品质。企业把产品的质量视为生命, 把对客户的服务视为血液。我们作为学校, 同样应该把塑造学生的品德, 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办学的生命, 把对学生的服务视为我们的血液。我们既要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 服务学生, 但我们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

2企业的工作内容就是我们学校最好的教科书

作为职业学校, 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送到企业中去实践, 去磨砺。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我们就要照着这方面去努力, 去培养。所以说企业的工作内容就是我们学校最好的教科书。位于上海昆山市的华道数据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 他们给予了我们最好的教学内容, 是我们曾经最亲密的合作伙伴。7月23日,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昆山的华道数据有限公司, 参观了他们的工作实地场景, 了解了他们目前最主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华道数据有限公司是金融BPO行业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以客户为中心, 在北京、昆山和广州三地建成了运营交付中心, 形成了规模庞大和网状互备的现代化运营交互体系。公司主要为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中心等金融机构提供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综合金融移动销售终端服务、健康保险解决方案, 并推出了信用卡移动营业服务一卡惠APP及延伸服务。2011年华道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招募合作伙伴, 我校很荣幸地和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派来了培训师, 直接给我们的学生上课, 上课内容涉及计算机录入、历史、地理、人口、保险、数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培训师风趣的语言、严格的要求, 使学生们既感新鲜又感压力。最后在学生们边学习边工作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既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录入速度, 了解了很多金融方面的知识, 还获得了经济上的报酬, 大家都兴高采烈, 兴奋不已。

3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是我们学校育人的奋斗目标

7月24日我们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 调研了苏州舞之数码动画制作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吴怡副总经理把公司的情况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并让我们和他们的员工进行交流, 了解到了很多我们曾经不知道的企业需要。舞之数码公司是一家原创型全三维动画创意制作公司, 以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原创全三维动画系列片为主要方向, 进行原创三维电视动画片的开发制作, 并投产三维动画电影。包括苏州吴中区生产基地、张家港动画影视制作基地、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研发创意基地、驻上海调研及生产品策划部等, 总共拥有一百二十多位主力技术团队和市场团队。公司的员工总是充满着激情和热情, 言行诚实, 互相尊重, 团结合作, 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他们多才多艺, 美工基础非常的扎实, 创新能力大都较强。这些员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 既是企业对员工的需要, 也是我们育人的目标。回顾我们的教育教学, 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一半时间都在学习文化课, 专业课开得较少, 而且方向不明确, 没有一个仔细的划分。比如学计算机硬件组装的, 学软件开发的, 学软件应用的, 学客服服务的, 学动漫设计的等等全部糅杂在一起了。特别是学动漫设计的, 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是无法构思出喜洋洋、红太狼这样的鲜活角色来的。因此, 要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我们得参照企业的用工需求,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 改革我们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育模式, 开设一些适合专业发展, 适合人才培养的课程, 创新一些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模式, 让培养出的学生有能力、有素质、有特色。

4企业广阔的生产基地是学校师生实践的最佳“练兵场”

再优秀的兵不放到战场上去磨练, 那都是“纸上谈兵”, 都是“纸老虎”。“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利磨砺出”。我们的学生不管在学校有多么的优秀, 那都不叫优秀, 还需到企业中去进行行业实践, 到生产的第一线去进行磨砺, 才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中职学校毕业生, 才会受到企业欢迎, 成为企业亲睐的人才。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实践, 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企业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 才能让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得到提升。行业实践为他们踏入社会、走进企业做了一个过渡, 使他们能更加了解企业的文化, 适应企业的管理。不仅如此, 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到企业进行行业实践。我们只有成为了企业的一线工人, 才能真正的了解工人, 了解企业, 才能真正的掌握技术, 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才能言传身教的教给学生。可以这样说, 企业广阔的生产基地是学校师生实践的最佳“练兵场”。

校企合作调研提纲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调研 管理机构

课 题:本文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将学校常规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训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工学结合实践调查概况

1.调查时间

2014年9月至10月。

2.调查目的

一是调查工学结合对学生学业和工作的影响;二是调查对工学结合实施过程的管理与考核;三是调查学校、企业和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满意度。

3.调查对象及范围

本次调查对象是笔者学校2010级、2011级和2012级高职、中职电子工程系的学生。走访调查的企业既有本地的扬州川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德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也有合作时间较长的苏州金刚石电机有限公司,以及新近合作的上海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4.调查方法

通过学生个别访谈、走访企业以及下发统计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访谈时结合集体访谈和个人深度访谈穿插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8份,回收率为91.6%,其中有效问卷为422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2%。

5.课题调查背景

2006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2014年10月,《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其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中着重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企业深度融合”。

本调查是笔者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的一部分,通过此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准备工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适应岗位要求,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调查内容

1.工学结合对学生学业和工作影响的调查

有76%的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等社会实践活动,有24%的家长不支持。支持的家长中有15%的家长由学生自己选择,极个别的学生要看待遇情况决定是否“工学结合”。

有71.7%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经历对择业和创业方面有帮助,有18.9%的学生认为帮助一般。超过50%的学生认为通过“工学结合”使他们认识到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是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最后是创新能力。

2.工学结合实施中过程性管理与考核的调查

从企业的角度,超过50%的企业认为需要驻厂教师协助管理,有37.5%的企业认为有没有驻厂教师无所谓。从学生的角度,有43%的学生认为很需要在学校就提前进行职业指导的培训,有31.3%的学生认为提前培训效果一般;有42%的学生认为驻厂指导老师很有必要,有27%的学生认为一般,有20%的学生认为靠自己才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学校与企业之间大都没有共同成立实习管理委员会,但企业员工和部门领导经常指导工作、交流等等。

3.学校、企业和学生对工学结合满意度的调查

在企业薪资福利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上海大型企业“工学结合”期间和工厂员工待遇一样,理想的起薪值是5000~6000元;在苏州外资企业实习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期间薪资福利偏少,理想的起薪值是2000~3500元;扬州本地台资企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薪资偏少,福利待遇几乎没有,理想的起薪值是2000元左右。

三、问题与原因分析

1.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上不够重视

学校、家长在理念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仍存在侧重理论教学的现象,专业课程较多,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给结合岗位实践的职业能力训练。同时,学生和家长也比较认同传统的学校教育,对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理解,甚至认为“工学结合”是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不同程度地出现抵触情绪。

2.工学结合关系中合作企业不够积极

“工学结合”的合作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上深入不够,合作时间较短,难以持久。究其原因,首先是很多企业用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特定时期解决“用工难、用工荒”问题,没有将“工学结合”作为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和学校的教学规律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担心接收学生开展“工学结合”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企业管理效率。

3.工学结合过程中对学生缺乏引导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学”与“工”的脱节,具体表现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分析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但尚未针对具体的工作流程,没有具有本校特色和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校本课程,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二是“工”与“学”脱节,表现为学生在工学结合中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关联度不大,有时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仅仅是专业中某些技能的简单重复,无法使学生做到“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和目的。

四、对策与措施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校内管理制度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工学结合的意义和内容,在专业思想、就业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中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家访和家长一日开放活动等宣传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内容,争取家长的支持。

其次,完善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体系,对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与创新,营造有利于实施工学结合的制度环境。

2.切实推进产学融合的进程,加大校企合作实践的探索力度

首先,政府要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以及校企合作的制度。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在企业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提高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高职院校要成立教育集团,如笔者学校的光伏职教集团整合行业协会和企业资源。本着“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教研一体求得行业企业的积极支持,以服务地方经济求得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3.持续强化教学模式改革,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把“学”与“工”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体现在教学课程安排、实习实训项目设置上,切实以职业岗位群必备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实施工学结合是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手段,以形成“认知实训+课程实训”的在校实践性教学体系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训实习的内容以专业课程为主,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仅局限在某类型企业,而缺乏行业的广泛性。制定“双师”素质的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坚持顶岗挂职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方法,确保提高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调研提纲 第5篇

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调研计划

一、调研背景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而使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招聘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与此同时,随着学校扩招,教学资源紧缺,实习单位不足,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迫切希望与学校合作,因为, 学校内部有很多资源值得企业引进,学校是先进思想理念的产生和传播基地。学生思维活跃,头脑清晰,他们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有专业资深的教师指导,从而保证大方向的正确性,为企业带去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企业长远发展做一个前瞻性的规划。

因此,畜牧兽医专业为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开展了此次调研,希望开辟更多校内外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为企业和在校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展示平台。

二、调研目的1、寻找可以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

2、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提供过实习的企业及其经营状况。

3、校企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的项目及实施形式。

4、在学生现有能力状况下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三、调研内容

1、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兽医防疫、检疫、育种、管理等职业岗位调研分析。

2、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学历、资格证书、技术水平等。

3、企业的培养需求数量和质量。

4、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的建议。

5、岗位工作项目调研。

6、企业资源分析含兼职师资资源、实训资源、培训教学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等的分析。

7、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四、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青岛市各畜牧兽医企业开展,以合作、互利、双赢为切入点,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因此,本次调研在访问各调研单位的基础上,并通过我们的观察搜集有用的信息。

五、调研的规定、培训

(一)规定

1、仪态端庄、大方、有礼,举止得体,热情。

2、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的专业精神。

3、具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态度和精神。

4、经过必要的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二)培训

对参加调研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此次培训采取观看网上培训视频及相关市场调查心得的相关文章,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观看后大家集中进行学习成果、心得交流,探讨调查中应遵循的准则,应采取的方法。强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有烈的责任心和足够的热情,端正态度,激发其对调研工作的积极性。

六、市场调研方法及具体措施

(一)以面谈法、观察法为主

由于调研形式的不同对调查者所提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与企业负责人深度访谈的调查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访谈前做好充分准备,调查员在访谈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把握整个谈话的方向,要准确的筛选谈话内容并快速做好访谈记录。

(二)以问卷调研法为辅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 第6篇

2011年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近年来,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办学模式、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一、国内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主要的探索及成功的范例

1、办学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协议订单式,二是校企合一式,三是校企股份合营式。其中以“协议订单式”最为普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采用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方式,通过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及双方的责、权、利,使松散型合作紧密持久。

(1)协议订单式:“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煤矿企业,签订协议,“委托培养”高职生、中职生、和集团公司内部大中专毕业“回炉”生。委托单位不仅承担学生部分培养费用,而且为教师现场调研和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调动了学校、委托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对他们高度赞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于煤矿行业,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结合、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职业技术教育》05.4)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职业教育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办学模式多采用协议订单培养模式。如,顺德梁銶琚中学(职业中学)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三个原则,与各镇供电所、顺德机电安装公司、永通机械厂、广东美芝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

发展规模和人才需求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形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学生毕后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考核,合格者进入企业。

(2)校企合一式:河北省唐山师院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兼并了与学校开办专业有关的困难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校企合一、产教结合,生产为教学服务,各实习工厂法人代表均由学院院长担任;学院选派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担任实习场的主要领导;工厂纳入学院中层部门编制;工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由过去的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生产经营和实习教学“一担挑”型转轨。学生、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研制新产品,产、学、研一体化,使校企双方增加了活力(《中国培训》06.2)。这种模式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有了最直接、最紧密的合作,但由于企业经营压力大,容易分散教学精力。目前,在一些职业院校有少量的专业进行校企合一式的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校企股份合资式:无锡市农业技术学校实行“学校+公司+农户”、“学校+网站+农户”的运行方式,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农科教示范中心。在具体合作方式上,他们与社会力量一起合资成立“江阴巧集园艺公司”,由校领导出任副董事长,负责高层管理。学校与公司实行“三个参与”、“三个合作”。“三个参与”:一是资金参与,二是技术参与,三是劳务参与;“三个合作”:一是生产经营合作,二是教学实践合作,三是科研开发合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名校成功之路》)。

2、课程与教材

校企合作成功的学校无一不高度重视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特大型企业——淮南矿业集团进行校企合作,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总学时达到50%以上,删除与煤炭生产脱节、过时的理论内容。二是核定核心课程,注重专业培养。每个煤矿专业都确定5—6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并保证足够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时间。三是贴近生产实际,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教师调研,编写体现矿业生产实际的教材和讲义,请现场技术员对教材内容把关(《中国教育报》06.3.2)。

3、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不足历来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各地职业院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他们主要的做法,硬件建设与教学改革并重,形成建改互动的良好机制;整体规划与重点投入并重,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品牌;软件与硬件并重,以与现代制造业技术水平相适应为目标;现场环境与教学环境并重,加强现场环境对教学环境的渗透;专用与通用并重,注重专用设备通用化;开发与购置并重,强调在购置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性开发。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7大职业能力训练中心为主干,88个实验实训室为支撑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完备而先进的硬件体系。(《中国教育报》05.12.13)

(2)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山东省出台文件,引导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有些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如上东滨州职业学院专门划出校区一部分,无偿提供给企业建车间。既找到了合作办学的伙伴,又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中国教育报》06.2.27)

(3)开发和建设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各职业院校形成一种共识,要满足各专业实习需要,完全靠学校自己建设实训基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各校在以学校为主,与企业合作建好自己的实习基地的同时,还积极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企业开展合作,使这些企业成为自己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与杭州万向集团等2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书》,建立了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通过校企合作与二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每年向这些企业派遣实习学生,企业按学校要求,组织岗前培训和轮岗实习。同时,校外实习基地还承担接受教师实践锻炼的义务,部分外资企业还把学生实习基地延伸到了海外的母公司(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名校成功之路》)。

4、师资培养

各地十分重视在校企合作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如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合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安排高水平的技师和工程师进行“传、帮、带”,由此造成的消耗性的支出从本企业所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山东省教育厅、省经贸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将加强合作,联合启动山东省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及职业教育重点工程建设(《中国教育报》06.2.27)。

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产学研结合,打造师资队伍,按计划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锻炼,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建设开展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此外,他们还在企业的支持下,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校的教师开展产学研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

5、培养方式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对传统的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双元制、工学交替式等培养模式以及“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引进并采用。

(1)双元制。山东省在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若干意见》中,积极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在全省25个试点县(市、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用2至3年的时间,在合省建立100个试点县(市、区),同时,每个试点县(市、区)建立1所“双元制”职业院校。青岛市平度职教中心,实施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探索“五合一”的教育模式(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2)工学交替式: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办产业——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工学结合的模式教学,其学院的“种子生产与经营班”除了在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学院每年安排制种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制种生产的全过程。第一个生产季节,学生作为学徒由技术人员和教师带队,参加制种生产;第二个生产季节学生以技术人员的身份负责制种基地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根据成效,企业向学生放发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及两轮的生产实践,可获得制种的全部技能与专业知识,同时丰富了社会经验,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行动导向教学法:珠海市技校与摩天宇公司采用三年双元的培养方案。在第一、二年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自主选定学习进度,自主确定实训进程,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学习成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他们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划分为13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学习、实践)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了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中国培训》2006.2)。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全国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探索,对于我们深入总结本校校企合的得失成败、研究今后的发展之路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校校企合作办学进程的简要回顾

上海工业石化学校是原上海石化总厂创办的直属职业学校。当时,学校的招生计划由总厂制定,办学资金由总厂全额拨付,毕业生由总厂“照单全收”,学校过着高枕无忧的日子。1997年金山撤县建区后,学校从企业剥离,划归金山区教育局管理。学校不仅在办学经费上大幅度地削减,而且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生源“进口”严重不足。随着国有企业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措施,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锐减,大量的下岗工人又对学生就业形成了新的冲击,“出口”也不顺畅。一时间,学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99年,学校冷静分析了所面临的困境,深刻地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出路就在于面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发展之路。多年以来,我校推进校企联合的实践与认识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量扩张期(1999年至2002年)

学校从企业完全脱钩后,一时难以适应,甚至不知所措。当初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都是与石化总厂配套的,甚至具体到了某一个生产装置上。由于分离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教学计划失去了目的和方向,甚至连实习的地方都没法落实。正是这种失去企业依托之后的艰难和窘迫,使学校当时的所谓校企联合主要有两个很功利性的目标,一是为学生找实习单位,二是使学生顺利分配就业。当时与我校合作的企业不足10家,且在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上是松散的、简单的。1999年学校新班子上任以后,生源和就业形势更加紧张,那种小规模的、缺乏内容的、松散型的校企联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于是学校确立了职业学校应主动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制定了“以石化企业需求为重点,百家企业需求为基础,第三产业需求为补充,进行校企联合”的基本办学导向。按照这一办学导向,我们先后同一百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比较有系统的合作,通过广泛联系,先后同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上海宝钢股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西门子移动通讯有限公司、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及德国拜耳公司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办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工作年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不仅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在办学模

式、办学质量、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毕业生的定向实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重点合作期(2002至2005年)

2002年6月,我校在经过与德国拜耳(中国)有限公司长达15个月的友好洽谈后,双方签署了未来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并为设在我校的“拜耳(中国)实训基地”举行了揭牌典礼,从而开启了我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崭新历史。根据协议,首批实施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在学校设立“拜耳实训基地”,该基地由中试车间、管道安装车间及化学实验室构成,双方共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拜耳公司投资100万欧元,用于购置成套的实训设备,学校承担该基地大楼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第二个项目是在学校设立“拜耳班”,长期有计划地为拜耳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生产企业培养其所需的操作技术人员。2002年3月起,德国拜耳公司总部专门委派一名职业培训专家常驻我校,主持两个项目的实施。2002年6月,在00级学生中,经过严格测试组建了首届“拜耳班”,计36名学生;2003年6月,又在01级招募了96名学生,组建了2个第二届“拜耳班”。“拜耳实训基地”于2003年10月全面竣工,首届“拜耳班”的学生已进入基地实训,德方专家开始对教师实施培训。

我校与德国拜耳公司的这种“互惠互利、双向介入”合作办学模式以及随后“双赢”的成功实践,在与其它企业的合作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参照这一模式,经过多轮洽谈,我校与排名世界500强第三的英国石油公司(BP)参股50%的上海赛科石油化工公司(总投资27亿美元)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双方于2003年1月签署了相关协议,随后组建了8个“赛科班”(共319名学生)。与入驻上海化学工业区的世界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办学的事宜也按计划如期启动,在我校01级学生中招收了40名学生,组建了首届“巴斯夫”班。与美国跨国集团亨斯迈公司也组建了首届“亨斯迈”班。与此同时,我校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办学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先后与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上海氯碱化工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第三阶段:内涵发展期(2005至2006年)

2005年,被称为职业教育年。国务院招开第六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央财政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上海市全面启动中职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在这种背景下,以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全面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我校的校企合作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

2005年上半年,学校与德固赛公司进行了多轮协商,取得了广泛的共识,6月21日,双方在我校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为期10年的合作正式开始;经过双方共同测试招募的36名学生已组建成“德固赛班”;8月,来自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培训专家来校安装德固赛公司提供的实训设备,并对教师开展培训。9月26日,合作双方在我校举行了隆重的《德固赛培训基地》落成典礼并正式投入使用。

2005上半年,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校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7月,上海化学工业区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设立教育基金“职业教育奖”签约仪式在我校多功能厅隆重举行。这个奖项在我校开启了社会专项职业教育奖励的先河,对推动我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1月,金山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协议,上海化学工业区投资900万元,在我校建设“上海化学工业区化工实训基地”,以此为契机,我校将全力深化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合作,推动与入驻化工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

2006年,在巩固原有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机电类专业合作办学呈现良好势头。3月3日,我校与上海临港芦潮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共同组建的“中船临港班”正式开班,揭开了学校校企合作的又一个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学校机电类专业组建冠名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学校与临港新城产业区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培养”的处女作。

至此,我校共与1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共组建企业冠名班63个,合作的专业已由原来单一的化工专业扩展到机电、数控及经贸等四个大类;在合作的企业中,既有中石化、中石油、上海赛科(中外合资)、中船三井(中外合资)等国内一流的企业,又有德国拜耳、巴斯夫、德固赛、美国亨斯迈等国外知名的跨国公司。伴随着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进程,经过不断创新,我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在涉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或环节上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化工物流专门化)校企合作现状

1、上海市化工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6年3月,在市经委、上海化学工业区、中共金山区委、区政府、金山区经委和漕泾镇的直接关心、支持下,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挂牌成立。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金山区的功能定位,化工物流是金山大力发展与化工产业相配

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产业及特色产业,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是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传输一体化的一个区域,是金山建设国际化工城“一城三基地”的基地之一。

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上海拟在金山地域建设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以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为核心,实现专业化物流服务资源集聚,推动化工物流与化工贸易的市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满足各种化工产品生产流通需求,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加工、包装、配送、储运等物理服务。

上海化学工业区在产业定位上与化工区物流产业园互为依托,化工区优先发展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物流产业园优先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此作为化工区物流传输一体化延伸的一个区域,为化工区物流需求配套服务,双方错位发展。上海化学工业区制造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化工区物流产业园带来强大的物流需求。

近年来,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项目启动速度逐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化工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协议式合作培养到目前正在探索的“全程订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本校化工专业与拜耳、巴斯夫、德固赛等世界500强企业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推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企业全面介入学生的“订单培养”,从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到教材的选择、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到操作技能的培训,直至最后的考核录用,企业参与合作培养人才的全部过程。但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教学实施合作上仍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脱节较为严重。专业教师的综合施教能力有待加强。评价体系老化、不合理。

3、本专业校企合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本专业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学校的热情比较高,而企业对学校的介入常常流于形式。企业在学生的技能培训方面与学生的长期学习习惯差异较远。部分企业将学生纯粹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未能认识到学生的潜在价值,不能调动学生的工作兴趣和激情。企业对学校的需求简单的针对学生今后在企业的工作技能,没有意识到学校与企业对于学生管理存在的较大差异,思想教育较少。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文化学习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得到完整的延续。对学校

教学方面支持力度欠缺,包括教学资料、师资培训、教学设施投入等。教师专业知识单一,与生产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脱节较为严重。不能有效进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部分教师不能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四、化工物流专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1)、建立学校管理层面的对话机制: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每年举办办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校企合作论坛及举行大型就业现场咨询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对话。

(2)、建立专业层面对话协作。定期召开化工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聘请上海金山石化物流有限公司、中外运国际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华谊天原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孚宝港务有限公司、中石化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15位企业专家为学校物流专业企业特聘教师。

(3)、建立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层面的对话机制。

校企共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并动态优化教学实施方案。完成《物流服务与管理(化工物流方向)》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校企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参与化工物流实训中心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共编《仓储作业实务》、《物流业务流程》、《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专业教材。共研教学改革新方案:邀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上海孚宝港务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过程;共探教学和管理新模式:企业专家参与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案的制定并共同实施。共育双师型教师:企业为物流专业教师提供本专业教师下厂实践机会。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为员工的培训,建立合作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在学校与企业相互兼职机制。

2、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1)、“全程订单、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一年级组建中石化工物流班,进行企业全程参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中石化工物流公司企业专家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实施性方案的制定,校企共同制定具有化工物流特色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特聘教师指导本校教师完成每门专业课程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课程建设

以化工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企业派教师参与冠名班教育教学;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融合化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过程,创设模拟工作情境,努力探索“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理实结合、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2)、校企师资交流、互补、提高

企业教师给校内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来自企业第一线专家的培训,不仅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而且促进和完善了教师的施教能力。本校教师则指导企业专家教学方法的改进,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校企两方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3)、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课程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学生

上一篇:批量培养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下一篇:行评整改方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