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管理的人性化构建论文

2024-05-19

高校教材管理的人性化构建论文(精选6篇)

高校教材管理的人性化构建论文 第1篇

【摘要】教材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材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现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已经将近十年,就必须构建新型的教材管理模式。由统一、单一和硬性的工作管理模式转换到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树立高校教材管理的教学服务理念,构建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模式。使高校教材管理更趋于人性化。

【关键词】教材管理人性化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个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招,从2000年开始,高校逐步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直到现在的完全学分制等等。种种更新,变化更加使得教材管理变得错综复杂,本文从教材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分析,阐述一点建议,高校教材管理的关键突破口是人性化的构建。

教材管理的环境和现状分析

我们国家现在办学机制的灵活和办学的大众化,导致不同级别的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的管理,这样使教材管理变得十分复杂。原先管理的单一体现在,只需要按课程培养计划,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规定学年完成规定的课程,这个是教务处事先排好的,所用教材也是教师统一规定的。可是现在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还可以增加自编辅助教材,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班级里选同样课程的学生可能选择不同的教材,所以教材管理不能继续停留在原有的班级学年制管理,而且要更加细致。

基于现在教材管理的趋势,在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以前学校实行学年制,教材发放是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统一的教材,每门课程,每个学生的教材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差异。而现在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可以补退课程,这给教材征订和发放带来很大的问题.(2)教材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一直以来,教材管理的人员水平都不是很高,因为只是纯粹的发放教材,不需要高素质的人员,造成人员的散漫和懈怠。这样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模式是很难跟上新形势下的教材管理

(3)教材品种规格单一。现在高等学校的学科日新月异,有很多新的专业,新的交叉课程,可是作者使用的教材还是停留在前些年的,使用老教材,便于备课,而没有跟上发展迅速的教材建设的步伐。

(4)教材供应和经费结算方式问题。

学年制是以班级为单位,相对比较稳定,只要按照教学计划,教学班级进行发放和结算就可以了。但是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表现的比较明显,就必须以个人结算为基准。

教材管理人性化构建的对策

学校管理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无论从教学还是服务出发,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科研为中心的,他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团体,也就要求学校在切实的管理行动中有所改进和人性化建设。

(1)人性化管理对教材管理系统的要求。这里我们可以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教材管理系统做例子,很好的说明它在人性化方面的优势。教材系统基本信息是管理学生、教材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学籍更改,教材项的更新等。订单管理是特色管理,生成班级数据,做到每门课程教材下面具体学生姓名,还可以提供供应书商分包单,便于打包发放。入库是以实物导入系统,生成入库清单进行结算,出库是对学生领用教材的扣款,精确到每个人。库存管理是做到实物和系统数据完全统一,便于教师和管理人员查询。数据审核后,学生可以通过WEB网对自己本学期的教材进行核查,如有问题可以及时到教材印刷中心进行更正,做到完全透明。

(2)人性化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现在学分制下的教材管理都是全信息化管理,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学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的应用系统,能教材的入出库、统计、查询等很好的进行。还有多进行自我的提升,比如业务学习,自我思考,参加一些同行的座谈,吸取好的经验。不断研究如何更好管理教材。

(3)人性化管理对教材供应和发放的要求。这里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材印刷中心为例,最大的亮点就是给班级编码,教材联动编码,然后按照班长所在的宿舍楼,打包送书上门,让学生不用排长队到教材中心领取,极大方便了学生,又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400多个班级,在一天时间都发放完毕,每个供应商只需要用时2小时就做到了。这在省内高校中也是创新带头作用的举措,是真正为学生谋福利的一种工作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书商和教材印刷中心有良好的沟通,教材一律公开招标采购,减少中间环节,最大限度获得让利折扣。

综上所述,教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按照“人性化”的管理要求,不断创新、改进,更好的服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推动高校的教材往健康、高效、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石瑞祥.学分制下教材供应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6)

徐绍金,陈永莉.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初探【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9):90-92

周范林.高校教材科学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123

高校教材管理的人性化构建论文 第2篇

一、高校人性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符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中实施和谐、人性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符合人性化管理理念。事实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以人为本以及重视人性的特征,高校在管理中要灌输这些理念,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将提高教学效率的动力来源集中在人的身上,也就是学生与教师,因此,在管理中尊重教师和学生,以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管理核心,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造适应人性的工作环境

在高校中要实施人性化管理,还需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校中的教师选择在高校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比较重视高校文化和管理风格,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强调人性的重要,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如果让教师身处于一种宽容、乐观、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明显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

(三)创造人性化管理的发展空间

高校既然实施人性化管理,那么就要为人性化管理创造出发展空间,也就是满足人性发展的空间。高校作为教师工作的场所,学生学习的基地,不仅向广大师生提供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平台,同时也辅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提倡学生组织娱乐活动来丰富业余生活。创造人性化管理的发展空间,也就是在这些基础上,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开发,通过人性化管理帮助教师和学生选择适合的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并不断挖掘教师的潜能,最终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二、和谐管理、人性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一)做到厚酬与浓情相结合

高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来增大对教师经济上的投资,使教师产生教学动力。另一方面还要遵从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核心,也就是“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对教师增加感情投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了感情,因此,感情的力量往往比经济更加容易影响到人。高校在管理中对教师营造出“以情感人,以情留人”的良好氛围,在日常工作中给教师一份关怀,那么教师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用优秀的工作成绩来回报学校的关怀和培养。若长此以往,教师也会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感情。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在经济投资的同时,还要进行情感投资。

(二)做到施压与奖励相结合

高校在管理教师时,不仅要给教师施加一定的教学压力,还要在教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时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如今,在极具挑战的社会环境里,善于挑战教学重担是每个教师都希望完成且乐意去做的事,因为这样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优势。在高校管理中,要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尽量为每位教师提供发挥自身优势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并施加一定的压力,最后从中挑选优秀的教师来委以重任。同时,对授权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让教师可以尽情施展才能。千万不要对教师的处事方式半信半疑,这样将会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双方都顾虑重重。

(三)做到工作与休息相结合

在人性化管理中,应安排好教师的工作与休息时间,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师还没精疲力竭时,要提早安排教师修养、进修,为教师养精蓄锐做好准备。高校要对教师的工作制定出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定期安排教师体检、进修、培训等。在教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要适当提供进修或休息的机会。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对每位教师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时刻掌握他们的工作状况和知识更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做到扬长与避短相结合

在安排使用教师时,应权衡分析每位教师的性格特点,以及擅长的专业领域,扬长避短才能体现出每位教师的独特优势。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完全相同的,性格也是能够代表一个人的特点和个性,同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否良好,也要靠性格差异的融合来实现。因此,高校管理要将教师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解,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分配到适合的队伍中去,使具有性格差异的教师得到最佳搭配的组织结构,这样教师才能够顺利工作。

三、结语

高校教材管理的人性化构建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教材,人性化,管理模式,方法,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为社会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当下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大学机构来说, 教材管理是其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有了十年之久, 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新变化, 如何有效的根据当下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制定人性化的教材管理模式成为当下教育部门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大学教材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和平民化转变, 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有机会走进大学的课堂进行学习, 与之一起发展起来的还有各种大学院校, 特别是一些民办大学开始兴盛起来, 但是参差不齐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繁杂的学分制评判方式使整个教材管理变得日益复杂起来。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校园中教材管理的情况进行走访调查, 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并针对情况进行原因的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一) 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逐渐扩大的大学规模和日益增多的民办大学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满足学校的日常运转需要, 会招聘很多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管理的从业人员来说, 对于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 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大学教材管理从业人员的现状来看, 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 在专业性方面相对较差。除此之外, 由于教材管理的工作类型较为特别, 并没有非常专业的评判标准来对从业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判, 进而导致很多的从业人员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 并没将教材管理的工作真正的重视起来, 且很多大学院校缺乏对于教材管理人员的培训, 导致其人员素质恶性循环, 不能有效的完成工作。

(二) 教材质量相对较差。教材质量相对较差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院校教材管理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于教材更新的要求也在进一步的提升, 特别是对于一些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来说, 如果不能有效的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行编写的话, 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 亟待改善。

二、对于构建人性化大学教材管理模式的探微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院校在教材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走访调查, 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材管理模式以及人性化管理经验, 将其模式探微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人性化教材管理对于教材基本管理的要求。人性化管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 更加明确在日常管理中对于人的重视。对于大学教材管理模式来说, 其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的元素, 摒弃传统的按照书本和单一的规则进行管理的旧模式, 教材管理主要可以划分为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其中的管理过程等等, 管理主体是指从事教材管理的工作人员和领导阶层, 这一群体在进行管理模式的制定方面有着绝对的主动权, 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大学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模式的制定。除此之外, 人性化的教材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更加贴近于生活和工作的管理模式, 更多的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于人类潜能的开发上面, 要求从业人员与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将被动的工作和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去创造和努力, 人性化教材管理模式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积极性的全新的教材管理模式。

(二) 人性化教材管理对于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要求。对于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现阶段人性化教材管理的重要内容, 教材管理从业人员应该彻底转变以往对于教材管理轻视的传统观念, 从内心中开始真正的对教材管理重视起来。大学院校教材管理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以及对于教材方面的咨询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院校不断扩招, 学生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 对于学分制的评分标准增加了对于教材管理方面的难度, 这些都需要从业人员高超的业务技能和全方位发展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对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能以及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 对于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沉着冷静的面对突发状况并及时解决。除此之外,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其能及时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以便于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人性化管理对于教材质量方面的要求。对于教材质量方面的要求也是现阶段大学院校在实行人性化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坚持把好质量关, 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方面进行考量, 选择恰当的教材。

结语

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是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的重要理念, 其主要提倡“以人为本”, 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制定管理模式, 真正的做到为人服务。在大学教材管理中融入人性化管理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融洽的关系模式,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鞠延玲.佳木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2]宋秋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基础课教材适用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彭国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高等学校教材库存优化设计[D].南华大学, 2013.

建构人性化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 第4篇

[关键词]人性化,教材管理,管理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31-04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学分制、自主招生、淡化专业、通识教育等改革措施的执行,高校教材管理变得错综复杂。本文就教材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阐述一些观点,建构人性化管理模式是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解决当下教材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1当下高校教材管理的环境及现状r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办学规模增大、办学层次增多、办学形式丰富、学分制的实施,使教材管理变得复杂。实行学分制后,教材的种类增多。学生选课跨度较大、学生重修人数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导致了使用教材的人数难以准确。据某高校近3年数据统计,每学期所需教材达1000种左右。由于目标定位不一样,使一门课程开设多个课堂,每位教师教学风格迥异,导致了同一门课程需要不同编者的教材;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选修课程。还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修其他通识课程,打破了全班学生发放相同几种教材的局面,增加了教材管理的细致性。基于当下教材管理的教育大环境,在管理实践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员素质问题。长期以来,教材管理人员安于现状,很多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高学历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缺少公正客观的评价,甚至有人认为教材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因此使他们毫无成就感。教材管理人员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各方面素质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想象,仅凭这样一支队伍很难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信息化问题。高校的教学、科研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学分制、自主招生、淡化专业、通识教育等新的方案不断出台。“教材管理的信息量、工作量、时效性等要求空前提高,原有的教材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成为当务之急。”[1]然而各校的管理模式良莠不齐,更有甚者还停留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实行学分制后,保证教材用量与减少库存成为一对突出的矛盾,准确获取教材订购数据困难;实施学分制后,取消补考,实行重修重考制度及延长学制等,这样选修每门课的学生届数可相差5~6年,人数难以预计;个别选修课因选修的人数太少,不能正常开课;学生可以辅修第二专业或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学分制下,教材定购量取决于学生选课结果,但由于选课的不确定性和学生的撤并课、漏选、补选等,导致了教材部门无法及时拿到完整、准确的教材征订计划。另外,还会出现大量的退课、退教材情况。

3)教材质量问题。科技飞速发展,教材更新加快,当今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发展更快,教材编写滞后于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交叉学科、新兴专业不断涌现,但这些专业教材编写水平普遍不高,或缺少系统性的教材。老专业也需要不断调整,这对加快教材建设步伐提出了紧迫要求。中国要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赶上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高等学校就必需紧紧把握教材创新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支持教材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出版及教材更新计划。

4)教材供应和发放问题。课前教材到位率比学年制下有所降低。由于选课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书商订单的不确定性,各高校制定订单时普遍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情况,颇像新生教材的订购,订个大概数字就行。于是直接导致了合作书商是少量多次征订,无数次退、补书让书商有苦难言,出版社也缺乏开机印刷的动力,出现拖延等待准确数据,迟迟不开机印刷。另外,选课变更、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变动时都影响教材的课前到位率。教材订购周期普遍较长,课前不能落实教材的情况时有发生。实行学分制后,按课程序号发放教材造成许多学生拿不到书,原因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他所选的课程序号不同。而一个课程序号选课的学生来源于全校,你不能确保每个课程序号领书的代表把每本书都发给学生,造成选过课的学生拿不到书,没选课的学生拿了书;重修的学生抱怨这门课程补修一次教材再发一次,结果相同的教材发了两三本,造成严重浪费等等。

2促进高校教材工作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为“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场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校本管理最基本的含义,是将权利下放至学校。“校本管理的实质是:以学校为本体,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也就是说,一要以学校为基点,学校的发展设计、各项活动的展开、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学校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二是以人为主,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着人转,把人放到中心位置,做到学校为人、学校靠人;三要以学校自主为本,学校是一个不断改进、适应变化的自组织管理系统,要在管理中发扬民主,大家和谐合作。”[2]结合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可见,教材管理是置身于学校校本管理巨系统、教学管理大系统之中。教材管理子系统和教材管理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是学校校本管理的活跃因素。“校本管理”的产生是一种管理哲学的改变,是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形态”到“内控形态”的转变。因此提出人性化的教材管理模式符合当下“校本管理”教育理念。

2.1人性化管理对教材常规管理的要求

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是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职能和方法、管理环境等构成。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而作为管理主体的单个管理者或群体管理机构都只能由人来承担,而且这些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就管理目的而言,现代管理从获得最大效益、最高效率为目的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转变。”[3]尤其是当下,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另外,管理的职能、方法和管理环境等,必须由人制定、创造并控制或实施,这充分说明人在管理实践的决定作用。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深度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是由现代行为科学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概念,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人作为知识、智慧的主体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促进高校教材工作人性化管理,关键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巩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关怀。”[4]具体地讲,就是贯彻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处理好管理人员与教学秘书之间的关系,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实践“人性化”管理理念为教师提供详尽的教材征订目录;提供必要的教材样书推介新出版的优秀教材,为教师选用教材提供方便;研究开发教材管理系统,师生可通过校园网查询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可以查询个人的教材费;学生有是否征订教材的选择权。

2.2人性化管理对教材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教材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材建设、研究、选用和供应等诸多方面,教材管理人员在高校的教材建设中的职能可以概括为沟通作用、协调作用、宣传作用和咨询作用。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后教材种类直线上升。教材管理人员应增强责任感,提高教材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尤为重要。如:教材管理工作人员要善于管理,掌握管理学、营销学、图书发行学、版本学、目录学、分类学等业务素质;教材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充分了解本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等,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熟悉教材编审和评价的各个环节,并有能力参与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对本校的教材建设、研究和管理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实行教材的微机化、网络化管理,尽快熟练操作电脑及相应网络管理平台,使教材出入库、统计、查询、存放、等操作迅速完成,加强教材管理队伍建设,实现职能转变。教材管理队伍建设包括机构建设和素质建设。首先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健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职能。教务处的教材管理人员负责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编审、教材征订汇总等职责。后勤或教材中心的教材管理人员负责教材征订、教材发放、教材扣款、教材管理系统的开发及更新等职责。两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其次,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关心教材管理人员,从各个方面支持教材工作。还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训。培训形式分为在职和脱产两种。其中在职培训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够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培训方式值得提倡。培训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管理、教材建设和研究、教材管理等,培训途径既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也可以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还可以参加教材工作学术会议。通过培训,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教材管理水平,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2.3人性化管理对教材信息系统的要求

高校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向传统的教材管理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出版社网络平台的建设则为高校教材管理的网络化创造了条件。各个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教材管理的网络平台,如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清楚各个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等发行机构教材供应情况,及时联系教材、按时保证教材在授课前到位;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教材评价信息、研究信息,对优秀教材进行推荐;通过网络平台帮助教材管理人员建立教材规划、教材统计、教材入库管理、教材查询等系统,做好教材信息化管理。如:浙江师范大学在分管领导的倡导及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创意下成功地研发了教材管理系统,本管理系统是基于“window”系统平台下的可视化窗口操作应用程序,主要实现语言是Visual Basic NET 2005。本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基于人性化的信息管理。可对教材的基础信息、订单、入库、销售、退货、库存、查询、系统、窗口等管理进行操作。“教材管理系统”和“新版教务管理系统”之间分工协作,完成所需的任务。“教材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第一,教材管理人员对如下有效数据进行操作:基础信息管理主要是用来管理学生、教材、课程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学生数据的加载,学生转系,升留级,或退学的信息处理,以及对学生信息的查询;订单管理主要用于生成订购单、生成打包单、发放册、生成学生名单。入库管理主要用于导入书商的发货清单及入库统计;销售管理主要用于教材销售、讲义销售、及销售统计。主要对学生交费,教材费用结算进行管理,它还详细记录学生领书的明细帐目以便日后查询审核时用;退货管理主要用于学生退教材、退回供应商及退回统计;库存管理主要用于库存状况、初期建帐;查询管理主要用于学生账目查询;第二,数据审核后,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随时随地查询与个人相关的教材选用情况、教材费用情况,做到精确、透明。如教材管理人员有工作上的失误,学生可以到教材科反馈信息并及时更正。

2.4人性化管理对教材质量的要求

加强选用管理,严格选用程序,就是要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做好这项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用教材应从提高教学质量高度及加强教材的“精品意识”出发,为所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正确处理好选用国家推荐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二是严格选用程序,实际上这是一个逐级申报,逐级审批的过程。高校教材选用工作首先要由任课教师提出,教研室或者系办公会讨论通过,系主任或院长审批同意,最后由教材管理部门审定预订,三级管理,严格把关。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出版选用若干问题的执行规定》中,对教材选用程序作出了规定,高校应该贯彻这些文件精神,选用优质教材,摒弃劣质教材。为此,高校教材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教师和院系在选用教材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汲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教材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地给教师提供优质教材、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的信息,作为教师选用教材的重要依据,确保把反映优势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同时,为保证教材质量,还应该注重发挥专家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的作用。

2)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教材质量跟踪,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选用教材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质量跟踪和信息反馈的关键在于坚持和落实,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了解教师、学生对使用教材质量的反映,只有掌握了这些第一手材料,才能在选用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选好适用的优秀教材。

3)建立教材资料信息库和教材样本库。为了及时掌握教材编写出版的信息,除教师应该在本专业领域内随时留心出版动态外,学校教材管理部门应建立教材出版信息库、积极收集和整理教材出版信息、书评和书介等资料。诸如新华书店编印的《全国大中专院校教学用书汇编》、高校出版社的《高校联合书目报》;各省市及大学出版社平时寄来的书目和征订目录等,都应收集整理、归类陈列。

4)开展教材研究,不断提高教材编写和选用质量,原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学校应有专门人员组织管理教材研究工作。教材研究应纳入学校教学和科研计划,建立制度,签订合同,明确任务及要求,解决必要的条件及经费。对于获得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必要的评价,并开辟发表园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教材研究机构,专门开展和组织教材研究和评价工作,为教师选择高质量教材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教材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②教材内容及体系的研究;③新版教材的推荐、评价;④教材编写及使用经验交流;⑤外国教材的研究与评价;⑥教材管理的研究。

2.5人性化管理对教材供应及发放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教材采购规范管理,教材一律公开招标采购,减少中间环节,实行教材“平进平出”政策,最大限度获得让利折扣,并全部返还给学生;通过供应商优质服务承诺和内部管理降耗等办法,实现新购教材“零库存”,减少或避免教材的积压浪费;采用几种新模式:纲目购书制、现货购书制、现货书目购书制、网络采购制。有计划安排不同学院学生的领书时间,教材发放时为学生提供运输工具及温馨提示,为师生提供更为便捷的人性化服务。

综上所述,人性化的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是全新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校本管理”理念下,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教材工作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按照“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使教材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积极推进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改革,建构人性化的高校教材管理体系,以推动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方云.关于高校学分制教材管理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8,(5):88-91.

2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7.

3王德清.中外管理思想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52.

4邓泽明,马朝光.新时期高等院校教材管理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1):55-57.

Establish humanism of college teacher material manage mode

SONG Zhi

(Service Combin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4,China)

AbstractTeacher material manage is college teaching employment of emphasis portion,more over college implement completeness credit hour system already decade,in the face of need solve fresh circs,reply instruct material manage of model put up hackle.Teacher material manage is accord currently education idea,form obey and forcedly manage to humanism ministrant mode,build up teacher material manage for teach ministrant,advance college teacher material department of commonality manage consciousness,advance handler oneself of commonality manage capability.At teacher manage attend student and teacher among set up a harmonization share communication,share wealth of system,college teacher material manage is going to humanism.

高校教材管理的人性化构建论文 第5篇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特征以及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刚性管理

一、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现代组织所处的环境正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转向日益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环境的复杂多变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企业战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而确定和实施的,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人员的选、用、育、留等,都是依赖于固定的模式、组织、规章制度进行的统一管理、统一工作,侧重于用人做事。而在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下,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人员的流动性加强,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的危机。如何把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如何进行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都将变得复杂和难以确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迎合了这一需要,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随时间、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这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柔性化管理模式,适应了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一种提升,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

二、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一词源于英语“Flexibility”,意为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的,原指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后引申到人,包括人的行为、思想。关于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定义,聂会平、王培根、郭毅夫认为,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柔性对现有员工技能、行为的调配和重构来获取人力资源的整体柔性,从而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力。朱晓辉、凌文检()认为,柔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柔性管理的关键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主要包括领导的授权与员工的全面参与、工作分析的柔性化、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以及柔性的激励措施。

综合看来,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刚性管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赏罚分明的激励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刚性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柔性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更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柔性管理的特征

1 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上级的权力影响力和监管,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 影响持久性。柔性化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为,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员工个体差异、组织历史文化传统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 激励有效性。柔性管理的激励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体现了人的多层次需要方面,企业只有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求才能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柔性化管理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员工的特性实施管理行为,尊重和实现员工的层次需求,因而,柔性化管理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4 快速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及时性和应对能力方面。当今环境下,实行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一方面,能使员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灵活反应,迅速行动,避开威胁:另一方面,企业能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尤其是在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情况下,企业能及时准确地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利润。

三、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实现柔性管理的关键

柔性管理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实施柔性化管理的关键。现代组织的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必须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多种技能技巧,在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具有独立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柔性管理的组织首先应该是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获取项目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员工素质,创造多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使组织中的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柔性管理企业的核心资源。 (二)组织结构柔性化

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其组织层次多,信息传达缓慢,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要求改变等级制的组织结构,变金字塔或直线式为多功能网状的扁平式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工作效率,增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这种组织结构以市场变化、信息传递和人力资源为核心,使组织的能力更加柔性化,更具有动态性,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

(三)激励机制柔性化

要实现持续有效的柔性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反应迅速、变化灵活、方式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和战略。员工在不同的事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企业应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求:一方面,提供保健因素,以消除员工不满;另一方面,提供大量激励因素,促进员工努力工作。这样可以实行任务合并,让员工接触客户,感受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让员工规划、控制工作,使工作更有自主性;可以疏通反馈渠道,让员工迅速知道绩效情形等。因此,企业实行柔性的激励措施要多样化,要从长计议,全局考虑,做到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相结合,在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嘉奖,适应不同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企业文化柔性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是柔性管理的精髓,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柔性管理是通过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也就是依靠员工的主动性而非强制力来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这就要求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引导他们,为他们指明方向。因此,企业能否建立一种具有团队性、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企业文化是推行柔性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创造良好

的文化氛围,以柔性方式管理多元文化,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跨国性,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发挥创造力,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创设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保持员工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再次,企业文化要具有保鲜性。必须适时地变革企业文化。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使其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成为持续地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潜在力量。

四、结论

高校人性化教学管理改革探讨论文 第6篇

1.1 重视对人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学校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计划的实施都要以人为基点,一切管理活动围绕人展开。因此人性化管理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成效高低的关键。一个学校办得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其是否有一支强劲有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只有知道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也才能使“教”取得最大功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个性差异,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培养,也才能使“学”取得最大功效;只有善用人才选择合适的领导,给予高度自由,使其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才能使“管”取得最大功效。

1.2 协调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

有效的管理不是隔离的个别管理,而是有机的团体管理。学校中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之间等有着复杂的关系网。这些管理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成效与运作。因此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就必须重视改变工作人员的气质,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如果各成员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就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形成一股强大的有战斗力的集体力量,管理会变得更为有效。

1.3 重视人性的非理性管理是管理的新趋向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尊重、理解、沟通与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理性管理因索如定量指标、规章制度等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惩罚等为基础的,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而且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非理性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该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养,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的策略

2.1 教学管理全员主体化

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转变是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先导。高校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教学管理的全员主体化,明确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即管理主体)都具有管理主体性,教学管理者,师和学生共同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学活动。使教学管理者认真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以往的随机管理和行为管理。实施以目标为动力并通过目标的分解来推动目标管理,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推进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

3.2 教学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

首先,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进行校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按学科组建学院。针对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分解教学管理职能,实行纵向权力结构的调整。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责下放。健全校、院级两个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确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学院层面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院级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基层自主适应舱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学校层面强化目标管理,配套责任考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评价等目标管理上,不断加强宏脱调控监督和决策、指导功能。实现高效、优质、有序的教学管理目标。第二,高饺的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它还承担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学术性管理职能,教务处(部)作为校级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树立管理不仅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加强专业化管理,管理职能上,实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重视和强化教学管理的学术功能,坚持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大众化背景下的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和管理。以引导和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第三,以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教育教学法规为依据,以反映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点为原则。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实施科学化管理。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制定、修订、废除,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可行性和连续性,为制度的严格执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高校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教学管理信息子系统,使数据的兼容性、共享性更好,形成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的现代化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和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运行工作网络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3 教学管理人性化,首先,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依据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有特色”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性机制,把教育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交还给学生,推动学生独立、自主和探索性地学习,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建立适合校情的学分制,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为其组合制度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业进程、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制定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和学生学业测评办法,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

2.4 质量管理全程化

上一篇:上海市商业教育协会下一篇: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