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发展

2024-09-21

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精选6篇)

高职会计专业发展 第1篇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刘荣成(江苏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7)

摘 要: 本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的趋势,对今后高职院校如何适应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存在问题剖析

(一)教学体系与现有的会计职业准入制度不相适应

99年10月31日修订的《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005年1月22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下列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稽核、酱、基金核算、收、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资格证书体系包括:会计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等。这些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这些从业资格征书,一直都是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来认定的。它不仅是对考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还是对会计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但高职会计教育却基本上没有按这一准入制度的要求确认教学方向和内容,未能直接应对现有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的挑战。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太准确,特色课程不多。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在校生要达到中级会计电算化资格,其模块教学内容包括:掌握对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维护所需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对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利用的基本方法;了解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和运行管理的基本过程;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结构;掌握会计软件运行维护的基本技巧;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分析会计电算化高职培养方案,大多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目前仍存在着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和培养中级会计专门人才的区别。这种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方面的混乱既不适应未来2l世纪对会计人才通用型、麻用型的要求,又是导致目前专业划分不科学、课程结构老化的原因之一 同时,我困高职会计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呆板,未能体现时代和行业特色。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管理上也未能实现规定性与选择性的有机结合(三)富有高职特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袭普通高校本科模式,课程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理论课程过于单簿。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力方面的课程严重不足,反映当代科技发展前沿的课程几乎为空白,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而现行不少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比较陈旧或滞后,与社会经济及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脱节。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直接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服务质量的改善,公用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为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进一步发展和完整,最终必然走向与国际联网。互联网将延伸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能力,使移动管理成为现实。要通过网络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彼此共享,实现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动态进行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其功能的实现可由浅入深,由简到全:从做一个主页到经营网站;从做广告到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从发电子邮件到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以事后核算为主要内容的“核算型”会计软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开发与应用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软件,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上的要求,这是我国从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

(一)会计信息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ERP发展是必然趋势。原先的“核算型”软件是站在部门的角度上来开发的。现在这种开发思路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站在整个企业数据高度共享及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角度上去开拓新思路,这是企业管理系统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现代管理会计普及应用的需要。现代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的单纯记录和反映扩展到与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先迸的理论依据和模型。因此,高起点、高集成地开发出集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和控制,事后有核算与分析为一体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已是当务之急。

(三)为经营自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的条件已经成熟。企业为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定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规划,在执行过程中还要加强控制,事后要组织好核算和分析、检查内部规划执行情况,通过分析,找出生产经营活动申带有规律性的因素,为下一期预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样就需要开发设计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管理型会计软件,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上的需要。

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比会计核算软件的简单运用要复杂得多,并且在目前的管理软件时代,各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以及多年形成的习惯不一样,对管理软件的多样化、客户化要求非常高,商品化的定式软件根本不可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所以管理软件特别强调服务,这里的服务更多的是咨询、二次开发和客户化工作,因此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的一线应用、系统维护、以及懂得二次开发的技术人才。软件企业要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技术过硬的高素质队伍,来满足规模市场的定制工作。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精通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真正向“管理型”、“智能型”、“网络化”转变。高职院校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四)网络会计变手工分散操作为计算机集中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软件必须从存放在服务器和磁盘等设施上的数据安全和在传输过程中信息安全两个方面人手,着重考虑内部控制的安全性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要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识别、授予权等措施,这对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格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思路

会计电算化涉及计算机、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满足工作需要,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只能找软件的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又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会计电算化考试也只是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这也是制约电算化发展的原因。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应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信息技术革新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为内容,调整会计电算化专业方向,开设ERP系统集成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工程开发方向、电子商务会计、网络会计等方向的相关前沿学科。抛弃过时的、不符合市场需要的有关课程,集中人财物力发展市场对路、高职特色鲜明、务实、技能突出的会计电算化方向专业。

(二)贴近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岗位要求,制订培养方案。

每个企业根据其管理核算特点及财政和主管部门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设置的要求,本着财务会计岗位围绕电算化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为财务管理,核算服务的原则,设置岗位。一般企业会计岗位分为:会计主管、岗位主管、系统管理、稽核、底稿制作、计算机操作、传票复核、软件开发、出纳、内勤、成本管理、内部银行管理、往来帐管理岗、专用基金管理、销售管理。在课程设计中,建立一套各类课程之间有机联系、配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基础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会计专业课程的教育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实际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通过管理能力课程的教育,可以争方位拓宽学生的知识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所面对的环境。技能与实践课,包括计算机应用、现场实习、会计实训、财务软件应用、理财实务操作、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设计和实习等,这些课程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便于快速地就业上岗并具有发展潜能。

(三)根据会计岗位职责分层次制定教学内容,分模块组织教学单位。

高层次的有总会计师及会计主管:总会计师: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规模及重大硬件、软件的使用及应用项目进行决策,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会计主管:制订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为总会计师提供重大硬件、软件使用,应用项目和决策依据,根据企业特点合理的设置电算化管理岗位及配备岗位人员,检查岗位人员工作情况。严格执行责任制对各岗位人员经济现任的约束条款。

较高层次的有会计电算化管理岗及岗位主管,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主要参与制订本厂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及电算化管理制度;执行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和计算机档案管理职责,对会计软件进行日常维护运行,保证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财产;报告计算机故障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遇重大的系统运行故障必须根据故障的发生,自理情况填写报告单并及时报予电算化主管;正确分配系统操作人员的使用权限,参与软件开发的管理;保证各种电算化管理规定的正确实施。岗位主管又可以分为电算化、成本、计划和资金、专用基金等岗位主管,主要协助会计主管制订电算化发展规划及总会计师提供重大硬件。软件使用及应用项目的决策依据,负责软件开发的管理;协调系统管理与会计管理岗位工作,保证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过渡及协调发展,保证各级电算化管理制度的正确执行;本公司成本管理及财务计划的制定、预测;组织各岗位对公司经济活动进行准确及时的分析;为会计主管提供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依据;资金、专用基金岗位主管负责银行、现金出纳岗、销售岗、往来岗、专用基金岗的日常管理;上缴利润、税金、留利及货款的管理;流动资金的日常核算管理;配合电算化主管使本主管岗位的电算化应用不断完善;为会计主管提供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依据。

具体操作层次的有系统操作岗位、软件开发岗、档案管理岗、稽核岗、复核岗及其他业务岗位。系统操作岗位人员主要负责执行系统管理员对本岗位工作的具体指挥、要求;及时准确地输入及生成各种会计凭证、帐簿、报表;通过系统管理员及时准确地为领导提供所需的查询数据;系统管理员给本岗位设置的口令不得告知其他任何人;正确执行电算化管理规定中有关操作、使用、备份等条款。软件开发岗人员主要执行系统管理员对本岗位工作的具体指挥、要求;未经电算化主管、系统管理员核准的开发项目不得上机;开发的软件应充分利用本公司已经应用信息系统、报表系统的功能并应易接受、掌握。档案管理岗人员执行系统管理员对本岗位工作的具体指挥、要求;对存储在磁盘(含硬盘及软盘)上的会计文件、凭证、帐、报表等要及时备份。备份软盘要编号及加盖印章归档,对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历年资料要备份三份,分别存放在不同地点;对购置或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的软件文本要人作为会计档案永久妥善保存,并负责督促计算机凭证、帐簿、报表的装订归档;对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和作为正式的备份软盘上的会计数据不允许任何人进行非会计系统许可的任何操作;.注意保管查看计算机操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并负责操作记录的整理装订,归档;稽核岗人员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及是否有经办人、验收人、主管领导签字;审核凭证制作底稿是否规范,运用会计科目是否合理,借贷是否平衡;发现不合理的原始凭证及传票制作底稿,及时退回业务发生岗位进行合格性处理;.签于业务处理时间问题至少一周内对所有原始凭证及凭证制作底稿全面审核一次,确保凭证制作质量;稽核后的凭证要加盖岗位人名的印章,并对所有因人为因素造成又无及时稽核发现的凭证制作质量问题负责。复核岗人员保证计算机记账前凭证制作质量起到把关的作用;复核计算机凭证与制作底稿的一致性,配合稽核人员及时发现原始凭证,凭证底稿的质量问题;按日整理当日所有原始凭证、凭证底稿及计算机凭证,完整的交付装订人员进行装订;按日进行每笔经济业务凭证的复核,发现问题后属于操作问题通知操作人员进行处理,属于系统维护问题通知系统管理进行处理;负责审核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操作结果并对审核结果负责,复核后的凭证要加盖岗位人员印章。其他业务岗位按原经济现任制规定内容开展工作,发生问题按原条款处理;全力配合电算化工作,执行领导对各岗位指定的有关电算化管理方面的要求;未经系统管理人员允许,不得私自上机操作;现金及银行出纳岗协助档案管理员暂时负责每日凭证的装订工作并负责凭证封面要求内容的填写。

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具体操作层次的岗位内容上,同时兼顾学生的现状、学习能力选讲部分高层次和较高层次的内容。

(四)师资队伍以建设结构优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来源多元化教师队伍为目标,提高教学水平。

创名牌,出精品,师资队伍是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工程。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以知识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观念。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以知识继承为标准的知识质量观,树立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质量观。改变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

学观。通过上述努力,会计电算化专业必将拥有一支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师德高尚、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会计专业专业教师可以考虑采取的途径及措施有: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会计执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通过科研、咨询服务和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会计教师参与会计实践和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根据需要,选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培训或顶岗锻炼;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提高学历结构和科研能力等。从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一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行业领导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将行业专家融入教师队伍,把最新的信息带进课堂,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教师队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科学的、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会计软件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锻炼。

(五)教材建设要全面体现高职教学特色。

高职会计教材应该体现高职特色,即理论性教材力求符合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案例、实务、应用性教材要贴近实际并紧扣时代脉搏。根据经济和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革新教材体系,建立自编教材体系,增加自编教材的比重,多出适合时代发展和高职特色的精品教材。教材内容以全面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教材选用继续贯彻本着“实用、质高、新颖、优化”的原则进行征订。使教材内容更能贴近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的要求。其中,能够通过案例教学的尽量使用案例教材,如财务管理案例、经济法案例市场营销案例等;实务教材如会计学原理实务、审计实务、电算会计实务等;应用性教材如财务软件应用、工具软件应用等。教材建设足一项系统工程,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革传统的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继承不重创新、重技术不重素质、重共性不重个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实际、够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及综合化思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形成有机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单一局面,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启发式、讨论式、情景逼近式、导学式、仿真模拟、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变,充分运用多媒体、网上教学、CAI等现代技术手段;改革原有的以校内封闭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传统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重点,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考核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技能操作、设计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上,可采用百分制、五分制、两级评分等多种评分方法。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高职会计专业发展 第2篇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

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章是

http:/// 太阳能厂家,太阳能集热工程,阳台壁挂式太阳能

http:///锚索 笼形锚索

http:///泰安物流 泰安物流公司

http:///酿酒设备

http:/// 泰山衡器

http:///膨润土防水毯

http:///膨润土防水毯

http:///泰安装饰公司

http:///土工膜

http:///曼地亚红豆杉

http:/// 吸砂泵

http:/// 泰安胶带

http:///金银花苗圃

http:/// 泰安通风管道

http:///泰安搬家公司

高职会计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分析 第3篇

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 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环境, 主动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培养出社会适应力强、社会满意度高的人才, 成为会计专业目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我们开展了会计专业调研工作, 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调研方法、内容及对象分析

( 一 ) 调研内容及回收情况。本次 调研主要通过 文献查阅、 实地访谈、在线调 研等多种形式 ,首次尝试利用 微信等移动 互联网工具进 行在线调研,大大提高了调研效率。调研内容 主要分企 业和毕业 生两个方 面。我们根 据调研对象 分别设计了 几个方面的具 体问题 , 调研问题 及回收情况见下页表1。

(二)调 研对象分析。

1.企业情况分析。 (1)调研企业涉及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企业25家 , 占54% , 外地企业18家 , 占比39%,其余3家地域不明。 (2)被调研企业中 ,民营企业比例 为46%,国有企业占26%, 二者合计达到72%,外资企业占9%,科研、事业单位占7%, 社会组织和个体户各占2%。与目前我国经 济现状和毕业 生就业情况 大体相符。 (3)参与调研的企业覆盖了12个行业 ,包含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各个领域。 行业比例最高 的为信息、计算机和软件行业,占17%,其次为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 各占13%, 三者合计比例为43%。 (4)调研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偏多,按年营业额指标计算, 企业规模集中在1 000万元-5亿元之间,比例为63%。比例最高的为2 000-5 000万元,占17%。 (5)从员工人数来看,67%的企业员工规模在300人以下, 比例最高的为50人以下,占41%,也基本符合被 调研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的情况。 (6)被调研单位财务部人数平均13人, 最多达到155人,最少2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为43家,占93.48%。使用会计 信息化的情况 说明大部分 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对比较规范。 (7)被调研人 男性占36.96% , 女性占63.04%。年龄结构上 ,20-30岁年龄段占15.22%,47.83%的被调研人年龄段在30-40岁,40-50岁占23.91%,5060岁占13.04%。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平均13年。被调研人大部分入职年限超过10年, 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资历。

2.毕业生情况分析。参加调研的毕 业生参加工作 年限为1-2年的占60.87% ,26.09% 在2 -4年之间。84.79%的毕业生目前有工作, 其中有工作且 与专业有 关的比例 达到69.57%。被调研毕业生就业状态比较良好, 且专业相关度较高。

二、 会计专业发 展的职业环境分析

(一)会计职业的 经济环境。 作为国民经济及企业的基础核算工具, 国民经济近年持续高速增长, 为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国家统计局报告, 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3-2011年,我国经济仍 然保持了10.7%的年平均 增速,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 跃居世界第二位,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 作为市场活动 主体的企业总 数也呈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注: 第三次全 国经济普 查数据尚 未公布),2008年末,全国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加193.0万个,增长37.3%,年均增长8.2%;产业活动单位增加204.0万个,增长29.9%,年均增长6.8% ; 有证照的 个体经营 增加686.9万户 , 增长31.4% , 年均增长7.1% 。企业数量 的增长基本和GDP的增长保持同步。国家经济总量和企业数量的持续 增长 ,为作为“经济 的商业语言”的会计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经济环境 和产业环境 的支撑。

( 二 ) 会计职业的政策基础。作为 全国会计工作 的主管部门 , 财政部历来 高度重视会计 和会计人才 培养工作, 始终将会计 人才摆在推 动会计行业 发展的重要位 置。有关 主管部门通 过法规、制度 建设不断 强化会计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 以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会计法 》为开端,财政部相继出台 《会计从业资格 管理办法 》、《会计人员 继续教育 规定》等规定,将会计人才 培养纳入法 制化和规范 化的轨道 , 会计人才培 养相关法规、 制度不断得 到完善和 加强。行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会计专业人才培 养及专业发展 奠定了良 好的宏观政策基础。

(三 )会计职业的发展需求。根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共有近1 400万人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从业人员总数在2010年年末排 名前10名的地区 与2010年GDP排名前10名的省市大 致相同 , 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3,再次印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客观规律。会计职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学历教育、职后 培训和职业拓展。

1.学历教育需求。2010年 , 全国受过高等教育 (大专及以上)的会计从业 人员已占全国 会计从业人 员总量的60.55%,较1986年3%的比例有显著提高, 也远高于全国人口8.73% 受过高等教育的水平。2010年,财政部发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 我国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员中 受过高等教育 的比例达到80%。按照这个目标 ,会计从业人员总数将达到1 960万人的规模, 还需新增约560万人,其中80%为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学历。而目前会计人员的学历提升上, 按2010年的静态存量数据测算,目前会计从业人员学历提升的缺口高达280万,二者数量合计约700-800万人, 年均需求量在7080万人。会计专业大专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提升空间还比较广阔。

2.职后教育需求。由于会计从业人员基数庞大且逐年增长, 经济环境变化迅速,企业业务发展迅速,财经法规、制度更新频繁等原因,会计职业对终生学习的要求非常高, 从业人员职业提升的需求不断增长, 企业为会计人员能力提升的投入也逐年加大。在本次被调研企业中,96.08%的企业对财会人员有一定的投入,其中9.8%的企业认为投入很高。

目前, 会计职业培训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根据搜狐教育《2013教育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职业培训的投入上,投入占工资30%以上的受访者的比例达到42%。具体而言, 投入5 000-8 000元以上被调查者的占比45%, 仅10%的人投入在3 000元以下。按照目前约1 400万会计从业人员,人均投资1 000元测算,每年的会计职业培训市场将达到140亿元。从相关会计教育企业的财务业绩上,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这个趋势。正保国际集团(主体为中华会计网校,主要从事会计职 业培训 )2010年的营业 额为3 500万美元,到2013年,营业额快速增加到7 136万美元, 年均增长30% 左右。

庞大的会计在职人员和持续学习的需求, 为会计职后教育和培训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学院寻找国内会计人 力资源提升的 市场需求缺 口,实施“立足职前,放眼职后”的蓝海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职业拓展需求。会计是经济领 域的基础性专业。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深度、行业广度上,会计专业具有向经济相关领域包括管理领域拓展的先天条件。

在知识结构上, 会计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是了解经济现象、分析管理行为的基础工具, 任何经济和管理行为都离不开会计。在能力结构上,会计人员所必需的良好的职业道德, 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的工作态度,成为最基础、最重要的财经通用素质。而在职业深度上,由于财务是企业的核心部门, 控制和掌握企业大部分管理信息,企业的管理信息约70%为财务信息,因而会计职业具有极强的向企业其他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拓展的能力。据统计,《财富》500强有35%-40%的CEO出身于财务主管 ,会计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十分广阔。

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作 为财经类基础 专业 , 能够和其他专业融 合产生很多新 职业与工作岗位。 会计人才经过拓展学习, 能实现与审计、税务、商务、法律、市 场营销、销售、金融、证券、文秘等 泛财经专业的 充分融合 , 成为新经 济环境下的 财经复合型 人才 , 不断产生 新的职业发展 动力 , 这也为会 计人员的持 续发展提供了 更多的选择 机会。在本次调研中,高达40.43%的企业认为会 计专业毕业生 存在“知识 面窄, 专业拓展能 力不够” 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 , 应突出专业的 拓展能力 和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三、会计专业发展的企业需求分析

会计专业的 发展除了 环境的影 响, 更多的来自于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我们在对企业相关人员和已就业的毕业生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需求分析。

(一)学历需求。在“贵单位在招聘 财会人员的最低学历要求是?”的问题上 ,53.19% 的企业选 择本科以 上 , 27.66%的企业选择高职专科以上 ,还有6.38% 的企业要 求硕士研 究生以上。高职的就业空间受到本科的挤压, 社会认可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国务院在2014年2月全国职教会议上提出的“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用人观念的彻底扭转还尚待时日, 这种观念给专科层次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办学带来较大的压力。

(二)职业资格证书需求。在单位招聘财务人员的职业资格的要求上, 主要集中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初中级会计师职称证书。77.6%的企业要求具备会计从业资格,42.55%的企业要求具备初级会计师职称,48.94%的企业要求具有会计师职称。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 如果就业时能持有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将具备较强的就业优势。

(三)企业最看重的要素 。 关于企业招聘最看重的要素中, 我们罗列了19个要素 ,涵盖了专业、素养、个人形象、其他条件等几大方面。 数据显示, 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是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其次是(会计)业务能力,第三是沟通能力。见表2。

在对这些要 素进行重 要性评价 时, 我们按照“非常重要”、“一般重要”、“重要”、“不重要”、“无所谓”五个等级对重要性进行区分。在选择“非常 重要”的各个要素中,80.85%的被调研人选择“职业道 德”,其次为“敬业 精神”占76.6%,第三为“业 务能力”占61.7%。印证了在会计行业中 ,“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见表3。

(四)毕业生的主要问题。企业认 为会计专业毕业生最大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解决”。其次是“知识面窄,专业拓展能力不够”和“实践及实务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尤其是后者,给我们的教学也带来一些预警信息, 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专业拓展能力和学生实践经验方面进行改进。见表4。

(五)最需加强的是专业知识。企业在评价 “现阶段高职财会类专业毕业生最需加强的是哪几类专业知识? (限选三项 )”这个问题上 ,认为最需要加强的专业知识是“税收核算与申报”及“会计信息化应用”。一方面反映企 业对这部分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毕业生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尚有欠缺。见表5。

四、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宏观职业环境 和微观企业 需求的调研分 析,结合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和对策:

(一)高职会计专业发展有良好的宏观环境的支撑。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对会计专业职 业教育的 持续发展,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会计专业的学历教 育和职后 教育仍然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 随着经济 的发展及企业的发展需求,会计人员数量持续增加, 使会计的 职后教育 保持较快的增长, 这对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 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教育领域。如何充分发挥院校的资源和人力优势, 适当合理介入职后教育市场,保持高职院校持续发展,成为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 二 ) 会计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能力培养,同时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通过调研,我们清晰地看到, 企业非常看重 会计毕业生的 职业道德、敬业精 神和沟通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会计人才培养中,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养成,包括人文素养的 教育,教育学生 在学会做人的前提下, 学会做事,追求卓越。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些不吻合的地方。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背景下, 其业务范围、业务内容、处理手段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教学体系对企业与经 济的发展保持 较高的敏感 性。职业教育要不断地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四)毕业生的现状与企业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由于市场的发展,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目前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还存在诸多缺陷, 需要下一步学校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其次,部分企业受传统学历至上的思维的影响较深, 一半以上的被调研企业要求会计学历在本科以上, 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接受和理解还有待时日, 需要政府大力扶持高职教育, 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教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在坚持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 应该继续发挥示范校的平台效应,推进院内外校校、校企的专业交流和合作,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课程建设上,以精品课程为基础,推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凝聚资源,形成战略型教学成果, 推进教学成果的教学实践; 推进仿真实训环境的进一步改造;在职后教育市场上,抓住机遇, 研究并推进职后培训的思路和做法。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巩固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转型与升级的需求,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要从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转移。高职会计专业应该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经济环境,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培养出社会适应力强、社会满意度高的人才。本文从职业环境、企业和毕业生三个方面,尝试分析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发展需求,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会计,调研,分析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高职会计专业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专业化发展

专业建设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国家将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并将把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南京财经学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依托优秀教学团队,在促进专业发展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依托行业优势,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企业财务、会计专家和行业的学者、技术骨干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变化、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合理调整培养目标的专业化方向和相应培养方案。

2.依据会计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要求,积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块。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的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3.推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传承学做合一,分阶段、分内容、分项目、分长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模拟实习,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很快掌握不同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沟通与衔接,特别是适应会计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助理财务管理师证等,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经济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二、依托学科优势,优化课程内容

1.专业课程形成系列课程群

我校依托教学团队的学科优势,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渗透性和互补性,形成了会计岗位能力课程群和财务分析能力两大专业课程群。

会计岗位能力课程群是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利用课本的基本理论,将财会专业技能竞赛、会计岗位实践等内容融入教学,以达到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该课程群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构成,其侧重点是学生会计类课程基础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掌握必需的财务、会计知识及灵活运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分析能力课程群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该课程群的课程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报表分析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归纳、演绎、总结,来解决实际的财务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形成较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2.以教材编写为载体,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会计政策的变更、生源结构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教师常常缺乏合适的教材或习题集。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材、教参的编写,成员们共同探讨教材结构、重点难点、例题选取、习题难度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使得教学环节和教材内容充分相融。我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先后主编、参编了五年制高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主干课程的编写工作,并正式出版发行。

与此同时,团队还将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设纳入常规工作。

一方面,教师在共享优秀的教案、课件、课例、教学反思和丰富的练习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参与教研的热情。另一方面,随着主干课程题库的建立,作为多元评价体系一部分的教考分离工作也日益完善,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依托机制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责任公担机制

(1)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

制订优秀教学团队发展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规划。将团队目标科学有效地分解给团队成员,通过团队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来促进团队整体目标的达成。

(2)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制度确定界限、提供预期、实施激励,有效地实现团队建设项目。明确团队带头人及成员的职责和奖励办法,实施目标激励,落实相应的责、权、利,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

2.“1+1”互助机制

(1)老教师与青年教师“1+1”导师培养机制

在团队中,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具有高级讲师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要求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汇报课、观摩课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2)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1+1”互助提高机制

①成立南京九州会计师事务所财经学校咨询服务公司,派驻教师与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从承接业务、具体操作到完成业务的整个过程。②引进行业业务骨干参与校内实践性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③制订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或兼职,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人才需求。④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使本团队教师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得到提升和扩展,从而促进团队成员“双师”素质的提高。

3.竞赛、考证促进机制

技能竞赛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是两个直接能通过量化指标反映结果的项目,也是团队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省赛、国赛是优秀学生参与的“点”的指标;考证是所有学生参与的“面”的指标。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和指导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对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技术走向和对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捕捉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然后转化为教学项目加以推广。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提高。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学校制订了会计证考试奖励办法,将考证结果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学绩效挂钩。团队的教师们研究考纲,钻研教材教法,定期统测并及时分析总结。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我校会计证通过率大大超过省、市的平均水平,团队教师的教研能力也大大提高。

总之,优秀的教学团队,能够以专业(群)、课程(群)建设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平台,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凝练专业特色。同时还应考虑诸如团队负责人的遴选、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关系、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群策群力的氛围,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高学校内涵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彩莲.高职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2]张智,潘久政,姜运.隆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与打造[J].教育与职业,2011(32).

[3]胡柏翠,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3).

[4]刘长久.特色专业建设与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的思考与实践.高教论坛,2011(1).

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论文 第5篇

一、高职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

缺乏学习兴趣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并不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且会计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把握,使得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加之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并没有在毕业后从事会计的打算。这些原因使得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对待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方面,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进而表现出慵懒散漫的态度。

(二)非会计专业学生思维过于发散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会有不同的思维认知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的非会计专业,包括文秘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专业,这些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十分发散,即处理相同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解决。而会计知识十分严谨,任何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违法行为,在解决会计问题时,只有唯一一种必须遵守与执行的途径,这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相冲突。

二、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高职院校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不能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必须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方法、财务分析、会计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四大模块。

(二)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

由于会计学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诸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等术语,学习这些专业术语是进一步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会计专业术语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只有细致耐心的向学生深入解读,才能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会计知识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权责发生制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家庭水电费缴纳、公交IC卡的使用等生活事件带入知识点的教学,以此向学生说明费用的发生与实际支付的不同,进而解释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三)将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教材理论性较强,书中多以文字为主,非会计专业学生在牢记知识点时,容易将会计基础理论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教学,学生通过图形能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并且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快速的巩固知识。例如,在学习会计核算流程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账务处理的四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借助财务处理流程向学生讲解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的关系,“商业语言”代表原始凭证,通常只需要一般的经办人便能完成,而“会计语言”代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和相关的记账方向,通常必须由专业的会计人员完成。在“商业语言”向“会计语言”过渡时,会计人员扮演着语言“翻译者”。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第6篇

【摘要】 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多年,但其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教材改革跟不上教学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会计 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培养专业化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财经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会计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三个方面,即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学生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究其原因,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是改革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们使用、调查及研究的情况来看,目前会计专业教材存在下列问题。

一、教材缺少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特色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会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小组教学”、“学徒制”等各种教学改革理念及教学方法,但教学成绩并不理想。新的教学方法需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配套使用,才能达到目标教学效果。但现有的会计职业教育教材还停留在侧重学科知识体系、侧重理论讲授、参照会计学科教材和会计资格证考试教材的基础上。其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不应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而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着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现阶段会计专业教材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都还停留在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根本无法达到开发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实践性教材的严重不足、缺乏与企业真正对节的实践性教材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部分院校及教师自编了讲义,编写了《会计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践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使用“仿真实训”教材中,我们发现,所谓“实训”就是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再次的融合。会计实训教学中淡化基本操作培养,实训教材不“实”不“训”,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两张皮,无法很好地完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材使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有教材的呈现方式仍以纸质书面文字表述为主,形式单一。会计职业工作过程涉及会计处理流程、岗位分工、各种证账表编制、各种银行结算方式应用、财务核算软件应用、纳税申报与税务管理系统应用,以及凭证装订等,仅靠纸质陈述性教材无法真实再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无法教会学生的操作与应用技能。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成本会计是实践性、理论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一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填制大量的自制原始凭证、成本明细账,而教材呈现的凭证是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表格的填制过程、工作的程序不能完整呈现,导致学生账证意识模糊,把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的数学计算,不能很好地将生产费用分配表的计算结果和记账凭证一一对应,也未能较好地掌握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生产成本明细账)结转的对应关系。例如在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中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对于辅助生产车间进行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如果在交互分配的过程中能运用账户的结构原理,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明细账同时进行登记,各辅助生产车间的相互分配就一目了然,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部分院校及教师已认识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正积极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依据,缺乏对会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课程理论的支持,教材建设仍以学科知识为主,编写的教材自成体系,呈现出体系不明、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例,绝大部分的会计专业教材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但在《财务管理》之前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需运用到“货币时间价值”这一知识点;在《管理会计》中讲述“长期投资决策”时也将其列为重要内容,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重复讲述,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一特点在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决策分析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的教材,相关课程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其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不仅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由于教师的理解及表述不一致,也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四、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于会计行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必须跟上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核算法律制度时有调整、税收法制制度常有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新月异,会计专业教材也应及时调整更新。由于教材建设力量不足,教材的编制、出版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现有教材更新严重滞后,教学中可选取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以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税法为例,近几年,我们经历了企业所得税从33%调整到25%、个税起征点2000元调整到3500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化,但教材的变更至少是政策执行1到2年之后,这使学生所学和工作实际严重脱轨,更谈不上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些内容落后于经济社会的会计专业教材,不适应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双证制”要求学生在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最新技术、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既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又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得考试科目来看,既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会计基础),又要求从业人员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财政法规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掌握从业人员必备的会计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过于侧重应试,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的,突出实践教学。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包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模块。就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现状来看,要么是纯知识体系的理论教材,要么是会计“仿真实训”教材,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校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忽视了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会计行业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实践技能为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实践教学比重要求越来越大。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若要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材。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课程和教材。不同的课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内容又决定了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效率,只有建设难易程度合理、知识技能切实、内容形式全面的教材,才能便于教师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快速吸收知识,随时训练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四问下一篇:数字电路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