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节俭活动总结

2024-06-29

勤劳节俭活动总结(精选6篇)

勤劳节俭活动总结 第1篇

勤劳节俭

一、源流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春秋左传》中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记载。大意是说: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早在3000 年前成书的《周易》中则说:“甘节,吉”。意思是说,甘于节俭,乐于俭朴,美好;“不节,则嗟。”意思说,不能节俭,结果必定招致祸患,落到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地步。从传说中的尧、舜、禹起,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合理消费,正确理财。

勤劳和节俭是相互联系的。勤劳是源泉,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节俭是节流,节约社会财富,以利积累财富、再生产和合理消费。如果只勤劳不节俭,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勤劳,就没有财富的创造;没有节俭,就没有财富聚积,两者有机统一,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警句名言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戒子篇>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漠》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9、“黎明即起,洒扫庭院”

——《朱子治家格言》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二、经典故事

(一)陶侃爱惜物力

陶侃是东晋的名臣,他曾担任侍中、太尉、大将军等握有政务及军事权力的高官。虽身居高位、重权在握,但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因此对于不珍惜资源的人,很不以为然。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就问他稻穗那里来的,那人回答是随手采的。陶侃听了之后很生气,当场训斥道:“你不但自己不种庄稼,还要糟蹋别人的粮食。”那人被责备后,顿时不知所措。任荆州刺史期间,有一回地方上造船,他叫人把造船剩下的竹竿和木屑收藏起来。大家对于陶侃此举都议论纷纷,不明白他保存这些废物有什么用?到了冬天下起大雪,路面又湿又滑,很不好走,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来铺在地上,有效地解决了人车通行的问题。

后来国家发生战争,要造战船,可是没有足够的钉子可用。陶侃拿出收藏的竹竿,劈成竹钉,解决了造船的困难;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要伐蜀,发现缺少装船用的竹钉,于是陶侃生前保存的竹头又派上了用场。至此,人们才明白陶侃爱惜物力的用心。

在他的节俭的影响下,荆州地区的人民都养成了勤俭的风尚,从而使农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

(二)苏东坡节俭自律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名字叫苏轼,号东坡。他曾做过宋哲宗的侍读。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讲述皇帝成功治理天下必须注意的六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件是:讲节俭,简约朴素,不伤民财。

有一次宋神宗要大办元宵节,购买“浙灯”四千盏。苏东坡反对这样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就大胆写了《谏买浙灯状》。神宗认为他的意见是对的,决定不再购买“浙灯”。

苏东坡21岁中进士,做了40年官,有得意之时,也有被贬的不幸遭遇。不管是处于逆境还是顺境,他都节俭自律,极力反对奢侈。他认为奢侈腐化、大吃大喝不仅有害风气,也有害身体。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他写道:“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约,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意思是说,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注意节约,对身体和事业都有好处。

他曾经被贬官降职来到偏远地区时,由于俸禄工资大大减少,生活出现困难。为了度过困境,他将大大降低了的薪俸,精打细算,计划开支。这个办法是:将收入分为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又分成30小份,每日用一小份。他把分好的这些钱装在口袋里挂在房梁上,以后每日清晨取下一包。取下这包钱,再计划一下,先买急需的,能省就省。一日下来,决不超支。每日剩下的钱,他又装入另备的一只竹筒里,以备紧急事件时再用。

就这样,由于他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再运用精打细算的理财方法,确保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能正确使用,度过了困难的时候。

当他顺利时,身居高官也不忘节约俭朴。他给自己规定:每顿饭只能是一饭一菜。若来了客人,也只许加两个菜。如果亲朋请他去作客,他也事先告知对方,不要铺张,不然他就拒绝入席。

一次,他的一位好友从远地来,多年不见,分外亲热。好友请他去叙旧,苏东坡推辞不过,再三叮嘱他按老规矩,不可铺张。友人连连答应。

第二天,苏东坡按约赴宴。当他来到友人家中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友人觉得多年不见,今日宴请苏东坡,理应丰盛一些,而在苏东坡看来,却是过于奢华排场了。

苏东坡皱皱眉头,说:“有约在先,怎么还这样铺张。”友人一再解释说:“按我原意,比这还要丰盛,已经按兄长之意减去了一半。”

苏东坡摇摇头,说:“你还是不了解我呀,我不是仅嘴上说说而已,而是从心眼儿里反对浪费的。请你撤去多余菜饭,够我二人食用即可,不然,我就要告辞了。”那友人点点头,心里顿时升起敬佩之情,说:“好,按你的意思办。”仆人撤去了一大半,仅剩下四个盘子一壶酒。苏东坡笑着说:“这不是很好嘛!”他和友人举起酒杯,热情地叙谈起来。

(三)陈嘉庚勤俭办学

陈嘉庚(1874—1961年),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874年 他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入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他集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1913年他创办集美小学,以后又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1919年,他开始筹办厦门大学,到1937年,厦大已发展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他有一把从南洋带回来的布伞,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事业达致顶峰时,不过拥资一、二千万元左右,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输捐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的,唯有陈嘉庚。正因为如此,黄炎培先生曾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他办学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四)勤俭的传说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

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五)季文子勤俭生活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六)朱德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今天,这条扁担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从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井冈山,也传遍了全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斗志。

解放后,彭德怀同志问他的警卫员,你学习了《朱德的扁担》,懂得什么意思吗?警卫员说这一课“简单”。彭总说,这一课才不简单哩!这条扁担说明了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干什么的,说明了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干部和旧社会官老爷的区别,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地位多高,官职多大,都是人民中的一分子,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和人民同甘共苦,按人民的意思办事情。人民靠扁担挑粮吃的时候,我们不能坐着吃现成的,人民的肩膀还压着扁担的时候,我们不能自己躲到一边图清闲、享清福,而应想着如何通过自己勤奋劳动换来劳动人民生活的改善。

三、知行规范

1.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通过学习历史故事懂得以下道理:

(1)“成由节俭,败由奢”是治国安邦的大道。春秋战国时期,齐桓、晋文、秦穆等都极力提倡俭朴而摒弃奢华,从而达到了富国强兵、称雄列国的目的。西汉文帝躬修节俭,思安百姓,选贤治国,大度安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使当时出现了社会安定、人给家足的繁荣景象,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文景之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开国明君,也都以勤俭治国,而使国富民强,社会繁荣的。

(2)“克勤克俭,开源节流”是治家之法宝。“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节,则物力必屈。”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即一方面要辛勤劳作,创造财富,一方面要善于理财,合理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样才能使家庭富裕。

(3)懂得“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之美德。俭是德的全面体现,是道德的根本;侈是万恶之首,也是万恶之源。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才能克己奉公,为人景仰。

2、立志继承勤劳节俭传统美德,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美德。

1)向优秀人物和身边的榜样学习。搜集阅读有关美德故事,撰写读书笔记或学习体会。

2)知道“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及建设年代的“雷锋精神”、“好八连精神”,使无产阶级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光大。

3.以实际行动继承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1)知道各种适度的科学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并能自觉在生活中实践。

2)珍视有限资源,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用电、用水、用粮,养成勤俭习惯。

3)不讲吃穿,不乱花钱,不摆阔气,不与同学攀比。

4)学会根据量入而出的原则理财,合理规划自己的零用钱开支并做好记录。

四、教育链接

1、中学生必备的10种素质2、21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

3、青少年道德修养综合手册

4、中国历代圣贤家训

5、中华传世家训经典

6、论语

勤劳节俭活动总结 第2篇

《勤劳节俭》说课

一、说教材

1、《勤劳节俭》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一册的第九课,它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小学六年级“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中的“勤劳节俭”这一德目编写的。

2、本课是个人品质教育,更是传统教育,更是国情教育。课文主要讲了爱国华侨陈嘉庚是勤劳节俭的楷模,并通过正反事例说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勤劳节俭的意识在部分人的头脑中已经越来越淡薄,尤其是独生子女,认为劳动是大人的事。在节俭方面,有些学生吃穿用消费要求都很高,讲排场,讲名牌,有的甚至相互攀比,所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根据以上三点,我确定了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知道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发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不攀比,以勤劳节俭为荣的情感。

行为目标:要求学生不攀比,花钱得当,学会储蓄,爱惜物品,物尽其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劳,不懒惰。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陈嘉庚是勤劳节俭的楷模,知道勤劳可以创造财富,节俭可以积累财富。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勤劳节俭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说教学程序

这里也包括了说教法和说学法。本课一共有六个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从“说说你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话题入手,从而引出“勤劳节俭”这个课题是比较自然的。

2、在线调查

勤劳节俭活动总结 第3篇

一、教师应为学生树立勤劳俭朴的榜样

讲勤俭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做到不攀比、花钱得当、不买不必要的东西、学会储蓄等;使学生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特别是可以通过一些名人注意节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这样会更有说服力。除了可以用名人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教师更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衣着要朴素大方,节约水电,不讲究吃穿,不乱花钱,能和学生一起承担班级值日工作等。同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把用过的旧本子积攒起来卖废纸,为全班学生买书看。这些都会在学生身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教师讲清道理,以身作则,给予具体指导,学生一定会逐渐培养成勤劳俭朴的好品德。

二、勤劳节俭应作为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只见“雷声大、雨点小”,不注意勤劳节俭的现象随处可见:餐桌上,有的学生因为不爱吃鸡蛋,即便是不送给他人吃,也要亲手捏碎弃之;虽然学校教育学生吃小零食有危害,但是放学出了校门,飞奔到小食品店去“消费”的学生比比皆是;老一辈用旧报纸或是旧挂历来包书皮的时代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用印有明星图案的专业书皮来装饰书,似乎也失去了包书皮为了保护书的意义。勤劳节俭教育不应是到了每年的雷锋活动日才想起搞活动,组织学生做好事,更不能将教育学生注意勤劳节俭教育挂在嘴上。节俭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如,在对待零用钱的问题上,教师与家长应当教育学生把零花钱攒起来,把钱用在正当有益的事情上,如,买一些有益的书籍等,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因此,勤劳节俭应作为常规教育从小事做起常抓不懈。

三、学生应该享受的劳动权力还给学生

曾看到某学校因后勤人员多,便安排了打扫各班级楼道的任务,保证了学生安全却使学生丧失了劳动机会;更看到学校教学楼周围被教师个人分成了自家的小片地,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要上校外去寻找。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他今天怎样对待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将来怎样对待工作、劳动和生活。因此,教师应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决不能忽视劳动教育。作为班主任教师,需要安排学生承担一些劳动任务,如,班级值日工作、打扫操场、拔草等一些公益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勤劳好品德所不能少的。同时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好,让家长有目的地安排、引导、教育学生从小干一点家务活,并在干活中间让他们有一点主动性,逐步掌握一些生活技能。

四、协调各科教师系统性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单独进行“勤劳节俭”相关教育的内容。相关各年级都有勤劳节俭的教育内容,低年级主要是教给学生怎么做,中年级主要是告诉学生怎样做更好,高年级则是教给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高年级重在理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勤劳节俭的好处,使学生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养成勤劳节俭的良好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但单单靠这一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还是不够的,这需要学校行政部门牵头进行课程整合。即使学校没有进行课程整合,班主任如果认真翻看了三学年的各科教材也会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协同各个学科教师一起在学生中开展“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实践活动。数学从统计数据开始,语文从学习名人勤劳节俭开始,音乐从歌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开始,科学从增强环保理念倡导绿色出行开始……

怎样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 第4篇

有人在德国访问时,问起他们的产品质量为何那么好的问题,他们回答6个字:责任心、义务感。问他们责任心、义务感是怎么来的,回答是:“请你到幼儿园和中小学看一看就明白了。”他们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勤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他们对孩子的劳动有很严格的要求,法律规定: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刷餐具,洗自己的手帕、袜子。10岁以上要在花园里劳动,洗自己的衣服,帮助家人擦皮鞋。14岁以上要擦洗汽车,在菜园里翻地,每周周末要帮助父母打扫家庭环境卫生。他们认为,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方便,但不能为孩子创造生活。

在日本,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一些学校把学生带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那里,让孩子自己生活几天,既无电,又无煤,连现成的淡水都没有,孩子们自己搭住处,自找水源。他们自己拾柴点火,自制海盐,自己煮食野味、鱼雀,有时自己采集野果充饥。日本很多学校都举办“田间学校”、“森林学校”、“孤岛学校”,让孩子们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为了让孩子在富裕的生活条件下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他们对孩子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在美国,虽然生活很富裕,但一些腰缠万贯的家长却让弦子自己靠课余时间打工挣学费,孩子们在星期日擦洗汽车、剪草坪、洗涤、扫地,甚至让孩子去餐馆洗盘子,去垃圾站清理垃圾,以挣到学费。美国人为了教育孩子合理消费,在幼儿园就开设了理财课。

英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自己干联盟”,它吸引着平民百姓、学者名流,甚至议员大臣。专门为“自己干”家庭出售工具和器材的大联营商店也随之诞生。很多人自愿事事自己干,家长也有意识地教育孩子什么事都尽可能自己干。

勤劳节俭 第5篇

认知:

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应具备的品质。

2.知道当今我们仍然要勤劳节俭的原因。

3.懂得要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

情感:

勤劳节俭 第6篇

国家强盛的需要

做人的美德 ,成长的需要

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探究活动

1、与家长探讨:现在条件这么好节俭的意义有多大?

2、在家庭中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过一段时间与同学交流体会。

3、在班集体中寻找在勤劳节俭方面做得好的同学,与他们探讨这样做的好处。

4、搜集古今中外勤劳节俭的事例,召开一次故事会。

5、想一想,自己在节俭方面做得怎么样?今后有什么打算?

上一篇:2024云南省红河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精选模拟题下一篇:心理健康知识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