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

2024-07-01

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精选4篇)

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 第1篇

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

主动的“阿甘”相信绝大多数陌生人在与李嘉诚接触之初,都会诧异于简单的一面。他拥有着儿童式的灿烂笑容、言语也如不加雕琢般简洁跳跃,谈起一些热衷的游戏,如在高尔夫球场上战胜友人,他会像任何一个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的少年一样,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那些极为在意饮食健康的年长企业家不同,李嘉诚至今仍喜爱吃薯片这样“不健康”的食品。据说,李嘉诚曾因电影《阿甘正传》而潸然泪下,虽然比起命运如羽毛般随风飘荡的阿甘,世情练达的李嘉诚选择命运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出太多,但其成功的基础,也是对于一系列朴素价值观的反复实践,这与阿甘在懵懂之间履行单纯的价值观倒颇有类似。

李嘉诚做事的基本准则是认真、投入,1957年进入地产业之初,他手持一块秒表做“尽职调查”穴duedili-gence雪,从汽车站等热闹的地方步行到自己待购的目标,估算未来人流状况,时至今日,他仍自信于外界询问他问题,他平时有准备,可轻而易举地给出事实或数据,并自信“超过90%是对的”;受过贫苦洗炼的他崇尚节俭,对于任何能够降低成本的技术都充满兴趣,这让他在经营塑料花厂时就成为了优化流程的专家,到了今天,他也会为网络电话Skype而兴奋;他对风险高度戒备,并深知现金储备的力量,正因此,李嘉诚一生中几次重大的交易,比如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和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都是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望尘莫及;李嘉诚珍视声誉与承诺,14岁其父去世时,他对父亲做出承诺:“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 ”,从此便拼尽全力工作及自学,这种一诺千金的品格,延伸到他对待商业伙伴和员工那里,从此意义上,今天拥有23万名员工的和黄就像他的家庭观念的延伸。

不可否认,坚守极为朴素的方法论在错综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运行,李嘉诚毕竟是个商业天才。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时,他就在和黄系内提醒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危险。而在2007年5月,全球次级债**尚未爆发之际,他也数度提醒投资者需谨慎。关于为什么他能感知连诸多华尔街大行都忽视的灾难,李嘉诚给的回答朴素却又富有玄机:“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 ——这很好地呈现了多年来外界对于李嘉诚的迷思:似乎他能像观察烧水的进度般,对抽象、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直观地做出读解。

此种天才很难被模仿,但略为功利地说,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可以相对简单地归纳李嘉诚的内心,那它或许是由两种品质构成的:一方面是深厚、广博的商业才华,另一方面则是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两者交融,不会偏倚于一端?熟悉李嘉诚的人会将这种微妙的平衡分解为两种人格:其持续58年的旅程之所以总有突破,很大程度上因为李嘉诚有着无止境的好奇心,由于平时对经济、政治、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尤其对他经营行业有关的最新数据和讯息全部了然于胸,故能于机会来时迅速作出决定。而他没有像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被接连不断的成功冲昏头脑,则因为他有着不停反思而形成的克己能力。两元世界李嘉诚极爱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这几篇宋代散文。其中尤喜《游褒禅山记》的一段文字:“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如果要对王安石的这段文字做些适于今天商界的诠释,或许巴菲特——这个比李嘉诚小两年零一个月的人多年来一直被外界视为彼此对比的对象——给其老师本·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所写的序言是合适的:“长年进行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极高的智商、罕见的商业洞见,或内部消息。真正必要的是做决策所需的合理的知识框架,以及避免情绪化侵蚀智识的能力。这本书恰到好处的、清晰的指明了框架,你所必须做到的,就是约束情绪。”一方面,寻求“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深刻、开阔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发自天性的好奇与活力,另一方面,在兼具志、力、“不随以怠”的情况下,“至于幽暗昏惑”还能被点醒,最大的力量就是反思带来的明辨与自制。

在少年时期,李嘉诚便中断了正规的教育,但他却自发的通过购买、交换旧书完成了自学,养成“抢知识”的习惯和“不择细流”的阅读口味。众所周知,除了小说,李嘉诚遍读从各公司年报到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

这让那些常伴他身边的人也会时常惊讶于他的新鲜感。比如,在谈及世界经济时,李会顺手拈出像“22个阿拉伯国家的GDP总和还超不过西班牙”这样的一些外人不太留意的数据,而在谈及节能建筑这样的专业问题,李能像一个材料学专家般侃侃而谈,甚至,他专门要求别人为他讲解Web2.0方面的知识。这并非因为他投资了Facebook这个全世界最热门的社区网站,而是因为,他想知道自己孙女一代以后怎么了解世界的知识。

如果可以总结李嘉诚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两个方向。其一是他业务所涉及的种种专业知识,比如如何将油砂精炼为石油,或P2P技术将怎样影响移动通讯的未来;其二则是他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认真预先设定自己看问题的好角度,然后像搜索引擎般尽可能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因此,他喜欢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这些世情如何积淀为今天还在影响人们思考的力量。

这最终让李嘉诚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结合体:像西方饱受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制衡的管理法则,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的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坚持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的长远前途的传统。李拥有一群追随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级行政人员,令他引以为傲。

反求诸己每年6月底,李嘉诚常出现在他所捐助创立的汕头大学,与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今年,他的演讲主题为“自负指数”。在这一短短10分钟的演讲中,李嘉诚将傲慢比喻为“能力的溃疡”,将时常自问是否过分自大等问题喻为其成功的秘诀。据熟悉李嘉诚的人说,这种自问从不止息。他每天清早会自问:我的努力和蒙上天眷顾,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如何做得更好?而到晚间,又会如演讲中提及的反思:“ 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或许在外界看来,这种简单的反问并没有太大的效力,但幼年时经历过巨大而绵长的苦难,让李嘉诚并不敢对未来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反思就不可避免的诚实。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没有经受过正规商业学校训练的李嘉诚坚持着一些极尽基本的商业原则,而它们或者来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来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时的教训总结。如果说李嘉诚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敏锐,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强烈反思的能力——他不会寻找宽容自己的借口。

比如,李嘉诚或许是全世界最重视现金流的商人之一,在2007年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的资产。而李嘉诚对现金流的高度珍视,很大程度上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李嘉诚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他第一块手表的包装盒。“这里面没有珍宝,也没有秘密,但它却是一个教训。”他说。

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说,22岁他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回顾早年商业生涯,李嘉诚并非没有犯过错误,而他将这些错误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的能力,实在令人吃惊。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嘉诚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不久之后,因香港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胶机器被逐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需另觅厂房经营。李嘉诚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思考,未来每做一件事,需将其种种环节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嘉诚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嘉诚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间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论人生李嘉诚并非一个著名的演说者,这与其讷言敏行的风格有关,还因为,与外界期待其讲述的经营秘诀不同,他更愿意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仔细考究便不难发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2008年,关于“自负指数”的演讲中,他说:“在„卓越‟与„自负‟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不容易,因为有信心、„勇敢无畏‟也是品德,但沉醉于过往和眼前成就、与生俱来的地位或财富的傲慢自信,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溃疡。”2006年,他重提胡适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回忆起自己在战乱中背井离乡时建立的信念:“理性误区中是不可能建造信念或希望”。

2005年,他在长江商学院谈“管理的艺术”时,指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大重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思索是上天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自我管理与交恶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的,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2005年,在汕头大学的演讲,他谈及毅力和心力:“如果你认为毅力是每分每秒的„艰苦忍耐‟式的奋斗,这是很不足的心理状态,毅力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生活。真正有毅力的人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且愿意承担责任,有颗坚强、又充满着希望的心。

知道什么是原则、事实与正义,有极大的勇气和谨慎。”而“心力是理性和理智心灵的发展,通过终生思索和追求学问的人一定不会掉进时间的迷宫,在营营役役中黯然失去生命的光彩。善于学习的人能领会和掌握未来,好学的人懂得把观察、经验和知识转化为智慧并使用得当,不仅能把梦想持之以恒,更懂得如何事半功倍。”2002年,他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上,列出了自己认为成功所缺一不可的素质:坚毅、勇气、有志、有识、有恒、有为、诚恳、可靠、有礼、宽容、公平、正义、洞察、智慧、尊重、正直、和善大方……

如何从新闻热点中发现提案素材 第2篇

2002年, 我被协商推举为政协委员, 这使我宣传讴歌先进典型、反映社情民意又多了一个渠道, 又赋予了我民主监督的权力。在我身上舆论监督与民主监督得到了有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 我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现、挖掘民主监督素材。

一、一稿两用, 形成两个材料, 发挥两个作用。

一次采访, 把所获得的素材写成两个材料, 一个作为电视节目的脚本, 另一个就是提案的调研报告。在我们采编的宏扬自强不息精神, 呼吁关注弱势群体这个主题节目时, 我们采写录制了《关注残疾人》、《用心远征》、《渴望》等专题片。其中, 《用心远征》讲述的是残疾人刘远征身处逆境、勇于同命运抗争, 最终实现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感人故事。该报道深刻剖析了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起到了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通过这期节目, 我想到, 社会上像刘远征这样的残疾人还有很多, 作为政协委员能否将其写成提案呢?在交谈中, 我和刘远征达成共识。最后, 由刘远征委员提出了《重视盲人职业技术培训, 解决盲人就业难的建议》。此提案被转交政府后得到高度重视。2003年,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 “德惠市保健按摩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如今, 远征按摩院的生意越来越好, 刘远征也培训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学员, 很多人在他的带动帮助下找到了就业岗位。

二、一肩双职, 采“集”两种素材, 发出两种信息。

近年来, 我特别注意从舆论监督事件中发现民主监督素材, 为委员提供更多的提案素材, 采访中刨根问底, 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透过典型事件, 挖掘“质”的东西。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才能让利处于波峰, 让弊停在波谷。例如:2003年, 政府修建东四道街, 困扰百姓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百姓拍手称快。根据这一事件, 我主动和城建部门取得联系, 采制了《“民心工程”暖民心》的专题节目。2004年, 我们又对“村村通”工程做了宣传报道, 这两个同为修路内容的专题让我想到, 为百姓修路是件大好事, 可路修好后做好保养、维护工作更为重要, 于是在节目中, 我们在对整个事件报道中有意提出了该问题, 节目播出后, 有的委员撰写了《关于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提案和《关于架桥修路的道路管理的建议》。

二是透过“个体”的事物挖掘“整体”趋势。制作播出节目注意做到给委员提供发人思考的信息。例如, 我们报道的《农家女带出蔬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有可为》等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带来实惠的节目, 为委员提供了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信息。一些委员主动和我沟通, 了解了这方面的信息后, 有政协委员撰写了《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三、一稿双效, 通过两个渠道, 收到双倍效果。

成为政协委员以后, 我更注重从新闻热点中挖掘提案素材, 并有意识为其他委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事实让我看到了, 我们的节目内容和一些政协委员提案是那样的吻合, 实践让我认识到, 从新闻热点中发现提案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以小见大。即从一些小的新闻事件中发现大主题, 引发观众和委员更深层次的思考。

2. 以少见多。即透过个别现象, 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以近见远。即由一个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发现尚未引起党政部门足够重视或研究还不够的问题, 既要看到眼前, 又要着眼未来。

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 第3篇

主动的“阿甘”

相信绝大多数陌生人在与李嘉诚接触之初,都会诧异于其简单的一面。他拥有着儿童式的灿烂笑容,言语也如不加雕琢般简洁跳跃,谈起一些热衷的游戏,如在高尔夫球场上战胜友人,他会像任何一个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的少年一样,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那些极为在意饮食健康的年长企业家不同,李嘉诚至今仍喜爱吃薯片这样“不健康”的食品。

据说,李嘉诚曾因电影《阿甘正传》而潸然泪下,虽然比起命运如羽毛般随风飘荡的阿甘,世情练达的李嘉诚选择命运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出太多,但其成功的基础,也是对于一系列朴素价值观的反复实践,这与阿甘在懵懂之间履行单纯的价值观倒颇有类似。

李嘉诚做事的基本准则是认真、投入,1957年进入地产业之初,他手持一块秒表做“尽职调查”,从汽车站等热闹的地方步行到自己待购的目标,估算未来人流状况,时至今日,他仍自信于外界询问他问题,他平时有准备,可轻而易举地给出事实或数据,并自信“超过90%是对的”;受过贫苦洗炼的他崇尚节俭,对于任何能够降低成本的技术都充满兴趣,这让他在经营塑料花厂时就成为了优化流程的专家,到了今天,他也会为网络电话Skype而兴奋;他对风险高度戒备,并深知现金储备的力量,正因此,李嘉诚一生中几次重大的交易,比如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和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都是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望尘莫及;李嘉诚珍视声誉与承诺,14岁其父去世时,他对父亲做出承诺:“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 ”,从此便拼尽全力工作及自学,这种一诺千金的品格,延伸到他对待商业伙伴和员工那里,从此意义上,今天拥有23万名员工的和黄就像他的家庭观念的延伸。

不可否认,坚守极为朴素的方法论在错综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运行,李嘉诚毕竟是个商业天才。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时,他就在和黄系内提醒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危险。而在2007年5月,全球次级债风波尚未爆发之际,他也数度提醒投资者需谨慎。关于为什么他能感知连诸多华尔街大亨都忽视的灾难,李嘉诚给的回答朴素却又富有玄机:“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这很好地呈现了多年来外界对于李嘉诚的迷思:似乎他能像观察烧水的进度般,对抽象、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直观地做出读解。

此种天才很难被模仿,但略为功利地说,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可以相对简单地归纳李嘉诚的内心,那它或许是由两种品质构成的:一方面是深厚、广博的商业才华,另一方面则是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两者交融,不会偏倚于一端?熟悉李嘉诚的人会将这种微妙的平衡分解为两种人格:其持续58年的旅程之所以总有突破,很大程度上因为李嘉诚有着无止境的好奇心,由于平时对经济、政治、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尤其对他经营行业有关的最新数据和讯息全部了然于胸,故能于机会来时迅速作出决定。而他没有像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被接连不断的成功冲昏头脑,则因为他有着不停反思而形成的克己能力。

两元世界

在少年时期,李嘉诚便中断了正规的教育,但他却自发的通过购买、交换旧书完成了自学,养成“抢知识”的习惯和“不择细流”的阅读口味。众所周知,除了小说,李嘉诚遍读从各公司年报到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

这让那些常伴他身边的人也会时常惊讶于他的新鲜感。比如,在谈及世界经济时,李会顺手拈出像“22个阿拉伯国家的GDP总和还超不过西班牙”这样的一些外人不太留意的数据,而在谈及节能建筑这样的专业问题,李能像一个材料学专家般侃侃而谈,甚至,他专门要求别人为他讲解Web2.0方面的知识。这并非因为他投资了Facebook这个全世界最热门的社区网站,而是因为,他想知道自己孙女一代以后怎么了解世界的知识。

如果可以总结李嘉诚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两个方向。其一是他业务所涉及的种种专业知识,比如如何将油砂精炼为石油,或P2P技术将怎样影响移动通讯的未来;其二则是他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认真预先设定自己看问题的好角度,然后像搜索引擎般尽可能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因此,他喜欢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这些世情如何积淀为今天还在影响人们思考的力量。

这最终让李嘉诚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结合体:像西方饱受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制衡的管理法则,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的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坚持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的长远前途的传统。李拥有一群追随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级行政人员,令他引以为傲。

反求诸己

每年6月底,李嘉诚常出现在他所捐助创立的汕头大学,与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今年,他的演讲主题为“自负指数”。在这一短短10分钟的演讲中,李嘉诚将傲慢比喻为“能力的溃疡”,将时常自问是否过分自大等问题喻为其成功的秘诀。

据熟悉李嘉诚的人说,这种自问从不止息。他每天清早会自问:我的努力和蒙上天眷顾,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如何做得更好?而到晚间,又会如演讲中提及的反思:“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或许在外界看来,这种简单的反问并没有太大的效力,但幼年时经历过巨大而绵长的苦难,让李嘉诚并不敢对未来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反思就不可避免的诚实。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没有经受过正规商业学校训练的李嘉诚坚持着一些极尽基本的商业原则,而它们或者来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来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时的教训总结。如果说李嘉诚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敏锐,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强烈反思的能力—他不会寻找宽容自己的借口。

比如,李嘉诚或许是全世界最重视现金流的商人之一,在2007年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的资产。而李嘉诚对现金流的高度珍视,很大程度上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李嘉诚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他第一块手表的包装盒。“这里面没有珍宝,也没有秘密,但它却是一个教训。”他说。

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上世纪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嘉诚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嘉诚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李嘉诚说,22岁他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回顾早年商业生涯,李嘉诚并非没有犯过错误,而他将这些错误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的能力,实在令人吃惊。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嘉诚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不久之后,因香港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胶机器被逐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需另觅厂房经营。李嘉诚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思考,未来每做一件事,需将其种种环节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

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嘉诚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

李嘉诚论人生

李嘉诚并非一个著名的演说者,这与其讷言敏行的风格有关,还因为,与外界期待其讲述的经营秘诀不同,他更愿意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仔细考究便不难发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2008年,关于“自负指数”的演讲中,他说:“在‘卓越’与‘自负’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不容易,因为有信心、‘勇敢无畏’也是品德,但沉醉于过往和眼前成就、与生俱来的地位或财富的傲慢自信,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溃疡。”2006年,他重提胡适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回忆起自己在战乱中背井离乡时建立的信念:“理性误区中是不可能建造信念或希望”。

如何从创业失败中吸取教训? 第4篇

在一次去美国杨伯瀚大学创业中心的访问中,该中心的主任跟我谈道:在中国可能无法开展创业研究与教学,理由有二:一是美国政府每年拿出很多的钱支持创业和发展小企业,但中国没有;二是美国人认为失败是一种有用的经历,在中国却排斥失败者。这种判断并非没有依据:一方面,中国的创业者在经历创业失败后,一般会选择深藏,不愿意分享失败的教训,有些甚至不愿去面对失败的经历。另一方面,失败过的创业者也相对更难获得来自各方面资金上的支持,更加倾向于选择回避失败的经历。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多年跟踪调查结果也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创业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创业活动日趋活跃,机会型创业(即为实现自身价值而采取的创业行为)比例不断提高,生存型创业(即因别无选择不得不创业)的比例不断下降。显然,创业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主动行为,有不少创业者甚至之前有过创业经验。然而,比较令人吃惊的是,新创企业关闭率却一直居高不下。问题何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在于上述原因。

从以往创业中学什么

新创企业乃至生存了一段时间的小企业,其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多为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因此,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有关的研究结果却发现:在没有创业之前,很难识别出谁能够成为成功创业者,因为个人特质不容易识别,至少在没有具体行为之前,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于是,关注的目光就聚焦在创业者创业前的经历和经验——显然,先前经历和经验相对客观而且易于观测。

先前创业经历是创业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无法通过常规教育获得的隐性知识,而这类知识往往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即在干中学的过程。

一些研究人士把先前经历细分为创业经历(是否创业过)、产业经验(在某一个特定行业的经验),以及管理、营销、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经历,认为这些不同的经历,对新创企业经营绩效,能产生一定的作用。其中,大部分研究倾向于认为产业经验、管理经验等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是否有过创业经历,反倒位居其次。

换而言之,创业成功与否的概率,不在于你创业过多少次,而在于你从以往的创业中获得了多少经验。根据这样的结论,一些研究者建议:要创业,先就业。事实上,这与许多经验丰富的创业家提出的建议并无二致,均认为要想创业成功,相关经验非常重要。创业过多少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以往的创业中学到了什么,积累了什么。

认清什么是关键事件

一般认为,创业经验对后续创业作用的影响,通常和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有关,卓有成效的创业者应该首先是优秀的学习者。他们从一切可能中学习: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员工、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创业者;他们从经验中学习、从干中学习。并且,他们懂得如何从无效中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善于从关键事件中学习。

或许你很难确定哪一件事会是关键事件,而在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却能真切感觉它们的存在。这些事件可能勾勒了你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大致轨迹,有可能是一些不经意的小插曲、小故事,但却记忆深刻,有些甚至成为你人生体验的一部分。非常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关键事件在创业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曾讲了三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滴串联起来。他讲到大学期间因为喜欢而选的书法课对他后来设计电脑版式功能的重要作用,乔布斯说:“跟随好奇心和直觉所做的事,后来被证明基本都是极其珍贵的经验……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所以,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

乔布斯人生轨迹中的点滴为什么能串联得那样独特和精彩?是他的好奇心和直觉。

好奇心意味着兴趣和执着,意味着能把事情做得更加深入。直觉行事则容易发现新的东西,把创新在深层次上串联起来就容易构成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回顾创业历程并从中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够对关键的事件做深层次的反省,能够发现关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经历就更容易转化为经验甚至是知识。

改变学习方法

那么,经历该如何转化为经验和知识?组织学习理论分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是指通过对具体经历的观察、回顾和思考,形成抽象概念,再在新环境中加以检验,改进不足。这是一种改良性学习、维持性学习,适用于环境相对稳定的组织,以改善日常程序。而一旦环境变动的不确定性加剧,单环学习应对会导致组织知识过于刚性,阻碍企业对环境的适应。

“双环学习”则不同,需要管理者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就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反应。“他们乐意顺时而变,愿意向他人学习”,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学习和理解的双循环——显然,如果具备基于关键事件的双环学习能力,创业失败的经历会成为一种财富,也会有助于后续创业的成功。

在创业环境中,如果不是亲身体验,即使是受过多年训练的经理人,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往往是先前的经验和教训对创业者的后续活动中有所借鉴。在访谈中经常可以听到创业者说:“我已经摸到路子了”,“做别的产品时,心态已经摆的平了”,“自己得经历过才知道”,“吃亏了,有长进了”等类似的感叹,这些不仅是对创业失败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对事业发展的指导。

创业失败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如果利用得好,也会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讨论创业失败乃至创业管理知识的目的,在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创业活动的质量,提升创业能力。而提升创业能力,不仅需要把握有助于创业和商业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也需要从失败经历中总结经验、丰富知识。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著名华人教授谭劲松先生甚至撰文呼吁:小企业要“有意义地消亡”,不要徒劳无功地生存,也不要徒劳无功地消亡,这是小企业的社会责任。

(本文作者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嘉诚如何从失败教训中发现财富】相关文章:

李嘉诚的名言05-31

李嘉诚励志经典语录05-19

李嘉诚成功没有偶然09-29

李嘉诚的人生感悟07-10

李嘉诚汕头大学范文06-21

汕头大学李嘉诚范文06-25

汕头大学与李嘉诚07-31

李嘉诚的司机的故事09-29

李嘉诚怎么白手起家09-29

李嘉诚的人生感悟论文05-17

上一篇:有关音乐的活动策划下一篇:中学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