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困惑

2024-06-02

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困惑(精选8篇)

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困惑 第1篇

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困惑

学生刚进学校最先接触的是拼音,对于他们来说,学起来最枯燥也是拼音。从单韵母“ɑ”一直到整体认读音节,每天都在学习新的内容,学生大部分没受过学前教育,只有少部分受过一点点学前教育,六、儿岁的孩子爱玩,好动;一下子要把他们的生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的学习生涯,对这些年幼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之间又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班上有个别学生别说学拼音了,连汉语都不会说,根本无法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当时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快,我想方设法,用学生最好理解,最好接受的方法教学,每遇到一个障碍,我就下大量的功夫查阅资料,查找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时累得真想躺在床上睡个三天三夜,但只要一想到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蛋,就又来了精神,赶快把第二天要教学的卡片准备好。第二天又一遍又一遍的教,一遍又一遍的认读拼音卡片,老师教,小组学,学生互相教。目的只有一个:为以后学习汉字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拼音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几点困惑。

困惑1:

教学声调“阳平、上声”

教学声调“—、/、∨、﹨”声时,我精心画了小汽车的图片,甚至还带去了一个玩具汽车,边演示边教学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六、七岁的孩子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一会儿就把儿歌背得了。我心里还挺高兴的,心想这些孩子还真好教,一说就明白了,一下就会背了。可到读起来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回事了。第一声和第四声读得还不错,可是读第二声和第三声就不行了,他们就是区分不开第二声和第三声,总是第二声不该转弯他们转弯,第三声该转弯他们又不转弯,哪怕是一边发音一边用手比划,学生也跟着一起读一起比划,大部分学生的手是划对了,可他们的嗓门就是不听指挥!经过好几天的练习和纠正,大部分同学都免强会读了,虽然常常听到孩子们“ā、?、ǎ、?”读着,可一停下来,随便出示其中的某一个带有声调的韵母时,他们又呆住了,有的必须悄悄地从第一声再次读起,至所对应声调处再响亮地读出来。

困惑2:前鼻韵与后鼻韵教学

在教学声母 “b” 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快的记住,我是用顺口溜协助教,“b、b、b听广播”,可是有大部分学生都读成了“b、b、b听管播”,这是受到我们地方方言的影响。这里的地方方言中没有“ɑnɡ”音,所有的“ɑnɡ”音全发为“ɑn”音,所以把“床”读成“船”,“光”读成“官”。这个方言费了好大的劲才免强纠正过来,教得太辛苦时,我真想放弃,管他们读成什么样了。可看到他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时,我从心低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

困惑3:平舌与翘舌音

由于这里的方言中没有翅舌音,所以凡是遇到翅舌音,就全部用相应的平舌音代替。所以,我费了大量精力、大量的时间来教学“zh、ch、sh、r”的发音,但这时学生又把舌头过分的卷了起来,发出一些怪怪的音,有的学生把舌头卷得太过还发不出音来,真让人哭笑不得,但通过我的不断坚持和学生的不懈努力,通过大量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发正确了,但一不注意还是会发为平舌音,平时说话还是没有翅舌音。

困惑4:声母“j、q、x”与 “?”相拼

声母“j、q、x”单韵母“?”相拼时一定要把“?”上的两点去掉,外形变成“u”但还是要读“?”的音。尽管学生很用心地去记,但看到“ju”这个音节还是会读错。我当时真的很困惑,这是谁规定的,为什么一定要去掉这两点,不去掉不行吗?如果不用去掉这两点学生不是更容易接受了,更能记住吗?加上两点又有何妨?对拼读有影响吗?不过想归想,我还是得想办法主学生记住啊。为了让学生记住不忘,我当时是到处查资料看有什么好方法让学生记住,后来终于在网上找到这么一个口决“?、?、?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后来学生还是基本上掌握了。

困惑5:整体认读音节的读法

整体认读音节是直接读出来的,但学生总是习惯拼读,如“chi”作为一个音节出现时,学生总爱拼读一下,有一半的学生会读作“ch-i-chi”,而汉语拼音规定了不可以这样拼,要直接读,因为它是整体认读音节。我当时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把这16个音节记下来,整体认读音节不准拼。

困惑6:三拼音节的教学

“ɡ-u-ɑ-ɡuɑ”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三拼音节,教参中对三拼音节的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简单的这些三拼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但只要稍微难一点的就不能读了,比如“q-?-ɑn-quɑn”和“q-i-ɑn-qiɑn”他们就不能读了,总是区分不开。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每天都和学生学拼音,教了读,读了教,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喉咙痛了,嗓子哑了。总算是有一点收获。几番努力,学生能认读了。看到他们一个个都能把这些音节拼出来,心里可真高兴,自己的心血总算没白花。可是,当我在黑板上写几个音节,让学生拼读。音节一写出来,复韵母不认识了,把它们分开来读。我又再次把复韵母卡片让他们认读,他们又能读出。可把它们放到音节里,再加上声调,学生为什么又读不出来呢?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只能一遍遍的又教,直到学生读出语感为止。

困惑真的是很多很多,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一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问题不知道各位同行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也曾出现过?你也许有好的解决方法,请不吝赐教。

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困惑 第2篇

教一年级学生学习拼音时所遇到的无奈和困惑有很多,梳理一下,有以下几点:

1、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担心学生掌握不扎实。

学生在学前时没有学习过汉语拼音,要在40天里学生23个声母、18韵母、16个整体认读,还要会韵母的四声、会拼读。面对六岁爱玩的孩子;一下子要把他们的生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的学习生涯,对这些年幼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之间又存在个体差异。家长之间重视孩子学习的程度也不一样。有落后的担心不能及时跟进,越落越多。

2、学生学习完复韵母再和声母相拼,学生容易和前面学过的声母和单韵母相拼相互混淆,造成拼读不准确。不知有什么好方法。对于形近的声母如bd,pq,复韵母uiiu,eiie,交给学生儿歌进行区分,但是在实践拼读时学生还是很容易出错误。

3、四声的学习,按顺序学生能很顺利的读正确,但是单个念多数学生是在心里默念到让读的那个音,才能张嘴说出来。要让学生张嘴就来,只能是大量练习,熟能生巧,但是时间又很紧。

4、声母“j、q、x”与 “ü”相拼,老师儿歌反复带领学生练习,但是在练习时,拆开加点,放在一起拼读时去点,这样的题学生还是很容易出错。

5、整体认读音节的读法

整体认读音节是直接读出来的,但学生总是习惯拼读,如“chi”作为一个音节出现时,学生总爱拼读一下,有一半的学生会读作“ch-i-chi”,而汉语拼音规定了不可以这样拼,要直接读,因为它是整体认读音节。我当时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把这16个音节记下来,整体认读音节不准拼。能不能延续拼读的方法,只要学生记住就可以了?

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困惑 第3篇

一、困惑及存在的问题

(一) 机械交换, 不明题意

在教学“一图二式”后, 再让学生学“有问号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易受“一图二式”负迁移的影响, 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理解问号求的是什么, 而只是机械或模仿性地交换减数和差的位置来列式计算, 如图 (1) , 40%学生列式为:7-3=4, 7-4=3。教师一再强调:题目告知什么?求什么?求的问题要用已知信息进行计算, 算出的结果写在等号右边, 学生不明题意, 仍我行我素。

(二) 感性有余, 理性不足

在用减法解决问题时, 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图意来理性分析, 通常需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 按行为发生的顺序, 通过想象编织故事, 进行感性理解。如一幅图中左边有3个△, 右边有2个△。学生往往编题为:一共有5个△, 去掉3个, 还剩几个?或一共有5个△, 拿走了2个, 还剩几个?又如图 (2) :一共有7只猫钓鱼, 还剩5只在钓, 走了几只?60%的学生写7-2=5。教师提示:“走了的2只”是要求的未知信息, 要用已知信息总数7减部分数5来计算, 学生无法理解。经访谈, 真想替学生说“老师,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教师访谈算式为7-5=2的学生想法, 生:一共有7只猫约好来钓鱼, 已经来了5只, 求还剩几只没来?原本不懂的学生豁然开朗。

(三) 关注局部, 忽视整体

在初步认识了加减法后, 对学生作了如下学情调查:看图写算式 (左边5个苹果, 右边2个苹果) 。30%的学生写的减法算式为:5-2=3, 认为一共有5个苹果, 拿走2个, 求还剩几个。这部分学生只关注局部, 以为多的部分就是总数, 缺乏整体联系的意识, 不知道总数是7, 可见对减法意义还未真正理解。

(四) 关注情境, 忽视问题

教师往往会以为求总数是学生最易理解的, 但在学了“用数学”后, 对于类似图 (3) 的题目, 60%的学生却用减法计算, 算式为6-2=4。经访谈, 学生根据图片情境, 认为“共6朵花, 摘下了2朵, 还剩几朵”, 教师提示:问号打在大括号下, 表示求什么?学生限于情境的直观情节, 仍不确定用加法解决。

二、原因分析及思考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思考。

(一) 教材编排方面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在“认识1~5”后编排了“加减法初步认识” (一图一式) ;在认识“6、7”后编排了“一图两式”加减法, 所求的问题是开放的;在认识“8、9”后又编排了“用数学”即解决问题, 所求问题不是开放性, 而用“?”指定所求之处;之后再编排全部开放式的“一图四式”。尽管教材编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低年级学生受感性思维制约, 难以在“有无问号”之间进行自觉跳转、理性理解。另外, 在“用数学”中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和加减法意义, 列相应算式;但“一图几式”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借助图帮助计算10以内的加减, 初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中各数间的关系, 造成学生对算式意义不甚理解。在“用数学”中用“?”表示所求的问题, 教材却清楚展示图片答案, 干扰了学生对信息和问题的辨别。

(二) 学生学习特点方面

1. 学习迁移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性往往会对学生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加法对减法的负迁移。由于学生最先认识加法, 对它的掌握已非常牢固, 求总数只要把两个部分合并相加即可,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求和, 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对用加法计算的“一问二式”很容易理解, 由此, 学生会负迁移到用减法解决的问题中去, 对于求部分数, 学生会想当然认为也是“一问二式”。另外, 学生还会出现“一图二式”对“一问一式”的负迁移。 (1) 、 (2) 的“一图二式”加减法教学,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看图体会加减法间的联系, 利用联系推想出算式的得数。减法的“一图二式”教学后, 学生会负迁移到求部分数的“用数学”中, 学生就不知问题究竟求的是什么, 以为写出一道减法算式, 就可联系推想出另一道减法算式, 误以为意思也是一样的, 造成学生只关注算式表面现象, 忽视对求部分数问题意义的理解。

2. 思维特性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上册出现的减法初步认识往往是让学生解决:还剩下多少?孩子的认识水平也仅仅是停留在“求还剩多少就用减法”的直观层面, 未抽象形成“总数-部分数=部分数”的数学模型, 因此所有学生的看图编题, 都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如把上述的“△”图编为“去掉、拿走……, 求还剩……”, 在学生的印象里, 以为去掉、走掉、跑掉, 求剩余部分才是用减法, 加上想象描述成具体情节, 更具直观性, 帮助理解算理。教师如直接告知总数、一部分, 求另一部分, 如此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3. 空间感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低段学生的空间感较弱, 表现在书写顺序与故事情节的顺序往往具有一致性。如图 (2) “一共有7只猫, 还剩5只在钓鱼, 问走了几只”, 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时, 学生利用自己生活的经验, 根据事情发生的行为顺序进行思考, 将答案写成7-2=5。告诉总数和剩余的部分, 求去掉的部分, 学生习惯先在心里算出未知数, 再用总数减去掉的部分, 等于剩下的部分。而对于用总数减去剩下部分数求去掉的部分, 学生难以理解。以上访谈最终学生还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问题转化成了“一共有7只猫约好来钓鱼, 已经来了5只, 求还剩几只没来?”即总数-部分数=剩余部分数, 将逆向叙述转化为顺向, 算式和行为顺序一致方才领悟。

4. 信息刺激的强弱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 图和信息同时呈现时, 图的刺激比文字更强, 图的注意力更抓小学生的眼球, 而文字的注意力则被淡化。看图解决问题, 大部分一年级学生不会真正看问号求的是什么, 而很大程度上受直观情境的干扰。尽管教师已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 但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40%的学生只关注到图的直观信息, 特别是情境故事, 而很少会关注到抽象的文字和问号等数学符号信息。如图 (3) , “盆里还剩4朵花, 掉了2朵, 求原来有几朵”, 学生直观看到“掉了2朵”就用减法, 没有理会问号的意思, 求的是原来一共有几朵花。

三、对策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教师在教学中要跳出教学经验, “走进”学生, 读懂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模型, 逐步体验、感悟、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 由动到静——自主构建问题

低年级学生往往容易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感兴趣。如教学用减法解决问题, 笔者抓住课堂上正发生的故事: (1) 演一演:师出示5颗糖, 现场奖给积极发言的同学2颗。 (2) 说一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根据正发生的事, 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完整说3句话 (老师有5颗糖, 奖出了2颗, 还剩几颗) 。 (3) 画一画:用简单的符号画图表示刚发生的事。如生:……这样让学生亲历由动态问题情境到静态符号表示的过程, 由感性认识到符号抽象、自主构建问题, 易于理解图文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图信息强刺激”造成理解题意不全的现象;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克服“只关注局部, 忽视整体”的问题。

(二) 从无到有——内驱产生问题

一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先入为主, 受第一印象影响特别深刻。解决问题如直接呈现教材例题 (如图 (4) , 引发不了问题意识, 学生不免纳闷:“书上不是明明已告知答案 (还剩4个向日葵) , 为什么还要算呢?”有无病呻吟之感, 缺乏提出问题的内驱力。因此, 个人认为例题的教学呈现应如图 (5) , 先遮住部分数, 呈现问号, 让学生有明确的问题感;接着练习如图 (6) , 有问号, 也有不完整的图示信息;再到“一图四式” (提供全部信息, 需学生选择其中2个信息, 想象假设提出一个问题) 。这样从问题呈现图示内容的“无”逐渐到“有”, 学生的问题意识愈加深刻, 才能对“?”郑重其“视”, 克服“只关注情境、忽视问题”的现象和“机械交换、不明题意”的迷茫。

(三) 从扶到放——沟通建立模型

学生学习每一种运算的意义就是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如何在该过程中对加减法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笔者认为在产生问题内驱的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去创编。如在以上“奖糖果”事情后,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 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并列式计算解决。

如生:我本来有5个苹果, 送给同桌2个, 还剩几个?算式是5-2=3。生:停车场有5辆汽车, 开走了2辆, 还剩几辆?生:草地上有5朵小花, 被摘走了2朵, 还剩下几朵?师补充:有5支粉笔, 还剩下2支, 老师用去了几支?……师:“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教室里, 有的事情发生在停车场里, 有的说的是摘花, 有的说的是分学具, 有的求剩下部分, 有的求用去部分, 完全不一样的事, 却能用同一个算式来表示呢?”生: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 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都是从5里面去掉2, 剩下3, 所以都用5-2=3来表示。

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亲历“减法”意义的构建过程, 通过操作、创设能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然后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问题”的共同之处, 因而能够认识到减法解决的就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 求另一部分”的模型。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 体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感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拼音的教学策略 第4篇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初入学的孩子在知觉、记忆方面还带有很大的直觉性、形象性,抽象思维较弱。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颖的刺激所吸引。因此,要让孩子们愉快到掌握那些枯燥乏味的拼音,就必须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使他们初次接触学校与课堂,就建立起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新教材给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

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出示图片,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是怎么拼出来的?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

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

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如第4课的情景图,一只小兔奔跑时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两笔。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

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

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汉语拼音第6、7、8课中的带拼音的小短文、儿歌、童谣深深引吸着学生,激发起他们拼读音节、认识汉字的强烈欲望。

一位教育家曾说: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条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铺路搭桥。既凭借图明白了字义和短文的意思,又在运用汉语拼音识字读文的过程中巩固了汉语拼音、掌握了独体字、认识了见面字(带红色音节的字)。

教学《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困惑 第5篇

《汉语拼音字母表》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被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一》,仅作为“语海拾贝”里的“读读背背”的内容出现。在《语文乐园二》《语文乐园八》的“阅读欣赏”中却安排了“用音序查字的任务”。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教师教学用书》中写“为学习查字典打基础,学生已经学会汉语拼音,教学指导时可先让学生读读小写字母,再对应认识大写字母是教学重点。”紧接着又提出了几条建议,其中第4条:“背诵《字母表》。可学唱《字母歌》,帮助记忆字母顺序。”可在教学《汉语拼音字母表》时遇到的状况,的确让我困惑让我忧。

一、集体备课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教《汉语拼音字母表》了,我疑虑重重:根据课标要求,26个字母的名称音要孩子掌握,并且要能按顺序默写,排序,还要会运用音序查字典。我想,孩子从幼儿园就学了英语的26个字母的读音,一年级上册又学了汉语拼音的读音,如果再加上一个名称音的读音,孩子可能已经弄晕乎了,不但不能起到很快记住字母表,并尽快运用到查字典中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识记。怎么办呢?我把这一困惑在周一集体备课活动时提出来了,没想到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最终却没能达成共识,综其意见如下:

(一)用汉语拼音名称音读字母表 自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出台以来,在普及义务教育、推广普通话、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增进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越来越重要。有关的国际组织均以汉语拼音制定了相关的国际标准,可以说汉语拼音已经成为汉语通向国际舞台的桥梁。关于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发音,我们应当积极提倡用名称音读字母表。理由是:(1)名称是《方案》规定的法定读法,这样要求便于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按名称音读字母合乎国际惯例。(方案)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都有本国家字母的名称音,没有哪个国家是借用的。(3)按名称读字母表和谐动听,容易记忆,因为字母表共有四行。行末押ê韵,发音清楚响亮,读起来比较顺口。(4)在日常生活当中,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音实际上还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在中文信息处理中,其用途相当广泛。比如,在计算机输入文字时,有时敲击键盘某个按键时,需要称谓这个字母,就必须使用名称音。

不少人主张用英文字母来代替(方案)的字母名称是行不通的。理由是:第一,不合国际惯例。第二,英文字母的全部元音都有独特的读法,例如:a(êi)o(ou).i(ai).e(i).u(iu)等;它的辅音读音与其他文字也只有5个(f.l.m.n.s)相同。总起来看,英文字母的读法与汉语拼音的读法基本不合,我们当然不可照搬。

(二)用汉语拼音呼读音读字母表 《汉语拼音字母表》中26个字母的小写在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他们会读会写。而《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字母的发音与学生在一年级学的汉语拼音发音存在着不同,如果按照它的音标来教学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并且会增加学生负担。所以用汉语拼音呼读音取代汉语拼音名称音能让学生学得更快记得更牢,也能更加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三)用英语字母名称音读字母表

有人认为可以取消名称音而用呼读音代替,这样也不是办法。《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和原来学的《声母表》、《韵母表》的顺序完全不同;大写字母学生太陌生,书写也是难点。而且小朋友刚接触《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大写字母,很容易和26个英文字母读混。同时,汉语拼音字母w和u、y和i,用呼读音就无法区分,v就没有呼读音。一些小学的教师用“大w和小u”、“大y和小i”来称谓,恐怕也是无奈之举,亦缺乏理论依据。

《汉语拼音字母表》是采用26个拉丁字母和因素制拼写法。借用拉丁字母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语言,有益于读写汉字,且与国际接轨。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拼音的呼读音,还要学习字母的名称音,再加上英语教学,一套字母几种读法,极为繁琐,从而给实际的学习和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或者说是自我设障。

《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名称音,在实际的应用中几乎就没有人使用,在教学中也已经名存实亡。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与英语的26个字母顺序相同,且写法相同。学生在幼儿园时,或在家中都不同程度的学过英语字母歌,有的甚至倒背如牛,让学生重学《汉语拼音字母表》似乎有些浪费时间,多此一举。随着英语教学在社会各层面的深入,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使得英文字母的名称音广为使用,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英文字母的名称音来称谓汉语拼音字母。英语字母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用的比例大大超过汉语拼音字母。如:做选择题时,“A、B、C、D”是用英文字母念出来的;E-mail地址,也根本没人用汉语拼音名称音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与用中在平时的学与用中一般使用英语而非汉语拼音,为了教好《汉语拼音字母表》,还特意根据汉语拼音字母的音标进行练习,避免出现差错。所以,用英语字母名称音取代汉语拼音字母名称音就具备了“简捷性”、“实用性”“通用性”的优点。

二、查找资料时众说纷纭让人雾里看花

集体备课时同事们没有达成共识,我又上论坛看了看其他老师的想法和做法,查找了相关的资料,没想到大家也有同样的烦恼,意见各不相同。学术界对此问题反应冷淡,各种版本的教材或语言学著作,对此也是多听之任之。这一招“查找资料”更让我雾里看花。

三、教学结束时各方质疑令人焦灼困惑

经过一番借鉴、对比、权衡,我按这样的设计去上了这节课: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质疑,解答了什么是《汉语拼音字母表》,什么是音序?认识音序有什么作用?然后我出示写字板《拼音字母表》,采用讨论法,比较写法和实践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音、呼读音、英字母的名称音进行了介绍和比较,指出优劣,然后引导学生认知英字母的名称音。孩子们很积极,也记得挺快,最后十分钟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在回线格中书写几个难写的大写字母。上完课后,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课后检测学生时,效果很明显。可是,放学后我就接到了几个学生家长的电话,他们不约而同地问道:“为什么没有教a、bē、cē、dē„„”我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有的很客气地接受,觉得有效果就行;有的却是很委婉地说和别人班一样会更好;还有的说中国人应该掌握自己祖国的瑰宝„„接完电话,我对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又陷入了焦灼困惑中„„

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 第6篇

小学教师:冷永会

汉语拼音作为学习汉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如何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 从而快速掌握并合理运用,成为每一个拼音初学者最难最关键的一关。而如何更好地将汉语拼音以合适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就显得任重而道远。我认为,一年级的拼音教学可以分成二步走。

一、清空知识 现在的学生,一般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拼音,但是他们学习的拼音大多数是凌乱的、不全面的,更多的是简单的发音。正确而准确的发音很少有学生能够掌握,更何谈什么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这就存在着它的负面因素,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存在,导致在后面的拼音教学中会产生阻碍,而这也是老师及其学生必须克服的一大难题。那么,在这一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让每一位学生仅仅保留在幼儿园学习的基础,而抛弃以前的拼音概念挖空自己的脑存,重新注入有关拼音的概念,师生共同努力重新出发。那么在这一情况下,学生就不会依靠自己以前的基础,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复习功课,从而可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教授拼音教学的关键,如果这一步没走好,就会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发音、拼音拼读的能力甚至是普通话的水平能力。那么,在这一阶段就要求学生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以达到拼音教学要求。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的积极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首先:在拼音教学中,涉及到我们人体的结构——口腔。因此在我们进行拼音教学前,应花一些时间进行口腔讲解,让学生掌握我们人体的口腔有哪些结构。最基本的要把我们在拼音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口腔结构讲清楚,让学生知道拼音教学就是我们口腔的发音,而口腔的发音就必须掌握我们的口腔有哪些部件,通过实件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快更清楚的掌握到知识,从而为他们以后的拼音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拼音分为三大部——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教师要把这三大部深刻印存在学生的脑海,时刻提醒学生拼音分为这三部分,要做到能时刻说出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是拼音的三大部。在教授拼音时教师按照这三部分进行拼音教学,一部分一部分进行讲解,慢慢强化学生的拼音认识。

第三:进行拼音教学,这一步是比较难及其关键的一步,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的配合。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就要适当寻找一些好的方法来教导。这里列举本人的几个教学方法以供交流:

一、表象入手,直观感知

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一般都比较直观,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学习汉语拼音时可联系生活实际和编儿歌,结合生活实际,并根据字母的外形编一些熟记和顺口的儿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单韵母“ɑ、o、e”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生活情景图,开拓他们的想象思维,启发其说出字母与生活情景图的相似之处。如“a”,发音像是生活情景图中一个小朋友牙齿痛去看牙医张大了嘴巴,外形像小女孩的头和小辫儿。上课时教师甚至可请一个梳着小辫儿的女孩侧身站在讲台前,指指女孩儿圆圆的脑袋和小小的辫子,让学生自己发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抓住时机教儿童说顺口溜:“小女孩,圆圆脑袋小小辫,牙齿痛,看医生,张大嘴巴ɑ、ɑ、ɑ。”这种方法即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学拼音的兴趣,以此来加深儿童对字母形体的记忆和字母的发音,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式入手,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且上课好动,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来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教学方式要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尽量采用实物展示的手段,运用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故事教学 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语言智慧和学习兴趣。如:教学j、q、x跟ü相拼去掉ü上两点这一拼写规则时,可编这样的故事: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老师j q x,脱帽行礼问声好。这多么好啊,把一个有礼貌的小ü写得活灵活现,就如现实中有礼貌的孩子。在上这课时,教师甚至可配上动作,绘声绘色地把这句顺口溜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表演或站在前面进行表演,教育孩子们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孩子们学得既轻松又牢固。这样,不仅把j q x与ü拼写时的规则记住了,还学会了从小要懂礼貌。

2.绘画教学 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学生对画画很感兴趣。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如果把拼音符号转化为美丽的图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不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东西,用拼音来描述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彩色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字母的音和形,并鼓励其大胆地把字母画出来。如在“n”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发音后,可启发他们:“n”像什么,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一个门洞”“一个山洞”“半个鼻子”等五花八门的图案便在学生们的笔下涌现。

第三、连读技巧、减少失误 连读一般涉及到多韵母和声母的拼读,多韵母一般是由复韵母组成,拼读时只分成两步拼读而不能分成多步拼读。例:ian iou uai uei iao 等,他们跟声母拼读时只能分两步拼,如tian它在拼读时应拼 t-ian(烟),而不是t-i-an。现在有一些教师在教拼读生字时碰到一些由多韵组成的生字时他们往往会分三步拼读,而拼读出来的生字就会跟字本身产生误区,导致学生心存疑惑而不得解。

谈一年级的拼音教学 第7篇

孙晓敏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上店小学

***

内容摘要: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是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基础。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汉语拼音教学始终贯穿着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所以也是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语言 表达 学习游戏 兴趣 能力 正文: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是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基础。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汉语拼音教学始终贯穿着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所以也是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课程标准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体认读音节;认读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为顺利完成拼音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在真实的物体中学拼音

低年级的孩子是十分好动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情况和学生的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拼音教学中充分利用真实的直观的物体来教学。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感官中学习。让学生用眼睛看,用手去触摸,用嘴巴去形容,真实中体验拼音的乐趣。如,在教学声母q时,我带了几个气球到教室里。孩子们可喜欢气球了,我请了几个力气大的男孩子把气球吹起来,并用细绳子绑住开口。我让他们认真观察下吹鼓的气球像什么。同学们一下子就说圆圆的气球像个o,细绳子像l,合起来就成了q.同学们不但自己学会了声母q,还会用一两句话描述气球的形状特点。教师再适时点拨学习q和韵母的拼读。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实物——气球,又学会了拼音。

二、在灵巧的卡片中学拼音

俗话说“心灵手巧”。这也说明了大脑和手的不可否认的密切关系。低年级孩子年纪小,记得快,忘得也快。而卡片是一种常用的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在教学中,不但教师可以制作卡片,学生也可以制作,更可以师生合作或者生生合作。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教师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拼音,让学生学会了学拼音的方法。比如,在学完6个单韵母后,教师就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制作卡片,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制作。学生们可以拿着自己制作的卡片,过过“小老师”的瘾。使一些还没完全掌握好6个单韵母的学生得到了复习。学生不但掌握了这6个单韵母的写法、读法,还让学生们有了合作的机会,更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新教材中,拼音部分穿插了很多幅富有情节性的插图,并附上了很多儿歌来学习拼音。这也适应了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们比较容易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节课的拼音教学中都安排了插图,帮助学生认读音节。如:“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插图,让学生充分地看图,明确图意,启发学生。然后根据图意借助拼音跟读。这样对一些拼音拼读较好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提高作用。而对一些还没有完全掌握好拼音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意进行拼读练习。这样,在儿歌中学习拼音。不但可以在长期的巩固训练过程中得到感悟,并逐步提高拼音能力。而且拼音这部分的插图也是今后学生们进行口语交际的有力垫脚石。教学中,教师可以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说一两句完整的话,并在儿歌教学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游戏中学拼音

一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一节课,他们坐不了20分钟就开始走神。枯燥无味的拼音更难以让他们集中精力。而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学好拼音。这就需要靠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来刺激他们,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提高拼音的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给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是,“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以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好奇、好动的心理并乐于模仿新鲜事物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枯燥无味的拼音教学融入到游戏当中。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始终,学生学得有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轻松。在游戏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教学“b、p、m、f”这课时,在学完这几个声母后。就让学生用游戏来加强记忆。我分别做了四个这几个声母的头饰,请了四位学生戴上。游戏开始了:一天放学后呀!戴着b头饰的小芳回到家,坐在靠窗边的椅子上听广播呢。戴着p头饰的小东洗完脸后,端着盆子出来把水泼。碰上了戴着f头饰的小明,他们一起叫上了小芳到戴着m头饰的小强家玩“摸人”的游戏。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在游戏中巩固了汉语拼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游戏内容编成故事,用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来表达,加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做游戏,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拼音。游戏,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游戏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通过学生喜闻见乐的游戏活动,枯燥无味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了。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五、脱离方言,在“亲子”环境中学拼音

作为老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拼音学习,并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由于我任教的是沿海小镇,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很多家长自己都分不清拼音中的平翘舌音。有的家长甚至分不清“j、q、x”。这样的家长和孩子在用普通话交流时,反而会误导孩子的正确发音。记得有一回,刚开学,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学校报名注册,手续办好了,竟然礼貌地对我说“切切脑师”。我听了愣了好久,才明白她说的是“谢谢老师”,真是哭笑不得。以后每年在一年级的新生入学之后,教师都会及时地召开家长会,虚心倾听学生家长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并对他们的拼音基础进行摸底,真诚地与家长们沟通交流,努力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在家里跟孩子们讲话时注意自己的发音,并能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探讨拼音的正确发音方法。这样,学生回到家里也可以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跟爸爸妈妈一起复习,一起巩固。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们真正脱离方言,在一种温馨愉快的“亲子”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拼音。

浅谈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 第8篇

(一)教师教学过于随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对拼音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认为只要学生认真听,认真记就能够把拼音学会。拼音学不好的学生都是学生的自身问题。与教师的教学无关。

再者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当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要不就喊口令,要不就点名批评违反纪律的学生。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方法单一

因为学校都会要求教学要常规化,所以许多老师无论教什么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变得麻木。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一年级拼音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原因

(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足

1. 教师对学情不了解。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学前教育有差异,儿童的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上机械地让学生从零学起,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设计缺乏层次,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觉得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兴趣;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知识,对学习产生恐惧。

2. 教师没有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性地提问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当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就会认为全部学生都已经掌握,而不懂的学生都不会及时向老师提问,导致不懂的学生把问题越积越多。

(二)课堂实效性没有落实到位

1. 拼音教学与识字分离。

汉语拼音是识字工具,但是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一个教学误区,把拼音教学独立出来。拼音教学没有与识字教学相结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在短时间能记住相关内容。

2. 教学目标不明确。

很多教师认为拼音教学很简单,就是让学生会读,导致出现个别课堂知识容量太少或太多,这样的课堂不利于锻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二、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在教学的各环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热忱。每当学生掌握了一个字母、一个音节或一种拼读方法,我们就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向新的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

(二)让孩子快乐学习

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一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常常不能长时间集中。那么,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是学好某种知识,掌握某种技能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种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学习就会在一种愉快的状态下进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起来也就会全神贯注,特别投入,学习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三)拼音教学生活化

刚入学的儿童年龄小,没有定性,必须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感兴趣,感到好玩,他们才会投入注意,才会用心。

1. 把生活引入课堂

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如复习b、p、m、f时。我在课堂上出示以下实物教具:杯子、皮包、墨水瓶、发卡。同学们看到这些东西都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它们的名称。我适时地在黑板上写出b、p、m、f四个声母。我再问谁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杯子的杯中有声母b的音,皮包的皮中有声母p的音……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2. 让拼音走进生活

我们学习拼音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我在教读完声母、韵母后,让学生在自家的电脑键盘上认读。老师在课堂上也可准备一副键盘,让学生来给大家认读。这样让学生在不自觉地状态中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它们以后操作电脑打下基础。

3. 走出课堂

上一篇:物业管理工作“三部曲”下一篇:让孩子在玩色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