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设计例

2024-08-18

教学过程的设计例(精选8篇)

教学过程的设计例 第1篇

通常我们用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来简要说明教学设计活动的基本过程。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曾经是一个研究热点,提出来的模式不下于百种。这些模式都是对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理论的简化形式,适用的范围会有不同,有些适用于设计和开发课程级的教学系统,有的则适用于设计一个单元或一堂课的教学,有的则适用于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但这些模式大同小异,这里不打算一一列举,只给出一个一般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见图2)。

图2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确定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检验和评价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1.教学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鉴别出教育教学问题、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根源、确定解决相应教育教学问题的约束条件。教学分析又被称为学习需要分析,它首先解决教学设计活动的必要性问题,即确信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次要精确地界定教学问题,这需要依靠学习结果分析。学习者分析不但可以帮助教学设计者确定问题的根源,而且也为下一阶段制定教学解决方案提供非常重要的约束条件。制定教学解决方案的约束条件还包括教师的观念及能力制约、媒体材料的制约。要确定这些约束条件需要进行教师条件分析和媒体条件分析。

学习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所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便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教育教学问题!当然,确定“学习需要” 并不是学习需要分析唯一的任务。教学设计者还要通过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论证教学设计(即后续设计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解决了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以及在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下是否可行的问题。

(1)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期望的状态

主要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能力水平。这种信息可能来源于教学大纲,或者上级教育机构提出的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或者是某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或者以前教学未达到的目标(这种信息主要通过测试或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的方法获得)等等。要精确确定期望的状态,就必须从所期望的状态出发,进行学习结果分析,没有系统地学习结果分析,确定的期望状态将是模糊的。不同的人可能对这种期望状态有不同的理解。

<2>确定现状

主要是指确定学习者能力素质的现状。同样,要想精确界定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水平也必须首先进行学习结果分析。当前的能力水平也即是教学起点。

无论是确定期望的状态还是学习者的现状,都可以采用测试、编制调查表或问卷、观察和座谈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3>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我们可以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所列出的“差距”真的构成了教学问题吗?

“差距”是由于教学原因引起的吗?通过改进教学可以消除“差距”吗?

能否不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消除“差距”,如调整教学进度和时间,采用更好的教材?

最后,学习需要分析以下面这种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现状

期望的状态 差距 原因分析

(2)应注意的问题

获取的数据要真实可靠。

如果教学设计活动由一组人共同完成,那么必须保证小组成员对期望值和差距有相同的理解。

要以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以避免模糊描述带来的歧义理解。

教学过程的设计例 第2篇

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但是,可以从各种理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见下表,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可以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如图所示。从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中还可以进一步抽取出以下四个最基本的环节(或要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各种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构架上建立的。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序号 模式的共同特征要素 1 2 3 4 5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的阐明 学习者分析 学习策略的制定

模式中出现的用词

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分析、确定目的 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目标的详细说明,陈述目标,确定目标,缩写行为目标

教学对象分析、预测,学习者寝能力评定 安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策略的确定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教学资源选择,媒体决策,教学材料开发

试验原形,分析结果,形成评价,总结性评价,行7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为评价,反馈分析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前端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设计教学方案阶段和评价与修改方案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ss,J.)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现在前端分析已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需要分析就是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等方法,找出学习者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就是在确定好总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借助于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学习者所需学习的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并能确定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好基础。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获得成功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很好的分析,以学习者的特征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学习教学内容之前所具有的初始能力,并确定教学的起点。其中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那些会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主要侧重于对学习者整体情况的分析。学习风格分析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习者在信息接受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了解他们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等。

(二)学习目标的阐明和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

通过前端分析确定了总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并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基本确定了教与学的内容的框架。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这就需要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并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学习目标的阐明就是要以总的教学目标为指导,以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为基础,按一定的目标编写原则,如加涅、布卢姆等的分类学,把对学习者的要求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并使这些目标形成相应的目标体系,为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要编写相应的测试题以便将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阶段

教学策略的制定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当地的条件等,来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媒体。教学顺序的确定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要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示范一模仿法等不同方法的选择,来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传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授课、小组讨论和个别化自学三种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各种教学媒体具有各自的特点,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媒体特性以及实际条件等方面,运用一定的媒体选择模型进行适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对象等来确定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存在着能适用于所有目标、内容、对象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阶段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就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然后实施。最后要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即进行教学评价。包括:(1)确定判断质量的标准;(2)收集有关信息;(3)使用标准来决定质量。具体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阶段,就是要依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方法,分析学习者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修改。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四个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这里应强调说明的是,我们人为地把教学设计过程分成诸多要素,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发展和掌握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技术。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出发,保证“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间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另外,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涉及的如环境、学习者、教师、信息、媒体等各个要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应在学习借鉴别人模式的同时,要充分掌握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根据不同的情况要求,决定设计从何着手、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设计工作。

教学过程的设计例 第3篇

报关员是联接报关企业与海关的桥梁, 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海关的通关效率。研究报关实务的课程设计, 可培养“零距离上岗”的报关人才, 可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各项海关管理制度及各种不同货物的通关程序。

本设计方案以报关工作过程的准备、实施、结束的主线, 先从海关的对报关企业的资质及从事报关的相关行业 (如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以及报关企业) 的管理制度入手, 以宁波的一家报关公司——环球国际货物运输公司为例, 让一名刚毕业进入报关行业的学生来办理该公司的报关资质, 然后将该学生设计为该公司的报关员, 办理各类不同货物的报关。又由于报关员代表企业与海关沟通, 报关的环节即为报关员与海关发生的业务环节。因此在报关工作任务学习领域中, 分别假设以两种学习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是报关员的工作任务职责, 一种是海关人员在处理相关报关事宜的工作任务职责。

在各类学习项目实施的同时, 可以使学生掌握报关与海关管理制度、报关与对外贸易货物管制制度、报关员如何办理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费的缴纳、机电货物、废品等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流程、各种类型报关单填制、商品编码等知识, 为将来从事对外贸易、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报关的相关规定、海关报关员以及报关企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货物通关的流程, 能良好地胜任报关员工作。要求学生具有报关企业资质办理的能力、正确归类各种海关商品的能力、对进出口税费 (关税、增值税、消费税) 的计算与缴纳能力、报关单的填制能力、各种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流程操场作能力等等。该课程设计将工作任务过程溶入其中, 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了符合报关工作特点的教学方法, 与目前的课程设计作比较, 创新之处在于, 教学目标不只停留在“报关员资格证书”获取上面, 主要关注学生的工作技能。课程进度设计课程贯穿着整个工作过程, 以进口学习领域和出口学习领域为主线, 将各个教学内容及教学项目拆分为各个子项目,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一、建设思路:

以“行动导向”为主题, 围绕确定的课题, 深入海关、深入货运公司或报关行、通过对“进、出口报关”过程中的前期准备阶段及相关程序等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如下

(1) 工作任务的背景

(2) 需达到的技术要求:要求学生了解….., 掌握……, 学会…….

(3) 所需要设备、材料等条件

(4) 终极目标:掌握

(5) 促成目标:

会独立…..

会掌握……

(6) 任务辅导:

二、总体框架设计

三、工作任务设计——报关前准备工作

报关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报关实务工作过程中的第一个学习情境一, 在课程的开始, 可先向学生说明该项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该掌握哪些知识, 具备哪些能力。

(一)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向海关办理报关注册登记手续;能描述货物基本报关程序以及海关对报关企业的管理制度。

知识目标:了解海关的产生与发展、报关的范围与内容, 理解报关与通关的区别, 掌握海关对报关单位的分类管理、报关员的记分考核与内容。

接着运用学习情境设计项目, 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项目引入:

(二) 项目引入

何苑是一名刚刚进入宁波环球国际货物运输有限公司的高职毕业生, 她所在的公司是经国家交通部批准成立的一级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可以进行海运、空运、陆运运输、进出口通关, 仓储、拖卡等一条龙的服务, 是宁波市货代协会成员和宁波报关协会会员。公司下属有进出口货运代理部、进出口代理部、大型集卡车队和进出口通关部, 还配备多个设施齐全的的大型物流仓库堆场, 为广大托运人提供集装箱整箱国际国内海运或多式联运、拼箱海运或多式联运、国际国内空运以及包括清关、派送、仓储、库内加工在内的物流一体化服务。该公司注册证书:宁关字第33243533555号,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现有专职员工56人, 在海关注册备案的报关员22名, 总部设在宁波, 在宁波北仑、宁波保税区、宁波镇海海关均设有办事机构。何苑进入了进出口通关部, 由王经理指导她开展业务。但何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点疑惑, 自己所在公司与一般的进出口公司有什么不同呢?有些进出口公司不是有报关员吗, 为什么还要委托宁波环球国际货运公司报关呢?何苑现在拥有报关员资格证, 可以代表公司报关吗?

学生带着对上述工作情境中专业知识点的疑问, 由教师对情境中的专业知识进行介绍, 链接相关知识。

(三) 知识链接:

接下来, 对报关的一些概念性知识, 如报关概念、报关单位、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制度、报关员作介绍;并对报关单位和报关员注册及执业范围进行比较, 阐述了报关单位、报关员的法律责任。

介绍相关知识结束后, 即可由教师安排工作项目给学生进行操作, 对报关的专业技能进行操作。

(四) 工作项目:

宁波致达有限责任公司是新成立的企业, 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 5月份在广交会上获得订单, 打算出口电子产品到美国市场, 但宁波致达公司目前还没有获得进出口经营权, 也没有获得报关权, 6月份公司就要从宁波出口电子产品到美国, 该如何办理相关手续。宁波致达公司向宁波环球国际货物运输公司咨询并在其帮助下办理了相关事宜。

王经理和何苑指导致达公司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任务1;进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登记;

任务2:进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任务3:进行海关注册登记;

任务4:进行出口企业 (退) 免税登记;

任务5:进行进口购汇和出口核销登记;

任务6:进行商检登记

任务7:准备报关

操作示范:

第一步:根据工作任务1, 进行电子口岸登记, 进入

http://www.nbeport.gov.cn/eportportl/index.jsp.

宁波电子口岸 (www.nbeport.gov.cn) 是一个为政府单位、外贸和物流各相关单位提供各部门统一的信息平台, 它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 可以通过网上办事、联网资料交换、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和政府效能评估等主要功能, 减少单证输入和传递的环节, 实现电子信息通畅流动, 从而提高大通关速度和效率, 为宁波口岸大通关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第二步:根据工作任务2, 进行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备案登记。

致达公司到所在地宁波市外经贸局办理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的备案登记手续, 并提交了备案资料: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国、地税正副本;企业法人身份证件。宁波市外经贸局在收到材料后办理了备案登记手续。

第三步:根据工作任务3, 进行海关注册登记, 以取得报关单位的合法身份。

致达公司到宁波海关办理注册登记, 提交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复印件;企业章程复印件;税务登记证书副本复印件;银行开户证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报关单位情况登记表。

宁波海关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 获得了企业的10位海关编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

第四步:根据工作任务4, 进行出口企业退 (免) 税登记, 并开通网上出口退税远程申报系统。

第五步:根据工作任务5, 进行进口购汇和出口核销登记, 并开通网上核销功能。

致达公司到宁波外汇管理局办理进口购汇和出口核销的登记备案手续, 可以在电子口岸进行核销单的申领、备案、交单、核销等事务的操作。外汇管理局网址为: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第六步:准备报关。

因致达公司是初次出口, 没有选择自理报关, 因为要物色报关员, 并为其办理注册手续, 时间不够。所以致达公司选择了委托宁波环球国际货运公司来进行报关, 填写了报关委托书。

四、结论

学生通过上述工作任务过程的项目实施, 从进入电子口岸执法系统进行登记, 接着进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海关注册登记、进出口企业 (退) 免税登记、进口购汇和出口核销登记、商检登记, 完成了报关前的准备工作, 使学生掌握了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向海关办理报关注册登记手续的能力, 达到了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晓雨、刘朝禄、刘灿国:《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技术教育》, 2009年第35期。

[2]张静之、刘建华、张佩芳:《基于“任务引领”的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第8期。

[3]周惠娟:《“行动导向式的”〈报关实务〉课程设计》, 《消费导刊》, 2008年第19期。

数学过程性教学例谈 第4篇

案例: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教师:如图1,船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AC的距离为600m,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B的距离?

学生1:思考提出测量角A,C

教师:若已知测得∠BAC=75°,∠ACB=45°,要计算A、B两地距离,你有办法解决吗?(图1)

学生2:画一个三角形A'B'C',使得A'B'C'为6cm,∠B'A'C'=75°,∠A'C'B'=45°,量得A'B'距离约为4.9cm,利用三角形相似性质可知AB约为490m。

老师:对,很好。 △ABC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精确计算AB呢?

学生3:过A作AD⊥BC于D如图2,把△ABC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于是有:

过A作AD⊥BC于D。

学生7:分三种情况: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

(学生顺利完成证明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较为充分的体现了数学自身发展的轨迹:一般—特殊—一般,使学生悟到数学是在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并通过解决问题使自身不断完善;二是关注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展,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知识体系才能被内化。如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也许他会计算和应用,但缺少分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最核心的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 第5篇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直到一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有时也对综合课程(或几门相关课程的组合)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设计。上节课给出的两个模式虽然包含了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可以作为教学过程设计的参照,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不大方便。为此,在这里给出更为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便于大家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践。(一)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

在上一节课中,为了分析的方便给出了两个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自己讲授的课程从整体上有所把握,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才会去考虑各个章节教学的具体形式,是采用课堂教学还是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去进行基于“教”的教学过程设计或者基于“学”的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便于操作,我们把上述基于“教”的教学过程设计和基于“学”的教学过程设计结合起来,便得到了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如图3.3所示。图3.3 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它们是有一定的顺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学科教师接受的教学任务都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因此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拟定课程总教学目标,在对教学内容、学习者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框架、各知识点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各知识点所需教学资源列表,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等)。然后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决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适合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给出各节(课)和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媒体(资源),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和评价工具;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给出学习活动主题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选择学习策略、学习资源,设计自主学习活动过程和评价工具(多学科综合学习可以按自主学习活动直接设计)。最后,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学习活动实践,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和修正。

图3.3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的具体化,是指导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实践的依据。因此,大家应该能够熟记该操作程序,并在实践中熟练应用。2.教学过程设计操作程序的简化形式

为了便于初学者和普通学科教师初步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我们把图3.3简化,形成教学过程设计的简明操作程序,如图3.4所示。(a)适合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教学过程设计简明操作程序

(b)适合于自主学习活动形式的教学过程设计简明操作程序 图3.4 教学过程设计操作程序的简化形式

图3.4(a)适合于课堂教学形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课程都有课程标准。它既是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又是从事教学的依据。因此,作为教师进行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就可以从熟悉课程标准开始,而不必再进行社会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当进行适合于课堂形式的教学过程设计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总教学目标,然后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习者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五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传递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策略;第六步,选择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环境。必要时,还可能需要对媒体、资源和环境进行设计和开发;第七步,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包括课型、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第八步,设计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包括检测题、评价量表,以及调查问卷、观测记录表等;最后,运用上述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并作出形成性评价。根据反馈意见,对教学和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当单元教学或整个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进行总结性评价。图3.4(b)适合于自主学习活动形式。从学习需求分析出发,当有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需要时,首先要确定学习活动的主题;然后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有时是单学科、有时是多学科),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习者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拟定本次活动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经常以期望完成的任务和学习成果来表述;第五步,根据学习活动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学习策略,包括情境创设、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第六步,选择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工具。必要时,还可能需要对学习资源和环境进行设计和开发;第七步,设计自主学习活动过程;第八步,设计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包括范例、评价量规,以及调查问卷、活动记录表等;最后,由学习者按照上述设计方案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并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作出形成性评价。根据反馈意见,对学习活动和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必要时,可以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及分析 第6篇

杨永根

江苏省姜堰中学

225500 联系电话:*** 邮箱:snynge1971@yahoo.com.cn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是新课改及通用技术学科特点的要求,是“双主教学”理念的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是一个系统,任务驱动教学有基本过程及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

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中的不同模块、主题及课时的学习任务,选择使用确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1]。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建构相关的新知识,同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配合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是笔者就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部分内容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及分析,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在“设计的一般过程” 中的应用

教材以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为案例,使学生了解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但这部分内容,学生一看就懂,容易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和学生交往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不太满意,便产生了使学生主动设计课桌的想法。结合本节知识点以新型课桌的设计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过程简要如下。

创设情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同学的不良坐姿,课桌上杂乱的形象。教师提问: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严谨学习养

成,有些原因是一些同学主观上没重视,也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根据上节课所学人机关系原理,分析交流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桌还有那些不合理得地方?没有处理好哪些关系?

经过老师引导,特别是老师说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主动极参与,踊跃发言。学生甲:没有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高个子男同学做作业时腰要趴的很低,且档板下空间小,腿放不下。学生乙:没有考虑人的静态要求和动态要求,课桌面是上翻式的,打开时要一只手撑着,另一只手取东西,效率低。学生丙:桌面上的文具如笔等容易掉,特别是从桌内取东西时。学生丁:课桌较重,调座位时搬运不方便,且易损坏课桌。

深入引导:同学们能否设计出我们理想的新型课桌呐?当然,在现在条件下不可能给每位一张老师用的办公桌,请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组交流,提出我们新型课桌的具体设计要求,功能、成本、尺寸等。我将学生交流结论整理如下:①考虑适合不同身高的同学使用。②便于存取学习用品。③欢迎增加一些附属功能。④结构稳定、大小和现有课桌相近、成本适中。

如何才能使学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课桌呢?首先,我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课桌图片,同时学生相互交流各种场合曾见到或使用过的课桌。接着,讨论刚才各种课桌的优缺点,同学们更喜欢那种。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设计分析的方法,从收集信息开始,然后是设计分析和方案的构思,介绍课桌常见的材料、结构链接的方法、节约成本的途径。

方案的呈现、筛选是设计的重要过程,设计的交流是设计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这也有助于设计的测试、评估及优化。教学中设计活动:首先,小组合作构思出理想的课桌,并由一位有一定绘画水平的同学用草图形式表达,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然后,班级体交流,由小组推一名代表将该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做介绍。

班级体交流是本节课最精彩之处,学生们发言积极,表达大方,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中肯的方案。甚至,有些方案超出老师的想象,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学生提出的方案或建议有:①课桌高低不一,不美观。个子高的同学,可适当降低板凳高度。腿放不下的原因是课桌下层挡板过低,可将下挡板做成阶梯式的,外浅里深。况且现在大多课本是16开的,可竖着放在桌里,取用也方便。②在桌面下加一活动支架,打开桌面时支着,放下桌面时支架折起。③对防止物品从课桌掉下,方法更多,有加防滑纹的,有加档板的,有加文具小机关盒的。此外还有,桌底装轮的,将武侠小说中机关的想法应用到课桌中,科幻读物中前卫设计等等。对学生提出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加以评价,激励

学生的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体验了设计的一般过程。

因为时间关系和实际操作困难,我们没有让学生课堂制作课桌模型或原型,而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方案交给学校总务部门制作。最后,总结出设计的一般过程规律,提出新的任务:不少寄宿生晚上到宿舍还想再看会而书,缺少合适的桌子,请你帮助设计一款。

三、案例评析: 1.创设教学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任务驱动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完成任务。任务完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这两案例设计均从创设情境入手,没有教学情境,任务驱动教学将无从谈起。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答案的多元性[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的意见较大,有切身体会。以此为任务,可学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设计表现图一节”设计游戏,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肢体语言、图像等也是技术语言,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技术语言的快乐。2.教学任务的内容

“任务”在词典中解释为:负担的责任或交派的工作。这里的“任务”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的具体形式可以是:问题讨论、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甚至应用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任务是载体,任务中所蕴含的知识是目标,关键在巧妙设计,变外驱为内驱。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讨论现有课桌不符合“人机关系”的地放,提出新型课桌方案等,这些任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及使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任务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的案例本身就是任务的设计,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将“任务”简化为老师让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也不能将“任务”狭隘理解为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凡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均可设计成“任务”。因此,任务是一个教学设计系统。对教材的处理,源于教材又不照搬教材,关键是体验教材的理念,案例可重新组织。3.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做到难易得当,突出知识的整体框架,不拘泥局部细节,而使教学过程钻牛角尖。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重点是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课桌的设计仅是载体,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不必要对课桌设计的细节做太多的要求。教师不应将所有任务一次全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否则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是一项大的任务,如新型课桌的设计,也应参照课本设计的一般要求,层层推进。4.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加强信息的反馈,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如在“设计表现图”一节,据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对绘画感兴趣,问题是对立体图形绘制缺乏相应的认识和练习,所以我设计师生多人比赛徒手画立体椅子,在此基础上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表现手法。同时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及时确当的教学评价的实施,评价是以有利于肯定和激励为主,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怪异设想不能简单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及时确当的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把所学会的知识系统化。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的设计例 第7篇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第一节

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的重点之一。它既是前两章知识的运用,又是后几章的总指导。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制作模型或原型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中要把各个步骤讲清楚,每个步骤不必讲得太细。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分组讨论和亲自制作模型及课堂测试、评价等活动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4.掌握设计的方案构思方法,初步培养制定方案、制作模型的能力。5.体验模型制作的过程,感受测试成果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方案的制定和模型制作。难点:方案的构思和呈现。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小凳模型和原型。教学过程:

一、导言:

大千世界,万千事物,一切自有其生长的过程,一切自有其生长的机理。人类的设计也是如此。动态而有章可循的过程、开放而有规可矩的原则,是人类设计生生息息、不绝江河的重要保证。

二、新课引人:

展示上届学生制作的模型或原型(凳子、小房子、轮船、坦克、步枪)

分组讨论、交流:如果这些作品是你制作的,你在制作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总结:选择材料。在材料上画出各部件图。加工各部件。粘合各部件并组装。

三、教学过程

1、发现与明确问题

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他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开展各项活动。因此,设计必须从调查需求、分析信息、发现与明确需要解决和值得解决的问题开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项目,明确设计要求。

马上行动:阅读陈晨等同学在设计的发现与明确问题阶段所进行的工作,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环节和具体工作内容

(1)调查需求:组成小组,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并进行实际调查。(2)分析信息:对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各统计结果绘制成相应的图表。

(3)确定项目:进行讨论,确定便携式小凳作为设计项目。

(4)设计要求:

1、结构简单、稳固,易于制作;

2、自重 轻,体积小,携带方便;

3、成 本不高于5元。组织同学讨论并完成“马上行动”。

2、制定设计方案

(1)收集信息:通过用户调查、专家咨询、查阅图书资料、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浏览互联网等。(阅读陈晨等同学收集信息的情况)

(2)设计分析:面对收集到的信息,要根据设计要求,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可能的解决办法。(阅读关于便携式小凳的设计分析问题)(3)方案构思:方案构思是设计过程中最富有挑战性的环节,它要求我们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设想。(阅读关于:材料、结构、连接方式的资料)(4)方案呈现:构思过程中产生的设计想法常常是模糊的,零散的,要用草图将其视觉化和综合化。(展示课本A~D方案草图)

(5)方案筛选:当多个设计方案产生后,就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对这些方案进行筛选。(如:方案C1、2、3)同学思考并回答:

在学完“技术的专利性”后自己所设计的作品是怎样制定方案的?

3、制作模型或原型

一般情况,模型或原型制作包括两个阶段,即绘制图样和制作模型或原型。

4、测试、评估及优化

测试:测试的目的是检验产品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在结构和技能否达到 预定的设计要求。(技术试验)

评估:在测试的基础上,还要对设计方案和产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这种评估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

优化:为了优化设计方案,既要分析测试和评估的具体的记录,也要重视对公众意见的调查,以明确改进的方向。(公众:专家、用户、潜在用户。)增加结构强度、美化外观。

马上行动:(展示上届高一3班王旭东同学制作的房子模型。并组织讨论)

5、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正确使用和维护既可使产品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需要设计产品使用说明书(展示课本便携小凳使用说明,并总结简单说明书的构成)

1)、产品简介 2)、产品构成 3)、技术指标

4)、使用方法 5)、注意事项 6)、使用范围(便携式小凳使用说明书)总结:

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一项具体设计中,有些阶段或步骤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步骤之间则可能出现一定的循环。我们不能将设计的过程简单化、模式化,应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

四、练习与作业

1、教材56页的讨论题,请大家认真讨论。

2、练习第2题留为作业。教学反馈与反思

通过预习制作模型的过程和课堂上的测试、评估及对原型试坐的体验,使学

生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初步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也对学习通用技术有了很

教学过程的设计例 第8篇

一、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透彻领悟新知

地理知识具有组成要素多、时空跨度大、综合性强、逻辑体系完整等特点, 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 还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经验和活动, 不再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导致教材中有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甚了然。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没有条理化地分析各种区位因素, 也未详细阐述这些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而是以“活动”、“案例”等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和理解新知内涵, 建构合理的、便于自己运用的知识体系。

“过程”1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理解具体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教学片断: (1) 在1985年“昆山市地图”上指出研究地点甲村 (距市区较远) , 启发学生推出甲村当时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出示“水稻习性”资料, 引导学生据此讨论、推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 (2) 呈现宁夏平原和贵州某山区的气候资料, 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 推测两地是否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3) 出示“中国水田分布图”,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实际情况与上述结论“相悖”:半干旱的宁夏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水稻, 湿润的贵州某地水稻种植面积却很少; (4) 出示两地地形、水系图, 启发学生推出形成这种“异常”的因素分别是水源和地形。

这样, 让学生在从本地到外地、由正常到“异常”的探究过程中, 主动观察、比较、质疑和分析, 进而深入理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2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以甲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同“过程”1, 从甲村早期的水稻种植业发散开去, 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步步联系和区别各种自然区位因素。第二部分, 出示2010年昆山市地图, 让学生从中找出甲村 (离城区很近) , 组织学生讨论甲村此时应该发展的农业生产类型 (蔬菜、花卉生产等) 及原因, 引导学生在比较、联想和分析过程中, 逐步“发现”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 并透彻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这样, 随着教学过程的层层展开, 教师不断启发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推理, 自主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 使教学内容逐步丰富起来, 知识联系逐渐紧密起来,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学生自己发现、重组和创生出来的, 能灵活运用到新情境中, 而体系的建构过程又反过来深化了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全面提升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地理能力的内涵丰富, 如图像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等, 而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和学习特点的能力包括“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空间定位及空间分布格局觉察能力, 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 地理想象与预测能力”。另外, “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 以及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也属于地理能力的范畴。这些能力因分类不同, 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关系, 它们的形成都是长期积累、内化的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操作、探究、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过程中, 全面发展各种地理学科能力。

“过程”3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提高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整节课中,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信息,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以“迁移探究”环节为例: (1) 教师提供新疆的地形、气候、景观图和文字资料; (2) 8个学习小组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自由提出问题; (3) 师生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在上述过程中, 提问方和解答方都要从材料中找出设置问题或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都要对相关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 有助于发展学生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都要对选取的信息加以综合、解释与应用, 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显然, 这种学习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过程”4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生成地理问题意识和能力

教师既注重提出问题, 又重视导出学生的质疑。仍以“迁移探究”环节为例:教师未提出一个问题, 而是运用图、文信息创设充满矛盾的教学情境, 如“在新疆, 不时可见沙漠、绿洲紧相连的奇特景观, 甚至在少数地区出现了水稻田;以哈密瓜、吐鲁番葡萄为代表的瓜果特别甜, 新疆的棉花数量、质量都超过了华北地区, 居全国第一”。然后, 组织学生探讨其中的部分问题。

这样, 先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困惑、形成悬念, 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干旱的新疆为什么能发展种植业?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新疆的水稻种植业应如何发展?”等等。再通过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这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生成性的学习过程, 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成长。

“过程”5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学生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演变情况, 并鼓励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干一点农活, 引导学生在参与“做”的过程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根据各地条件, 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做出判断和预测。例如:教学“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时, 教师不是直接说明A村在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类型, 而是让学生根据“昆山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A村离昆山市区距离的变化、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等资料, 结合课前调查, 推测该村农业生产的演变情况并分析原因;然后,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和当地农民, 大致规划该村农业的发展方向, 再对其合理性进行比较、评价。这样, 让学生在反思自己和他人观点的过程中, 对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想象与预测, 对人类活动做出理性选择, 为学生将来以文明的方式参与生产和生活奠定基础, 进而引导学生在模拟“行”的过程中增长实践智慧, 形成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灵活掌握方法

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是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基础。地理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般的学习方法, 如记忆法、比较法、计算法、图表法、质疑法等;要启发学生掌握地理的科学方法, 如地理观察法、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分析法、野外调查法、地理实验法等;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学科的思维方式, 如地理综合思维、区域差异思维、地理空间思维等。这些方法 (方式) 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学生要通过实践、运用和反思的过程才能透彻领悟,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 掌握这些方法的使用步骤和要领, 并通过灵活运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 使之得以活化、内化。

“过程”6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地理观察法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先后呈现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水田分布图、中国地形分布图, 新疆和昆山相关地图, 多幅农业生产景观图, A村与昆山市区相对位置及其农业生产变化示意图;并指导学生明确对每幅图的观察任务, 有序开展对比观察、重点观察, 合理表述观察和思考的成果。

通过上述过程, 学生间接观察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分布, 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规律, 使他们不仅获得了感性知识、巩固了已学知识, 还学会了地理观察的方法。

“过程”7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区域比较和综合分析法

教师呈现太湖平原、宁夏平原、贵州某地的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对三地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在“迁移探究”环节, 教师出示新疆的图文资料, 引导学生在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潜在地将新疆与前面涉及的区域进行比较, 并综合新疆的各种自然要素特征, 推出当地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主导因素。

这样, 让学生在不断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 以及综合某一区域多种地理要素特征的过程中, 逐步学会区域比较分析法和区域综合分析法。同时, 在对这些区域的差异、联系及其原因加以描述的过程中, 提高分析、比较与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

“过程”8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空间思维方式和整体思维意识

教师运用了多种静态地图, 引导学生在读图、析图、用图的过程中, 逐步明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呈现我国水稻种植业分布区域的变化, 以及昆山A村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进而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直观观察和抽象联想过程中, 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形成空间思维方式, 提高对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

教师多次鼓励学生总结农业生产与各种区位因素的内在联系, 如引导学生体会“某个农业区位因素 (如市场) 的变化, 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让学生在理性归纳和潜心体验过程中, 认识到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 逐步养成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整体思维意识。

四、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主发展情意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 其次是科学获知”。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进步, 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其前后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而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无不是逐步生成和优化的“慢”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彰显“过程”目标的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沉浸在充满积极情感因素的学习过程中, 不断受到感染、产生体验、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获得内在的精神发展和人格成长。

“过程”9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祖国之情

教师运用大量鲜活的图片和优美的文字, 既有昆山本地硕果累累的万亩葡萄园、鲜艳欲滴的花卉生态园、碧波荡漾的水产养殖场, 又有祖国各地广阔清新的大草原、金色温暖的油菜地、洁白优雅的棉花田, 让学生在欣赏绚丽多彩的农业风光过程中, 直观感知色彩美、形态美和意境美。在探讨贵州某地水稻种植业的过程中, 教师出示多幅云贵高原上阡陌纵横的梯田景观 (如图) , 其优美的曲线、壮观的场景构成了浓墨重彩的画卷, 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视角冲击, 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接着, 教师提出“这些优美的景观都是我们希冀的发展方式吗?”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 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理性思维美, 有效达成地理学习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和谐统一。

这种学习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探索地理规律的心理需求, 激起学生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 形成关注农业的意识和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过程”10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基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特点, 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 探究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及其导致农业生产的演变,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思考和判断过程中, 领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 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合理利用土地的资源观、人类活动不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观, 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增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过程”11及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和自信感

上一篇:秋天落叶的伤感句子下一篇:致全县学生家长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