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治理案例

2024-09-08

基层社区治理案例(精选8篇)

基层社区治理案例 第1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一是部门垄断现象加剧,项目分级处理及其所造成的效率的低下,其次是基层社会人员独立性、社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基层社会人员的个人理性增强但是公共意识却在逐渐淡薄,再者是政府的行为活动多但是基层社会的行动却少,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不协调,从而造成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最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力度与城镇的差距过大,这使得农民都进入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2)脱节问题:

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方面脱节,即重视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中的发展而忽视政府部门横向的协调,从而出现有关部门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冲突。①其次,基层部门组织建设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脱节,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居委会建设却忽视基层民间组织的培育,出现社会公共意识缺失、社会独立化问题,再者是社会行动与政府行动脱节,过多依赖政府组织的参与却忽视社会组织参与,出现社会力量不足、治理效率严重低下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

(1)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原则,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并实现群众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满足基层社会人员的需求。②(2)协调发展原则,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同时要注意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变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发展基层社会,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3)群众自治原则,在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居民自治,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决策。(4)例行法制原则,明确职责,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部门应在恰当的地方履行职责,同时划分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使他们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5)创新性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寻找新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力度,使管理组织成为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基层管理主体的职责必须十分明确,在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方面上,划分清楚其权利范围,实现清晰的治理环境和职责范围,在最大程度减少除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责错乱的现象。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敏感话题方面,社区承担的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同时,必须使群众得到明确的回复。使其在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居民委员会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切实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分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遵循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多元化,有效解决群众问题。

高峰镇社会治理创新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高峰镇在制度上有创新性的发展:首先建立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群众可以参与公论评议,其次邀请案件承办方人员、公论评议方人员和与之有关系的人员,再者要做到案件的清晰分析:弄清案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要求、所持依据等;弄清这方面的办案领导和知情人的看法;弄清案件有关人员的家庭主要成员、亲朋好友的基本情况;弄清涉案有关法律、政策、道德规范、法规等。最后在此平台上,通过讲述事实,看道理,谈依据,就地协商解决问题,通过道德、亲情甚至是司法调解。

结构创新:(1)在社会发展中,采用包容性的理念和发展观,通过吸纳众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从而扩展服务方向,满足不同性质的、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趋势。(2)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通过不断地扩展和优化,已经产生实质性的发展。③比如继续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融合相同性质的不同组织,促进其共同发展。在枢纽型组织的周围发展不同类型的组织,促进效率的提高。(3)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合作治理的方法提高效率。以政府项目为载体实现合作治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高峰镇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实行基层社会自治的模式

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由原本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重新建立新的职责关系,促进现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完善。从以往基层社会权力从上至下的垂直结构到现在的上下互动的模式,完善了组织体系的内容。调动基层社会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其转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首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④使其有序快速的进行,它不仅是基层社会发展必要的方式而且是基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加强政府向基层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育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氛围,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

4.2

基层社会的多元化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的极大转变,要求在其治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选择,转变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同样趋于多样化。⑤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多元化让我们引发思考,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必然选择。

总结

在日益增长的经济环境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创新中,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不能局限于行政和社区方面,如果只调整政府部门的权利关系,而不看重社会的权利关系,这样会造成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效率的低下。在协调基层社会内部组织之间职责关系的同时也要调整外部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职责范围。配套的组织体制改革可以衔接政府与社会的行动。基层社会自治和多元化的治理与政府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并不反对政府对其公共服务的管理,但政府的管理职能必须以其为前提和基础。高峰镇政府在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着自身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基层社区治理案例 第2篇

一、组织领导

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张正佳任组长,副主任丁强任副组长,汤培富、王桂生、刘训进、张凤峰、李巧英、刘兴凤任成员。

二、整治内容

(一)市容秩序:对农贸市场街巷环境进行清理,取缔市场商户非法占道经营、乱摆乱占行为;清理店外牌(灯箱);按照规定拆除市场周边乱拉蓬布、乱搭乱盖的各类违章建筑;疏通市场周边的消防通道,取缔影响市民生活环境的经营户小吃摊等脏乱点。

(二)环境卫生:组织人员对市场三个大棚进行全面清理,尤其是肉类和鱼类大棚路面油污的根除;清理前期雨污分流施工后余留的各类工程垃圾;更换路口破漏垃圾桶和窨井盖;清洗“牛皮癣”和墙体“涂鸦”。

三、实施步骤

部署动员(10月26日——10月31日)分析当前农贸市场及周边背街小巷管理现状,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找出问题源头,针对性制订专项整治方案,研究下步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宣传环境整治相关管理规定,细化定人定责,突出“钉子户”、“邪头户”难点对象的查处。

集中整治(11月1日——11月30日)分批次对市场管辖门面房、棚区摊位进行“瘦身”整治,严厉制止占道经营、门(摊)前堆放杂物等溢摊行为;对路面卫生进行“洗脸”除脏整治,增置大型号垃圾桶,更换破旧窨井盖和路牙;两侧停车场及十字路口增设交通劝导员,疏导过往车辆和规范停车场管理秩序;店面招牌拆旧换新,统一大小和位置,清除安全隐患。

巩固提高(12月1日——12月31日)总结整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强化定人定责制度,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管理台账,对所有经营户建档监督,突出管理成果的良好延续性。

四、建立市场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

要做到把背街小巷整治与经常性的日常监管相结合,克服“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落实定人定岗普查制度,并定期开展集中清理活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市场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克服“遇蛮服软”、“人情管理”等不负责行为,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把专项整治工作以及长效化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工作要求

1、重视整治中的宣传教育工作,注重整治技巧,讲究方法,避免矛盾激化。

基层社区治理案例 第3篇

社区网格化是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以社区主要路段与生活小区为基础单元,依据路段状况、小区面积、居民人口、驻社区单位、门店数量等具体社情,将社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在区(市、县)—街道(镇)—社区三个层级下增加“网格”这一个新的层级,使之成为社会管理最基层的单元。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以“责任制”为依托,以社会各类人的管理为重点,综合考虑“地、物、事、组织”等因素,通过在每个网格配置相应的责任人,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方式。网格化是社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完善组织体系,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社区人员和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下放事权,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变过去被动应对问题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佛山市南海区借鉴上海、杭州等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把社区网格化管理从城市延伸到城郊、乡村,开展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试点,探索新型城乡治理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南海区开展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主要做法

2014年2月份,南海区在狮山镇、大沥镇和里水镇共选取10个社区,实施“社区网格化治理”综合试点工作。

(一)广泛发动,凝聚推进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共识。

为大力推进社区网格化治理,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新机制,南海区委、区政府在赴上海、杭州和芜湖学习先进地区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先进经验后,专题研究部署。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各部门、镇和社区充分认识到社区网格化治理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工作新共识,营造推行社区网格化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规制,有序推进社区网格化治理试点工作。

印发了《关于实行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网格化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关于规范智慧城市管理指挥(应急)中心及社区网格化统一标识的通知》、《社区网格划分指导原则》、《社区网格化治理运行流程》、《社区网格工作人员整合方案》、《社区网格员管理办法》、《社区网格员考核实施细则》等试点指导意见,有序推进试点社区开展网格化治理工作。三个试点镇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试点实施方案。

(三)搭建平台,规范社区网格化治理运行机制。

南海区按照“管理便捷、无缝衔接、一格多用”的工作原则,合理划分网格,将10个试点社区按照商住区、工业区和混合区等不同类别,划分为92个网格。明确网格员工作职责,按照“1+2+N”模式(1个网格长,至少2个网格员,N个志愿网格信息联络员)设置网格工作团队,共配备网格员(主要为社区干部及工作人员)共288名。梳理社区网格任务清单,将涉及22个部门220项社区网格化治理巡查任务清单化。明确网格事件的处理流程,按照“信息收集-任务派遣-任务处理-结果反馈-核查结案”五步闭环式的流程,处理网格事件,形成规范的网格化运行机制。

(四)研发技术,构建社区网格化智慧型治理。

南海区积极探索社会大数据管理。根据社区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人口基本信息、房屋基本信息、单位(组织)基本信息三类社区基础信息登记表。目前,各试点社区正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掌握网格内的商户、居民、店铺、单位等基本信息,为大数据工作打下基础。同时,研发了“南海区4G伺服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开发了简单实用的网格员手机终端APP,构建了区、镇、社区三级实时联动的后台管理系统,并运用GIS地理信息云服务,统筹共享信息资源,对相互关联的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全区各类信息在社区层面的集中、集约管理。

(五)培训队伍,建立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人才支撑。

重点开展网格化业务培训和信息系统操作培训。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任务清单,对社区网格员进行了业务培训,继续强化镇级网格工作队伍骨干培训和进一步开展巡查业务培训等工作,对试点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了网格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培训。目前,各试点社区已根据培训的要求,开展社区网格巡查工作。

南海初步建立起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南海区通过实施社区网格化治理试点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基层社区从“线治”到“综治”的有效途径。

(一)初步搭建网格化治理新框架。

社区网格化治理探索了“查办分离”的基本工作机制,由社区负责巡查为主,由职能部门负责处理;社区网格事务清单化,通过预先制定的网格事件分类标准,实现简便巡查,自动派单;处理事务的标准化,按规程处理事务,提高办事效率;各部门的数据在社区形成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居民深度参与社区事务,进一步提高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步构建了“三个统一”工作新模式。

统一队伍管理模式,将社区的工作队伍整合为一支队伍,逐步实现编制、薪酬、考核的统一。统一运行模式,全区实行一套社区信息系统,一套机制运作。统一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换,从区直职能部门多项采集需求中筛选出关键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采集模板。

(三)初步搭建智慧型社区新格局。

通过探索,研发出一套符合南海区实际的“社区网格化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前端受理、后台管理的数字化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各类问题、隐患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解决,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南海区将进一步完善社区网格化治理机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城乡基层治理一种创新形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趋势,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城市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南海区社区网格化治理试点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一)加大数据统筹,构建统一的数据模板和数据平台。

数据统筹是社区网格数据入库、实现数据交换的基础。要尽快建立起全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和社区网格基础数据库,实现所有职能部门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形成真正体现智慧城镇和智慧社区高效、准确、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二)整合行政力量,推进基层治理流程再造。

社区网格化治理是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实施流程的一次颠覆性改造。因此,必须通过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参与,形成强大的行政合力,通过系统解读、技术推介、业务培训等,从领导干部、职能部门、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实现集体共识。必须进一步清理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事务,由区一级统一编制社区承担公共事务目录,完善社区事务准入机制。

(三)整合网格管理队伍,明确管理职责。

有机整合工作队伍,在不增加基层工作人手的前提下,把各职能部门下沉到社区的工作力量与社区工作人员实现有机整合,通过规范人员身份、薪酬机制、管理模式,明晰供给关系、管辖关系,实现信息采集的专业化和工作岗位的专职化。明晰工作职责,在查办分离的前提下,由区政府赋予社区网格员统一的工作职责,明晰社区网格员在社会管理中对事件、人口、城市部件、工商户等信息的采集责任,消除工作过程身份不明、权责不清等制约因素。

(四)建立统一工作考核机制。

在查办分离的原则指引下,推动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真正实现,必须在考核机制上加以统一和明晰。要从系统自评、社区考评、第三方测评三方面建立社区网格员独立的考核机制。在社区网格员信息采集的基础上,社区要建立社区治理综合工作站作为管理后台,落实上级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由职能部门通过联合考核对社区治理效能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五)加强对网格管理员的业务培训。

创新“镇管社区”加强基层治理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化;镇管社区;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1-0033-03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嘉定新城(马陆镇)于2011年8月调整成立,随着新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楼盘落成、大量人口涌入,原来“镇——村(居)”的城镇化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滞后性逐步显现,新城核心区社会管理领域的体制缺陷和短板问题日渐突出。为积极应对新城建设发展的战略任务,推进基层治理,嘉定新城(马陆镇)创新“镇管社区”模式,在城市化地区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镇管社区”模式创新的核心背景是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膨胀与传统管理模式有限绩效之间的张力。近年来,随着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上海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大镇、大居社会管理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镇管社区”模式正是通过增设和调整城市基层治理单元从而达到调和这种绩效张力的目标。

(一)政策背景:“镇管社区”模式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目标的积极呼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推动城市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社会治理改革方向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镇管社区”的体制改革要求,要求探索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使政府、社区、居(村)委共同履行好政治控制、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群众自治五大核心职能,这为嘉定新城推进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提供了基本路线。嘉定新城(马陆镇)根据实际新增设六个社区,建立了“两委五中心”的社区管理体制,力图实现社区多元共治格局,强调通过增加主体多元性带动治理有效性的提高,呼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二)现实背景:“镇管社区”模式是对上海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成问题的积极回应。作为特大城市,上海的强大吸引效应带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膨胀的结果,这在城郊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由此引发城郊地区社会治理困境重重。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原有的镇级管理组织无法有效解决城郊城市化后的新问题和新需求。管理主体的地域界限和职责权限不清,管理环节上的权责失衡和条块协同不畅,导致管理盲区频现,社会矛盾凸显。“镇管社区”模式在镇和居(村)委之间设置社区管理中间层,一方面将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延伸到社区层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广泛的行政事务与公共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将社区内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纳入到治理主体范围内,增加治理队伍力量,减少社区治理的行政成本,从而解决城市规模与治理绩效之间的矛盾。

(三)理论背景:“镇管社区”模式是对城市社会治理转型理论的现实回应。首先,是对治理理论的实践。治理理论主张主体多元,方式柔性协作。镇管社区模式中,社区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也包括社区内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体现了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同时,“镇管社区”模式强调通过党委领导、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实现高质量的治理效果,强调运用去行政化的参与、合作、协商和评议等方式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体现了柔性协作的特点。其次,是对科学设置城市基层治理单元的实践。科学设置城市基层治理单元就是要通过合理设置管理幅度和层级既实现服务均等,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镇管社区”模式虽然增加组织的层级,但只增加必要的工作编制而不设置一级政府,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效果。

2013年8月以来,马陆镇立足于城郊地区新城管理的实际,进行了“镇管社区”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做法。

(一)合理整合归类,科学划分区域。嘉定新城(马陆镇)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嘉定新城核心区西面约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兼顾现实要求与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参照城区街居制社区管理方式,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效能优先”的原则,整合区域内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资源,科学划分出六大社区,每个社区的管辖面积为3-4平方公里,形成“镇—社区—村(居)”的管理架构。做到既有利于属地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又能确保权责统一、职责明确、运转灵活。

(二)创新治理体制,搭建治理平台。嘉定新城(马陆镇)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社会事业(居务)、推进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等社区工作职能,搭建相应的社区治理架构。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每个社区建立了“两委”的组织架构,即社区总支委员会和社区工作委员会,下设党建、居务、综治三大办公室。其中,社区总支委员会作为党委的派出机构,领导村与居委会党支部(一般每个社区有5-8个居委会),对社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总责,并指导基层自治。社区工作委员会则承担政府委托的行政管理职能,对辖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及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落地管理、督查协调和改进服务。由于对社区的主要职能、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科学界定,划清了社区、居(村)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了社区治理平台结构合理、能量充足。

(三)下沉管理力量,加强财政保障。为确保社区权事责的对等统一,嘉定新城(马陆镇)通过赋予社区相对独立的人财物权和必要的软硬件配套,切实夯实社区组织、壮大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此,各社区13-17名班子成员、管理人员都由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精兵强将选调组成,此外每个社区还配备了至少50人的联勤、安保和各类协管员队伍,各类政务、事务、居务的支出则按照核定标准,由镇财政全额支出。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为加强社区治理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要素支撑。

(四)统筹资源配置,注重民生需求。为满足新城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嘉定新城(马陆镇)在原有8个邻里中心的基础上,统筹邻里中心规划布点,确保每个社区建立1个邻里中心,加快软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大技防和信息化管理力度,为开展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必要的场所,在解决好“物”的依托的基础上,聚焦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注重协调好、监督好邻里中心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的开发和引进,确保邻里中心业态分布合理。同时,适时在邻里中心内开设“五中心”,即社区综治联勤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社区事务受理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提高社区的综合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马陆镇探索的“镇管社区”基层治理模式,紧紧围绕“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基层有活力”的工作要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了社区精细化管理的效率。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镇管社区”模式打破了原有由镇行政区域所划分的村居界限,通过在政府与村居间搭建综合党务、居务、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社区层级,划小服务半径、消除管理盲区,并通过给予社区层级充分的人财物授权,确保了行政管理能够下沉到底,居委会、村委会管理更加井然有序。以居民区顽症治理为例,通过“条专块统”的整治方式(即职能部门提供执法保障、社区统筹整治推进),“群租”整治工作效果明显,全镇认定的878户“群租”户,目前约谈713户(约谈率为81%),自行整改387户(整改率为44%)。同时,在城市道路、绿地工地等方面由于“建管脱节”出现的工作盲区,也形成无缝对接,有效实现了社会管理的全覆盖,提高了社会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缓解了多元分化的公共服务需求。社区不仅是一个综合党务、居务的工作平台,更是公众表达诉求、资源集聚共享、解决民生需求的主阵地。实施“镇管社区”后,社区作为政府下沉到基层的一级行政组织,既能依靠区域内公安、医院、学校等“条”的垂直组织力量,又能有效整合“块”内的各方资源,在实现纵向联动和横向互动的服务资源整合、配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社区服务中心分中心的建立,从文体、医疗等生活服务到党务、政务服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避免了管理区域过大容易产生的“一刀切”式服务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体现了社会协同的基层治理方向。“镇管社区”的社区层级,不仅是政府派出的一级行政组织,同时是一个综合党务、居务、社会事务于一身的工作平台和服务窗口,负有在其管辖区域内统筹引导、协调各方参与社会共治的职责。各社区以互利共赢为基点,建立了“网上议事日”、“希望树”微信平台等社区共商共治机制;以政社互动为推手,健全了社区事务联席会议、“义工”联合会等社区事务共管机制,社区治理正逐步由政府单一主体转变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马陆镇基于城市基本管理单元的“镇管社区”模式,进一步明确了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为上海市城郊人口大镇加强社会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带来了许多启示与思考。

(一)党委领导、党建先行是政治保证。一方面,“镇管社区”是在区、镇两级党委的指导下探索的一条适合城郊结合部区域需求的基层治理方式;另一方面,在“镇管社区”探索中形成了“镇党委——社区党委——村(居)党组织”的垂直覆盖体系与“社区行政组织、村、居民区、驻区单位”的横向覆盖体系,从而实现了党建的全覆盖。

(二)建立“主体多元、合作共治”的管理框架是核心。马陆镇探索的“镇管社区”模式,构建了“主体多元、合作共治”的社会管理框架。其核心机制是社区共治,实践逻辑是行政分权与多元合作,有效实现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目标任务,推动了城郊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新设置的马陆、陆家、石冈等6个大社区均配备10余名专职管理人员和大约20人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引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这些“小班子”撬起了社区的大资源,提升了社区共治和自治能力,让居民有了近在眼前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三)厘清行政性主体在社区共治过程中的角度与功能是关键。在现有社会管理体制行政主导的大背景下,要实现“镇管社区”模式的改革目标,关键要厘清行政性主体在社区共治过程中的角度与功能,科学配置各方主体在社区共治过程中的事、权、责。马陆镇在镇管社区实践中,科学界定了各行政主体的职责与功能,党组织专事党建,发挥引领作用,镇政府则专事协调管理,发挥组织协调和资源配置作用,社区专事共治,发挥议事执行作用,居(村)委巩固自治,发挥自治培育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四)合理划分基本管理单元规模是基础。城郊高度城镇化区域,要以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为主要依据,兼顾服务效率与规模经济,合理划分基本管理单元规模,搭建镇——社区——村居管理架构。马陆镇地处城郊结合部,其中70%以上是外来人员。针对粗放型的管理体制与快速城市化的现实不适应带来的众多社会管理难题,该镇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效能优先”的原则,将区域内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15个拟筹建居委会划分形成马陆、陆家、希望等6大社区,每个社区的管辖面积为3-4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人左右,缩小管理半径,消除了管理盲区。

(五)聚焦资源下沉,充实管理力量是重点。以需求为导向配置精简高效的管理能力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马陆镇着重将各类资源整合充实到社区层面:一是做实社区组织架构,在每个社区建立“两委、三室”,明晰职责,做到各司其职。二是下沉管理力量,配齐队伍体系。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为民服务项目。例如,2014年以来,该镇的白银社区与4家驻区单位、7家开发商、7家物业公司构筑了共建关系,建立了3个专业委员会,实现了社区事务的共管共治。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动与“小蜜蜂家庭菜肴速配中心”合作,解决了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再如,为了打造熟人社区,白银社区每月会举办一场便民赶集日活动,免费为居民提供磨刀、理发、量血压、心理咨询等各类便民服务。提供服务的除了社区志愿者外,还有来自辖区内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的专业志愿者。既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又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方案 第5篇

作为在小区内长时间居住、生活的群体——业主或物业使用人,对物业楼宇内、外公共区域的卫生环境都十分重视,住宅小区卫生环境如何,几乎成为他们心中最关心的物业焦点问题。因此,如何为业主创造清洁、温馨的居住环境,重视并解决住宅小区卫生环境存在的问题,应该是物业服务企业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住宅小区卫生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住宅物业楼宇内部公共区域卫生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

1、保洁员和业主对楼道、楼梯的卫生清洁意识淡薄

楼道内的公共走廊和楼梯是住宅物业楼宇内所占范围最大的公共区域,是业主们每天要经过的场所,这部分区域卫生环境的好坏是业主们最关心的,因此便成为楼宇内卫生清洁的重点。但是,在保洁实践中,楼宇内楼道、楼梯卫生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保洁员职业道德淡薄,保洁方式不得当。保洁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将责任区域保洁清理干净,但我们经常会看到楼道、楼梯内的不洁之处,如口香糖污迹、楼梯扶手上积满的尘土、墙角处厚厚的泥土等。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保洁员这方面的因素。从职业道德淡薄看,楼梯扶手尘土很多,就是因保洁员少则几天擦1次,多则很长时间才擦1次造成的;从保洁方式看,大多数保洁员对楼道、楼梯的地面卫生保洁的主要方式是用清洁工具干扫(拖),顽固污迹用保洁工具铲除的方式进行清洁,这样清洁省时省力,表面看被清洁的部位干净了,但在地面和墙角处仍有许多尘土附着在表面,长此以往,墙角处的积尘越积越多,便成了卫生死角。

二是部分业主的整体卫生意识淡薄。在为数不少住宅小区的楼道、楼梯上存在堆积物和悬挂物,这些堆积物和悬挂物往往都是少部分业主摆放的,这些东西的存在一方面妨碍保洁员清洁楼内卫生,另一方面也影响楼宇内公共区域的整体环境。虽然国家物业标准化管理中规定不允许业主将自家的物品堆积在楼道内,物业服务企业也劝阻业主将其清理干净,但却屡禁不止,这至少表明业主的整体卫生意识、公共意识淡薄。

2、门窗清洁容易被忽视

住宅小区楼宇内公共部位的门窗不直接影响业主们日常过往与行走,业主们不太关心其是否洁净,往往容易被保洁员所忽视。如此一来,不仅影响保洁工作的质量,也使楼宇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但窗关系到通风和采光,门关系到业主与楼宇内公共区域的隔离和私密性,虽然业主们不太关心这一部位的卫生洁净与否,但物业企业保洁员要明确这一部位也属于物业清洁范围,只是不需要每天清洗,每周清洗1次即可,门窗的清洁主要是尘土和污迹,特别是风雨天气后的卫生清洁是一大难点,需要保洁人员每逢雨天后要及时清洁,避免污迹因天长日久而不易清理。

3、电梯保洁难以做到及时

电梯是高层楼宇的代步工具,每天会迎来送往许多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电梯轿厢内地面、门及周身的卫生也是物业楼宇内公共区域保洁的组成部分,每天都要受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的关注,因此,对其日常保洁要尽量做到及时。在现实生活中,电梯保洁工作往往很难做到及时,这与电梯的管理方式和天气状况有关。住宅小区的电梯管理分两种:有人看管和无人看管。现实生活中,多数住宅小区的电梯属于无人看管,此种管理方式下,物业企业除非必须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电梯清洁,否则很难做到电梯保洁的及时,特别是在雨雪天气状况下,电梯保洁的及时性更难实现。

4、公共设备的清洁不受重视

在住宅物业楼宇内的楼道或楼梯间公共区域,还配备有消防设备、电器设备、给排水设备等,这些设备和线路有内置的,也有外置的,对于外置的上述设备设施,往往是物业清洁卫生的盲区,容易被物业保洁员所忽略,很少或几乎不对这部分设备设施进行卫生清洁。

(二)住宅物业楼宇外部公共区域卫生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

1、绿地中杂物常见

绿地是住宅小区楼宇外所占面积较大的公共区域,也是物业小区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人们追求高品质、高水准生活的今天,绿地卫生环境是业主或物业使用人非常关心的大问题,因此,是物业楼宇外公共区域卫生工作的重点。住宅小区内楼宇外公共绿地的卫生问题主要是绿地内的杂物,包括纸张、塑料袋、枯枝落叶、宠物排泄物、石块、果皮、烟头以及容易使人忽视的绿地花、草、树木上的积尘等。

2、道路及其周边存在卫生盲点

住宅小区内的道路有专供行人行走的道路、专供车辆行驶的道路和供车辆和行人共同使用的道路等,宽窄不一。小区内的道路也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物业楼宇外公共区域,对其清洁也不容忽视。住宅小区内的道路,其卫生清洁对象主要是道路上的尘土、废弃物、堆积物、落叶、宠物排泄物、果皮纸屑等,住宅小区道路上的上述杂物比较容易清洁干净,但放置在道路旁边的垃圾箱、垃圾桶周围及其对这些垃圾箱、垃圾桶本身表面的清洁往往是物业清洁工作的盲点,大家均知道垃圾箱、垃圾桶是丢弃废弃物的地方,却往往忽视了垃圾箱、垃圾桶本身也需要清洁。

3、车辆的乱停乱放给保洁员的日常清洁带来不便

住宅小区的停车场有地上和地下之分,相比较而言,地上停车场处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往往受关注程度要比地下停车场突出得多,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如机动车不在划线停车范围内停放、占用消防通道或人行通道停放;非机动车在楼门口、楼道内、大厅报箱前随意停放等。因车辆的乱停乱放导致小区人员出入不方便暂且不谈,单纯给物业保洁人员地面卫生清洁带来的不便就很明显,对于机动车停车场的清洁,保洁人员只能避开车辆清洁地面,车辆所占部位的地面清洁只有当车主将车开走后,保洁人员才能对地面进行卫生清洁;对于非机动车的乱停乱放恐怕更费力些,保洁人员要将每辆非机动车搬离原来的位置后再清洁地面,必要的话,清洁干净地面后,保洁人员还要将这些车再搬回原有位置,日复一日,如此反复,非机动车的乱停放给保洁人员工作带来的不便还是很明显的。

4、建筑小品保养不及时

住宅小区楼宇外公共区域除绿地外,还有水池、雕塑、亭廊、喷泉、假山等建筑小品,这些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受到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损坏,为减少损坏,控制其破损的程度,必须做好其卫生清洁及养护工作。住宅小区的建筑小品种类不同,对其卫生清洁的方法、时间和频率也各不相同,这些建筑小品的卫生清洁需要根据不同建筑小品本身的特点以及气候状况分别对待,实际工作中,物业企业往往不重视对物业小品的及时清洁与保养,如各种雕塑雨后擦洗不及时导致局部污损或开裂,水池、喷泉中的杂物清理不及时导致臭气熏天或蚊虫滋生等问题。

二、治理住宅小区卫生环境的措施和办法

(一)将日常卫生清洁管理制度落在实处,实行“划片分区包干”轮换制

应该说,每个物业服务企业都依据国家针对物业企业执业资格标准,制定了适合小区物业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涉及的内容很多,而且很全面,包括保洁机构设置、保洁范围、保洁要求、保洁标准、职责等,还有保洁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表面看其管理制度十分规范而详细,但制度是给人定的,执行的好坏关键在于落实。

住宅小区物业公共部位的卫生保洁范围多少不一,“划片分区包干”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住宅小区卫生保洁范围大、保洁员数量有限、保洁员保洁工作中注重保洁数量而忽视保洁质量的问题。

“划片分区包干”就是按保洁工作的难易程度和保洁员的数量,将住宅小区的保洁区域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区或片,每位保洁员可以结合自身条件承包其中的某一区或某一片,并与其所属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分区或分片承包协议书的物业卫生管理措施。实行住宅小区卫生“划片分区包干”措施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物业住宅小区卫生工作责任到人,有利于督促保洁员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有利于物业企业对住宅小区卫生整体性的管理,若哪一区或片出现卫生问题,可以随时掌握并及时解决,避免了保洁工作中的相互推诿。

为长期而有效地管理好住宅小区的卫生区域,在“划片分区包干”措施的执行上,最好实行管理工作中常用的轮换制。轮换制就是保洁员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年)相互交换各自的保洁区域,以便使每位保洁员对住宅小区的保洁区域有整体性的了解,有利于保洁人员相互交流保洁心得、取长补短,而且,“划片分区包干”轮换制也有利于物业卫生保洁工作的合理分工,保证保洁工作的有序展开。

(二)加强对保洁人员的培训、检查和考核,奖罚分明

要想提高保洁服务的质量,就需要保洁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为业主服务,做好日常保洁工作,例如要掌握一般的法律知识;健康与保健知识;物业管理基本业务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技术与技能等,这些知识与技能需要由物业企业定期对保洁员开展业务培训来完成,培训的目的是促使保洁员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出差错。

住宅小区保洁员的工作场所主要在室外,每位保洁员工作状况如何,工作质量怎样,业主对其保洁工作是否满意等,需要物业企业部门经理、保洁主管等负责人经常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并对保洁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和评比,奖励优秀的保洁员,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保洁员进行批评或处罚,这将有利于物业企业了解小区卫生现状,掌握每位保洁员的工作状态,对保洁员实行动态管理。

(三)加强对业主环境卫生意识的宣传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业主会自觉自愿地去维护小区公共卫生,相反地,当业主们说到物业企业时,总会谈及其服务工作的好坏,很少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配合物业企业的卫生工作,如经常将自家物品堆放在楼道内,在小区内的公共区域随意扔弃杂物等。应该说,小区卫生环境好坏是物业企业和业主双方的事情,物业服务企业是为广大业主服务的企业,业主也有义务配合物业企业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若一些业主单方面认为,我交了物业费,所有物业管理工作均与自己无关,小区卫生环境好坏是物业公司的事,尤其对保洁员的工作不尊重、也不配合,这至少说明业主不尊重保洁员的劳动,缺乏公共意识,为此,物业服务企业在做好日常保洁工作的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卫生环境专题讲座,或在小区厨窗或醒目位置张贴日常卫生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强对业主环境卫生意识的宣传教育,逐渐改变并扭转业主的卫生意识,逐渐地使业主们自觉地维护物业环境。

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汇报 第6篇

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社区、社工人才、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合力不足、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推动构建基层治理高效能、服务群众高质量的“红色矩阵”。

一、坚持多方协同,让基层治理“强”起来。

深化“小城镇大社区”党建服务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围绕社区服务定位,引导辖区内各类党组织与所在社区组建成立联合党委,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有效推动行政资源向一线下沉,服务力量在一线聚集,实现党建联抓、活动联办、难题联解工作格局。建立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不定期组织辖区“两代表一委员”、驻区单位代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社区“两委”召开协商议事会议,协调解决地下管网改造、巷道硬化等群众身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便捷化水平。今年以来,开展协商议事会议37场,解决供热不暖、道路安全等问题14件。

二、发挥人才优势,让基层治理“专”起来。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制定《**市专职社区工作者岗位职级和薪酬实施方案》,对持证社工按级别每月给予补贴,并常态化开展多形式、分层次的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引导社区工作者提升学习积极性,持续“充电蓄能”。今年以来,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者外出观摩学习2期,社区任职干部岗前培训1期,参训干部达200余人次。引导专业社工人才参与社区协商、群众文化、环境改善、治安管理等工作,为基层治理注入动力活力。

三、用好社会组织,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创新社会组织活动方式,结合端午、六一等节日节点,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办“粽情端午”“感恩母亲”“青·芽学堂”等活动60余场次,促进社区文化活动更富新意、更接地气,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定期入户调查并建立需求清单,针对性开展专业服务。今年以来,围绕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妇女增能等领域,共走访空巢老人49户、困境儿童16户、低保家庭8户、失独老人3户、残疾人25人,开展个案咨询8次,增强各类弱势群体自我应对日常困境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强化志愿服务,让基层治理“亮”起来。

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动员社会力量、热心居民,培育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并由专业社工对其进行赋能培养,提升志愿者组织力、服务力。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创新社区治理结合起来,策划开展“我帮你”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居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治理新风尚,用志愿“红心”点亮民心,促进社区融合发展。今年以来,组织志愿者深入开展助老助残、助医助学、科普宣传、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环境保护等各类活动15场次。

把党建引领贯穿社区基层治理 第7篇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承担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多项重要使命,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给基层治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它们发挥好在社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好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努力强化社区党建引领,探索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做好党、群众、政府之间的传递者。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基层党组织备受重视,突出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群众生活实践,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是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基础要求。

多方参与,凝聚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2020年年初,一场疫情来的措不及防,社区工作竟然成了主要的防疫战场,但是社区人员有限,力量不足,于是利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道补充了社区的防疫力量,卡口执勤、测量体温、园区巡视,党员的身影坚定的站在抗役的一线。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叔叔阿姨、回社区报道的团员、党员,都积极的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中,张贴海报、发放宣传页、参与宣传活动、参加桶边值守,社区的每一个工作都有大家的身影。这就是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居民群众和社区工作者多方参与、紧密结合、共同治理,共绘美好的生活蓝图。

联系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社区党组织会对社区内存在的有实际困难的空巢老人由党员同志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为他们送上温暖,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建立体系,强化群众需求的网格管理。社区建立完善的网格体系,实现地毯式全包围全覆盖,每个社区工作者都进行包楼包片制的管理,及时了解群众诉求,逐层逐级上报问题并反馈问题。将网格当成一个大家庭,作为大家庭的管理者,社区工作者应深入倾听居民的心声,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向基层党组织汇报。

基层党建引领,引领的是思想、是意识、是制度、是体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服务群众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在哪里,党就在哪里,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体质体系是基层党组织需要切实研究决定的重要内容。

基层社区治理案例 第8篇

一、社会工作是协同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社区治理中存在很多不足与障碍, 而社会工作以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可以“拾遗补缺”, 弥补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不足。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专业价值及技能优势, 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社会工作是一支专业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在社区中, 社会工作者以各种方式回应人与环境的之间复杂多样的互动, 运用其专业技巧, 从专业视角出发, 为社区人员提供帮助、指引和辅导。社会工作者通过他们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可以从深层次上改善社区关系, 化解社区矛盾, 促进社区和谐。

2. 社会工作在“三社联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社联动” (即社区、社会组织、社工) 是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元素, 它促使社区管理转向社区治理, “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的同时, 释放社区管理的空间给社会, 使其成为公民社会的滋生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使其成为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摇篮;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强化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2]。在社区加强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推动社区组织的产生与加强, 增加社区社会资本, 促进社区的团结与加强。

3. 社会工作协助基层社区转变职能

就社区而言, 它本身就具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经济活动、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相互支持等基本功能, 但中国基层社区中, “重管理, 轻服务”在社区中还是广泛存在的现象。社会工作以其“科学化、人性化、个性化、柔性化的服务和管理方式”[3]协助社区转变其自上而下的公共权力运行方式, 将公共权力社会化, 社区管理服务化, 才能更好的实现“去行政化”的社区治理。

二、社会工作协同基层社区治理的途径与方法

专业社会工作者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发起者, 也是社区问题的主要解决者, 应该是社区工作的骨干。本文认为, 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协助建设“社区共同体”, 推进社区网格化建构和培育社区自组织等方式提高基层社区治理能力,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1. 协助建设“社区共同体”

我国学者将社区建设分为两种理论取向, “一种是‘基层政权建设’取向, 另一种是‘基层社会发育’取向, 前者强调国家不断渗透到基层社会的、自上而下过程, 后者则是构建‘社区共同体’的过程”[4]。通过建构“社区共同体”, 提高社区内聚力, 使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社区治理, 提出主张和意见, 在社区内形成有利于集体团结的共识。社会工作的介入, 目的在于建立社区自助能力和社区的整合。

2. 推进社区网格化建构

社区建设和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通过网格化管理有利于社区资源筹措及社区各要素的整合。根据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项目化的网格规划。利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专业优势, 整合社区内部资源, 变分散管理为网格管理, 通过政府或联系其他机构组织等整合社会资源, 构建社区网格系统。在网格化管理构建中, 建立网格管理责任体系, 强化社区和社会工作的合作伙伴意识, 更有助于将社区进行网格架构的管理。

3. 培育社区自组织

社区自组织是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目标。提升社区内部自组织是现代社会实施控制、管理与服务的重要途径, 其根本宗旨在于维持和优化社区秩序。社区是个群体聚居地, 其内部存在着一些社区管理阶层无法有效处理的问题, 通过培育社区居民的主体责任, 使居民逐步形成自主意识, 激发社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力量, 实现社区有效治理。社会工作者为社区成员们的“集体性活动或组织建设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与指导”[5], 以协作者的身份为社区自组织的成立、发展和完善提供指导, 使其有效运行并作用于社区发展。

三、提升社会工作协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构想

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以借鉴社会工程思维, 用“筹划性和指向性”[6]战略特征创新和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故此, 下文针对社工协同治理展开进一步构想。

1. 完善顶层设计

就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状况来说, 社会工作顶层设计不完善, 在社区治理的底层项目实施过程中就会因缺乏政策指导而出现项目针对性不强、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所以,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提升对发展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政策保障上给予社会工作强大的支持, 尤其是在社会工作的立法上, 必须从顶层设计上综合考虑,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标准体系, 切实提升社会工作的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2. 建立第三部门内部合作机制

第三部门 (包括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公民自助组织等) 作为我国正式社会组织机构的集合, 其主要功能是自治, 主要目的是为了联合起来, 争取和实现自己的权力。有效协同社区治理要求作为第三部门一员的社会工作机构, 与其他非营利社会组织之间协调好内部关系, 建立内部合作机制, 共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减少对第一部门 (政府) 和第二部门 (企业) 过分的资金依赖。在“社会治理”大背景下, 第三部门要致力于转变其发展方向, 变“附属式发展”为“协同式发展”。

3. 实现资源整合有机联动

社会工作具有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在社区治理环节中, 能有效调动社区内部资源, 链接外部社会资源网络。以组织联动带动资源链接, “要实现行政资源、专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良性循环”[7], 加强三种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 确保各主体间的资源链的衔接, 形成健全的社区资源网络。本文认为, 在“三社联动”机制下, 实现政府、社区及社会组织各主体之间的资源有效链接是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的关键环节。促进资源网络的合理流动, 最终形成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的社区治理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4. 完善项目化管理体系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社区治理技术层面的工具, 在我国社区治理中处在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实际上就是面对街道社区居民层次化、个性化的需求, 以项目承接和规范管理的形式, 在社区工作资源多元化的基础上, 通过实施自治管理项目, 吸引居民广泛参与, 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能力。项目化管理的程序性要求, 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具体工作覆盖面, 最节约化的减少成本估算, 达到最佳的工作效益目标。将项目化管理应用到社区治理领域, 更符合社会治理的发展要求。

5. 大力培养社区社工人才

社会工作在创新社区治理体制的很多方面都有介入空间并可以从中发挥作用。“中央提出我国2015年要培养50万名社工专业人才, 2020年要达到145万人”[8]。但目前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 为社区治理提供可靠地“协同伙伴”。

参考文献

[1]王思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会治理[N].中国社会报, 2014 (1) .

[2]吕青.创新社会管理的“三社联动”路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2 (6) :7-12.

[3]闻英.社会工作对增进社会质量的可能贡献[J].东岳论丛, 2012 (1) :30-35.

[4]方舒.社会工作促进社会自组织化:现实路径与道义价值[J].思想战线, 2014 (3) :75-78.

[5]李友梅.基层社区组织的实际生活方式——对上海康健社区实地调查的初步认识[J].社会学研究, 2002 (4) :15-23.

[6]李永胜.从社会工程视角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5-10.

[7]柳拯.社会治理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3) :17-22.

上一篇:演讲与口才辩论赛剧本下一篇:小班的心理健康快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