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方法 克服抱怨

2024-07-05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方法 克服抱怨(精选3篇)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方法 克服抱怨 第1篇

积极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学医的人伤不起,这句话我已经听了很多遍了。这是我一个在安徽医科大学的同学经常说的一句话,确实,他们学医的课程一个星期五十多节,比我累了很多,而且还有许多的东西要记忆,远远超过英语。但是,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都不好受,为什么他的幸福总是那么遥远,为什么喜欢埋怨这个社会?

分析:抱怨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它会严重阻碍我们的未来发展,因此解决抱怨对一个想成功的人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为什么会抱怨呢?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天底下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上帝的事,我们的烦恼常常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上帝都管不了的事。抱怨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事和上帝的事上说闲话。许多抱怨都是和别人攀比造成的。经常是听别人说某某怎么怎么好,然后马上就开始计较对比自己,把别人的好处跟自己比,当然比不过,就抱怨。

抱怨是最消耗精力的无意举动。人生本就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别人的就是别人的,永远不是自己的。与其抱怨不如试着改变自己,改变让我们抱怨的事情,或者更不不要去管它了。不要去攀比和羡慕,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努力让自己在现有的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这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位同学就是对自己没能很好的接受现实,对现实不满,以埋怨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心,从而来掩盖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会对

他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①知足常乐,一开始可能很难做到,但是你可以自己想像者自己很幸福,不断地想象,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就能改善,从强迫的知足,到自然的知足。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你想象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②培养一颗淡定的心,这点很重要,但相对于第一点而言,有点难度。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兵分两路,一从书籍入手,相关的书看多了,对你有一定的影响。二从社会经验入手,经历多了就自然而然的看淡许多微不足道的事,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使你抱怨社会。③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你所经历的事情是否是那么严重?这个很管用,每当你冷静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事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自己为这些事情去纠结简直是可笑!④给自己一个机会,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很顺利的克服眼前这些不顺心的事,相信自己是不必别人差。

经过这几点的尝试,相信你能克服抱怨这个绊脚石。

不要轻易埋怨这个社会,做自己该做的事!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 第2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 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 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从传统心理学研究生命中最不幸的事件变化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它研究三个主题:

首先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 个体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积极心理学还对主观幸福感这一积极情绪进行了重点研究, 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

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赛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 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 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 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三、积极心理学的使命

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成就, 使心理学远离了它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全部的人而只是部分有问题的人。其次, 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问题的医治, 用一种“快餐式”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人的问题。这种没有经过心灵反思的、即时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我们当代社会的人的需要, 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尽管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教育, 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反而比40年前大大增加了, 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这是心理学的“20世纪困惑”。

上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 一方面固然有心理学自身发展要求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的时期时, 这个社会就会特别关注良好品德、幸福、创造性和高质量的生活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而对积极品质的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富强, 两者相互促进, 互为因果。当前我国正在由贫穷、落后的阶段而逐渐走向繁荣、文明的小康阶段, 在这样的社会里, 人的需要也正在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因此, 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都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远离消极而趋向积极, 都应转向范围更大的有关人类的健康、公正和福祉等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 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提倡积极人性论, 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 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于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 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 那么, 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现状来说,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 我们的社会已经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如何在比较好的条件下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 自然应成为当代心理学最迫切的任务。

因此, 笔者认为, “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主题之一。

积极心理学家桑娅·吕波密斯基等人提出:"诸多研究显示, 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种层面上都非常成功, 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

生活中, 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你真正需要的是幸福。因为幸福在所有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 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点。

克劳德曾说:“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机会, 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他们。”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然而, 这些紧张是精神健康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我敢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中存在的意义更能帮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尼采的话存在的许多的智慧:‘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追求幸福, 因为幸福是我们的基本需要。泰勒博士将幸福定义为: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他认为, 对幸福的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 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的感受, 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四、思考——追求真正的幸福

曾经, 我们认为更多的金钱和物质享受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然而今天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幸福的“悖论”: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钱, 就会想要再多;当我们住进大房子, 就会想要更大的房子;还有那些以牺牲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来获得财富的人, 也并没有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既然金钱和物质不能带来幸福感, 那么, 到底什么可以呢?很多人倾向于从自身以外的事物中寻找满足, 希望在某些事物、某段关系或者在一个银行帐户里找到幸福感。但是真正的幸福感却来自内在, 当我们学会对自己拥有的感到满足的时候, 幸福感就会到来。

如果金钱不能带来幸福感, 其他外界事物也不能的话, 什么才可以呢?丹尼尔吉尔伯特教授从以下6个方面作了归纳:

1、不要拿自己和别人作对比。

无论在财务上、外表上、社交上, 把自己拿去跟别人作比较是个陷阱。总会有更有钱的人、更成功的人。只有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以及目标的人才会真正长久的幸福。

2、培养亲密关系。

那些有5个左右亲密朋友的人会比那些朋友少和朋友特别多的人更幸福。

3、定期运动。

身体健康和幸福感又非常紧密的联系, 长期经受身体伤害或者病痛的人都会承受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吃的健康、多做运动、爱护身体、爱护自己, 才会幸福。

4、足够的睡眠时间。

好的睡眠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休息好, 身体和思想都会缺乏能量, 情绪也受到负面影响。

5、制定目标, 追求目标。

丹尼尔教授认为, 通往幸福的路上满是目标, 锁定你的追求, 持续不断的自我成长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具有满足感。

6、找到有意义的工作。

工作的意义远比一份谋生的手段要丰富。有人可能要花上半生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许过程很艰难, 但一旦找到了, 它一定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意义。

人生的目标是幸福, 不论是努力学习、争取学位、用心工作、掌握财富, 还是经营友情、追求爱情, 不管我们在为完成人生当中哪件事情努力, 其实是在本着要让自己幸福的信念一点点在努力。换言之, 我们人生的动力源头, 就是朝着幸福迈进。虽然如此, 但生活中一些看起来无法避让的麻烦还是会影响我们体验幸福, 也许我们太过自持, 也许太过执着, 也许在不圆通、缺乏弹性的性格下做了无谓的牺牲, 把生命过得太沉重, 因此苦了自己, 也苦了周遭的人。

一方面, 我们得到的比从前越来越多, 期望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 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却没有越来越多, 反而有减少的趋势。其实, 准确地说, 是我们越来越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了。我们总是习惯看见我们缺少的东西, 忙着抱怨, 因此没有时间停下来注意已经拥有的幸福, 憋着气在不快乐的情绪里过日子, 自然就会变得倦乏了。一个人的出生背景、相貌、境遇, 很大程度上无法选择, 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待, 学会欣赏和悦纳。当我们悦纳了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中的那些不完美, 我们会更容易跟幸福邂逅。当我们假定自己是幸福的, 并用幸福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的时候, 哪怕身在举步维艰的逆境中, 也会因为可以感受仅有的美好、还能看到这个值得珍惜的世界, 而依然感到处在幸福当中。

对幸福的感觉是一种心理能力。真正的幸福感是谁也拿不走的, 那是人对世界、对人类和对自己所持的一种态度。幸福就是我们对爱的把握与慈悲。让自己的内心充满自信、满足、博爱, 当我们的内心充盈着幸福, 生活也自然变得阳光灿烂。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 应该怎样回答?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 工作顺心、孩子乖巧、亲人平安、爱情甜蜜、友情笃实、亲情暖心;有空的时间做做喜欢的事情。阳台上看看风景, 厨房里烤烤饼干, 为所爱的人做个早餐, 和朋友们一起露营、在大山里边走边唱, 和父母一起重游故里, 重温旧日时光, 能赢得同事的肯定, 志向得到实现……逐渐, 我们就会懂得, 幸福其实是来自生活里面的点点滴滴, 用心经营, 它就会慢慢成长。

参考文献

[1] 、任俊, 叶浩生, 《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进展2006, 14 (5) :787~794

[2] 、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心理科学进展2003, 11 (3) :321~327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方法 克服抱怨 第3篇

本研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现况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 探究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幸福感的关系, 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 根据不同学科门类抽取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高校 (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015份, 有效率为84. 58% 。其中男生368名, 女生647名; 大一学生277名, 大二学生335名, 大三学生190名, 大四及以上学生213名; 汉族学生677名, 少数民族学生338名; 专业分布为医学221名、文科172名、农学201名、理工科325名。

1. 2 测量工具

1. 2. 1基本资料调查表自编基本资料调查表,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民族等。

1. 2. 2自编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研究者采用文献研究法[4,5,6]、专家访谈法和头脑风暴法设计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 该问卷共有28个条目, 分为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2个部分。人文精神有18个条目, 采用Likert 5级评分; 人文知识有10个条目, 每个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 错误得0分。人文素质总分为2个部分的总分之和, 为18 ~100分, 得分越高, 被试的人文素质水平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 746, 信度良好。

1. 2. 3幸福感指 数量表 ( Index of Well-Being, IWB) [4]由Campbell等于1976年编制, 用来测定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共9道题, 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2个部分。前者由8个条目组成, 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 后者仅有一项。每个项目均采用7级计分, 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的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 ( 权重为1. 1) 相加。其范围在2. 1分 ( 最不幸福) ~14. 7 ( 最幸福) 分之间。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285名受试者在时隔8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43[7]。

1. 3质量控制在实施调查时, 以班级为单位, 由经过事先培训的人员组织标准化施测。采取统一指导语现场发放、现场指导填写、现场回收调查问卷, 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

1. 4统计分析全部数据采用EpiDate 3. 1软件进行录入, 应用SPSS 19. 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 1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主观幸福感比较大学生人文素质总分为 ( 78. 64±6. 95) 分、人文精神得分为 ( 71.89±6.77) 分、人文知识得分为 ( 6.75±1. 81) 分、幸福感指数得分为 ( 10. 41±2. 24) 分。女生人文素质总分、人文精神得分均高于男生 ( P值均 <0.05) 。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素质总分、人文精神得分、人文知识得分以及幸福感指数总分均高于汉族学生 ( P值均 <0.05) 。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文素质总分、人文精神得分及人文知识得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 大一学生的人文素质总分和人文精神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 P值均 <0. 05) 。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总分、人文精神得分、人文知识得分以及幸福感指数总分差异均存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 医学生人文素质总分和人文精神得分均低于其他专业大学生, 文科生人文知识得分高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 医学和文科的大学生幸福感指数总分低于农学与理工科的大学生 ( P值均 <0.05) 。见表1。

2. 2 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大学生幸福感指数总分与人文素质总分、人文精神得分均呈正相关 ( r值分别为0. 331, 0. 346, P值均 <0. 01) 。大学生人文素质总分与人文精神总分、人文知识得分均呈正相关 ( r值分别为0. 965, 0. 227, P值均 <0.01) 。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人文素质总分为 ( 78. 64±6. 95) 分、人文精神得分为 ( 71. 89±6. 77) 分、人文知识得分为 ( 6. 75±1. 81) 分。因人文素质问卷目前还没有建立常模, 故不能对大学生的总体人文素质水平进行评估。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得分为 ( 10.41±2.24) 分, 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类似[8], 但高于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9,10,11], 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的幸福感在不断提高。

本研究显示, 女生人文素质总分和人文精神得分均高于男生, 可能与女生更注重情感体验有关。温翠红等[12]研究发现, 女性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男性。而国外学者通过调查认为, 主观幸福感并不存在性别差异[13,14,15], 可能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女性与男性处在相同的激烈竞争环境中, 承担与男性一样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压力, 所以男女性的主观幸福感逐渐趋向一致。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总分与幸福感指数总分高于汉族学生, 可能与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中经常相聚, 拥有一个团结的集体有关[16,17]。因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而人文精神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人”的关怀, 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可通过自身的团体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关怀与支持, 也学会了如何去关怀和支持别人, 从而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幸福感。

大一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最高, 随着年级的升高, 人文素质水平不断下降, 可能与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在大学一年级有关。提示,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的求学生涯。在幸福感得分方面, 不同年级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8,19]。但也有学者认为,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年级差异[18,20]。可能与调查的样本构成、调查问卷的选择、调查的时间点等因素有关, 需要今后进一步探讨。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总分存在差异, 医学生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说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不容乐观。可能与医学生学业负担重, 心理压力大, 大量时间用于作业、实验和实习上, 基本上没有闲暇的时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有关[21]。提示在未来亟需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设计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 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 人文素质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 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可能也会相应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水平。

上一篇:二8如何培养预习习惯下一篇:市场营销策划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