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2024-09-2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精选11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第1篇

磷矿实验学校

丁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设计理念: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有趣的数学,这是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另外在教学方式上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与图形之间存在的规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66、67页探索规律。

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这节课是总复习第三部分“代数初步”里的内容,引导学生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在本套教材中主要是鼓励学生探索数之间蕴涵的规律、图形之间蕴涵的规律、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对于规律的探索,不仅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数、图形的理解,而且能够发展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这部分知识的趣味性很强,题目能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据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是总复习,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例如表格、画图、关系式、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方法。所以,在探索乘法表中蕴涵的规律时,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是多样的,可能会发现横着看每一行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等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规律,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教学目标:

1.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

2.尝试用语言、表格、图、关系式等方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面对挑战要勇于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难点:尝试用语言、表格、图、关系式等方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索规律这一课。(板书:探索规律)当你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想到了那些规律?

磷矿实验学校

丁林

1.出示67页第3题

师:六一节到了,六(1)班准备用红色和黄色的气球装饰班级,请看„„„ 学生看图,师问:

(1)你看出这些气球排列的规律了吗?

(2)你能看出第20个、27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出依据的规律。

如果教室里正好挂了108个气球,你能帮助六年一班的同学计算出一共需要多少个红色气球和黄色气球吗?

小组交流、讨论:

生:108÷5=21(组)„„3(个)红:21×3+2=65(个)黄:21×2+1=43(个)

总结:看来发现图形中的排列规律,不仅能美化我们的生活,还能帮助我们很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2.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没有完成的乘法表,其实在这个乘法表中就蕴涵着许多规律,你们想不想去探索?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66页的乘法表,并把表格填写完整。(学生很快填写完整)

师:乘法表中蕴涵着很多数学规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分小组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请同学们看活动要求。(屏幕出示要求)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活动,教师巡回查看并做必要的指导。在指导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他是用那些方法发现规律的,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

小组讨论结束。

师:“哪一组先上来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会发现的规律:

(1)横着看,第一行都是第一个数9的倍数。(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等规律。

(3)斜着的一组数字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

(4)另外一组斜着的数字8,14,18,20,20,18,14,8是对应着一对一对出现的。

学生还有可能发现其他的规律,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磷矿实验学校

丁林

归纳:“同学们有的横看找到了规律,有的竖看或斜看找到了规律,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知道有序的进行观察。”

二、巩固与应用

谈话: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好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幻灯片,用激将法引起学生学习的乐趣。)

智力闯关(出示幻灯片)

1.商店的营业员把玩具球按这样的方式堆放 你知道第5堆有多少个小球吗 ?第8堆呢? 学生口答并说出规律。

2.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课本67页)。3.找规律,填一填。

(屏幕出示题目,学生填在课本上)(1)8,11,14,17,(),23,();(2)4,9,16,25,(),49,64;(3)1,8,37,(),125,();(4)3,6,9,15,24,(),63,();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第3题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提醒学生立方的知识。

三、探究活动(课本67页)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完成课本上的两个问题。

“探究活动”中设计的题目是学生在三年级学过的,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另外,教师还可以准备其他年份的日历让学生尝试探索,发现规律。由于时间关系,此活动也可以放在课下作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发言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做最后总结。

通过今天再次探索规律,大家再次体会了数学的趣味和魅力。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较扎实。在交流中学生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互淘教案网通过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通过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

磷矿实验学校

丁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第2篇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

2.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数学中的规律。

3.通过发现和探索数学中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数学中的规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者挂图,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算天天练

16-9=

13=9=

20÷4= 42÷3= 0÷13= 28x0= 270÷9= 800÷4= 出示题卡,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回答。2.找规律填数(1)1, 3(),7, 9(2)16, 8()2,1

(3)5,10,15,(),25

二、教学新课 1.探索规律

例1(书63页)

(1)教师要求:开展小组活动,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并尝试去填一填第五行的空格。

(2)小组活动:以4人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个数阵的规律。(3)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若遇到学习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规律。(4)小组汇报:

每一行的首尾都是1;每行中间的数都是上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5)验证规律:教师安排学生去验证汇报的规律,算算每行中间的数是不是“上面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

(6)实践规律:学生把第五行的空格填写完。集体订正。(7)教师小结:我们在数阵中找规律,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是否有和、差、积、商这些关系。一般的程序是:首先仔细观察;接着去猜一猜,算一算;最后验证规律,并归纳出寻找规律的方法。

例2(书63页)在下图中,找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4的格子,再分别找出相加等于6或10的格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为了更好地探索出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把相加等于8的格子找出来。(1)教师要求:读懂题意,可以先请一个学生说说怎样相加。如横1+竖3=4,依次加下去。每位学生可以先按要求找出格子,然后分小组去探索“这些找出的格子有什么规律”。

(2)小组活动:学生分4人小组寻找规律。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引导。(3)汇报预设:

我发现和不变时,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就减少1.我发现和为4的格子有3个,和为6的格子有5个,和为8的格子有7个,和为10的格子有9个。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1+3=4

3,5,7,9 2+2=4 3+1=4 教师提示:在这几个格子图当中,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几,描出的格子数要少1。

(4)教师小结:我们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时,可以把图形转化为数字,在数字中找到我们要找的规律。教师可以在这里追问:如果再继续找等于12的格子,会是怎样的呢? 例3(数64页)

先找出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空格处填写合适的数。

(1)教师要求:先观察数的排列顺序,并把数按顺序排列出来,再分小组讨论这列数存在的规律。(2)揭示课题:数阵中的规律

(二)。

教师可以请学生图形的意思来讲一讲此题的数的排列顺序:720,360,120,30,____, _____.通过这一过程把图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数,更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开展讨论。

(3)小组活动:教师可提醒学生用上一节课学习的找规律的方法,寻找数与数之间是否存在和、差、积、商的关系。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4)汇报预设:数是从大到小排列;我们发现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有倍数关系,但不是相同的倍数。

(5)教师引导:你们可以顺着这个发现去研究一下,这些倍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再次发现,原来用前面一个数除以后面一个数,得到商是连续的。

教师再次引导,你们可以把这些算式列出来: 720÷2=360 720÷360=2 360÷3=120 或 360÷120=3 120÷4=30 120÷30=4

(6)教师小结:要得到后面一个数,就用前面一个数去除以某数,而且这个某数,每次增加1.再次要求学生带着这个规律去看一看数的变化是不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7)实践规律:学生独立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完成余下的部分内容。

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发现有错误的,可以让已经掌握的学生再一次说一说规律,加深印象。

四、反思总结 1.按规律填数

书65页练习十四第2题 找规律,并在空格里填数。教师要求:规律在哪里?

(提示:数与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同桌纠错。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就是积的关系,第一行左边的数就是两个数的积。再次强调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一般出现在和、差、积、商中。2.按规律填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第3篇

总复习内容多、跨度大、知识的综合性强。教材采用“按学习领域分节, 分栏目编写”的方式, 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依次编排, 适当注意不同领域内容的沟通融合。分领域复习, 便于整理知识, 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每个领域的内容比较多, 因而再划分成若干节。分节复习, 有利于把握复习的重点, 合理分配时间, 也便于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教学效果。前三个领域先回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整理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再通过适量的练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必要的技能,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第四个领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积淀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应用意识。下面就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突出主体, 梳理知识, 优化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总复习应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 以达到弥补知识缺漏的目的。因此, 复习课要从新的角度, 把已学的零散的概念、性质、方法等基础知识加以分类梳理,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孤立与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 连成片, 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得到新的感受, 引发新的思考, 使之灵活运用。

如“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概念术语较多且易混, 可引导学生从其产生的条件辨析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并列出结构表, 显示其联系和区别。

对“三个基本性质”, 应通过比较, 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应用范围与功能;“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运算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应分清异同, 灵活运用。同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让学生熟练掌握。

在对“比和比例”的内容进行复习时, 引导学生抓住与“比和比例”有关的内容, 从“比”和“比例”的性质、意义入手, 通过回忆、分析、比较, 构建如下网络图。

又如, 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让学生把学习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网络图表示, 然后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得出:“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 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又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接下来再让学生从右往左看, 引导学生明白: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可以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又是通过怎样转化实现的。着重强调转化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张图竖起来看, 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是干、是根, 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串点成线, 通过纵向系统梳理, 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 (如下图) 。

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复习, 促进学生把知识真正融入知识系统中,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而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知识可通过练习的方式复习, 进而加深理解。如让学生在验算、解方程中复习加、减与乘、除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二、精选练习, 强化训练, 提升数学思考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重心之一。数学思考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而练习是重要的数学活动,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总复习中要认真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力避教师大量收集习题, 把学生浸泡在题海里, 或是“炒冷饭”, 学生机械重复练习, 使其不堪重负, 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的做法。因此, 教师应当在系统复习基本知识之后, 针对学生实际, 精心选编具有一定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练习, 做到数量少、容量大, 覆盖面广, 启迪性强, 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拓展总复习的功能。

(一) 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在总复习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及其产生原因, 切实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比较、辨析, 利用对比题组等形式,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 突出规律, 排除干扰, 防止混淆, 达到熟练灵活、融会贯通的要求。题组训练内容要少而精, 分层次、有梯度, 着眼于由题及“类”, 就题论理, 触类旁通。例如:

1.四则运算的训练重点是: (1) 熟练掌握基本计算。如, 8.26+1.74、40-0.76、0.85×16、0.18×0.11、36÷4.5、6.25÷2.5, 虽然计算难度不高, 却包含了小数四则计算的几个难点。 (2) 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3)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简便计算。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是对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 而计算能力并非单纯看是否会计算, 计算数据是否正确,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计算技能是否熟练。为此, 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中出现的类型精心设计如下题组, 重点训练简便计算能力。复习时让学生口述题目特点、简算思路与依据。以下题组可供选用:

2.解决问题的练习应以思维训练为主, 通过引申、扩展、改编、合理演化, 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多向联想探索解题途径, 并通过自我内化完善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 拓宽思路, 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从而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解题的灵活性。

教师可先出示基本例题:“向阳小学买来105本图书, 分给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阅读,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是五年级的4倍。六年级和五年级各分得了多少本图书?”

当学生在整数范围内用算术方法 (或列方程) 解答后,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在不改变第二个条件的本意的情况下, 还可以怎样表述两个年级分得的图书之间的数量关系呢?如:

(1)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是六年级的 (或25%) ;

(2)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占图书总本数的 (或80%) ;

(3)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占图书总本数的 (或20%) ;

(4)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比六年级少 (或75%) ;34 (

(5)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比五年级多图书总本数的 (或60%) ;

(6)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的比是1∶4;

(7)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的比是4∶1;

(8)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图书总本数的比是4∶5;

(9)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图书总本数的比是1∶5;

……

从而得出:第 (1) (2) (3) (4) (5) 根据分数 (或百分数) 的意义可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答:第 (6) (7) 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 (8) (9) 用比例知识 (正比例方法) 解答。当然, 也可以改变所求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以上几种解法的特点及其联系, 沟通相关知识与解题思路的内在联系, 提升灵活解题的层次。

通过以点带面, 层层递进, 巧妙地把分数、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以及比和分数的关系等有关知识融为一体,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在复习中得到新的收获, 突现新的飞跃。

(二) 精心选编富有生活性与情

境性、探索性与应用性的训练内容,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复习中,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选编训练内容时, 要体现生活性与情境性, 探索性与应用性, 注重选择涉及学校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内容,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他们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思考。例如:

1.北海市实验小学校园里有一块正方形空地, 面积是6400平方米。 (1) 如果学校要在这块空地上围出一个最大的圆, 并铺上草坪, 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2) 如果学校要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圃, 使花圃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 (如图1所示) , 你认为怎样设计更美观?请你再设计3种方案 (在图2、图3、图4上用阴影部分表示花圃的位置) 。

(此题把面积计算与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结合起来, 有利于空间观念的逐步形成。)

2.小明家装修新房, 油漆面积为80平方米, 用去油漆100升, 油漆费用6000元, 共用35个工时。结算工钱时, 有三种方案: (1) 按工时计算, 每个工时60元; (2) 按油漆费用的30%计算工钱; (3) 按油漆面积计算, 每平方米25元。请你帮小明家选用一种合适的结算方案。

3.王奶奶家打算把家里堆放的稻谷卖掉, 按市场价格:稻谷每千克1.50元, 大米每千克2.20元, 稻谷的出米率是70%, 稻谷加工成米后, 糠皮可抵加工费。请你帮王奶奶合计一下, 是卖稻谷合算, 还是卖米合算?

4.李老师去买体育用品, 他带的钱正好够买8个篮球或12个足球。他先买了6个篮球, 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剩下的钱够买多少个足球?

5.爸爸和4岁的小红生病了, 妈妈要给他们买三天的药。妈妈要买几板才够?

(第2、3、4、5题是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的开放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6.某游泳馆修建了一座标准化的游泳池, 这个游泳池的长是60米, 宽是长的, 深2米。 (1) 这个游泳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这个游泳池最多能容水多少吨? (每立方米水重1吨) (3) 在池的四周和池底抹一层水泥, 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7.小强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强和小华邮票枚数的比是3∶4, 如果小华给小强9枚邮票, 那么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相等, 你知道他们两人共有邮票多少枚吗?

8.东风路第一小学图书室里故事书、文艺书和连环画三种书中, 故事书本数是后两种书本数之和的, 文艺书本数与三种书总本数的比是2∶7, 其中连环画有65本。这三种图书共有多少本?

(本题有一定难度。把“故事书本数是后两种书本数之和的”转化为“是全部的几分之几”是解题的关键。)

9.周日, 李华全家3人去吃火锅, 打算花200元钱左右。爸爸点的火锅底料是“乌骨鸡火锅底”, 需要45元。现在需要选择火锅菜类, 价格如下:

(1) 2元 (一份) :麻辣调料;

(2) 2元 (一份) :冬瓜、土豆、毛豆腐、青菜、大白菜、油豆腐、豆芽、花菜、菠菜;

(3) 4元 (一份) :粉条、香菜、鸡蛋面、水饺、各种菇类、山药、竹笋;

(4) 8元 (一份) :猪肝、猪肉片、鱼丸、鸡片、带鱼、虾饺、鱼饺;

(5) 12元 (一份) :羊肉、墨鱼片。

如果既要注意营养合理, 又要荤素搭配, 你会怎样选择?

(第9题有愉悦的生活情趣, 解题过程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第4篇

2.40= 8400=3.5+5.3=7-2.7=

5=18++=1-+=

二、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解方程

0.8x- 0.4= 1.2x-= =

四、填空

1.在直线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 9个亿和900个万组成的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3.去年2月,张叔叔把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一年,年利率4.14%。到期时应得利息()元,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元。

4. 3∶4=()∶12= =()%

5.下图表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成( )比例。照这样计算,5.5小时行驶()千米。

6.在○ 里填上“>”或“<”。

0.444 ○○7.9580 ○ 320

7.把下图所示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深2分米的圆柱形铁桶的侧面,铁桶的底面直径大约是()分米,加上底面后,铁桶的容积是()升。(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8.300立方分米=()立方米 2公顷=( )平方米

45秒=( )分 1.8吨=()千克

9.下图中轮船在灯塔的( )偏( )( )€胺较颍?)千米处。

10.右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度,面积是()平方厘米。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右边的□里画“√”

1.10个百分之一是多少?

千分之一 □百分之一 □

十分之一 □

2.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剪成相等的6段,每段的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 □

3.有男、女生各3人,任选1人去浇花,选到男生的结果怎么样?

一定选到男生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比女生小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和女生相等 □

4.从右面看虚线左边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右边的哪一个图形?

5.红旗面数是黄旗的,红旗面数和两种彩旗总数的比是几比几?

5 : 4 □ 5 : 9 □9 : 5 □

6.涂色部分的面积大约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

40% □ 25% □12.5% □

六、画图

1.把图中的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2.按边长2∶1的比画出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缩小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 。

3.如果1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七、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打算16天看完一本故事书,平均每天看15页。现在要10天看完,平均每天应看多少页?

2.一套衣服56元,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60%。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3.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250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客车到达乙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4.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每立方厘米铁块重7.8克,这个零件重多少克?

5.下面是某旅游景点去年接待游客情况统计图。

(1)根据图中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2)平均每月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3)最多时一个季度接待游客的人数比最少时多百分之几?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教案 第5篇

教学内容:P49—P50例1~4,课堂活动1.2.3。教学目标:

1.能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2.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1。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实物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例1情景图

师:孩子们,这是小张家的客厅,请你仔细观察这副图中的窗帘、沙发和地毯的花色,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沙发的颜色总是一行深粉色,一行浅粉色,一行深粉色,一行浅粉色。。。生:窗帘是一行蓝色,一行圆圈,排列真有规律。生:地毯也是一行深蓝,一行浅蓝。……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窗帘、沙发和地毯的花色之所以这么漂亮,就是因为它们的花色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例2 1.请你继续喊口号。出示运动会上各方队入场情景图。

师:瞧,运动会上各方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口号向我们走来了。你能试着继续喊口号吗?

抽生喊一喊、全班喊一喊。

师:你们是怎样喊的?有没有什么规律? 生:每次都是1,2,1,师:每次都是1,2,1,我们就说他的规律是1,2,1三个数字在重复。2.出示例2 让学生同桌交流,找一找例2中每一组的规律。抽生汇报 生:第一组的规律是1、1、2三个数字在重复。生:第二组的规律是A、A、B三个字母在重复。生:第三组的规律是 三个图形在重复。

师:那(1)(2)(3)的规律都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组实际上都是重复。3.找规律,画一画。

(二)学习例3 1.看动画、想规律。

出示每次增加三个圆画的动画。让学生直观认识理解每次加3的数学模型。师:通过刚才的动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每次加3个圆片、2.摆一摆,填一填。出示例3.观察每一组圆片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每一组增加3个圆片。师:下一组应试摆多少个呢? 课件出示下一组的摆法。3.找规律填数。1、5、9、13、、。16、12、8、4、___

(三)学习例4 1.出示例4 1、1、2、3、5、8、_____ 小组内交流

抽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课件配合演示规律。提炼归纳:前两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2.说一说,画一画。

数形结合,先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标出数字,再找规律。最后在本子上按规律画一画。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规律?

(重复、依次增加或减少、前两个数相加的和等于第三个数。)

在数学王国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它们。

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题 第6篇

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题

1.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依次排出下面这些图形.

作 者:华锡东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刊 名:小学教学英文刊名:XIAOXUE JIAOXUE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探索规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第7篇

纵观全课,蔡老师能细研教材,结合实际,灵活组织教材,通过截取“乘法口诀”、“数的排列”与“图形排列”三个知识环节,引导学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及其变化趋势,鼓励学生探索数字之间、图形之间以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及商榷,评得不到之处请见谅。

一巧妙创设情境,让孩子在轻快、神秘的魔术色彩中进入新课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开课能让人耳目一新,通过“猜数魔术”开课,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语言及教态,此时都能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气场。稍为遗憾的是教师陈述结果时不够干脆利落,还略有疑虑及出错现象,这稍有降低“魔术”的神秘色彩及吸引力;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尾没有看到这个“魔术”的揭秘环节,略为遗憾。

二关注情感,让学生在愉悦体验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人文和谐的.师生对话情景,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三关注过程,让孩子在思维活动中体悟成功的快乐

通过呈现“乘法表”让学生观察表格探索其中的规律,教师能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及渗透思维的有序性,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此环节个人感觉还是挖掘得不够,如:当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横看竖观的观察层面时,教师还可以启发或呈现斜看或其它更多的观察层面所隐含的规律,如第一行“9的乘法口诀”中乘积的两数之和都等于9这些规律,同时引伸拓展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及如何判断等,又如寻找乘积相同的两个因数成反比例关系的规律,旨意在于拓宽孩子的思路,渗透多层面寻找事物之间所隐含的规律性。

通过呈现“数的排列”及“桌椅的摆放”知识,让学生探索研究并填空这两个环节,教师能启发学生逐一进行充分探究,抓住变与不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还从多角度地揭示规律并反馈交流,引领孩子在采撷丰盛的思维成果时体悟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感觉在时间的分配上有失偏颇,在挖掘规律的深度也有待商榷。比如“数的排列”环节,能否只选取其中三几个题例进行精讲,其余略讲,放手给学生尝试练习,又比如有“桌椅的摆放”环节,能否将孩子找出来的各种字母表达式:6+4(n+1),6n—2×(n—1)……作一个合并同类项的计算,揭示出最简字母表达式:4n+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第8篇

一、遴选教学整合主题

小学品德课教材是以单元统整的方式编写的,每个单元以主题统整的方式把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单元里的每课都设置了小标题,每个标题中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应课题所指向的主题教育。整合教学就要充分考虑每个单元、每课及小标题中内容的相互联系,将相关内容统整在大的主题下面。教师根据单元核心目标,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再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特点,对内容进行课前课后的延伸和拓展、开发和融合,将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资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镶嵌于单元学习内容,并与各种主题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以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经历,引导学生道德学习和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学毕业,学生处在这个阶段内心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但对自己度过的小学生活、对自己成长的过程却很少回顾梳理。通过主题学习,让他们反思自我,学会感恩,培养阳光心态,这是个最好的时期。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恰好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本单元由“我的成长足迹”和“临别感言”两个主题构成,共4课时。苏教版也安排了这样的主题单元,名称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由“我的这6年”、 “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三个主题构成,共6课时。河北版教材这一主题体现在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 中,由“成长的轨迹”、“永恒的记忆”(选学)两个主题构成,共6课时。经过比较梳理,我们发现各版本教材的单元核心目标都非常相似,是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简单小结与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理,形成对自我成长的认同,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准备。由此,我们细化出具体目标,即回顾成长的足迹,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生活,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同学和老师的内心感受;在了解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对照找差距, 自我调整,并确定努力的方向,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格素养、能力素养等核心素养。我们可以看到,各版本教材主题相同,内容的密度却各有差异,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为我们的教学整合提供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资源。再联系到学校工作中,毕业典礼历来是学校传统教育主题之一。因此,选择此主题为教学整合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二、提炼整合学习内容

通过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及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逻辑线索整合各个版本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的支撑下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替换重组,编制出动静结合、课内外结合,有梯度、有实效的、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以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基于此,提炼出“再见, 我的小学生活”整合学习内容,并构建了课程整合框架(见下图)。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一学习主题指向六年级学生当下生活与情感的“现实需要”,将“感受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作为核心目标。以此为指引,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学习时空,设计了“我的这6年”“难忘的亲情友情”“我为母校添光彩”“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五大主题活动,将核心目标分解到每个主题活动下的基本内容中。每一项基本内容都不是孤立与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体现了学生情感的递进、升华。通过这一教学整合的实施,将传统单一的学科学习与知识建构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情感体验和挑战的活动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与能力提升。

三、探寻教学实施路径

主题活动内容设计体现了学科内单元整合、专题式整合, 而实施方式的选择则体现课内外结合、长短课结合、学科学习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大课堂育人观。实施教学整合,在课时上可将原有的40分钟固定课时,调整为长短不一的“大课100分钟、中课60分钟、小课40分钟、微课10-15分钟”等多种课时, 这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开展学习活动。比如,活动一“我的这6年”,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等,填写“比一比,多惊喜”成长记录表格,然后用小课40分钟时间分享成长大事;活动二“难忘的亲情友情”则可用100分钟的大课或一个半天的时间,回忆交流师生间的情谊、习作、设计留言本并互赠临别赠言、拍集体合影等;活动三“我为母校添光彩”完全可放在课间和课外进行,也可利用班会课开展为母校种绿植活动;活动四“去中学看看”和活动五“我们的毕业典礼”则可以请学校德育处配合,统一组织好采风与典礼活动,除了课外准备,课内各需要一个半天的时间。4个半天,结合课外学习,逐步推进主题式整合学习,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收获了学科知识,感受到并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按自己的创意和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积极调整心态,做好学习准备。

在小学品德教学整合的实施中,我们以品德学科教师为主,结合学情编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注意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德育处、中学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在实施中遵循“三活一线”的教学思路:“一活”,就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再现生活。“二活”,就是指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凸显活动性。“三活”,就是指活用教材,活化学习内容。“一线”,就是指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彰显品德教育的魅力。

四、落实学生素养评价

对于整合学习的学生评价,一定要基于小学品德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对学业评价提出的要求,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那么本单元主题学习的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培养学生反省和修身、感恩孝敬、具有道德判断与决择能力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阳光心态、自信豁达、积极交往,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创新、搜集和处理信息、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和提建议、交流合作等能力素养。评价方式包括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口头点评,在每个小主题活动结束之后的阶段性自评、互评、师评(或家长评), 以及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我们坚持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通过多元、开放、整体的教育性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作为个体生命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探索小学品德课教学整合,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由此出发,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2014年3月30日。

[2]俞建明.“缝合”城乡生活的断裂——记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新田园教育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6-05-04,第12版课改研究。

[3]李洁.学科整合理念下生本课程实施路径--“1+1”生本品德课堂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6,(0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第9篇

二、“明辨是非”我会判。(8分)

三、“择优录取”我会选。(12分)

把它改写成数值的比例尺是( )。

A. B. C.

3.骑车的速度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4.有一种手表零件长4毫米,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 )。

A. 25∶1 B. 1∶25 C. 1∶100

四、“神机妙算”我会算。(12分)

五、“动手操作”我会画。(15分)

六、 “解决问题”我真行。(每题6分,共36分)

解析:图①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不能直接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巧妙解答:

解法1:我们可以“借”一个与图①同样的图形,把两个“不规则”的形体变为“规则”的长方体(如图②),这样所拼成的长方体就是这块不规则形体的2倍。先求出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再除以2就是图①的体积。即:16€?0€祝?2+8)€?=1600(立方厘米)。

解法2:把图①中的形体分成两个部分,如图3 ,下面是一个高8厘米的长方体,上面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把上面这个不规则形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即将右上角剪下高为(12-8)€?=2(厘米)的部分,再把剪下的部分拼到原图的左上角,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为8+2=10厘米的新长方体,所以原图的体积是:16€?0€?0=1600(立方厘米)。

解法3:把图①前面的梯形看成是底面,原来的宽当作高,那么原图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即:(8+12)€?6€?€?0=1600(立方厘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 第10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教学设计思路:

1.“看规律”,从教材情景图导入,充分观察,充分交流,充分评价。2.“识规律”,感悟图形排列特征。

3.“做规律”,用规律知识创造生活美。

4.“赏规律”,感受有规律图形的审美价值。教学准备:

课件;贴纸;红、蓝彩色笔;水果图、正方形、星形、圆形若干。教学过程: 课前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用星星来对自己做一个评价“积极发言、认真动脑筋、快乐学习”,看谁能获得三星,加油。

一、创设情境、欣赏规律:

师: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做游戏,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请随老师的口令做动作:拍手、跺脚;拍手、跺脚;拍手、跺脚。接下来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是的,刚才我们是按一定的规律来做的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买了一套新房,装修得很漂亮,小东请同学们去玩。来到厨房,同学们被厨房的墙面和地面上的图形排列吸引住了。小东神秘地说:“这些图形的排列可是有一定规律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2、(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我们先找找墙面的规律,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火眼金睛,发现的方法得最多、最快?

(1)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小组内交流想法。(2)学生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找出的规律? ①竖着看——每行都有那4 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填哪个图形。②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所以根据斜行来填。

③横着看——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后一个,其他的图形都往前移动一格。

(3)师:你说的可真好,我们一块来仔细研究研究他发现的规律!哪个小组也发现了横着看的规律?

(4)师:大家听明白了嘛?好,我来问问,第二行是怎么变出来的?

(5)师: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变的嘛?(边课件边解说)第一个圆形移到了最后,其他图形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谁能像老师一样来说说看?

(6)师:大家会说了吗?那就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行到第三行的变化说给你同桌听听吧!

(7)师:第四行是怎样变出来呢?谁能说一说。让我们一起来说说。(8)师:回想一下刚才的动画,每次都是怎样变的呢?

(9)师生小结:大家都发现了每次都是第一个往后移动,其他的图形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数学家把它叫做循环排列的规律。我们班的同学真棒!同样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看来学习需要有心人。

3、地板砖的规律、巩固认知

师:小东家的地板砖更漂亮,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有规律吗? ①(出示出地板砖的图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先看看每行都有哪些图形,再看看每行颜色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 有没有像刚才那样的循环规律? ②汇报规律。

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每次都是怎么变的?

④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二、快乐游戏,体验规律

师:下面老师想请四位同学上来通过排队的游戏,来演示一下这种第一到末尾的循环排列规律。(给四位同学戴上标有1、2、3、4数字的头饰。教师完成板书1234、2341、3412、4123、1234)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列顺序了,接下来又应该是多少了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四种图形或数字进行的循环排列现象,从第五行开始重复出现,每四行就会出现一个大循环。而且这种排列可以无休止地排列下去。(板书省略号。)这就是典型的循环排列现象。

三、闯关游戏,运用规律

师过渡:为了让我们学得开心,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个勇者闯关游戏。有胆量挑战吗?(有!)我们闯关胜利后就能打开智慧之门。第一关:画一画

第二关:做一做

☆★○● ●☆★○ ○●☆★________ 第三关:填一填

第四关: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2、1234、4123、3412、3、2468、4682、6824、、2468 第五关:寻找规律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请同学们找找藏在身边的规律。谁来说说?(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四、欣赏规律,体会数学之美(机动)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五、联系生活,创造规律(机动)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些事物排列的规律,也用找规律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师:这是一块正方形的“手帕”,可是上面什么图案也没有,需要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给这块手帕设计出有规律的花边或图案。注意,设计的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请小组长从抽屉内拿出学具袋,每个袋子中有一张正方形的纸和图片,同学们要先商量怎样摆才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图片,4个人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图案最漂亮,开始。(出示活动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大屏幕出示要求:(1)图案可以设计在边上,也可以设计在中间。(2)设计得既要美观,又要与众不同。

六、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机动)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评议。)同学们设计得真漂亮!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杰作吧!能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对他说吗?

师:母亲节快到了,你们肯定在想送些什么礼物给自己的母亲吧!不如,我们就用今天学习的循环规律设计一副画送给自己的母亲,好吗? 生:好!

师:并对妈妈说声:妈妈,您辛苦了!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能获得几颗星?用手势告诉老师,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发现了事物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当了一次小设计师。你们的学习干劲真让老师佩服!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以后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装扮得更加美丽。谢谢!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快乐!板书设计: 找规律

小学二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15页《找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能力,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生活。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循环排列的规律。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做游戏,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请随老师的口令做动作:拍手、跺脚;拍手、跺脚;拍手、跺脚。接下来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是的,刚才我们是按一定的规律来做的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最近小明搬家了,可是他不知道厨房的墙壁怎样设计,这可难住他了,你们想不想帮帮她?那好在你们每个小组都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五角星这四种图案,你们能帮他设计一个图案吗?设计好的同学用你的行动告诉老师。师巡视。展示:重点讲循环排列规律,学生汇报。

师:老师也设计了一个,你们觉得怎么样,发现这里边的规律了吗?

2、发现规律

(1)横着观察 ①从上往下观察

师:小朋友们真会观察。现在我们一起来按顺序观察:(点击课件)请看,第一横排的图形怎样变化得到第二横排的图形? 小组内的小朋友互相交流。学生汇报。

师:请同学们注意,第一横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

师:是的。把第一横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二横排的最后一格。(课件演示)师:那其余的三个图形又怎样移动的? 学生回答。

师:对,其余的三个图形依次向前移动了一格。(课件演示)师:谁再来说一遍?

师:第二横排的图形又怎样变化得到第三横排的图形? 学生回答。

师:对,是把第二横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三横排的最后一格,其余三个图形依次向前移动一格。(课件演示)

师:那第四横排的图形又是怎么得到的?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大家都发现了这样的规律(课件演示):每次把上一横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下一横排的最后一格,其余三个图形依次向前移动了一格。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数学家把它叫做循环排列规律。(2)竖着观察

师:横着观察有这样的规律,竖着观察呢?(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

同桌的小朋友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学生汇报。

师:对,他是从左(右)往右(左)观察的,把每一竖列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下(上)一竖列的最后一格,其余三个图形一起向上(下)移动了一格。(课件演示)

三、巩固新知,应用规律

1、摆一摆

师:同学们真棒,刚才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找到了墙面图案的排列规律,看来学习需要有心人,在你们的启发下,小明设计了自己家的地板砖图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你发现的规律,你能安老师要求摆一摆吗?(1)从上往下,横着看,第五排应该怎样摆,学生动手摆。学生汇报,说理由

(2)从左往右,竖着看,第五排应该怎样摆。

学生汇报,说理由

2、欣赏: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物品)

3、猜一猜

师:今天大家表现可真不错,学会了这么多知识,但学了还要会运用,请同学们猜一猜应填什么水果?(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再考考大家。(课件)

4、画一画

(1)例1 师:(点击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现在你们能根据规律画一画吗?

学生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5、做一做

师:真能干!老师相信你们能很快地做对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画,老师巡视。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比较

师:例1和“做一做”的图形排列规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

6、小小设计师。

师:是啊,我们学会了按一定的顺序找规律,那你们还能不能自己设计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呢?设计小手帕(放音乐)小组学生设计,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并相互评价作品。教师将部分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是啊,正是这一个个有规律的排列,才有了我们这个精彩的世界。希望同学们以后用心观察,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从而创造我们美的生活!

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

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为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让学生排一排、摆一摆等活动,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容易理解。

首先,通过游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帮主小明设计墙面图案,让学生直观感知,接着出示老师设计的墙面图案,(即课本中的墙面图案)让学生找规律,在学生充分讨论和发现后,通过电脑演示,呈现墙面图案的规律,并且用动画演示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排列规律,印象深刻。

在认识了图形的规律后,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排一排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规律的概念。

最后设计的“手帕”图案的游戏,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学习找规律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整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做到了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合作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美感。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第11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比醚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蓖ü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

思想和方法。

3毖Щ崃轿皇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算式卡片,3种颜色的灯,例1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提示课题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5×539×1013×1630××4047×1529×31

57×4

教师:你会算这些题吗?你们以举手的方式来示意老师。老师手中有3盏灯,我们把全班都会做的题用绿灯表示,一部分同学会做的题用黄灯表示,都不会做的题用红灯表示。第一题,会做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根据情况贴灯)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黄灯题和红灯题。(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例1卷笔刀图)教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卷笔刀吗?我们先一起来猜一猜。(请每一个同学都猜测,并说说是怎样猜测的。)

(2)学生进行猜测,说说想的方法。

(3)教师:怎样才能证明你猜测的答案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答案呢?(要计算出12×14=?)

(4)教师:怎么算呢?我们没有现成的办法,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14吗?

三、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倍懒⑺伎迹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解决“12×14=?”。

2毙∽榻涣髡理

小组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方法,并整理。

3币孕∽槲单位,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致有以下一些方法。

①12+12+…+12=168(14个12相加)

②14+14+…+14=168(12个14相加)

③12×2×7④14×3×4⑤14×2×6

⑥12×10+12×4⑦12×20-12×6

⑧14×10+14×2⑨20×14-8×14⑩列竖式计算

4狈椒ü槟桑发现最佳方法

教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4×12这道题。

教师:在计算像“12×14”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你认为哪一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为什么?(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应该是用竖式的比较多)

5毖芯渴式计算

(1)教师: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做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理解竖式中第1步的算理。

教师用空白卡片将14中的“1”遮住,像这样12×4的题大家会算吗?试一试。学生得出48。

教师:这里的48表示的是什么?(4盒卷笔刀的个数)

(3)理解竖式中第2步的算理。

教师:算出单独的4盒后又该算什么?(整十盒的)教师将“4”用写有“0”的卡片遮住,下一步怎样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用10去乘12,得120,表示10盒有120个卷笔刀。

②用1乘12得12,2对着4写,1写在4的前面。

……

教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12得12,这个“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因为用1乘12,1表示的是1个十,得到12个十,所以“2”写在十位上。

②竖式第2步求的是10盒卷笔刀的个数,所以“2”写在十位上。

……

(4)理解竖式中第3步的算理。

教师:大家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这个竖式算完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第3步。教师巡视。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12×14用竖式计算的全过程,一会儿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请几个学生说。

(5)教师: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简要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四、巩固练习,推广应用

完成第8页试一试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交流收获,小结回顾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币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景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和从有趣的数的排列中发现数的变化规律

的过程。

2币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

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

3蓖ü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

团队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课件出示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情景,画面只出现一个红灯亮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发光的灯的颜色?教师按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逐一展示,直到绝大部分学生能猜中。

教师:你是怎么猜中的?

教师: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发光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规律

1背鍪镜15页例1的情景图

用画外音介绍汽车行驶情况。最后出现示意图:

教师:从刚才的情景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教师:同桌合作,把刚才大家说的信息填入表格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表头,让学生明确所填内容。)

每时行驶(km)60

行驶时间(时)12612……

行驶路段(km)60〖6〗……

学生填好后,选择一组同学到视频展示台前汇报。

教师: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6人一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每个小组要有专门的记录人员,每人都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各小组推荐1名同学汇报交流。)

教师:刚才大家观察了表格中已有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各合作小组继续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表格中隐含的规律,请你用这种方法找一找下列算式的规律。(第16页课堂活动第1题)

(1)8×20=160(2)3×12=36

8×10=806×12=72

8×5=409×12=108

教师:要想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必须学会观察和比较,善于归纳总结,我们继续挑战自己吧!

教师:小白兔在数学王国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塔。(教师把例2的4排数

制成课件,一排数一排数依次出现)你能帮助小白兔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吗?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你能试着把第5排数写出来吗?第6排、第7排呢?写完后小组内交换检查是否符合前面的规律。

教师:按这样的规律,你还能继续写下去吗?

教师:刚才大家从已知的数推出了未知的数,可见发现并遵循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你能从下列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可以怎样又对又快地算出结果?(第16页课堂活动第2题)

7+10+13+7+10+13+7+10+13+7+10+7+10+13=

三、应用规律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也是有规律的。想一想,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刚才大家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群数学娃娃(课件出示1~50的数),你能选出几个数来摆出一条规律吗?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再汇报。

教师:今天,数学博士从数学王国中赶来,他从数学宝库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你们想不想和小博士比一比?请看题。课件依次出现第17页练习三的第1题,第2题,第3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四、小结升华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上一篇:医务科科长及工作人员职责下一篇:国考公务员行测预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