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7-10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9篇)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篇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月光曲》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世界顶级音乐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及文字说明。文字内容根据课后的资料袋和课文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就是„„

生1:没有了。生2:丢失。

师:好。关于生字,我们就学习这些。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贝多芬在德国一个小镇上演出,听到了盲姑娘弹钢琴,盲姑娘和他哥哥的一段对话,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了那首曲子,然后弹奏出了《月光曲》。

师:是啊,一支世界名曲的诞生竟然这么偶然!是什么力量鼓舞了贝多芬呢?我们来读书。

教师朗诵课文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而且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弹。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然而事实上,它是非常想听贝多芬的音乐会的。

师:从哥哥的话里又品出了什么?

生3:哥哥因为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感到遗憾。

生4:哥哥也是热爱音乐的,也是崇拜贝多芬的,但是,家里太穷了,他们买不起门票,很失望。

生5:盲姑娘听出了哥哥伤心,她说她是随便说说,其实她是不想让哥哥为她难过。

师:是啊,体会得真好。大家一起读盲姑娘说的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课件出示:[听到他们的谈话,我想:。]

学生练习说话。

生1:听到他们的谈话,我想: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照顾,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这是多么温馨的一个家庭啊!

生2:听到他们的谈话,我想:虽然他们贫穷,但是他们都酷爱音乐,他们都执著地追求艺术美,他们都有美好的心灵。

师:跟大家一样,贝多芬也被他们兄妹俩的亲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课文相关文字)

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指名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稍等)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贝多芬弹得完美,盲姑娘听得痴迷。

生2:盲姑娘音乐修养很高,她从贝多芬的音乐中体会到了深深的感情。

师:哦,大家注意,盲姑娘怎么说的? 生:激动地说。师:我们一起激动地说。学生齐读。

师:我发现同学们太激动了,都激动得出错了。盲姑娘是这么说的吗?

学生愕然。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发现哪里读错了吧? 生:“纯熟!”

师:“纯熟”跟“熟练”比,意思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么不同啊?

生1:“纯熟”说明熟练的程度很深,熟练得没有瑕疵。生2:由此可以体会到盲姑娘被震撼了,正因为弹得纯熟,又知道贝多芬就在这个小镇上演出,所以盲姑娘一下子判断出弹琴的就是贝多芬!

生3:盲姑娘对音乐非常熟悉,对贝多芬也熟悉!

课件出示:[此时,我想: ] 师:假如你就是贝多芬,盲姑娘就站在你的身旁,此时,你会想„„

生1:一个贫穷的盲姑娘,却如此地热爱音乐,我该再为她弹奏一曲。

生2:我在这所茅屋里遇到了真正听懂我的音乐的人,真是幸运啊!她对我的曲子怀着那么深厚的感情,她是我的知音啊。

生3:我想,这穷兄妹俩多么善良,那么热爱音乐又那么懂音乐,进不了音乐会太可惜了!我的演出应该属于他们的!

师:是啊,贝多芬百感交集,又轻轻地按起琴键来„„ 课件出示插图,教师用课文内容简介。师:想听一听这琴声吗?

生:想!

师:可惜,课文是没有声音的。但是,课文用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出了音乐美。请大家读相关描写,在想象中感受这音乐吧。

课件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学生默读,体会。

师:你觉得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曲子?(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导交流)

生1:它应该在表达贝多芬自己的感情,一开始比较平静,后来越来越激动。

生2:开始的时候声音轻柔,渐渐升高,中间会比较平稳,流畅,后来节奏强烈,速度很快。

生3:茅屋里的穷兄妹俩让贝多芬感动了,随着对皮鞋匠和盲姑娘了解的深入,贝多芬越来越激动,音乐的节奏就越来越强,越来越快。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亲耳听一听这支曲子。注意,听着音乐,适时地轻声朗读这段描写。

课件播放《月光曲》。学生听音乐,揣摩节奏,感受音乐,用朗读表达音乐。

师:谁来回想着音乐读这一段描写?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皮鞋匠听着曲子联想到了大海和海面的月光。因为他就在清幽的月光里,因为他的家在莱茵河畔。换一个场景,我们再来听《月光曲》,会想象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图,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件出示图片,同时播放《月光曲》。

师:请大家拿起笔,用你的想象和联想,把音乐给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吧。

学生练笔。

学生写完后简单交流,教师鼓励。下课。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生字8个。

⑵ 新词:

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2、能力训练点:

⑴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⑵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背诵与音乐有关的名言和诗歌,引入课文内容。板题:月光曲

放录音《致爱丽丝》。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曲子?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 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⑵ 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⑶ 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⑷ 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⑴ 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 《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复述课文。

音乐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资料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通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探讨课题质疑。

2课文中哪部份写了贝多芬为穷兄妹俩第一次弹奏钢琴曲? 哪部份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月光曲》是在怎样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思考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

2、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合作交流: 先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讨论同学们不懂的问题。

3、汇报。《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小组内交流,质疑问难,探讨交流,感悟贝多芬月光曲。1.自由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4、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

5、指导有感情朗读。

并把这部分多读几遍。想象描绘的景象。《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画出联想的句子

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6、体会感悟:(1)分清事物与联想:

(2)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3)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 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⑵ 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1):讲贝多芬曾经创作《月光曲》。

第二层(2-3):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三层(4-7):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层(8-10):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5、播放教学视频,创设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情境,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6、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7、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好词佳句。教学反思: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在朗读品析中领悟人物的情感变化。

3.学习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整体感知, 引发阅读期待

1. 课件出示文中词语:幽静、断断续续、入神、微弱、陌生、激动、清幽、波涛汹涌、波光粼粼、陶醉、纯熟。

要求: (1) 读准读懂词语, 并根据词义加上合适的语气。 (2) 用上述词语造句或说一段话, 内容要紧紧围绕课文, 以用词多、语言简练、表述准确为标准。 (3) 找出描写神态的词语。

2.板书描写神态的词语 (入神、激动、陶醉)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用笔圈出这三个词语, 并找出描写这些神态的段落或句子。

二、精读文本, 答疑解难, 理清文章主线

1. 画出描写姑娘神态的句子, 并谈谈是如何理解的。盲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态?

2.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贝多芬的一系列活动。 (听音乐—进茅屋, 听谈话—弹曲子, 受感动—创新曲。)

3.总结:这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也是文章的主线。就是这条主线, 让姑娘和贝多芬的情感都发生了变化。请再读读姑娘情感发生变化的句子。

4.对照姑娘的情感变化再度读文, 讨论贝多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小组研读, 找到体现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句子多读几遍, 并说说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5.教师在学生总结中板书:触动、感动、激动。

三、抓住重点, 品读鉴赏, 感受文字意境

自读8、9自然段, 思考:《月光曲》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你是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一读, 品味语言变化。

提问: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画面的变化?

(1) 引导学生通过读从文中提炼出“洒遍银光、出现微云、波涛汹涌”, 概括出三幅画面。

(2) 结合“月亮升起”“越升越高”“忽然”, 让学生将两个词语对比着描述画面。

2.二读, 体会旋律变化。

提问:画面的变化会使旋律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1) 引导学生从画面变化中感受到乐曲旋律、节奏变了:舒缓—悠扬—高昂。旋律的变化会使朗读的语气、节奏发生怎样的变化?

(2) 学生根据对画面和语言的感悟进行个性化朗读。

3.三读, 领悟情感变化。

提问:为什么乐曲中会出现这样的旋律和画面的变化?

(1) 通过引导, 使学生感受到旋律、节奏的变化都是由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引起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总结出:贝多芬散步时, 曲子是舒缓的, 画面是月亮刚刚升起, 海面洒遍银光;当他听到琴声和对话, 受到触动, 为兄妹俩弹琴, 旋律铿锵有力, 此时的画面是月亮升高, 天空出现微云;一曲结束, 姑娘的入神与激动, 使贝多芬由感动变为激动, 因此乐段高昂激越, 出现的画面是大海变得波涛汹涌。贝多芬三次情感的变化就体现在乐曲中。

(2) 思考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 (要从环境和心境两方面回答)

4.四读, 文本与乐曲融合。

(1) 播放《月光曲》片段,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和贝多芬的心情有目的地欣赏, 听出旋律的变化。

(2) 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 让文字、情感和旋律充分融合。

5.五读, 学习联想方法。

提问:皮鞋匠和盲姑娘看到了什么景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真实存在的事物的句子, 学生读想象的句子。

删掉想象的部分, 让学生再读这一段, 并谈谈感受。

(1) 介绍联想的写作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第4篇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盘古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聽!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八、作业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5篇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过程与方法:

1、抓住贝多芬言行举止及感情变化,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围绕重点段落探究,交流解决重点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及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师:贝多芬简介视频、、《月光曲》的音乐、幻灯片。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艺术家。(贝多芬简介视频)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 1

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写?

2、《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激动、仿佛、安详、幽静)。

3、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刚才所听写词语),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4、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畔的一间茅屋,他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月光曲》

二、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2、同学们,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指导朗读

3、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4、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

5、接着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子的。”

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生交流)

(师生合作读朗读,生生分角色读)

6、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三、两番“对话”心灵互通

1、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知音)(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

2、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放出声音读。

(指名学生感情读。)

为什么盲姑娘会这么激动呢?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第一个 您表示猜测所以可以读得稍微长一些,再读一读这句话。

3、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4、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音乐让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心灵相通)

四、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1、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

3、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也曾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时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温馨和祝福。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4、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五、作业布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第一课时) 第6篇

龙村中心小学

执教:王桂仙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艺术家。

2.认写11个生字,理解“幽静,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3、研读课文,体会两次感动。(走进茅屋后的感动、弹完一曲后的感动。)教学重点:体会贝多芬的两次感动。(走进茅屋后的感动、弹完一曲后的感动。)教学难点: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可课件准备:幻灯片、音乐《月光曲》。课前激趣 播放《月光曲》

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说说你的感受。

师:音乐总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听着美妙的音乐,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PPT2:贝多芬名言)

师:通过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贝多芬的幸福是什么?(为穷人造福。用音乐为穷人造福。用他的音乐给穷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

师:贝多芬是这样说的,他是否是这样做的呢?通过学习今天的课文,你将会对贝多芬有更多的了解。

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

师:齐读课题 师:《月光曲》是贝多芬谱写的,大家了解贝多芬吗?(学生简单汇报交流,【出示课件3:贝多芬的简介】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板书:贝多芬)

师:同学们,《月光曲》的谱成还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呢?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欣赏贝多芬艺术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去感受贝多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吧!现在请同学打开书,小组里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出示课件:读前温馨小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3、把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生: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师:看到同学读书专注的神情,听到笔在纸上流动的“沙沙”声。老师真的很欣慰。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5:生字词】 莱茵河 盲姑娘 蜡烛 琴键 谱成 波光粼粼 霎时间 记录 陌生 陶醉 纯熟 幽静

生:读(请2名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幽静”这个词,读着读着,你们的脑海里会想到些什么?谁能联系课文来感受一下这个词呢?

师:是啊!一切是安静的、寂静的、宁静的【出示课件6:清幽画面和音乐】一个秋天的夜晚,贝多芬正在这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在这样怡人而宁静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呢?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内容?(贝多芬无意中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谈话,进茅屋去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后来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最后即兴谱写了《月光曲》。)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师:是啊!贝多芬被感动了,于是按下琴键创作传世名曲《月光曲》。那这一开始感动贝多芬的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去课文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画出有关的语句。

1、走近茅屋后的感动

(生:在默读中思考,找出感动的句子。)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咱们现在可以交流了吗?谁来告诉老师?(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师:我听出来了,是兄妹俩的对话感动了他。(板书:兄妹对话)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真会读书,看大屏幕!哪句话最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出示课件7:一段妹妹说的话】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姑娘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要是能„„)【点击课件7:突出盲姑娘说的话。】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请你把这份对音乐渴望读出来。是的,贝多芬听出了他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他还听出了这位盲姑娘她很喜欢音乐。对音乐的追求。)

师:来,请你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师:(教师接着学生的朗读,读哥哥的话)(出示课件7: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了。)此时的哥哥心里„„(此时的哥哥心里很难过)

师:请你读出哥哥的难过。师:此时的哥哥心里„„

(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实现妹妹的心愿而内疚、伤心、自责。)

师:来把哥哥这份伤心读出了。

师:妹妹听到哥哥的话又会怎么说呢?(哥哥,您别难过,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师: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明明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非常想听,这句话是随便说说吗? 师:那是为什么呢?

(他不想让哥哥伤心,非常体贴哥哥。)师 您很会体会。还有吗?(懂事,善解人意)

师:恩,你走入了姑娘的内心世界。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同学们让我们读一读这人间美好的真情。分男女生读。(出示课件7:一个姑娘说:„„)

师:此时站在屋外的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为盲姑娘这样酷爱音乐,为兄妹的这份深情所(感动)。他心潮起伏,他会想„„

(课件出示8:[听到他们的谈话,贝多芬想: ])

„„

师:同学们,妹妹的体贴与安慰;哥哥的伤心与内疚。面对这样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妹俩,面对如此酷爱音乐、善解人意的盲姑娘,贝多芬怎能不感动。于是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曲。(板书: 进屋演奏)(点击课件:播放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

2、弹完一曲后的感动

师:一曲弹完了,盲姑娘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课件9(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体会。(稍等)你体会到了什么?(贝多芬弹得完美,姑娘听得痴迷;她从音乐中体会到了深深的感情;盲姑娘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熟悉贝多芬的音乐,也熟悉贝多芬„„)

师:恩,你很会体会哦。大家注意了,盲姑娘怎么样说的?(激动地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想想说说。)

师:好,让我们一起激动地喊出来。

师:那么盲姑娘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仅凭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因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那你从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从“他听的入了神”感受到的,说明他听懂了贝多芬的音乐。)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是啊!我们一般听别人弹琴,知道弹琴技艺娴熟就很不错了,然而盲姑娘不仅知道这一点,还听出了贝多芬弹的曲子所表达的感情,所表达的那种境界。

师:所以说盲姑娘不仅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板书:巧遇知音)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能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茅屋里遇见知音,贝多芬此时的内心是万分的„„(激动)。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的贝多芬,而盲姑娘就站在你的身旁,此时,你会想„„

课件出示10:[此时,我想: ] „„

师:(是的,你们走进来盲姑娘的内心世界,你们都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作为一个音乐家,当他面对着一个如此热爱音乐,如此懂他音乐的姑娘,面对着他熟悉的琴键,他会怎样抒发他的情感呢?(弹琴。再弹一曲。用音乐给穷人带来幸福。用音乐来抒发他激动的心情。)

师:是啊,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于是贝多芬产生了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板书:再弹一曲)

师:(课件出示11:配乐朗读月光曲描绘的画面)这时候一阵风(示意生读: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面对着盲姑娘的问话,贝多芬没回答,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贝多芬只想再次按下琴键。)

四、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同学们,想听一听这琴声吗?请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一边倾听一边想象音乐的画面。在音乐《月光曲》的配乐下,师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7篇

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

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师:谁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师:那怎么写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

生:月亮升高。

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生:刮风起浪。

师: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风巨浪。

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

生:刮风卷浪。

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生:卷。

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吗?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

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谁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这一点儿?(三个学生站起来)一个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大家听一听他们三个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开始。(三个学生分别读这三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我的手势,我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咱们看看读起来有意思没意思。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师:这回谁起来再读?谁读第一层?没有发过言的举手,已经发过言的先放下手。(教师让三个学生站起来)开始。(三生分别读)

师:太好了,谁还想读?(一女生站起来)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读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女生点了姓赵的同学)好,你先读,开始。

女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赵生也读这一层与她比)

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师:五分,好,给第二个同学亮分。

生:五分。

师:也是五分,很好。都读得不错。谁还想比?还有两个名额。(指一举手的学生)随便读一段,谁敢应她的战?(马上有一男生站起来)好,开始读。

女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涌过来。”(男生重读这一部分)

师:两个人都读得不错,还有一个名额,谁来读?(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应战)

女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男生重读)

师:两位同学读“波涛汹涌”真的波涛汹涌。前面看见妹妹恬静的脸,读得很温柔。这位男同学读得也很温柔。(众笑)好啦,大家读得也不错,讲得也不错,但我还是不明白,我说《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为它是用语言文字来代替这个《月光曲》的。

师: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众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它的旋律。因为课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谱子写下来,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不用学《月光曲》了。

师:成音乐课了是吧,他的话解释清楚了吗?

生:没有。

师:非常遗憾,没讲清楚,谁能帮我解释清楚?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师,黑板上都写的是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海。

师:对呀!

生:那我们可以联想到月亮是很……

师:(打断)你想怎么联想就怎么联想?不对。我还可以联想到我小时候,我妈妈生气了,一开始不太厉害,到后来揍了我一顿。(众笑)我还可以联想到这个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觉得它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师:(打断)你怎么认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还认为我妈妈刚刚生气呢!(众笑)你说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来证明呢?好好读书,再把第九节好好看一下。(学生各自看书)

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是,是联想。

师:谁的联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

师:很柔和,(板书“柔和”)还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师:(打断)等一下,光是柔和吗?

生:还有比较缓慢,宁静。

师:比较缓慢,徐缓。(在板书“柔和”后面写“徐缓”)后来呢?

生:后来到风卷巨浪的时候,它的曲调声音应该响起来了,速度也加快了,声音从柔和变成高昂了。

师:不到高昂吧,有劲没劲?

生:有劲。

师:对,有力了。(板书“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师: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写“高昂”)还有吗?(指“有力”的后面)节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师:节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写“快速”)这儿呢?(指“高昂”后)波涛汹涌了。

生:波涛汹涌应该是更加快。

师:更快了,情绪激荡了!(在“高昂”后写“激荡”)我们写这一个词行不行?浪花在激荡,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生:对。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师: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听出来了。

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生:是。

师:咱们下课以后再仔细听。这个问题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弄明白了,谢谢大家!经过咱们的一段研究,讲清楚了,但是我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刚才你们说贝多芬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他就创作了这首曲子,弹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对。

师: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生:应该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师: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没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讲……

师:你们从第二段开始读一读,看看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它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写他和盲姑娘兄妹认识的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后来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讲给我听。可以互相研究。(学生读文)

师:时间到了,大家休息一会,咱们先下课。◆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8篇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意境优美, 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 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 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 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 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 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出滋味:一个故事一腔情怀

课前预习:

1.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自学生字, 圈出新词, 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课本上做批注。

2.练习朗读课文, 读后试着复述和概述《月光曲》的传说。

3.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有关“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鼓励制作资料检索卡。试听《月光曲》。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语文课堂学习应该以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结果为起点, 这对学生真正“学力”的形成十分重要。当然,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什么, 教师需要结合文本特点、学生特点及教材编写意图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及能力。)

环节一:检查自学, 初读感知

1.教师激情开课, 了解学情。两百多年前, 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 被尊称为“乐圣”。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通过预习和资料查阅, 关于贝多芬和《月光曲》, 你有哪些了解?学生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资料检索卡”, 简述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词语盘点”里“读读写写”的生词 (这些词均来自本课) , 以及“传说、皮鞋匠、入场券、盲姑娘、恬静”等词语, 让学生认读。强调“券”“茵”“霎”等易读错字的读音, 以书空、说要领、动笔等多种形式书写易错或难写的典型汉字“粼”“幽”“盲”“烛”“键”等。这些词语按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以便于下一步学习。

3.引导学生复述《月光曲》的传说, 提示可以用上面出示的词语, 渗透抓关键词进行复述的方法。在复述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概述传说内容, 继续强调抓关键词的方法, 明确评价标准——完整、简要。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明确指出, 识字、写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虽然每个年级落实识字、写字的具体要求与策略会各不相同, 但是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语文课第一课时, 应从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开始, 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 从最基本的写好字、读准音出发, 即使是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也不容忽视。)

环节二:倾听心跳, 读出心声

1.顺应阅读心理, 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一个动人的故事, 成就了一曲人间天籁。哪些细节打动了我的心? (学生以波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并试写批注。) 学生可能找到这些打动人心的明显细节:

(1) 姑娘说:“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贝多芬说:“不,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3) 贝多芬没有回答, 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2.汇报交流:哪个细节, 它为什么打动了你的心? (悟读结合:重点抓“姑娘说”一句, 以“加提示语读”为策略, 读出相应情感, 让其他同学听出读者的感动。)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有为“学生现在在读的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服务的责任。整体感知文本感人的传说故事后, 顺应阅读心理, 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 是读者阅读文本时的第一本能视角。阅读是孩子的阅读, 不管我们期望孩子走向怎样的文字世界, 都得从当下的阅读现实包括本能习惯出发。任何带目的性的阅读学习活动, 都应从这个基础出发。)

环节三:换向倾听, 写出心声

1.引导多角度读书。如:同学们, 读书不仅要从我们的角度去感受, 有时还需从作者等其他角度去品析, 月光曲的创作者是贝多芬, 他激情创作名曲《月光曲》, 到底哪些细节打动了他的心? (在相应的句子上画横线, 并做批注。) 与之前找的句子相比, 应该会多出两处:

触动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感动句: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2.汇报交流。 (重点抓“激动句”悟读结合, 读出背后的信息:她深谙音乐, 可谓是贝多芬的知音。) 揣摩贝多芬此时的心情, 他为什么没有回答, 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让学生移情换位, 动笔写一写。)

教师视情况进行提示:如, 盲姑娘虽然生活贫困, 可是对音乐的热情那么真挚, 对音乐的理解那样深刻。千古知音最难得, 贝多芬会想什么呢?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关心底层民众疾苦的他, 此时会怎样想呢?

(设计意图: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 也是落实“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具体策略。从月光曲的创作者贝多芬的角度再读文本, 既是顺应文章表达思路的学习, 又有助于进一步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整个学习活动中, 读、说、写等言语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 凸显了“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的本质属性。)

环节四:整体诵读, 读出情怀

1.分角色入情诵读对话部分, 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一曲琴声一知音, 一个故事一腔情怀。

(设计意图:语言只存活于一定的语境中, 语境是语言的家, 对话语言里的微妙情感, 仅靠零碎的逐句的诵读是不够的, 对话语言只有进入整体语境, 才能真正读出个中滋味。所以回归整体, 有感情再读课文, 十分必要。)

第二课时品味月光:千种联想千个世界

环节一:对月读文, 感受实与虚

1.听写、诵读一组与月光有关的词语:银纱、清幽、微波粼粼、波涛汹涌……

2.还词入句, 读出月景之美。

3.思考:哪些月景是所见的真实事物, 哪些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 (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 边读边画, 然后指名读出联想的部分。)

(设计意图:“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关于“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一单元目标的落实, 本文是重要的例文。第二课时, 直扑重点, 融感受妙曲与领悟方法为一体, 不枝不蔓, 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高效语文的应有之义。)

环节二:听月思考, 体会写法美

1.品味联想部分:有人说, 这段月下听琴的联想, 与描写旋律的“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有关, 默读课文, 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先尝试给旋律配诵读文字, 然后在音乐声中试背联想部分。 (播放剪辑后的《月光曲》———剪取与文字描写匹配的有关曲段。)

3.对比感受:不写联想, 只写实景可以吗? (引导学生诵读去掉了联想部分的描写, 体会《月光曲》缺乏联想这个侧面描写之后的不足。)

(设计意图:《月光曲》里的联想美, 不仅美在呈现的形象上, 更美在层次上。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不同层次的想象之美的过程, 也是《月光曲》以一种不断强化的感性存活在学生心里的过程。本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 受到美的熏陶“等人文目标, 就是这样悄悄浸润达成的。此外, 比较作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学习策略, 也会让学生对联想的作用与魅力认识得更为深刻。)

环节三:查月解构, 月儿不是月

1.引疑:月光下的世界是这样的美丽, 月色里的《月光曲》是这样的动人。可是, 老师搜到了这样一则资料, 相信不少同学也搜到了:

(课件出示资料:《月光曲》的起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听了该曲后联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说是出版商因为这乐曲的标题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擅自定的。原名叫《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看到这样的资料信息, 你有什么话要说?

2.解构:《月光曲》的真实故事里不一定有月光。这只是一个传说。传说是什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传说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具体的真实情景可能并非那样。

(设计意图:以一种批评的、颠覆的思维对待文本, 对待之前的学习过程, 这种解构并不是目的。除了激活学生批判读书的意识外, 也是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进一步走进《月光曲》文化深层做铺垫。)

环节四:失月换景, 迁移写联想

1.创设情境促写。如:

也许, 那是一个落日熔金的黄昏。太阳照进窗子,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金纱 (剪辑过的《月光曲》响起) , 听着贝多芬美妙的琴曲, 你想到了什么呢?

也许, 那是一个和风送暖的春日午后, 户外的桃花开得正艳, 这样的美景里, 听着贝多芬美妙的琴曲, 你会想到什么呢?

也许, 那是一个清风徐徐的金秋清晨, 窗外的稻田橙黄千里, 这样的情景里, 听着贝多芬美妙的琴曲, 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2.学生听音乐, 尝试动笔写联想。 (交流评价时, 学生能结合眼前事物进行基本合理的联想即可, 要求不必过高。)

(设计意图:此时的情境练笔, 既可以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中落实“事物与联想”这个训练目标, 又是一种继续解构的实践, 为下一步的重构营造了强大的反差, 有助于教学高峰体验的形成。)

环节五:还月于曲, 月儿还是月

激情结课, 点燃诗意思维:一个传说, 千种可能;一千种联想, 一千个世界。不过, 它的名字已经是受千万人喜欢的《月光曲》了。那天, 也许没有月光, 但我们愿意相信那晚的月光格外清幽;那天, 也许盲姑娘兄妹俩在琴声里仿佛看到的是另外的景象, 但我们也愿意相信, 他们的联想里一定有月光, 月光一定格外的清幽漂亮!

知道为什么吗?课后去想, 慢慢去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感情朗读并尝试背诵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实在事物和联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月光曲》的意境、内容和曲调。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博大高尚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三、教学准备:课件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介绍: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教师深沉地介绍引入课题。【意图:开课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为学生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中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为全文的学习,主题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二)聆听心声,寻找原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了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这个世界上大名鼎鼎,被称为"乐圣"的人,却走进了一间极其普通的茅屋,亲自为穷兄妹俩演奏,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这个最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A、聆听心声:(打出盲姑娘兄妹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对话,联系上下文,理解汇报。

【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本环节我先安排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去理解,去感悟盲姑娘兄妹俩的美好品质。】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学生畅谈。

【意图:这一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会设身处地地起思考,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在课文中去发现,从而为指导朗读也做了奠基。】

追问:你认为盲姑娘为什么要掩饰?(她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学生在文中去发现然后汇报交流。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虽然极其渴望听音乐会,但为了不给哥哥增加负担,她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多么淳朴,多么善良呀!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重点指导朗读。

B、心灵互动(打出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学生发问并邀请同学解答,解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对话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合作解决问题来理解,真正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思维的火花迸射,相信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而此时......

(三)入情入境,体会感情:

(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月光曲》)教师深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意图:教师在朗读时所配的音乐是经过反复选择的,能明显的听出曲调的变化,为学生的理解和朗读做了奠基。学生肯定会深深地陶醉其中,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榜样,学生的感情也就自然流露。】

同学们,这一切就在茅屋周围吗?(没有)这是他们在清幽的月光下,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所产生的联想。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用"--"画出实在的事物,用"﹏"画出产生的联想。

请大家读皮鞋匠、产生的联想,和同桌讨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音乐舒缓流畅;

(2)月亮升高,传过微云 音乐渐快渐强;

(3)月光照耀,风卷大浪 音乐激昂高亢。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从舒缓流畅到渐快渐强再到激昂高亢是《月光曲》的曲调;那乐曲中包含着贝多芬怎样的感情呢?试着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

【意图:"乐曲中包含着贝多芬怎样的感情呢?"这一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人物感情,从而真正理解《月光曲》饱含的感情。】

作为音乐家,贝多芬将感情表达在乐曲中;作为学生,让我们大家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在朗读中吧!(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当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已经飞奔回客店,将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诞生了。

(四)写作指导:

同学们,刚才这段描写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怎么样呢?(不感人、少美感。)所以我们大家在写作时,不但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更应该写出想到的,文章才能更丰富、深刻。

现在我们来听听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看看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意图:这是个语文的练点,让学生听着音乐产生联想,将本文的写作特点渗透于教学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再次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苦人民的博大的胸怀。】

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关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五)布置作業: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并将自己听着乐曲产生的联想写下来。

上一篇:在税收秩序整顿月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