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改五点心得体会

2024-07-04

初中数学新课改五点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初中数学新课改五点心得体会 第1篇

初中数学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小河九年制学校

谷瑞卿

2013年8月26日,我参加了靖边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学数学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学习活动,来自山西省太谷县五中的廉晓红老师给我们用新的教学方法上了生动的一堂课。这次的培训使我更加领悟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使我认识到了作为新教材的一名数学老师身上责任的重要性。不仅使我对新课标下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主讲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充斥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通过参加这次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我对教材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变“双基”为“四基”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思想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二、改变教学目标

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把“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数学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带着思考,带着收获,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多关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多倾听、鼓励、宽容,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多重视自主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多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改变数学教学方法

1、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但不能替代学生探索、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导作用。

2、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3、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4、合理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

5、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怎样能使学生动起来?(1)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动起来,导学案的利用。(2)引导学生在导入新课阶段动起来。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3)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在练习中我们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交流,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了解决的方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有对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日趋成熟。

初中数学新课改五点心得体会 第2篇

南沟岔镇中学薛 磊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下面就课改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

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

关于初中数学新教材课改的体会 第3篇

一、挖掘身边的素材,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 很大程度上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新课程开设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等新的板块从不同侧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每节课的情境锻炼,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在初中阶段,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 这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观察、理解、探讨新的问题。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教学, 深刻体验知识产生及形成的一系列过程。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能发现一些东西,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 给学生以信心和兴趣。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课中, 我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想象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实体图形, 每个学生都能想出很多和图形相关的日常用品。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也有很大的学习热情, 更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在《代数式》这一节课的学习中, 为了得到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长成一定的比例, 我让同学们参与到实际的测量中, 自己动手, 再进行计算, 然后比对计算结果。在结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 得出结论。这样, 在参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也使教学不再呆板生硬, 课堂也因此活跃起来。

二、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习惯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由此可见, 学会与人共处, 学会合作, 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具有现实意义, 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这样的内容更适合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数学活动, 并且将合作交流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工作需要。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应认真研究的问题。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一系列的交流、讨论, 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节中, 首先给出了一列算式, 让学生小组讨论并结合有理数的加法和生活中的实例给下式子合理的解释:

学生对此讨论得非常热烈, 而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 说得非常不错, 有些还出乎我的预料, 这说明学生小组讨论得非常成功, 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新教材中可以这样讨论的例子很多, 总之学生小组讨论的东西, 合作应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 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 现在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当然教师也要对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 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 这样教师也真正地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领导者。

三、利用“延时教育”技术, 让学生多多参与到数学

学习过程中来, 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提出个人的看法。发展多向性, 开放性, 创造性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 这种差异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的不同, 教师应当多了解尊重他们,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需求。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多鼓励学生, 让他们积极地回答问题, 参与问题的讨论, 即使出现错误也应当尊重他们。同时, 设计的问题也应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状况, 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 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从而丰富其数学活动, 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新教材的第86页12题, 计算:99999*11=_______99999*12=_______99999*13=99999*14=_______ (1)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 你能很快计算出99999*19的结果吗?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 真是出人意料, 结果相差很多, 总结为以下几种: (1) 直接用算术计算。 (2) 用计数器计算。 (3) (100000-1) * (20-1) =1899981。 (4) 99999*20-99999=1899981。 (5) 99999*19找出规律:19-1=18放前面, 99999-18=99981放后面, 则99999*19=1899981并且可以推广, 不管多少个9*19都可以。如999999*19=18999981。从这些结论中我可以发现同学们的思维差异, 然后进行总结, 我首先肯定他们这些方法都好, 然后选择 (4) , (5) , 并进一步表扬思维突出的同学。在数学新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只要我们时刻注意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 鼓励他们, 经常利用“延时教育”技术, 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四、教师要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 反思自身的教学。每一节课后, 我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且到学生中去了解, 哪些是有益于学生的, 哪些是对学生不利的。有益的就继续发扬, 不利的就极力避免, 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反思中更加圆满。如:在《展开与折叠》一节中, 我让学生折了各式各样的立体图形, 后来反思一下, 如果把一般的纸换成有各种有趣图片的彩色纸就效果更好了;又如在《从不同方向看》一节, 如果改在晚上来上这一个内容, 效果会更好。

初中数学新课改后的几点体会 第4篇

【关键词】游戏故事情境化问题生活化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同时,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更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象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的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搭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5x2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地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走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千知,不如授学生一法。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进行自主数学学习。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数学规律,要重视数学过程,而非数学结果,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数学知识,自己总结数学规律,对数学公式、定律、方程等,学生最好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积极创造条件,在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对此数学知识形成的认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数学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心得体会 第5篇

卿仕发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下面就课改几年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现在很多学生都成了小老师了。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1.初中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初中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五六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已经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我在讲分式方程时给出以列车提速为背景的问题,我们一起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我再给一个方程,让学生编出一个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应用题。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2)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探究。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比如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就由很多问题得出许多分式的式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的。

(3)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前面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觉得现在数学越来越简单了。”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就讲了我国汉代的赵爽弦图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微,学生马上对此感到非常有兴趣。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我讲分式的性质就是由分数的性质得到的。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我在讲角边角公理时,开始就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把图画出来后,教师问:“若带①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②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③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当然,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观念的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我们教师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上,教学中很自然地又走上了传统教育的老路,前怕狼后怕虎,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家长的观念“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我们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也影响了我们对新课改的实施。

二、课堂上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有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有时全盘否定老教法,浮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

2、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整堂课、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3、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

4、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 第6篇

吉林省通榆县第七中学 李明福

一、认识新课程、新教材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基于这两个理论,新教材更体现了层次性和互动性,亦即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以自主探究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法指导为主、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改变了原教材中把知识切块处理,一环一巩固的繁锁的、重复的记忆型学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二、切实落实新课改

1.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改变对教育现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看

法。初一年级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新的环境对他们产生众多的新鲜感,在此时利用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学生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训练很有必要。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谈暑假生活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鼓励学生上台讲、主动讲,在小组中评出表现突出者,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从开始不愿讲到后来争着讲,这对学生后面的数学活动的参与作了一个铺垫,学生会更自然地进入新课程。

2.学习方式的变化,确保新教材的实施

(1)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绝对值时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正式球类比赛对球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有一足球比赛,用3个足球进行了检测(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其结果如下25,10,35,说一说该选那一个足球?为什么?用数学知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引进数学活动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被随之激发,起到了“导”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可

随时创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会努力去探索,并且学习中不仅要使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2)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的美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是单向的活动方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

三、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多一点思考 1.教学管理制度

传统课程下的管理制度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新课程下强调:(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但在当前的学校普遍还是以“分”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复习引入,新课讲授,例题练习,小结作业”的一一量化,这对教师的创造性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教师的素质有待于再培训

初中数学新课改五点心得体会 第7篇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三亚市林旺初级中学麦文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

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

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

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

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讲授“灯光与影子”(第二课时,九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当我们乘车在公路上往前行驶时,前方那些高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

它们前面那些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当经过它们之后,又逐渐“冒”出来,这

种现象如何解释?面对这一他们熟悉的题材,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却要涉及到本课所要学习的“视点、视线、盲

区”等与投影有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引入数学情境,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效果。

三、个性化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个体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特别是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上存在差异,这些都影响学生参与数学

学习活动的深广度,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加强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也能很好地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如:学习完“探索勾股定理”(八上)内容后,可安排这样的训练题:如下

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有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

出若干个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的和恰好等于最大的正方形面积。尝试给出两

种以上的方案。

此开放性问题不同于在固定条件下研究固定结论,学生在寻求多种方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对此类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能

进行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彼此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

自己在认知上的单一性,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知识容量大等特性。因此,老师要充分

利用户外测量、制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

如: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八下)后,指导学生开展“测量我校旗杆的高

度”的活动——

第一步,分组讨论测量的方法;

第二步,小组分工,分别用以上讨论得出的方法进行测量;

第三步,讨论比较上述各种测量方法,找出最好的测量方法(见下图);

第四步,推选代表在全班介绍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和结论。

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旗杆的高度利用标杆测旗杆的高度利用镜子的反射测旗杆的高度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阻

隔,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

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

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学

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获得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需

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得

问题的解决。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八下)后,我安排这样的训练题:

某信公司有甲、乙两种手机收费业务,甲种业务规定月租费25元,另外每通话

1min收费0.4元;乙种业务不收月租费,但每通话1min收费0.6元。

(1)分别写出甲、乙两种收费标准下每月应交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x(min)

之间的关系式;(2)选择哪种业务对顾客更合算?

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学生置于决策者的地位,需要学生借助函数

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决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和科学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

问题的钥匙。加强此类问题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如在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黄金分割”的应用,从结果来看令我赞叹不已。如:(1)“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中的应用。如,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作底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就是该边的“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三角形叫黄金三角形;(2)“黄金分割”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雅典的他依神庙,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这些世人瞩目的建筑中都蕴藏着“黄金分割”;(3)“黄金分割”在美术方面的应用。如,世界名画“最后的晚宴”中犹大的位置就处在“黄金分割”点上;等等。

初中数学新课改五点心得体会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全面发展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主要限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方法上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目标主要以升学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教师教学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多时间,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更新,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为初中数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机,对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化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数学教学环境

新课标中强调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发展都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了主要的地位。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与教师在无形中能够建立一种信任和尊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与可信,从教师的关怀中感受到更多的鼓舞与期待。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让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只有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从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加热爱学习。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内容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不能单凭依靠增加数学课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总结教学经验、学习新课程标准、分配选取好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把握准确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努力下才能完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指挥者,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加强教师的素质修养,教师要走在时代的尖端,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对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内容,教师要及时学习和落实行为,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对知识产生了渴望,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例如,可以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或者数学小游戏,来解释概念的含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才不会觉得痛苦,才能快乐的学习数学,势必会为初中数学学习带来更大的效益。另外,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而能否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四、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虽然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条件。我们要懂得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真正达到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工具传入了教育行业,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对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数学知识一般比较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强,对很多概念和空间立体结构的形成,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数学知识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的表达出来,将静态转为动态,将抽象转为具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口述的不足。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空间立体感,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然而,多媒体虽然有明显的优势,却也不是万能的,需要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实施。现代教学理念中提倡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这与学生自主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讲到立方体的展开图时,教师需要拿些立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展开模型,亲自感受立体图形的分解与合成,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才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它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付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能及时准确的将教学信心反馈给教师,可以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我认为,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各方面做出评价,切记不能将学生的激励评价过于极端,学生有错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找出正确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杜明科.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2011,(15).

[2]豆丁网.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EB/OL].http://www.docin.com/p-375051706.html.

[3]李强.浅谈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4]臧春阳.精彩教学在“创新”——浅谈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策略的应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7).

初中数学新课改五点心得体会 第9篇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我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我就谈谈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以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探讨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多提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引进数学课堂等体现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教学探讨中,发现只要我们能转变教学观念和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加以适当的指导,新课标在一般的初级中学也能较好地实施,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新课标和在新课标中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数学,体验数学。数学教学不但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从中体验数学,发现数学,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等等。这是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对于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具体落实,需要我们教师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二、“活”用教材,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方法论

学生是在不同教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能运用学生如何学习和发展的知识来了解学生,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和完整的学习数学的机会。(1)尊重所有学生,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不同,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经历、特长和需要进行相应教育。(2)承认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给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平等机会,并能为每个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最有效途径,不断向每个学生提出更高期望。(3)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知道学生在学习中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4)知道如何改变教学,以适应学生已有的技能和经验;知道如何树立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有助于智力发展,数学在未来生活中将起重要作用。(5)善于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及时适当调整课程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6)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多尝试着去观察对比、实验操作、分析思考,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体系与发展变化规律。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注意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在我们所有到过的学校中,让人感到很满意的学校比较少,在课堂上新课标体现很突出的也不多,大多数老师仍然用传统的方式教学。主要是因为在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新课改,更重要的是对新课改还没有从理念上转过弯来。从原因分析主要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对新课程标准还学习得不够。许多教师仅仅是通过了开学前的新课程的学习,之后就没有进行其他系统的理论学习。所以说,应该加强学习,当然应以学校组织学习为主,教师个人也要加强学习。要形成一个制度,也要落实检查,才可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还有一部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确实是因为还没有掌握新课标中的方法。

六、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 思考 第10篇

霍州市第四中学 刘小青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或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1)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下一篇:在夏日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