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看书的日子

2024-07-21

怀念儿时看书的日子(精选12篇)

怀念儿时看书的日子 第1篇

我的老家在信南山区,小的时候,电视刚刚流行,那时候一个镇上都没有几台,每一天晚上在别人家门口看电视,是一件很值得怀念的事,看电影也是端着小板凳看的露天,最大的享受便是看书了,什么书都看,有小人书、很旧的杂志、缺胳膊少腿的小说、甚至农家历,只要是有文字的,到了那种如饥似渴的境界。

那时候镇上村里有书的人家也实在寥寥,还好,有位民办教师家里有不少书,就必恭必敬向他借读,先生看我如此好读,甚是慷慨,加之我每次看完都能完璧归赵,毫发无损,他更是愈加放心地把书借阅给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于是我的课余时间、假期时间便与其他小伙伴有所不一样,去山坡玩耍,小伙伴在捉迷藏的时候,我却在享受书中的乐趣,山风吹卷书页,耳畔传来伙伴们的欢笑声,累了往草地上一躺,随便枕在一块石头上,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青春的脚步永远是那么的快,时光飞逝,20092013我走完了我的大学时光。工作后,琐事多了,但是空余时候还能偶尔找些书看,仍是很大的享受。

转眼到了2016年,结婚后,琐事更多了,累了往床上一躺,玩玩手机成了唯一的享受,书?懒得看咯!此刻网络这么发达,业余时间就是听听音乐、看看新闻、乱发帖子、聊聊天,心变得浮躁起来,虽然阅读量不比小时候少,但大多都是走马观花,深入不进去。

我不知我此刻的状态是不是很懒惰,还是这个社会真的就变了?其实真的很怀念以前看书的岁月。

怀念儿时看书的日子 第2篇

记得那次我到老家玩,当时奶奶养了两只母鸡和一只公鸡。我在外面玩完回来,看到一只母鸡正在孵蛋,我好奇地走了过去,发现那只母鸡孵了十几个鸡蛋。我兴奋极了,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到处跑(当时貌似只有四岁),边跑边找着奶奶。找了五六分钟,终于找到了,我气喘吁吁地对奶奶说:“奶奶,鸡正在,正在,反正不知道在干什么,奶奶你先去看看吧。”奶奶一听,以为鸡生病了,便也急忙回到家,当奶奶看到鸡在孵蛋后,便笑呵呵地跟我解释着。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奶奶进去把鸡蛋拿出来,看看说:“这上面有黑点就可以出来小鸡。”说罢,把鸡蛋放了进去。

我站在那里,想想:“既然鸡可以,那么是不是很热就可以了呢?”我想了想,便拿了个盆子,把热水倒了进去。三个鸡蛋“噗通”“噗通”“噗通”进了水盆,我就拿了椅子坐在那看。看来看去也没有什么东西,便找小伙伴们去玩了。到了傍晚,我满身臭汗地回到家中,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看了会电视,到要睡觉的时候才猛然想起――我还泡着鸡蛋呢。跑过去一看,发现还没有动静,我想:“是不是因为蛋壳太硬了。”于是乎,我便剥起了蛋壳,再于是乎,吃了三个煮鸡蛋。

怀念柳絮飘飞的日子 第3篇

记忆回到温暖的起点:儿时, 你教会了我童谣, 你总是拉着我坐在水塘边洗衣服, 你一字一句地教我唱“小燕子, 穿花衣……”你没有老师丰富的知识, 可是你有讲不完的故事;你没有爸爸妈妈的大道理, 可是你有最温暖的怀抱。

爸爸妈妈忙, 他们在我四岁时就把我送进了学堂读一年级, 望着比自己高一截的哥哥姐姐, 我想到了村边的水塘。每一天黄昏看见你伫立在校门口等我, 那慢慢归隐的落日在你的身后画了一个孩子的笑脸。

妈妈说你腿脚不好, 有严重的风湿病和颈椎病, 所以把我送到了学校, 还不让你去接我放学。可是每天寒风吹落了校门口的树叶时, 我还是看见你瑟缩的背影。

我和着春水解冻的哗哗声, 唱着你教我的童谣, 抬头望见那棵柳树在悄悄地发芽, 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荷香, 蒲扇, 柳树撑起荫凉。

门口的池塘盛开了荷花, 一阵微风轻拂, 到处都是荷花仙子送来的淡淡清香。我搬个小板凳坐在那棵柳树下, 思索着如何才能摘到那美丽的荷花。你总会坐在木椅上, 轻轻地给我摇着蒲扇, 驱赶那嗡嗡的苍蝇, 哄我入睡。待到我醒来时, 却发现美丽的荷花已在我的怀里。我看见你裤腿边还未擦去的淤泥, 你又不顾自己的风湿踏进水里, 去给贪玩的我摘一支美丽的荷花。

抬头望, 柳树成荫, 我长大了, 承载了你细心的呵护和照顾, 我满怀的温情像柳荫一样浓郁。

怀念儿时的那些菜肴 第4篇

“冰镇”西红柿最清凉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夏天我们那里没有空调,没有冰激凌,可我们那里有新鲜的果蔬和甘甜的井水,我至今也忘不了外婆做的“冰镇”西红柿。

炎炎夏日,外婆总会从地里摘几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把它们去蒂洗净,仔细把皮剥掉,切成若干片,然后放进搪瓷碗中,撒一些糖,小心地搅匀,用碗盖封严,放进一个竹篮里,再拿到我家后院的老井中浸泡。那口老井直径约一米,井壁是由青砖砌成的,井水即使在酷暑季节也是冰凉冰凉的,口感清冽甘甜。

我在外面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外婆就会取出用井水冰镇过的西红柿,我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搪瓷碗盖,先是喝几口西红柿汁,感觉一股凉意直蹿心胸,舍不得吃那一片片诱人的西红柿,总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但心里的馋虫却不停地作怪,犹豫之间,我还是把冰镇西红柿一扫而光,那种冰凉的、酸中带甜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更令我收获了外婆的无限关爱。

栀子花里藏验方

每年初夏,栀子花总是盛开在家乡晨光初照之时,洁白的花瓣上荡漾着晶莹的露珠,摇曳着夏的味道,空气中都是幽幽的清香,沁人心脾。

母亲却更看重栀子花的食用功能。小时候,每到栀子花开时,母亲都会不辞劳苦从家乡山丘上摘来野生的栀子花。然后把栀子花择洗干净,烧一大锅水,水开后,她把栀子花倒进锅里,用筷子不停地搅动,栀子花就这样被去除了涩味,母亲再把栀子花捞出来加上鸡蛋、调料就可以炒一盘菜,爽嫩鲜香,滑而不腻,非常可口。

那时候,母亲还告诉我,栀子花谢后,把花瓣晒干可以当药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记得有一年我的手臂上长了许多红疹子,奇痒无比,母亲知道后从家乡赶过来,拿来收藏的野生栀子花瓣粉敷在我的患处,用布包好,第二天解开纱布,我的疹子奇迹般的好了。

吃粗粮的日子很幸福

前几天我和妻子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里新开了一家粗粮店,高粱、玉米、荞麦、燕麦、粟米、芸豆、小豆、黑豆装满了米缸,摆放得整整齐齐。

我是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小时候家里困难,细粮少,只能靠粗粮补充才能果腹。那时吃得最多的一种粗粮食品就是窝窝头,母亲把玉米面和黄豆粉用清水调和成面团,做成小酒杯大的窝窝头生坯,蒸上十分钟即可食用,现在想想,吃粗粮的日子也很幸福。

记得一次我没吃早餐,午餐时便多拿了一个窝窝头,可是多拿的那个窝头刚吃了两口就吃不下了,趁母亲不注意,我把它扔进垃圾桶,可还是被母亲发现了,她大发雷霆说我有罪,当时真把我吓坏了。

如今时代进步了,人们吃粗粮是为了讲究平衡膳食,早已经不以果腹为目的了。超市里也有窝窝头卖,不过是粗粮细做,玉米面里加了面粉、鸡蛋、奶粉、红糖,表面还嵌了数枚红枣,香甜松软,尝一口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味道。

萝卜过冬好美食

我小时候家里每到秋冬季节,能吃到嘴的蔬菜极其有限。一到天气转凉,家家户户都会想办法尽量多储存一些菜过秋冬,由于萝卜易于保存,又有许多吃法,于是成了大家的首选。

父亲每到星期天就借来手推车,带着我和哥哥去菜场买些成堆卖的廉价白萝卜、胡萝卜,买回后父亲就在院子里把一部分萝卜洗去泥土,切去萝卜缨子,再把萝卜切成小方条,在大缸里放一层萝卜撒一些盐,腌一缸萝卜。母亲把剩下的萝卜切成丝,然后晒干。父亲腌的咸萝卜在冬天可是道好菜,吃着玉米面窝窝头,就着咸萝卜,还真是那个年代不错的美味。

母亲从秋天到春天,用晒干的萝卜丝或凉拌、或包素菜饺子、或清炒,尽可能做出花样,让全家人在漫长的秋冬季节能得到些许享受。那时没有冰箱,每到下雪的日子,外面连萝卜也没有卖的,要想吃到新鲜的萝卜,父亲也有办法,他未雨绸缪,早早地就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坑,坑里埋了好多以前买的萝卜,父亲会在雪天刨开坑,取出萝卜洗净给我,我一口吃下去,有些微辣但却清脆爽口。如今生活好了,我还有生吃萝卜的习惯,白萝卜辣、胡萝卜甜,其实生活也是这样,有时涩辣,有时甘甜。

素馅白菜饺子最难忘

饺子是我国北方民族春节的传统食品,在那“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夜,民间都要包饺子,把它当做团圆的象征。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饺子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诸如三鲜水饺、红油水饺、水晶饺、四喜饺、一品饺、鸳鸯饺等都气香味美、各具特色,但始终忘不了儿时的素馅白菜饺子。那简单且充满乐趣的做法,至今令我铭记于心。

用料:白菜500克(控水剁碎)、焦油条100克(切碎)、豆芽菜50克、口蘑、木耳(水发)100克剁碎、香油100毫升、葱花50克、姜末5克、味精5克、精盐适量、香菜、骨汤少许。

制法:将剁碎的大白菜、口蘑、木耳、豆芽菜放入盆内、再拌入切碎的焦油条以吸取水分,加入少量骨汤搅拌,放入香菜末、葱、姜末、味精、精盐、香油等作料调匀即可。吃时可蘸蒜泥或醋、芥末、辣椒油。

“老汤”糖蒜入味浓

记得我小时候,物质比较匮乏,什么都凭票供应,每家每年秋冬季都要腌咸菜。而我最喜欢吃的是母亲腌的糖蒜。

怀念儿时的日子初二作文600字 第5篇

当黑暗把最后一缕阳光吞没的时候,居民楼已成一片寂静,似乎连空气都已经进入了沉睡。连绵了几天的雨终于在此刻停止了,原本应该拥有月圆之夜的中秋之夜却因为这场“浩浩荡荡”的大雨吞噬得无影无踪。

黑暗的阴霾仿佛嘲笑着即便在努力地活着却也无法逃出那些悲惨回忆的我。于是,为了不被嘲笑,我怀念起儿时那些幸福的日子——

小时候的中秋节,我好像是家里最忙碌的人,一会儿跑去爷爷家听爷爷讲故事,一会儿跑去姥姥家抢着吃月饼,一会儿又回到自己家抱着喜爱的娃娃们出门,仿佛我永远都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情,窜上窜下,活像和调皮的猴子。

小时候的下雪天,我会在睡梦中被雪姑娘唤醒,大清早就在家里吵闹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雪,然后,整个公园中都回荡着我的声音。在鸽舍旁,响彻着我被鸽子啄食时搔痒出的笑声;在猴山旁,能听到我与猴群逗笑的嬉戏声。在我兴奋的同时,爸爸忙着顾及我的安全,妈妈忙着给我拍照,用来记录我成长的足迹,当我玩累时,时而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时而让爸爸妈妈双手架着我,双脚腾空,作“空中漫步”状。这些幸福的日子,恍如隔世,一如岁月变换,景物重叠。

-1-

小时候的家,格外温馨,没有争吵与冷战,更没有为了自己的名誉而互相诋毁的叫骂声、打斗声。每当周末的时候,爸爸会带我去吃大餐,会给我买很多好看的书,不仅如此,爸爸还会在空闲的时候陪我在家玩耍、嬉戏,会带我放烟花,一家三口在夜晚看着绝美的烟火在天空中肆无忌惮地绽放着。

怀念小时候的日子,怀念成灾,就如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根系紧紧抓住了我的心,攀附在上面生根发芽直至结出令人无法无视的果实。

怀念儿时的过年作文 第6篇

儿时,最是巴望春节了。过了冬至,吃罢饺子后,就盼着腊月的早日到来。一进入腊月,就掰着手指头数着过日子了。腊八那天,那腊八粥是一定要吃的。我们家的腊八粥,其实很是简单,就是小米、花生米、绿豆、红薯块熬成的捞饭(能托着菜的粥)。那捞饭吃着甜丝丝的,不用就菜也成。但是,奶奶会先在油锅里爆个干红辣椒,而后把白菜炒了,且加入一些油渣(肥肉炼油的渣),最后再添水与豆腐一块炖,等到菜要出锅时,再倒进腌好的葱花。

腊八之后呢,则又开始巴望祭灶了。因为祭灶这天可以吃到心仪已久的芝麻罐糖,还可以吃到香软的两掺烧饼,以及父亲也放假了,祭灶这天一定会从市里回家,一家人团聚的。

祭灶之后,就盼着二十八这天了。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即贴春联。我们一大家子前前后后的十多个门上的春联都是我父亲写的。父亲支好桌子后开始裁纸,而后,父亲写一副春联,我就把它拿到一边放在地上,晾干,父亲专心致志地写,我乐此不彼地跑腿,其乐融融。春联全部写好之后,我又陪着父亲,从大门开始,一副一副地贴春联。看着清一色喜庆吉祥的大红春联,心里美滋滋的。

除夕夜,也是我最巴望的,不为守岁,而是为了啃骨头。晚饭,吃“金线缠元宝”饭,也就是汤面条锅里再煮一些饺子。吃罢晚饭,奶奶就着手煮肉了。我呢就守着炉灶,坐在煤火台上,闻着那肉味越来越浓、越来越浓。肉煮好后,母亲把肉从骨头上剔下来,剩余的骨头,我就开始大口小口地啃,那真叫一个解馋,真叫一个过瘾啊!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是最期待的。一是,我要端着一碗碗的饺子,给本家的叔叔、大伯家送;二是我一顿饭可以吃到好几家的饺子;三是吃罢早饭后给奶奶、父母拜年,可以得到最真挚的祝福;四是可以穿新罩衣或者戴新头巾;五是可以跟着堂姑一同到大街上荡秋千,不用再带着弟弟玩了。

大年初一之后,就是跟着奶奶回娘家,不仅能吃到可口的.饺子,又能喝到酸水,还能收到两毛或五毛的压岁钱呢!

串完亲戚,这饺子、白馒头也就吃到头了。为此,又巴望着过“元宵节”。“元宵节”时奶奶仍然会包肉饺子,还会蒸“灯盏”,即一种用黄白两掺面做的犹如酒杯一样的馒头。“元宵节”的晚饭后,我就会端上“灯盏”,“灯盏”里面放有食用油以及棉线绳,点燃绳后,就可以端着“灯盏”到大街上找小伙伴一块玩耍了。我们常常一边玩,一边唱着:“灯笼灯笼会会,煳笼回家睡睡。”等到油烧完,那“灯盏”也就焦黄了。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灯盏”,一边赏着明月,一边往家走去……那夜晚的梦乡,一准都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啊!

“元宵节”过后,那年就真格的过完了呀!

怀念儿时的端午散文 第7篇

又是端午,雨一直下。

记忆中的端午节天气一直是晴朗的。只因为传说中这一天如果用没见过太阳的河水洗澡可以祛除百病,于是儿时贪睡的我总会被父母早早的喊醒,揉着惺忪的眼睛赶到澧河去洗澡。途中尽是刚刚收割过的麦田,枯黄的麦秸一片片的连绵,因长时间没有降雨,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秸杆的味道,而脚下厚厚的尘土又为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走一路用鞋子印出无数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图案,忘情的时候就会掂着鞋子光着脚丫狂奔。刚刚睡醒的蛐蛐在田间地头叫着夏天,时常有带翅的蚂蚱从身边飞过,有时也会有蝴蝶停留在路边无名的花草上,于是就会驻足屏息去捉,结果往往是空手而归又遭了父母的挨骂,只因为迟了赶路,太阳它快出来了啊。布谷鸟在高大的白杨树上一声声叫着,催着人们快点播种。

在父母的催促声与责骂声中,河堤终于到了脚下,是有着高高而又陡陡的坡的,上面长满了荆条郁郁葱葱的片片连到一起。前方有渡口,可以拾阶而下,但年少的我却又偏偏喜欢从茂密的枝条中披荆斩棘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的慢慢下河,小小的我乘父母不备就钻入了绿色中,清晨的风吹来枝叶乱动,当父母看到群林乱舞无法辨认出我走向何方叫喊了几声也就由我去了。等他们沿阶走到河边时,我已经跳入水中开始和小伙伴们嬉戏了。

初夏的水还是有点凉的,但好不容易有了可以洗澡而又不用担心挨打的机会我们是不会在乎水的凉与热的。我们在河中抓小鱼,逮螃蟹,甚至于捉蚂蝗,那种时而长长时而又会缩成一团的小小水物,大人们经常用它能吸人血来吓唬我们。顽皮的我们总会用尖尖的指甲掐着它的一端把它晾到岸边大大的石头上,等太阳出来暴晒看着它一点点的萎缩变干。有时腿上也会被蚂蝗吸附,这时就会拿来鞋子用力狠狠的啪啪乱打,真到它出来为止。当太阳从东方微微露出红光,父母就会喊我们回家,地里还有许多农活在等着他们呢。贪玩的我们总是极不情愿的被父母从河中拉出来被迫穿上衣服返程。上河堤又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我们一边在绿丛中来回的奔跑一边玩藏猫猫的游戏,以至于耽搁了回家的时间。父母看我们已经上得岸来也不再担心就径直回家忙他们的去了。于是小伙伴们又是一阵疯玩。玩够了,跑累了,就趴在河坡上片片的酸酸草上啃着吃,那是一种开着小小黄色花朵的野草,叶片呈两瓣状,酸酸的味道,一大片一大片的匍匐在河坡上,是我们儿时物质匮乏中最好的一种美食。还有一种长着没膝的枝叶的`植物,上面挂满了小小的如黄豆一样大小的果实,最初是绿色的,熟的时候变成了黑紫色,我们叫做黑豆,由绿变紫时我们摘来吃,甜甜的味道在舌尖口中萦绕,令人回味无穷。

肚子咕咕叫的时候开始想念粽子了,于是呼朋唤友的一溜小跑,此时地头的蟋蟀和美丽的蝴蝶已经不再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家中的糖糕,香甜的粽子和软软的煮熟的大蒜成了诱惑我们的最大力量。回到家时,父母已经下地干活去了,奶奶看着灰头土脸的我又忍不住的一阵心疼,口中念道:乖,饿了吧,快快洗手吃饭吧。可饿急的我怎么会洗手呢,抓了粽子就吃,惹得奶奶在旁边一个劲的嚷嚷:慢点,别噎着了。吃了糖糕又吃大蒜,小肚子吃的圆溜溜的。听说吃大蒜也是为了败毒的,澡也洗过了,今年就不用再担心生病了。但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奶奶会为我带上一种用五彩的线编成的手链在胳膊上,脖子上再带上她亲手缝制的香囊,说是可以驱邪。所有的一切都带好之后又会跑到大街上和小伙伴们比较着谁的手链好看,谁的香囊香,免不了又是一阵争论和比试。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当端午节渐渐在我们的玩耍中淡忘时,农历的六月初六又来了,这在老人们说来是陆月陆的,清晨照例又是早早的被父母喊醒,家乡在这一天有吃焦馍的习俗。就是把芝麻揉在面里,烙成薄薄的单馍,在圆圆的鏊子(现在都换作了平底锅)上炕得焦焦的酥酥的,我们就称之为焦馍了。起床后又是迫不及待的拿焦馍吃。而此时奶奶又开始忙碌了,拿了剪子把她原来亲手为我带上的手链剪断扔到院子大门口的水道里,说是让它变成蛇爬走,直到此时她才是真的开始放心了,因为所谓的邪已经随蛇而去。这一年的我到此时才算是真的开始无病无灾也无邪气附身了。

儿时的我虽然顽皮,但还是把端午节看得很神圣的。总觉得这一天是万万不能用井水洗脸的,澡还是一定要到河里去洗的。可是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所有的观念和习俗都在慢慢瓦解淡忘,也许是我们的忙碌忘记了这个节日,也许是这个节日悄悄的将我们遗弃,不然为什么韩国会把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呢?

如今,满街满街的香囊也在随风翻飞,做工细致而又价格不菲,可是当凑近时怎么也闻不到那种淡淡的香草味道。问其原因,回答却是:因为做香囊用的绸缎布料比较厚,再加上一层刺绣,封的太严了,香味就出不来了。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该做如何回应,再精美的香囊,没了香草的味道还能称之为香囊吗? 倒开始怀念儿时奶奶用零碎的布头缝制的香囊了,淡淡的香草味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少年的时日。想起前年的端午曾早早的起床和友人约好一块下河,可最终也只是在河边的浅水里站立,脸还是在家里洗的,澡更是没洗。鱼儿没见到,浓浓的水草在河中缓缓浮动,河水已经不再清澈黑绿一片。

而今年端午又来时,我是连河堤也没看到,更不用说河水了。想起曾经的这一天河水能祛除百病的说法,我也只能为自己解脱说:现在不用去河里了,因为家中的自来水也是河水啊,而且还是净化过的呢。可是我们的习俗呢?那可是我们绵延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呢!

写到此处时朋友打过来电话,提起记忆中的端午一片晴朗,可朋友却说今天是人工降雨,我愕然了。

怀念儿时看书的日子 第8篇

还记得刚刚走出大学校门, 豪情满怀的自己第一次做班主任的苦涩……那是一个被称做“近一年差班”的班级, 那是一群把桀骜不驯写在脸上的孩子。当时我不懂他们沉重许久的心里对新老师的那份企盼, 他们黯淡无神的眼里对新生活的那份渴求, 我恪守着师道的尊严走进了我们共处的空间。我尽职尽责地严格要求着, 急于尽快地将他们转变, 急于向别人证明我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一个月后, 我的苛求让他们越发厌恶走进课堂, 走进知识, 他们的冷漠放纵让我越发不知所措, 进退两难。在老前辈的指导下, 我试探性地布置了一篇题为《老师, 我想对你说》的作文, 没想到这竟是我学会做一名合格班主任的转机, 成为我真正意义的一次必修课程。

每个孩子都交了作业, 也交上了那颗纯真友善的心:老师, 你太吝啬自己的微笑了, 你真的很讨厌我们吗?老师, 你的苛求打破了我们所有的希望, 你的冷漠冰封了我们全部的热情……

老师, 你真的想走进我们的世界就必须带着真诚………………

我充满了内疚与自责, 我原以为严厉可以约束他们的惰性, 可以纠正他们的缺点, 可是一篇篇失望之极的心声让我意识到缺乏温情的教育, 缺乏爱浸透的教育, 实在是一种残忍, 也实在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我学着用心去关注他们, 理解、尊重他们, 试着用真情去感染他们, 信任欣赏他们。一年后, 我们班被评为校级优秀班级, 市级先进团支部。两年后的毕业典礼上, 孩子们用最真挚的情感为我朗诵着:

您是一盏长夜不息的灯, 因为您的照彻, 我们的心灵不再黑暗;

您是一棵高大长青的树, 因为您的树荫, 我们拥有一个永恒的春季……

随着时间的流逝, 年龄的增长, 年轻的自己越来越深刻认识到, 热爱学生是老师最核心的情感, 是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基础。班主任只有以爱铸就的人格魅力, 才可以影响学生, 才能够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走进学生的世界。

高一刚接班, 我碰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对一切都显出无所谓, 对一切校规校纪都想触犯。我知道自己碰到了难题, 有的老师好心告诉我对这样的学生要哄, 管急了就会惹事。我反复琢磨, 哄他不是爱他, 只能将他推得更远。但当我第一次与他谈话, 他告诉我因为给我面子, 他已经收敛了许多, 还让我去打听他的过去。我坦然告诉他:“我感谢你给我面子, 但我不认为别人可以做到的你做不来。我不想知道你的过去, 我更看重你的现在和将来。”经过几次谈话, 他还是没有太大改变。我真想放弃了, 可是我没有理由不再让自己多一点耐心去等待迟开的花蕾绽放。于是我为他写了一封长信, 让他明白:“即使马虎的上帝制造了粗糙的我们, 也不必自卑, 在万物众生中我们必有一条自己的路。只要我们不失自己的真情, 我们便还有攀越高峰的机会……”我不知道他读后的心情, 但我看见在我同时以他的名义为全班写的长信在班会上被班长声情并茂地朗读时, 他眼中的晶莹无声滑落, 我看见在大家听到他信中感激之辞而主动走近他时, 他嘴边的微笑初次展露。于是我知道他可以为自己的未来着色添彩了!

毕业后他参军了, 临走前他向我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并留下一封信:“我终生难忘您为了挽救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而善意的谎言, 那封信融化了我心里对他人、对生活冰封已久的冷漠, 从此我试着去善待每一个人……”那一刻, 我的泪流了下来, 如果说我的爱真的让他感到温暖, 让他可以笑对人生, 那么我感谢上苍将我安排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上。

有人说爱是山泉溢出的淙淙流水, 是花圃飘来的缕缕芳香, 我说爱是发自内心深处最无私最公正的情感。

还记得那个喜爱足球的郝智昂, 一个家庭困难、又不肯下苦功的聪明孩子, 我经常督促、鼓励他, 为他的特长训练创设条件。当他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哈师大提前录取时, 他悄悄告诉我, 他的朋友们都羡慕他拥有这样一位朋友老师, 他会为我而努力开创未来。我真的相信他会很出色!

还记得个子高高的王迪同学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刚来到班级时, 家长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少活动。可过了不久, 我发现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男孩, 于是我把他推上了作文竞赛场、校园演讲坛、英才辩论会、卡拉OK大奖赛, 他与生俱来的乐观与才艺越来越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如今在澳大利亚工作的他依旧活泼开朗, 依旧光芒四射, 依旧是往昔同学谈论的焦点。

每逢节假日, 总会有远方寄来的贺卡, 亲切的电话问候, 真诚的探望, 这时我会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曾经以宽容的胸怀包容着我偶尔的任性与自傲, 他们曾经以纯真的心灵净化着我多多少少的世俗尘浑, 他们曾经以稚嫩的臂膀支撑起我们温暖的世界。我想除了无尽的爱意, 我唯一可以表达谢意的方式就是精益求精地在教育的沃野上耕耘, 无愧于他们心目中那个还算不错的老师形象。

怀念儿时看书的日子 第9篇

我们常常能够从一些小事中看到这个时代的剪影,也能够看到这中间人们的内心。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会经常听到身边年轻人的抱怨,诸如压力太大、挣钱太少、房子太小,更有不少人年纪轻轻就开始哀叹心灵已老,迫切想要去寻求成功捷径等。我理解现在年轻人所面临的未知、迷茫和不安定感,也理解他们希望能够快速改变现状的渴望,但我常常想,生命,或者说他们的青春,不应该是这样的。

同样从那个年龄段走过来,我们那一代人曾经拥有的青春,和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相似,但也有着太多不同。身为50后,我庆幸自己出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虽然经历过许许多多或艰辛或磨难的日子,但它们都是我最宝贵的收藏,每一次回望,都会有很多感慨!

“读书无用论”盛行年代里的“书呆子”

年幼的我也曾想过要加入红小兵队伍,却因为出身不好被拒之门外,在孤独与苦闷下,我只能在书本中寻找慰藉。

我出生在广东东南部的小城惠州,在家中排行老大。受父母影响,自小就对读书充满兴趣,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看的第一本书是《十万个为什么》。后来,伴随“文革”的到来,我的家庭也遭到了冲击,父亲被当作走资派抓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牵连。那时候,家里常常好几个月连买菜的钱都没有。年幼的我也曾想过要加入红小兵队伍,却因为出身不好被拒之门外,在孤独与苦闷下,我只能在书本中寻找慰藉。

尽管遭受到家庭的变故,又正处于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但我的父母依旧很执着,他们竭尽所能让我完成学业。正是得到他们的鼓励,让我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也让我更加坚定、更加刻苦地攻读,用精神食粮充实自己。

那时候,像我这样毕业于“文革”期间的学生,参军和进工厂是当时最好的出路,但由于出身原因,我只能下乡插队。

我们这一批知青被安排在了惠阳县马安镇的一个鱼苗场。对于刚刚放下书本的学生来说,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个人已经是一场极大的考验,但我还是尽可能的多读一些书,并养成了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习惯,其间还写了一些诗歌和散文,试着给一些刊物投稿,甚至还有了“书呆子”的外号。

那时,我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努力向前。也正是那段日子,我对文史哲类书籍的兴趣被大大激发,我的文字功底也是在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除此以外,大量的阅读和艰苦的农场生活阅历,还帮助我渐渐形成了清晰的世界观。

煤油灯下的“高考热情”

那里四处漏风,刺骨地寒冷,看着煤油灯里燃烧跳跃的火苗,我就在心里给自己打气鼓劲,让自己更加坚定。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读书,更多的是兴趣使然。关于未来,我还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但就在我下乡插队的第三个年头,机会终于来了。那是1977年的秋天,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骑了15公里的自行车到了农场,连我递上的茶水都来不及喝一口,便激动地通知我要高考了,还给我带来了一套文革前的高中课本。看着满头大汗的老师,我心里的激动和感激无以言表。

不知不觉到了冬天,农场在搞冬季水利建设会战,宣布准备高考的知青们都不能请假回城复习,只在考前留出三天假期。当时我作为农场的民兵排长,不敢拿病假单请假,只能留在农场踏实干活。为了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我和另一位知青主动申请晚上留下看守工地,这样白天就还能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可以复习。晚上,我们就在工地的茅棚里,借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书。那里四处漏风,刺骨地寒冷,看着煤油灯里燃烧跳跃的火苗,我就在心里给自己打气鼓劲,让自己更加坚定。

最终,我如愿以偿,被第一志愿华南理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开始了大学生涯,学习无线电技术专业。面对这样难得的机会,我许下誓言:“一定要珍惜这一切,努力学习,在曾经最艰难的日子都没有放弃,终于走到现在,更要发愤图强。”大学的日子,我的生活就是宿舍、课堂、图书馆、食堂四点一线,几乎没有课余活动。我还记得,当时学校里有一个地方每周会播放两次电影,我也是个电影发烧友,但是每到放电影的日子总要纠结好久,怕耽搁了学习。

追梦的人生路:不妥协、不低头

我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并给自己立下第一个目标——当好一名工程师。

大学毕业以后,我没有报考研究生,那时候的我已经意识到,在专业上追求更高的造诣不是我力所能及的,我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并给自己立下第一个目标——当好一名工程师。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机关办公室,但是我没有去报到,这与我的目标有出入。我还是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发挥专长,于是主动要求到企业去,最终选择了一家刚开办不久的中港合资企业——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也是TCL集团的前身,做一名技术员。

我是公司的第43名员工,责任是负责修理车间里的设备,管理我的是一位比我小两岁的车间女工——生产线长。也许是自尊心使然,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努力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工程师或者车间主任,这是我加入TTK后的第一个职业理想。

虽说当时公司的规模很小,但我还是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那时候,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公司,一边读书一边值班,有时一直开夜车到晚上12点,有什么问题都是随叫随到,也没有什么计较。凭着这种踏踏实实的作风和对工作的执着,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好感,从小小的技术员到车间主任,然后去做销售、搞贸易、当厂长。再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TCL企业改制、TCL上市。

怀念儿时看戏 第10篇

山东省博兴县纯化中学 杨玉凤 邮编 256507 人越长大,越有种愈来愈浓的怀旧情愫。如今,每逢看到电视里播放地方小戏的节目,就常常勾起我对儿时过节看戏时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唯一能给村人带来一点文化享受的气息便是隔一个月来放映一次的电影,再就是农忙结束,迎接新春来临时,村里那些爱好戏曲的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的一部部乡土味儿十足的地方小戏——吕剧。我的外公就是这样的一个戏曲爱好者兼活动组织者。

小时候,每至秋收结束后,我就长住外婆家了。外公每晚都要去学戏,我就像个十足的“跟屁虫”,任凭外公用什么方法哄,我是绝对不会上当受骗的。最后,外公总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缠,只好用他的老羊皮袄将我包得严严实实,背我在他宽厚的背上,然后就出发了。记得那时一路上随着外公走路时一颤一颤的节奏,我的耳畔似乎已经有动听的乐曲响起,还伴着水袖抛起的优美的弧线在眼前闪现呢!就是从那时起,吕剧之乡的乡土文化,悄然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灵里。《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蔡文姬》、《喝面叶》、《借年》、《龙凤面》„„小戏中那些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走进我的脑海。于是,儿时的我便爱上了戏曲,尤其是家乡的小吕剧。

外公在排戏的闲暇时间里就会给我讲每一出戏中的人物,我听得是有滋有味儿。他还说,等到过春节时,他们就会穿上戏里人物的衣服,真正表演了,那才叫好看呢!我更加盼望春节的到来,不光为了穿漂亮的新衣服,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外公给我描述的戏里的人物形象了。春节在我苦苦的等待中终于来临,大年初

一、初二走亲戚,从初三开始,村里的戏就开演了。

戏台是村里的小伙子自己动手刨坑挖土埋上结实的四根圆木头扎成。听外公说扎戏台还有讲究呢:这四根圆木就叫台柱子,是不能草草竖起的,一定要插得牢牢的,一直到大戏唱完也不会松动,那么就会给村里人带来来年的好运。戏台三面都用象征喜庆的大红布保围,显得格外醒目。开演那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都早早的吃完早饭,按时来到唱戏的地方,自觉地按次序坐好,等待着盼望了一年的大戏开演。

外公他们先在后台画好妆,不穿戏服,一起来到前台,敲锣打鼓,这是每出戏开演的前奏,还没来到戏台前的人们,一听到这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就会放下手头正做的活儿,赶到戏台前。这时候常听到那些踮着小脚边跑边埋怨的老奶奶们的唠叨:“唉!你说急人不急人,孩儿他大姑一大家子人都来了,我也就只能看半场了,不得不早回家做午饭是不?”“就是啊,好不容易看场戏,这不,今天我那大闺女要来,我都没让。”„„锣鼓声戛然而止,随之,台下一片寂静,所有的目光都齐聚戏台之上,随着出场的锣声敲起,村里的大戏终于开演了。

记忆中那些像外公一样的非专业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现在想来,表演虽然不很到位,但他们全身心投入的演出,依然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阵阵喝彩,甚至演到伤悲处,台上的角色在哭,台下的观众也在情不自禁地哭。演到欢快时,台上台下则都成了笑声的海洋。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看戏最投入的是那些爱戏的大人们,他们一声不出,仔细看,用心听,生怕漏听一句唱词,漏看一个动作。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看着台上人物舞动的衣袖,正方步的踱走,听着剧中人物咿咿呀呀的唱腔,因对剧情的不理解,所以一会儿就看够了。尤其是我,只要看不见外公在台上,就立刻没了兴致,缠着外婆讲故事。外婆也是爱看戏的,拗我不过,又不舍得离开,就给我一角钱,让我到人群外买零食玩物,自己则又沉浸在了戏里。

戏台外也是热闹非凡的。有卖糖葫芦的、有卖红红的蝴蝶结的、有卖芝麻糖人的„„我最爱的不是这些,而是二分钱就能买一个的吹起来有清脆响声的“咕咕大”,至今我也叫不出这种玩具的名字,只记得那是一种透明的玻璃做成的葫芦样形状的玩具,其壁极薄,吹时要用力均匀,随着人一吸一呼的气流,它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了。若是哪个调皮的或是性子急的孩子,用力不均匀的话,保准吹一下就会把葫芦的底儿吹掉。我喜欢玩这个,主要是为了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自己高超的“吹功”。玩够了,大人的戏还没看完,我们再花二分钱买一串红红的糖葫芦,或是一个鲜艳的风车,拿着它在人缝里捉迷藏,一直玩到戏演完,大人们呼喊着自己孩子回家时,才各自恋恋不舍的散去。路上人们都是一样的话题,齐声谈论着戏中的角色,自己的观感。

这就是儿时关于看戏的记忆。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外公常用皮袄包着哄着的“跟屁虫”,当年那些曾给乡亲们带来文化享受的业余演员们,也大多像外公一样辞世而去,每年回老家过春节,也不再听到村里要唱戏的消息。与记忆里儿时过的每一个春节相比,现在的春节似乎冷清了很多,街上少了匆忙赶往戏台的老奶奶的身影,更少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如今人们家家有了电视、VCD,看什么有什么,谁还会顶着严寒去看戏去演戏呢?可我总忘不了儿时看戏时的情景。

于是,我常在沉思: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到底还缺少的是什么呢?每至此,记忆里外公他们朴实的舞台形象、乡亲们投入的看戏时的样子,便会又闯入我的脑海,久久不肯离去。

怀念儿时闹花灯散文 第11篇

小时候最喜欢一个闹字,特别是元宵夜的闹。长大了,这闹字渐渐走远。一个人的元宵夜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本不打算写出来,可心里局促得很。那晚,万家灯火里,我却一个人被埋在城市的一座楼房内。隔着窗,我能看到烟火的绽放,那多像寂寞里开出的花。

小时候,挑着灯笼,满村子去看那焰火。那五彩的梦,在记忆深处,至今依然是那么光彩照人。这倒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来,小时候,村子里没有电,更没有电灯。年的来到,把村庄的黑暗照亮。从年三十晚上,就开始挑自己的花灯,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大多是自制的,满村子就像星星点灯。真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家前是一条汶河,过了河便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我们挑着灯笼,沿着河岸,去麦田里放火把。火把一个个抛向空中,顺着风,那团团火焰在天空燃烧飞翔,就如同黑夜开出的花,朵朵灿烂而美好,那是何等的一种壮观啊!我们嬉闹在那一片柔软里,放飞着自己的青春年少。几乎每个村庄的田园里都是,远远的夜空就这样被点亮。大人们站在河岸观看,看谁的灯笼最亮,看谁的火把抛得最高。刷把子,溜溜灯,一扔扔到半空中;刷把子,溜溜红,一年年都是好收成;刷把子,流流亮,一放放到大天亮……我们儿时的歌谣,至今还萦回于脑际。那时,最喜欢一个个村庄比赛着放刷把子,声音与火光一起舞动,舞出烟花样地五彩斑斓与畅快淋漓。为能让火把光亮夺目而耀眼,我们常私下从家里偷来点灯的煤油,涂抹在刷把子上。有时,还把刷把子绑在石榴枝子弯成的弓上,使劲地弹到空中去。空中,远远地就能看到一片片火光璀璨明亮。一个个年关都是这样的灯火阑珊,闹得让人心潮澎湃。

祖父祖母是制做花灯的高手,年快要来的日子,他们都要忙活好一阵子,给我们制作,给邻家的孩子们制作。祖母的花灯很好看,灯的框架是高粱梃子做成的,接头处是大扫把的竹尖栓制。框架做好了,便用自制的面糊糊上纸。祖母喜欢剪纸,剪一些喜庆的字画贴在上面。灯的底座固定一小块硬纸板,板上放上猪蹄胛子,蹄胛子里放上猪油。村子里每到年来的时候,都要杀上十多头猪,孩子们就捡拾些碎猪油来,再放上一小截棉绳。花灯就这样点起来,亮起来,一直亮到正月十五。蹄胛子不够,便用萝卜代替。猪油在火里燃烧,喷喷香。那时,整个村庄都充满香喷喷的肉香味。白日里去追逐着赶戏场子,一到晚上就放那灯笼和刷把子。在我心里,那样的年味真是神仙样热烈。即便现在,一想起那些个峥嵘的岁月,心底仍涌起无边无际的幸福。

一年年就这样过来,一年年就这样的闹着。我喜欢那种闹,闹的人心花怒放。

祖母让父亲学着做花灯,父亲手笨不愿意。后来,祖母就让我跟她学。有一段时间,祖母做花灯,剪贴图案,我就给祖母帮忙。祖母希望能把做花灯和剪纸这两门技术交给我,而我也并不是十二分的乐意。一开始喜欢,是喜欢有花灯玩,喜欢那些图案好看。真正做起来,竟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做着做着似乎就没了耐心,就没了意志。一直认为做做花灯和剪剪纸,是一件很民间很潦草的事,不想做起来要那么难。一不小心就剪偏了位置,剪到了手指,折断了藤条,撕裂了纸张。见我剪出笨拙的图案,祖母总会笑着夸赞我,说我将来能成器,祖母一直鼓励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你坚持做下去,任何事都能做出样子,做得成功。

后来,塑料花灯代替了纸质花灯,可我仍喜欢祖母做的纸花灯。祖母剪的十二生肖、祥云等各种吉祥图案,红红绿绿的糊满一灯笼,发出的光彩比塑料成品显得更加丰富而迷人。我喜欢这种手工制品,它不只是凝结着祖母的一份辛劳,而更多是深深的一份爱。每次挑着祖母制作的手工花灯,在村子里游走,就会招来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不断地喝彩和逗趣。与那些塑料灯笼比起来,这传统的东西,仿佛更加能深入人心。看到别人盛赞祖母制作的花灯,祖母高兴,我也高兴。一年一年,祖母的花灯似乎做得越来越精致,然而再精致,似乎也很难抵挡得住潮流的涌动。后来,有了电,也有了电视。挑灯的人和看灯的人,似乎一年更比一年少。没人再挑灯,祖母似乎显得很孤单,她的一手好手艺似乎再也没了方向。偶尔有人家女儿出嫁,祖母才帮人家剪一些灯罩子、托盘或瓷盆的底花。一开始祖母还想让我学,后来见学这些东西用处不大,也不再强烈要求我。

祖母去世后,村子里再也没有人会剪纸,也再没有人会制作花灯笼。

后来,我离开了那片热闹,去了偏远里的一座城。

感觉好多年没这样的闹过了,村子里再也没了刷把子,没了红灯笼。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挑灯和观灯的人,也越来越少。那种热闹,仿佛离自己越来越远。每年回家过节,匆匆去来。躲在屋子里看看春晚,打打牌,磕磕瓜子,玩玩手机,就过去了。而春晚,又越来越没什么看头。许多人,也就一天天不怎么喜欢年了。年,从此缺少了些气氛。这种气氛,怕是再也闹不出来的。过了初五,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地走远。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整个村庄便进入一种安静。这种安静,一直持续到下一个年关。偶尔见一两盏花灯,从孩子手里绽放出来,一样显得冷清。花灯是先进了,电池加上灯泡,有时还配上音乐,任你随便开关。灯是比原来亮了,而那种香喷喷的粗朴的喜气,却再也找不到。

正月十五闹花灯。人都走散,哪来的花灯可闹。城里虽热闹,可那种热闹只是热闹。那种闹,怎比得上我年少的乡下。

窗外,灯火阑珊。一个闹字,让我心里平添一场牵挂。

怀念儿时看书的日子 第12篇

那时村子很闹,随处可见男女老少乐淘淘;那时村子很美,亩亩田地轮流给村子换着外套;那时村子很小,那首不着调的“民间小调”,总有人拍手叫好;那时村子……

那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同哥哥一起放牛。村子里有好几头牛,每次放牛的队伍都会很长,有人,有牛。在指定地点会合后,几个“牛主人”商议着去哪里,再少数服从多数确定地点。那时的村子就是好,遍地都有草,哥哥们疯狂的嬉闹,牛儿们悠闲的吃草,我则静静的欣赏它们可爱的吃相,时而看的发呆,时而笑的发癫,时而和刚出生的小牛仔增近一下情感。那个时候天很蓝,草很青,放牛的队伍常在村子里穿行。

那时候,我最爱跟着爸妈到田地里去,因为那里是我童年时期的游乐园。我会把爸爸刚翻的土地一脚一脚踩平,若脚劲不足,便整个人躺在地上打滚;我会把妈妈刚栽进土里的玉米秧拔出来,试图拿回家养;我会跑到不知谁家的红薯地里,把刚长成蔓的红薯叶杆摘下来,掐成串串“耳环”戴在耳朵上洋装还珠格格。那时溪流很缓,日子很慢,我的记忆很浅。

那时候,我的嘴很馋,每天想方设法“走亲串友”获得一点“福利”。我曾用一天的时间越过村子里所有人家的门坎,听老人们讲即害怕又好奇的鬼神故事,听大人们谈他们儿时的艰苦与欢乐,一直讲到晚霞越来越淡,夜色越来越浓,我才揣着几口袋“福利”回去。然而第二天一群小伙伴越过了我家门坎,听我爸妈讲述同样的童年不同的故事,昨日储藏的“福利”就这样在夜幕降临时一扫而空。那时候,路很远,腿很长,村子四处都是我们赏玩的方向。

那时终归是那时,成了岁月尘封的故事……

已记不清最后一条牛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牛贩子拉走,牛群就在不经意间在村子里“绝种”。

儿时的游乐园在何时变成了荒野?片片荒草一望无尽,荒凉之意从眼睛进入我的内心。

选择一个能把全村都纳入视线里的地点,眺目远望,牛棚的顶已经斜塌,种庄稼的土地已经荒芜,一户户人家,要么房门紧锁,要么门前佝偻着一两个老人,就连那时放牛日复一日踏出的路,都已经看不出来了,这样的转变,使我的眼角有一丝湿润。

是嘴不馋了?还是村子里的房门关了?是老人的故事一遍一遍听腻了?还是长大了身不由己了?就连抬头就能看到房檐的邻居,都记不清有多久没去过了。

是什么夺走了村子本该有的样子?是什么在逐渐扩大留守群体?是什么把原本活泼的村子变得死寂?

不曾想,这样翻天覆地的转变竟然在不经意间。昔日村子里的欢声笑语能否在重现?谁能够给我答案?

上一篇:关于坚持的作文:成功在于坚持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