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分类存在的不足

2024-07-25

公务员分类存在的不足(精选8篇)

公务员分类存在的不足 第1篇

应该说,对此规定的出台,社会公众寄予了厚望,希望规定的出台能在畅通公务员出口,打破官本位文化,改进公务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等方面有所作为。抱着对考核规定的期望,笔者和很多人一样,对此规定也做了初步地学习,可读完规定,笔者不禁心生疑窦,甚至对此规定产生了几分失望情绪。

一是考核规定缺乏新意。在此规定出台前,国家对公务员的考核就一直在进行,而且已经持续好多年了,初读规定,感觉此规定除了在考核程序上有所变通外,其他的内容基本未变,给人以“换汤不换药”的感觉,缺乏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

二是考核规定过于简单。不论是考核的内容还是具体程序,都给人一种过于简单的感觉,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操作起来容易流于形式,仅仅通过这样的考核办法,难以真正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一个公务员的全部考核点。笔者也曾经参加过多年的公务员考核,对于那样的考核,大家其实都心照不宣,美其名曰“扎扎实实走过场”。在笔者参加的考核中,虽然单位组织了民主测评,给每一个公务员现场打分,但每次打分,大家都是抱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态,一团和气,分都打得特高,一场测评下来,基本上每个人的得分都在97分以上,这么多年过去了,笔者只看到有人老是评不上优秀,但从未看到有人被评为不称职。在笔者所接触的公务员考核中,某单位做得更绝,根本就连形式化的东西也不搞了,考核等次的评定直接由单位人事科代劳,一个人代替主管领导签署意见,一个人代替一把手签署意见,底线就是必须人人称职,当然,能否评为优秀另当别论。在实际的考核中,这样的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比比皆是。真不知此次出台的考核规定能否防止这样的现象再次发生?

三是考核规定缺乏民主程序。此规定对考核程序做了这样的描述,“考核包括个人总结述职,主管领导给出评语和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公务员,并由公务员本人签署意见。”此规定主要是针对普通公务员进行考核的,最终的考核结果由主管领导和单位一把手“说了算”。看到这样的规定,笔者很是担忧,因为公务员考核由主管领导和单位一把手说了算,最终很可能会进一步助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助推腐败,助推普通公务员热衷于和领导搞人身依附关系,而且,对那些不跑不送,不拉关系,不巴结领导,老实干事,甚至一身正气,敢于批评领导,向领导“挑刺”的人而言,也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类人很容易被某些领导以考核之名“穿小鞋”。公务员考核应该充分体现民主,让干部职工有发言权,让人民群众有发言权,否则,这种“一言堂”式地考核,最终可能会导致诸多大家能猜测出来的弊端实实在在地发生。

四是考核规定难以畅通出口。综合分析前文所指的三大不足来看,此规定的推行,有可能同样会和以往一样,落于形式和俗套,“扎扎实实走过场”,鲜有真正不称职的人会通过考核被辞退。不信,大家就拭目以待吧。

《公务员考核规定》涉及全国几百万普通公务员的切身利益,事关党风、政风和机关工作效能,事关公务员队伍的出口畅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部门规章。如今,此规定出台了,但不知有关部门出台前是否科学论证、充分调研、广泛征求过社会各界意见?虽然社会公众对此规定的出台,抱有这样那样的美好希望,但这些希望最终是否落空,还是个未知数。

笔者给此规定“挑刺”,挑出了四大不足,仅仅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在此权当抛砖引玉。好在此规定只是一个试行的规定,试用几年若不行,可以再改。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不足 第2篇

观念上的差距。一方面, 中国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 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 更何况面向的是更高层次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 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 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 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兴起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 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 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 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 谁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 要尽快提高认识, 更新思想, 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政策性的差距。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 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 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 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 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上, 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 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道路。我国由于物流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过多, 而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 独立运作, 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 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 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因此, 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 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整体规划设计, 是我国发展物流在政策性问题上必须正视的大事情。

技术上的差距。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 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 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物流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中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 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没有很好的规划, 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 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 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 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公务员分类存在的不足 第3篇

关键词: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回收利用

本次调研的应用价值:  (1)全面分析了城市中的各种类型垃圾的处理现状,分类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分类处理的对策,继而为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效率提供思路。(2)可以为各城市的环境管理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发展,创建绿色健康的和谐人居环境。

一、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情况

国外研究现状: (1)欧盟: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在欧盟的一些地方里,张贴着“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而同样,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为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务或不按分区规划管理新住宅的开发,也将受到社区居民的起诉。欧盟所有的社区生活垃圾都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垃圾箱和垃圾收集处理的费用由地方政府征收的房地产税及其他税收支付。居民家中一般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一个装有机垃圾,另一个装无机垃圾。收取垃圾时,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没有按规则对垃圾进行分类,或把不适当的东西放到垃圾里,将会拒绝收集这些垃圾箱甚至罚款。 (2)美国:垃圾公司深入乡村。美国城乡的垃圾处理,一般由规模不大的家庭公司来承担。公司的员工也是居民,他们开着小垃圾车,到各家各户收取垃圾,同时也收取一定费用。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带轮子的垃圾箱,每天早晨送到公路边,由专车带走分类垃圾。虽然美国有的居民住得分散,但是,垃圾公司会深入到每个社区和乡村的每个角落。具体来说美国对垃圾分类收集问题,采取大类粗分与部分居民分类相结合的方式。目前,美国有70%居民不分类混倒垃圾,约有30%的居民垃圾只分两类收集,一类是资源垃圾(玻璃、金属、塑料、纸类),另一类是其他垃圾。另外,美国政府对办公和校园垃圾,对园林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分别组织回收利用。 (3)日本:各种垃圾分类回收。在日本,垃圾分类非常清楚,能回收的垃圾与生活垃圾都分开投放,各放其箱。在有些地方每周回收不同的垃圾,包括玻璃制品、不燃物质(塑料、橡胶、皮革等)、金属、家电等。这样的好处是,垃圾车装运同一种垃圾,可直接送到处理厂去处理,省工、省时。日本运送垃圾的垃圾车也很讲究,全部是自动封闭式、自动加压式的,装车的垃圾可以自动压实,易拉罐之类的废弃物可以压扁成片。

国内研究现状:相比之下,国内的状况就显得不容乐观,不仅是垃圾分类的实施不足,而且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合理化研究也不足。武汉每年要产生500多万吨的生活垃圾。调查显示,洪山区的生活垃圾物理成分中,11.07%为纸类垃圾、12.70%为塑料垃圾、0.27%为金属垃圾、2.46%为织物、1.76%为玻璃,这些垃圾都属于可回收垃圾。垃圾分类收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目前,有近半数的居民不能清楚地说出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许多人在回收过程中,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也依旧比较模糊。还有居民反映,相关部门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力度不大,对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也不够。

据有关专家介绍,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有欠缺,这是垃圾分类在各城市屡遭尴尬的原因之一。在我们对于多个小区的抽样调查中,近75%的被调查垃圾桶是混装的。他们认为,虽然以洪山区为代表的一部分城区在推行垃圾分类投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于武汉的其他城区,垃圾分类投放仍缺乏社会氛围,大部分居民还不能进行“大类粗放”式的分类投放。另外,他们提出,相关部门还应在垃圾桶的设置、厨余垃圾的处理等方面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加符合经济性。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研究,其中有很多针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做的调查,也有许多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应如何设置进行的研究。但就大学校园这个特定地点而言,国内虽也有一些研究,但大多是针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了校园垃圾中都有哪些是有回收可能性的,哪些垃圾回收的价值较大。还有针对大学校园内的垃圾回收现状及学生意愿的调查,以及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提供改进意见。然而校园垃圾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区域性差别大,如宿舍、食堂、教室、居民区这些地点产生的垃圾种类有明显的差别。这引发了我们对于不同区域进行不同分类设置的价值和可能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立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时,要进行不同地区的不同分类设置,以达到最优的分类回收状态。而不仅仅针对能否回收,回收价值,回收现状作片面研究。

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

市民对垃圾循环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和垃圾分类知识的缺乏,很多市民对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对各种垃圾所属类型没有全面的知识性了解,难以做到对号入座。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对重要性特别是对垃圾污染对人类环境和生活影响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比如,电池的污染、电子垃圾的污染、白色污染等。对垃圾的有效利用认识不足,比如能源、金属资源等等。武汉市统计局今年曾对年龄结构与市民年龄结构基本相同的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获取成功的1000个样本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市民并未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仅两成多的受访市民在扔垃圾时是“先分类,再扔进对应的垃圾桶”的;36.9%只是“将废电池等有害垃圾挑出,其余则都放在一起扔”,还有近四成是所有垃圾都放在一起扔。调查中有市民表示,不是不愿意垃圾分类,只是搞不清楚分类标准,而且很多老的小区中没有分类垃圾的垃圾桶。对市容绿化管理局去年发起的“绿色账户”活动的市民知晓率非常低,仅3.1%的受访者知道。而不知道“绿色账户”的受访市民中有78.3%表示,如果在居住地附近可以定点、定期收取可回收垃圾,“会收集好了去上缴”,而“觉得麻烦,还是会直接扔掉”的只占13%。也就是说,垃圾分类试点15年来成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广大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缺乏,普及工作不到位。

三、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对策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在我国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与普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想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需要做到:“政府倡导、政策倡导、公众参与、企业运作、科技支撑”。

(1)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技术提到政府议事日程,将垃圾的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加工、分类处理等环节一一落实,建立垃圾分拣中心和资源化利用工厂等硬件设施。我区有部分小区已经安放了分类垃圾桶,但取效甚微,有人说是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高,宣传工作不到位。其实,市民垃圾分类投放只是有利于政府分类收集,即使市民做好了垃圾分类投放,政府的垃圾车一来,分好类的垃圾又混着装上一个车拉走,这样一来先前的分类投放变得毫无意义。只有落实好分类运输、分类加工、分类处理等环节,才能使得市民“分了不白分”。垃圾分类从市民投放垃圾开始着手抓,但更需要政府后续的处理环节和制度建立健全,两者缺一不可。(2)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自发运行作用。垃圾分类体系主要由市场自发运行,由众多企业自发形成的利益链驱动实施,缺乏政府的主导推动和有效指导,正是垃圾后续处理环节与垃圾分类法的完全不配套,使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处理最终流于形式。如果能够落实配套措施的建设,政府再鼓励资源再利用和综合处理技术的产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广泛宣传,提高市民意识。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向居民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减少后期垃圾分类运营成本,采用公众能够接受的科学方式,促其知行合一,使政府、公众密切配合起来,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处理。(4)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入普及垃圾分类和可循环利用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媒体具有社会责任,作为政府也有能力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包括电视、广播、报刊资料等,有效地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垃圾资源的再利用知识教育,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归类知识的宣传教育。很多市民至今尚对哪些是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厨余垃圾等的分类不能很好界定。(5)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培训宣传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社区居民点是各类家庭残余生活垃圾,包括厨余垃圾、电子垃圾、废纸电池、塑料等的最重要集聚地,垃圾分类也最复杂。对广大居民,特别是年龄偏大、居住分散的社区居民而言,知识的匮乏和分类不当的现象最为集中。有些居民对一些新闻媒体和电视频道有所偏爱,媒体报纸等不能完全覆盖,因而,从街道和社区入手,是解决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重要场所,必须加强。也可以借鉴日本横滨的经验,据说日本横滨为了提高垃圾处理的效果,分类达到了10类之多,为了帮助人们适应新的垃圾分类方法,还专门为市民发放了一本27页的说明手册。不妨我们也可以采取发放分类书册的方法。(6)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专门的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国外特别是日本的成功经验之一。中小学教育中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是解决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的根本环节。据了解,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就是从垃圾分类做起的。这些学生回到家和在社会上也是很好的普及宣传员和监督员,将对家庭及周围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教育,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实施推广定时分类回收,在垃圾回收箱标明分类与回收时间标志。分类和分时回收,是被公认为垃圾分类作的最好的国家日本等国很成功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一是首先做好分类工作;二是在回收时在每周的特定日进行特定种类的垃圾集中回收,以便很好的循环利用。在垃圾分类做的最好的日本,可以在大街和路边的任一回收点,都贴有垃圾分类知识和每周定期回收的时间安排,非常醒目,对普及和实施垃圾分类与资源再利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它配套与辅助措施。除了上述具体措施外,其它国际上很好的经验都可以借鉴。例如,①分步实施逐渐完善推广,先行赠送分色垃圾袋(如,绿色为可循环垃圾),袋子上印制类型标志;②对电池类的重点监管,继续普及“绿色账户”回收网店(这一点与台北回收可回收垃圾的做法类似),市民可以定点、定时将家中废弃的电池、玻璃瓶、饮料纸包装、过期药品等可回收垃圾用以兑换积分,换取相应小礼品;③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与监督机制,确保垃圾分类回收的逐步推广和加快实施。

企业高管传统激励存在的不足 第4篇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 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在进一步加深。全球经济相关性在日趋增强。我国企业在迎来世界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 它们是我国经济组织中最活跃, 最具竞争力, 数量众多, 解决就业人数最多的重要的经济组织。由于体制、环境等原因, 它们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与制约。它们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更大!这其中, 对企业高管的科学、有效激励是让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与条件。

企业高管是企业内身份与角色非常特殊的一小部分人群。他们有着良好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 被董事会授以较大的权利, 较高的职务, 掌握着企业的关键资源与核心机密, 执行着企业重要的决策与任务。他们的工作能力与积极性直接影响着企业运营的效率与效果。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与特点制订与实施有针对性的高管激励,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高管积极性, 同时在为企业实现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凝聚力,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与运营风险。所以, 企业必须重视对高管的激励。一个企业针对高管的激励是否有效、科学, 有时对企业而言是致关重要的!

二、激励理论综述

(一) 早期激励理论

1、亚伯拉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该理论假设每个人都存在以下五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此五种需要具有层次性, 当前一个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 下一个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

2、道格拉斯· 麦格里格的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消极的, Y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积极的。X理论假设需要层次中低级需要主导个人行为, Y理论假设高级需要决定个体行为。此两种假设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都可能有效。

3、弗雷德里克 · 赫兹伯格的激励 - 保健理论, 该理论认为带来工作满意的因素和导致工作不满意因素是不相关的和截然不同的, 管理者如努力消除带来工作不满意的因素, 可能会带来平静, 但不一定有激励作用, 要重视认可、责任、晋升等激励因素的作用。

(二) 当代激励理论

1、克莱顿· 爱尔德弗的ERG理论, 即三种核心需要:生存、相互关系与成长。该理论在重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形成, 他证实了多种需求可以同时存在, 如果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 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不一定必须在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才进入高层次需要。

2、认知评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以前对工作努力采取内部奖励, 是由工作内容本身乐趣产生, 现在更多的外部奖励, 如工资, 可能会降低动机总体水平。

3、目标设置理论, 该理论认为:指向一个目标的意向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另外, 及时反馈、目标承诺、适当自我效能感和民族文化能影响目标与绩效的关系。

4、强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引起的, 不必关心内部认知活动, 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外部强化物, 行为结果之后能马上跟随一个反应, 则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

5、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平感对激励起关键作用, 激励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 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员工把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比较, 看是否公平。

6、维克多 ? 弗隆姆的期望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与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即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强度 = 效价×期望值。作为一种权变模型, 他认识到不存在一种普遍原则能解释所有人的激励机制。

三、企业高管传统激励存在的不足

(一) 激励结构不合理

1、主要以物质等显形激励与眼前激励为主, 缺乏中长期激 励以及精神等隐性激励

传统的企业对高管的激励主要为基本年薪、年度绩效奖金、职务晋升、带薪休假为主。甚至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连带薪休假都没有。这些过于物质性与短期性的激励一方面会引导高管做出一些过于短视的决策, 以便能拿到足额甚至超额的奖金。但带来的后果是企业该投入的包括市场、研发等未能得到应有的投入, 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 由于过度依赖物质激励, 导致激励的效果并不非常理想。因为传统人力资本注重显形的人力资本价值, 而隐性人力资本价值对企业发展起关键作用。高管的隐性需求主要是指高管的非经济利益的社会性需求。包括事业成就、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人文环境等。所以, 应该将现金与非现金激励、短期与中长期激励以及显形与隐性激励结合起来。

2、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高管的收入与企业的业绩以及企业 战略脱钩

战略作为一个企业选择行业、配置资源以及谋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指航灯, 他的推进与实现对于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基于此, 企业对高管的考核与激励要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展开。所以, 作为绩效的基础, 高管的绩效考核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尤为重要!而企业的年度目标与业绩是在明确企业战略的基础上的工作细化与按年度具体落实的过程。每年度按照计划完成既定目标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基础。目前, 为数不少的企业在给高管制订绩效方案时未能充分结合与紧紧把握企业的战略推进与实现以及企业年度目标实现。出现了高管绩效考核结果非常好, 但企业的年度主要目标却未能实现, 甚至完成率非常低。企业的战略目标推进缓慢, 非常不理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在制订有关高管的绩效考核方案时未能紧紧围绕企业年度目标, 结合高管的分工进行科学、合理的与方案设计与任务分解。当然, 有关考核的项目权重分配不合理以及加减分设计不科学也是原因之一。

(二) 激励机制不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激励作用与效果不理 想

企业高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知识, 有能力, 同时也有个性。

他们不仅关心物质待遇, 还包括工作环境, 领导的授权与信任, 个人发展空间, 甚至股权、期权的激励等。他们工作的状态以及效果对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与年度目标非常关键。如果激励不科学, 可能会造成高管对工作状态的不满意, 影响工作效率与效果。严重时还会造成高管的离职甚至集体跳槽!给企业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有时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打击!所以, 企业在设计激励机制时一定要充分结合与考虑激励对象的工作特殊性, 家庭情况与个性特征, 其工作效果对企业的作用大小, 企业规模与盈利能力, 企业制度与文化的状况等。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方案考核所有不同岗位要求与个性的所有高管。特别是隐性激励, 否则, 其激励作用必然会受到影响。

1、激励水平与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对企业的贡献度脱钩

高管激励非常重要, 如果激励科学、得当, 可以极大的调动高管积极性与创造力, 为企业创造价值与效益。同时, 企业高管的激励, 特别是物质激励, 也是企业的重要成本之一。企业制订激励水平时必须要结合企业的规模与承受能力, 高管对企业的贡献情况, 以及行业与本地区总体人力资源供给与待遇等情况。不能不顾企业的规模与盈利能力, 而盲目的、过度的激励。造成因企业高管激励过度致使企业负担太重, 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不足。

激励科学的含义指高管通过自己掌握的技能与资源, 为企业创造价值与效益的同时得到其应有的报酬与激励。这种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收益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的因果关系, 并且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与效益与其自身得到的激励符合委托代理的法律与利益关系, 同时不明显超越行业或地区总体收入水平。少部分企业在设计与制订高管激励方案时考虑不周密, 造成企业取得的成绩和效益与高管工作的绩效之间没有或缺乏足够的因果关系 (比如因行业自身原因、宏观经济原因以及政府推广原因等) , 导致高管激励水平有“搭便车”嫌疑, 对其激励与其为企业的贡献度挂钩不足甚至脱钩。这样一方面会造成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同时还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不公平的影响。

四、结语

人是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企业主体。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高管激励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激励高管, 既能提高企业效益、效率与凝聚力, 又能有效降低成本。所以, 企业在设计与制订高管激励方案时, 要克服以上所列传统激励存在的不足, 将物质与非物质激励、短期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 同时考虑员工个性与岗位特点, 企业规模、文化与效益情况, 将激励与贡献度紧密挂钩。

参考文献

[1]银路, 赵振元等著.股权期权激励.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我国公务员的职业分类 第5篇

【关键词】公务员分类制度;职位分类;品位分类

关于公务员分类制度普遍认为公务员分类有两层不同的涵义:第一层指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的划分,这种划分把业务类公务员从政府系统中分解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人事活动来管理;第二层意思指按一定标准对业务类公务员进行划分,为人事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具体分为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品位分类,是以人为对象的分类制度,即以人的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和获得报酬的多少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制度。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对象的分类制度,即将职位按其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的制度。

一、职位分类的概述

1.对公务员职位分类的理解。怀特认为:“公务员分级是将政府官吏就其所任工作性质、内容和责任等作准绳的定义,顺序的排列,公平的估价,以为平等待遇的根据。”狄特和墨克夫认为 :“职位分级是一机关中各种职位的分类记述,而这分类的记述是以相类的工作、责任和所需资格表明其彼此关系。”而舒放、王克良在对职位分类进行解释时指出:(1)职位指的是事而不是人,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工作岗位,强调的是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所担负的职务与责任。(2)职位的分配与增减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标准。(3)职位可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划分为若干类别和等级。另外,他们还谈到职位分类的程序一般包括职位调查、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职位归级四个步骤。

2.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比较

3.西方公务员分类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各国公务员分类制度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都促使世界各国在行政改革的同时对公务员制度不断进行改革。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依莲·修拉·卡马克的统计,世界上超过340 万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123 个国家中,99 个国家开展了行政改革运动,其中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包括在内。宋世明将这些国家进行分类组合,认为行政改革力度最大,公务员制度改革转快的第一组国家有: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瑞士、瑞典;处于中间状态第二组国家有:丹麦、挪威、芬兰、加拿大、美国、韩国:步子稍慢第三组国家有:日本、法国、德国、波兰等。

二、我国的公务员分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1)职位分类在我国的发展。对职位分类的理解,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其中也使用了政务类和业务类分类的提法。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虽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据公务员职位的性质和特点实施分类。2006年实施的《公务员法》在吸收原有分类制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职位分类制度,丰富了职位分类的价值内涵。(2)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主要包括。一是职位设置。我国公务员法根据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在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基础上,进行职位设置。我国公务员职位分为三大类,即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二是职位说明书。三是职务序列。我国公务员的职务设置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序列。四是公务员的等级序列。公务员的级别共分15级,分别与公务员的12个职务等次相对应,上下职务等次对应的级别之间相互交叉。每一职务对应1~6个级别,职务越高对应的级别越少,职务越低对应的级别越多。(3)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对形成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陈亮、解南指出:技术限制、起步晚和制度惯性的影响及政治原因都是其影响因素。虽一些学者对我国的职位分类现状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学习吸收了一些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经验,但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具体实际影响甚小。总的来说,我国的职位分类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职位分类的科学化、专业化程度都有待加强,相应的法律制度也有待进一步进行完善。建立既符合职位分类一般规律又切合我国人事管理实际的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将是一个漫长而又困难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许法根.国家公务员制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宋世明.当代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我国公务员立法[J].理论探讨.2004:2(117):94~97

公务员分类存在的不足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我院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外科病房住院患者242例, 其中男148例, 女94例, 年龄在13岁~78岁, 平均年龄42.8岁。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 发出问卷242份, 收回239份, 其中有效问卷236份, 有效回收率97.5%。

1.2 将本科室的护理人员分成2组, 其中观察组16名, 是从事护士工作时间超过3年以上, 年龄23岁~42岁, 职称:护士4人, 护师8人, 主管护师4人, 并接受过相关专业护理培训。对照组14名, 没有接受过大量的专业训练, 年龄23岁~32岁, 职称:护士13人, 护师1人。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一面了解患者对医院外科护理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针对医院外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进行积极改进, 从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 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对不同组别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 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标准采取满分100分制。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问卷调查中反馈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我科在外科护理工作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不足:护患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不强, 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工作不够规范细致, 如:导管固定不妥善、给药错误、病历书写不规范、遗漏医嘱等等;对病情的发展欠缺足够的认识和预估, 未能及时或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不到位和不及时发生了患者意外摔倒、烫伤、窒息等事故。见表1、2。

3 讨论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及其统计结果中不难发现我院外科护理人员, 特别是未经培训的护理人员, 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法律意识淡薄, 常因此导致医疗纠纷的升级;业务水平不够过硬, 操作不规范或者疏忽大意都会给患者带来意外的伤害, 如因为护理人员疏忽导致的患者摔倒、烫伤、窒息等事故;服务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不能和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 在接待以及护理患者的过程中, 没有注意端正自身的态度, 给患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护理记录不规范, 在书写护理记录的时候未能做到客观、准确、完整、及时、字迹清晰, 这也给以后相关资料的查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影响到护理工作迅速及时地开展。

公务员分类存在的不足 第7篇

摘要:近年来,社会融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与不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实现金融与经济的互荣共进,就迫切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个层面的配合协作,优化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社会融资;监管与服务

社会融资的活跃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步提高,支撑发展的社会资金流动频繁、社会融资能力不断增加,但从反映社会融资的相关数据看,融资总量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热度不相匹配,速度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快金融业发展,增加社会融资总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社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存在的不到位,导致融资统筹协调不够。一是金融监管不到位。自2002年国内第一批金融监管部门挂牌至目前,全国各省基本都成立了金融监管部门,部分地区甚至延伸至县一级,地方金融管理虽有了具体监管部门,但县一级的金融监管部门启动晚,在整合金融资源、协调相关部门服务金融机构、协调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的力度远远不够。具体业务中,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理和指导少,针对银行的金融统计报表,科目内容较少,只有存贷款余额等主要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现状的各产业存贷款余额,以及海外贷款及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业务也基本没有体现,相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不够。二是主动服务不到位。地方政府主动服务金融机构的力度不够,政府与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信机制,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的不够好。服务金融机构方面,银行对企业融资需求掌握不深,缺少一个部门来整理汇总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需求等基本情况,银行大多用简单的、机械的逐家走访方式了解需求,既影响效率又增加金融成本。服务企业方面,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没有被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无法从面上整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金融机构层面存在的瓶颈,制约了融资总量快速增长。一是国有银行门槛高、限制多。国有银行授信和贷款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为降低风险,国有银行贷款利率一般上浮10%-30%,贷款审批周期也较长,同样条件下的一笔贷款,国有银行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放款,而股份制银行一般仅需两周就能放款,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小企业也不愿意与“高高在上”的国有银行打交道。二是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少,引进难。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资金周转较快,收益率高,但基层特别是县级的银行大多是县级支行,市级分行特别是外资银行较少,导致区域内融资活跃程度不高。三是其他融资机构少,业务量少。基层融资机构以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类型为主,证券机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大宗商品交易类场所等方面处于空白状态,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尚未破题。当前基层社会融资还是主要依靠银行,其他融资机构的业务量较小,甚至有的担保公司、拍卖公司和典当行基本上不开展业务,处于空转状态。

(三)企业层面存在的困局,影响了机构融资业务开展。一是部分企业受制于总部管理的固有模式。地方政府招引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多是异地投资建立分厂,这类企业融资一般采用企业总部对银行总部模式,融资时一般向总部申请,由总部财务公司或境外母公司下划资金,这种方式既不需要担保,融资效率也高,极大消弱了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另外,由于总部银行在利率、政策等方面比基层银行更优惠,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上级银行直接融资;外资企业境内融资时多是选择相对自身开展业务比较方便的外资银行,这些都致使企业融资数据的外流。二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从银行借贷来看,小微企业规划小、负债大,固定资产不多,厂房多是租用或抵押,银行为降低风险,不愿为小微企业贷款。从直接融资来看,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准入条件严格,小微企业因规模、信用等级、融资额度等因素难以获得机会。从民间融资途径看,大多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利息高、风险大。三是房地产类企业融资大幅下降。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开发商大多处于观望状态,融资意愿和融资数量明显下降,致使地方融资数量减少。同时,银行也普遍收紧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有的银行已将房地产类企业的准入限制调整为只对房地产企业全国前10强进行贷款。

二、对社会融资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职能,引领金融业发展步入规范化轨道。在发展规划上,坚持科学系统、重点突出的原则,依据国家、各省相继出台的“金十条”等发展意见,结合基层自身实际,制定出台地方金融业发展意见,在培育金融产业、服务中小企业、支持小额贷款、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尝试和探索,努力引领地方金融业健康发展。在发展思路上,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地方金融管理体系,防止地方金融管理因利益分割出现“九龙治币”现象,增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培育壮大银行业,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有序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建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五位一体”的融资体系,进一步提升地方金融机构融资能力。在发展布局上,进一步拓展金融業发展空间,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等地方金融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地方农副产品、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二)健全机构管理和服务企业机制,推动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健全机构管理机制。强化监管意识和责任,进一步强化金融办、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监管机构的管理职责,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立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奖励,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推介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实现企业银行信息共享,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二是健全服务企业机制。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金融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切实帮扶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针对银行评级授信制度导致信贷门槛逐步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准入难问题,可建立地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为发展前景好、科技水平高、急需资金但没有抵押物的企业担保贷款,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三)着力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依法维护金融秩序,严肃查处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打击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和变相高息揽储等行为,强化金融风险评估和预警监测,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金融风险事件,要整体联动,及时处置,坚决维护金融债权,加大对骗贷、骗保、恶意逃废债等危害金融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金融合法债权,协助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保持地方金融稳定局面。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强调公平公正、便捷服务和合理收费,促进信贷业务的顺利办理。(作者单位:福山区政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关于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若干思考.中国新闻网.2014年4月14日.

公路桥梁施工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第8篇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不足,建议

我国的公路桥梁建设水平由于发展的时间相对外国有着大量技术经验的发达国家而言较短, 存在着相当的技术差距, 都对我国的桥梁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过程中, 公路桥梁的修建是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程。

1 公路桥梁施工存在的不足

1.1 施工管理技术能力与桥梁施工难度不匹配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公路负荷了越来越多的繁重任务。因此, 高速公路以及相应的桥梁的建设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对于桥梁建设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公路桥梁的建设是非常复杂的, 而且它是一条公路工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大项目, 常常会存在于地质特征非常复杂的一些地方, 包括各种特殊的地形。在许多情况下, 都十分有必要建立高墩桥梁。这些都增加了相应的施工难度, 而且需要的建造材料运输到这些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许多单位现有的施工技术能力与面临的施工难度不匹配, 同时在施工管理上也有很大不足, 传统的公路桥梁工程建设中, 会涉及到数量众多的信息管理, 传统的管理大多是通过纸张来进行手动操作的模式来实现, 从而使得信息管理的程序繁琐, 效率较低, 实现信息的传输是比较困难的, 因而由于沟通不畅和信息丢失导致的交流障碍也很常见。

1.2 对施工环境影响评估不足

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也相当程度的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现在的相关项目众多, 具体的建设环境也越发多变, 因此要做到保障桥梁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以及良好的道路质量,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常有必要继续不断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工程所在地区相关的气象条件, 及其具体的地理位置都深刻的影响到施工环境的优劣。目前, 道路桥梁的建设项目在逐渐增加, 建设中的道路和桥梁, 有相当的一部分都处于比较严酷的环境中进行建设, 为建设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例如复杂的地形, 相对增加的海拔和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修建道路和桥梁, 其难度大为增加, 一旦忽视了对施工环境的重视, 就可能会影响到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质量水平。

1.3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公路工程也大量的开工。而其中公路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对于整个工程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一些建设中的桥梁,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导致出现了众多的施工质量问题, 甚至可能导致发生严重的安全以及质量事故。因而公路桥梁建筑工人的技术能力是深刻影响施工质量的一大特别因素, 目前对于公路桥梁建设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施工难度的不断加大, 所以更深入的完善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由于目前相当数量的建筑工人在技能水平上存在着欠缺, 或者一定数量的施工单位, 其当前的技术水平未能不断地提高, 从而直接导致影响到施工质量。蜂窝和气泡病害常常会发生在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其中的主要原因, 就是这种类似现象使得混凝土结构减少了原来的密封性。同时在道路和桥梁的建设施工过程中, 由于技术比较差, 而且少量的施工人员在拌和材料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施工, 这些问题常常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 导致最终影响到桥梁的建设情况。在混凝土的连续浇筑过程中, 也极易发生振捣器的违规操作使得产生路面不平的现象, 或者导致蜂窝现象的出现。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也是当前施工的一大短板。

1.4 钢筋生锈、混凝土裂缝问题

公路桥梁承担的交通量十分巨大, 相当于社会经济方面的大动脉, 同时单个自行车的重量也不断增长, 都需要桥梁有着相当可观的承重能力。然而当前我国交通工具普遍性超载, 严重威胁到桥梁的使用, 同时混凝土拌和不到位, 质量不过关, 使得桥梁混凝土出现开裂, 减短了使用年限, 花费巨额的人力财力保持对桥梁的日常检测和维护, 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公路桥梁的经济使用价值。大家都希望桥梁拥有良好的质量, 长久的寿命, 而尽量减短通过维修来延续其寿命以及维持其质量的时间, 这就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而箍筋的生锈, 以及生锈后的体积膨大等因素都需要许多资金和人力进行修补, 从而影响到大桥的寿命和使用。

2 对公路桥梁施工的建议

2.1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公路桥梁的建设施工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可以增加施工方法的技术含量。信息技术对于公路桥梁建设的促进作用,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建筑施工管理公司应该实施信息技术, 从而提高施工的科技含量, 主要是用于自动信息采集, 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等内容, 这些技术在施工管理, 信息管理的推广, 可以非常可观的节约时间;在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中, 有各种各样需要分析的信息, 这就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适合工程特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2.2 做好施工环境的调研评估

正因为施工过程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 包括气候条件, 如雨雪大风天气等, 都会对施工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就必须做好前期的环境方面的调查工作。施工场地主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 因而现场布置比较紧张, 需要认真对待。在进行施工前, 需要认真调查当地的地形、地质、气象条件, 确保设计文件能够符合现场的环境, 保证施工活动的正常进行。

2.3 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以及施工难度不断增多, 从而加强施工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于改善目前的建造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 遇到技术难点时, 应该聘请技术专家进行商讨, 从而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将技术人员由于水平问题所造成的质量问题降到最低。同时施工技术人员还需要重视和解决建设项目中的技术问题, 通过加强技术学习, 减少可能造成的施工质量问题。

2.4 加强对施工过程及质量的监督管理

加强公路桥梁的技术监督有利于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工期。然而, 许多施工单位比较忽视项目的技术质量监督, 致使项目产生问题。施工技术质量监督必须在未来的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中得到重视, 提高其施工质量。在大桥建设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及工艺的监管, 对由于工人的错误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并做好定期检查。做好拌和料的检查工作, 做好钢筋的储存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发挥人在施工质量中的工作, 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情况, 降低质量问题。

3 总结

桥梁的施工存在队伍技术不足, 对施工环境影响不够重视, 施工人员专业水平有限, 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等问题, 面对这些影响桥梁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应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保证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考试奏鸣曲作文下一篇: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