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谈管理范文

2024-07-23

柳传志谈管理范文(精选6篇)

柳传志谈管理 第1篇

如何做企业管理,现在存在三种流派:一种是学院派(MBA毕业生、信奉科学管理的人)崇拜流程制度等现代管理,以现代管理学理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为马首是瞻,机械模仿;一种是实战派(行伍出身的人)迷信以往的创业经历和管理经验,以自己的成功经验为标杆,乐此不疲;另一种是融会贯通派(把学习取经与自我总结结合起来的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总结提炼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实用有效为行动目标,不断融会贯通;

你我他或许都在这三种管理流派之中,我们来看看柳传志是怎么做企业的,很有借鉴意义。

柳传志2月28日在“世纪管理名家讲堂”上说:

并购IBM公司全球PC业务时,我们提出了两大目标:一是业绩不受影响;二是五年之后由中国人当CEO。结果都实现了。

到现在,联想在电脑技术上并没有大的进步。其实,我非常希望能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但是为了生存,还有许多比推进技术进步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否则,公司就会死掉。

为了证实我们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2001年,我们成立了融科智地、弘毅两家投资公司,现在这两家投资公司的效益都比较好,更重要的是证实了我们的管理理念和能力。

有些所谓的企业家,很会讲,但实干却不行。有一次,有一位企业家与我在济南大学被邀请同场作演讲,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获得了许多掌声,后来了解到,这位企业家干得不怎样,没有过多久这家企业就跨了,企业家的真本领主要不是体现在如何说,而是如何干。

作为企业家要把事业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就是要有敬业精神和激情,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般来说,聘请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做到。

美国的商业环境、团队、董事会的运作与我国有很大不同,我们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国外公司的第一任CEO必须由老外来当,否则就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部委在香港办公司,不少脑子灵光的人,一边在做国有公司,一边成立自己的公司,将优质资源转移到了自己的公司,国有公司做得不死不活,因为他们担心,国有公司如果做得太好了,退休的副部长、司长们就要去当董事长、总经理,就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再后来不少人就辞职了,去经营自己的公司,成了香港居民。我们联想也在香港成立了公司,也有下属跟我提出了建议成立自己的公司。我懂如何牟取私利的道理,大股东科学院却不懂,但是人格决定了我不能那样做,我总觉得品德比金钱更宝贵。

有些人认为,听国家的国家会欺负你,你不听国家的,你就可以欺负国家。比如,红塔集团前总经理褚时健的事件值得政府反思,这样一位优

秀的企业家,不得善终,既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如果当时有健全的激励政策,就可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一方面拒绝在国有公司之外办私人公司,另一方面我与大股东科学院讨论职工持股的问题,名正言顺、合理合法地考虑骨干的利益问题。好在我们的婆婆非常开明,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当时我也想好了,如果科学院不开明,我就辞职自己干。

四年来,美国公司换了两任外籍CEO,现在杨元庆担任CEO,实现了我们当年提出的目标。

外籍CEO在管理上有许多好经验,他们执行程序和制度非常严格。对制造工序确实能提高效率。比如,有一家日本人在上海办的公司,有一道工序是绕磁芯,我们的熟练女工要2分钟完成一个,日本管理人员看后对这个效率很不满意,提出要缩短到30钞以内,我们的女工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人挑了两名女工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培训,规范了她们的动作,减少了无效用工,结果达到了30秒钟绕一个的效率。后来,日本人带了两名20岁以下的女工到日本进行了两周的培训,回来后,到达19秒绕一个的效率。这个例子说明,一些简单劳动,严格执行程序和规范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作为高级管理人员不仅要执行程序、制度,而且要不断创新,要明确什么是目标,什么是手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执行程序和制度时把最终目的忘记了,把流程搞得越来越复杂,用个形象的比喻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始终走不出这个怪圈,这就要出大问题。毛主席之所以伟大,就是在复杂的形势

下利用灵活的手段,实现了壮大自己,消灭敌人的目标,结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我们在管理理念上与外籍CEO发生了碰撞,他们喜欢固守已有的流程和制度,并且很难接受我们的改革意见,因此,外籍CEO与杨元庆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组织措施。我一直认为,忘记了目的而做复杂的流程是天底下最大的笨蛋。比如建设销售渠道,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销到用户手上,特别是IT行业,时间价值更加重要。

现在的很多管理人员毕业于商业学院,做企业后仍然固守那套理论,就像按菜谱,用天平做菜一样,难以出大厨师。现在西方的企业还是习惯性思维,形势恶劣就裁员,想扩张就并购,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一套在做企业。

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企业,一定要把目的弄清楚,流程是为目的服务的,边界条件发生了变化,流程、制度也要跟着发生变化,否则,就要打败仗。

个人心得:制定任何流程制度,都要怀有一些正确的目标:保证拥有游击队似的机动灵活;保证取消无效流程,增加流程的效率,科学化合理化流程和分工;我们在进行企业信息化模板制作的流程图以及模板的生成方面,也要怀有相应的目的性。业务员把精力浪费在流程下,那么就没有精力去主动开拓市场,因此,导致的实际结果显而易见,多年的时间,始终是保持老客户为主,很难有精力开发更多的客户关系,老客户订单多,则业绩多,老客户订单少,则业绩少,业绩少的时候,倒是略有时间来开发新的客户,但是,总体上难以做到超常规发实际及现有流程,以及融入企业文化;另一个办法是,现有的老业务员,抽调一半以上,做大计划工作,招聘更多的营销精英,来开拓新客户,并且脱离细节落实工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研究客户市场以及市场宣传。

柳传志谈管理 第2篇

1992年、1993年国家对电脑行业对外开放,像IBM、阿代尔、康柏这些公司全都涌进了中国,当时联想跟他们比确实小到相当于帆船和军舰比。直到2000年的时候联想占领了中国市场的27%。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柳传志对自己的行业,对自己的业务做了详尽的分析。

比如成本,在电脑行业,成本最大的一块是元器件本身。不停地有新的元器件出来,因此老的元器件的价格就会迅速下降。柳传志带领团队将把这个情况着重研究,因为降价本身是完全不可知的,库存时间很短,供应链怎么样能通畅,对于这些进行研究。这是联想屡次降价的重要因素。

柳传志指出:“企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吃到嘴里以后,如何进行下一步谋划,也非常重要。因为在当前这个情况下,影响企业下一步能不能活命有诸多因素,姑且先不说怎么更好地发展。比如核心的技术,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就能让柯达胶卷这样大的公司轰然倒闭;智能手机的出现又会使一些做传统手机的国际公司迅速做大,这是技术层面的因素。

每个企业在做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提前对未来的风险加以分析。特别是CEO本人,应该把别人能做的事情交下去,自己站得更远一点,去看前面到底有什么事情发生。

今天中国经济有可能下行的风险出现以后,更说明大的环境变化会使我们每个人遇到麻烦,是完全不动?还是现在做什么?明天还做什么……将来的结果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死”。因此,我们必须提前一步考虑战略。

联想把这个战略分为十部分,大概是:有个愿景,公司往哪个方向走,但得有个中期的目标,三年至五年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很具体的,有什么样的路线,奔向哪个目标。比如联想并购IBM PC以后,联想在世界市场上要哪块市场的份额,哪块市场要利润,这个事要研究得比较透彻,这叫路线。

你要问这个目标,走哪条路,可能有好几条,这要反复研究清楚,然后就不能轻易改动,一门心思往下走。如果遇到情况就动摇,这个路永远走不通。所以,路线要研究明白。实践的路线要由体制一起合着做,每个部门的领军人士也非常重要,再下分出具体的步骤。

柳问——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 第3篇

在移动互联网“所向披靡”之时,我们为什么要重温“管理三要素”这套从过去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传统企业管理方法?如今,管理三要素还是不是企业管理者的指路明灯?

带着种种疑问,我们翻开《柳问——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一书。这是一本深入阐述柳传志管理思想的作品。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分析了柳传志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因素——人。通过对生动鲜明的案例分析,梳理了联想是如何在柳传志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匝鞋垫、缝西服”、“赛马中选好马”等方法,实现对人才的发掘与培养的。

在透彻分析“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后,作者分别从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出发,以联想30年发展中新老领导班子交替、世纪分拆、并购IBMPC等关键时刻为例,展现了联想从成立到壮大,再到一步步发展为国际一流企业的艰辛历程。

《柳问——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在系统性地阐述柳传志管理思想的同时,兼顾了易读性。作者精选了大量柳传志未曝光的内部演讲实录,为读者还原了联想关键时刻,展现了柳传志作为一代企业家是如何运筹帷幄,为联想30年的发展保驾护航的。尤其是,作者指出时代在变、企业在变、始终不变的是管理的实质,是“人”这个管理的内核。管理三要素不仅不老,还一次次地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引领联想走出发展泥淖。

对联想而言,作者张涛是“曾于画面中行走,又退出画面看画”的人。在联想控股公关部任职的8年里,作为柳传志先生的助理,他经历并亲自策划参与实施了联想控股公关部绝大部分的重要项目,在离开联想后,又先后在万达、安踏等知名企业担任高管。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与分析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作为经典管理思想在当下的价值。

柳传志谈科学家创业 第4篇

吴文忠的脸一直红着。在1000多名听众面前,与柳传志面对面交谈创业之道,他有些正襟危坐,谦虚得像还在中科院读研的学生。事实上,在2003年创办大连医诺生物之前,他就已经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博导。

9年的创业经历,他殊为不易。创业不久,他与人商谈销售业务,末了,来人提议请他去泡澡。他拒绝道:“洗澡回家洗就得了。”事后,他才明白,这是商业社交礼仪,是他在中科院学习不到亦无需学习的东西。

同样出自中科院系统,吴文忠的困惑柳传志也曾遇到过。在常州举行的“联想之星创业大讲堂”上,柳传志以亲身经历解答了科学家创业的诸多难题。实际上,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不“泡澡”的科学家不是好创业家。柳传志在创业大讲堂的回答,适用于所有创业企业。

科学家到创业家的五忌

柳传志自己选择创业,是因为不愿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搁置一旁,迟迟不能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与他怀有同样想法的科学家不在少数,但他并不认为任何人都适合创业。

1.不要既在科研机构工作,又要出来创办公司。创始人给自己留有太多退路,创业决心会受影响。更重要的是,科研思路与公司运营极为不同。曾有科学家告诉柳传志,他的科研成果可以制成不同行业的不同产品,公司前景大好。柳传志却给他泼冷水,创业公司有资金存量、人员招聘的现实困难,集中力量发展关键业务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多线出击反而会一事无成。

2.不要光有决心,还要学会放权。有些科学家自称不懂企业,于是外聘人员管理公司,自己做CTO。而实际是,科学家对公司事务依旧巨细皆顾,多头管理让企业陷入混乱。

3.不要“蒙着打”,而要“瞄着打”。初创公司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让自己“活下去”,吴文忠有50万创业启动资金,第一个月工资发下去后,账户上几乎不再有余额。钱从哪里来?他有点懵。2003年底,医诺生物开始给国外医药企业代做研发,以解决生存问题。但这种收入终归不稳定,企业发展瓶颈明显。次年,他才理清思路,决心要做出自己的产品。从摸索到定向发展,这是很多企业都会经历的两个阶段。

公司发展顺畅时,风险潜藏得很深,却依旧危险。2003~2004年,医诺生物集中所有精力研发单个产品,市场开拓得很快,公司资金日渐丰裕。到2005年时,吴文忠的中科院气质再度爆发,他决定同时研发多个产品,资金分散了,花钱的地方也在变多,他却发现真正赚钱的还是最初的产品,公司发展反而不如往昔。此后,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调整业务架构,将产品线缩小到公司能够承受的范围,将产品一个一个做透,公司发展才重回正轨。

4.科学家创业,不要“项目思维”,而要“产品思维”,必须将市场因素考虑在内。联想投资的前3个企业全部失败,其中两家的创始人皆在美国大的软件研究所工作过,但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市场,而且总在抱怨:我的产品这么好,为什么大家都没看见!他们没明白的是,很多时候创业公司要去填补市场空白,而非创造市场空白。

5.要有理想,但非理想化,无论产品研发还是公司运营皆如此。人情世故,则是对科学家创业的另一个挑战。在科研机构,科学家们可以书生意气,遇到不爽的事情大发脾气,但做公司办企业,却要学会适度“低头”。做科学家时,吴文忠从不求人,但创业者吴文忠为解决生产供电问题去找过电力局局长。1987年,物价局认为联想汉卡定价过高,要罚联想100万,比联想1986年的全年利润还高。有人提议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媒体来报道此事,柳传志回了一句话:“把这事捅给媒体,我们过瘾了,但企业就死了,咱们是接着活,还是捅出去过干瘾?”

创业需要知道的9件事

01 创业者不能给自己留太多退路,否则会给自己太多退让的借口。

02 科学家创业,要完成从“项目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还要懂得适度放权。

03 创业公司业务需要聚焦,产品线太长将消耗过多资金与人力,反而阻碍发展。

04 很多时候,创业公司是来填补市场空白的,而非创造市场空白。

05 做企业,要有理想,但非理想化。

06 只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都认可公司价值后,股权激励才是可行的。初创公司并不适合进行股权激励。

07 中小企业招聘职业经理人,需要他们对行业有一定认识,否则重新学习成本过高。

08 新员工可以优化企业文化,却不能颠覆它。

09 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是创始人能不能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保持创业公司凝聚力的四个要点

“创始人是穿起珍珠的那根线”,这是柳传志经常提起的一句话,他把企业中的人才比作珍珠。科学家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打磨成大“珍珠”,熠熠闪亮;创业家思考的则是如何收集更多“珍珠”,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创业团队,他自身则蜕变成穿起“珍珠”的“红线”。

“珍珠”该如何穿起才不易断裂散落?柳传志谈了四点:

1.股权激励未必是最佳方案。创始人认为,将股权分给员工能培养他们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团队积极性。但有些时候,这种方法未必最佳。柳传志坦言,初创公司在资金有限的早期,并不适合以股权激励来吸引人才。如果员工对企业的未来信心不足,股权发挥不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过来,还可能对创始人形成严重掣肘。天津一家企业的创始人曾经对柳传志诉苦,早期他分配过多的股权给员工,后来员工们联合起来对抗他,不同意他为企业下一步发展进行投资,而要求按股权比例进行分红。

nlc202309022052

吴文忠也遇到了类似烦恼。刚创业时,他将超过40%的股权分给了核心团队的几位成员。最初几年这项举措有一定效果,但至今,他们有些陆续将股权卖给其他股东,有些则退出公司重回中科院上班。这事对吴文忠的影响很大,他发现,股权的过早稀释使他在后期引入风险投资和招募新的管理团队时,手上可分配的资源已经不多了。

柳传志认为,只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大家都认可的公司价值后,股权激励才是可行的。在此之前,现金的激励作用更大。给不了高工资,可以许诺高提成,当公司利润达到某一标准时,给员工分发许诺中的高奖金,这对他们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激励。他认为股权应该卖给更加懂行的投资人,融来的资金反过来又能用来激励员工。

2.招募职业经理人需要满足特殊条件,否则他的学习成本太高。医诺生物至今已是一家员工超过300人,营收过亿的企业。吴文忠渐感精力不够,他不再能研发、销售、公关等所有工作一把抓,于是他找来一位曾经的银行行长当总经理,主管公司日常运营。问题是,作为一家科技创业企业,它留给不懂技术的职业经理人的进入门槛太高,吴文忠至今还在管着研发及市场销售业务。

这种做法跟联想找职业经理人很不同。作为一家大体量公司,联想的职业经理人可以不懂制造业,思考更多的是从公司战略布局、企业文化形成等着眼。而中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会深入到研发、采购及销售的具体运作层面,这要求他们对行业原先就有一定认识,否则重新学习成本过高。柳传志对吴文忠的建议是,先想清楚招聘来的人必须满足什么特殊条件。

3.保持公司文化的一致性。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持续扩充,保持公司文化的一致性愈加困难,同时也愈加重要。比如随意招聘外部销售团队,其实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外部招聘工资要求比较高,他们带来的新工作模式和文化会对既有文化造成冲击,而且不同行业的销售技巧有着天壤之别。对此柳传志建议,可以先从公司内部培养销售团队,熟悉销售技巧,形成一定规范后,再以公司文化底线的要求去招聘外部人员,提升公司销售能力。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之后进入的任何员工,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优化这一文化,却不能颠覆它,新员工必须如老员工一般,从心底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柳传志不建议同时引入太多高管,因为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经验,合流起来会冲淡企业原先的核心文化。

4.将公司文化传承到分/子公司。对于“如何建立办事处/分公司的团队?”柳传志认为,办事处/分公司的负责人有些像“封疆大吏”,不适合当地选拔,只能“中央”指派。一方面,现有员工已经历过公司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也熟悉母公司的各个部门,对接配合的工作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各个办事处/分公司定期进行分享,不仅能交流招聘、办公室租用等事务经验,还能互相从各个市场的不同特点中得到借鉴和启发。当然,对办事处/分公司不可一开始就全部放权,对财务、人事招聘等关键权力,母公司需先严格把控,待办事处/分公司发展良好,再逐一放权。

联想控股在IT、房地产、消费与现代服务、化工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均有涉及,柳传志说,只有把公司文化传承到子公司,做到“令旗一举三军能动”,联想控股在各个领域才能有大发展。

柳传志管理名句名言 第5篇

2) 前面,草地、泥潭和道路混成一片无法区分的时候,我们要反反复复细心观察,然后小心翼翼地、轻手经脚地去踩、去试。当踩过三步、五步、十步、二十步,证实了脚下踩的确实是坚实的黄土路的时候,则毫不犹豫,撒腿就跑。——柳传志

3) 长本事的事我们才做,不长本事的事儿我们不做。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柳传志

4) 哎哟,里面那么多好吃的。过去困难时期,买东西都要排队,没有那么多好吃的。逛食品店的时候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是一种很愉快的事情。——柳传志

5) 看油画的时候,退到更远的距离,才能看明白。离得很近,黑和白是什么意思都分不清。退得远点,就能明白黑是为了衬托白,再远点,才能知道整幅画的意思。打这个比喻是为了时时提醒我们牢记目标,不至于做着做着就做糊涂了。——柳传志

6) “变”是联想永远不变的主题。——柳传志

7) 营销攻略:有%的希望,就要付出%的努力。——柳传志

8) 在中国打仗,我们打的什么优势?打的实际上就是地域上的优势。我们成本低,我们有政府支持,我们有民众支持等等。你到外国去还有吗?——柳传志

9) 不把贸易做通了,再好的产品你也不知道怎样卖;不把制造业搞精良了,再好的科研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了。——柳传志

10)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进入到联想,都要熔化在这个模子里。你可以改造这个模子,比如说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大家提了以后我们可以修改,但进来之后就要按这个做。——柳传志

11) 创业过程艰苦,困难不计其数,有一阵子我天天失眠,头痛,但我从来没有动摇过。——柳传志

12) 掌握管理基础不光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还有德的问题。像说“建班子”,如果第一把手不是具有特别的德行,他很难把班子建好,他要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还要有心胸,有肚量,有一套控制企业的人格魅力等等。——柳传志

13) 我要把联想办成一个长期的企业,一个有规模的企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有从制度化、从人才上、从班子上做准备。联想现在不是在培养一个人,而是在培养一层人。——柳传志

14) 不走仕途;不做改革的牺牲品;不和民营企业比财富。——柳传志

15) 企业文化:小企业发展看老板,大企业进步看文化。——柳传志

16)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即做事——能力增长——做更大的事。——柳传志

17) 联想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主要是三种人才:能独立做好一摊事的人;能带领一班人做好事情的人;能审时度势,具备一眼看到底的能力,制定战略的人。——柳传志

18) 立意高,才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柳传志

19) “民营”就是四自,即“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审查”。——柳传志

柳传志管理名句名言 第6篇

2) 每个人都面临着挫折和失败的可能,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柳传志

3) 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柳传志

4) 办公司就是办人。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柳传志

5) 撒上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上一层土,再夯实了。——柳传志

6) 历史像一本书,是一页一页装订成的。——柳传志

7) 无论风险投资还是并购投资,CEO的选择重于行业选择。(联想投资的理念是“事在先,人为重。”)——柳传志

8)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性,人的因素最关键,人的考察难度最大,选择人要看“前脸”,也要看“后脑勺”,就是说要看他在你面前做了什么,也要看他在你背后做了什么。——柳传志

9) 我的退出是为了让联想集团发展得更好。——柳传志

10) 联想控股的下面各块新业务如何定位?就是养“猪”和养“儿子”的区别对待。——柳传志

11) 自打““””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猪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

12) 我总体感到社会空气是相当干燥的,不小心容易着火。——柳传志

13) 中国企业是有机会走出去的。联想的并购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种探索,是中国资本在使用外国资本、人才为我服务的尝试。——柳传志

14) 经营必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我们的企业大多缺乏这样的意识,碰巧做好一个产品就高枕无忧,做坏了就惊慌失措。——柳传志

15) 我不会用言语去回应质疑,我只用具体的业绩赢取信任。——柳传志

16) 中国整个社会是不是要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说不清。但企业,我坚定不移的认为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而这个核心价值观未必是中国传统的模式,它要适合一个国际企业。——柳传志

17) 第一年根本谈不上战略。——柳传志

18) 没有奉献精神,创业很难实现。——柳传志

19) 要有理想,但是不要理想化!——柳传志

上一篇:劳动保障网上办事工作职责下一篇:创建绿色饭店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