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2024-06-08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1篇

人教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2、会用条形统计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学情分析:

这是在学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据本班学生情况,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对该节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

一、复习导入

回忆单式条形统计图绘图步骤 :

写标题,画横轴、纵轴,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在横轴上分配条形的位置,画直线、标数据、涂色。

二、探索新知

下面是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三、小组交流探讨

你能把前面的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吗?

四、能力检测

四年级同学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情况如下表。

请根据以上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总结

复式条形统计图制图步骤 :

写标题,画横轴、纵轴和图例,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在横轴上分配条形的位置,画直线、标数据、涂色。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2篇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读图的能力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对以后其它复式的统计图有很大的作用。本节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它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以及它的绘制,从中体会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土的关键及它的优势。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几点做得较好: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我舍弃的教材中安排的例题,而是结合08奥运会这一盛事,上课铃声中让学生欣赏08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即节省了时间,又引起了学生投入新知识学习中。结合金银铜牌的数量开展教学,先得出金牌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再引到对银牌铜牌的关注,使教学内容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然过渡。在后面设计的.一个四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时,不是直接呆板的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绘制,而是让学生结合夏季校服的制订,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后再绘制,不但更能体现教学目标,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

二、让学生学会质疑,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课重点。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并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说“你准备绘制几张这样的统计图?”(3张)让学生感到有点烦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桌讨论:“能不能想一个好点的办法不用画这么多的统计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在学生得到初步的设想后再进行质疑,而且尝试让学生自己产生质疑,不断对得到的预想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完善,由完全一样的多个直条表示----用文字在直条上标注加以区分----用不同条纹的直条加以区分或用不用颜色的直条加以区分----到对不同的直条还要加以用图例说明,最终达到先确定图例,用不同的直条代表多种数据这一结果。可以说这一过程的开展真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寻找方法,不蛋尝试后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同时学到新知识。

三、不足

1、是对教学时间的预设不到位,画条形统计图应该要想到绘制时间的需要,更何况我的新授例题是金银铜三种不同的数据,在绘制过程中更是需要时间,有点急于对学生绘制速度的要求,而对绘制的正确率有点忽略,有待以后改进,防止学生一味的求快而使错误率增加。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及绘制,但读图还是一个不能偏颇的知识点,在结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在课后听了罗副的意见后,觉得是可以安排成出现它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读图,这样即可以避免因时间的仓促完成不了第二张统计图的绘制这一情况,又更好的在完成绘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3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74~75页的例题和练习十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 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 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师:下周我校举行趣味运动会, 其中有一项是投篮比赛, 每班选一位选手。根据一个星期的训练成绩, 五 (1) 班将选拔一位同学代表本班去参加投篮比赛。

呈现小刚、小强六次投篮的结果 (每次10个) 每次命中的个数如下:请看大屏幕。

小刚:4 7 8 8 9 10

小强:8 3 10 5 10 7

让学生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小刚投篮比较稳定, 而小强起伏不定。一致认为应让小刚参加比赛。

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师:如果我们想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让学生说出: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 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并说明“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板书)

师:呈现小刚、小强投篮命中个数的折线统计图 (图l、图2) , 学生读图, 简述趋势, 得出“淘汰小强”的结论, 课件隐去图2。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事——“选拔运动员”这一生活材料来引入统计图, 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变化情况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比较, 利用投篮命中个数的变化过程, 感知折线统计图的模型, 体验数量变化的增减趋势, 为本节课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数据的变化趋势做了铺垫。

二、观察分析体验变化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勇的成绩:

小勇:5 6 7 7 8 10

师:如果小刚和小勇相比, 设问: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选谁参加投篮比赛比较合适?

电脑课件显示:呈现他们两人的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 学生认为让小刚参加比赛, 取得的成绩可能要好一些。

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 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整合一下, 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能代表五 (1) 班参加投篮比赛?

让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把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课件呈现下图: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今天我们也可以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整合在一起, 我们把它叫做——

让学生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根据上图, 我们怎样来分析?

让学生根据图比较得出:两人虽然都有上升趋势, 但小刚的成绩优于小勇, 还是选小刚参加比赛。

教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 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而且便于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三、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 练一练。

下面是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

学生分别看图, 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1) 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 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 从图上看, 从几岁到几岁之间女生平均身高比男生高?从几岁开始, 男生平均身高超过了女生?

(4) 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年龄男生 (或女生) 的平均身高比, 怎么样?

(5) 从图中你还获得那些信息?

让学生讨论、交流、评价。

2. 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绘图,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交流、评价、纠错。

第2、3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 解决有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2010年11月12日~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进行, 中国代表团获得奖牌第一的好成绩, 韩国代表团第二, 我们来回顾一下最近四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和韩国代表团获得奖牌的情况。课件出示下表:

中国代表团、韩国代表团第13届~第16届

师:请把发的作业纸 (见下图) 拿出来, 把上表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画好后展示各自的作业, 相互交流、评价。再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 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师: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针对性强, 有利于学生思维。第3题较为灵活、开放,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 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多让学生以自己的社会经历、生活、经验考察数学问题, 获得尽可能新、奇、妙的答案。

四、梳理反思强化体验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根据要求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endprint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0-11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endprint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0-11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5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现在人口总数量是多少吗?(13亿多)。我国共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看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及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统计图

课前老师还用另一幅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了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同学们请看,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表示的是什么?(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幅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这幅统计图表示的是五次人口普查男、女各多少亿人。„„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幅统计图都是用折线表示人口的变化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

复式折线统计图增加了图例。三.引导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四.练习运用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画折线的方法,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一次很好的合作的机会,还可让学生通过看自己的制作好的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和发展变化趋势。五.拓展应用

讨论:什么时候你会选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帮助我们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做出决定„„

(将学生的视力情况、跳绳成绩等,作为学习资源,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通过观察、分析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体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价值。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做出决定等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制作、分析中,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六.欣赏体会

出示复式统计图图片,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内容也可以绘制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以前我在教学设计时很关注每节课的教学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6篇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9——P100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阅读材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亿人口吗?那么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亿人口吗?很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埃及身负人口增加给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举个例子,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自然环境却非常恶劣,严重缺水,全国96%的国土是沙漠,98.5%的人口挤在4%的尼罗河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它将遭受更严重的水荒和粮荒。为了了解近几年的人口状况,某县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985年:城镇人数30万,乡村人数23万;1990年:城镇人数32万,乡村人数22万;1995年:城镇人数34万,乡村人数21万;2000年:城镇人数37万,乡村人数20万。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对这些数据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三个同学绘制了三个统计表,你认为谁设计的更好一些,说明理由:

根据阅读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二、课上交流: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注意:如果纵轴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较准确的反映数量,举例说明。明确:只有准确绘制,才能准确反映现状。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如果用一个统计图来反映该县的人口状况,你准备利用哪一个统计图?为什么?用一个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怎么解决?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如果让你来帮他们完善,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以1985年为例子小组讨论、交流:怎么表示?注意什么?注意区分两种数量,什么方法区分?

(2)、把剩下的绘制完成。明确:从外观上看,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呢?揭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4、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问题的渗透:

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介入一段简短的文字,显示世界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25亿,到1987年,达50亿,经短短6年,到1999年增加到60亿,今年7月,联合国发表最新的世界人口报告,全球人口达到67亿,相当于把现在世界上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起来,可以从地球排到月球排20次。人口数量急剧膨胀,意味着地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到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人类将何以为家?

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四、巩固练习:102页第三题

五、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25届——29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根据你上面的分析,请你预测一下,下一届奥运会上,这两个国家的金牌数会是多少?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有感 第8篇

本节课例1的教学是通过给定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 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我有以下几点发现与感想:

一、精彩展现

(一 ) 采用目标教学法 , 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 从课题入手 , 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首先出示某地区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 呈现了该地区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根据此表分别完成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 然后说明这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 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所设计的四个问题中, 最后一个问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是在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 二 ) 精讲到位 , 主导合理 , 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我为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 分别绘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能够发现哪些信息? 如果要在同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 启发学生回忆: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 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 (男生和女生、 (1) 班和 (2) 班等) . 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三 )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的教学, 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 农村人口逐年下降, 人口总数逐年上升, 对学生进行了人口教育. 又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 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 因而乡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让学生在感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最后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了解很多情况,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 四 ) 面向全体 , 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次教学, 分类指导, 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常提醒优生“再想想为什么”, 巡视中注重辅导差生, 并要求优生完成自己的任务后看看、关照、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 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美中不足

( 一 ) 趣味性不足 , 课堂气氛沉闷 . 缺少贯穿全课的趣味话题, 如“寻宝”“闯关大挑战”“分组竞赛”“遨游数学世界”“星光大道”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 二 ) 备课不够精细 , 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够具体 , 不够深入. 在本节课中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 (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和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花去了全课三分之二的时间, 而绘制统计图并不是本节课唯一的教学内容. 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的速度过慢, 影响了整节课的整体性.

( 三 ) 缺少新知识应用 , 学生缺少当堂训练的时间 . 由于学情的把握失误, 致使学生没有当堂的知识巩固训练, 教师也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未能及时指导、纠错.

三、改进措施

(一 ) 精心备课 , 钻研教材 , 掌握学情 , 挖掘生活中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分组竞赛 (男生组和女生组、1和2等形式) , 并授以“课堂小能手”的荣誉称号等.

( 二 ) 调控教学时间及方式 . 改进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 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和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的教学方式. 基本结构如下:

1. 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 引导说出统计表的含义. 分组分别完成城镇人口条形统计图和乡村人口条形统计图. 要求学生认真、细心, 以小组形式进行评比 (正确、美观) , 并介绍经验.

2. 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 精讲内容 ) . 设疑 : 统计表是一个, 你能把上面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吗? 组织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 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 例如:男生和女生、 (1) 班和 (2) 班等, 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教师引导、板演,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再独立绘制统计图 (完成100页图) . 展示好的作品, 交流经验.

(三 ) 让学生能对新知识当堂巩固训练 , 并及时作出激励性评价、有效性评价.101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展示学生完成情况.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回答前三个问题.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9篇

新授: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导入: 我们还可以通过统计图来了解桂林市的气温情况。

(课件出示: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图)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如果想比较北京市和桂林市2003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把两张统计图并排,把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统计图)

(课件演示:两图并排以及合并统计图的过程)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比较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

2.揭题: 这张统计图同时反映了北京市和桂林市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过去学习的是单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探究: 复式条形统计图看起来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直条,同时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

你们知道这两种直条分别表示哪种数量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怎样才能让只看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人知道两种直条分别表示哪种数量呢?

(学生:用文字说明,画个图说明)

复式条形统计图采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图例)

你能给这个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指示图,说明图,图解)

新增加的部分叫做图例,也就是举例说明图形的意思,

这和大家刚才起的名字有着相同的意思,说明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正确。

[评析:教材中例2直接出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设计成先出现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利用其中一幅图重点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另一幅图重点进行观察分析训练,然后提出将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的要求,让学生亲历复式条形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对新知产生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内心更容易接纳。

这里教师具体设置了两个问题:1.怎样比较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2.怎样明确两种不同的直条各表示哪种数量?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自己给图例起个名字并给以充分的肯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设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意义,逐步深化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图例作用的理解。]

4.分析: 从这个统计图你还能看出有关北京市的平均气温情况吗?说说看。

能看出桂林市的情况吗?也说说看。

你们能比较两个城市一季度平均气温的情况吗?其它季度呢?

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 1. 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 两个城市各季度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你觉得怎样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获得的信息比较全面?

(先了解每种数量的情况,再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

5.应用: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请你们试一试比较全面地分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上海市和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统计图)

我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请组长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学生组成4人小组进行讨论)

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上海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

(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情况)

(上海市与海口市国庆期间空气质量比较)

6.评价: 同学们的分析全面、具体,非常好!下次旅游想去哪?

(学生:海口)

7.比较: 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跟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板书:便于对两种不同的数量进行比较)

[评析:引导学生会看统计图,全方位地了解和分析统计图呈现的信息,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统计图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将练一练提到试一试前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应用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及时强化和提高。运用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评:这节课教师运用诙谐的语言、亲切的语态、有趣的情境、科学的设计和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结构、特点、分析方法和画法,让学生经历探索、交流、感悟的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创造潜能。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又是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由于制作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要考虑的方面较杂,费时又多,而用Excel软件制图是信息化时代的趋势,不必在制图上为难学生,故北师大版教材建议在方格图上考核学生,甚至建议可直接出现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即,一方面是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一方面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我们已经形成统计教学以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为发展统计观念的认识。但是,我们是否还要辩证地看到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并不是每一次统计活动都要让学生经历全过程,而是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有所侧重地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某个片段,让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

居于这样的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分析统计数据的作用;欣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用制作统计图的片段中感受电脑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锁定教学重难点为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根据所学统计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及用Excel辅助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首先选择了教材创设的投球情境为课堂的主要资源。浏览前面有关统计图的教材,本节第一次出现数据是小数的,参阅其他版本的教材及参考其他,大多是统计班上男女同学、不同地区人口,或温度的内容,且不在方格图中呈现。这一方面没有合并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不符合北师大版编者的意图。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经历产生合并统计图的过程及从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上。

为了避免学生合并的随意和盲目,避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在学生产生合并需求时,我不是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合并,而是让学生先借助单式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思考如何合并?在学生充分思考及讨论达成大致模式后再让动手尝试。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在合并过程中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对想象活动进行必要的内化。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用数据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和作出判断与预测才有时间的保证。

预设本课教学时,我除了充分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外,又对教学过程作一些开发与加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后呈现单手投球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和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既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又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准备材料,接着通过提出需要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合并统计图的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所要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明确其适用的情境。

而且,让学生先面临具体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数据来解释,并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而切实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敏锐性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恰恰是统计观念的精髓所在。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发展而来的,初步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又能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在展示完学生的合并作业后,我特地安排重现制图的过程,目的在于优化作图方法。我发现学生呈现的图虽然作对了,但作图的方法不够合理,会影响学习效率。

应用环节,我首先提供缺少图例的统计图,再一次强化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紧接着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保证重点落实的基础上出现变式——横向统计图,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对的能力。统计的作用如何体现,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的和浏览各式各样的统计图入手。用EXCEL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极有新鲜感,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我特地作为拓展点引入。

课堂总结,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又重点引导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11篇

xiaoxue.xuekeedu.com

为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只是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进行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从城乡人口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平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假设你是超市经理,你下个月将如何进货?”和“从2007至2014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中你想到什么?”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决策的能力。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渡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

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渡不紧凑,不连贯。

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

xiaoxue.xuekeedu.com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12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126、127页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体验合作学习、观察思考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破方法:直观观察、知识迁移、数形结合、引导归纳、小组交流。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突破方法:练习体验、讨论交流。教法:直观展示、质疑引导、分析。学法:观察交流,小组讨论。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经历过单表变复表,两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过程,在生活中也有见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学生也能够根据已学过的这几种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预测,解决问题。

为了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学案的复习环节,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进行复习,并且突出图例的作用。为学生的新知学习作好铺垫。上课时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汇报导学案复习题,再出示例题的复式统计表,向学生提出疑问:可以绘制哪几种统计图。要表示数量的多少用哪种好?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课件中国、韩国两国获金牌情况的单、复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如何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为接下来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合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紧接着质疑:要想看出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哪种统计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两国获金牌情况单式折线统计图。接下来质疑要想比较两国获金牌的变化情况两幅图方便吗?不方便怎么办?该怎样把两幅图合成一副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引出了课题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经过讨论交流、汇报,学生明确了如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个时候学生有了动手实践的欲望,于是我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格子图上自己独立动手绘制。在学生绘制完成后又让他们自查、互查。培养了他们认真检查的习惯,又可以使他们在互查当中发现问题。之后,我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用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来引发学生思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在汇报存在的问题同时,其实也是在明确作图注意事项。最后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提问、预测,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数据分析预测。在学生掌握了绘制要领后,我出示了一组选择题,为了让学生参与面更广,我采用伸手示意的方法,检测学生是否对条形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已了解了,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小结时,我不但引导学生做出知识总结还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作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是实践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回归生活。

这堂课自始至终数形结合的思想都贯穿课堂,知识迁移、类推的思想也被用来突破难点。课堂上一共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次是知识生成过程:如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一次是学生互查自己绘制的统计图过程。自我感觉这两次合作有必要而且有效。本节课的板书起到提示重点、难点的作用。在提问学生时,注重简单问题叫学困生回答,提高参与度,难得找成绩好的答,起到指导群体的作用。

但在操作中,由于自身把控课堂的能力不足,导致了很多失误。

1、复习环节的折线统计图绘制步骤忘了进行,就跳到下一个环节——例题,课件出来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又跳了回去。

2、制作课件时有错误的地方,比如“哪一年韩国获金牌最多?”我的答案就错了,应是14届。幸好被学生发现了。还有实践作业中,应是调查商店某些商品价格变化,才能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我打成商店某些商品价格变化了。

3、放课件、写板书时有些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4、有些板书上有的,课件上就不应放了,耽误时间。

5、处理课堂生成时不够灵活,以至于将方向跑偏,比如在看图提问题时,应往好的问题上引,能提高效率。学生已经学了倍数问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问题,而他们没有提到,我应引导学生提出此类问题。

6、学生展示的机会应多些。

7、课堂评价太单一

8、语言不够精炼

9、缺乏激情

四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13篇

我们选择了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上的尝试。

一、课前思考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思考, 本节课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推测, 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基于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 要让孩子们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境, 可以对数据进行不同的选择、推理和预测等。这些长效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 才能丰盈学生的数学体验, 才能使类似的课堂更具厚度和广度, 不断地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思考, 学生在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为什么还要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这种学习需求是否来自于学生的自然萌发?其不同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体验的层次又该如何逐步深入?这就又促使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和教学侧重点的把握尤为关注。

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思考,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单、复式统计表, 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制作图表、数据整理和分析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可供后续学习借鉴的经验。如何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从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改造经验, 实现新旧知识间的有效对接?如何激发学生在个体经验生长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使类似的教学过程成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

二、课堂实施及评析

下面以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的教学设计作简要介绍和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 阳光小学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即将拉开帷幕, 甲老师和乙老师分别记录了该校五 (1) 班两位跳绳高手每天的训练成绩, 我们一起来看看。

甲老师是这样记录的: (呈现复式统计表)

师:从这张复式统计表中你能很快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可以知道1号和2号选手每天到底跳了多少个。

生2:还可以知道每天他俩相差多少个。

……

师:对呀, 用复式统计表不仅可以知道其中某个人的每次跳绳数量, 还便于对两人跳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比较。

师:和甲老师的统计表相比, 乙老师是用什么方式记录的?乙老师分别用了两幅折线统计图记录了两位同学的成绩。 (呈现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

用折线统计图记录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还能清楚地反映变化趋势。

师:那结合图你能来具体说说两位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吗?

生:1号选手经过训练, 成绩稳步上升;2号选手的成绩有点起伏不定。

师:那是否能从这两幅图中一下子看出哪天他俩的成绩最接近, 哪天成绩相差比较大?

(速度明显慢下来)

师:可见, 两种记录方法都各有优势, 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既看出两位选手成绩增减变化的情况, 同时又能方便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呢?

生:把两幅图合在一起。

师:合为一幅图是什么意思?

生:把两张折线统计图绘制在一张图中。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 但操作起来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的。怎样的两幅图可以合起来呢?

生 (思考) :首先两幅图必须统计的是同一个内容, 同时横轴项目和纵轴刻度要一致。

师:这两幅折线统计图符合这些要求吗?

【评析】

杜威说:“教育就是持续不断地重组经验, 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 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小学数学教学, 就是要善于不断地创造这样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自觉产生对已有知识经验提取的需求, 实现经验的对接与生长, 从而自主建构新知。本节课一开始, 教师精心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境, 呈现了两位教师记录学生跳绳个数的不同统计方式, 自然地引发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顾。通过对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两种统计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那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多少, 又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呢?能否根据实际需求, 将这两种统计方法的优势集中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统计方法呢?这便是在教师提供的现实情境下学生自然萌生的想法,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统计方法多样化的必要。这种在经历比较、体验之后的学习需求感是数学经验获得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学的起点便是在这样一种基于对旧知的激活和对新知探究的渴望状态下自然生成, 学习需求与学习目标的指向一致, 学习方式与教学过程的脉络相融, 为有效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价值的认识也伴随着这样的体验悄然渗透。

【教学片段二】

师: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促进骨骼生长。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幅折线统计图上呈现的是什么内容。 (出示标题:“小明7-13岁身高与我国7-13岁男生的平均身高对比情况统计图”) 从这个标题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需要几条折线来反映标题所统计的信息?

生:需要两条不同的折线表示所统计到的信息。

师:下面老师提供给你一条信息, 请你选择与之匹配的统计图。

“小明7-13岁的身高略低于我国7-13岁男生的平均身高。”

(师出示图例相反的两幅折线统计图。)

学生读图后辨析, 选择第二幅。

师:为什么两幅图看起来差不多, 你却选第二幅?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所给的图例不一样。实线表示的是××的身高, 虚线表示的是××的身高。

师:万一没把图例看明白, 就会导致什么后果?你觉得在分析统计图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生:看清标题和图例非常重要, 否则就特别容易将数据对象混淆。

师:是呀, 复式统计图反映的内容比单式统计图要丰富许多, 因此, 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更要讲究方法。

师:弄明白读图方法以后, 谁来具体说说哪几组数据可以说明小明的身高略低于我国男生的平均身高?

……

师:帮小明分析完身高变化情况后, 我们也来比较一下自己的情况吧。老师发下的作业纸上有我国7-13岁男生或者女生的平均身高统计图, 你能将自己7岁至今的身高变化情况绘制上去吗?

师:想一想, 在绘图前先要填写哪些内容?

生:标题、日期和图例。

师:绘制好后,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

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展示:个人身高情况一直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 个人身高情况一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的, 个人身高情况与国家平均水平有交叉的。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预测15岁时的身高可能是多少。

师:十二三岁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 因此大家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营养, 保证睡眠、多多运动, 使自己生长、发育得更健康。

【评析】

数据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内容, 如何读懂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 这与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是一致的。但是, 由于统计数量的增加, 数据变化比以往更为复杂, 两组折线有上升有下降、有交叉有平行, 容易给孩子的读图分析带来干扰, 信息越多, 学生越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和要领, 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本环节, 从小明的身高与我国同龄人身高的标题分析入手, 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先辨析后选择的情境, 巧妙地把学生读图的视点聚焦在对图例的关注和研究上, 凸显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重要作用, 不着痕迹地强化了读图的关键和要领, 从方法上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指导。其次, 通过让孩子将自己7-13岁时的身高数据与国家同龄学生平均身高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让学生亲历制图的过程, 巩固作图的技能;另一方面, 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身高与平均身高的折线进行比对, 经历将统计图所反映的“直观图像趋势”逐步梳理成“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 不断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方便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和“便于趋势分析”的特点的认识。其中, 对“个人身高情况与国家平均水平有交叉的”这种情况的细致分析和指导, 更让学生理解了图中两条折线的交点意味着什么, 从而使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体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第三, 此环节的统计由于明显带有个体信息的成分,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的素材也为学生根据身高发展规律预测今后自己或者他人的身高提供了合理的想象空间。在分析和比较数据的同时, 让学生经历根据统计图中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推理的过程, 丰盈了数学思考,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它在实际运用时有着丰富多彩的姿态, 表达出多种信息。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股票上、报纸上、电视上……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利用复式折线图解决的小问题, 请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 和同桌共同来探讨一下。

教师呈现四组题材不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两位射击选手选拔赛成绩统计图

总分相同, 该派谁去呢?

张亮第3次成绩只有85分, 爸爸很生气, 批评了张亮, 你的看法呢?

你能各用4个字来描述这两地的气温吗?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城市吗?

甲、乙两位五年级学生的减肥效果如何?

【评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统计和概率”这一领域的知识已经广泛地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应用价值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 这部分内容在当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统计教学目标的多元、体验的充分与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素材是紧密相关的。有效的教学, 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对身边的统计现象有所了解和观察, 还应把他们学习和感悟的空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还要通过素材的多样化呈现, 让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更深入、更能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第三个大环节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理念。

上一篇:何官小学保安值班巡逻制度下一篇:6家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