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的呼吸教案

2024-05-27

第三章人的呼吸教案(精选7篇)

第三章人的呼吸教案 第1篇

健康活动《人的呼吸》

活动目标:

一、教育幼儿懂得呼吸对人的重要性,知道与人体呼吸有关的主要器官和他们的名称。

二、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要保护人体呼吸器官。

三、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一、图书《人的呼吸》

(一)、(二)、(三)、(四)、(五)。

二、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启发幼儿用塑料袋做实验

(一)幼儿用嘴向塑料袋里吹气。

“谁知道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袋中有气)

(二)塑料袋里的气又是从哪里来的?身体里为什么有气?

教师指导幼儿吸气,呼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让幼儿嘴闭紧,用鼻子深深的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再将气呼出来,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启发幼儿说说呼吸对人有什么作用

(一)请幼儿拿出图书,翻到图

(一),引导幼儿观察呼吸器官图,教师结合图向幼儿介绍。

人体需要氧气,通过吸气,空气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在这里氧气被吸收了;身体内的废气也在这里被替代出来经过呼吸器官排出体外,呼出的气就是人体中的废气。

(二)让幼儿捏紧鼻子,闭上嘴巴,感觉不能呼吸时的难受,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启发幼儿讨论呼吸器官有病时,人感到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引导幼儿说出:感冒时会鼻塞,会咳嗽,咽喉痛,生肺炎时人会发烧,呼吸急、喘,人很难受。

三、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书内容

(二)、(三)、(四)、(五),使幼儿知道如何保护呼吸器官。

四、活动延伸

(一)在带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让幼儿感知人由于加大运动呼吸也会急促,以及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氧气。

(二)教幼儿在室外进行深呼吸,体验到呼气、吸气的过程。

第三章人的呼吸教案 第2篇

主备:姚军文

辅备:梁懂懂

一、教学目标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B)

2、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B)

二、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B)

三、教学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来源、根本来源各是什么?

2、把光能转化为高等动物肌肉收缩的机械能需要经历那些过程? 学生回答

师: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转换成能量通货“ATP”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那么这一转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从而引入课题 《细胞呼吸》 新课讲授

1、什么叫细胞呼吸?

学生回答后,再投影细胞呼吸的概念并板书。

2、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是否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投影细胞呼吸的类型并板书

师:什么叫有氧呼吸?(抢答)

生:指活细胞在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CO2和H2O,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师:第一阶段,葡萄糖进入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

师: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师:第三阶段,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3、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

投影相应图片及答案。并注意区分场所和重要场所。

4、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2O中的氧来自O2还是葡萄糖? 由学生回答后,投影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式。

5、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为什么会产生酸痛的感觉?

师:什么叫无氧呼吸?(抢答)

师:投影FLASH动画《无氧呼吸的过程》 师:无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抢答)师:无氧呼吸的产物是?(抢答)

投影无氧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并板书

6、哪些生物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哪些生物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 师:投影相关知识以及答案

师:酵母菌在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那么在不缺氧的时候,其细胞呼吸类型是什么?(抢答)师: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这一

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什么用处?(抢答)

师:适当的无氧呼吸是有利的,但是无氧呼吸时间过长对细胞是有害的。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进行都需要酶的催化,这些酶是否相同?

7、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投影: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联系,然后投影表格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由学生依次回答。

9、水稻的露、晒田,农作物的中耕松土有什么道理?

生: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3、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

原理降低细胞的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师:粮食储藏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延长保存期限。

10、贮藏粮食为什么要低温、干燥?

生: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胞呼吸;自由水含量多的细胞代谢旺盛,干燥能抑制细胞呼吸。

师:果蔬储藏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冲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

11、粮食蔬菜、水果为什么要低温、低氧?

生:低温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胞呼吸,低氧能抑制有氧呼吸

12、农产品的贮存和保鲜有哪些方法?

生:低温、干燥贮存;利用N2或CO2调节O2的浓度(低氧)

师: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复习结束了。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

投影 A、B两组题目,由最高分的组选择一组,依次做。剩下的一组由第二名的组依次做。

如果有不同意见,本组和其他两组的成员可进行补充。师:关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内容我们就给大家复习这些。课后大家也先去复习减数分裂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再一起来解决。课后练习、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折叠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B.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C.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必须有氧的参与

D.细胞产生 CO2的部位一定是线粒体、用含18O 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 转移的途径是()。

A.葡萄糖 —— 丙酮酸 —— 氧

B.葡萄糖 —— 丙酮酸 —— 氧

C.葡萄糖 —— 氧 —— 水

D.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3、将鼠的肝细胞磨碎,离心后试管中有一层成分含许多呼吸酶。这些呼吸酶可能来自()

A.细胞膜

B.细胞质

C.核仁

D.核膜、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只能释放少量能量,其他能量()。

A.贮藏在葡萄糖中

B.存留于酒精中

C.存留于乳酸中

D.以热能形式散失、人在剧烈运动后,血心的 pH 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A.血浆中乳酸过少

B.血浆中 CO2过多 C.血浆中乳酸过多

第三章人的呼吸教案 第3篇

美国日裔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描述了日本移民的生活现状, 经历的日美文化的猛烈的冲击和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排斥。他们试图瓦解主流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刻板印象, 借此挑战并重新协商强加给他们的他者身份。他们一方面接受美国的影响, 一方面继承本国的传统, 这种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以及他们对于身份的不确定性的困惑和矛盾的心态都在创作中有所表现。基于这种流散的族群的研究, 霍米·巴巴提出了第三空间理论, 是指超脱于二元对立之外的知识与抗拒空间, 寻求一种新的批评角度。

内田淑子, 作为第二代 (nisei) 日本移民美国作家, 虽然被称作是“儿童作家”, 但她早期儿童书籍作品也体现了类似的主题:日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以及在以白人为主体的美国社会中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磨难。《照片新娘》 (Picture Bride) (1982) 这一部作品中, 内田怀着对日本移民女性的敬意, 描绘了二十世纪日本移民女性的共同经验, 述说她们如何适应美国的生活。

2“第三空间”

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一书中提到:“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 会打开一片‘间隙性空间 (interstitial space) ’、一种间隙的时间性, 它既反对返回到一种原初性‘本质主义’的自我意识, 也反对放任于一种‘过程’中无尽分裂的主体。”这里所说的间隙的、混杂的和居间的空间就是第三空间。巴巴指出, 第三空间通过“确保文化的意义和象征手段没有原始的统一或固定性”[1], 使民族性、社群利益或文化价值的主体和集体经验得以被协商[1]。事实上, 巴巴的“第三空间”是由“混杂性” (hybridity) 策略开辟出来的一块协商的空间。巴巴成功地将“混杂性”这一术语引入文化研究领域, 并使之流行起来。就文化身份而言, 混杂性事说不同德文化之间不是分离迥异的, 而是总是相互碰撞的, 这种碰撞就导致了文化上的混杂化。他这样阐述混杂的意义:“殖民混杂不是一个发生学问题, 也不是两个不同文化之间身份的问题, 后者作为一个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重新加以解决。混杂是一个殖民再现和个体化的问题 (problematic) , 它颠倒了殖民主义否定的后果, 使他者‘被否定’的知识进入支配话语, 并离间了它的权威的基础——它的肯定的法则。”[1]巴巴在这里更强调的是这种混杂化的过程 (hybridization) 。笔者认为, 《照片新娘》中的日裔美国人属于少数族, 他们处于民族社会的边缘, 虽然是亚裔, 但却生活在一个白人主导的世界中, 不但他们的身体被隔离, 而且在法律和风俗上也遭受到严重的歧视, 在很多方面都缺少必要的社会和文化资源, 一直感受到被剥削、被边缘化的痛苦和地位的不平等。他们都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问题, 刚开始会迷失自我的定位, 对两种文化持否定的态度, 接着会进入协商的空间, 两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即第三空间。他们最终会在第三空间中成为混杂体, 成为越界穿梭的能动体, 掌握混杂的语言, 使自己存活其中。文章从从身份危机的产生、以及追寻中的困惑和诉求后身份的建构等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照片新娘》中的女主人公Omiya Hana身为武士之后, 受过良好教育, 为了逃避媒合的婚姻, 离家前往美国成为第一代移民Takeda Taro的妻子。在美国面临着中西文化的冲突, 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无所适从, 常常因“双重身份”而感到苦恼与困惑, 彼此也因对文化、种族的不同理解而产生冲突与矛盾。而她的女儿Mary作为日本第二代移民对于自己东方身份深恶痛绝, 对自己的西方身份进行怀疑和审视, 但最终认识到自己的“第三空间”身份并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母亲。[3]

3 身份危机的产生

对于拥有多文化背景的移民来说, 居于一种间隙性空间中, 很容易受到西方强势文化和种族主义的压迫, 产生身份危机。作为日裔的美国人不得不面临着这个问题。

由于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的《君子协定》允许日本女性移民美国, 21岁的Hana不满家庭的婚姻安排, 通过照片和信件认识了移民到美国的Taro, 并决定嫁给他。Hana家境殷实, 受过良好教育, 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婚姻。但她到达美国后, 渐渐发现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样舒适和幸福。Hana以为丈夫Taro的小店是“在一条豪华的大街上, 门面很大, 一些优雅的美国女性和绅士络绎不绝, 挑选裙子和丝线”, 却发现“又脏又破, 一股食物腐烂的气味, 地上沾满食物的印记, 架子上布满灰尘, 店里无人问津”。Hana在美国认识的好友Kiku郑重地告诉Hana“有一件事你必须意识到, 我们在这个国家是外来群体, 这里有很多白人憎恨我们的存在, 他们仅仅把我们当成厨子、仆人或女佣, 即使Taro的店面又大位置又好, 来光顾的人也只有日本人或一些亚洲人。在这儿, 我们是异类, 我们不属于这里。”逐渐地, Hana发现日该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 不得不让步于西方文化。这种感觉在Hana当上母亲后越来越强烈。为了给女儿Mary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 能被白人社会所接受, Taro和Hana决定搬家。但多次奔走无果, 原因是没有一个社区愿意接受亚裔面孔。当终于有了落脚之地, 社区的白人又集体上门投诉, 要求他们搬走。Hana在家庭之外的社会中经历越多, 越觉得日该文化的无力, 但她跟大多数早期日本移民一样, 深信自己不过是美国的过客, “等到攒够了钱, 就回日本。”她只会简单的英语, 难以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 既担心自己的孩子失去日该文化遗产, 又担心在白人社会中孩子能否被正常对待。随着战争的爆发, 美国的日本移民被迁往集中营, 熟悉的日本移民社区土崩瓦解。当房子和财产被没收, 店铺被贱卖, 朋友被白人射杀……Hana无法理解所有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种族和经济等复杂因素。她不清楚美国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们, 对待即使拥有公民身份的日本移民第二代。这个困惑使他迷失了对自己身份的定位。

Hana在经历了文化冲击和背弃之后, 对存在两种文化夹层中的痛苦产生了“否定”的态度, 对于自己身份的也产生了迷惑。根据巴巴所说, “否定”是否认“敌对或对立元素发生设想的可能性。”日本和美国文化给Hana带来的文化差异是产生这种身份危机的源头。Hana处于巴巴所说的“移民经验的阀限”—这是“一种过渡现象, 是无法解决的”。Hana, 做为居于正统、传统文化之外的他者, 既不能从日该文化背景中寻求庇护, 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压迫和驱散, 这就是Hana产生身份危机的主要她发现日该文化不能保护自己, 而同时自己又被美国文化所拒绝。因此我认为, 这种对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的否定是导致其身份危机的主要原因[1]。

4 身份追寻的困惑及建构

Hana的生活一直充斥着这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女儿Mary, 作为第二代日本移民, 生在美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拥有美国公民身份。然而, Hana身在异国因为语言障碍几乎无法与日本社群以外的人来往, 从来不喊女儿的英文名, 与全面接受主流文化的女儿无法交流。Hana没有坚持女儿像其他第二代日本移民一样学习日语, 自己在学英语上面没有任何进展, 母女二人因失去交流方式而逐渐变成陌生人。母亲去学校参加女儿的活动, 女儿Mary却感到非常尴尬, 因为母亲“奇怪的口音和不合时宜的穿着”, 催促母亲赶紧离开。Hana处于东西方文化的困境中, 与大部分日本女性一样, 无言负荷着家庭的重担, 但却不甘于用被动和沉默的方式接受这一切。她为了减轻家庭的压力, 到白人家庭做女佣赚取佣金。因为Hana的勤劳和细致, 白人家庭的女主人改变了对日裔美国人的偏见并与Hana成为了朋友。女主人鼓励Hana走出去, 多与日裔社群外的人交往, 并要掌握英语与人沟通。在辞去女佣的工作后, Hana接管丈夫的小店并将其打理的有声有色, 让小店的经营起死回生……Hana逐渐认识到两种文化都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Hana对两种文化的态度已由“否定”转为“协商”。在身份建构中, 巴巴推崇一种“双重身份”的策略。但巴巴的双重身份, 并不是说有两个身份, 而是身份的协商具有重复性, 是指连续地重复、不断的修订和重新定位, 这是一种矛盾的、协商的双重身份。在协商过程中, 并不是要保存种族的、性别的或文化的整一性或连贯性, 而是通过一些积极的措施, 有可能改善自己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 在不被主流社会忽视和歧视的情形下保存自己的差异性文化。[1]作为少数族裔, 此时的Hana已进入了一个日美文化之间的世界即“第三空间”。在协商的过程中, Hana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但通过一些积极的措施让两种文化中的敌对或矛盾的因素进行交流, 从而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可见, 少数族裔追求自我身份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的商讨。

集中营的生活是艰难和痛苦的, 但是Hana以东方女性特有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度过在集中营每一个灰色的日子。在经历丈夫以外身亡后, Hana可以选择离开, 但她决定留下。Hana接受了自己的多重身份, 这种接受就是“混杂”。巴巴把“混杂”作为一种消解两极性的有效策略。在巴巴看来, 当今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移民, 没有别的选择, 只能居住于一个“文化之间”的世界, 于矛盾的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小说的结尾, 一场即将到来的沙尘暴马上吞噬整个集中营的营地, 漫天的乌云和炙热的狂风嘶吼着, Hana和她的朋友坚定地面对这一切……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 他们依然强大, 并准备以同样的精神和意志面对未知的未来。

内田淑子的整篇小说充满了混杂的符号, 日裔美国人的存在既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也是一种文化冲突的表现。这种混杂充满积极的意义, 让语言文化得以交流和相互影响[5]。对于日裔美国人而言, 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只能居住于一个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时间, 在多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建构少数族裔的身份, 他们试图在这种境况中存活, 希望能生长出一种新的认同或混杂文化。日本和美国文化是Hana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她接纳了两种文化来建构自己混杂的文化身份。这是少数族裔在文化间隙中健康生活下去的必要方式。

5 结束语

Hana像许多边缘群体一样, 面临着文化适应和身份建构, 凭借自身坚韧的毅力和耐心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对两种文化进行合理的协商, 并构建了作为少数族裔的“混杂”身份。小说的结尾是未知的, 女主人公Hana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故事结尾的沙尘暴暗示着磨难还在继续, 少数族裔身份的探索还未完成, 但勇敢的尝试和探索给人以启迪。

摘要: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 构建自己的身份。

关键词:日裔美国人,第三空间,混杂

参考文献

[1]Bhabah H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 1994.

[2]Bhabah H K.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Common Skies, Divid ed Horizons[M].London:Routledge, 1996.

[3]Yoshiko Uchida.Picture Bride[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 ton Press, 1997.

[4]Bhabah H K.“Between Identities”in Rina Benmayor and Andor Skotnes (ed.) , Migration and Identity[M].New York: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1994:196-198.

创新,就是以色列人的呼吸 第4篇

受“以色列创新智慧之旅组委会”的邀请,笔者上月作为随团导师去以色列考察。这不仅让笔者有机会跟以色列人学习,更有机会跟随行的中国企业家切磋。每天的考察项目结束后,晚上我们就找个地方坐下来,把白天受到的心灵激荡,相互交流印证,连续多日下来,内心便不觉有了一种立体的感知。

在我们接触到的以色列朋友中,每当说到任何一个细节时,都会不断地向我们提醒他们的价值和他们的文化。哪怕那些最喜欢叫卖自己的PE和VC,在80%至90%的时间里,也都会说他们的价值系统,犹太人的价值系统,犹太人的文化。

听着以色列人的介绍,我逐渐理出了以色列人创新的一条思路:其一,以色列几乎没有资源,没有市场,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其二,教育,从小就将好奇心植入每一个以色列孩子的心中;其三,家庭伦理,一家人每周都要聚在一起信息互动,让几代人一起穿越时光机器;其四,对失败的接纳和包容,没有哪一个人会因为你的一次失败就把你看扁;其五,犹太人是最国际化的人群;其六,从税收、激励、文化到军队等体制性创新,以色列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犹太人有两条最根本的价值,一是上帝造的每一个人都是具足、自主和自由的,二是每个人都有个边界,这个边界往里去就是自尊。犹太人特别讲究自尊。几天下来,我的观察是,自尊又有双重意味:一是我的存在要与众不同,这是我唯一的价值;二是我只能尊重别人的首创,我可以让他的首创更有价值。自尊也意味着沉稳和定力。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犹太人始祖亚拉伯罕是人类的始祖。历经磨难,他们几千年来默默维护自己的信仰。

在参加以色列理工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典时,笔者与几个85后的学生聚在了一起交流。

我问:“为什么几天来是50多岁的人在跟我们说创新,而不是年轻的新锐在说创新?”他们答:“他们不能创新了,就只能说创新了。他们说的创新,并不是我们正在实现的创新。”

我一愣神,又问:“那么你们如何理解创新?”

他们答:“我们每天面对现实的真问题,有一种非要去解决的迫切性,总要去挖空心思想办法,最后拿出独一无二的新解。”

年轻人所说的创新,说到了极点。创新就是从一定的痛点出发,去挖空心思想办法。因为创新才能生存。这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全部自尊。

创新已成以色列人的一种习惯,就跟呼吸一样。这是一种对危机刻骨铭心的感受,一种无论怎样都要与众不同的冲动。这是一种国民性。哪怕是过了创新的岁数,也要在现实中去跟年轻人,去跟创新中的人去分享苦与乐。他们知道,YES,会带你走向死亡,能够带你走向新生的,唯有WHY。你要形成凡事问问题的习惯,要把你的团队形成问问题的习惯,如果在任何时点都能问出一个问题来,创新就自然呈现了。

与希伯来大学教授罗伯特·约翰·奥曼交流时,他用两个圆的交汇给以色列的创新作了一个汇总。他说,一个人每个当下的人生,都是两个圆的交汇。因为过去的圆成就了你,里面有太多的经验、习惯、矛盾、纠结、理论、理念、教条、利益、身份、名望等等,形成强大的习性,一直拽着你沿着旧有的轨道下坠。而每一个以色列人心目中,都同时还有一个未来的圆。这是你最初关于未来的梦想,这是你从事一件事起初的追求,这是你的初发心。如果时时处处都在想着这个未来的大画面,都在与未来建立连接关系,都在从未来思考当下,那就注定会有创新冒出来。

如果在那个拐点上,你已满足现状了,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满足于你的做法,那你已进入一种稳定的惯性,就不可避免地会顺着过去的圆下滑。而假如当你在那个点上,依然能保持着饥饿的状态,依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依然活在问题当中,那么你就会去与未来连接,从未来的连接处思考当下面临的问题与纠结,那你就不会被框住,就不会迷失在黑暗中,就会产生跃迁的驱动力。

过去与未来两个圆相交的地方,或者沿着习惯和惰性下滑,或者朝向未来大画面上行。在这个点上,如何保持一种上行的态度和趋势,这是创新的扳机。

奥曼教授说,激励对于把握那个创新的扳机很重要。在设计激励结构和激励机制时,重要的是反复问: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激励方式?为什么这样的方式能激励人?这两个为什么,把激励方式的核心凸显出来了:团队成员心向往之。一个好的激励机制,无非是抓住了民心的走向,民心所向是激励的本源。

第三章人的呼吸教案 第5篇

1.教学目标

1、识记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有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各阶段区别和联系。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

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来源、根本来源各是什么? 把光能转化为高等动物肌肉收缩的机械能需要经历那些过程? 师:赛跑过程中要消耗什么? 生:能量

师:看到能量两个字,让我们想起之前给大家归纳的四大能源,其中,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生:糖类、ATP 师: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转换成能量通货“ATP”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师: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是通过什么生理活动转换成ATP中活跃化学能的? 生:细胞呼吸。从而引入课题 《细胞呼吸》

二、细胞呼吸的概念

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生成ATP的总过程,叫做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问题探论:

1.呼吸作用与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能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不同点:物质的体外燃烧——高温、反应剧烈、能量迅速全部释放。物质的体内分解

2.呼吸作用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吗?

不能。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还能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吗? 4.呼吸作用和呼吸有什么不同?

三、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探究酵母菌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 兼性厌氧型生物。通过定性测定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可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实验材料—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培养时必须提供有机物 实验原理: 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可产生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和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于检测CO2。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可产生酒精。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可用于检测酒精 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多 实验方案设计:

自变量: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通气或密封瓶口放置一段时间是否有酒精产生的?——酸性条件下酒精与重铬酸钾溶液进行反应是否有CO2产生?——通入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比较CO2多少的方法——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时间 无关变量: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生活的方法——葡萄糖溶液培养、适宜的温度、pH、空气 第一步: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第二步:用A、B两个锥形瓶装入配制好的等量酵母菌培养液。第三步:按图装置连接。

进行实验:有氧装置中,第三个锥形瓶:石灰水混浊程度高,溴麝香草酚蓝变色时间短

酵母菌滤液:加入重铬酸钾,颜色仍为橙色

无氧装置中,第二个锥形瓶:石灰水混浊程度低,溴麝香草酚蓝变色时间长 酵母菌滤液:加入重铬酸钾,颜色变为灰绿色 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CO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

(1)主要场所:线粒体

(2)、概念:有氧呼吸是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师:首先我们来讨论有氧呼吸,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71图4-25细胞呼吸,讨论 下列问题:

(3)有氧呼吸特点:有氧参加,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大量能量,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4)总方式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870kJ)(5)详细过程: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以葡萄糖为例)

①(细胞质基质中)1mol葡萄糖分解形成2 mol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H]和少

量的ATP—酶—2 mol。

C6H12O6 → 2C3H4O3+4 [H]+ATP(少)

②(线粒体基质)丙酮酸进一步分解成CO2和[H],同时产生少量的ATP—酶—2 mol,部分水也参与了反应。2C3H4O3+6H2O→6CO2+2O[H]+ATP(少)

③(线粒体内膜)一系列反应产生的[H],在线粒体中和氧气结合,在产生水的同时形成大量的ATP—酶—34mol。24[H]+6O2→12H2O+能量

(5)放能特点: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速度较慢,而且是逐步释放,适合细胞利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散失掉,一部分以ATP形式储存在细胞中。11mol葡萄糖,放能2870KJ,其中1161KJ贮存于ATP形成38个ATP,效率40%,产热1709KJ,最后以热量形式散失。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呼吸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细胞呼吸就是指有氧呼吸。但是要注意细胞呼吸还有无氧呼吸的形式。酿酒是是运用到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现在我们参照有氧呼吸,就能更容易学习无氧呼吸。

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无氧呼吸的概念、场所、过程、物质和能量变化。

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②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 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讲述: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场所、过程。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2)特点:无氧,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放能少(3)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方程式:C6H12O6 →酶2C2H5OH(酒精)+2CO2 + 能量 代表生物:大多数植物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 能量

代表生物:动物和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4)放能特点: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后,放能196.65KJ,其中61.8KJ贮存于ATP,其余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教师讲述:现在生物大多数是以有氧呼吸为主,是不是从生物一出现就出现了有氧呼吸呢?不是,在原始的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只有无氧呼吸,随着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气,才有了有氧呼吸,所以,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产生的。这说明了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生物具有适应性。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抽学生到黑板绘制表格并填写内容

教师评价并展示参考表格以及内容:

四、细胞呼吸的意义

学生阅读细胞呼吸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所学的新陈代谢与ATP,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应用: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1.发酵技术 2.农业生产 3.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 4.运动与损伤护理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缺氧的情况下,植物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不利其生长。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可以获得较多的能量。

无氧运动中,肌细胞因氧不足,要靠乳酸发酵来获取能量,会引起人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缺氧的情况下,厌氧病菌大量繁殖,不利于伤口痊愈。细胞呼吸要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积累减少。因此,对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来说,要设法减少细胞呼吸,尽可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粮食储存:低温、低氧、干燥

水果蔬菜保鲜:低温、低氧、中等湿度

五、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拓展:通过本节学习,你能否总结出哪些条件会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

1、温度(影响呼吸酶的活性)

2、水(在一定的范围内,含水量越多,代谢越旺盛,细胞呼吸越强)

3、氧气(O2直接影响呼吸速率和呼吸的性质。)

4、二氧化碳含量(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

课堂小结

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中增加了反应物水的变化,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也是两个重要的名词概念,均由细胞呼吸这一概念分化而来,故此细胞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根据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呼吸的本质: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形成ATP。

板书

第四章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第三章人的呼吸教案 第6篇

奇台一中生物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2)熟练掌握探究实验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信心;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理解生物呼吸作用的各种方式,了解生物多样性,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热爱生命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呼吸的方式;(2)探究实验的步骤;(3)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教学难点:

(1)探究实验过程的设计;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理解。

三、课时设计: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课

1、通过《生命的呼吸》这一视频导入,引出呼吸的概念及细胞呼吸的方式。

2、3、学生看课本P91,找出并归纳细胞呼吸的概念及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向学生展示酒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酒是如何酿造出来的?然后播放与酒制作过程相似的醪糟的酿造过程视频,提出问题:蒸熟的米饭为什么要放凉?为什么要蒙保鲜膜?引出酵母菌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思考,酵母菌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呼吸?引出今天的内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二)教学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2参考案例,设计此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实验原理。学生自主归纳实验的原理,酵母菌的相关知识,二氧化碳的检测,酒精的检测等,教师对此作出总结。(1)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2)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哪个产生的CO2多?

3、提出问题。根据P92参考案例的阅读,让学生提出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作出点评。(1)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4、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只是和生活经验,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锻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5、设计实验。给出实验所用的材料、试剂等,给出引导问题:(1)如何根据问题,控制有氧与无氧的条件?(2)有氧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什么?(3)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作用?如何说明CO2产生的多少?(4)怎样检测酒精的产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实验装置等进行设计。教师点评,并给出实物连接图。

6、进行实验。根据以前所学的对照试验的设计过程,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结果预测进行设计,给出实验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和记录。

7、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前面提出的问题及假设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着重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8、表达和交流。学生将讨论出的结果进行表述,相互交流心得。

9、进一步探究。根据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互相帮助讨论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忙引导学生解决。(1)有人认为,有氧呼吸装置中10%的NaOH溶液不能完全吸收CO2,以致可能对实验结果有干扰,你同意吗?你如何来保证此实验更严谨?(2)有人认为:实验装置中酒精和CO2的产生不是在活酵母菌参与的情况下产生的,你如何证明?(3)为了控制无氧呼吸实验装置中的O2,对酵母菌培养瓶采取用T形夹夹住橡皮管的方法进行密封处理,结果发生了锥形瓶爆裂或橡皮塞被顶脱的现象,这是为什么?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呢?

(三)总结。

1、学生讨论回答,通过本节课前面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内容,相互交流之后,教师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2、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的CO2,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3、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结果→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一步探究。

4、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蒸熟的米饭为什么要放凉?为什么要蒙保鲜膜?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回答。

(四)课堂习题练习

学生当堂完成课件上给出的习题,当堂巩固,检验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现学现练,加深印象。

五、作业布置1、2、3、在作业本上完成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的详细过程; 完成课时作业本上本科的作业; 总结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

概念、方式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实验原理: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结果→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一步探究。

七、课后反思

1、多媒体的应用。课前多媒体视频、图片的导课,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本课的讲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为本课中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装置的设置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以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章人的呼吸教案 第7篇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4、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3.如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教学准备:

课时准备: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那么,我们睡觉后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睡觉也要进行呼吸。)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

二、讲授新课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说说。

(2)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指导学生阅读识图。

(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它们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2、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44—45页的内容,分析每段资料的内容,并观看图中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相关信息,组织各组有效地进行讨论,分析如下问题。①、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

②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

③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④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图,以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展开热烈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互相补充、评价,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分别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答。

(①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这可以使呼吸道内的气体通畅,此外,鼻腔前的鼻毛、鼻腔表面的黏液,也在保证气体通畅方面有一定的功能。②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它还有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体内空气的作用;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毛和鼻腔内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灰尘和细菌,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所以要用鼻呼吸。③呼吸道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肺内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要自觉的维护空气的新鲜、清洁。④与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较,北欧人的鼻子显得大一些,鼻腔也相应地长一些,这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4)现在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三、知识延伸:

1、同学们,你平常吃饭时大说大笑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吃饭时不能大说大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讲讲边吃边笑的危害,让学生观察课文漫画并阅读有关内容。)

2、学生思考总结后指名答。(吃饭时说笑,会剧烈咳嗽,并咳出进入气管的食物;.严重的还引起呼吸障碍,到医院做手术,把进入食道的食物取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食不言”的习惯。)

2、认识发声,爱护嗓子:阅读46页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

完成46页的练习。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五、课堂小结

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本节知识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准备: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2、学生猜测并假设

3、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呼吸

(1)教师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2)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3)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2、测量胸围差

(1)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2)学生思考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3)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4)学生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5)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完成48页的讨论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3、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2)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3)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4)学生交流讨论小结: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5)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6)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7)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8)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4、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1)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2)交流小结: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三)、巩固知识

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四)、课堂小结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七、作业布置:预习课本第49—51页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二、学习新知

1、气体扩散的原理:

(1)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1)资料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50页的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2)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3)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并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4)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

三、课堂练习

1、完成51页的练习。学生独立思考,指名交流完善。

2、阅读52页的技能训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二、教学重点: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三、教学难点: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二)、讲授新课

1、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1)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带着53页的问题认真阅读“资料分析”。(2)学生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②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③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新购买的家具、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质量,等等。)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1)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有害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大气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

(2)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空气质量被污染的现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

(1)我们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每天基本是“轻微污染”;

(2)我们所在地区的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浓烟、地面扬沙和沙尘暴等。

(三)、课堂练习

完成57页的练习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作业布置:预习课本55、56页的“探究实验”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以及同学们的观察和调查,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查阅了空气污染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如何自己测量周围的空气质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1)了解探究的目的:学生齐读55页的内容。(2)了解探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3)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并计算尘埃粒子数,就能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利用课前各小组采集到的尘埃粒子数,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4)现在请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测算计划与方案。

(5)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小组测算结果,让各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①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②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③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

(6)各组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组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①楼层越高尘埃越少。②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前的尘埃粒子数量多,下雨后的尘埃粒子数量少)。③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不同。

2、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教师:同学们做实验比较认真,计算方法也正确。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现象。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质量既然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呢?你们有什么建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互相讨论、补充后总结、作答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如: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因为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后练习,给予指导、点拨、纠正。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

四、课外延伸

学生阅读57—58页的资料“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

五、课堂总结:

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上一篇:税收管控下一篇:监理工程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