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启迪-散文

2024-08-09

文学的启迪-散文(精选10篇)

文学的启迪-散文 第1篇

文学的启迪-散文

读了些许的书籍,每每拿到一本好书总是爱不释手,同时怀着敬畏的态度领略书中美丽的句子。

我喜欢装订得很好的书籍,就如其中文字一样,或许这也是吸引我的一个特点。

我喜欢读不同的书籍,喜欢读三月桃花烂漫的季节,林微因的《一首桃花》是我最喜欢的关于描写桃花的诗歌,生动的语言勾勒,身临其境的意境,仿佛已经闻到桃花的味道。喜欢朱自清朱老先生的散文,《背影》以朴素平实的语言描绘的是父亲苍老的形象;《荷塘月色》则以唯美清新的语言描绘月下荷花绽放的景象。喜欢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人公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爱情的故事。

我也喜欢不同的阅读方式,喜欢在一杯茗茶中度过与诗歌的浪漫,喜欢在一米阳光下度过与一部爱情小说故事的邂逅,喜欢在夜深人静的灯光下度过与心理导书的心灵碰触,一种自我与自我的灵魂交流。

古云书山有路,这是什么样的一条路,我想应该是花开两道,芬芳飘来,弯下腰便能倾听到花语,那么也可以诗意地理解为这是文字开出了花朵,在深情地与我四目相接,或者心灵和鸣。

文学就是如此优雅丰富,带给我们的也是若水的豁达和从容与优雅。如我业余时间也常常写一些零碎的文字,或诗歌或小说或随笔,或伤感或感悟或憧憬。这些其实也是一些人生的感悟,生活的积累,大自然万事万物都值得我们去感悟,去接受它们对我们的心灵洗礼,那么文字文学就是把心灵最深处的那些体会制作成一串串五颜六色的风铃,悬挂在书本上、指尖上、心灵上,只要我们的心弦一被拨动,它们便会发出叮铃铃的悦耳声,甚是好听极了,尽管有些体会是酸楚的,悲哀的,它也是构成人生的一个个音符,需要这些音符来完成一整首人生曲子。

我喜欢怀想,怀想借助文字的力量生出一双翅膀,这对翅膀带我去我想去的每一个角落,去大海、去森林、去高原、去草原、去繁花如锦的国度,也去那寂寥的荒漠世界。纵使这些美妙的经历都会成为过去的日历,但是我所能得到的不只是仅仅的遨游而已。也许繁花会凋谢,成为一场最美的梦,而潮起潮落的海音在海鸥远去的身影中于我也越来越远时,那么我不会简单地感到失落,相反我会感到很欣喜,因为我曾留下梦幻色彩的呓语,来自我对我的生命和人生的感悟,而这些也会成为我名人大家笔下最美的瞬间,我相信我的笔下亦可妙笔生花,留下厚重的一笔笔,于是荒漠长出绿洲,海音在我的笔尖渐行渐近。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修饰,对人生和对生活的修饰,如新房子的美丽涂料,是一种经过雕琢把最美最精华的东西保留下来,也有人说文学恰恰是对人生对生活最直白的表达,是一个人的灵魂的最直接的表达,来得比简单更简单,其实于我来说,文学和人生就是构成一幅画景的`颜料和笔,只有颜料没有笔它的美无法展现出来,只有笔而没有颜料,显得黯淡无光。只是如何表达如何展现我想只有带着敬畏的态度才能领略到它的美和独特,才能透过文学与人生的交融,衍生出一种滋润心灵的东西,去温暖心灵。

人生是一门大学科,文学就是其中的一门艺术课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植根于人生这片土壤上,发芽、开花、结果。我喜欢充当一个园丁的角色,辛勤地浇花与耕耘,小心翼翼细心呵护。我想在我很累很疲倦的时候它可以给我一些慰藉,给我一些人生指导和方向;在我取得成功的时候记录我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同样在我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我会文学性的记录方式把一生都写来留给后人,给他们以启迪以智慧。

也许经历了人生太多的东西后,我能想象自己老态的样子,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一盏灯下,翻阅翻阅以前的一点一滴,或者继续写一些来自更灵魂的东西,恬淡的文字,纤尘不染的身影,以及一颗淡泊的心态,如水的淡然和豁达。我想到自己是一片云,悠悠地飘在蓝天白云,抛却尘世的纷扰和繁杂,独享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干净和与宁静,而这片宁静源于我对文学的喜爱,对人生的热爱和感悟。

桃花又开了,我仿佛看到林微因的倩影在一棵桃树下痴痴顾盼,我很想过去问问她此刻的心情,是喜是惆怅?转眼麦子也熟了,我又看到海子了,这年轻的生命他仿佛活过来了,正面对麦田满怀深思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然而他们都不言不语,写下那些美丽的词句,以最美的文字描绘出来,我深深地想念他们。是他们铸就文学瑰宝,是他们的文学瑰宝铸就中华美丽。

我想该是拨动我内心风铃的时候了,这书上有路,开的是美丽的花,我亦是一个浇花的园丁,那么我渴求的是书路的更宽阔的地方是一方麦田,我将更是一个麦田守望者,一边静静地守着这内心的闲适的麦田,当然我依旧会精心照料我的花,我想我更有一种其妙的想法,花和麦子会不会衍生出另一种麦子花,我的人生会更加美丽。

文学使人生更加充实、完美,文学是人生的升华,拥有了文学的人生,必定是一个美好的向往,那就是充满希望的人生。

风铃响起来了,该是合上书本的时候了,因为我将沉醉在书路不知归路。

文学的启迪-散文 第2篇

电话那边停顿一下,声音惊惶而无力,仿佛要死抓住什么:“求求你,只要你不离开我,你要我怎么样都行——”这是一个女孩的声音,我一下子想不起她是谁。事实上,所有女孩子的声音在我听来都陌生而悦耳,我不熟悉任何一个女孩子的声音。我没有女朋友,连异性朋友也没有。我在打工杂志社上班,我的同事有两位女人,都是年近四十的中年妇女,她们不可能发出如此清脆的声音。我笑了,如果是她们三更半夜打电话给我,那才匪夷所思呢。

电话那头仿佛在哀求:你可以过来吗?可以吗……凄惶而无助的声音,让我心生怜惜。我的声音变得柔和:你不要急,你慢慢说,说不定我能帮得上忙——我在斟酌着该怎么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我不认识的女孩子。我说,只是,你要找谁呢?你是在找我吗?电话那边戛然而止,黑暗中传来一阵啜泣,后来,电话机轻轻地挂上了。

我在黑暗睁大眼睛,愈发没有睡意了。我失眠由来已久。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譬如因孤寂而失眠,但孤寂是我的生活,我已经习惯。譬如因兴奋而睡不着,但生活就是如此平淡乏味,我除了读小学被校长在大会上表扬略感兴奋之外,已经有二十多年不知兴奋为何物了。一个人倘若置身于恶劣的环境之中,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遭到扭曲,譬如被盟军关入大铁笼并让一盏发出强光的电灯没日没夜地照耀的老庞德,他的精神终于伴随着饱受折磨的身体垮了。白毛女在潮湿而漆黑的山洞生活了十几年,这就是旧社会使人变成鬼而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动人故事。只可怜那个如花似玉的喜儿无论是鬼是人都已饱受摧残,老了。

我失眠,是因为窗外的建筑工地在没日没夜地施工,那些巨大的噪声成了我生活中最突出的声音。每一个夜晚都被同一种噪声所笼罩,每一个夜晚都仿佛是前一个夜晚的复制,不会有什么不同。正如今夜,搅拌机发出的轰鸣声,电锯在切割钢筋发出的呼啸,像钉子不停地敲入着我的耳朵。我感到身体被尖厉的疼痛贯穿。

跟噪声作斗争,每一次都以我的失败而告终。我曾试过开音乐来抵挡噪声,音乐动听归动听,但无法抵挡噪声,无论是老帕还是恩雅的歌声,都无法跟搅拌机和电锯声相抗衡。我在同事的建议下买了一副橡皮耳塞,但效果不明显,噪声像穿过鱼网的水一样,毫无阻滞地流入我的耳朵。有时我睡不着就看书,又发觉没有什么书好看,更没有什么书值得在凌晨两三点爬起来看。我曾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但比戴耳塞还不如,除了几乎让我窒息,无济于事。我曾向那位年近四十的女同事学会了数绵羊催眠的方法。一个绵羊四条腿,四个绵羊八条腿——女同事说,这方法灵着呢,老公出差我就是靠这个入睡的。我试了几次,但当我数到一万六千条腿时(这是多少只绵羊?)我依然神清气爽。如果再数几个晚上,我肯定会成了速算的天才。后来我练起气功,以达到静心而入睡的目的。但我除了外面的噪声,还听到了体内风暴般的聒噪,我吓得不敢练了。

用文学的方式启迪学生心灵 第3篇

一.德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 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 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 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1、积极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 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 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感受和体验, 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 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 培育不泯的良知, 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 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 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 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作者的目的, 如文章歌颂什么, 赞美什么, 告诉我们什么等, 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 古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也应是如此点滴积累而成的。

2、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多半是觉得有趣, 好玩, 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 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 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 发现事物的特点, 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学生不爱参加家务劳动, 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 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可以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活动,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 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 通过作文受锻育, 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二.通过对阅读素材的领悟, 实现文道统一

阅读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我们要不失时机利用好这片沃土, 充分挖掘其内在的育人因素, 潜移默化的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要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认真钻研教材、专注阅读教学的特点,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 寻求最佳的时机进行道德教育。教学不但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还应激发学生情感, 有机的渗透, 塑造美的心理, 使语文教学文道统一。

1、以读育人

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教师读好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 把课文要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再加上一定的表达技巧, 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故充分利用语言意识, 以充沛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气, 时而兴奋, 时而低沉、时而愤怒、时而激昂, 就能使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情感和谐的交流氛围, 让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岳阳楼记》一课, 老师重视读的训练, 通过情感朗读来理解范仲淹作品的深层蕴涵。课堂上老师的激情高昂, 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起伏, 以此来体验此事此境的思想感情, 最后辅于动作、神态和声情并茂的范读, 这样以情传情, 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激起爱憎分明的情感巨澜,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就会油然而生。

2、结合实践, 提高自身素养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 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 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用道德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导行, 导行是讲和思的继续, 必须适度, 太高了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失去信心;过低又不能激发道德实践的愿望, 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 使之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如《散步》, 作为教师不能讲大道理, 让学生象文中人物那样爱家庭, 爱社会, 爱整个世界, 有无上的奉献精神, 而是应将这课学到的一家人的责任与奉献的精神细化成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 让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去规范生活中的言行, 如让学生回家和父母认真谈一次心里话, 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将难度教高的德育行为细化成生活中一些日常行为规范, 学生即易做到又达到了课文的育人目的。还可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千姿百态的现象, 明辩美丑是非, 以次增强抗腐能力, 使德育渗透卓有成效。

中学阶段的课文都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 有的渗透着爱国本义的精神, 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 还有的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这些课文是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做一个品德优秀的龙的传人完美范本。

3、以美育人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挖掘。”美的内容、形式多样, 包括自然美和对社会美两方面, 自然美就是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自然物的形象, 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中, 是人们经常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 如《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等自然景物的课文, 课文既给我们描绘了黄山、桂林的神奇, 又使我们学了课文后深深感到了大自然的景色多姿多彩, 美丽迷人。然后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直观手段, 如幻灯、录像、多媒体设件等,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 发现和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客观现实中的美属于就社会美, 社会是现实美的基本表现, 是社会生活中能够引起愉悦的人和事物的生动形象的反映。社会美存在的范围极为广泛, 如《麦琪的礼物》一课, 写相爱的夫妻两人为了满足对方想要的礼物, 不惜拿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取。虽然小说的结局有些伤感, 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与为他人着想的温情, 使学生们感到了心灵美的重要性, 为每个学生上了一堂温馨而耐人寻味的德育课。

德育作为人类美化自身素质的手段, 旨在培养学生们发现道德美、感受道德美、鉴赏道德美、创造道德美的能力,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 自由创造才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是学科教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三.在古诗词的赏析中渗透德育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 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学如能较好的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 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1、积累古诗、陶冶学生心灵

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 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学生们的诗性。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等去理解的方式, 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学生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 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学生们的行为习惯, 是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许多耳熟能详的语句, 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陶冶了学生的新型品格, 。

2、情景感悟

在古诗教育中, 教师出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外, 还可以利用绘画更形象地渗透教育, 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绘画是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一副好的作品, 能使欣赏者在审美中得到色彩、形象、意境等美的感染。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 德育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应明白, 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 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 独辟蹊径, 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品词揣句启迪文学智慧 第4篇

关键词:文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85-01

在当前学习新课标的热潮中,围绕语文训练的论争,自然硝烟四起。语文教学训练的任务是什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什么?这早已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陶醉文本,品词揣句激发灵感点燃文学火花,将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本的朗读方面的指导,而对文本的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揣摩甚少。由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上,教师要善用“点石成金”之术,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词揣句,潜心训练学生咬文嚼字之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启迪学生的文学智慧。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在反复揣摩、咀嚼、推敲中领悟其中的内涵,享受词句之妙。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品味词句的精妙之处

我们时常感动着教材以及作者的文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关键字眼,应该是学生细嚼慢品的精神大餐,倘若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那么,这种学习自然会拥有人文关怀和语言智慧的双重收获。

笔者在执教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中《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乍看,语言很朴实,若细细品味,简单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学时,我先抓住“担子”这个词展开对话:想一想,母亲为了把我们养育大,要做哪些事情?(生答:天天洗衣、做饭、种田……)我又问:她所承受的仅仅是那肩上挑着的100多斤中的担子吗?(不是,这担子还指生活的担子,养育我们的重担)水到渠成了,我相机引出:想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知道这里的‘翻山越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学生自然会感悟到它还指母亲在生活道路上克服的种种困难,经历的风风雨雨。“对,这些都是母亲身上的重担呀!”当学生这样去品味语言时,自然就会领悟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也会透彻的感受到字里行间中洋溢的浓浓的母子亲情。

《鞋匠的儿子》一课讲述了美国总统林肯在当选那刻用诚恳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演讲回击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林肯的三段话进行研读,通过对“忠告、永远、从小”等关键词语的揣摩,品读出林肯宽容、诚恳、谦虚、不卑不亢的优秀品质,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道是无情却有情——品味词句的暗示之处

《黄河的主人》一课以形象的语言,通过描写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以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赞颂了黄河的主人——艄公的机智勇敢,不畏艰难险阻的高尚品质。文章前半部分对黄河、羊皮筏子和乘客的描写看起来似乎与中心没有什么联系,这是一种侧面衬托的写法,学生很难理解。执教时,我以这一句为突破点巧妙引导: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可以把它整个儿吞没。羊皮筏子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吞没,事实上被吞没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好像”)抓住了关键词语,为什么没有被吞没?学生豁然开朗,哦,是因为有勇敢、镇静、机敏、智慧的艄公。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读懂了文字背后隐藏的内容,挖掘出文本内涵。紧接着,顺流直下,关于课文对黄河、对乘客描写的用意,学生也迎刃而解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因此学生在品读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深入探究其中的意蕴,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品味词句的空白之处

一篇文章必然有很多的“空白点”,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教国标本六上中有一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引导学生体会第七自然段中神奇之柳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表现出的坚贞力量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语言训练:肆虐的风雪呼啸而来,横扫而过,那柳树______________;凶猛的山洪滔滔奔来,棵棵小草被大水冲得连根拔起,转瞬便无影无踪,只有那柳树_______________;雨,闪电,轰雷全劈头盖脸地向柳树袭来,而那柳树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说话训练,于空白处补充形象,用有声的语言代替无声的描写,使文本的内涵愈发丰富起来,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同时也加深了青海高原一株柳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其实,那些在语文教学中颇有建树的大家们,他们在教学中之所以别有洞天,其中的绝活也不乏利用想象使文本丰满起来。

成长的启迪散文 第5篇

随着我的成长足迹,我的记忆之门也随之打开,我的思绪在流年岁月的海洋里穿梭、驰骋,那里有我成长的启迪,于是一次时光之旅由然开始了。

五岁,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母亲怕我摔跤,一直在后面扶着提醒我:“再踩一下,再踩一下。”而我还是不停地回过头看看她是否还扶着。渐渐地母亲放开双手,让我自己练习。开始,我依旧因心中的不安而频频回头,看着母亲被我远远地抛在身后而惊慌地摔倒。母亲总是心痛地责备我:“你要集中精力地骑,不要回头看,就能骑得远。”而我也一再地确认她没放手。虽然后来她还是趁我不注意放开了手,但我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骑车。那挑战后的愉悦心情无法言喻,这成长的启迪让我明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一直向前终会成功。

八岁,接过母亲手中的钱,熟练地骑上自行车,听着母亲身后的叮咛,到附近小卖部买盐,怀着激动兴奋的心付过钱接过盐,放在我的小车篮里,兴高采烈地骑回家递给我母亲,得到一句夸赞。享受付出后的夸赞,感受着自己的存在感和作用。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母亲做家务,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成长的启迪让我明白快乐是简单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心境,每个人的存在都是重要的,所有的付出都是快乐的,奉献自己,生活才会充满暖意。

十五岁,这是青春张扬的年龄,弥漫着青春的些许成熟,也还散发着孩童般的稚气,跟几个好伙伴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感受速度与风的呼啸,发出夸张的笑声,不去理会行人诧异的眼神。这时的我们有着为梦想执着追求的冲动,也有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成长的启迪告诉我们,青春就是让你去张扬的笑,阳光来自内心,梦想的翅膀将为我们前进护航,成功在于自己的努力。

雪的启迪散文 第6篇

雪,在我的心中它是暖的,是无私的。它来时是花,一朵朵,一片儿片儿,层层迭迭,编织成厚厚哪大的“棉被”,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本无越冬能力的万种生灵,无形中驱走了人们心中的寒冷和对冬的恐惧。它去时是水,一涓涓,一淙淙,潺潺湲湲,用对自己身躯无私的牺牲和融化,滋润和孕育着无限的生命新的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一年丰收的希望。

雪,来无声,去无踪,我一直在想,它们那么的美丽,它们那么的无私,它们应该也是有灵性的,如果它们真的是有灵性的,那么它们一定也会有惆怅。或许它们的惆怅就源于它们的美丽,它们的无私却常常会被人们理解为某种灾害。所以我以为,雪,就是一个“把惆怅留给自己,把欢乐送给别人”的有灵之物。

“把惆怅留给自己,把欢乐送给别人”。是我人生中一直想追寻并且一直在追寻着的信条,或许我觉得对于象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说,只有尽可能的“把欢乐送给别人”,才是体现我人生价值最简洁,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它不需要你具备多么高的智慧,也不需要你具备多么大的才能,只需要你有一颗相对善良的,一颗还懂得爱别人就等于是在爱自己的心。

灵魂深处的启迪散文 第7篇

走出阴暗的回忆,站在阳光下,纵情的拥抱亲情、友情、爱情,在最明亮的温暖中驰向梦想。你与逆境干杯,向敌人致敬,像你这样的英雄往往都是诞生在这样的时刻,这也是你认识自己的关键.只有面对挫折时,还能够微笑以对,在困境中学会了感谢,你已经挣脱了人生的困境,走向光明的未来.因为,你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是在逆境中含笑的人.困境,是最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所以,困境常常是创作的来源.逆境,其实也只是生命过程里的一种情况,端看你如何抽丝剥茧去突破,正因为生命有了困境和磨难,反而让你的生命更加茁壮与饱满.

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古人说:[处逆境时,须用开拓法:处顺境时,要用收敛法.]唯有勇渡生命低潮,掌握住逆势中的反向力量,才能趁势而起.微笑,送给你打击你最深的人,告诉他,你没有被打倒,而且活的很好.人生中所有的困惑,其实可以化解的,唯有真实的困惑,才能驱除幻想的`困惑;唯有克服困惑的悲剧,才能帮助你担当起命运的磨难。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你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

文学的启迪-散文 第8篇

一、导致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

1.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取代,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经济形式,男耕女织,男主内女主外的局面形成, 使得女性失去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得不依附于男性,社会地位低下。《卫风 • 氓》中“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在家辛苦操劳反而遭到男子的“二三其德”,回娘家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见,当时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男尊女卑的格局。而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却被无情遣。可见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使得女子丧失独立的经济来源从而依附于男性,成为女性悲剧的根本原因。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身为妓女的杜十娘较之前者更为地位低下,属于社会最低层,从良道路实为艰难。

2. 封建宗法制的确立以及封建礼教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思想,约束着她们的行为。封建宗法制创于商朝,在西周时得以加强和巩固。虽说先秦能够自由恋爱,但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形成,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卫风 • 氓》中男子得到女子后“二三其德”粗暴、虐待最终抛弃女子的行为也是能够想象得出的。“乾为天,是阳物,乾道成男。坤为地,是阴物,坤道成女,天尊地卑。”①可以看出男尊女卑的格局。在《孔雀东南飞》中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焦刘爱情的束缚和扼制最终导致刘兰芝“举身赴清池”。 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身为妓女的杜十娘是不被封建社会所认可的,妓女顺利地从良是很难在当时处在封建时期的中国实现的。

二、导致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除了以上所说的客观原因外,我认为古代女性自身的因素也是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一个诱因。在《卫风 • 氓》中, 开篇就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者,敦厚之貌”② 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见男子抱布贸丝以求与我谋, 这就与其蚩蚩状有些不吻合,由此得之男子本性并非老实敦厚。而女主人公很快就对于一个陌生人心生爱意,并主动定下婚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女主人公太单纯,对爱情太冲动。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自己感叹道:“十七为君妇,心中常悲苦。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可见刘兰芝对不能与焦长聚感到心中不满, 内心开始反抗。而阿母对府吏说的话“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可以看出刘兰芝有自由意识,这使刘兰芝与婆婆心中有着深重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能够怀着“三从四德,夫为妻纲”意识的理想媳妇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导致刘兰芝被遣的原因之一。而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太过聪明了,俗话说得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可见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共同酿造的。

三、对当代的启迪

第一,作为当代女性,我们应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是我们女性在婚姻中与男性平等的根本保障。第二, 封建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思想仍在我国部分农村存在,因此应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普及大众教育, 让农村及部分城市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得到转变。第三,古代封建礼教具有法的性质,礼法并重、礼法合一,法律规定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上的不平等。因此在当今社会,应不断完善和规范相关法律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实现其政治独立。第四, 作为当代女性,要学会自尊和自爱,不要全部依附于男性而失去了自我,这是我们人格独立的基础。第五,我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打破固有审美模式,全方位去判断一个男性。除此之外,还应该扩大和完善我们的幸福观,跨越对男性的依附感,除了爱情还要珍惜亲情,友情。虽然当代女性没有古代女性那么多束缚,在庆幸自己活在现代的女性也应该重视导致女性悲剧的自身因素,实现自己的经济独立、 思想独立、人格独立,这样才能防止踏入女性悲剧命运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取代,随之而来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经济形式。随着宗法制的确立,封建礼教、父权家长制的束缚,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等使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也就屡见不鲜,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浪花的启迪的抒情散文 第9篇

夕阳的余晖穿透淡淡的云层射向海面,微风吹拂着海面激起一层层涟漪,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岸边的礁石被映照成橙红色,我正坐在松散的沙滩上享受着阵阵海风。

突然,一阵大浪向我袭来,在我面前激起巨大的浪花,海水四溅。海浪激起的浪花重重拍击在坚硬的岩石上,随即又向后溅起,四向分散,如同败兵溃逃,丝毫没有停留之意。但没过多久,从岸边又激起第二次波浪,用尽全力拍击着高耸、坚固的.山石,发出隆隆巨响。那声响如同战场上的号角一样雄壮,如同战鼓般激励着海浪一次又一次向陆地发起冲击,破碎又集结,集结再破碎。它在无尽的轮回中发起一次次攻击,不断做着同一件事,几乎从不停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渐渐地,延时不再如堡垒般坚硬,它开始脱落分解,变得弱不禁风,似乎随时都会坠落。岩石原来那尖锐的棱角开始变得圆滑,再也不是以前把波浪劈成两半。

在海浪的不断努力下,岩石变成了粉状的细沙,任由海水洗涤冲刷。而海浪却把目标转向了另一处高耸而又巍峨的巨石,它以同样的方式冲击着、拍打着,似乎只有待它用尽全力时才会停止它永不停歇的脚步。

我久久凝望着远处的银白色的浪花,它就像一条哈达一样洁白圣洁。我不禁发问:“浪花正因为它不懈的努力使磐石化为齑粉,鸿鹄正因为它坚强的意志才能翱翔天际。我们在平时遇到困难时,为何不能像它们一样,有一颗锲而不舍的心,从而攻克难关呢?”

病梅盆景的启迪散文 第10篇

在植物园的盆景园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盆景。那应该是一株梅吧,花,已经凋残尽了,但是却有着满树的绿色叶片,看上去,那造型似乎是一团团空中的绿云,这一朵朵的绿叶汇成的云,在树干上飘浮着,做出俯视人间的姿态。那些叶子绿得非常让人心动,显得疏密有致的样子,让人情不自禁地对它爱不释手,可是,当我看见那枝桠的时候,却忍不住叫了出来,因为,那些枝杈,完全没有舒展洒脱的样子,全都显得扭曲,形成了蜿蜒状,蛇盘一般。

再看那梅的旁边,还有另外的一个树根,看不出是不是梅,有可能是柏树或是杨树之类的吧,那树根裸露在外面,长长的根须沿着盆子扭曲着,悬垂而下,到了末端的时候,却又高高翘起,造型格外怪异。看上去,倒像是一个缩小版的庐山瀑布,有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那末端微微翘起的根须,就好像是瀑布坠落后溅起的水雾一般。

我诧异了,这梅树,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很大的树吧,如今,居然被当成了盆景。更何况,据我所知,树木的本性,应该是树干向着天生长,树根向着地延伸的啊。可是,这盆景中的植物却与众不同,它的树枝如此蟠曲,而它的树根竟然裸露在外,而且,还摆脱了地心对它的无限吸引力,变得微微上翘。天地间,怎会有这样的树呢?

我的身边是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副黑框的眼镜,看上去倒像是一个高雅之人,他看到了这盆盆景,显得十分欣喜,凑近来,仔细地看着。一边看,一边在嘴里啧啧称奇,自言自语地说着:“嗯,这个病梅盆景,真的是很不错啊,有些野趣。只可惜,这里的盆景是不卖的,要是能卖的话,买回去,放在家里,日夜欣赏,那还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啊。”

我不由自主地多看了那个男子两眼,心中琢磨着他的话,“野趣”,这样的盆景,当真有野趣可言吗?一棵被幽囚在盆子里的树,哪里能和大自然中自然长成的树木相提并论呢?大自然里头,真的会有一棵树,是长成这么古怪的造型吗?大自然里头的树木,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啊,应该显得苍劲雄浑,显得自然洒脱,显得飘逸豪放,显得妙趣天成,可是,如今,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盆景呢,那里面的梅,显然是被人们刻意拗成这样的形状的吧,又何来“野趣”呢?

再说了,就算真的这盆景能卖,我想,我也绝对不会买的,因为,当我走进它的时候,我仿佛听见了,那扭曲的身体正在呻吟,于是,我便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不敢直面它,因为,就算我听见了它正对着我呼唤,可是,我却对此无能为力,并不能够将它从那小小的盆子里头救出来。啊,“病梅”,这一个“病”字,真是形容得恰恰好啊。在我的心中,那就是一棵已经病了的梅,所以,一旦靠近,我就能听见它的痛苦,它的呼号。

霎时间,我觉得有些头晕,那中年男子还在扶着眼镜仔仔细细地看着,仿佛在看一首无声的诗,在赏一幅立体的画,可是,我却觉得兴味索然,于是,慢慢地退了出去,在盆景园的露天长椅上坐下。

盆景园并不是只有盆景的,在中间有一大片草坪,旁边有假山、荷塘、曲径,一派江南园林的风光,我座位的正对面就是两棵高大的梅树,枝干挺挺的,树叶密密麻麻的,绿意盎然。还是看这样的树,更让我觉得赏心悦目啊,刚才的那种艺术品,在我看来,稍微显得有些“虐”,这样的美,是我所欣赏不来的。我记得清朝的大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我嘿嘿一笑,如此看来的话,那么,我眼前的这棵梅树,又直、又正、叶子又茂密,还真的是“无姿”、“无景”、又“无态”啊。不过,我还是喜欢这样纯天然的梅树,看着觉得爽,看着它昂首挺立的样子,我的心情也会变得痛快,烦心事,都会忘记了。

再回想一下刚才看过的那盆病梅吧,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看来,那奇特的形貌,是美的,可是,我却觉得,这样的盆景即便美,那也是畸形的美。我天生便不喜欢这样的美,我喜欢自然的、健康的、充满野性的美,比如说《红楼梦》吧,哪怕所有人都喜欢里头的林黛玉,喜欢她梨花带雨的哭,喜欢她皱眉捂胸的痛,喜欢她葬花伤情的痛,可是,我却不喜欢,我喜欢的还是向史湘云那样的美,大度、豁达的美。再比如说那西子湖畔的西施,都说西子捧心的时候是美的,可是,我却并不喜欢这样病怏怏的西施,我更喜欢的是浣纱溪头的西施,那样的西施,身上闪烁着一种健康的`、劳动者的光芒。

所以说,不管是何种原因,一棵种在大地上的,高大挺拔的梅树,和一棵种在盆中的病梅,我更愿意欣赏那具有自然天性之美的树。

说什么巧夺天工,说什么鬼斧神工,也只不过是使用了一些遏制生长的手段而已,有违天性啊,更何况,那一个小小的盆子,又如何能让它的根须伸展开来呢。倒还不如这生长在室外的梅树啊,虽然会经历一些暴风、骤雨、烈日的考验,但是,能够沐浴在自由的风里、自由的雨中,时刻听到蝉鸣、鸟叫,那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呢。自然,这世上并没有能够自由行走的花,可是,那种惬意,对于树木来说,何尝又不能让它们体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感觉呢?

在大自然中,要造成这样的病梅,恐怕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此的病盆景,正是人类的杰作。

看看人类是如何制造盆景的吧。为了使一根原本挺直的树枝弯曲,就用金属杆与枝干捆绑起来,硬生生地将它拗成45度角。还可以在树干上用尖刀凿出一道小槽来,然后再加以弯曲,绑上钢丝。至少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些金属杆或是钢丝去掉。有时候,为了使得植物的形状好看,还会剥去它的部分表皮。人们就这样,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于植物肆意进行着手术,嫁接啊,修剪啊,蟠曲啊,以使一棵并不苍老的植物,显出遒劲苍老之貌,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甚至,人类还总结出了经验,撰写成了文字,将自己的经验之谈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学习,“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单是看看这些文字,我就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似乎是听见了盆景的哭喊声。

最要命的是,人类不仅用扭曲天性的方法,制造出来那些病盆景,而且还要为它们赋予一些定义,这个盆景是用来表现英雄顶天立地的豪杰气的,那个盆景是表现老人老而弥坚、老骥伏枥的坚强意志的,还有那个,是反映高士潇洒超脱的清高气节的……有人说,这就叫做艺术,这就叫做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叫做形神兼备,妙趣天成。不过,对我来讲,这些我都没有能够看到,我所看到的,只有一种,那就是,我看到了植物们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

可不是吗?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总是想着要驯服其他的生物,他们种植植物,驯养动物。但是,植物和动物的驯服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对于动物,比如是一只狗吧,要是你真的驯服了它呢,它恐怕就会一辈子都认为你是它的主人,对你死心塌地,忠诚不二。可是,植物就不一样了,哪怕你用铁丝,用绳子捆绑它,用剪刀修建它,表面上看,它好像是被你捋顺了,可是,只要一得到机会,绳子、铁丝松开之后,新的枝叶长出来之后,它有可能依旧会按照自己原先既定的生长方式,向着蓝天或是大地伸展的。植物虽然不会言语,但是,它们的性格却更为坚毅啊。

说实话,我并不太担心这盆中的病梅,因为,它原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得多,我相信,任何形式的修剪,都无法阻止它依着自己的天性生长。正相反,我所担心的,反而是创造出这病梅的人类自己。

人类,会不会因为太过于迷恋这样的病态的美,痴恋这样压制天性的美,而把这所谓的艺术扩大化,从植物身上,延展到自己的身上呢?

或许,有人会说,这根本就是杞人忧天,难道,人类还能把自己像一棵树一样,种在盆子里头吗?人是动物,人的身体,要种在盆子里,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人的思想呢?难道就从来都没有过那些条条框框的清规戒律,来压制人类的天性自由发展吗?

在我看来,人的思想,就好比是一棵树。我必须得承认,作为一棵思想之树,是不可能完完全全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所以,它还是需要一定的规则来加以制约的,就好像真善美,这天地之间永恒的真理,还有那些必要的法律法规,这些都是有必要存在的。它们的存在,就好像是泥土一般,植物只有在泥土里,才能自由生长,而人的思想,也必须要受到一定的制约,才不会想得偏了,走向极端,或钻进小胡同。

但是,还有那些过度制约人天性的条条框框呢,它们就好像是那些限制梅树自由生长,把它们变成病梅的铁丝、绳索一般,它们将人类变成了只懂得屈从而没有想象的躯壳,就好像是小说《套中人》中的主人公那样,那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在少数啊。就说中国吧,自从朱熹朱老夫子开始讲究礼法,一条一条严苛的规定,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限定得死死的,这也不许做,那也不合礼,于是,人们只有枯坐在家中,什么也做不了了。男子倒还好说,对那女子的束缚就更严格了,从“三从四德”开始,束缚着女子的思想,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限制女子的行为,更可恨的是,对于女子的摧残,竟然从思想上,逐渐延伸开来,向着肉体扩展。于是,便产生了一个丑陋的副产品,裹小脚。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子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像一株病梅那样,让人用细细长长的布条,将自己的脚缠成畸形,裹成了“三寸金莲”,然后,供人欣赏。在这一个瞬间,女子已经不是女子了,她已然变成了一盆病盆景。

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啊,比如在欧洲的中世纪,宗教严格地限制着人们的思想,直到文艺复兴,才有所好转。

在那种状态下的生活,已经不能算是“生活”了,那只不过是了无生趣的活着,没有了生趣的活,只能是苟活。

谁不希冀像天上的云,流动的风,飞翔的鸟一样自由自在呢?在说起那病梅吧,其实,在世上,也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欣赏病梅盆景的时候,得到了启迪,比如,那位龚自珍先生,就也感受到了病梅的痛苦。

于是,面对着自己买回来的那几百盆病梅盆景,他痛苦不堪,甚至为了它们而痛哭流涕。或许,能够得到龚自珍的一滴泪,那些盆景也应该安心了吧。不过,龚自珍所做的,还远远不止是这些,他立誓要拯救这些盆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疗之,纵之,顺之”。为了拯救这些盆景,他将束缚那些病梅的绳子一一松解开,不仅如此,还砸碎了那些花盆,让那些梅树全部都回归大自然,种植在南山了。

不知道那些梅树被种植到自然环境下,还是不是能够适应,那龚老夫子的选择,究竟是拯救它们与水火之中,还是好心办错事呢?

或许,那些病梅已经早就习惯了在盆中的生活吧,它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让自己的枝干弯曲,或许,它们已经无法承受大自然中的狂风、暴雨和烈日了。这是正常的,要从长期的压抑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必然是要经历另一番痛苦的,这痛苦,甚至可能比当初的时候,还要严重。就好像是那些曾经缠足的妇女们,为了让自己的双脚重新恢复成一双天足,在放脚的时候,她们承担的痛楚,绝对不会比当初缠足的时候轻。

然而,为了自由,这一切的牺牲,都是值得的。想想那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想想那旷野中的清新空气,想想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所以,对于龚自珍的选择,我表示赞同。

然而,有一点却是我们要注意,并时刻留心的,那就是,切不要将一棵植物,从一个盆景里解放出来,然后又栽入另一个盆景中。

难道生活中还缺少类似的现象吗?就拿学生的教育来说吧,经常听见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说,要给孩子们减负,要让他们从沉重的大书包下解脱出来,要让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要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于是,我们便搞了素质教育,为的是使得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这素质教育,自然是非常卓有成效的,就好像当年的龚自珍那样,将孩子们都解放了出来。但是,却有个别家长,误会了这素质教育的意思,他们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多学习东西,于是,便给孩子们报了这个班,那个班的。自此,在双休日的地铁上、公交车上,便时常能够看见拎着大包小包的家长,送孩子去学习各种才艺,有学英语,有学绘画,有学游泳,有学跳舞,有学钢琴,有学围棋,也不管这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也不管他是不是适合学习这些项目。

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揠苗助长,是得不偿失的,适当地引导孩子养成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切不可将他们从应试教育的盆景里挖出来,又种进了伪素质教育的盆景里啊。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天性,就好像把植物种在大自然的泥土里一样,让他们自由生长,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

想到这里,我又回头看了看远处的那株病梅,病梅无语,不知道它是不是同意我的看法。

回家的时候,偶尔看见植物园的亲子区,有一对夫妇,正带着孩子种植小树苗呢,那孩子围着小树蹦蹦跳跳,不停地问这问那的,那对夫妇都一一解答,偶尔问到连他们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就让这孩子用笔记录下来,等回去之后,自己查书来解决。望着他们的笑脸,我也笑了,或许,素质教育就是这么简单吧,和孩子一起去种一棵树,这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当然,这棵树,是种在旷野里,而不是在盆景里。

上一篇:浅谈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下一篇:语文版三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