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语文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2024-09-17

刻舟求剑语文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精选12篇)

刻舟求剑语文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第1篇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现代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更是整堂课的组织者,教师为学生设计、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事先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对教学来说越来越重要了。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认真分析教材,正确理解教材。为了准确把握课时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知识点,明确课时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间的结构关系揭示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做好首要的基础工作,这一步极其重要。

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就如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做的学情分析,它与正确理解教材一同作为基础,不可忽略。事实证明,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积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积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积累程度与掌握程度,积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怎样的感觉倾向与领略底蕴,积极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预测与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三、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怎样的课堂活动,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考。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清晰、恰当的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是设计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过程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教学活动的好坏重点看这个活动是否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好的作用。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无论是单元的总体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指导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谐。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3、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 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自行探索学习,其首要前提是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索目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提供结构性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刻舟求剑语文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第2篇

新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教学模式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尤其是语文教学。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层出不穷,然而,这种现象是“百花争艳”还是“泡沫繁荣”?我结合课堂观摩认为,不管教学模式怎样,都要体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不在于教学生学到了什么,而在于教学生怎样学,真正做到,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

绝大多数老师教学环节机械、程序化,总是按照提前备好的课一字不差的去教学生,就连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是向自己提前准备好答案的那一方面去引导学生,致使课堂教学就像是公务员上班一样一成不变,让学生听了一节课就知道所有的课怎么上,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殊不知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元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教学模式不仅受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制约,而且受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单靠机械程序的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那么课堂教学将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

老师们,我们口口声声强调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语文教学时就会发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学生面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作业,不愿意回答,不乐意去做,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有些问题、课后作业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所以才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的,它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随时关注生成中的课堂情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在课堂上要做到:发现学生的浮躁,要借助巧妙的引导,诱使他们沉下心去;洞悉学生的紧张,营造轻松的氛围,让他们体验课堂的快乐;看到学生的疲倦,要采取新颖的方式设疑激趣,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学生的懈怠,可以制造认识上的错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得教学过程轻松而愉悦。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识字一》中的生字时,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个字及愿意集中精力听课,我就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我问生“谁看过动画片胡图图”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口若悬河,说出了和胡图图有关的故事来。我又问生“图图有一门最厉害的功夫,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们一起告诉我是动耳神功,我继续问他们“你们有会动耳神功的吗?想不想学?”同学们给我打答案是都想学,于是我就顺势引导告诉他们要想学会动耳神功就必须先要学会“耳”字。听了我的话他们学“耳”字的时候可认真了。有时我还会故意不拿课本上课然后问学生今天我们该学什么了,老师没有带课本今天该教的字怎么写你们告诉老师好吗?他们都会纷纷回答告诉我今天该教什么字怎么写,这样做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少讲,学生多说,看起来老师似乎很轻松,但实际上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跳出传统模式,关注学情,关注学生活动如何安排,多预设一些问题,要有相当的机智和把控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第3篇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 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 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 绝不一样, 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

2.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 查字典、写要点、画批注, 教师适时设疑激趣,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 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 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 加上本身知识有限, 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1. 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 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 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

2. 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

教学是门艺术, 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 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 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 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训练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 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把握要领, 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 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 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 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 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 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 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刻舟求剑语文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第4篇

期待中夹杂着几丝兴奋,笔者走进了张江实验中学。“导入——初读——再读——小结——作业”,清晰的教学思路,顺畅的教学流程营造出平稳、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一节课下来,似乎总又感觉少了点什么。

再次拿起了王老师的教案初稿和修改稿。坦率地说,笔者很欣赏她在反思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设计。

首先,她对教材有着独特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她的教学设计从“情”入手,抓住课文的语言深耕细作,很好地把握了《枣核》这类课文的课型特点。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情以入文”,从课文的语言出发,抓住语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接近作者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情”和作者在文中涌动的情融合为一。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作者在特殊情境中的文化情结和精神内涵,王老师进行了如下学情分析:《枣核》是一篇表现海外华人思乡爱国之情的美文,虽然内容浅显,但却真挚感人。由于初二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老人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深切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学会感动。这样的学情判断客观准确地分析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状态,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变为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能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世界里,进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与教材文本、生活文本和他人经验文本的对话性交互作用中生产丰富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教学程序和活动上,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抛弃了传统的结构层次分析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学的角度,这种变革做法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所极力追求的。“初读课文,分析关键词句”中让学生主动地说,“再读课文,品读细节”让学生在朗读圈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并生成知识。整个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的活动来连缀,充分体现出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关怀学生的生命体验的新课程理念。

再次,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以一种“大语文”观来审视课堂,关注情境的创设,“双基”构成了教学内容的主调与主力。(注:“双基”为基于文本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基于文本的文化拓展)在导入环节,王老师通过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来创设一种“游子思乡爱国”的情境,期冀学生在音乐背景中能迅速地沉浸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场”中与文本对话来获得初步的感知。在“品读细节”的环节中则引介了丰富的课外资源——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杨柳”“莲花”,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词《采薇》《静夜思》……通过激活学生相关的文化积累来深切地体认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作为一名课程开发者,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展现出语文的多样色彩和生命活力,王老师这种开阔的文化视野值得肯定。

回首反观王老师的语文课堂,如果单从学生参与了活动而不管其经验的转变和心灵的升华,结果无疑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以学生为主体”更意味着师生在和谐的互动中得到思想的充实、感情的熏陶和精神的提升,从而释放出生命的活力。在这一点上,王老师的课堂存在着些许缺憾。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过程,动态的语文课堂(现实)与静态的教学设计(理想)之间究竟有多远?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新课程提倡“体验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积淀和教学经验累积,王老师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是务实的:她在课堂中注重字词的随机教学,结合中考考点有针对性地通过课外作业来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适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然而,预设在朗读、合作、探究等过程中要实现的“学会感动”这一人文性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却被消隐,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基于清晰、理性的思考得出的情感策略——“以教师对文本内容的人文体认为基础,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 情感体验经验来达到人文精神的活化”仅仅停留在了那薄薄的几张纸上。在“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的环节中,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比较活跃,但在具体表演时,两对表演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笑场”现象。而此时,教师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完成,迅速地凭借着一两句鼓励之言就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回了自己的预设圈。王老师的这一做法是笔者所不能认同的。诚然,面对着教室中的众多观课教师,学生有可能会心生拘谨或兴奋异常,但是在学生尚未赋予课堂的情感信息以价值的场合,教师的这种鼓励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而正是由于教师这种缺乏力度的引导与引领,语文课程的第三维目标成为了本节课的“硬伤”。课堂上,当学生在徘徊在“文本场”之外无法“沉浸”其中时,教师自身的潜在课程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更好地感悟和体验? 进入“教学状态”的王老师显然对这个问题有所忽略。教师不应该是权威,而应是一位有经验可供学生分享的课堂参与者。对于家园之思,千里迢迢从外地来到上海工作的王老师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她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独特感悟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分享自己异地思乡之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努力去寻找他们自己“想家”“恋家”时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据调查,该班级住宿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当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时,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但首先更应强调教师阅读的主体性。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能够激发并带动学生,从而使学生与教师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状态,唯有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二,课堂质疑生成性羸弱,缺乏深层对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令人遗憾的是,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自始至终都是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讨论,质疑意识比较薄弱,从而遏制了自身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恰巧这两天在看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很是赞同他语文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李老师的这种价值取向是有具体的实践标准的:“对于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也就是指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第二,读出问题,即为研究与质疑。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碰撞,面对课文,面对作者,面对同学,当然也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 因此,李老师有意识地采用粗线条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来追求现场的生成。课堂上,他总是适时地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质疑信息,然后相互交流探究,共同解决。相比而言,王老师的课堂欠缺了对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教学,特别是在学生没有质疑的时候,她并未给学生指点思维方向,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质疑。就《枣核》这节课而言,在初读圈划关键句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好的语言勾画出来的同时也能把不足之处挑剔出来。 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认知模糊点设立一两个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明老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因此,透过王老师的这次公开课活动,笔者深切地体会到预设的静态的课程和生成的动态的课程是迥然不同的。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显示出教师教学的运筹帷幄能力,但是教师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实际的教学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变动性,因此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学情判断和预设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极高的教学技能和智慧。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去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第5篇

一、重视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导演,是整个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学生则是这个舞台的主要角色。一节好的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协作,如同导演和角色的默契配合。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定要充分进行预设。对于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精心指导,做好导演的角色,既要指导到位,又要让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只有这样,一堂语文课才会上得轻松自如,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智的历练。在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充分去扮演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文本的内涵内化在学生的心中,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不能理解的是詹天佑所设计“人”字形铁路。如果教师只是流于形式,讲解人字形铁路的构造,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具体的意象,也不能够体现詹天佑作为一个铁路工程师的科学设计,更不能把握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于是,我让学生做情感体验,把同学分成六组,让其中的`三组学生以画家的身份画出铁路的示意图;让另外三组学生根据铁路的示意图进行操作,看是否能够将火车开上山去并成功登顶。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画出“人”字铁路示意图,然后教师讲清体验的意图,让另外三组的学生动手操作,看是否能够登顶。学生通过动手表演,很快就领悟了詹天佑的设计意图,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课堂的教学设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体验生活,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的经验积累的多少对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只有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耳濡目染的事情才能在熟知中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考虑教材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把握好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做到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积累的契合。学贵在用,既然课堂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就要将课内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做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设计了几个场景,让学生选取:(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每一种场景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景适合哪一种,必须与教材的内容和送别的情形结合起来,必须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这样的应用将诗歌中的情境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学生更能深入其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同样重要,不可偏废,读书的目的在于理解,在于应用,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途径。比如,要学会在重要的词语和语句下面勾画,在富有感情的句子下面写上自己的理解。大凡学生读书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也就是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写作是一项基本功,从小就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每学习一篇文章,都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哪怕是几十个字,只要学生有感悟,有思考就行。比如学习《安徒生童话》,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情地读,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言,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个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既实现了阅读的目的,也达到了阅读的效果。这种读写自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刻舟求剑语文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第6篇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语文教学中的一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改,是否也应以学生为主体呢?答案是肯定的。作文评改历来是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老师艰难地唱着“独角戏”。哪位老师在作文本上批得密密麻麻,改得仔仔细细,学生就认为这老师有本领,改作文高人一筹。语文老师在这年复一年的“移山”劳动中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学生却收效甚微。那么有什么最佳的方法,使老师从繁杂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学生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我认为是有的。从2000年开始,我对作文评改的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几经周折,总结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那就是把改的优先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修改作文。以下是具体的步骤。

1.自评。学生在作文后边写一个简短的自评。内容包括:

(1)构思过程。评述自己如何确立写作思路,怎样去找写作材料,怎样列出写作提纲等。邵寿康同学在写《原子的自述》这篇说明文时,评述了自己的构思过程:“„„我原想改用第三人称说明原子的构造,因为这样比较客观、真实,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经过对比采用了第一称自述,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类似这样的构思,经过在班上宣读或交流,大家受益匪浅。

(2)作文效果。首先是整体把握情况。如怎样开好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过渡是否自然,详略以及层次如何安排等。罗文达同学在一篇作文的自评里对全文的布局作了评述。其中他对自己的“开头”是这样评述的:“文章以‘惊醒’、‘恐慌’等一些短而有力的词句作为开头,突出了暴雨的迅速„„。”其次是把握作文的具体要求。新教材作文训练系列是有序的。每次作文有明确的要求,写自评要根据训练要求来评述。如第二册第二单元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刘彩玲同学在评述“波澜起伏”时这样写:“„„从老村长卸任到参选,中间插进窃听和所思,又与刘若杰(他的儿子)一起竞选,他当选后又出乎意料地让位给儿子,体现了情节上低潮与高潮的起伏。”看了自评,我们能了解到她的构思和创作是把握了“波澜起伏”这个要求的。再次是语言运用等情况。包括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衔接、谴词造句、错别字情况等。陆世强同学第一次自评是“多错别字”,第二次自评还写“多错别字”,第三次不写了,原来作文里的错别字少了很多。

(3)作文后的体会。主要谈构思时或作文后的效果对比或作文时的感受。这方面学生的感触也不少,陆志华同学感叹道:“我构思时,感觉是篇美文,动笔时又写不好。”我看了以后有针对性地辅导他,下次作文他感觉就轻松多了。

以上自评内容学生可根据作文的要求,有选择地进行自评。总之,在精不在多,有所收获即可。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对照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就能做到对症下药,使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2.互评。由同学相互评改。一般不写评语,不打分数,主要给作文疏通文字并对照“自评”定出等次。通过互评,使学生能经常借鉴吸收别人的写作经验,并学会分析评价,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自己的鉴赏能力。不写评语是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互评的效率。作文可分五个等次,不轻易打一等,对字数不够或字迹不清的作文只能打四等或五等,督促学生写好字,作好文。林荣光同学字写得较潦草,写自评时,对这个毛病好象也无所谓,同学评改时却不客气,老是给个末等,我以为他受不了,没想到他不知不觉就改掉了这个毛病。

3.师评。老师对作文进行分析总结,作好记录,并最后敲定作文的等次,打上分数。一般只写简短的评语,评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有所收获。在归类和记录上,先把同等次的作文收在一起,然后在每个等次里拿出一部分作分析记录,总结出各个等次的优缺点,便于汇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对学生的自评、互评也下个结论,有不同看法的,或写到作文本上,或与他本人交换意见,从评价方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

4.课评。利用一节课,老师、同学共同参与作文讲评。(1)学生讲评。每次选几名学生,谈自己作文的构思、写作过程,并宣读自己的文章。主要由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讲评,让大家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从中得到教益。如在写一篇介绍“科学馆”的作文时,张萍莉同学谈了她为什么以电脑室为介绍重点的构思过程,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也注意选一些写得一般而该好了的来宣读,使这些同学觉得自己也有奔头而产生写作兴趣。(2)老师讲评。先公布各个等次的人数以及第一等次的名单,然后分析各个等次的优缺点,并拿一些范文来讲解自评、互评、师评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提高评价能力;在第一等次的作文中选一两篇较佳的,张贴出来,供同学鉴赏。还有一项工作是课后完成的,就是把较佳的作文收集起来,一段时间后整理成册,供学生传阅,交流。

以学生为主体评改作文,我认为有几大优越性:(1)反复多次的评改实践,学生对写作文的基本要求理解得更深透,写作时目标更明确。(2)学生增多了交流、借鉴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3)评改中存在着互补性,一篇作文要过自己、同学、老师“三关”,作文中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找出来修改。(4)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扭转了传统的学生写教师改,信息传递单一的被动局面。在实验的第一个学期将结束时,我调查了学生,结果98﹪以上的学生赞成这种作文评改方法,这就更增强了我改革的信心。

两年来,在自己的指导下,学生每人修改作文达26篇,参加学校作文竞赛,我教的学生多人获奖,期末质检学生的作文平均达75分,这些都是改革带来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作文评改模式也像语文教学一样,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知识与智能等关系。教师在评改过程中,目的不明,效率不高,就是“导”得软弱;若支配失当,以致启而不发,或越俎代庖,就是“导”而无方。正确而有力的“导”,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使学生在整个评改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保证,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是教师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前提,两者相辅相成,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演“主角”的旧格局。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这个作文评改模式虽然实施了一段时间,有的地方还是不太成熟。我坚信,有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把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作文评改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用心

爱心

刻舟求剑语文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第7篇

宁夏教师招聘教案设计剖析——学生为主体,内容为基础建

来源:宁夏教师招聘网

教案的设计与写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技能,也是教师招聘及资格考试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教案的设计写作应遵循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相应的原则,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体现自身教学特点,较为完整的提交教学的具体过程。其中,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是根本的出发点。今天就由中公讲师王海莲老师带领考生们一起详细了解招教考试教学设计题相关备考指导。

一、概念简析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

教案具体内容通常包括:课题、教学目的、课型、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处理、板书设计、教具、教学反思等。

编写教案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板书设计是教学条理性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托;教具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笔者会另外行文叙述。

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目标设定、方法选择不脱离学生认知实际情况等;2.创新性。教案编写是创造性的活动,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性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

3.差异性。体现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要点、一般内容的差异性。

4.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计划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是否便于操作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的重要标准。

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

5.考虑变化性。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时间,并考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体现教学创新性。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教案设计、编写的重要原则和依据。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及认知发展特点,应该由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活动设计。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下面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做简要分析说明。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二)具体分析

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水平不同,可能对部分领域的认知能够达到形式运算阶段,也有可能部分领域的认知是处在感知阶段。

在小学阶段,对于平均水平而言,多数学生对小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如语文、数学等,可以达到具体运算阶段。

在中学阶段,就基本教学内容而言,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两者之间。

因此,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设计,就应以具体的实例和经验体现为主,教学目标体现应以内容掌握为主,分析为辅;教学方法与教具的选择应灵活多样,能够体现直接的经验;多媒体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应尽量灵活,便于应对教学中的突发情况。

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

针对中学阶段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选择等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上述小学阶段的基础之上略作提升,以期更为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可以简单的划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三大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简单来说,知识类的内容以图文、视频等形式的讲解、呈现方式为主;动作技能类的内容以讲解、练习为主;态度类的教学内容以具体的情景体验等方式为主。具体的方式方法选择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拥有的学习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四、考试分析

在考试过程中,教案设计方面的题目通常会有针对性的提出某一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的教案编写,通常会要求针对教案的某些重点内容进行设计,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具选择等方面。中公讲师王海莲老师提醒考生,一般情况下,答题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

目前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教案的设计编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

2.全面、详略得当

教案编写应尽量涵盖其全部内容,根据题目要求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的整体过程。3.体现理论依据和针对性

在教案编写之前,可以简要说明参照哪些教学或学习理论来进行教案设计,并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不脱离所选取的理论特点,不能南辕北辙。

针对性是指理论选取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案设计对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一定做到有的放矢,不说空话。

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

刻舟求剑语文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第8篇

关键词:主导,主体,语文教学,模式

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今各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思索和改进的又一重要课题。我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本文是我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让学生成主角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广大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与学生不单单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 是科学也是艺术。纯熟的教学技巧, 把课堂让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主角, 教师从中引导、指导, 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呢?我觉得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 融入到学生中, 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可敬的师长, 更要做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学生喜欢和蔼可亲、幽默善导的良师,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所以我们要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 让学生主动探索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学生无形中被遏制了创新思维。久而久之, 学生思想僵化, 也失去了学习兴趣。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就应转变教学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留足够的学习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 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互相交流, 讨论争辩等,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以学生为主体, 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认识高于学生, 学生的心理又不同成人, 再加上本身知识有限, 单靠学生自学是很困难的。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 也要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订教学目标;在训练技巧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而收到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根据教材的特点做引导性和示范性精当、简洁的讲解。

三、教师要培养信心, 让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欣喜的眼神, 鼓励的话语, 由衷的赞许, 都会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 认识它。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积极的去看, 去听, 去想, 去问, 继而思维也变得活跃。那么教师在教学时, 就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深入了解学生分层要求, 激励信心。

学生中较多人自我评价过低, 认为自己做不好, 于是畏缩犹豫, 裹足不前, 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要因材施教, 因文施教。教师可以让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尽情发挥他的想象力, 也可以让朗读能力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也可以让善辩的学生进行辩论, 还可以让文章写得好的学生谈他的创作体验。对于学困生,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 大胆鼓励, 创造机会积累他们的信心, 帮助他们突破障碍, 度过难关。此刻教师激励尤为重要, 要看到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 因材施“励”。

2.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兴趣。

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作为语文教师, 有责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寓教于乐,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比如在教授《庐山云雾》一文时,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先播放庐山瞬息万变的云雾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生对庐山云雾产生了浓厚兴趣, 无限的好奇和向往。我再让学生用自己能想出来的形容美景的词句来描述庐山云雾, 学生们相互争论, 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达到了优化的效果。有了情景, 学生印象才会深刻, 声、形、意才能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学得才有兴趣, 掌握知识才能准确、快而牢固。由此可见激发兴趣, 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自信与自主意识驱动下, 掌握学习主动,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教师要激励学生质疑, 启迪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设置的问题牵来扯去, 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学生提出显现出学生思考了,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就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中, 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 书上描写的跳鱼儿, 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鱼怎么有脚呢?它到底长什么样儿?”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 我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 也不能敷衍学生, 我思索片刻后坦诚地说:“这位同学提的好, 但老师确实也没见过, 同学们谁见过跳鱼儿, 谁能把你们见到过的跳鱼儿画出来?”这一来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有比划着描述的, 有拿笔在纸上勾勒的。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加以引导, 大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下,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既拓展了知识, 又加深了记忆。

在教学改革中, 我们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优化课堂结构,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苏薇.学问要学生自求[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9, (11) :42.

[2]杨士凛.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1, (7) :24.

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第9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生主体;四种能力

课程设计的内容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生活经验为中心,发展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分析引发学生反应的学习情境,安排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发展和人格的和谐统一。我们必须认识到,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最终是为学生学习用的。学生强记了一些僵死的和贫乏的“无活力概念”,教师似乎教了很多而却很少教的透彻。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课程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也可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1)知的能力。也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

(2)学会做事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3)学会共处的能力。也就是从事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代社会既充满竞争又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4)学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每个人若要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从历史的角度看,斯宾塞早就探讨了为完美生活而设计课程的问题,罗素直截了当提出:教育是为了美好的生活!杜威更是深刻阐述并实现了“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的问题,因此,儿童和社会问题是杜威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杜威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在《我的教育信条》中他写道: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更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因素,我们便只剩下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弃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参考文献:

[1]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延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果林小学)

以学生为主体 第10篇

是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模式

【内容提要】

在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题,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精心设计,创设问题,策划课前预习提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创建语文高效务实课堂。

【关键词】

结合文本 主动探索 个性化思维

敢思敢想敢于表达 高效务实

如何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永远不变的主题。在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是创建小学语文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模式。

一、精心设计,创设问题,策划课前自学提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文本内容的钻研和掌握,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单实用的语文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策划课前预习提纲,设疑、设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促使他们积极去思考,带着疑问进课堂,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创建语文高效务实课堂。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敢思、敢想、敢于表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主动地转化角色,引导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课前预习的见解和想法,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培养。语文课堂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确立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弘扬个性,多元解读,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同学们的回答,更不能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孩子们的对与错。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就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比如:我在教《雪地里的小画

家》一文时,我问同学们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小画家这个队伍呢?一个同学回答“青蛙没有毛衣,怕冷”。我立即说错了,青蛙冬眠了。另一个同学问:“老师,什么是冬眠?”。我说:“说了你们也不懂,等到上了中学你们学了《生物》这门课自然会明白。”由于我在课堂上没有珍视孩子们的独特感受,拿自己的答案来否定了孩子们的感受。因此,孩子们似懂非懂。课后我与一位老师一起讨论,他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青蛙没有毛衣怕冷,显然他已经发现了青蛙与小鸡等动物皮肤的不同,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道不比理解为冬眠更有意义吗?我听了觉得确实这是很惊奇地发现。我这样做不但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而且没有创造出让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如此下去,语文个性化教学和语文高效务实课堂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给学生创建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化表现、解读的情境,提高语文教学高效水平。

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需要“场”的效应,需要教师借助文本形象,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渲染,让他们融入其中,自觉地运用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我在教《小小的船》一文时,我让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听我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坐在这弯弯的小船上,在深蓝的天空中飘呀飘,星星在身旁闪烁,像顽皮的孩子和自己在捉迷藏,该多美呀!然后我说你们听了这篇课文的朗读,有什么感受?小朋友们争着说,有的说好像自己在童话的世界里;有的说自己好像在天上

散步;有的说白云从自己身边飘过;还有的说他看到了彩虹,月亮船从彩虹桥下过;更有甚者一个同学说他看到了一个老神仙正在云朵上睡觉呢。大家各说各的,课堂上异常活跃。一时间,我被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感动了。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而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真正地体现了个性化解读。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昨天课堂上的主宰,更不是“跑道尽头”的裁判。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课前预习,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充分把握课堂40分钟,给学生充分表现个性和个性化解读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是建立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 第11篇

一、在教学例题时,尽可能多让学生先做后评。

例题往往是在复习旧知后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很好的铺垫,所以例题可采用让学生先尝试解答再评讲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在形成知识时,尽可能多让学生归纳总结。

概念、规律等的形成、课堂的小结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 “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利用小黑板逐步演示把一个物体(一块蛋糕、一张长方形纸)、一个计量单位(1米、1小时)、一个整体(4个苹果、6只熊猫)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然后出示“刚才我们把哪些物体分的?怎样分的?取了其中几份?”等问题,老师也可在题目的下面可以适当的写上“把**平均分**,取其中的**的数”,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什么是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的数叫做分数的意义)

再如,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通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收获?”之类的提问,组织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归纳本课内容,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同时,老师也应该采用比较新颖的方面来归纳一些比较难懂易错的知识,比如五年级这学期学到的体积和容积以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我采用了楼梯教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让学生进行练习。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往往一灌到底,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作固定的容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要求每位教师转变观念,把教学作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 “导”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给学生练习。我在一次南康实习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说一所重点中学规定每位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起先大家有点不理解,三年后,当家长都愿把子女送到这所学校就读时,校长在记者采访他时说:“没有什么大的诀窍,唯一的诀窍就是规定每堂课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课堂上,应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从上学期在三年级(1)班就尝试着这一种方法,同时我也在三(2)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开始一班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很多次一班的成绩都比二班的成绩低,没办法,我只有课后给他们补课,长期下来,发现成绩还是没有很大的提高!使我大部分时间都分在给学生课后辅导了,这样我备课的时间越来越少,自已累不说,成绩又不好,有一次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的问题,那是一次偶然和我师父“赖见新主任”聊天的时候,他说道“要上好一堂课,最少都要用一堂课的时间去备课”,我想有经验的老师都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备课上,更何况我还是个新老师,从那以后,我每上一个单元前,我都会把这一单元的课全部提前备好,手头上所有的资料试卷一题题过关,把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会考的不会考的统统整理出来,在上课之前再去回归课本看看有什么遗漏的,上完每一单元之后,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在题型整理上,比如说,考试通常有哪些题型,会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有哪些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全部写出来整理成册。后来我班成绩有显著的提高,有些老师肯定会觉得,怎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在备课上面,其实不然,你看,假如你把所有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看成单位“1”,过去我把7份的时间花在课后辅导,3份的时间花在课前备课,而现在刚好和这相反,把7份的时间分在了课前备课,学生学的好了,课后,花的时间当然就不用那么多了。总体来说,我花的时间和原来的差不多。这样在课堂上我花的时间也少了很多,可以空出来更多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绩自然也慢慢的提高了。

四、在对差生的特别辅导时,尽可能多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忙。

在课堂上,当学生学习遇到疑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认真剖析,通过生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我们班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差生特别多,要是老师一个一个课后辅导的话,那所花费的时间会非常多。

我一直在思考及尝试一些方法:

第一阶段: 我在班上建立起了“一加一”学习小组,把一个差生搭配给一个各方面较进步的中等生或好生,让他帮助督促、检查、辅导学习。实施起来,发现我们班好生太少了,导致一个人要教好几个学生,以及他们自身能力不是很好。

针对这种现象,我尝试了东庐中学的讲学案,进入了第二阶段,由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重难点用图解的方式打印出来,每个学生人手一份,这样的话,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课后老师辅导也根据讲学复习稿来辅导。可又有问题了,我们学校硬件跟不上,人手一份复习讲学稿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是很好。

针对这一种情况,我又再一次对其进行了改进,形成了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我将全班63人分成了10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两个小组长,每个小组一份讲学复习稿,组长负责每天的作业和预习检查,小组讨论问题时由小组长牵头讨论,每周有一到两节课是用来小组自由学习,由组长牵头使用讲学复习稿在小组内自由巩固复习,偶尔也会让各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来谈学习心得体会。我也经常性培养小组长当小老师的能力,一方面达到了培优的作用,又达到了对差生的辅导,同时自己也不会那么累。总之,课堂上教师应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一定会受到种种限制和制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目标控制效用:

每节课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受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三方面控制和制约。为了发挥目标控制效用,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材上的具体内容,订出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宜多,一节课应控制为一至二个。然后针对学生实际,选择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达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时间控制:

小学一节课为40分钟,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如何充分发挥时间效用,根据我的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三段教学法”时间效用最佳。即把新授内容控制在15分钟左右。新授前花5分钟预习,新授后学生互动作多层次的反馈练习。若时间能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就能把学习的新内容,在上课后的20分钟最佳时间内学到,再有20分钟分层次练习,学生学到的新知识就能当堂巩固。

三、内容控制: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根据课本内容制定的,反过来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少而精”的原则,恰当地安排好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反馈练习等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要精心设计练习题,要精心安排好教学内容,讲授时要具体、生动,不能多而杂,以“少”“精”取胜。

四、师生活动控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要严格控制教师的“活动时间”,使学生动脑、动手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教师讲的时间。在教师讲授时,首先要针对学生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入手,不要满堂灌,应在保持讲授内容完整的同时,要巧妙运用教具、板书、提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与教师所引导的内容“合拍”,真正把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脑、动口、动手。

五、师生心理控制:

上好一节课,师生的心理、精神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上课前,教师要在讲课内容,教具使用和板书设计等多方面要充分准备,预先把教学步骤构思好。上课时要严格控制情绪,做到精力充沛,教态和蔼可亲,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诱导学生在听讲时,思想要集中,思维要积极。学习上碰到困难,要有毅力,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教学中发生“故障”时,教师要有应变控制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反馈的情况,改变原来教学方案,使师生默契配合,做到“天衣无缝”,教学思想畅通。

何谓以学生为主体 第12篇

夏堰国

今天,我认真拜读了著名的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在这本书的最前面便谈到了“主体性”的问题。由于是外国教育家的作品,虽然是认真读了,但是,并没有真正读懂,似乎是一知半解。

虽然对这一本书没有什么深入地研究,但是,它所提到的主体性的问题,也引起了我对自己教学现况的思考。我有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主体性教学是这些年来大家整天挂在嘴边的一个话题,它也是埋葬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最有力的教学改革理念。后来由它衍生出来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分组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预习交流汇报法等。这些方法表面上看来,改变了原来的以老师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了,可是教学效果怎么样呢?也没有看到有什么大的变化。真正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天这样上课的老师应该也是很少,既然这样,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不切合实际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感觉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们这种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主体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可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小组合作不一定是学为主体。

在读一些外国教育名著或者听一些专家报告的时候,会感受到外国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做得是多么的成功,教学方法是多么的先进,可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就推行不开了呢?水土不符的原因吧。

我感觉要想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从学生出发,从研究自己的学生开始,别人的经验只能参考,不能全拿来主义。每一个学校的学生不一样,每一个班的学生不一样,每一个学生也不一样,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就没有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需要不断的改革,但是改革不是盲从,不是跟风;改革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教育不止,改革不止;改革也不是高大上,任何一名普通一线教师都有资格做;改革无论是什么样的,无论有多少种,但是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脱离了学生的改革永远不会有成果。

只有从学生出发,才是真正的改革。只有真正研究学生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把学生放在心里,而不是把学生放在嘴上。教育是一种用心做的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者说只要你心中有学生了便是最好。整天去研究学生,去思考学生,去寻求帮助学生的方法,这便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便是改革,而不是换一种上课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你还不了解主体,怎么以主体为主体呢?教育要想有效果,不能空想主义,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现在,课上我有很多的时间不是在讲课,而是有观察和研究学生,在思考我的学生倒底缺什么。比如,我的好多学生写得字不好,我的好多学生写的作文空洞,我的好多学生不会做阅读题,我的好多学生不爱读课外书等等。发现了这些问题,我就去找原因。学生字写得不好,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为什么,因为我们上课光顾着分析课文了,没有教学生写字呀,没有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呀!所以,上课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教学生写字。一是教学生记忆字形,让学生学会一些记忆字形的方法,当堂课的生字,争取当堂记住。难写的字我在黑板上范写,学生抄写。学生会写字后,还要写规范,写美观。为了让学生把字写好,很多时候我让学生课上写作业,老师一个一个纠正书写中的问题,指出学生在写字时每一个笔画上的问题,还要严格要求,书写不到位的,给学生明确的改正目标后马上重写,绝不姑息,不拖延。为了改变六个同学写字特别乱的情况,我专门成立了书法小组,他们的作业量减至三分之一,但是,每人都要明确书写要求,只要达不到,就得重写,课上不听课也得重写作业。经过我的努力,班里的书写情况有了很大的提高,最明显得的成果就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字都向着工整书写的方向发展,而且字体都一样了。写字虽然很简单,但是,学生如果连字都写不好,语文能算学好吗?

上一篇:做化学实验的安全心得体会下一篇:院团委社团联合会财务部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