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2024-05-31

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第1篇

关于在贵阳军区第二招待所举行的“立德树人”的讲座会的心得体会

中寨乡巴赖小学——江光勇

“爱”是教师行使教育职能的源泉,没有爱的教育,那只能是一潭激不起任何涟漪的死水。

是呀,在现在的教育中,让教师头痛的大多是学生的不听话,是学生的捣乱,是家长的不配合,是领导的不理解,是社会的舆论。诸如种种,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用教师们的话来说,那真是无尽的辛酸,无穷的烦恼。可是,我们试问一下,我们的爱付给学生了吗?我们对每个学生的爱是平等的吗?

“老师好!”一声雅嫩的童音说出这句话,会让我们平静的心激动,会让我们感觉到教育的成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但是,怎么说这句话的人就那么少呢?其实,仔细想来,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风和日丽,莺歌燕舞。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挫折和失败总是不断地踩痛我们的心。我们是把失意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还是收起此时内心的苦楚用微笑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我想没有人愿意选择前者,因为你的心中有爱!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是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了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爱,并能够用爱的眼睛和心灵面对每一个孩子,是一个教育工作

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小学儿童心理虐待现象”,文章中讲到XX小学的叔叔和老师发生口角后,老师把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孩子身上,还变相体罚了孩子,并说一些没有修养的话,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促使孩子再也不愿意上小学了。我的心被强烈的刺痛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居然因为自己的家人与老师的意见不一致就遭到这样的心灵重创,真是令人发指!文章中所提到的事例虽然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它却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中间。著名教育家马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说明教育离不开爱。孩子们走进小学,就像一条涓涓的小溪流进了欢乐的海洋,从此由家庭迈向了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此时,老师一声声亲切的话语,一下下温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赞许的目光或是一个微笑,都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授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孩子们人生教育的启蒙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乃一生。所以我们要想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应他们学习、娱乐、成长的好环境,就必须从我们自己抓起、做起,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修养、良好道德,才能使孩子们养成诚实、勇敢、有礼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好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情绪、态度,分分秒秒提醒自己要用爱心去面对所有的孩子。爱心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

心却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因为爱,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才会对教育、对孩子充满爱的情感,孩子也才会回

报你更多的爱。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孩子心灵窗户的烛光,孩子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孩子产生心灵的碰撞,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孩子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先用爱心播下花的种子,然后再用十倍爱心去浇水锄草,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会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教师是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

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社会在学历、能力和师德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师德是最主要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但我却能自豪的说:“我爱我的工作”。

2013年4月1日

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第2篇

始终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方向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指南针,办学方向走上大道坦途,才能培养出人才和精品;办学方向如果走上了歪路邪路,只能培养出废材和毒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去,将党在革命时期创办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旧式高等教育、创办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型正规大学,到逐步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优良经验和光荣传统发扬光大。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研究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主导观念、主体精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以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教书育人的总战略,以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规范治学理教的全过程,以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影响师生员工的言与行。

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礼记·文王世子》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导者,要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新时期新形势,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70、80后居多的青年教师和9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体现出新的特征,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完善师德建设制度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第3篇

一、用爱心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让它滋生孩子善根发心

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 我们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用爱心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时时处处于细微处教导孩子, 做善事、学善行, 在孩子的心中播撒善的种子, 让它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用自己的善行指引自己不断前行。

去年我所接任的这个班有学生58人, 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家长因为“望子成龙”, 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为此, 孩子寄托在别人家里, 导致每周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太少, 缺乏家庭的良好教育, 学习行为习惯问题多多, 有的甚至作业不做, 动不动打架…… 面对这样的孩子, 我心急、生气, 于是训斥……但收效甚微。后来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的传统文化学习中明白了我们老师应该用爱做教育,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我开始不断告诫自己:他们是孩子, 需要我们慢慢引导, 教育!我还把在培训里收集来的视频、故事、感恩歌曲在课上让他们欣赏, 如《跪羊图》《感恩的心》《黄香温席》等, 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听取故事, 学唱歌曲, 渐渐地, 他们懂得了自己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父母辛苦把我们抚养长大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觉得应该好好学习, 用认真学习来孝敬父母, 用优异成绩回报父母的恩情。特别是班上最调皮捣蛋的许同学竟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从一名同学眼中的“大金刚”变成了同学们的“保护神”, 每天还能主动帮助手受伤的同学做值日……这些变化让我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爱的魅力。

二、用经典浇灌优秀传统文化的幼苗, 让它促成孩子茁壮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而没有经典传统文化的滋养, 孩子心里那善的幼苗就难以得到健康的成长。现在一味追求成绩而忽略道德品质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我尝试用传统文化的经典———《弟子规》来教导他们, 它是古圣先贤所总结的为人处世的标准。于是, 平时的日常课内、课外, 我常常利用机会讲解《弟子规》, 让孩子从中感悟、明理、导行, 进一步滋养他们心中的善根德能。

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位陈同学, 她是体校队成员, 性格很像男孩子, 做事总是大大咧咧, 我行我素, 不是迟到就是忘戴红领巾, 不是没有穿校服就是忘记带书本, 不是今天头疼就是明天闹肚子请假。作为老师的我, 以及班上的同学几次劝说, 她总是嘴上说今后要改正, 可是每次又都是“屡教不改”。而在我开始在课堂内外教学弟子规时, 就特意让她边诵读边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学习“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一句特地让她谈谈自己在家在校的表现, 她竟然把平时欺骗老师父母的事和盘托出, 并哭着低头认错。面对这样的女孩子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的认错态度。对于她的转变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难道不是经典浇灌的结果吗?这或许就是《弟子规》的力量所在!

三、用力行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让它引领孩子正己正心

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是的,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就是摆在学生面前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经验范本。因此,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不断修身正心, 以身作则, 用自身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体力行, 做好学生行为的楷模。这样, 才能让学生切身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并乐于亲近传统, 学习传统, 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正己正心,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从而让我们的三尺讲台真正成为育人的场所。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 我开始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更注重做好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范本。例如, 我常常早早就来到教室, 看见桌椅没有排好马上动手摆正, 看见地板上有纸屑总是弯下腰迅速捡起来, 发现有同学没戴红领巾及时提醒, 并且主动擦拭班级的玻璃门窗……久而久之, 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以老师为榜样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每当遇到“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传统节日, 我总不忘提醒孩子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并把自己的力行过程写进日记里, 第二天与大家分享, 并自己带头分享自己的力行所得, 这样, 在我的榜样示范影响下孩子们已经在不知不觉受到了感染与熏陶……

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用爱心培育浇灌、用经典熏陶滋养、用自身言传身教这三方面来引领教育孩子, 我们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贵人。

参考文献

[1]卞新国.国学经典导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9

立德树人的教育案例 第4篇

一天中午,我正在批改作业。突然,班长周×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的橘子被偷了。”

于是我急忙来到操场上。只见橘子树下围了一大堆学生,中间有两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已哭成了泪人,在他们脚下有五六个青涩的橘子。我班的大嗓门谭××正在大声地质问,旁边几个男学生涨红了脸,拽紧了拳头。

是啊,为了这棵橘子树,我班学生付出了多少心血啊!三年前学校发出了绿化校园的号召。我带领学生种下了这棵橘子树。自从有了这棵橘子树,学生心中就有了一份责任与希望。给橘子树浇水、施肥、除草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早上学生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橘子树是否长出了新叶;下午放学时学生总要来到橘子树下看看它是否又长高了。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发现橘子树上有了小虫子,于是学生非常着急地和我一起商量办法,我们急忙用班费买来农药为它治病。在全班学生精心的呵护下,第二年的春天,橘子树开出了洁白的花朵,花谢后结出了一个个小小的橘子。看着这一个个橘子他们甭提有多高兴了。眼看收获在即,可是却发生了这样的事。

事已至此,还能怎么样呢?忽然间,我意识到了这不是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对他们说:“你们爱橘子吗?”“爱!”“可是这两个小朋友也是喜欢我们的橘子啊!并且他们还小,不懂事。”“可他们不该偷偷去摘啊。”“你们小时候犯过错误吗?“”当然犯过。”“别人原谅你了吗?”“原谅了!”“我们是不是该原谅他们呢?”“该!”“请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宽容是一种美德!”通过老师的启发,终于在班长周×的带头下同学们一一和两个小朋友握手言和。谭××还为小朋友拭去了眼泪。此情此景让我心里暖暖的。我想:此时宽容的种子已悄悄地种在了学生心田上。为了巩固教育的效果,那天,我还让同学们从心里记下了这样的名言: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巍峨无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广阔无涯。

为了杜绝糟蹋橘子的事再发生,同学们成立了保护橘子的宣传小组。学习委员张×还做了一个“橘子树是我们的朋友,请爱护她”的温馨提示牌立在橘子树下。每天早上和下午都有我班的同学在橘子树下一边读书一边看护。遇见小同学从橘子树下经过,同学们总要向他们宣传保护橘子,爱护花草的道理。美术老师也听从同学们的建议把写生的地点选在了橘子树下。看着一幅幅美丽的橘子画像,同学们心里乐开了花。我也因势利导地把作文课地点选在了橘子树下。题目是“我爱你,橘子树”。看着自己心仪的橘子树,同学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橘子树,你是那样的美丽,我们要保护你。我们要让你的美丽永远留在全校同学的心间。”而有的同学写道:“橘子树是美丽的,但我们不能独享这种美丽。对待美丽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护,只有这样,美丽才能长久,美丽才有意义。”读着这些朴实而又深刻的话语,突然间我觉得孩子们是那样的可爱。通过我班同学的宣传后,校园里践踏花草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少了,直至绝迹。

那时候,橘子树仿佛成了我班的明星。学生谈论的话语除了橘子还是橘子。全班的学生都以有橘子树为荣。因为有了它,班上凝聚力加强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在班上开展了“我骄傲,因为我们有橘子树”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对学生说:“我们班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橘子树呀!”“它为什么值得骄傲呢?”于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终学生明白了:独一无二的,最美丽的就值得骄傲。通过这次班会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一个好的班集体还应该在卫生、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都表现好。从那以后,我猛然发觉班上随便讲话的学生变少了,教室地面也变得干净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再是一个人的行为,这代表着我们班集体的荣誉,谁愿意为班集体摸黑呢?

冬去春来,伴随着学生的呵护,橘子树长高了。十月里橘子全部成熟了。我带领学生把橘子采摘下来,集中到校门口,放学了,学生排队离开学校,我把一个个金灿灿的橘子分发到学生的手中,广播里播放着《感恩的心》,学生拿着橘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虽然只是一个橘子,但学生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来的更是一分收获的喜悦。感谢校园的橘子树吧,因为它让学生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留住美丽,学会了爱集体……

“生活不是没有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这些契机往往就是一些小事、一些细节。只有抓住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教育,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愉快地接受。是啊,教育的智慧不是发现问题张口就把学生训得哑口无言,也不是按照老师的意愿强行改变学生,而是一种激发、唤醒、影响、等待的过程,是善于发现亮点、捕捉契机、放大优点、激励学生成功的过程。这就是生活就是教育的真谛吧!在文中,我抓住了保护橘子树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了感恩、宽容、团结……我想这个幼年时的橘子会一辈子甜在孩子们心里。

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第5篇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

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第6篇

上下联动,全校范围掀起学习热潮。在校党委示范带动下,各二级单位党组织积极响应,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同频共振,同行共进,已开展集中学习270余次,举办专题讲座60多场,通过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在学思践悟中汇聚干事创业力量,不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切实把学习成效落实到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中来。

多措并举,营造浓厚主题教育氛围。通过建设党员学习室,打造党建文化墙,办好主题教育宣传栏,开辟“初心和使命”“红色家书”广播专栏等方式,广泛宣传主题教育相关内容,打造线下主题教育学习阵地;官网开设主题教育专题,微信公众号推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征文作品、动画视频微党课,丰富线上主题教育内容。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橱窗有图文、广播有声音、报纸有内容、网络有信息,确保学习教育不间断、可持续、有成效。

创新形式,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组织师生重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语近人》等书籍,引导党员干部师生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举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专场晚会、摄影作品展,在沉浸式的氛围里体悟初心和使命。坚持以考促学、以学促能、以能促用,组织党员开展主题教育应知应会测试、_网络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探索、创新各种方式方法,不断增强主题教育实效性和感染力,让学习更加轻松高效。

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第7篇

我们把每年的“教师节”作为家校的“感恩节”。教师感恩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学生感恩教师的关爱与教诲,通过这样的活动密切了家校关系。

我校坚持十余年的“教师节致家长一封信”,我们不能拒绝的是家长的心意,不能收受的是家长的礼物。这两年,教师节我们不再发家长信了,因为,“教师节(包括日常)不收礼”已成为家校共识的特色校园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严明的一项纪律要求。

教师要得到社会的尊重,教育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在于学校的理念,办学的效果,社会的影响力。

我校提出PDC(项目-驱动-生成)实践育人理念,让教育融入孩子真实的生活,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生存与社会适应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四年来,我们不仅成立了涵盖芬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十个国家,全国25个省市200多家单位参与的PDC国际教育联盟,同时,还成立了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商学院、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等20余家社会资源单位参与的PDC教育共同体,汇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为学生搭设成长平台。

“立德树人”的文化价值 第8篇

缺少立德树人为法则的育人思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就会像初学绘画的画匠, 往往为了技巧去临摹, 导致画卷缺少生命精神的光彩和气韵。

立德树人重在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立德”是师者的先善其德, 意在形成人师的行为导向;“树人”是办学的目标价值, 重在形成人才的成长指向。

立德树人既需要环境氛围的“浸”, 又需要精神理念的“润”。“浸润”滋养儿童的性情, 使人师的表率作用落到实处, 使学生的学业修养有了可遵从的方向引领。

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不但是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的进一步阐释, 也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导思想的新概括, 还是对教育根本任务和性质的再阐释。

然而, 仅有指导思想, 没有一套贯彻落实规则秩序的文化行动纲领, 将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 没有文化兴校的载体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战略和发展路向, 学校将难以系统地规划发展方向。育人的终极价值取向, 就会因缺少办学的发展定位, 而失去志趣个性的生命指导。

真正理解和认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必须把“立德”的理想信念, 放在学校教育精神的首位来把握;必须把“树人”建构的人本主义思想, 放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视角来衡量。立德树人精神的广延性, 不在于学校的具体管理, 而在于师者先善其德的精神引领;立德树人路向的规定性, 不在于维持教学秩序, 而在于对少年儿童做人做事德行的培养;立德树人情怀的人文性, 不在于知识技能的培养, 而在于知识如何延展精神的长度。

师者先善其德, 是立教之道, 也是人师的责任担当;是忠诚教育事业的襟怀, 也是师者人生境界的标记。师者先善其德, 会在别人不注意时表达人格力量, 在情感的心境中奉献爱, 在灵魂气质的表达中澄明精神, 在拒惑的原则守恒中宁静致远, 在摆脱功利的浮躁中持重人性美德。要做到这一点, “规划学校发展, 确定育人文化”的路向, 以及“优化内部结构, 调适外部环境”的文化战略, 就成了学校发展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坎。

立德树人重在规划学校文化路向

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从内涵发展的视角看, 很多问题依然严峻:大楼在快速增加, 考试成绩在不断提高, 有知识没文化的单维度人群在不断扩大。为此, 必须改变“教育公平的失衡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少年儿童官场化”带来的人生观的扭曲, 改变“学校理念思想口号化”带来的办学同质化的尴尬。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必须先行:促进人的精神思想人文化、教育要素人本化、教育制度科学化、教育规则法制化, 形成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也就是说, 教育是否欣欣向荣与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息息相关。当学校的发展缺少激发生命活力的权威元素时, 顶层精神理念的文化纲领设计, 就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要务。可以这样说,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的格局、独特精神理念的话语权、理想愿景的目标取向等, 都需要走向现代化的教育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新的成长模式。

当我们的教育面临时代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时, 如何制定设计学校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脉络, 就成为新阶段文化强国战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议题。换句话说, 学校文化建设, 是在学校固有的资源条件下, 运用现实的政策和环境, 通过思想体系的重组、物质资源的重配、价值取向的重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其中, 精神理念是办学的核心, 方法规则是把握的规律, 教学条件是发展的基础, 评估标准是成长的保障。这一切, 不但离不开顶层的学校文化布局和立德树人的宗旨, 而且, 还需要谋划内涵发展的新气象, 谋求特色发展的新气场, 形成一校一特色的新格局。

立德树人需要家校合一的路径

学校立德的途径是德育, 家庭立德的方法是“德润”。

学校的德育不只是几门课程, 更不是政治理论的专门知识讲授, 而是把握“德”的精神意境和规则的价值, 以此促进儿童对“公德”意义的认识, 以利于儿童的文化理想;促进儿童对“品德”价值的认识, 以利于儿童对秩序的尊重;促进儿童对“道德”作用的认识, 以利于儿童的生命质量;促进儿童对“美德”理想的认识, 以利于儿童的人性成长。

“立德”不只是规范行为, 更在于培养儿童的文明秩序和公德境界;“立德”不只是奉献品格, 更在于培养儿童的诚信知耻和道德良知。

德的内涵, 是人的精神深处人性美德的涵养, 因此, 文化育人倡导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德的属性, 是心性秉性抵御腐朽腐败的知耻, 因此, 尚德精神注重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德的功能, 是内心崇尚高尚, 拒绝平庸, 因此, 德的修炼是一种人的远行能力的修养。

学校的德育不只是德育教师和德育课的专门任务, 更是在一种规定的道路和精神氛围下, 全体教师和各学科基础性的思想任务。以德为先的理念, 就是要使学校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的德风引航, 校长文化具有以德立校的理论导航, 教师文化具有德操行为的示范影响, 学生文化具有比德思想的向上精神, 课程文化具有德配全局的指导思想……

家庭的“德润”不是简单的说教, 更不是单纯的物质激励, 而是把德风变成家风的思想润泽, 把尚德形成规矩的礼仪熏陶, 以此打造人的内在德行, 使做人的礼节合乎于人性, 承重起人的精神道义;打造人的精神准则, 使人的气质性格变得高雅知礼, 用善行留下美好印象;打造人的远见智慧, 使人善于思辨推理, 为生命注入洞察力。

“德润”是家庭风气风尚的“随风潜入夜”, 是人性启迪人性的“润物细无声”, 是铸就性情形成德行、涵育性格决定命运的精神运动。同时, 家庭文化育人还要把握父亲文化“道”的引领、母亲文化“德”的浸润, 从而书写家庭文化的“道德经”。

立德树人:大学理性的回归 第9篇

对大学理性的独到见解

“理性”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希腊语“逻各斯”,后成为哲学上广泛使用的术语。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判断、推理等活动;二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将理性作为思想核心的学说统称为“理性主义”,它体现的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世界观。理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有能力,在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内化于人自身。人们探寻理性的过程就是“认识”,探寻理性的结果就是“知识”,这恰与大学的职能、任务相契合。

《大学理性研究》一书从哲学基础、历史传统、行动类型等方面对大学理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深入的研究,有些观点既有理论意义又不乏实践价值。如作者对大学理性的独到见解:大学理性是大学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对外部世界达到最完全认识的能力及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换言之,大学理性首先是一种历史与文化传统,它既是稳定的,也是进步的,表现为张扬理性精神,追求知识与真理,把理性看成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征;其次,大学理性也是大学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它关系到大学如何认识自身以及如何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大学理性所探讨、追求的无疑是理论和精神层面的,因而,看似抽象、思辨,但大学理性所研究的问题、所凸现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如何处理大学系统内部以及如何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生活实践中。

正是在这种对大学理性及行动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当前我国大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本原问题,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问题,高等教育扩张中的优秀与平等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大学、政府与市场问题等给予了重新解读与审视。其中有些观点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大学理性问题的探讨,更为人们寻求破解大学理性失范之道、推进大学理性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可以看出,《大学理性研究》涉及了很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既有广阔的理论维度,也有针对性的现实反思,但全书主题集中,中心突出,是一本充满着智慧和力量的作品。该书不仅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高等教育哲学上高深精巧的理论思辨,也显示出作者对高等教育领域现实问题的关注及着力解决现实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大学理性失范问题

大学理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精神乃至大学的核心价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从社会经济发展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时,由于诸多的原因导致大学精神日渐失落,大学理性失范愈演愈烈。这一点在当代中国的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被不断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被片面强调为直接的经济利益服务。于是,按照行政管理的思维代替学术管理,按照经济发展的方式追求办学效益。大学理性失范还表现在大学学术的庸俗化趋向、大学人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水平下降等等。大学理性失范不仅使大学人陷入了精神上的迷惘,同时也使社会发展丧失了理性的引导。对于这些,张学文在书中提出了尖锐批评。面对当前办学中的种种思想迷惘和行为混乱,我们应该思考大学是什么这个本原问题。

“立德树人”是大学首要任务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首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虽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使命所在。大学进行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育人;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别于专门科研机构的,也在于育人。说到底,大学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培养人才。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这种朴素而真实的回答最本原地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践行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我们的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大学的价值其实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提升了哪些能力,上大学的意义更在于对一个人的素质、思想、气质的改变,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灵魂的人。落实“立德树人”是当代中国大学理性回归的根本。

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第10篇

9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引发我省大中小学师生热烈反响。

会议室、实验室、教室里,看直播、开班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从校长到院长,从老师到学生,大家都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当成一堂意义深刻的思想政治课,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湖南师范大学全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院长何祖平教授说:“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直播。这也是该党支部本学期第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作为党史专业的学生,今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讲好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故事。”级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生孙林宏说。

南华大学以新学期第一次主题班会的方式,组织师生观看直播。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何旭娟表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历史教育、国情教育等形式,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把爱国主义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表示,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使命,我们要深入解读抗战精神的重大历史、时代意义和价值,并将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广大师生加深理解,使其成为每个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

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立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主动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让个人梦想更具活力,才能让人生更出彩,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正能量。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长沙市一中学子的鲜明特质。校长廖德泉介绍,学校将今年9月的德育活动主题定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年的心灵深处。学校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和践行抗战精神的良好氛围,指导和帮助学生心怀爱国情、树立报国志,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早日成长为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栋梁。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第11篇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师爱”,一是教师对自身事业的爱;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以自己的生命维系自己热爱的事业,把自己整个身心付给教育对象,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奠定教育成功的基矗

师爱必然表现为“师风”。所谓师风,即教育作风。现代教育倡导教育民主作风。教育民主作风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师生人格平等,强调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此,要善于与学生作学术思想的平等切磋,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吸取学生的有益思想;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虚心向学生的长处学习;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熟悉学生心理,学会用“心”与学生作平等对话,以达到师生的彼此真情理解。这是育人的根本保证和基本途径。

师德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体现。教师的崇高人格首先体现为爱岗敬业的崇高思想境界。爱岗敬业首先是一种奉献社会、奉献人生的执著信念;其次是一种刻苦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顽强精神;又是一种勤奋务实、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用陶行知先生当年的话来说,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

具体地说,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其爱岗敬业的人格精神尤其体现为严谨的教风和科学精神。古人云:“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关系到教师的整体形象。教师在课堂上每讲一句话,每一投足、一举手,每一个脸部表情,都能体现出其思想作风、道德涵养及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严谨的教风,是培育学生优良学风的先决条件。而严谨的科学精神,指教师的讲课内容富有时代气息,追踪学科前沿,体现出治学的严谨性。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时代,知识信息量激增,知识创新周期性越来越短,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反映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包括一些学科基本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因而,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有了崇高的人格,确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同时又能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才能践履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奉献教育,建功立业。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第12篇

关于什么是教师,唐代大散文家韩愈曾给出这样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显然,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下,“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

那么我们该朝着怎样的目标来努力呢?对此,总书记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我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习总书记说,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习总书记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的价值观。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工作这么多年来,曾有不少学生跟我感情很好,因为,他们认为我不仅仅教他们学语文,更让他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喜欢让学生写周记,学生也喜欢写周记。因为,我让他们写周记,是想让学生通过练笔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学生喜欢写周记,是因为,他们的心声有人聆听,他们的困惑有人指点迷津。

曾经有位课代表,叫王xx,他升入大学后,也将周记本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他喜欢翻一翻,看一看,因为那里有他的成长足迹,那里有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

他升入大学后,曾给我手下的学生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说,我不敢说,我能考上大学,我的语文成绩起了多大作用,但我敢说,我考上大学,与语文老师有莫大的关系,是她在我失意时鼓励我,是我同学发生矛盾时开导我,让我始终保持我的善良,让我不丢失勇气和力量。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习总书记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大学刚毕业时,我曾深深地不安,我不就比学生多读了7年的书吗?我能教好他们吗?渐渐的,我内心的不安消除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知识确实比学生的多。

再过几年后,我又有了困惑,感觉,自己的知识好像枯竭了,感觉自己的灵感消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慢慢地,我懂了,原来,是我自身的知识不够扎实。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工作后,我没有坚持读书,不再读书,结果,我的知识泉水就枯竭了。于是,我重新开始读书,读小说,读散文,看漫画,看心理学,看教育理论。就这样,我感觉,我又是我了。

为师的根本——立德树人 第13篇

一、应充分认识“以德修身, 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师德师风建设,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社会普遍关注, 事关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 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一个教师教多少学生, 就关乎多少人的前程, 就涉及多少个家庭的幸福。培养一个孩子, 需要多少人、多少年的努力, 而毁掉一个孩子, 可能就是教师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动作。因此, 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的从教行为、教师的职业道德, 都备受家长和社会关注。

新形势下,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老百姓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要求越来越强烈, 优质教育资源供求不足的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就会出现群众对教育工作关注度高、容忍度低的现象, 师德师风建设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新挑战、新任务和新要求。当前, 一些影响师德形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从我区每年的教育工作信访情况来看, 师德师风问题占到了整个信访总量的四分之一, 归纳起来, 在教师层面表现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言行不慎、举止不雅;学校层面表现为:重视不够、抓得不实、管理不严、查处不力。特别是有偿家教屡禁不止, 排挤差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接受家长宴请、收受家长礼品礼金之风愈演愈烈, 借个人成见和怨气, 搞人身攻击, 谩骂言论充斥网络论坛。有些校长对教师的这些言行, 既不批评, 又不抵制, 害怕影响到学校形象, “投鼠忌器”的心理和“护短”行为严重助长了这股歪风邪气。这些现象虽然出现在极少数教师身上, 但玷污了学生心灵, 损害了教育形象, 败坏了社会风气, 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目前看, 教育行风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社会问题, 是聚光灯下各行各业都在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师德建设恰恰是行风建设的晴雨表、风向标, 要从源头上净化教育风气, 关键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只有解决了师德问题, 教育行风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自觉“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自身追求, 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要以师德师风模范为榜样,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做到内铸师魂、外塑师表, 努力使自己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 全面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二、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 注重锤炼和弘扬爱生乐教的崇高品德

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育涉及千家万户,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每个教师的师德、师风不只是个人问题, 而是行业形象和风气问题, 每个人都与教育事业荣辱与共, 息息相关。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应发现一起, 严肃查处一起, 绝不姑息迁就。如, 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确实已成为危害教育形象和教育公平的“社会毒瘤”, 侵害教师队伍身心健康的“肉刺”。有违师德, 有悖常理。教师不得从事有偿补习活动, 这是一条不能碰触的“高压线”。不要认为讲师德就是一味片面地找教师的问题, 一味苛刻地要求教师, 讲师德是维护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是对教师独立人格与尊严的培植与呵护, 是为了使教师活得更有尊严。2013年9月3日,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下一步, 教育部还将出台《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红线, 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 直至开除处分。我区已把开展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专项治理工作列为区政府的重点工作, 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习已上升为政府责任。教体局与各学校签订了责任书, 同时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协议书, 和家长讲明白参加有偿辅导班、有偿家教的危害性。教体局通过电话随机调查、发放问卷、暗访等形式加大在职教师有偿办班、有偿家教的惩处力度, 出台了黄岛区严厉的禁止有偿家教、有偿办班的规定。

再如, 教师加重学生负担问题。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后的修改稿又即将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当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不单单是一个低效教学问题, 已成为危及教育质量的社会性问题, 到了必须加大力度彻底治理的临界点。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 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区教体局采取过硬的办法和措施, 全力遏止加重学生负担的行为。按照联系点制度要求和干部包学校包乡镇的工作职责, 对不落实、不遵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相关规定的学校和教师, 进行暗访督办,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通报一起。哪个学校的教师被投诉并经查实, 当事教师和学校主要负责人均要问责, 联系点的干部要负连带责任。

三、应着眼教育创优提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加强教师教育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 有什么样的价值坐标, 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和行动。教师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厚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厚度, 只有有涵养的教师才能上出厚实的课, 有故事的教师才能上出有意思的课, 有品位的教师才能上出有品质的课。学校教学质量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的竞争。因此, 学校要为教师的成长尽可能地提供一切有利条件。作为教师来讲, 要自觉地苦练内功, 静下心来潜心研教。文凭只说明学历水平, 具不具备教师的资格, 还要看肯不肯下工夫在岗位上锻炼。现在知识创新与日俱增,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加强学习, 开阔视野,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 始终用“爱与责任”去对待教育工作, 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 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 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每位教师都要把爱与责任作为师德修养的内在要求, 对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坚持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和家长赞不赞成、满不满意、拥不拥护、高不高兴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重要标尺, 始终保持爱生乐教的崇高品德。

作为校长来讲, 更加要注重学习。学校发展的本质是文化的发展。校长要带头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 打造书香校园。在新的形势下, 不要做一切以分数为中心, 起早贪黑、机械重复、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不用太动脑, 只要肯吃苦肯流汗就能有好效果的生产队长型的校长, 这样既苦了自己、累了教师, 又害了学生。不要做忙关系、忙应酬的事务型校长, 认为只要学校环境改善了, 学校设施条件现代化了, 就会成为现代化优质学校了, 而不去想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要用心去做一个主动创造、融汇各种教育力量、与时俱进的专家型校长。任何一所名校, 任何一个名校长, 都不会永远有绝对优势, 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要保证自己能比别人学得更多、悟得更深、动得更快。我区教体局全力推进教育干部培训, 根据“双月一讲”安排, 定期邀请教育名家、名校长对全区教育干部进行培训, 同时把教育干部送到全国知名高校提高培训, 送到全国知名中小学进行“影子”培训。每学期, 我们都会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按照教体局“到一线、接地气、办实事”的要求, 深入到一个教研组或年级组全过程参与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至少50节, 开学第一个月为领导班子成员随堂听课月;每学年至少精读三本教育专著, 向全体教师公布读书书目, 并做好读书笔记;每星期要进行一次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并做好教育反思。教体局给每个学校的班子成员统一配发“教育干部教育教学反思笔记”。同时要求学校对中层干部也要提出类似的具体工作要求并具体考核。教体局机关科室到学校调研必须深入课堂听课。

四、应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努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14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80-01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直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较大的变化是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也是我党第一次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这个根本任务明确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核心。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逐渐被物化,一些作为人最基本的恻隐之心在渐渐淡去。于是这几年出现了不少令人气愤而又无奈的事情,比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折射出了人们价值观的蜕变和人性的扭曲。奶粉污染事件、毒胶囊事件、地沟油等等,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了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也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党把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为“立德树人”。可见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是树人的核心。

立德,就是培养人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家庭,是立德的人生第一站;学校,是立德的重要阵地;社会,是立德的大环境;这三者,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核心,社会德育是保障。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我感受到肩上任务之重大。立德,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积习而成的以分数为第一的教育观、评价观。从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讲,我们应该以评价学生品行作为第一标准,将学生心灵健康与否,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好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

树人,是立德的体现。树人,包括树一个人的智力,更包括树一个人的情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拥有道德的人。什么样的道德,造就什么样的人。按照十八大的报告,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需要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正义感和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少年强,则中国强。故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步伐,决定着我们这个国家兴旺发达。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觉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推理力、判断力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素质教育继续推向前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革新教育教学内容。内容是教与学的载体,它的鲜活性和时代性,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教育教学的效果。内容的改变,决定了方法的改变。教师应该根据内容和学生特定,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能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参与学校、社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它是学生走向职场的基础和立身之本。基于此,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不仅要注重课堂实践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之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感受社会的脉搏,体会社会的复杂,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立德树人,不仅是立学生的德,树学生人格,更是立教师的德,树教师的人格。这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是学校领导和教育机构给予教师以继续教育;二是教师自己需要不断刷新自己。

立教师的德,树教师的人格,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机构给予教师以继续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什么样的教师,往往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养在学生心中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应该给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培养心理健全、专业过硬,教学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培养优秀的学生提供师资保障。

立教师的德,树教师的人格,更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刷新自己。这个时代,知识更新过快,一个教师如果只吃老本,必将无法适应教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教师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用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和更新自己。

此外,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塑造自己的个人魅力。在教育系统内,不乏一些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甚至性格扭曲的人,但更多的是一些兢兢业业、甘愿奉献的老师,我们应该注意自身道德品行的修养,以自己的言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比苦口婆心要有效的多。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第15篇

在学习生活细节中,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但这种探索的欲望如果被老师“事无巨细”地代替,肯定会在“好心”中扼杀了孩子去探索的欲望。

也许道理很多老师都明白,可是实际有的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连每个学生“削”铅笔这样的事也包办了,认为孩子“玩”转笔刀多危险啊,更不说铅笔刀、剪子,都被他们列入“危险品”准备管制到小学毕业!至于用大扫帚等卫生工具也被“辛勤”的老师包办了。这样孩子虽说能“专心学业”,但这些做法只能使孩子越来越胆小,越来越蔑视“体力劳动”,而这样的老师,若有事请假,其班上卫生多次脏乱,有些孩子作业也不做了,等着老师来“转”铅笔呢。恰当的做法是,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然后放开你的手。

在学习生活细节中,适当的鼓励不可少。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自信的建立往往需要老师适时适当的鼓励,因此,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成功,如孩子能把地上的纸片放进垃圾箱时,老师都应及时表扬。当孩子面临困难时,老师能给他的最有效的帮助是告诉他:“我知道你能行!”生活中孩子会遇到许多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当他向你求援时,不要急于动手帮他,而应该鼓励他再试试。

在学习生活细节中,为每个孩子多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开始时孩子缺乏做的勇气,老师不妨先让孩子在班里扮演一些“实习”者的角色,如负责分发一下作业,互相检查一下读书背书……甚至鼓励一些孩子“实习”小老师给老师或别的孩子“讲”思路等等。

在学习生活细节中,教导孩子要有责任心。孩子只有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勇于承担后果,才可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人”。因此,事情无论大小,老师都应该从细节教育指导,让每个孩子都做到有始有终。如果孩子对某事提出承诺,老师必须要求他言而有信;如果孩子犯了错或闯了祸,老师先别急于为“批评定论”,一定要先让孩子自己出面解决。

上一篇:《〈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下一篇:我的启蒙老师小学生优秀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