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2024-06-25

校本课程建设总结(精选9篇)

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第1篇

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总结

我校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工作已结束,为了更好的促进地方课、校本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我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一)对学生的评价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但作评价记录。内容为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科学发展观、经典诵读。

1.传统文化:(1—5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采取才艺展示,口头测试的方式进行。三至五年级的学生采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考查。

2.安全教育:(3—5年级)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了考查。3.环境教育: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了一期手抄报,并报送区教体局参评。

4.科学发展观: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方式制作了一期手抄报。5.经典诵读:(1—5年级)一二年级以书写+诵读的形式进行考查,三四五年级由书写+诵读+综合运用的形式进行考查。

6.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A”、“B”、“C”、“D”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7.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并记入学生档案。

(二)对教师评价

1.科任教师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记录。2.科任教师按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 与教学目标。

3.科任教师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导处通过听课、调查、查阅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计入业务档案。

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我们建立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正切合理的评价是我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一)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标。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原则定为:鼓励、鼓励、再鼓励!

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第2篇

校本课程从出现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如能有效地体现在各门学科领域中,其作用对于素质教育的贯彻无疑是极大的。近一年的研究中,我校的校本课程也在不断的完善调整,使之更好的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使学校课程能够真正的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资料,学习了新的信息和理念,经过反复研究、学习,加深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理解。为确实做好下阶段的工作,现将近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校本课程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科研意识增强的有效途径,同时还会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组织全体教师理论学习,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

2.学校鼓励教师订购书籍,并给予教师外出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充电”学习。

3.学校对现有图书室、阅览室等专用室以及电教设备进行调整,统一部署,妥善安排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并为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原则

4、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原则

5、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改进课程质量的原则

6、生成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加强过程管理,落实校本课程学习

1.安排课时,将课时纳入课程计划中,保证课本课程活动开展。2.形成由多个层面的组织管理系统: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导处—年级组--校本课程实施教师

3.特制订了《学期工作计划》,每位任课教师撰写教学计划、教案。

4.坚持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业务学习及实践研究经验交流。

四、注重活动评价,检验结果

我们采用多元评价、自主评价等方式对课程、学生、教师三方面进行评价的实验探索。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专家及学习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态度、价值观,评价方式多样化,有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评价的表达方式有等级、评语等。

五、主要收获成果 1.课程内容专题化

校本课程是有系统,分序列的,这指的是一个大的框架,而决不能单一死板的延续旧的教学活动安排,因为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课程的内容也应随着其变化,动态生成,不断发展,这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个性,走向学生生活。因此,我校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不断的修订教材,扩充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框架,围绕学生所需,制定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专题。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究,不断确立我校校本课程的走向。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为了不断提高学习指导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在课堂中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带学生浏览专门的学习网站等。我们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时就确定为应该是多元、宽泛的,只要推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实践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培养,它都应是教学成果。由此我们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能结构,多元培养,分层施教。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六、问题与思考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问题与矛盾比较明显。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1.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感到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关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指导性资料严重匮乏。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及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怎样正确地给自己的定位,怎样使得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艺术性……所有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2.此外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老师普通感到压力很大,原因很多,有知识缺陷方面的,有精力透支方面的,激情和付出是有限的,老师的主动性未能发自内心地体现。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促进老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促动有着深远影响。我校的校本课程在不断的调整中日趋完善,在学校的领导下我们开设了“剪纸”“硬笔书法” “简笔画”“手抄报”等的校本课程,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仙桥街道西关小学

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第3篇

当前, 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迫切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之间的矛盾, 必须从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等方面出发, 摆脱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学科性课程模式, 构建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从而把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是值得探索、应用、推广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一、高职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原则

(一)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必须坚持职业能力本位。对职业能力的把握是, 完成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它不仅仅指技能与知识, 还包括态度与情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 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 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 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个体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高职教育课程开发, 不仅要重视针对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在一定职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职业态度和情感,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包括, 尊重学生的基本学习权益,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三)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互动, 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 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俄社会需求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及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四)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

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 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体系和结构体系。它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 其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为框架。打破沿袭学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的逻辑体系, 创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在课程开发时, 必须立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真正做到根据工作任务体系结构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 以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五)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匹配, 其要点是立足工作任务, 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 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以“职业活动”或“项目模块”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接轨”, 紧紧围绕行动化学习任务的完成。

(六)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

高职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 除了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 还必须考虑两个方面。其一, 在教学设施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环境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 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其二, 在课程教学实施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活动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 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流程

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确保课程开发目标的达成, 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开发程序。为此, 笔者总结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程序, 明确了每一开发环节的主体、过程和目标。具体有六个环节:

(一) 社会需求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所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的过程, 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其开发主体一般是行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 包括专业业务范围和人才规格。

(二) 职业活动 (工作任务) 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其开发主体是生产一线的专家和少量课程专家。这一环节以行业专家为主, 课程专家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引导作用。其开发成果是工作任务分析表。

(三) 课程结构开发

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 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其开发成果是课程体系。

(四) 课程内容开发

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 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 组织课程内容, 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为主。其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标准。

(五) 教材开发

这一环节是依据科目课程标准, 制订教材体例, 编写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的过程。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其主要开发成果是教材。

(六) 教学实施分析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和评价办法, 明确教学条件, 如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其主要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三、高职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

(一) 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

工作任务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采用DACUM方法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开展工作任务分析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第一, 要合理选择行业专家。工作任务分析的行业专家, 要选自于所在院校的就业面向区域、与专业业务范围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第二, 课程专家要正确引导。由于行业专家来自不同的企业, 其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 因此课程专家要鼓励他们把各种意见表达出来, 然后整合不同的意见, 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第三, 要对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模块进行逐级划分。工作任务模块一般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模块等。工作任务模块仅仅是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描述。一级、二级模块一般按工作内容分类, 三级模块一般按工作流程划分和编排。

(二)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

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是用好工作任务分析表, 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一是边界划分原则: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划分课程门类;二是课程编排原则: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设置课程顺序;三是学时分配原则:以工作任务的频度和难度为依据分配课程学时。

在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步, 剔除那些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和特别训练的模块。第二步, 对于知识容量恰当、能独立设置课程的一级模块, 直接转换成某一门课程。第三步, 对于知识容量过大的一级模块进行分解, 形成几门课程。分解时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行性是指, 课程不宜太大, 并尽可能考虑教师的教学习惯。相关性是指, 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将工作任务模块分解成几门课程。第四步, 对于知识容量较小的模块进行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合并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同级性原则。相关性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合并工作任务模块。同级性是指, 处于同一等级的任务模块才能合并。第五步, 以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主要依据, 并兼顾教学规律, 对上述课程进行排序, 从而形成课程体系。

四、亟需澄清的理论性问题

(一) 课程开发中的“任务”

课程开发中的任务应当满足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 (或商业) 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规划、思考、反馈和分析等。

职业教育中优秀的课程, 其学习任务还应当能够反映该职业 (工种) 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谓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描述的是一项具体的专门工作, 它是由该职业中可以传授的相互联系的综合能力所决定的, 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 同时具有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按照这一定义, 典型工作任务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环节 (如使用万用表) , 它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等步骤。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设计完善的任务还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能呈现出该职业典型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二是在整个企业的工作 (或经营) 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二) 工作过程

1. 工作过程的结构。

在各个职业领域中, 完整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相当, 一般可以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四个阶段。

2. 工作过程的要素。

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 因此仅仅传授基本的、事实性的和原则性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全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与真实的工作联系起来。工作过程有四个基本组成元素, 即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每个工作过程, 都是这四个元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

3. 工作过程知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第4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着眼素质教育需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旨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2008年开始,T小学的若干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之后,各持一技之长的音、体、美教师又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了艺体特长类课程,包括形体课、音乐二合唱、足球课、国画等,并开设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对于T小学的学生而言,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创新性教育活动去寻找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该小学的优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并且每个月定期举办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会议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评价方式以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一些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寒暑假阅读并作好记录,以补充和更新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与教师是最能展现一所学校风采的主体。T小学能够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把教师的特长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方式

立足学生兴趣、教师特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取课程内容并灵活授课。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把学生兴趣与师生特长相结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重组或新编,变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例如,该小学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开了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教师们还为诵读课编订了专门的教材——《黎明之声——快乐晨诵之旅》。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精心选取的,虽然诵读课教材的名称一样,但内容上每个年级各不相同。

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和时间上。比如,特色作文课教学方式是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学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用心去感受,让孩子们先爱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记录生活。一年级学生作文课堂是口述的,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的写作,三到六年级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记录;写作内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艺体类校本课程如音乐二课堂合唱、足球、儿童吹塑纸版画等课程是通过社团活动實现的,如,学生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成立“浓情夏日小巧手社团”、“橡皮泥雕塑小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对于那些在某方面较为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有拔高训练的作用。

另外,T小学还定期举办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内或校外亲子活动,如校内的父子足球赛、校外的写作夏令营及足球比赛等。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价值,师生双方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T小学积极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制定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课”,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艺体类校本课程中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反应能力、合作与探究精神、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评价以“师生互评为主,自评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足球课上,教师对学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节课或每两节课教一项技能,每个月测一次,当场评价,待本学期的课程完结后综合打分。学校重视学生评价的价值,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况、受欢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进方向。此外,学生对照校本课程实施前后自身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几个方面;教师通过及时记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针对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分析、总结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笔者总结了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校——明确、独特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教师员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在核心问题上,必须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T小学的教师在“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目的,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探索出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T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一直把学生的全面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开发出独具自己学校风格的课程。

2. 教师——自觉的学习、反思意识与科研精神。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实施后的反响、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持续改进,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团结合作进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T小学的教师每个寒暑假都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些书目并写读后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他们选读一些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补充、更新自己内在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素养,这些工作都会为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活力。

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师们每个月开展多次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每两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课例研讨会、沙龙论坛、校本课程专题讲座以及教师们的课后反思等。据笔者了解,T小学的教师近几年开展关于“特色作文课”研讨会高达上百次,3~6年级中有12名教师写下了近7万字的教学感言。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逐渐成为可以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和自己在实践中的学习、反思,才能去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予以完善。

3. 家长——积极的配合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笔者从该校了解到,该校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会从人力、财力、物力不同方面参与到校本课程中来。有的家长为学校的诵读课提供了很多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外活动,如带着孩子到外地参加写作夏令营、一起与孩子参加足球比赛等。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即便孩子没有在比赛中得奖,但这些丰富的经历比得奖更有意义。对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也会增加他愉快体验,使他对某门校本课程更感兴趣。

英语校本课程总结 第5篇

刘丽

英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构建英语化校园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每周安排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力争通过英语校本课程,提高外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从日常用语开始,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各学科教学,拓展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教学适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

一是它不仅增强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性、自觉性和责任感与创新性,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只管按照国家课程规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依赖性,缺少主动探索、发挥潜能的作用和空间。

二是感到它对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是有重要作用。

三是我们感到它对学校生存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校结合校情,根据校本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多元化校本课程,创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学要解决,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一定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让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永远燃烧。

对于种种类型的同学应该从心理入手,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锻炼学生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及背景。能在听题材熟悉的语言材料时,克服生词的障碍,理解语篇大意。

2、在交际中了解英语,营造英语氛围。3、要求学生在每周三的校本活动课上大胆开口交际。

4、照顾不愿开口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5、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亦非一日之功。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好英语,教师也应注重自己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提高。另外,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第6篇

这个学期我担任二四班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结合本校特色,我们二年级的校本课程以《生命成长》为教本,重点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一个学期以来,通过教育教学,孩子们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相长中,我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生命 成长》课是一门新学科,它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既有教育的一般性质和特点,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教材篇幅短,文字叙述少,课时量也未几,但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诸多学科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有较严密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了上好这门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查找资料,研究教法,为上课做好充分的预备。

1、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现行《生命 成长》教材是以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为依据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全套书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又力求用简明的文字,生动形象的画面,突出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以教材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实适当内容。

2、在讲授健康教育知识时,我运用图片、游戏等乐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前做知识的预备和教具学具的预备。

3、根据本地区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差异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我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懂得与环境和谐相处,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因材施教

1、现身说法联系实际

在生命成长教育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采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讲授《不说谎话》时,让学生自查“你说过谎话”吗?“说谎话会有什么结果?”。

2、穿插游戏寓教于乐

在导进新课时我总是采用猜谜语、听故事、看录象等形式一激发爱好;在讲重难点时采用分组讨论、猜一猜等形式来化解难点;在巩固训练时采用读童谣、找朋友等形式加深印象,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巩固。如:教学《四季变化》这一课,首先放录像,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喜欢的理由是什么?以这种形式引出课题,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很好。

3、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把握文化知识少,理解能力较弱,偏重于形象思维,他们爱听故事,看图画,好模仿,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具,采取教童谣、歌曲、做游戏、讲故事、实物操纵等方式进行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第7篇

高一历史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通过校本教研建设精品校本课程 第8篇

一、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的初衷

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是遇到的一大困难,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学校可以外请专业人士开设课程,也可以引进比较完善的精品课程,但应当尽快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列入计划并加以重视,这是提升学校课程质量的必由之路。因为学校的课程大部分还需要本校教师来建设,不能过多依赖“外援”,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教育和教学技能等方面也具有专业优势。即使是引进的课程,也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加以校本化实施,唯此才能实现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

校本教研是教师基于学校发展的需求,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行动研究,它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十分有价值。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参与的教师在“做中学”,既能提高工作质量,又能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提升对教师也是效果较好且负担小的专业发展方式。由于相当多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既没有理论也缺乏经验,在教研的过程中应邀请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人员参与,保证课程的规范,提升课程的品质。而参与校本教研并拥有了课程开发经验的教师,日后又可以教研的形式带动其他教师开发课程。

二、建设课程的校本教研的目标

1.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规范化

随意性强、开发过程不规范是目前校本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建设校本课程,需要对课程的规范性和质量进行管理,不是任何教师开发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规范化,有助于保障课程的质量。教师不能规范地开发课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身缺乏课程方面的专业能力。通过邀请课程开发专业人员参与的校本教研,应让参与教研的教师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规范地开发校本课程。

2. 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

开设校本课程,是要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交流、碰撞、研讨和反思有利于开阔思路,通过集体的智慧,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分析课程的育人价值和目标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 追求文本层面的课程和课堂实施层面的课程的统一

文本层面的课程是指写在校本课程纲要中的课程,看起来比较理想、美好。落实到课堂中实施的课程,要想和课程纲要的描述一致,还需要解决很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校本教研,研讨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个实际问题,使课堂实施层面的课程和文本层面的课程统一,才能使校本课程真正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价值。

4.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通过校本教研开发校本课程,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要渗透基本的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并使教师能从基本理论的层面反思课程开发实践的过程和问题。

三、通过校本教研建设精品校本课程的案例

下面以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的系列校本教研为案例,介绍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该校高中有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的传统,学校希望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开发成校本课程,提高育人效果。在初步研讨过程中,校领导提出在国家走向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提高未来公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非常重要,并商定以海洋馆为切入点,由该校副校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生物教师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的教研员合作,通过多次集体研讨,开发校本课程“海洋与生命”。所开展的系列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和研讨形式如表1所示。

校本教研的内容聚焦于课程开发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研讨形式从初期教研员指导较多,到之后教师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强。由于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经验,在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时,教研员提供明确的指导。例如:在刚开始,教研员就向教师介绍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和程序;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前,教研员先提供规范的样例;进行教学设计时,教研员和教师先就第一篇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研讨“怎样围绕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纲要设计教学”,并引导教师完善教学设计。经过这样的过程,教师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时就能少走弯路、提高质量。

在遇到涉及价值的问题或教师有能力自己逐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时,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教研员参与研讨、引导教师反思和提升。例如,在分析课程的育人价值和目标时,由教师先提出初步的想法,教研员再引导教师反思,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思考,引导教师提升课程目标的育人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有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的权利;另一方面只有实施课程的教师在内心认同课程的育人目标,才会努力通过教学实践实现课程价值。又如,在课程实施和调整的过程中,先由任课教师总结和反思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和其他教师、教研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课程本身进行调整完善。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研讨,所开发的“海洋与生命”课程不仅规范,育人价值也不断在教研中提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教研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使课程更具可行性、更完善。例如,在设计课程时,预想在后期组织学生到海洋馆做义工,宣传海洋生态保护。实际在沟通时,海洋馆目前不接纳高中生做义工。通过研讨,提出一个既不与海洋馆规定冲突又能实现方案的变通办法:在本校其他学生参观海洋馆时,让选修海洋与生命课程的学生给同学做讲解员。该方案实施后反响较好,不仅选修课程的同学在活动中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还使更多的同学接受了保护海洋生态的观念。

“海洋与生命”课程开发并实施一轮后,北京农大附中又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海洋系列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海洋素养。生物、化学、地理、历史的教师和教研员在一起研讨系列校本课程的建设,探讨结合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如何协同提升学生的海洋素养,如何围绕着海洋的主题设计跨学科、综合性的学生活动。同时,四个学科的教师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生物教师侧重于研究在海洋与生命课程中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化学教师侧重研究在海洋化学课程中STEM教育的渗透;由于国家地理课程选修模块中有海洋地理,地理教师侧重研究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历史教师侧重于研究在海洋历史课程中渗透中国梦教育。如此分工合作、共同研讨海洋系列课程的建设,既能够使教师跳出学科界限,从整体育人的高度出发设计课程,又有助于拓宽思维,更全面地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多样化的需求,而反思中学教育,很多学校仍存在主要关注应付考试的课程、“千校一面”的现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培育未来公民的多样化要求。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特色,考虑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优质的校本课程,是转变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建设校本课程仍在克服困难中前行。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在将校本课程精品化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经过实践检验是一条建设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本教研,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浅谈网络校本课程建设 第9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2-0033-02

一、网络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学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其英语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天宁区各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套成熟且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好多学校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网络为依托,校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采用多媒体方式,通过网络收集、整理教育资源和校本课程建设中形成的特色文本、图片、影视等资料,编辑数字化校本教材。比如博爱小学的陶艺课程,以书本教材、电子教材为主。与多媒体方式不同,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课程建设者会把课程资源上传到课程专题网或学校网站的资源库里,学生可以随时访问,浏览信息。

二是采用网站方式,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更会在网站上开设互动性内容。例如中山路小学的书法校本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其他活动都是在网络上进行:开设名家欣赏栏目,把名家名作扫描发布到书法专题网站,让学生欣赏和点评:开设书法技巧栏目,让学生根据教学视频学习书法技巧:开设佳作欣赏栏目,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书法作品上传到网站上,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点评。

三是采用网络平台方式,学校充分调动家长、学生及其他社会资源,依托某一网络平台,共同建设校本课程。例如常州市北郊小学的书香校园(阅读校本课程http://beiiiao.net.cn/webschool/Book/),不但有教师的推荐阅读,更有学生推荐的书籍,并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学习的阅读兴趣,同时平台上设有含英咀华、读书札记、佳作赏析、书香班级、悦读会等栏目,班级、家庭、家长、学生、教师均在这一平台中进行活动与交流。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起了重要作用。

网络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巨大空间,在这种空间下,将创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与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将能全面提升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质量:一方面,丰富学生课余学习生活,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二、当前网络校本课程(平台)的问题

虽然网上的素材非常丰富,但是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还不够高,对网上的内容学生还缺乏辨别的能力,因此难以作出正确的辨析,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很低。各校的网络校本课程建设虽然都已经起步但是在理念、技术以及管理方面还极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交流与反馈的缺失:有很多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网站重形式而轻内容,有些还处于静态设计的阶段,缺少师生互动交流的模块。

二是资源缺少组织:打开网站,学生面对海量资源,但教师对资源的选择、组织、呈现等缺少系统思考,总想把自认为有用的资源交给学生,但学生面对资源却无从人手。导致资源应用效率低下。

三是原创性不够:各学校校本专题网站的资源中,转载的资源远远多于原创内容,而生成性资源则应用很少。其实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动态更新生成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四是优秀校本课程网站流失较为严重:我区有许多优秀的校本课程网站,如虹景的花文化主题、博爱的陶艺文化、兰陵的乒乓球项目、北环的动漫制作等等。许多优秀的网络校本课程在实施过后被束之高阁,导致这些优秀校本课程的使用效能大大降低。

以上四点现象的存在,有理念形成上的因素,更有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我们认为,在区域层面上建立网络校本课程的平台,不仅可以解决各个学校在构建各自网络校本课程平台上的技术瓶颈,而且可以推进网络校本课程的合理化规划和协同共建,避免重复开发和区域内优质校本课程资源流失,以促进优质网络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和应用,对推动基础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三、基于社区模式的网络校本课程平台构建

基于社区模式的网络校本课程平台应该是一种基于学习的网络互动中心。它最基础的特征是知识性、互动性、成长性。而技术层面,许多开源网站可以实现这个功能,如phpwind高速社区程序,它以会员为根本,深入挖掘、聚合站点数据并可自由组合成多种模式进行展示,比如论坛模式、门户模式、文章模式、个人空间、群组模式等,非常有利于网络校本课程专题网站学习和交流:同步或异步编辑文档的支持以及交流的支持等几个方面。phpwind高速社区程序的群组模式,便于建立以某校本课程主题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包括群组活动、成员邀请、群组等级、群组话题、群组论坛视图,并有群组聚合页。Pw8的cms系统,侧重于资讯的发布,在门户频道展现为内容聚合,便于各个学校主题在此建立独立的网络校本课程。而以会员为中心产生的内容是站点赖以生存的食粮。PW8重新规划圈子模式,将会员信息底层化,和新鲜事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与会员息息相关的内容将汇集到新的个人中心,引导会员进行阅读和点击。技术支撑使知识性和成长性成为可能,师生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的特征,规划自己的课程模型,根据内容、学习、互动、评价等要求建设符合自己课程的网站。

四、展望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提高,拓宽了网络校本课程建设的途径。然而,学校主体在构建各自的网络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仍存在理念、管理及技术上的一些困惑。在此背景下,建立基于平台的校本课程在线学习,基于平台的主题研究方法、反馈机制等网络校本课程建设模式,对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反思能力,有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间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具有现实意义。除了以上几种途径外,整合网络平台内的“个人空间”不但能呈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足迹和分享感受,这些资源也能直接推送相应的校本课程主题:应用系统内的“群组”功能可以让主题性更突出,针对某课程、某主题进行发表评论,共享知识、分享经验,形成学习氛围、鼓励对话,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方向。

上一篇:美丽的厦门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娄底市城市化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