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2024-08-17

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精选8篇)

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第1篇

《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敔山湾医院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设置,主要承担开发区、敔山湾新城和云亭街道等地区的医疗救治,逐步建成全市医疗、康复培训和科研基地。根据规划要求,我们计划未来的敔山湾医院,将依托上海仁济医院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和上海仁济医疗集团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力争在短时间内把敔山湾医院建成医疗中心、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

医疗中心建设:

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第2篇

区域卫生规划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市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必然要求。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达到改善卫生条件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区域卫生规划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完善的措施、有力的保障、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是保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使卫生事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的各项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要把卫生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保证卫生事业同社会协调发展。卫生部门要加大领导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和细致的实施方案,完善管理体制。政府其他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协调、配合卫生部门确保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建立有效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才培训制度,定期对医疗技术、医疗管理及公共卫生人才进行培训。

建立有效的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制度,包括技术帮扶、管理帮扶、设备帮扶等,从而促进基层医院的发展及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制定卫生法规制度,完善卫生机构监督管理机制。

要在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卫生法律法规的同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医疗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率,注重执法效果,完善社会监督和公示制度,对违法违规的医疗卫生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尤其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对医疗质量、卫生标准等进行社会公示和社会监督。加强医药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

(三)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卫生队伍,建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实施培养高层

次卫生管理人才、医疗人才的计划,加强重点学科和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引进优秀人才、领军人才。建立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重点开展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健全乡镇农村和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以促进农村医生执业规范化,提高医疗水平。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合作与交流。依托各级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统一的人才服务平台。加强审核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编制。合理分配城乡卫技人员,城区优秀人才带动农村共同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中医、社区医生队伍建设。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贴,鼓励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下基层。

(四)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加大卫生投入,鼓励卫生经济成份多元化。

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第3篇

1 发展的历程

回顾江阴市卫生改革发展的历程,每一次大跨越、大变革都是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群众的健康需求所取得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准确把握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医疗卫生单位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通过改革国家补助经费使用办法,由卫生行政部门集中使用,分期分批给乡镇卫生院兴建医疗用房,增添大、中型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加快了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市、镇分级管理,以镇为主”的新体制,调动了乡镇办医的积极性;通过大力兴办农村合作医疗,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准确把握工业化中期群众健康环境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卫生创建工作的全民参与。这一时期,通过大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管理水平、环境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有了质的提高。

第三个阶段:新世纪以来的最近几年,准确把握幸福江阴建设、确保人人健康的新要求,实现了卫生事业的全面飞跃。这一时期,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江阴模式”的确立[1]、农村环境卫生的“两个全面”(即全面取缔露天粪缸、全面实行垃圾集中投运)、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覆盖、农民免费健康体检的实施、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公共卫生的项目化管理、家庭责任医生的推行、卫生资源的不断优化等,江阴卫生事业步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2 成就

三十年前,江阴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还很低。1978年全市平均期望寿命67.3岁;共有卫生机构184个,病床2 052张,每万人拥有病床21张;卫技人员1 916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卫技人员7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8人;业务用房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且大多为平房;医疗设备大多比较简陋、落后;计划免疫开始推行,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370.78/10万;公共卫生服务和监督工作刚刚起步,水平较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阴卫生事业与江阴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目前已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卫生监督执法等五大体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等两大机制;实现了二个100%,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为建设幸福江阴、确保人人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200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15个,是1978年的2.26倍;有卫技人员5 911人,是1978年的3.09倍;编制床位3 286张,是1978年的1.6倍,实际开放床位4 703张;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和医生数分别为39张和26人,分别是1978年的1.86倍和3.25倍。卫生系统有下属事业单位42个,其中,直属单位15个,乡镇卫生院27个;有医疗机构31个,编制床位3 196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92所,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门急诊407.24万人次,收治住院20.37万人次。在乡镇建立了12个卫生监督执法分支机构。设立个体诊所100个,专科门诊部10个、民营医院4个。形成了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分所)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2.2 卫生服务技术日新月异

到2007年,全市共建成市级重点临床专科、专病10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专病2个,2个专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成为东南大学、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被评为首批“全国百佳医院”和“全省基本现代化医院”,市中医院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在全省同级同类医院居于领先地位。许多国际、国内先进的医疗新技术被我市大量成功引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不断发生质的飞跃。近年来,市级医院更新添置了64排和16排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直线加速器、DR、CR、电子内窥镜等大型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普遍新增了彩色B超、纤维胃镜等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的高效、准确提供了有力保证。市疾控中心取得了国家认可实验室资质,实验室的261项检测技术能力符合国际标准,出具的检测报告可被欧盟、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2.3 卫生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到2007年,全市卫生系统业务用房面积达26.2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0倍多。市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市中医院新病房大楼、门诊楼,市远望医院新病房大楼相继建成投用;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完成了移地新建或原地改造。新建或改建后的基础设施设计理念先进、装饰新颖、设施一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集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于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全市的就医环境。2005年建成公共卫生大楼,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

2.4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

自2006年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在内涵建设的提升、功能的发挥、群众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到2007年,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达663 739人次,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制定出台了《江阴市社区责任医生管理办法(试行)》,全面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完善、规范社区医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的主动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全市636名社区责任医生通过社区保健合同签约、履约的形式,为315 000户居民提供慢病管理、家庭建档、社区巡诊、电话咨询、健康教育、产后访视、康复指导、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上门对口服务,签约率、履约率达87.5%;建立60岁以上老人档案189 751份、建档管理率达94.88%;建立持证残疾人档案12 786份,建档管理率达89%(不含老城区);提供出诊服务9 858人次,同时选择性开展惠民门诊服务,对贫困人群实行医疗费用减免等优惠措施;积极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作。

2.5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通过全面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按照“政府购买服务、钱跟事走”的原则,以项目经费的考核发放为抓手,有效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农村食品卫生和饮用水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的落实。目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36岁,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救治体系和机制,提升了应急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全国性重大疫情,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无偿献血等项公共卫生工作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2.6 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政府组织推动、合管办专业化运作、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江阴市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且很好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几年来,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中国保监会、江苏省政府等各级领导多次前来调研考察,《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也十分关注,被誉为“江阴模式”,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发文向全省推广。到2008年,人均基金标准由最初的15元提高到280元,其中政府补助从人均补助5元提高到人均补助180元,年财政投入从500万元提高到1.36亿元,7年来财政累计投入3.8亿元;参合率由86.5%提高到100%,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覆盖;新农合基金从2 100余万元增长到2.1亿元;补偿比例从14%提高到41%;次均补偿费用从538元提高到1 807元。2006年以来,每2年为参合群众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为336 540户家庭建立完善了家庭健康档案。

2.7 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上世纪90年代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以来,江阴市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卫生基础设施全面到位、城市秩序日趋规范、管理机制健全有效、城市面貌长治久洁。1990、1992年连续二次荣登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榜首,1994年建成全国首批国家卫生城市,并在历次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中成绩名列前茅。在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到广大的农村,2004年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的“两个全面”。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加大卫生镇村创建和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全市累计建成国家卫生镇5个,省卫生村171个,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3%。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广大市民树立“文明、和谐、健康、清洁”新形象,让广大群众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提高健康素养和卫生防病能力。先后荣获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市、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区)、全省农村改厕先进市等称号。

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为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3 经验

江阴卫生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卫生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

3.1 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发展理念从小卫生向大卫生的转变、从办卫生向管办并重的转变、从重医疗向重公共卫生的转变、从重城市向重农村的转变、从等病人到医院求医的被动服务模式到上门入户开展社区卫生主动服务模式的转变,每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过程均推动着卫生改革与发展重大措施的推进,从而把健康更好地送进千家万户,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卫生特点、江阴特色的卫生现代化发展道路。

3.2 坚持审时度势、改革创新

思想解放了,关键还要看能否紧紧抓住每一次重要发展机遇,敢于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卫生事业的大跨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国家补助经费集中使用,到80年代中期推行的乡镇卫生院分级管理新体制,80年代末期开始的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镇村创建活动,2001年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农村环境卫生实现“两个全面”,2005年开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2006年开始的2年一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2007年推行的公共卫生项目化管理,再到今年社区责任医生制度的全面落实,每一项改革创新举措均将卫生事业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3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

卫生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2],只有将群众健康所需作为卫生发展之重,找准卫生改革发展的切入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卫生改革发展的重点就是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需求;在工业化进程的初、中期,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为群众创造卫生、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当今建设幸福江阴的关键阶段,卫生事业的发展就是要与我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面释放的健康需求。

当前,摆在江阴卫生工作者面前的卫生改革发展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将始终按照党和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3],推动江阴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幸福江阴建设、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章在阐述江阴市卫生改革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江阴市卫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绩,并总结了取得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卫生事业改革,江阴

参考文献

[1]霍振国,张晓,刘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12):25-26.

[2]胡善联.中国卫生改革的形式:问题和挑战[J].卫生经济研究,2004,(12):15-18.

发展民本经济 建设幸福江阴 第4篇

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在占全国0.01%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0.5%的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0.35%的财政收入(245亿元)、1%的上市公司(22家)、2%的中国500强企业(10家)和2.4%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最具魅力的县级市,30年来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支撑变为现代产业支撑。1978年。江阴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4.33亿元,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6:55:19。2008年底,全市GDP达到1530亿元,连续翻了8番多,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6.2%,三次产业占比演进为1.5:62:36.5,全市已基本形成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企业结构由中小企业为主导变为规模企业、上市公司为主导。1978年。江阴仅有1家大中型企业。2008年,已拥有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156家,其中超百亿元已有10家。从1997年诞生第一家上市公司起,用不到10年时间在中国和国际资本市场形成令人瞩目的“江阴板块”。目前,全市有上市企业22家,其中境外7家,募集资金累计达180亿元。

——所有制结构由集体经济为主体变为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向经济“三足鼎立”。改革开放之初,江阴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较大比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已是“四分天下有其三”。1986年,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其后20年全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26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90年代中期,实施乡镇企业改制后,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私营企业数由1997年的1680家攀升到2008年的7835家,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也由1997年的不足1%激增到2008年的58.6%,撑起了江阴经济的半壁江山。2007年,全市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占比已演化为24.2:53:16.3。

——城乡结构由二元分割变为一体化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并进,传统的城乡分割状况已被打破。30年间,城市化水平从10.5%上升到61.5%,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占全体劳动者的比重从64%提高到90%。全市城乡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先后实现“无缝对接”,公交覆盖率在行政村已达100%。在自然村亦已达65%以上。城乡社会事业得到共同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城乡职工、居民和外来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均为100%。

——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由单一变为多元。30年改革开放。普惠120万江用人民。1978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仅有341元和199元,到2008年已增加到24214元和11975元,分别增加了70倍和59倍。城镇居民原有的单一工资性收入已转变为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转移性收入为辅、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的多元收入结构。197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60%来自农业,到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已达78.8%,人均财产性收入已有556元。

30年改革开放,江阴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县域发展,不失时机地把经济社会发展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一、从做大乡镇企业到做强江阴板块,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江阴的乡镇工业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起步于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提高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江阴坚持把本土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骨干。在结构调整中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在对外开放中培植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沿江开发中拓展本土企业发展新空间,走出了具有江阴特色的工业强市之路。

白手起家,在调整中培育企业巨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江阴农民积蓄多年的办企业的能量充分释放,社队工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在10多年时间里,乡镇企业由初创积累到异军突起,把江阴带入了全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进入90年代,为顺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江阴提出“调优、调新、调高、调强”的结构调整新思路:调优产品结构,培育更多名牌产品;调新装备工艺,加快产品更新换代;调高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调强企业实力,形成规模企业集团。90年代中后期,江阴又审时度势,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引导本土大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正是90年代持续推进的结构调整,在江阴调出了一批行业冠军和规模企业,传统产业得到了脱胎换骨式改造,特色冶金、高档纺织、精密机械、造纸及彩印包装、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呈规模化发展趋势,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成为亮点。目前,全市40多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分类改制,在改革中打造江阴板块。90年代初,为解决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深层矛盾,江阴开始迈出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产权制度的步子。江阴的企业改制没有“刮风”,而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不搞“一卖了之”,而是分类指导、抓大放小。企业改制促进了生产要素进一步向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聚,改变了早期乡镇企业小而散、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了本土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和实力。到1997年,全市已形成155家企业集团,其中国家级企业集团46家,省级企业集团84家,涌现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创利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巨头。江阴的规模企业催生了“江阴板块”。1997年2月28日,兴澄股份(现名模塑科技)作为江阴第一只上市股票在深圳证交所成功上市。10年后的今天,江阴已有华西村、江苏阳光、凯诺科技、三房巷、法尔胜、双良股份等22家公司,通过兼并重组、自主上市、高科技通道、境外发行等形式实现上市,形成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江阴板块”。其中,18家由本土乡镇企业改造而来,显现出民本经济的强大生机和发展活力。

吸聚外资,在借鉴中强化自主创新。江阴与苏南沿江城市一样,紧紧抓住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大力兴办“三资”企业,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实现经济南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跃升。跨入新世纪,顺应国际资本和产业大举转移“长三角”的趋势,江阴又抢抓沿江开发机遇,实现由传统加工业到现代制造业的跃升。在沿江,规划国际制造业产业带,杜邦、新日铁、丸

红、联合钢铁、贝卡尔特等世界“500强”企业在经济开发区落地生根;突破行政区划束缚,与长江北岸的靖江联手,在全省率先迈出跨江联动的步伐,计划用10年时间,在60平方公里的江阴—靖江园区再造一个靖江;创新管理体制,整合西部“四镇两办”188平方公里地域,统一规划、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临江制造业,打造港城一体的临港新城。借助外资在沿江集聚的优势,江阴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着力增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全国县级市中首家出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探索“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家化和国际化”的创新模式。目前,全市已有80多家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江阴标准”,每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000件。2006年,成立省内首家县级政产学研战略联盟,由国内30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江阴58家重点骨干企业及高新技术创业园参加,33个项目组成的“自选超市”全面开放,10个IT设计、生物化学、环保节能等领域的项目实现产学研对接。江阴还把提升企业家素质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百名企业家创新培训计划”,分赴欧美发达国家培训,大大拓宽了企业家的视野。

二、从以工哺农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江阴大部分企业植根农村,与“三农”有着天然联系和深厚感情,在工业发展之初就注意以工支农。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江阴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愈益凸显。

放大华西典型效应,促进农村共同繁荣。华西村是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辉旗帜。江阴始终高扬这面旗帜,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将华西创造的新鲜经验推向全市。一是全面开展村企结对挂钩活动。针对经济薄弱村造血机能不足的状况,江阴组织本地骨干企业与155个行政村结对挂钩。各结对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管理等优势,挖掘利用结对村的土地、劳力等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采取项目对接、产品延伸、订单采购、助建标准厂房、投资兴办企业等帮带形式提高村级收入:优先吸纳结对村的劳动力进本企业就业:帮助结对村开展村庄整理。参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二是推广华西村一分五统的创新经验,推进强村与弱村联合。90个经济强村兼并了150个经济一般村或薄弱村,原526个村缩减到250个。三是选拔当地优秀企业家担任村级领导,用企业发展的经验推进农村发展。四是完善领导干部群众联系点制度,落实干群结对挂钩9197户。鼓励企业家、私营个体业主、种养专业户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结成“帮扶链”、“致富链”,先富带后富、不富不脱链。目前,全市村级收入平均达800万元,近84%的村在100万元以上。

丰富以工哺农形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后,江阴积极探索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一方面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注意顺势而为,积极组织牵线;一方面运用市场无形之手,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开发,推动全市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江阴坚持在工业开发中推进农村建设,在工业发展中推进富裕农民,近些年来创出了“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促农、以工富农、以工带农、以工扶农、以工补农”等多种以工哺农的模式。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市投入农业的“三资”累计达31.82亿元,已建或在建的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企业超过60家,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2.6万人。

探索以城带乡路径,加快农村“三集中”进程。江阴在城乡发展中重视发挥县城的带动作用。合理拉大城市框架,不断完善县城功能,增强县城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积极探索城乡产业统一布局、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引导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同时,加快推进“三集中”进程。完善载体建设,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把各镇工业集中区打造成工业投入的主阵地、外来资本的集聚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乡镇工业集中区产值已占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的77%。完善城镇功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30年来,伴随工业化进程,全市已有26.64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完善村庄规划。建设农民公寓,促进居住向社区集中。先后将120个自然村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成无锡市级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0个,农民集中居住人口达68万,集中居住率达71%。

三、从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协调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江阴较早实现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全面发展的转变。在全省“两个率先”目标的指引下,江阴已于2005年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实施富民工程,多措并举促进持续增收。江阴在发展集体经济之初,就把培植企业与致富百姓较好结合起来。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后,江阴更加自觉地把富民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广开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构建富民长效机制。一是想方设法鼓励创业。出台鼓励创业优惠政策,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富民担保公司。仅2008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达近1.2万家。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实施“5年5万”劳动力培训、“4045”再就业援助、“121”阳光扶助等一系列工程。促进城乡重点困难人员就业。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4%,农村调查失业率为3.20%。三是多管齐下增加收入。鼓励百姓进行多种财产投资,通过股份收益、房屋租赁、各类补贴等方式,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积极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全市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已有96家,可分配收益2亿元;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已有87家,户均收益2355元;“四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136家,实现盈余1.6亿元。

加大惠民力度,促进社会保障全覆盖。江阴的领导者把发展经济比作做“蛋糕”。他们认为:做大做好“蛋糕”体现的只是发展的能力,而分好“蛋糕”体现的才是发展的目的。基于这一考虑,近些年来江阴注重从提高社保惠民人手,在分好“蛋糕”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以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形成覆盖城乡、“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新体系。江阴把城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全部纳入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0万新市民也将全部入网;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把无保障性收入的老年农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全部纳入“农保”,全市参加“农保”的农民已超过22万;为一揽子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早在2004年就出台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全市28.85万被征地农民已全部享受“历

保”;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创立“政府组织推动、专业保险机构运作、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的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模式,覆盖率达100%。为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江阴逐年增加财政惠民支出,2008年,全市财政惠民支出已达11亿元,占可用财力的15%以上。江阴还重视“第三次分配”,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企业冠名慈善基金已超过10亿元,创全国县(市)之最。

建设文化名城。不断增强城市对县域的带动力。改革开放使江阴从农业县变成了工业市。但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受制于狭小空间,没有跳出县城的框框。进入新世纪以后,江阴抓住开发区功能调整的机遇,大手笔整合城市空间结构,奠定了一体(主城区)两翼(东部经济开发区暨科技新城,西部临港开发区暨临港新城)的新框架、大格局。现在,包括新老城区在内的建成区面积,已经扩展到51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10倍,城市常住人口已接近50万,正在进入大城市的行列。江阴人深知,对一个国家或区域来说,经济竞争力主要看科技,社会影响力主要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江阴注重挖掘吴文化的深厚底蕴,着力提升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形象。名人故居得到修缮,传统文化街区得到恢复,城市脉络得到梳理,古城神韵得以再现。在新一轮城乡建设中,江阴坚持规划的全覆盖,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由规模扩张向优化布局、功能提升转变。如今的江阴,城市对县域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已成为一座具有迷人风采的现代化滨江港城。

加强生态修复,营造优美人居环境。能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对执政者的一个严峻考验。以纺织、印染、化工、冶金等起步走上农村工业化之路的江阴人,对环境污染有着切肤之痛:环境污染是企业和政府的高额欠账。对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污办法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建设全面小康必须把环保优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近年来,江阴加大治污力度,严格一把手负责制,铁腕治污、科学治污、全民治污;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招商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坚决关停“老板发财、百姓遭殃、政府买单”的污染企业,对371家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关停297个违规建设及超标排放的企业和项目;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38个万吨级综合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1112公里,削减排污口292个,大幅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各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并正常运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废渣、废气、废水中获得资源;推进城乡绿化和河道净化。功夫不负有心人,江阴坚决有力的治污与环保举措,使其荣膺首批“国家生态市”称号。

四、从注重发展实绩到注重百姓感受,精心打造“幸福江阴”

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争先争什么?全面达小康后干什么?江阴市委、市政府引导全市各级干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理性思考,形成高度共识:必须坚持用百姓感受衡量发展成效,以“幸福江阴”作为江阴迈向“第二个率先”的目标追求。

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创建“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建设“幸福江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突出民主民生。创造幸福生活,努力建设一个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普遍认可、老百姓感到幸福的基本现代化。为推进“幸福江阴”建设,江阴的领导者问计于民,开展“幸福指标大家选”活动,在广开言路、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形成“‘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客观评价体系和主观评价体系两部分,考核权重分别占60%和40%。客观评价体系由就业、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科教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五大类23项37个民生指标构成。主观评价体系包括工作、收人、环境、心情、身体状况5个方面33个满意度指标。“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注重客观指标的同时,创造性地把群众的主观感受作为考核指标,体现了百姓认可的价值尺度。在2008年12月份对全市2000名市民的抽样调查中。有96.8%的人为自己是一个江阴人感到自豪和幸福,对自我“幸福感”的打分平均达到86.95分。

以“五民五好”为目标,加快“幸福江阴”建设。“幸福江阴”幸福在哪里?江阴人将其概括为“五民五好”: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两年多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江阴坚持把政府的执政要求、社会的发展追求与百姓的生活诉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衣食住行、安居乐业、身心健康”等民生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改善民生,江阴开全省之先河,在各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专职管理员,织密了城乡就业服务网络。给岗位,让能就业者充分就业;给政策,促想创业者自主创业;给保障,帮难就业者实现就业。为增进民富,扶持群众创业置业,让更多群众有股份、有物业,逐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为实现民享,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近两年,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3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背街小巷50多万平方米。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为保障民安,加大技防投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治安,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8.3%。为促进民强,全力推进全民教育、医疗卫生、体育锻炼设施等社会事业服务体系的城乡全覆盖,全市高中升学率超过95%,高考录取率达86.5%。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03岁。

以改善民生为准则,倒逼区域科学发展。“五民五好”集中到一点。就是改善民生。江阴在发展中把“五民五好”作为执政为民的目标导向,注重将一切发展行为逼入科学发展轨道。以逐年增加的民生投入倒逼结构的持续优化。改善民生需要大量投入,这就倒逼着加快发展,而且是在好的基础上的快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税源结构、优化人口结构。以日益增长的民富愿望倒逼经济的协调发展。要让人人都有好工作、好收入,就必须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促进富民进程。以不断提升的民享期盼倒逼环境的优先保护。除了加大治污力度外,江阴更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效农业,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进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以普遍增强的民安期望倒逼法治的健全完善。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畅通信访渠道,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以人人追求的民强目标倒逼人的全面发展。为让人人身心健康,江阴采取措施力推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免费健康体检行动,不断健全城乡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江阴3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很多,其中最具借鉴和启示意义的是:坚持发展不动摇。实现率先发展,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不行;任何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30年来,江阴之所以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赶超目标,给老百姓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贯穿始终的就是发展这条硬道理,放在首位的就是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把企业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从江阴30年的成功实践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企业强,区域强;企业好,区域好。江阴之所以能够形成民本经济的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江阴始终摆正政企关系,充分发挥本土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壮大本土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坚持以民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注重协调好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经济是形,文化是魂。江阴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以文化软实力催发经济硬实力,就在于“人心齐、民心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进民众血液、贯彻到领导实践中的活的灵魂。也正因如此,“江阴精神”才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支撑。

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第5篇

中政教育老师摘要:2016年江阴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150名研究生,报名时间:2015年11月21日9:00-13:00。报名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南京市江东中路300号)。面试时间:2015年11月22日9:00开始。江苏中政教育现将招聘公告公布如下。

2016年江阴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研究生学历)

为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无锡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锡委办发〔2012〕54号﹚文件精神,报经无锡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综合管理部门核准,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研究生学历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0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考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团结同志,廉洁奉公;热爱应聘岗位工作,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3、身体健康,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4、具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证书。《公告》中“应届毕业生”指2016年毕业生。

5、年龄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79年11月21日至1997年11月21日期间出生),博士研究生年龄放宽到40周岁(1974年11月21日以后出生),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年龄放宽到45周岁(1969年11月21日以后出生)。

6、考生所学专业(以毕业证书为准)须与招聘专业一致,并符合相应全国医师考试资格或全国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

7、具体报考岗位所要求的其他招聘条件(详见附件1,附件中有其他条件的,以附件条件为准,专业范围参照《2015年公务员招录考试专业参考目录》)。

8、户籍不限。

9、符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实行回避制度。

1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应聘:

(1)现役军人、普通高校在读非应届毕业生;

(2)事业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岗位或者人事、财务、审计、纪检岗位招聘人员,应聘人员与事业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或者近姻亲关系的,以及应聘人员与现有在岗人员存在上述关系,到岗后又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

(3)尚未解除纪律处分或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

(4)国家和省另行规定不得应聘到事业单位有关岗位的人员;

(5)已被江阴市卫生系统事业单位聘用的占编人员

二、报名

采取现场报名方式。

1、报名时间:2015年11月21日9:00-13:00。

2、报名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南京市江东中路300号)。

3、报名注意事项及资格审查

根据考生填报的信息进行资格审查。招聘单位和卫计委负责初审、人社局负责复审。考生从网上下载《报名表》(见附件2),按实填写,每位考生只允许报考一个岗位。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立即取消考试、聘用资格。报名一经确认,不得更改。报名与考试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招聘期间须保持通讯工具畅通。

(1)资格审查时间:2015年11月21日9:00-14:00。

(2)审核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南京市江东中路300号)。

(3)考生需提供材料:

①报名表(见附件2);②本人有效期内第二代身份证;③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或毕业证书(如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④其他材料(如学位证书、专业研究方向证明、英语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获奖证书、论文和在校期间全部课程成绩等);⑤近期同底版免冠照片〔正面小二寸证件照〕2张。以上材料须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如现场审核时无法提供部分材料须承诺提供时间,原件校验后返还本人。

(4)各岗位开考比例为1:3。报名人数未达到1:3的岗位,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公开招聘综合管理部门核准后,可适当降低开考比例或核减、取消岗位。报考岗位被取消的考生,可重新补报符合条件的其他岗位,补报不成功的考生报名费将退还。补报名时间为:2015年11月21日14:00—16:00。招聘计划的调整情况将在网上及时公布。资格审查合格者,进入面试并缴纳考试费100元/人(苏价费函[2007]146号)。无人报名的岗位,经主管部门同意、招聘综合管理部门核准后,可取消岗位。

三、考试

考试采用面试方法。考试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

1、面试时间和地点

面试时间:2015年11月22日9:00开始;面试地点见准考证。

2、面试内容

应聘人员按专业进行面试,采用答辩方式进行。面试内容为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

3、成绩计算

面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综合素质占40%,专业知识占60%,设定面试合格分数线60分,不合格者直接淘汰。根据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岗位招聘人数1:1确定体检入围人员。面试成绩相同时,另进行加试,加试成绩高者进入体检。面试结束后公布名单,考生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

四、体检和考察

1、体检:由市人社局、市卫计委统一组织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体检费由考生自理。

2、考察: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遵纪守法、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情况。根据考察和体检结果,确定拟聘用人员名单。

因逾期未签订就业协议书、体检和考察等出现岗位空缺时,按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五、公示和聘用

1、经体检、考察合格后,对拟聘用人员进行网上公示7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者按规定办理聘用手续,聘用审批或备案后不再递补。

拟聘用人员应按规定于2016年10月31日前办理聘用手续,逾期未办理者取消聘用资格。拟聘用人员与原单位签有劳动合同或聘用协议的,由本人按有关规定自行负责处理。办理聘用手续前拟聘用人员须提供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进行校验,如毕业证书所填专业与招聘专业不一致,将取消聘用资格。聘用人员聘期为三年,试用期包含在聘期内。试用期考核按照《无锡市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试用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试用期满考核合格,予以定职定级。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资格,终止聘用关系,个人自主择业。被聘用人员三年(两个考试周期)内未取得执业资格或相应技术职称的,由聘用单位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

六、招聘考务相关信息发布网址及咨询电话

本次招聘相关信息、相关通知等均在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http:///)进行公布,请考生及时登陆查询,不再另行通知。

本招聘公告由市人社局和市卫计委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0510-86861209(卫计委组织人事科)

0510-86860423(人社局)

监督电话:0510-86861217(卫计委监察室)

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江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年11月10日

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 第6篇

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长沙市,信息技术8 2.1.1.我国卫生体系概况.8 2.1.2.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9 2.1.3.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机遇.9 2.1.4.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原则.10 2.2.对长沙市发展策略的理解.10 2.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必要性.10 2.4.长沙市卫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11 2.4.1.优势和基础.11 2.4.2.长沙市卫生应用系统分析.11 2.4.3.长沙市卫生信息技术治理分析.12 2.4.4.下一步建设重点分析.12第三章区域卫生信息化需求分析.14 3.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户分析.14 3.1.1.居民.14 3.1.2.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用户.14 3.1.3.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用户.16 3.1.4.卫生行政部门用户.17 3.1.5.其他卫生相关单位与部门用户.17 3.2.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业务需求分析.18 3.2.1.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8 3.2.2.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20 3.2.3.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21 3.2.4.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21 3.2.5.各医疗机构间协同.23第四章区域卫生信息化总体设计.24 4.1.建设目标.24 4.1.1.宏观层面.24 4.1.2.业务层面.24 4.1.3.技术层面.25 4.2.规划原则.25 4.3.总体规划.26 4.3.1.规划架构图.26 4.3.2.规划与“智慧长沙”的关系.27 4.4.区域标准卫生信息资源库(一个中心).28 4.5.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个平台).31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3 4.5.1.平台应用架构模式.34 4.5.2.纵向扩展布署模式.36 4.6.区域标准卫生信息机构端接入系统.38 4.6.1.信息标准管理和同步.38 4.6.2.数据采集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接入功能.39 4.6.3.机构内(医院)信息共享.39 4.6.4.标准信息下载.40 4.7.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区域类业务系统.40 4.7.1.业务服务中心.40 4.7.1.1.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患者/公众).40 4.7.1.2.区域临床支持服务中心(临床医护人员).41 4.7.1.3.区域医疗科教研究服务中心(科研、教学).41 4.7.1.4.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中心.42 4.7.1.5.卫生行政管理中心(区域卫生业务管理).42 4.7.1.6.区域卫生数据共享中心(业务相关方).43 4.7.2.平台应用.43 4.7.2.1.医疗一卡通管理系统.43 4.7.2.2.区域居民广义健康档案系统.43 4.7.2.3.医疗卫生综合服务系统.44 4.7.2.4.转诊、转检系统.44 4.7.2.5.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系统.45 4.7.2.6.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46 4.7.2.7.区域慢病专病防治信息系统.46 4.7.2.8.医学科研教育系统.47 4.7.2.9.基本药物统一配送管理系统.47 4.7.2.10.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系统.48 4.7.2.11.公共卫生绩效管理系统.48 4.7.2.12.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48第五章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OS系统建设方案.50 5.1.医院信息系统统一集成平台.50 5.2.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52 5.3.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53 5.3.1.疾病监测系统.53 5.3.2.学生健康监测系统.54 5.3.3.危害因素监测系统.54 5.3.4.食品安全监测系统.54 5.3.5.数字化实验室检验系统.54 5.3.6.免疫监测管理系统.54 5.3.7.消毒杀虫监测系统.55 5.3.8.预防性健康体检系统.55 5.4.区域卫生监督管理系统.55 5.4.1.卫生行政许可信息系统.55 5.4.2.卫生监督信息系统.55 5.4.3.行政处罚信息系统.56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4 5.4.4.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系统.56 5.4.5.投诉举报管理系统.56 5.4.6.移动监督执法信息系统.56 5.4.7.卫生监督地理信息系统.56 5.4.8.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57 5.4.9.管理相对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57 5.4.10.综合统计分析系统.57 5.5.区域农村卫生信息系统.57 5.5.1.市级农村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58 5.5.2.区级农村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58 5.6.区域采供血管理信息系统.58 5.7.120信息系统.59 5.8.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系统升级改造.59 5.9.区域妇幼保健管理系统.60 5.10.区域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信息系统.61第六章安全保障体系方案.62 6.1.安全等级.64 6.2.物理安全.65 6.3.系统安全.66 6.4.数据安全.66 6.5.应用安全.67 6.6.安全管理.67第七章网络及硬件规划方案.69 7.1.网络建设规划.69 7.1.1.网络建设需求.69 7.1.2.带宽设计.69 7.1.3.网络架构.70 7.1.3.1.电子政务网为主干网.70 7.1.3.2.租用电信专网.70 7.2.数据中心部署.73 7.2.1.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拓扑图.73 7.2.2.试点区信息平台部署.74 7.2.3.试点区所属单位部署.75 7.3.备份系统设计.75 7.3.1.日常备份.75 7.3.2.灾难备份.76第八章总体实施计划.77 8.1.建设规划.77 8.1.1.第一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77 8.1.2.第二期:平台推广及基于平台上应用系统建设.77 8.1.3.第三期:深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78 8.2.重点建设内容.78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5第九章项目管理.80 9.1.实施原则.80 9.1.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80 9.1.2.联合共建、保护投资.80 9.1.3.分步实施、注重效益.81 9.1.4.实用先进、安全可靠.81 9.2.建设策略.81 9.3.项目管理方法.82 9.4.理解“三角制约”关系.83 9.5.项目管理的5个阶段.83 9.5.1.可行性.84 9.5.2.初始.84 9.5.3.计划.85 9.5.4.执行.85 9.5.5.收尾.86第十章效益预估.87 10.1.政府.87 10.2.卫生行政主管部门.87 10.3.医疗卫生机构.88 10.4.相关部门.88 10.5.城乡居民.89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6第一章前言医疗改革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规划方案《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医改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与药品供应“四大体系”,作为对四大体系进行支撑的工作方法与内容,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了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科技与人才保障、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建设等“八项支撑”。作为支撑手段之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被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卫生部从2009年开始,先后颁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方案》、《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的标准与指导意见。国内以福建厦门、广州番禺、上海闵行等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也已取得经验与成效。各地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根据卫生部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要求,长沙市已经明确了2010年长沙市城镇居民建档率达到40%、农村居民建档率20%。为广泛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长沙市大多通过手工方式进行,部分地区利用早期的社区卫生系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建档工作,但手工建档工作存在资料不全、保存不完整等问题,前期建立的各类健康档案记录,因为没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支持,缺乏信息的更新,使得已建立的档案无法与医疗信息关联起来,变成了无用的“死档”。本方案主要是在对长沙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和需求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总体框架,建设的内容,采用的技术体系,硬件网络平台,分步建设的计划,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等进行规划。本方案只对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业务细节、技术细节和数据标准等内容不在本方案中做详细描述。本方案可供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案制定、工程招投标和系统实施过程中参考使用。本方案的使用范围为市领导,市卫生主管部门、市信息主管部门、各系统承建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单位等。本方案中的架构不仅包括平台架构,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方面及领域,比如: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7业务架构(功能和服务)、基础架构(数据中心、硬件、网络)、数据和信息架构、应用系统架构(如何构建应用程序)、系统和交互架构(各种相关方如何共同工作)等。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8第二章现状及项目背景分析2.1.对卫生业务现状的宏观分析2.1.1.我国卫生体系概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众矢之的时,医疗改革无疑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撑”,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如下表所示:体系子体系主要社会服务机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卫生行政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120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药品供应体系药品供应体系药品监督、药品集中采购、药店、药房等“八项支撑”是: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科技与人才保障、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医药卫生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9 2.1.2.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卫生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卫生信息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亟待建立以居民诊疗档案和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体系,实现跨业务条线、跨地域层面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拓展业务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如下问题与挑战:卫生资源战略规划数据缺失,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业务条块分割,亟待资源共享缺乏完善的信息标准项目建设模式多样不同系统独立运行业务系统垂直建设的局限缺乏资金和人才保障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pdf(2.54MB)请问下目前全国还有哪个省会城市区域医疗做的比较成功比较成熟的啊?目标决定成就!长沙的哇。谢谢楼主呵呵湖南信息化要走在前面了!男人就该往外闯靠,我们还想去长沙游说局长呢:(青岛朗讯医疗项目启动新人入行请多多关照学习学习方案踏实工作学习谢了

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第7篇

一、建立健全学校膳食工作的组织管理系统,搞好膳食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膳食管理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膳食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食堂全体人员应树立为学校服务,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思想,服从分配,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想方设法办好食堂,促进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学校食堂实行集体供餐制。

四、不断完善食堂管理办法,努力办好食堂,不断提高伙食质量、饭菜花式品种、卫生工作、服务态度,确保就餐师生吃到美味可口、清洁卫生饭菜。

五、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经常征求师生对膳食管理的意见,定期召开膳食会议,依靠群众办好食堂。

六、食堂要重视饮食卫生管理,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第二章 食堂管理工作体制与职责

学校食堂的管理工作,学校一把手校长总负责,分管负责人直接领导,总务处对食堂实行目标责任分类管理,食堂工作人员负责落实食堂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

校级领导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必须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坚持教育改革与发展,制定食堂管理工作的计划和措施,及时改进食堂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食堂管理工作的质量。在统筹安排学校人、财、物等方面工作时,充分考虑食堂管理的工作需要,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努力办好食堂。

㈠分管校长

组织建立和健全食堂管理工作的队伍,支持总务处主任管理好食堂。㈡总务主任

总务主任在校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食堂的管理工作,制定有关食堂的各项管理制度,听取师生员工对食堂工作的意见,落实好食堂管理的各项具体措施。

㈢膳食管理小组

为了做好食堂的日常管理工作,发挥集体监督的作用,总务下设膳食管理小组。膳食管理小组由总务处主任、膳食管理员、卫生管理员、食品安全检测员等成员组成,由总务处主任担任组长。膳食管理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1、定期检查食堂卫生工作,并公布检查结果,做出表扬或处罚决定,对存在问题提出改正意见,转食堂落实。

2、突击检查食堂食品卫生,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行为,按规定提出警告或处罚。

3、设立投诉岗,接受师生投诉,调查核实投诉情况,及时做出处理。

4、组织经常性的市场调查研究活动,对食堂进行成本核算,控制食堂盈利率。

5、定期召开小组会议,研究食堂工作,做出整改意见,并具体落实。

6、加强与食堂职工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㈣膳食管理员岗位职责

1、负责学校膳食管理的全面工作,包括学校食堂、小卖部等的管理。

2、努力办好食堂,不断提高伙食质量、饭菜花式品种、卫生工作、服务态度,确保就餐人员吃到价廉物美清洁卫生的饭菜。

3、协助组织炊管人员学技术、学业务,提高人员素质,搞好饭菜卫生和质量;协助管理好食堂职工,加强食堂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自觉性,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4、负责学校膳食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实现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经常听取师生对食堂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注意沟通就餐人员和炊事人员之间关系,取得师生对伙食工作的支持和谅解。

5、严格饮食卫生制度,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督促食堂切实搞好食堂内外环境卫生、员工个人卫生、食品原料采购、食品加工、餐具的洗消和保洁等工作,严防食物中毒。

6、做好学校食堂、餐厅《卫生许可证》的年审工作。

7、做好教师工作餐及客餐供应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定期做好财务结算。

8、督促检查食堂、餐厅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㈤食堂负责人岗位职责

1、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并督促本食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学校有关食堂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职工服务的思想,在总务处领导下,搞好食堂管理工作。

2、认真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严把质量关。对食堂购进的食物及原料进行严格检查,严禁使用霉烂变质的食物,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的添加剂,禁止销售变质食品,严防食物中毒。

3、督促本食堂工作人员搞好食堂内外环境卫生、厨具餐具用具卫生、饭菜卫生和个人卫生。

4、督促本食堂工作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对服务态度差的提出批评,限期改正,对不接受批评的,应以辞退。

5、督促本食堂工作人员合理使用厨房设备,经常注意设备的保养维护,保持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同时,做好本食堂安全保卫工作,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严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6、经常听取学校师生员工对食堂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及时加以改进。经常性地向学校总务处汇报食堂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食堂经营管理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7、完成总务处交办的其它任务。

㈥炊事员岗位职责

1、树立职业道德观念,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服从工作安排。

2、遵守食堂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不旷工。严格遵守国家法令,遵守食堂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本职工作。

3、工作时间不准擅离岗位;不准在伙房及工作场地会客;严禁打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公物;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

4、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搞好食堂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好自己分担区的卫生工作,并要注意保持。工作时间必须穿戴工作服、帽。

5、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灶、出菜要注意卫生。

6、熟悉各种机械设备工具性能,具有一定的用电知识,能正确掌握使用方法,保证安全操作,不出人身设备事故。经常学习安全防火知识,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㈦采购员卫生岗位职责

1、根据学生的伙食标准,做到计划进货。

2、采购食品时应认真查验食品质量、标签内容、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批准文号等。

3、向供货方索取产品“两证”(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复印件。

4、不得采购掺杂掺假、过保质期等不符合食品卫生法的食品。

㈧仓库保管员卫生岗位职责

1、认真检查食品质量、数量,有无对方卫生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证,食品标签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2、做好食品进、发货登记,做到先进先出,易坏先用。

3、库房内按原料、半成品分类存放,食品与非食品不得混放,食品与消毒药品、有强烈气味的药品不得同库存放。

4、定型包装食品按类别、品种上架堆放,挂牌注明食品名称、进货时间、数量(进出)、生产日期、保质期及产地。

5、经常检查食品质量和库房卫生状况,并经常清扫、消毒,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库房干燥。

6、发现过期食品、腐败变质、发霉、出虫等食品应及时清除。

7、做好防鼠、虫、蝇及蟑螂工作。

第三章 食堂工作管理 第一节 食堂物资设备的管理

1、食堂的物资、设备,必须按制度办理进出库手续。食堂库房应设有保管帐,保管员要认真登记,做到帐实相符。

2、库房物资应分类存放,妥善保管,防鼠、防盗、防火、防毒、防污染、防止物品腐烂变质。

3、食堂的机械设备应有人保管,定期保养和检查维修。

4、食堂的一切用具和机械设备一般不准外借,更不能私人拿出使用。如有特殊情况,需经有关负责人批准。

第二节 食堂营养与卫生管理

1、伙食营养要全面,饭菜质量保证,对炊事人员要进行食品营养基本知识培训,提高炊事人员的营养观,并做好应餐人员膳食营养的宣传教育。

2、食堂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制定膳食卫生标准。

3、改善食堂卫生条件,做到食堂通风、干燥明亮,食堂应有防蝇、排气、除尘等设施和冷藏设备。食堂、餐厅应定期清扫维修和粉刷。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食品卫生法律意识,落实卫生管理责任,订立卫生检查、考核、评比、奖惩办法。

5、炊事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穿规定的着装。

第三节 膳食服务管理

教育炊事员讲文明礼貌,对就餐者服务应主动、周到、耐心、热情,常用敬语,微笑服务。讲究职业道德,公正廉洁,不徇私情,以高度工作责任感,辛勤的劳动,精湛的烹调技术,给就餐者以影响和熏陶,起到潜移默化,服务育人的作用。准时开饭,保证供膳时间。

第四节 膳食的民主管理

1、建立学校膳食管理委员会(简称“膳委会”),其成员一般包括:一名分管校长、总务处、德育处、教导处、工会、卫生保健室、食堂、各年级组长。统一负责对学校各类食堂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

2、膳食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⑴制定膳食民主管理有关制度,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⑵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师生员工对膳食及有关工作人员的意见,研究改进伙食管理的总体方案和措施,提出对食堂工作人员考核、使用的建议。

⑶检查或分析食堂盈亏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办法。

⑷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食堂卫生情况,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并对违纪现象提出警告或按规定进行处罚。

⑸协助做好膳食工作的有关宣传和民间调查。

第六节 食堂人员管理

1、学校食堂招聘从业人员时,要对其品行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品行不端或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者不能录用。

2、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3、对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营养与卫生知识意识和业务技术教育,以不断提高食堂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学校总务处及食堂管理人员应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个人卫生好坏要同经济挂钩,奖罚分明。

第四章 食堂管理制度 第一节 食堂日常工作规范

一、食堂日常管理规定

1、一切行动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执行,服从食堂负责人领导。

2、食堂员工在上班时间内工作衣服必须整洁,佩戴好口罩衣帽。

3、食堂所用的餐具、用具、原料以及剩饭剩菜不准带出食堂。

4、食堂员工不得将自己的亲属、朋友、闲杂人员擅自留客在食堂就餐,发现一次提出警告,下次清除出食堂。

5、除学校分管食堂人员和本食堂员工外,其他任何人不得进入食堂加工区域。

6、严防污染,冰箱、冰柜生熟分开摆放,货架、洗菜池、灶台、墙壁经常保持清洁、干净,无杂物。

7、注意自身安全,不准穿拖鞋、背心、短裤。经常检修所用的电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报修,安全操作,严防热油锅、热汤锅、开水锅烫伤,以及电器击伤。

8、下班后,关掉一切水、电源、煤气,以防漏水、漏电、漏火。

9、食堂人员认真负责,不准擅自离岗,注意安全,防火、防盗、防投毒。

二、食堂各部门的卫生岗位责任制

㈠粗加工卫生岗位责任制

1、肉类加工

①加工肉类首先检查其质量(新鲜度),病死、毒死、死因不明、腐败变质、未经检疫的禽畜肉不得加工。

②肉类、水产品等易腐食品不落地存放。

③肉类清洗后无血、毛、污物、异味。

④鱼类洗后无磷、鳃、内脏。

⑤活禽宰杀应放血完全、去净羽毛、内脏和头爪。

⑥砧板做到“三面”光洁,用后刮洗清洁再竖放。

⑦食品盛器用后冲洗干净,荤素食品、生熟食品分开使用。

⑧加工结束后,将地面、水池、工具、容器、加工台等清扫洗刷干净。

2、蔬菜加工

①蔬菜瓜果进货后必须分类放在蔬菜架上,不得随地堆放。

②蔬菜加工时必须按一拣、二洗、三切的顺序操作,洗后无泥沙、杂草、昆虫等。

③腐烂的蔬菜、瓜果不得食用。

④工用具(菜架、容器等)必须洁净,不得积污。

⑤食品盛器用后冲洗干净,荤素食品、生熟食品分开使用。

⑥加工结束后,将地面、水池、工具、容器、沟渠等清扫洗刷干净。

㈡配菜卫生岗位责任制

1、检查食品质量,腐败变质和有毒有害食品不切配。

2、工具、用具做到刀不锈、砧板不霉、加工台面及抹布干净。

3、切配水产品的刀、砧板、抹布应专用,如达不到专用时应刮洗干净后再切配其他食品。

4、配菜结束应拖清地面,工具、用具清洗干净,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㈢烹调加工卫生岗位责任制

1、烹调加工部所供应的一切食品必须新鲜、卫生,禁止使用腐败变质和过期食品。

2、保持烹调间内环境卫生和工具清洁,有防蝇、防尘设施,做到无鼠、无蝇、无蟑螂出现,下水道通畅,出口有防鼠设施,地面无污水滞留。

3、工作人员进入厨房前必须穿好制服、戴工作帽上岗。

4、砧板做到“三面”(面、底、边)保持洁净,用前进行彻底消毒。

5、食品用具、容器要分生、熟两套,有明显标志,并严格分于使用。

6、垃圾(废弃物)用易开清洗、有盖的桶盛放。

㈣ 备餐间卫生岗位责任制

1、备餐间(熟食间)所供应一切的食品保证新鲜、清洁、质量良好、色泽鲜明及卫生。

2、保持备餐间内环境卫生和工具清洁,做到无鼠、无蝇、无蟑螂活动。

3、非备餐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

4、工作人员配餐前必须穿好制服、戴帽、戴口罩、洗手、消毒手,做好个人卫生,实行“四勤”,不留长指甲,不戴戒子、手表。提倡使用一次性薄膜手套。

5、工作前必须开消毒灯进行空间消毒。间内只能存放必须使用的食具、工具、用具,不准存放任何药物或私人物品,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果及其它物品一律不准放入,对剩余的熟食要放置冰箱内。

㈤餐用具洗消保洁卫生岗位责任制

1、及时回收餐具,及时清洗消毒,不隔时隔夜。

2、清洗消毒餐具按“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的顺序操作。

3、熟悉药物配比方法,做到药物浓度不够不消毒,水不开、蒸气温度不够不消毒。

4、消毒好的餐具应倒放于清洁的保洁柜内,关好柜门,防止再污染。

5、消毒完毕后将洗碗消毒池、洗碗机等冲洗干净。

三、食堂卫生管理制度

㈠食堂卫生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学校食物中毒或其他食堂性疾患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特制订本校卫生管理制度:

1、原料采购及索证、索源制度

食堂采购员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购物要供方提供有关食品书面证明材料,与信誉可靠的供货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保证货源质量。不采购以下食品:

①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②未经兽医卫生检查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③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2、库房管理制度

①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②食品贮存场所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

③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标志,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分柜存放。

3、厨房卫生制度及管理制度

①厨房必须添置“四防一消”设施。

②要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

③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的卫生与安全。

④厨房一天打扫三次以上,确保地面无积水、无垃圾。

4、餐具用具消毒制度

①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②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专用保洁柜内备用。

③洗涤、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必须有固定的存放橱柜,并有明显的标记。

④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以及其它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5、餐厅卫生管理制度

①餐厅每天必须彻底打扫一次,确保地面无垃圾积水。

②每周用“84”消毒液消毒二次。

6、卫生检查制度

①食堂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②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③食堂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证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瞒病或带病坚持者,负责全部造成的不良后果。

④食堂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a、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b、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c、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d、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7、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①学生如有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市卫生防疫机构上报,并向教育局报告。

②学校应立即组织对中毒师生进行救治,尽快协助有关部门查明事故原因,控制食物中毒事故进一步扩大。

③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将该事件的详细情况与处理结果书面材料及时报学校。

㈡食堂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

为使食堂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饮食安全、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食堂招聘从业人员时,要对其品行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品行不端或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者不能录用。

2、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对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凡发现患有传染性疾病者立即调离;学校对所有食堂从业人员都要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

3、学校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营养与卫生知识培训,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

4、从业人员应做到“四勤”:勤洗手、勤理发、勤洗衣被、勤换工作服;并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首饰,便后洗手,不得赤膊操作,工作时不准吸烟。

5、从业人员在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必须洗手,凡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和消毒,工作时必须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6、食堂应备有洁净的洗脸盆、毛巾,并经常保持干净。严禁餐盆与脸盆混用。

7、学校总务处及食堂负责人应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个人卫生好坏要同经济挂钩。

㈢食堂食品采购制度

为了有效地控制学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严把食品采购关,并科学、合理地贮存食品,切实保障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使学校食堂的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特制订本制度。

1、严把食品采购关

原料实行定点采购,凡进入食堂的原料(面、米、油、肉、调味品等),食堂采购员必须到持有工商执照,有效卫生许可证、屠宰证和技术监督部门颁发有证件的经营单位定点采购。

2、库房保管员要认真保管食品

所有进入食堂的原料、蔬菜必须由库房保管员进行质量检查并登记造册,若发现所购物品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应坚决退换。保管员对所购食品原料妥善保管,防腐、防蛀、防霉、防鼠、防污染,不准把腐烂变质或污染的食品流入食堂。

3、采购员必须采购合格食品

采购食品时,要采购新鲜、质好,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原料。同时,采购食品时,必须向购货方索取该批产品的卫生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并索取供货方“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4、严格禁止采购以下食品

腐败变质、油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超过保持期或不符合食中标签的定型包装食品;病死、毒死或者因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品及其制品;含有致病性寄生虫、9 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5、定点采购实行个人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学校食堂要与食品定点供应单位签订合同书,明确买方和卖方的责任和义务。对不按要求办事的,学校一经查出,按责任追究制的要求,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㈣ 食堂库房管理制度

1、所购食品及时入库,专人保管,建立出入库账目。做到物品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做到鲜进鲜出,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处理变质、超过使用期限的食品。

2、库房应有防鼠、防虫、防潮、隔离污染设施。库房必须整洁、卫生、安全,库房场所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质及个人生活物品。

3、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帖有标志,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分柜存放。

4、食品出库必须有领货单,应有品种、数量、时间、领取人、质量、保管员等内容,领取手续完备,妥善保管。

㈤学校饮食卫生制度

1、工作人员卫生做到“四勤”

①洗手,剪指甲; ②勤洗澡,理发; ③勤洗衣; ④勤换工作服。

2、食品存放实行“四隔离”

①生、熟隔离;

②成品与半成品隔离;

③食品与杂物、毒物隔离;

④食品与鼠药、农药隔离。

3、餐具饮具实行“四过关”

①洗;②清;③消毒;④保洁。

4、环境卫生实行“四定”办法

①定人;②定物;③定时间;④定质量。划片包干,分工负责。

第二节 食堂清洁卫生标准

食堂清洁卫生标准

1、锅台周围整洁,配料用具清洁,无污垢、积垢。

2、炉灶周围保持整洁,无积尘积垢,无杂物;煤渣天天清理。

3、案台餐餐清洗,无积垢;砧板、绞肉机用后洗净,无积垢。

4、水池、水沟无积水积垢,无淤塞,无腐臭。

5、采购回来的肉食不随地堆放,保持清洁无味。

6、公共餐具清洗干净,并且每天消毒一次。

7、肉菜饭必须干净、无沙、无虫、无杂物、煮熟,并且生熟分开放置;不得出售夹生、劣质或变质的食物。

8、仓库物品摆放整洁,无霉味,无积垢。

9、厨房内外、餐厅和就餐间物件摆放整齐,台面清洁,无污渍,无杂物;天花板无蜘蛛网;墙壁、电扇、电灯无积尘、无积垢。并且供膳结束后及时清洗。

第三节

食堂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一、为更好地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必须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经常性地在食堂工作人员中开展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学习,端正服务思想,改进服务态度,不断提高食堂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参加培训人员应包括食堂、餐厅、小卖部的所有工作人员。

三、培训工作为每月一次,一般定为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内。

四、培训内容一般包括:①学校基本情况介绍;②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职业道德教育;③学校有关食堂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④食堂操作规程和生产流程学习;⑤工作技术交流;⑥外出参观学习活动;⑦其它。

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第8篇

1 主要做法

1.1 统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

根据《江苏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试行) 的有关要求, 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在门口的醒目位置使用全省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标识, 按“三部一室” (预防保健部、医疗康复部、后勤保障部、办公室) 标准进行科室设置, 并将“三部一室”的各类科室分布示意图做成指示牌放置在中心大厅醒目位置。为切实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硬件建设,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实行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服务站标记、统一工作制度、统一外墙装饰、统一内设科室等“五统一”建设标准, 全市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施工图纸,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制度、科室标牌、户外标记及工作台帐统一由卫生局制作和发放, 丰富了服务站建设内涵。

1.2 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按照卫生法制和全行业管理要求, 市卫生局督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法执业, 做到诊疗、用药、执业、服务四规范。明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岗位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要求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市场机制及群众需求, 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的原则, 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激励、人才管理、待遇分配、监督约束、成本核算、经济补偿、人际交流等配套机制, 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 确保医疗服务安全。

1.3 统一配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规定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注册乡村执业医生以上执业资格, 严把人员资质关, 对乡村医生严格考核, 择优聘用, 同时协助各镇 (开发区) 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分流工作。2006年, 全市安置超龄乡村医生201名, 吸纳乡村医生733名; 2007年, 为110名到龄乡村医生办理退休手续。为吸纳进站的乡村医生全部办理各项社会保险, 签订劳动用工合同, 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业务岗位人员进行了调整, 按照人员执业资格进行岗位安排, 保证了用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全部进行全科医生、社区护士转岗培训。2008年,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下派 (助理) 执业医师95名、药剂人员31名、执业护士16名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464名在岗乡村医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入学考试, 458名乡村医生达到了录取分数线, 367名乡村医生完成了报名注册, 开始了为期3年的卫生保健专业中专学历补偿教育, 为完成“到2010年全国绝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助理执业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这一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1.4 统一规范药品管理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严格按照《江苏省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 (修订) 》及《江阴市乡村医生基本用药增加目录》范围用药, 实行药品统一配送制度, 严禁私自从其他渠道购药, 严禁使用基本用药目录以外的处方药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统一由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零差价”药品配送, 不得加价, 并规范用药, 控制药费。

1.5 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管理模式

实行“联站医生”工作制度,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下派相关医务人员指导服务站业务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站牢固树立“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的理念, 强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功能, 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1]。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处方管理办法》, 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 规范医疗技术的操作;严格执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疗范围, 严禁超范围行医, 确保医疗安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乡村执业医生的合法执业场所, 社区乡村医生除开展正常的社区巡诊服务外, 必须在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开展医疗执业活动, 不允许任何个人以任何理由在注册的执业场所以外的地点进行医疗执业活动, 严禁“以家代站”、“日公夜私”的违法违规行为。落实“家庭责任医生”工作制度,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优越性, 全市636名社区责任医生转变服务方式, 走入社区, 走进家庭, 开展人性化、多样化、全天化的主动服务, 定期为服务地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开展慢性病管理、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巡诊、上门随访、产后访视、康复指导、临终关怀等公共卫生服务, 实现方便于民的目标。

1.6 统一财务管理,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服务站设立单独帐页, 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使用电脑票据, 业务收入与支出统一由中心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取一定比例管理费、风险金及发展基金, 其余部分按照“以收定支, 按绩计酬, 兼顾公平, 保障发展”的原则, 合理发放社区乡村执业医生的报酬。社区医生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和其他补贴两个方面。基本工资参照企业聘用合同工工资标准, 不得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其他补贴则根据社区乡村执业医生的基本医疗收支结余情况, 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单位特点进行考核发放。同时坚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 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清单及项目包单价,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完成公共卫生工作实绩, 进行考核发放, 提高了社区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2]。

2 成效与体会

2.1 成效

2.1.1 优化了农村社区就医环境 通过统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 解决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不齐、空间狭小、内部布局不合理、科室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六位一体”服务奠定了硬件基础。

2.1.2 促进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能力建设 通过统一规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制度, 督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内部管理, 规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 规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 做到依法执业, 做到诊疗、用药、执业、服务四规范, 以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 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水平。

2.1.3 优化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配置 通过统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配置, 合理安置、分流和吸纳乡村医生,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措施, 提高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配置效率, 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社区骨干卫生队伍, 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障。

2.1.4 净化了农村药品市场,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通过统一规范药品管理, 严格执行乡村医生用药目录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规范了药品代

购渠道和治疗管理规范, 有效抑制了药价虚高现象, 真正实现了让利于民, 服务于民, 实惠于民的目标。

2.1.5 提高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 通过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管理模式, 树立先进理念, 规范服务和落实“家庭责任医生”制度等,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 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2.1.6 规范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 形成了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通过统一财务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了财务票据管理, 规范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形成了有效的农村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 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 通过实施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 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提高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

2.2 体会

2.2.1 政府主导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六统一管理的前提

社区卫生服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准公共产品, 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占主导地位[3]。政府应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人员配置、服务规范、财务管理等各方面加强管理, 增加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

2.2.2 优质服务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六统一管理的核心

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便捷的“六位一体”综合医疗服务, 从而最终保障和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因此,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六统一管理要紧紧围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为中心,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发展, 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2.2.3 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六统一管理的根本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关键要有高素质的卫生从业人员, 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和社区药剂师等是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力量[4]。要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加强培训,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社区卫生从业人员, 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2.2.4 政策执行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六统一管理的关键

好的政策只有被有效地执行才能达到政策的既定的目标。要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 就要狠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执行力, 要加强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督导和检查力度, 严格考核和科学评价, 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执行效力。

参考文献

[1]吴楠, 张鹭鹭, 仇元峰, 等.综合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互动机制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1) :1233-1 235.

[2]江萍.对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2, 14 (5) :243.

[3]吴新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责任[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4) :12-13.

上一篇:业务员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大学班级学风八字口号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