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

2024-07-26

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精选8篇)

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 第1篇

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进程中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之于教学创新、教学效果等诸多反思,也显得应时而生。笔者结合教学课堂,立足教学案例,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依据师生教学互动双方的心理需求,对信息化(主要指信息技术层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作以浅谈。以期从理论、实践双方面,进行经验自省与积累。

一、信息化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个维度

(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定义及几个特性

1、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定义:

信息化作为一种对信息效用行为的界定,应有诸学科下的不同理解。因此定义也相当宽泛,现就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角度,对信息化作出狭义层面的界定。狭义地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解释不同载体(以文本载体为主)的内容,师生双方经此能产生有效的心理共鸣,从而将教学过程进行直观外显化,以达到教学科学规律得以阐释、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知识传授得以优化、学习方法得以创新等教育教学的目的,服务于此的诸多信息技术手段、方法过程、资源媒体都可以是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内涵。

2、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几个特性:

(1)信息化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始终是辅助手段,不能因为技术水平、专业术语等专业要求过深而成为我们推进信息化教学整合的阻碍。比如,我们常用的Office软件,多媒体资源,白板教学技术等等,都能满足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的需要。

(2)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日常情境创设:毋庸讳言,运用信息化技术,其目的就是化抽象为直观,提供有效的情境,简化文本过程,提高课堂过程实效。因此,贴近我们教学双方主体心理,即师生教学心理,是我们运用教学技术以创设教学情境时所必须遵守的前提。比如,创设贴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引入新课探究,在情境创设中引出问题,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多媒体的直观呈现等等,不仅是常见可想象的,而且是动态、直观,有趣味的。

(3)信息化技术运用目的的单一性:小学数学课堂,其知识教学过程比较简单。从知识角度看,对信息化技术运用的要求指向性比较单一。比如,有效情境创设的激趣性,多媒体技术运用以调动感官感受,动态图像呈现知识产生的过程等等。因此,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目的较为单一。

(二)、基于小学数学“主动。有效”课堂教学而取用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层面之案例若干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堂的引入,新课探究的引导,往往为人所疏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多端,有人以为数学宜于开门见山,以单刀直入为常见,以为情境创设之有效否与“双基”教学目标达成几乎无干。又,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数学课堂的新课引入,也确实存在着“借鸡生蛋”,又恐“画蛇添足”,所以,多数老师也就有意无意地荒芜了情境的创设。

事实上,从学生认知心理需求看,学生对于新知的认知、理解、运用等过程,都需要一定的发生源以启迪、以引导的。而这个发生源,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大的源动力。无数课堂的实践证明了,在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下,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很足,主动之下的课堂,当然高效也就有保证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学生喜爱有生活情境的、充满智慧的、有创新性的教学情境引入,不仅兴趣得以增强,而且更能不知不觉中,情境引出有效问题,自觉问题指向自愿的新课探究。而这就是“情景教学”、“问题教学”的应有之义。

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数学广场——用网格来估测》,我和学生是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下引入新课探究的: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音乐声,播放光头强砍木头,呈现《熊出没》短片片段。)谁能最快知道光头强砍了多少木头?(木头堆在空地上)

师:停顿画面(两层,每层5到6根)生:抢答

师:观察仔细,数的很快。我们再看!(又播放视频)

……

师:谁能知道光头强砍了几根木头?(大约4层,每一层根数不同,呈不规则排列)

生:(停顿了许久)生1:我知道,是34根; 生2:是36根; 生3:是30根

……

这个情境引入,是结合了学生对于动画片情有独钟、喜爱卡通人物形象、很追求时髦的那种生活经验与成长心理而创设的。学生不仅踊跃参与发言思考,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在贴合课堂教学主题,吻合教学疑问,利于新课探究深入中,有了更多的自觉自愿努力。

类似的教学情境创设,就是借助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以追求主动有效的教学课堂,老师们也是常加运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化抽象为直观,展示动态的生成过程。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学科性特征所必然要求的那种逻辑抽象过程。而对于小学生而言,逻辑抽象的能力、兴趣都远不是那么的强,甚至还很差,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长规律、社会经验、知识修养等不足所必自的自我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在主动有效课堂的追求下,要善于化抽象为直观,展示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以某种感性的形象,刺激学生的认知阈限,达到感性经验的积累。而这样的要求,对于信息化教学技术而言,是正好恰切的。换句话说,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服务于文本静态向多媒体动态的转换,同时也能带动学生的感官,使得他们主动积极去投入到课堂知识生成的过程中。

比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的面积》一课,我设计兄弟二人因土地之争而引发的矛盾冲突。

王大:我分到的菜园子比你的小,我不服(王大分到的是长为6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菜地)王二:你的菜园比我的大,占便宜的是你!(王二分到的是邻边长分别为6米、4米的平行四边形菜地)

父亲:别争了,菜园的边界都量好了,一样大啊„„ 学生争论,说理由„„

为证明,我设计了动画课件,以格子图形式,通过数格子的多少,来比较两者的面积。

师:这里有一张网格,你有办法请他帮忙解决问题吗? 生1:可以数一数连个图形各占几个格子 师:好,你来摆一摆,数一数!

生1:(操作课件)长方形一共占有24个格子

师:那平行四边形呢?

生1:(也摆好了格子图,但不知怎样数)

师:到底几格呢?

生2:只能数出整格来,生3:虽然还没有数出准确的格子数,但一看就知道,平行四边形格子数要比长方形少多了

„„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同时也大胆提出了猜想。这样,平行四边形到底几个格子,我们通过课件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帮助我们,好吗?

(课件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某一条高,剪切下来,然后再转移、贴合到其他非整格的图形上,重新拼合成一个长方形了)师:这样,我们又能较为准确地算出图形的格子数了

……

此外,这节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服务于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转化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过程,展示出剪切、拼合等的直观过程,不同的转化过程,平行四边形因高变化而引起的面积变化的演示过程,都因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而收效甚大!

3、将数理逻辑进行形象化,以具体的物象表征数理逻辑。这方面的案例数不甚数。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用手工粉笔进行物象表征,比如线段图的延展,几何图形的切割转化等等。可是,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我们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物象表征数理逻辑的过程,更可以让学生因此而兴趣激增,同时,教学耗时有大大减少。

如白板技术中,几何图形的绘画,就很方便于几何图形的教学。从绘画、涂改、变形转化,到羽化、退隐、涂色等等,都便于操作,又将原本抽象的过程,进行了具象化。

又如,立体图形的透视性,也可以因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而变得真实可见了,而不再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抽象空间中。五年级的求组合体体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这个组合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想怎么求? 生:讨论交流(因之前的平面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而迁移)生1:可以先将这个组合体进行转化 师:为什么要转化?你想怎么转化? 生1:因为我们只学过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求法,所以必须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好,那你来操作一下,怎样转化

生1:操作课件(边说边操作:从这里横着切,分成上下两个小长方体,再求他们的体积之和)

师:很好,这切割转化过程,真是一目了然啊!有没有其他方法呢?生2:有,我想竖着切 师:好,你来操作一下

生2:操作课件(边说边操作:可以这样纵切,一切就变成了左右两个小长方体,再求他们的体积之和)

师:不错,借助这种高科技手段,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组合体被切割转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

接着,师演示将同一个组合体倒转后,所看到的立体图,求它的体积 生:倒转、平移后,组合体体积不变

……

这案例告诉我们,许多的数理逻辑,单靠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若我们能借助某些具象,来外观显现,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来呈现这些内蕴着教学智慧、数理逻辑的图形具象,不是主动高效的课堂追求吗?

二、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若干经验

(一)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创新地创,更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认为地设计。当然,课堂来源于生活,知识是以生活问题为素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如此。然而,学科教学决然不同与一般化的生活现象问题,而是带有学科规律性、逻辑性、规范性等科学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取用生活素材,又要高于生活素材。我们要善于“无中生有”,“一切皆有可能”地创造,自我设计。固然,对学生认知心理、学习规律的尊重,是前提原则。如上面的案例1就是作如此考虑的

(二)结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当前人们的话题味引,降低老师成人师尊的姿态,以童真的眼光心态投入到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课堂情境创设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或引入热门卡通人物以引起共鸣,或插进有明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或展示学生急需的求知感官过程,用信息技术来奉上学生们的兴奋点,降低他们在新知认识理解中的抽象逻辑能力要求。比如,上面的案例

1、案例2即是作如此考虑的。

(三)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整合运用,以目的单一要求为上,以直观可感为佳,以简洁易于操作为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多维立体的感官同时综合调动,是难以做到的,也是一语疲劳的。对于小学数学知识而言,也没必要深挖,更不讲究曲径通幽。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将教学过程演绎成纯粹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展现,更是不合时宜的。我们追求的是,在急需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的环节,应该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比如情境创设,动态过程展示,白板讲演的操作,矛盾冲突形象画面的呈现等。而且,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信息化教学推进的目的、过程、效果都要单一性、直观性、针对性强。一般说来,一节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宜于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有效推进化解。

三、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反思几点

(一)、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方向、程度、价值很重要。时下,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课堂的尝试很多,展示课,亮相课,比赛课,都极尽信息化技术水平展示之能事。然而,热度过后的冷思,我们发现,我们是否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不知轻重之虞呢?还是那句话,用智慧创造性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目的就是为了辅助学科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单是对于老师有要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认知心理、成长规律的尊重。所以,要从备课角度出发,从把握学生血清角度出发,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进整合问题,不能逢课便信息技术,不论学生年龄、不分学龄阶段地照搬他人课件,都是对信息化教学技术有效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亵渎。

(三)能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促进主动有效课堂,对于老师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教学主导角色的老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习得新的教学辅助技术。同时,为了辅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的运用,老师还得贴近学生认知心理,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童真的心,发现并欣赏学生的各种感知生活、学习的方式方法。比如,卡通人物形象,热门流行的话题,童真的俚语等等,这虽然不必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但却关乎能否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促进“主动有效”课堂的生成。

四、总结

信息化教育理念、教育技术,从服务角度而言,是适应时代要求下的教育教学方式革新过程而来的。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不仅利于教学过程更生动、更逼真、更情感化地外显展开,更是基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上的教学效益的提升。

当然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型、服务性手段,其运用之适当否,有必要否,如何运用等问题,取决于师生双方对于知识教学的具体情境,不可作出某种硬性论定判断。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追求“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求老师善于先挖掘把握学情,做好教材分析。在学生最需要,知识情境最适合的课堂中,积极地、创新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则学生学习不仅主动激趣,更有其后继学习的创新意识。而对于老师而言,则因此非特粉笔、口舌之劳作减少,教学智慧、个性诸端也赖以进步见长!

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 第2篇

富裕二中

杨丽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数学教学课堂。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运用也促使我们教师不断自己的教学方式已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借助信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往往会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有一个导入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时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如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课时,如果直接把求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容易记忆这些公式,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设定了播放“嫦娥二号发射场景”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上来,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有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借用信息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有许多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对于有些问题难于理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直观、动态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平行四边形性质》这节课,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出示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运用FLASH制作出动画并演示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过程,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将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突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何克抗教授说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当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检索等功能,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做为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分类与比较》一课,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动物分类介绍,有生活中的图形的分类与比较,有与美术和劳动整合的颜色、图案„„,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了分类与比较的真谛,并能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在给出的大量图形中,用鼠标圈一圈点一点,把给出的图形进行准确的分类与比较,观察分类比较之后,用手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进行分类,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伴协作的快乐,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美”。实现了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枯燥地讲解,却事倍功半的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数学教材由于其版面、地域的局限性,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书本上的知识以理论为主,与“身边的数学”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新知识的汲取,阻碍了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书本补充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了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借助于因特网还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数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编制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运用,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自然的生活化的工具,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系列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数学课堂训练。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技术也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数学课堂向有效教学的课堂慢慢转变。我们在以后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的优化整合,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促进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彰显数学本质 第3篇

下面就从计算、数量关系、空间图形三个方面, 谈谈自己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小体会, 与大家共享.

一、变静为动, 注重计算本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人教版新教材也遵循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图文并茂, 生动有趣.在计算教学内容部分, 同样也设计了富有儿童情境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主题图, 如第一册第96-97页的“学校运动会”, 第二册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图.第三册第8页的乘车图, 第五册第68页游乐园图等等.这些主题图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故事情节, 许多图中还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 为教师组织计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也紧密地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

然而, 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下的情境形式新颖, 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没必要再处理, 就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不考虑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 上成了“看图说话”课, 致使“数学味”、“计算味”不浓, 这样的教学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就是一把“双刃剑”, 从而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一年级下册56页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 教材中借助苗圃有许许多多鲜花的场景图, 描述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情节, 让学生进入情境, 并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但主题图中呈现的情境包含了两种状态, 用加法计算的情境是静态的, 减法计算是通过工人叔叔运送鲜花呈现的动态情境, 两种不同状态的情境如果同时呈现的话, 无形中干扰了学生思维, 再加上红花黄花的朵数之和正好和紫花朵数相同, 数据的再次干扰增加了认知的难度.

那么,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彰显出计算的本质呢?我们不仿尝试这样的做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原本静态的情境变成动态过程式的演示, 并辅以情境演说,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先呈现30盆紫花, 动画演示工人叔叔推车搬走了10盆, 问:“还有多少盆紫花?”在同一屏幕上, 图文声像并动, 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与静止的图片和文字相比较, 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境有机结合,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通过动态的演示突出10盆10盆的花, 学生在动态图像变化中, 感悟和理解了“3个十减去1个十就是2个十”的算理, 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上.

因此, 在计算课教学过程中, 运用信息技术演示的优势, 将主题图情境和计算算理制成动态的演示, 然后根据学生感知情况演示, 这样使学生在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变化中感悟计算的意义, 使学生一目了然, 把握了计算教学的本质, 诱发了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 使知识得以内化, 分析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二、化繁为简, 突出数量关系

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倡导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线, 这种学习活动应该在课堂中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样一个过程.数量关系作为数学问题的骨架,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由于情境的多样、信息的丰富, 繁琐多样的信息处理致使数学课堂教学中忽视了数量关系的分析.

如二年级上册P23“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新课程教材采用“全校卫生评比”这一情景.采用对话式文字, “我们二 (1) 班得了16面小红旗”, “我们二 (2) 班比你们少3面”, 要求“二 (2) 班得了多少面红旗?”于是主题图下方呈现16-3的算式, 以及小精灵的提问:“你能说出别的班级得多少面红旗吗?”而整个图中信息含量十分丰富, 其中既渗透着一一对应的思想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同时又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那么如何在这样繁琐复杂的情境中, 突显出数量关系呢?那就得好好利用我们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各班得的小红旗的面数制作成能够按学生回答点击呈现的样式如学生在解决二 (2) 班得的红旗的时候, 我们可以演示课件, 舍去其余班级, 只呈现两个班红旗的面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虚线和线段图, 让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数量关系“从二 (1) 班的16面红旗里面去掉少的3面, 就是和二 (2) 班同样多的部分”.在解决别的班级得的红旗面数时, 同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 舍去其余班级, 突出相比较的班级, 使繁琐复杂的情境变得更简单, 进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求相差数问题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 数量关系的分析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但分析数量关系讲解起来比较抽象, 有些知识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学生学起来也有一定的思维障碍, 用常规的教学手段, 不易表述清楚.因此, 教师可以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制成课件, 教学中按设计的程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地进行播放, 从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复杂的情境进行加工处理, 突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这无疑是解决问题中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从而让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中, 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寻求解答的最佳途径, 促进思维发展.

三、化难为易, 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以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决定了对有些数学知识往往难以想象、理解.而“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既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 也是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一个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 就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 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 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让学生明白就是要把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注意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演示,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汇报交流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了其推导过程, 在展示过程中, 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推导的方法, 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法, 从而获得新的启示, 形成新的认识、新的经验.

同时, 对于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学生展示的时候出现最多的是移拼的方法, 而对于一些“等积割补”的方法, 学生了解得不是很深, 但作为空间与图形领域中, 等积割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因此在教学时, 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图形的分、转、移、并等多种形式的动画, 形象地展现计算公式生成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不同的割补方法得出不同长方形, 运用课件的演示能够突出实际操作过程, 演示后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借助于观察、比较、分析等手段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 从而正确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而且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获得发展.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把难点、重点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知识, 起到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等效果, 但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 只能当作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滥用和不适当运用, 而应该适当、适时、适度进行合理灵活运用, 使其能够真正彰显出数学本质, 起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不应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叠加, 而是应该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去, 达到数学教学的突破和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数学课堂 第4篇

一 利用多煤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数学课中,空间观念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让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挂图、幻灯片等,呈现给学生的都只能是平面的表象。准备实物让学生观察,又由于条件的限制,个数毕竟非常有限。而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1.通过制作简单动画,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

几何图形的教学很多内容都是要在动态中来理解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始终只是在平面上,无法让图形动起来就无法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化过程。而通过一些软件制作简单的动画,可以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中,学生由于对对称的理解缺乏充足的感性认识,对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画出一个图形的多条对称轴……这类题目经常出错。因此我利用电脑制作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制作它们沿着对称轴对折完全重合的动画。对学生经常出错的平等四边形和长方形我们可以沿着学生画的对称轴对折,让学生清楚明白长方形只能有两条对称轴,而平形四边形虽然对边平行且相等但它却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一来不用老师再多讲述,学生不但通过自己的观察正确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而且对常出错的题目也有了直观的、深刻的认识,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强得多。加上制作比较精致漂亮,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的兴趣也非常浓厚。再比如:在四年级教学“角的认识”时有一个这样的知识点:角的大小与两边画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电脑动画帮助学生获得。先画一个原始的角,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或缩短,延长或缩短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

2.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

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有许多公式的推导,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长、正方形、圆形周长公式的推导……所有这些公式的得出都借助于图形的剪、拼、摆。如果仅仅只用到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让学生生动直观的看到这些过程,如果借助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就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在五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利用《鹏博士》及自己所制作的一些软件。让学生看到动态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及运用该知识点,使我班学生在练习中及六年级的总复习中遇到相关的题目都能正确地解答。

二 创设意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多媒体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出示各式各样的柜子,然后提问:“如果老师要你们帮忙设计一个衣柜,你会怎样设计?”学生汇报时老师再用计算机进行演示说明。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或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模拟购物。利用计算机教学媒体创设应用情境,可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对方法与策略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三 运用信息技术,启动学生思维

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及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巩固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CAI课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果红草绿,苹果树上结了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有6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们一起去采了12桶蜜……这活泼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1)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單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3)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4)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画面中所提供的素材,说出:可以分别把10个苹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 运用信息技术,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数学反思 第5篇

——郭文博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活动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水平。

信息技术化英语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的动画效果是其它英语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在导入的时候,我通过网上搜索的感恩节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外国节日的特色食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运用ps技术将教材中的图片进行加个处理,让学生不感觉枯燥。英语教学音频透过coreledictor进行加工,便于学生模仿。同时整堂课我都用微单记录下来,课堂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英语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有乐趣;理解更加深透,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原来枯燥的语言材料,不用费很大劲儿就能记住。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我们更能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英语课堂教学的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际(free communication)等工作,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图像、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下更加让学生易于学生的学习。

离开情景交际是不现实的,课堂交际活动将课堂变成了一个“little society(小社会)”,这样的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我们有很多办法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学习 第6篇

山西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掘山小学 康建亭

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远程教育信息资源为小学数学学习提供的资源,使学习者单一的接受学习开始转变为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作为使用信息技术的主体,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数学学习才有促进作用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决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少,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如在《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多种问题情境,使问题的外涵扩大,使学生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同时因为丰富的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学生还研究了不止一个问题,促进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课教学中,教师搜集了大量关于三角形应用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可以了解很多信息。而这些学习环境的创设仅依靠传统的教学工具是不够的,在这样的要求下,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是历史的必然,信息技术不是外加的和可有可无的,而是把技术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是作为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前提条件。

二、信息技术呈现动态过程,使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究的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演示问题解决的动态过程,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更加透彻。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通过学生的操作,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更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动态过程的展示,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想象 如利用简单图形的平移、旋转制作复杂图形时,学生只动手制作一个,通过演示学生作品或艺术作品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知。

又如,在平面图形的复习中,一位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了雪花曲线的形成过程,利用正三角形的无穷次操作,得到极限图形,柯赫“雪花曲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下一步会怎么样……利用简单图形按照规则制作出精美的雪花曲线。使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设计包装箱》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很方便地实现自己的各种设计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设计。学生可以设计出长方体或圆柱不同形状饮料的摆放形式,利用平台直接计算摆放后的体积。教学设计给了学生体验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载了学生的思考,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多节课例的学生学习效果说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体验,解决问题,更容易得到“渔”。而且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的“渔”质量要远远高于教师所“授”之“渔”。信息技术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给学生自主经历“渔”的机会。

三、信息保持方便,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信息可以方便地保留,满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要。如有的信息技术教室,在中间区域,每个小组的三至四名学生使用一台电脑,在教室里还备有两排供个人特殊需要使用的电脑。学生如果对某个问题需要重新进行研究,可以使用备用电脑。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为学生不同需要的满足提供了条件,而电脑中信息的保持,使得学生可以有机会将问题研究得更为透彻。而且课件中蕴含着大量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可以在课后进行浏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合作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学习时的合作交流更为方便。小组合作学习时,电脑可以成为合作的焦点,信息指向明确,减少信息的流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之间或不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实现更广大范围内的无声交流。在汇报交流阶段,教师可以点播学生机,方便地使大家信息共享,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指向不清带来的时间耗费。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阶段,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交自己的作业,可以在自由讨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供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信息技术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第7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突破,网络信息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提取使用教学资料灵活方便,为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先后次序、重现次数等方面提供了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可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诸多好处,我们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就我个人的粗浅认识谈一谈,请大家指教。

一、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思品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我国的对外开放国策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视频,激起学生探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为授课打下铺垫。再如讲我国的人口问题时,用黄宏、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中的片段做导入材料,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求知的欲望瞬间被激发出来,达到了激趣、导学的双赢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恰当的利用电教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便可创设出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绪感染,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带着新颖和好奇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人生自强少年始时可选用第一届“达人秀”冠军得主刘伟成功前、成功时、成功后的一系列视频资料来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

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新的思品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时间,拓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思品课中有许多重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可根据内容选择播放视频:“全国人大会议表决立法”、“法庭审判罪犯的画面”、“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等,让学生观看,并讨论思考说明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 提升数学教学 第8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时, 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体验、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 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新异的刺激很容易使学生兴奋起来。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画、乐于一体, 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 栩栩如生的意境, 妙不可言的模拟, 惟妙惟肖的状态, 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学生置身其中, 其景、其物、其人、其态仿佛触手可及,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悦、能动求索的过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用小朋友喜欢的七星瓢虫和大家一起学习:一只只可爱的七星瓢虫分别爬出来和大家打招呼, 用稚嫩、悦耳的声音邀请孩子们猜猜2只、3只、4只……7只七星瓢虫身上分别有几个黑点。课堂氛围顿时活跃了, 孩子们都想为七星瓢虫算一算, 从而激发了他们研究7的乘法口诀的兴趣和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于是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口诀的编写、迁移、内化、识记和运用等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上面的环节中, 如果教师光靠口头提问“2只、3只……7只七星瓢虫身上分别有几个黑点?”将是单调乏味的, 学生也很难融入尝试性、体验性和能动性的学习活动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 再现知识形成过程

经验是新知构建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有一些问题看似简单, 但学生却往往束手无策, 其原因是题目的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 导致学生对解决该类问题存有畏难情绪和障碍。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 有这样一题:一台压路机, 轮子的直径是2米, 宽1.8米, 它每分钟转动5圈, 10分钟后这台压路机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由于轮子是一个曲面, 而压过的路面是一个长方形, 所以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运用Flash软件, 制作一台正在作业的压路机, 伴着“轰隆隆”的机器声音, 压路机经过的地方用“变色闪动”的方法来说明, 使学生明白压路机作业面就是圆柱体的侧面滚动后留下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轮子的若干个周长, 宽就是这个轮子的长度, 学生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再如, 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运行规律, 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 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 配以解说和悦耳的音乐, 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 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 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再现和模拟情景, 弥补了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 有助于对题意的理解, 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学科, 数学知识是极其系统、严密和科学的。多媒体恰好以其准确形象的模拟和描绘, 很好地辅助了课堂教学,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使学生的思维导向由模糊变得清晰。例如“相遇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中有难度的一类解决问题, 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很好地突破了这个“瓶颈”。根据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逐步有序地演示出“相遇问题”, 图像准确科学, 简洁明了, 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背向而行”等术语的内涵, 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突破了传统教学靠单一讲解无法解决的难题, 也避免了因实物操作、模型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又如, 用课件进行《除法两种分法的对比》一课教学时, 6除以2的第一种分法 (等分除) 的演示如下:第一次, 慢速闪烁6个苹果中的2个, 一个一个较慢地分别移入左、右两个盘子里;第二、三次方法同上。6除以2的第二种分法 (包含除) 是先把两个苹果“圈”起来, 慢速闪烁后一起向下移进一个盘子里, 第二、三次方法相同。这个课件形象生动, 动态的、过程性的展示了除法两种不同的分法。用课件揭示两种分法的动态过程, 学生充分感知并保留和记忆“分”的过程, 很好地突破难点, 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课堂上主动设疑寻求认知冲突, 在对比思考中能力得到提升, 这是思维训练之必需。它会使学生的思维急剧撞击, 不断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运用多媒体技术这样设计:出示长方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的车。模拟动态演示各种车前进时的情景, 其它形状轮子的车子在不断颠簸, 而圆形轮子的车子一直在平稳地前进。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演示, 在比较后发现, 圆形车轮的中心点到圆的一周距离都相等, 而其他形状的车轮没有这样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又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 总有一些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折后完全重合”的认识不够清晰, 误认为两边一模一样的就是轴对称图形。针对这一情况, 利用多媒体画图软件,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翻转、组合, 制作轴对称图形。这样就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由此知道: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两边一模一样的, 也就是说不是“复制”就行的, 还需要“翻转”, 也就验证了“对折以后完全重合的特征”。利用多媒体通过制作轴对称图形来进行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主动学习方式, 孩子们学得更快乐, 更有效。通过多媒体技术, 提供给学生突显问题本质的情境, 引发学生思维在冲突中向纵深发展,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运用信息技术, 拓展练习巩固空间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 以及良好学风的形成, 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课标也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化被动为主动, 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充满娱乐性的练习, 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了学生评价和信息反馈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 在学生已认识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上, 又设计了“闯关游戏”以及“拼搭七巧板游戏”, 通过学生帮金鱼找食物的游戏, 利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 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数学练习十分欢迎, 真正做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编排一些习题存在电脑中, 课上只要直接单击鼠标, 节省了教师书写时间, 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和密度。多媒体还有一个特性,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 会做的可以跳过, 这样能因材施教, 各有所得。另外, 还可以设计游戏型习题, 如“夺红旗”“走独木桥”“放鞭炮”“找朋友”等游戏,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课堂反馈和评价

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 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 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都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反馈。在低年级阶段, 计算教学的地位尤为重要, 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计算速度,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通过口算比赛等活动掌握学生计算的速度, 然而传统的口算比赛有诸多弊端, 它很难在一次活动中掌握每个同学的准确用时。利用电脑教室, 通过简单的敲打数字键完成计算, 然后由电脑计时、批阅和反馈。电脑不仅可以在瞬间完成传统教学中很大的工作量, 而且可以使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教师从繁琐、重复的批阅工作中解脱出来, 也使学生作业的反馈更加及时、准确, 是一种真正高效的学习革命。

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形式、空间等方面都要求更加开放, 更加多元, 而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这种开放和多元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如《认识方向》一课的教学中, 通过设计某个公园的游览路线, 完全由学生进行自主尝试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是多媒体, 通过“你做得真棒”“再试一试”“好样的”“如果往北走会到哪”等提示性、鼓励性的语言, 逐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必将成为信息时代主流的课程学习平台, 为教与学提供了多元的手段, 改善了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提升课堂的品质, 增强教学的效益。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手段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好“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 准确把握多媒体最佳作用点及最佳展示时机, 明确作用, 合理选择, 用其所长。在目的与手段的视野中, 在传统与现代的嬗变中, 在方法与途径的践行中, 在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中, 多媒体技术必定成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和张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王富.加强实验教学推动素质教育[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 4:3~4

[2]顾长明.使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科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2:15~18

上一篇:入境伴侣犬隔离检疫案例分析下一篇:夸家乡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