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2024-08-23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精选8篇)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第1篇

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教学:

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本科商务英语必须转变传统的外语学科建设思路,导入相关学科理论,实现从基于语言技能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转向基于关联内容的系统的沉浸式商务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进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基于关联内容;沉浸式教学;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Relevant-content Based Immersive Teaching:

O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Undergraduate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Undergraduate Business English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disciplinary building, introduce relevant disciplines’ theory, and realize fundamental paradigm change from a traditional language-skill based teaching model to an immersive and systematic relevant-content based business teaching, thus to foster the training of market-oriented versatile personnel.Key words: relevant-content based;immersive teaching;Business English;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及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社会要求高校的教学和研究从关注“教育中的人”转向“社会活动中的人”,以培养更多外向型应用人才。这是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肇始及快速发展的动因。从话语理论角度分析,商务英语已超出单纯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在市场的导向下,经管类课程比重的增加要求商务英语专业转变传统的外语学科建设思路,导入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自身话语类型和学科身份的重构。为此,本科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根本的范式转变,从基于语言技能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转向基于关联内容的系统的沉浸式商务教学,进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因此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全英教学模式,在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就突显出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一、基于关联内容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市场诉求

在英语国家,商务英语的学习者主要为商科专业,但没有多少实际经验的学生(pre-experience learners)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员(job-experienced learners)。

[1]由于这些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可以把这种知识带入课堂”,因

此他们在学习商务英语时主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language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为训练对象,对“专业内容(professional content/content knowledge)”较少关注。然而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从对一些老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关的调查发现:业内人士普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评价较高,但认为在商科知识方面有待加强,学生也普遍认为商科知识应更加深入。[2] 由于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基本没有商科专业背景和商务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对商务英语学习的需求,显然不仅仅是“语言技能”,“专业内容”亦是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诉求。这对于本科层次商务英语专业尤其如此。

其实早在1998年,教育部有关文件即已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文件还认为,“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3]

2007年以来,国家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和硕士点相继正式批复,意味着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到来;相对于“技术操作型”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本科商务英语应该定位于“管理技术型”,[4] 其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为较高层次的外向型业务或管理岗位,毕业生的“从业之专不是指向作为效度工具的英语语言技能,而是特定的‘业务’”。[5]P12 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对商务英语话语或语域中有关词汇、句法、语篇、文化、商务交际等特点的规律性认识,只是工具效度性研究,并非本科商专学生所研之专的内容与目的。本科商英专业学生所研之专应是专业性专题研究,尤其是与国内外商贸、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领域中的现状及其热点问题的讨论与对策性研究。[5]P13 随着国际商务交流日益深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已有很大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了解国际商务往来的“游戏规则”。为此,应不断强化商英教学中的专业方向,坚持方向课程的系统性及专业性,系统开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法等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程,同时坚持方向课程沉浸式的全英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规则,同时强调探究这些理论和规则的发生原理。

二、基于关联内容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语言学分析

话语类型与学科身份的构建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使学习者把握商务话语类型并成功构建起自身的学科身份,乃在于依靠一套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话语理论对框架知识和“意义”的关注,表明话语类型的把握和学科身份的形塑要重视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和“内容”。于商务英语而言,就是要重视“商务内容”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有真正的市场诉求,同时还有深刻的语言学论证。

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内容知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十分的重要性。斯蒂切特(Thomas G.Sticht)指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如思考、沟通、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等既需要过程(processes)又需要内容(content)或知识(knowledge)。这表明仅依靠诸如读、写、批判性思维等‘过程’是不能将人们的认知能力提升到较高水平,确保这些‘过程’良好运作的基础是高水平的内容知识。”[6] 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依靠的是“有意义的操练(meaningful drill)”和“可理解性的输人(comprehensible input)”,因此语言习得应专注于意义(meaning),而非语言形式(form)。[7] 刘润清在考查中国外语历史和现状后亦指出:今后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将从侧重教语言的形式转向侧重教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并且高年级的外语教学将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他认为这种转向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因为语言本身是个符号系统,它本身的深度和美感来自它所“运载”的内容;二是因为人是智能的动物,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智力饥荒”。[8]

因此,要达到更高层次交际的要求,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基于内容而非语言或技能,即采用以商务内容为主线系统地进行商务知识、理论和技能沉浸式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语言技能主要是通过以语言为媒介获取信息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不过,沉浸式的商务英语学习虽以商务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中心,目的语的学习仍是专业训练的一个基础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学生对这一学习目标指向也有充分的自觉。学生在系统商务知识的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同时对商务英语语言性的学习内容进行自觉性地掌握,并在此学习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语境的熏染,从而熟悉和把握商务话语类型。这也说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势必比单纯的外语学习或商务知识的学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可见,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系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分割,“外语”和“商务”实现融通,学生的认知得到丰富发展,学科身份得以成功建构。

三、基于关联内容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模式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偏重语言技能培训,轻视知识与理论的吸纳和系统构建,缺乏学术的内涵和深度,缺乏对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造成了英语专业根本性的缺陷。[9] 刘天伦指出,“老三届”后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或事业

成就方面总体上比其它专业的毕业生逊色,很少出现杰出人才,其原因可能在于英语专业“过于专注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在思想观念的发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10] 质言之,传统外语教学的失败的症结在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语言主要起沟通的工具性功能,本身并不具备专业身份的特点。因此单纯追求语言技能、忽视专业化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势必导致外语专业在语言工具化的市场语境中自身身份构建的失败,只能培养出会一般日常通用语的所谓通用型人才,无法适应当前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市场分工的需要。

因此,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力求“精而深”,即要抓住并深入学习研究相关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在语料内容的选择上“应具有足够的智力上的挑战性(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 enough)”[11]。二要注意系统性,即所开设的商务课程在知识结构上要形成系统,注意教学内容的题材、体裁、知识主题的信息关联,根据专业的知识框架,建立起围绕专业核心理论的一个个知识“图式”。为此,学生才能在学科知识系统学习中进行浸泡式的语言训练,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亦建立起学科思维,从而有效地掌握专业话语类型,建构起自己的专业身份。

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认识到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区别。在低年级阶段,开设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使用商务情境语料,主要学习商务语域中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学习是重点,商务情境作为语言学习的载体。在具体学习语料选择上,必须依据关联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将围绕同一主题内容的语料系统地搭配起来,即按照系统结构模式,将各个知识主题关联起来,形成一个专业话语的语料和场域。学习者在此场域中学习语言的同时,将不断得到关联性的话语提示,强化自身的话语意识,有助于在高年级进一步的专业身份塑造。在高年级阶段,学习者应进入专业性专题研究学习,体现“精专”特点,以特定具体的商务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主要学习研究对象,即以英语为媒介,系统学习诸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专业的课程。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精选一两个商务方向,系统而深入地进行沉浸式全英教学。

结语

从语言角度看,商务英语是一种特定话语类型,是商务人员在特定商务场域进行有效沟通、显示并保持自身身份的方式与手段。按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观点,“某领域的话语从形成的那刻起,就拥有了权势与秩序的特性。所以希望进入这个领域的后继者们都必须掌握同样的话语,”且“话语在为现象与话题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人们的言语行为划定了界限。”[12] 因此,商务英语作为一种“控制话语生产的原则”的学科,其人才培养重心就导向了话语类型把握和学科身份的构建,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突显出对“专业内容”的关注;而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亦彰显了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Ellis, M.& Johnson, 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5-18.[2] 蔡芸、陈林汉.英语本科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报告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78-79.[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S].1998.[4] 张武保、严新生.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103.[5] 曾利沙.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何为“专”——兼论“商专”的体系差别性定位与比较优势特色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4):12-13.[6] Sticht, T.G.The Theory behind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J].Focus on Basics, 1997(4): 7.[7] 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67, 30, 21.[8] 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2.[9] 钟美荪.以精英教育理念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9):225-226.[10] 刘天伦.培养目标与可利用资源——有关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思考 [J].外语界,1996(1):4.[11] 陈乃芳.Considerations in Running a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1):4-12.[12] 严明.从福柯的话语观看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系列研究之二 [J].外语学刊,2011(3):82.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第2篇

一、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的必要性

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是指用学习者非母语的目标语言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由于其语言教学效果显著,引起了各国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迅速被美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家所借鉴,并被分别运用于法语、汉语、印尼语、日语、俄语及英语等10余种语种的语言教学,我国则是于20世纪末引入该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除了通过正规的语言教学来教授目标语言外,主要是通过用目标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掌握目标语言。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将始终“浸泡”于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之中,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目的[4]。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多是在升入大学后,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级在校生57人,只有2人入学前接受过正规的日语教育。欲使这些已错过最佳外语学习期的学生想要利用大学4年时间掌握日语,培养日语思维习惯,教师就必须人为地为其创造日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其置身于日语的“真空”环境,沉浸式教学模式可谓首选。但是,日语“真空”环境的构建却是困难重重。首先,因为日语并非当今社会上的主流语言,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日籍教师少,学生很难接触到日本人,日语学习的大环境较差。其次,因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多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对日语并不太熟悉,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2017级57名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仅为22人,其余35人均为调剂生。最后,因为学生是零起点,在低年级阶段,沉浸式教学组织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教师有必要运用文字、语言、图像、音乐、颜色、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话语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原则

(一)多样化原则

沉浸式教学模式理论认为欲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外语,必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器官机能,单模态教学话语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由于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大多数学生为零起点、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及大部分学生是调剂生等原因,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模态话语。为此,在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多样化原则,多“模”并举,促使学生的语言及文化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系统性原则

本次教学改革采取了多“模”并举的原则,为避免教学中各模态教学话语运用及转换的随意性,教师坚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努力使各模态相互结合,彼此交融,各课程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而且稳定的话语系统,实现了多模态教学话语的系统性。

(三)针对性原则

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组织课堂教学,多“模”并举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这导致个别教师盲目滥用多模态教学话语,具有作秀之嫌。为避免这一现象,本次教学改革坚持根据教学内容、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态设计,不跟风、不盲从,做到了使模态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实践

通化师范学院所在的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交通相对比较闭塞,常住的日本人只有在该校任教的日籍教师1人,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缺乏日语实践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日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为此,自3月起,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环,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开始了沉浸式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改内容、改方法,更是对教学手段进行了大力改革,积极将多模态话语运用于教学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至今已收到较好效果。

(一)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动漫的有效运用

在沉浸式教学改革中,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理论课程上。如将采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并采用翻译的方式进行汉语授课的模式,改为在日本文学课程中引进沉浸式教学模式,选用日文编写的教材,并用日语授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该课程选读的文学作品多是名著,作品背景及作品本身语言等都偏离学生实际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日语专业教师改变以往单模态教学模式,根据较多学生喜欢日本动漫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由日本名著改编而成的青文学系列动漫作品,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奔跑吧,梅勒斯》,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地狱变》等。日本动漫作品制作技术高超、画面优美、配音悦耳,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学生可以借助画面、语音更深入地感知日本文化,了解作品背景,轻松解读作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观看动漫作品之后,阅读原著,用日语写出读后感,并在班级内分享,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日本文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在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取类似的办法。例如,在介绍日本新年、男孩节、女孩节和花火大会等能体现日本风土人情和衣、食、住、行特色的节日时,该专业改变以往单模态的文字讲解模式,组织学生观看以日本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等儿童动画片,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总结归纳,或与我国的风俗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通过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影像视频亲身体验了日本的风土人情,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为了给学生创造沉浸式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课外也“浸泡”在日语环境里,教师组织日语专业学生成立了日本动漫字幕社和声优社团,进行日本动漫配音大赛、字幕翻译大赛及动漫表演大赛等,使学生不仅通过视觉、听觉,甚至通过触觉来学习日语及感受、感知日本文化。

(二)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PPT课件的有效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PPT课件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优秀的PPT课件可以根据需要,集文字、音频、视频和图像为一体,构成一个多模态话语的集合体。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在沉浸式日语教学中利用PPT课件的这一优势,通过大量图片、视频、音频并辅以文字及教师的日语授课,积极为学生构建虚拟日语“真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

(三)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微信平台的有效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日渐成熟,腾讯推出的微信,不仅作为交流与信息分享的手段受到人们的青睐,还因它不受空间、时间,以及人数的限制,所传送的语言材料还不受模态限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音频,甚至可以是视频,所以也被广泛运用于日语教学之中。作为沉浸式教学改革的一个举措,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微信群开展了每日30分钟日语语音聊天的活动。由值日生准备一个话题,要求大家在这30分钟内只能用日语发表意见。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不仅会根据话题适时上传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语言材料,营造气氛,引导谈话的正常进行,也会及时评价和反馈谈话活动。由于语音聊天的话题多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这一活动逐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学生由不敢、不愿意说日语,变得能开口用日语积极表达思想。每天30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学生说日语机会少的难题,也被师生戏称为“迷你”日语角,由此可见,短暂的日语沉浸,却可以收到了较大的成效。

(四)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文化室的有效运用

多模态话语通常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及空间模态等,空间设计也会影响人的情绪、注意力等。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空间,使学生尽情地沉浸在日语世界里,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日常上课的教室,将板报、标语和标识设计为日式外,更是投资建设了日本文化室。其主要包括日式房间、日本文化展台、日式坐台及学生自由练习区,可同时容纳10到15名学生进行授课活动,或是同时供5到10名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使用。日本文化展台里展示的主要有和服、日本酒、日本茶具和插画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可供学生在此接受日本文化的启蒙式教育。日式房间主要有日式榻榻米、围炉、屏风和拉门等,主要用来进行日本茶道、插画的练习及表演。日式坐台区除安装有日式桌、椅之外,还安装有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该区域主要进行日语演讲、欣赏日本音乐等,每周一次的日语口语角活动也在此进行。在这个完全日式化的空间里,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肢体接触、与日本物品的接触和与模拟日本环境的接触,耳濡目染,如临“日”境,可以全身心地感知日语、日本文化,对学习日语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沉浸式教学、多模态话语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历史并不十分久远,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更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学习与运用能力,为高校外语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3-12.

[2]梁德惠.美国汉语沉浸式学校教学模式及课程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11):121-124.

[3]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3):3-9.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第3篇

中学语文教学在经过多年新课改的磨练后,创新思想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沉浸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一、小说教学离不开沉浸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小说三要素。教学《香菱学诗》可从黛玉教诗、香菱学诗两个角度分析。学识渊博的林黛玉遇到了同病相怜的学生,饶有兴趣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鼓励香菱树立信心;明确地提出作诗要领;强调要重视积累和感悟。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实践,并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提高香菱的写诗水平。可能有学生诧异,黛玉在《红楼梦》里,多愁善感、赢弱多病、孤傲尖刻,而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这就需要师生共同沉浸文本,沉浸原著,了解黛玉、香菱两个人物的坎坷命运,在这个基础上问题将迎刃而解。教师分析完黛玉教诗后,将香菱学诗的相关问题交给学生,如香菱如何学诗?从她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并给学生记分,小组比较,也与老师比较。这就让学生带着问题沉浸文本,同时记分可增强小组、班级凝聚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沉浸在语文教学的愉悦之中。

二、诗歌教学离不开沉浸

“以读代讲,以读带品”(品语言,品情感)是诗歌教学的特色。诗歌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有些诗歌年代久远,似乎无法逾越;有些诗歌贴近生活,但意蕴深厚……不管是何种诗歌,如果沉浸其中,就为教学打开了容易之门。《在山的那边》教学时可借助视频创设情境,画面中一个孩子正攀爬着一座座大山,图画绘出了孩子爬山的艰辛,绘出了山那边还是山的失望。而孩子只要再爬过几座山就能看见海,那海在远方喧腾。播放完毕,不要立即进入课文,而是让学生思考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顺势问学生:山比喻什么?(困难);海比喻什么?(理想)。接着让学生了解本课写作背景,自读本诗;教师范读,学生点评;学生代表读,师生点评(可从语速、表情、情感等方面点评);教师播放少儿组一等奖李旋旋朗诵本诗的视频;然后学生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诵。通过沉浸于不同方式的诵读,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接着品味语言,分析内容,体会情感,对诗歌的理解水到渠成。

诗歌教学,用沉浸式诵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散文教学离不开沉浸

散文是个人感受的独特表达,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课文《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馨的美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投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在想象中让自己进入到作者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还可让师生表演课本剧,在乐中学,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抓关键句分析其深刻含义,感受到本文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此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要求活动方式具体明确,综合性强,引导学生沉浸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让学生带着赞美的态度品评文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可谓是“润物细无声”。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四、戏剧教学离不开沉浸

戏剧是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情境导入,让学生沉浸文本,理解内容,品味性格,并分角色表演出来。喜剧《威尼斯商人》是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全剧最为精彩的一场戏,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与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在法庭上的一场生死交锋。本课教学重点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文章较长,教师安排同学充分预习课文,课上将学生分组讨论文本内容,主要人物、矛盾冲突等,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排演剧本,并分析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语气的特点和表情特征。每组成员表演完毕后,其他小组同学针对这一组同学的表演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还可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并用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让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最有语言特色的一个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出所读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这样,表演者和观看表演者都沉浸在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中,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

戏剧教学时,引领学生沉浸于自己的角色,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沉浸式 散文教学

一、在朗读中感受散文之美

在有些散文的讲授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把文章读出来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朗读是通过声音更生动形象的传达视觉效果的过程,朗读时也能自然流露出文中的情感,对于学生体会文意是很有帮助的。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好的散文都很适合朗读,例如,在学习《繁星》(巴金)时,可以让学生以清幽淡雅的语调读出课文,读的过程中要充分体验作者所描绘的漫天繁星的画面,感受那种美,在讲解《夏夜》(钱钟书)时,朗读中需要带有的情感则完全不一样,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诗中的那种格调与韵味,那种婉约中透出的柔美,只有在清吟这首诗时才能得以体现。三分诗七分读,不仅是对于诗歌,对于散文的教学阅读的过程同样重要,正是在读的过程中文字的情感才得以表达,学生才能更深切的体会到文章的意蕴及内涵。

对于一些情节明显,对话丰富的文章,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往往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过程,这就像是同学们一起将文章中的故事共同来演绎了一遍一样。散文大多注重抒怀,而对话往往是情感流露的最直接方式。在学生进行有对话的散文的分角色朗读时,要让学生真正沉浸于这个角色中,体会当时人中人文内心的情感,心理的变化,只有抓住这些有点,阅读时才能读出文章的真情实感,不仅能够将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充分传达出来,也加深了自己对于文章的情感体验。

二、在品味中享受散文之雅

散文中饱含了各种充满人文情怀的素材,为我们对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克服困难、抗争命運、笑对人生的品质提供了教育契机。语文课本中的不同散文往往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真正理解,逐渐形成他们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教材文本中不乏讲述作者人生历练的散文,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人文资源,是人文精神的形象化教材。和学生们分享这些,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们真正能关注生命,让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他们的血液中。

沉浸式散文教学应当能够让学生享受到散文之雅,教师应当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沉浸到文章中,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散文中的情境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的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受到生命力量的震撼,从而实现了“塑造学生心灵”的任务。

想要让学生对于散文的情感领会更深刻与直接,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找文章中和学生内心情感的契合点,这往往是最能触动学生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这是一篇情感很深厚、很能打动人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几个画面和生活很切近,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然而让学生体会到最朴实的生活中那种厚重的情感,则需要老师做有效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父亲给自己撑伞的场景,以及父亲帮“我”买橘子的画面,还有文章最后,不善言辞的父亲那个感人的背影,这些画面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深深感染着他们,让他们领会到父亲对于儿子的深情。就这样,通过沉浸到文章中,学生们深深领会到文中传达的那种父子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也体会到了散文的雅致。

三、在体验中彰显散文之幽

散文的学习更像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沉浸式教学中强调的就是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尤其是文章的情感中。无论是《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中那种细腻的情愫,还是《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中的那种畅快欢愉,从散文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充分的彰显散文之幽,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感触。

沉浸式散文教学也需要立足于生活,毕竟生活是所有一切活动的归宿。散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活。教学过程中,借助优秀的文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宽容的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及方向。

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充满太多的未知与挑战;生活又不是真的如我们想的那么可怕,这取决于生活中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有怎样的品质陪伴帮助他走过生活中的重重关卡,经历生活中的苦辣后最终领略到生活的甘甜。沉浸式散文教学正是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次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来到别人的生活中,别人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生活中自然的喜怒哀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生活有真实的体验与感知,也帮助培养他们应该具备的正确的生活信念,有了这些好的价值观的陪伴他们今后的人生路才能走的更长远。

结语:

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理念,然而,理念本身却具有很高的价值。散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觉得比较难领会的部分,并不是无法弄懂文意,而是想要真正体会到文中作者想要表达与传递的情感与意蕴时,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对于散文的感知必须沉浸到文字中,只有走进作者给我们呈现的那个精神世界,才能领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及哲思。沉浸式散文教学应当更多的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在朗读中感受散文之美,还是在品味中享受散文之雅,抑或是在体验中彰显散文之幽,这些过程都能带给人极其愉快的精神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人文情怀是很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邓延红;让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

[3]王俊鸣;“阅读教学”价值的认知——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08期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第5篇

为全面提升新行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1年,榆林中支在广泛征求新行员培训需求基础上,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优化“理论、知识、党性、能力”四位一体的培训课程,创新组织开展“党史创新学 红色剧本杀”活动,通过沉浸式戏剧体验和跨时空对话的形式,解锁红色学习教育新模式,让培训“有声有色”。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多元互动”的学习方法。在全党上下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就如何让新行员党史学习有趣生动更易于接受,进行积极探索创新,综合运用模拟式、体验式教学手段,采取主旋律与剧本杀结合的独特形式,通过沉浸式体验,使新行员在娱乐的过程中收获历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精心挑选两本“红色剧本杀”,其中,剧本《刀鞘》讲述的是我党地下党同志们为了早日解放天津,而秘密潜入国民党天津保密局,与特务们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剧本《兵临城下》则讲述了1937年日军攻占山西之际,在周围县城都被攻陷的情形之下,朔县面对是战是降的抉择之刻,共产党人誓死保家卫国与日寇抗战到底的故事。剧中,每个人都是“侦探”,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是“凶手”,线索与线索的联系,人物与人物的牵扯,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真实沉浸式体验,在家国情怀下,新行员们扮演的不同职业的人纷纷团结起来,英勇迎战等待胜利的曙光。

(二)突出“情境体验”的学习感受。相比过去传统的观看图书、影像资料来了解历史,此次“红色剧本杀”为大家开启了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窗口,不同于以往的党史教育,“红色剧本杀”将每一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人物进行还原演绎,它不再生硬死板,让每一个红色故事不再有距离感,在兼具推理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新行员们能够身临其境回到历史年代,正是此次剧本杀活动的最大亮点。在《兵临城下》《刀鞘》红色剧本的带领下,新行员们穿越历史时空,走进了抗战时期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化身国民党中统、军统、商人、共产党等角色完成各自任务,通过剧情演绎、现场搜证、集中推理等方式揭开故事真相,在潜伏、试探、交锋与抉择中当了一回“革命斗士”。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和剧情的跌宕起伏,新行员们沉浸在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中,感受着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感触到共产党人那段英勇无畏的心路历程。活动结束后,新行员们也纷纷反馈表示,“红色剧本杀”活动可以让人沉浸式进入剧本所设定的年代、故事背景,回顾历史长河,设身处地体验革命先辈曾经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理想照耀下信仰的力量,也通过体验铭记熠熠生辉的名字,致敬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三)突出“主体感悟”的学习乐趣。在“红色剧本杀”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身份、所属的阵营以及需要完成的个人任务,而整个剧本又有一个共同任务,新行员们怎样在角色个人任务和共同任务中作选择,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兵临城下》采取分幕式阅读,每一幕都有自己的任务,从一场决定全县命运的宴会到追溯起每个人的经历和记忆,在4个小时的沉浸式演绎里,新行员们“穿越”到硝烟弥漫的1937年,亲身体验革命先辈曾经面临的艰难险阻,感触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心路历程,剧本自第二幕开始,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一股难言的悲壮,在这一幕,每个角色在选择迎战后都要写一封遗书,此时每位新行员已沉浸在各自角色中,带着复杂沉重的心情写下了各自的遗书。剧本第三幕迎来了情感的升华点,当主持人告诉了大家选择抗战之后战场和每个在乎的人的结局时,现场氛围也变得凝重起来,主持人请每个新行员现场读出之前写的遗书,扮演县长郭同仁的新行员这样写道“夫人,几年来冷落了你,风风雨雨,曾经的少年悸动早已随风消散,蓦然回首,方知真爱之人才是夫人。我死后,你一定要好好生活,来事我们还做夫妻。日军一日不败,我魂一日不散”,在其他遗书中有对家人的愧疚,有对抗战的视死如归,也有对爱人的不舍,伴着背景音乐,氛围也被烘托到了最高潮,面对这样的真挚情感,不少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在剧本第四幕故事出现反转,原来这一切都是一场梦,面对这样的反转主持人问了大家“现在请大家重新回答剧本最初的问题,你还有勇气去面对战争吗,兵临城下你会怎么选择?”面对这个问题,大家都陷入了沉默之中,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真实沉浸式体验,让新行员们的心境和立场不断发生着变化,亲身经历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

二、取得的成效

(一)更加重视培训效果,使新行员从“旁听者”变为“参与者”。“红色剧本杀”相对于历史舞台剧而言更具参与感,在舞台剧的呈现中,观众与演员之间会有一道无形的分界线,进而造成割裂感,如果演员的排练与场景布置不够精细到位的话,很难让观众带入情景。而在“红色剧本杀”中,“观众”变成了“参与者”,拥有自己的故事线,相比观众多了一些表演与表达的成分,交互性更强,通过厘清逻辑与讲述故事,进而还原整个故事,推动党史故事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剧本《兵临城下》的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取自战争的硝烟与黑暗历史的压抑的真实感,加之部分影像资料的渲染,会让参与者更容易把自己代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代入那个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朔县。而在剧本《刀稍》中,每个人都会被分配到所属角色的任务与使命,在5个小时的时间内,通过台词、情景的表达和感受,沉浸式地领悟革命精神,感受党的奋斗历程的艰辛。

(二)更加注重实践教育,使新行员从“旁观者”变为“体验者”。在剧本杀各类故事和角色中沉浸式体验“第二人生”,能够让阅读感受更加丰富立体,表达演绎与激荡交谈也加深了新行员对人性、感情的思考。从剧本初期的推理,到最后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新行员们通过分饰角色、以第一视角去感受革命故事,在真情的演绎中,新行员们化身为抗日战士,亲身经历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兵临城下》设有两个机制,一是“遗书”机制的设计,让新行员有了更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让角色有了更多参与者个人的感性色彩,变得活灵活现起来;二是“抉择”机制的设计,战、亦或不战,当大家饱怀雄心壮志与一腔热血,从和平年代的思维方式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答案可能轻而易举;但当大家真正品尝到战争的恐惧、触摸历史背后血淋淋的真相、感受深深无力的绝望时,是否还能坚持当初的选择?这种设计会让新行员们设身处地的站在当时的情况与角色立场上进行思考,情不自禁的代入沉浸。

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第6篇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注入课堂活力,辩论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分类、实施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纽带

首先,教师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设置辩论,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学生从问题辩论中获取知识。例如八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有所不同,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辩题:“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还是情有可原的?”学生们针对这一辩题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是一种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人,他们的行为情有可原,但是我们还是要鄙视这种行为。以问题为纽带,可以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并且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语文教材给辩论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辩论题材,为辩论式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

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课中主动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培养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能力。辩论式教学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以和谐关系为基础

辩论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辩论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它是师生有效地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没有民主,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也就谈不上辩论式教学了。

4.以激发兴趣为宗旨

辩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的争辩,造成知识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事实上,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赞叹……

二、辩论式教学的分类

辩论式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课辩论,一类是局部问题辩论。

1.所谓全课辩论,指的是整堂课就是一场辩论赛,所有学生分为两队,在教室里相对而坐,全体学生参与辩论,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马》这篇文章时,可以设置辩题:“你认为家马好,还是野马好?”让学生先回去预习准备,写下自己支持正方观点或反方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学生派代表抽签决定正反方,然后开展辩论,教师主持辩论赛,最后进行总结。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外知识,分析家马的优点或者是野马的优点,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所谓的局部问题辩论,指的是在课堂探讨阶段,教师提出有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主题。辩论的时间是10-20分钟左右。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庄子故事两则》时,在学生朗读文章并初步理解文意之后,教师提问:庄子认为人能感受到鱼的快乐,惠子认为人不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你赞成哪种观点呢?支持庄子观点的学生可以坐教室左边,支持惠子观点的学生坐教室右边,开展辩论。通过十分钟左右的辩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庄子与惠子思想观点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辩论式教学的实施

1.选择恰当的辩题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教学的开展。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依据中学语文新大纲、语文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在确定辩论题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辩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选择的辩题,必须是让学生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辩题的设计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辩题:纸质阅读好,还是电子阅读好?这个问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各抒己见,辩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说:“抚摸着书本,闻着淡淡的墨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有的学生说:“电子书可以节省纸张,更环保。”有的学生说:“纸质的书本不受时间、空间、电力条件的限制,更方便,而且比起电子阅读更利于保护眼睛。”有的同学说:“电子书容量更广,让人阅读面广,并且省钱。”一个有趣的辩题显然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辩论。

(2)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设置辩题时,要让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广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提出辩题:鲁庄公是一个聪明贤能的君王,还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听到这样的辩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开展辩论,有的人认为他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一个明君;有的人认为他把希望寄托于近臣及神灵,他在战争胜利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是一个昏君。也有同学总结说他在军事方面无能,但是他善用将才,这就是明君。一个辩题,让学生思考的范围覆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了课文。

(3)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辩题,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例如,《故乡》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闰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吗?有的学生回答:“能,他可以去参加革命,来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他可以少生几个孩子,可以让孩子上学,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在那样的旧社会,作为农民的闰土根本就没有革命的意识,他的努力只不过是拼命地干活罢了。”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闰土是旧社会农民的代表,鲁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对旧社会麻木的农民的一种哀叹。所以,教师选择辩题时要选择能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辩题,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把握辩论的时机

怎样设计一堂课的辩论发生点,使所设之辩题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教师要注意把握设置辩论环节的时机:

(1)在力点处辩论

所谓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辩题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可以说,抓住了力点,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蕴含。

《湖心亭看雪》一文着力点是“余”与金陵人相遇,那么抓住这个力点,设计这样一个辩题:“余”看到金陵人是喜悦,还是伤感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喜悦的,他为遇到知音而喜悦。”有的学生说:“他是伤感的,他一听到金陵人,想到亡国之都,会特别伤心。”有的学生说:“他强饮三大杯而别,不是高兴地喝酒,而且也没有留下来畅谈,可见他内心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知己,也并不喜悦。”在课文力点处辩论,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张岱作为明代遗民的故国之思,了解张岱的清高孤傲,从而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

(2)在疑点处辩论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疑点处辩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如《愚公移山》一文,可抓住疑点设置辩题:愚公一家移山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有的学生回答:“他是愚蠢的,浪费时间,他可以搬家更方便。”有的学生回答:“他是聪明的,他在为子孙后代考虑。”有的学生回答:“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他最终成功了,他是聪明的。”有的学生说:“作者编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愚公并不愚蠢,他是聪明地相信一家人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必定能创造奇迹。”通过辩论,学生顺畅地解决了课文的疑难点,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3)在深化处辩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在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学生对于苏轼的心境很难理解,在学生求通而未得之际,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苏轼和张怀民一起赏月,内心是忧愁的,还是豁达的?有的学生回答:“他内心是忧愁的,因为他和张怀民都被贬官,成了‘闲人’,所以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有的学生回答说:“他内心是豁达的,他描述的月下之景如此美丽,可见他能静心赏月,内心是愉悦的。”有的同学说:“他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为自己有闲时,有闲趣赏月而平静喜悦,他或许有过伤感,但转念一想,就豁然开朗了,所以他内心是豁达的。”在课文理解深化之时,通过辩论,学生思维碰撞,把原先思虑的问题抛出来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辩论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四、辩论式教学的功能意义

1.在“辩论式”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设置辩题:杨修之死过在自己,还是罪在曹操?学生们在辩论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分析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性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4.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论题大都具有挑战性,所以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辩论中,学生们有时对对方所执的观点,要合力进行驳斥,所以在辩论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第7篇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游戏展成为民众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年轻人群,更是游戏展上的主力。不过自从国家出台政策严禁游戏展上着装过于暴露以后,游戏展厅的“美女诱惑”降低了很多。不过这样也就让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参展的商品。在最近连续举行的中国特许加盟展、北京城市科学节展览、云计算大会展览、深圳VR峰会上,虚拟现实主题公园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开启了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虚拟现实主题公园在近期的游戏展厅中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它的虚拟现实游戏体验让每个玩家沉迷其中。采用空间定位系统、运动姿态捕捉系统、一体化计算背包、万向电磁感应枪、哇塞虚拟现实头盔、无线协同通信网关等六大尖端设备为顾客带来沉浸式的游戏体验。在这里,玩家的视觉、听觉、触觉被完全调动起来,以至于顾客根本不会有任何突兀的感觉。似乎每个玩家都变身成为游戏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的参与感叫人直呼过瘾。

在7月28日开幕的上海ChinaJoy上,虚拟现实主题公园的沉浸式游戏体验再一次引发轰动。有很多玩家都是从其他展会上一路追随过来的,在这里再一次享受了虚拟现实游戏的乐趣,再一次被那种逼真的游戏体验给震撼到。据悉,在本次展会上,特别推出了无线电外场体验区和光学内场体验区,外场体验具有极强的震撼性、观赏性,内场体验则是有更逼真、精确的感受。两大体验区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人头攒动的盛况令人惊讶。

沉浸式语法教学综述 第8篇

沉浸式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是在加拿大法语区开始的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 即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语言进行教学, 把学生完全“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双语国家, 大部分人说英语小部分人说法语。说法语的人因为由于接触的大环境是英语的所以学起英语来比较简单, 但是说英语的人除了在学校学习一些简单的法语知识, 平时很少接触和使用法语, 为了让这些人更好地学习法语, 1965年在蒙特利尔郊区的圣兰伯特初级学校最先开始尝试全法语教学实验, 教学对象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前班孩子们, 受到了社会、家长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参加实验的学生们一年下来, 至少有一半的课程是用法语授课的, 包括法语课和用法语讲授的其他科目, 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不但熟练掌握了基础的法语听、说、读、写能力, 而且用法语学习了其他的基础课程, 培养了法语思维能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加拿大沉浸式法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并被引用到很多种其他第二语言教学中。

随着汉语热的兴起, 初中以下的汉语沉浸式教学项目现在也在逐步的推广发展开来, 尤其是在美国, 据明尼苏达大学孔院院长介绍, 目前全美国共有20多所设立沉浸式中文项目的学校, 其基本模式是:在一些小学, 教学分为英文部、中文部两个部分。在中文部, 没有“英语”这一科目, 取而代之的是中文课, 此外, 其他主要科目的课上课下沟通也全部使用中文进行。这样的教学项目大多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先是全中文教学, 后向中英双语教学过渡。学生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全中文的课堂, 直到小学三、四年级或者五年级才开始增加一半的英语教学;人为的创造目的语环境, 处处贴着中国地图、汉字书法作品、中国历史名人画像和语录等, 并且要求整个学校里必须用中文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讲解, 更重视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玩儿中学, 在用中练。用中文讲授其他科目, 老师也多用比较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教授, 直观的图片、动手的游戏、全体的合作等等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据相关报道, 在美国的波多马克小学就开办了一个具有以上特点的学前班和一个一年级班, 总共有48名学生。除了中文以外其他课程也由这位华裔女士担任, 数学、图画等课都用中文讲授。上课时, 老师只讲中文, 或者借助直观教具、身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她把课程分成若干小节频繁提问, 以保证学生跟得上教学进度。谈到目前学生的中文程度时, 她说, “48个学生中, 有一半学得蛮不错, 2/3跟得上。”令人惊奇的是, 这两个班在数学教学上与其它用英语教学的班级成绩完全一样, 这使教师和学生家长大受鼓舞, 家长们都对自己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由此可见, 沉浸式教学法在汉语的海外教学领域已有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效、快速和全面发展是沉浸式汉语教学的最大优势。由于学生整天都沉浸在汉语语言环境中, 他们习得语言的速度与能力比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外语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要高很多, 同时他们的文化意识也更强。一个入学仅16天的学前班, 孩子们居然能够明白教师“请看老师”、“伸出手”、“我们一起做操”等指令, 学生的听力和汉语领悟力令人惊讶。沉浸式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 学生语言技能和数学技能都比非沉浸式项目的学生好, 著名的英华和新星小学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 由于沉浸式汉语教学尚处于新生事物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比如说:沉浸式汉语教学仅在个别学校进行, 并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能够胜任沉浸式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能够适合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非常有限。总之, 沉浸式教学法是一种既把目的语当做学习内容, 又把目的语当做学习工具的非传统的教学模式, 既不同于在目的语环境下的目的语教学, 也不同于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而是在不放弃自己母语的前提下, 最大程度的把学生“浸泡”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 让学生自然的习得语言并练习和使用语言, 不自觉的养成目的语的思维方式, 真正学会用目的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然而这样一种高效、快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依然面临着很多亟待我们研究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们应该不仅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和建设, 而且应该努力实践并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改善现在海外汉语教学的不理想现状, 提高汉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志平.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年第3期

[2]闻文.浅谈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3]杨捷.“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三星的实践.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上一篇: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下一篇:激烈的友谊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