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估算题一般方法

2024-08-25

初中物理估算题一般方法(精选10篇)

初中物理估算题一般方法 第1篇

估算题专题

C、一只鸡蛋D、一张课桌

1、【2010广东省汕头】以下选项中质量最接近50g的是()A、一个乒乓球 B、一只母鸡

2、(2010·镇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A.课桌高80cmB.人步行的速度是5m/s

C.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D.让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为23℃左右

3、(2010·黔东南州)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指出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 8dmB.一个普通鸡蛋重约5N

C.现行用的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9m

D.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4、(2010·河南)下列数据与事实相差较大的是

A.教室内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为40W

B.你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C.使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5℃左右

D.中岳嵩山顶峰的大气压约为1.5×105Pa5、(2010·湖北仙桃)8.小明用身体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A.他的质量为50gB.他潜水时所受水的浮力为5000N

C.他从教学楼的一楼匀速走到二楼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1500J

D.他的体温为100℃

6、(2010·湘潭)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A.8cmB.8mmC.8dmD.8μm7、(2010·盐城)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初中生的体重约为50N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20m/s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8、(2010·成都)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A.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8 mB.1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60 kg

C.洗脸水的温度大约是一40℃D.小李同学受到的重力大约是550 N9、【2010天津】小明身高175cm、质量65kg.针对他的身体条件,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他的体积约为65dm

3B.他的正常步幅约为2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他的“1柞”约为40cm(柞:念zhǎ,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他的“1庹”约为3m(庹:念tuǒ,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10、【2010柳州】一个正常发育的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

A.0.15 mB.l.5 mC.15 mD.150 m11、【2010常州】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

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

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B.1.75mC.1.85m

D.1.95m12、【2010攀枝花】下列说法与事实基本相符的是:

A.一个电子的直径大约是1mmB.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

C.一支书写铅笔的质量约为10kgD.人体的密度大约是2.7×103kg/m

313.【2010年北京】下列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0cm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m

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D.一袋普通方便面的质量约为0.5g14、(2010长春)下列对教室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合理的是()

A、黑板擦受到的重力约为100NB、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C、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100gD、教室内的大气压强约为103Pa

15.【2010梅州】单位及单位换算:海洋中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20t=______kg;某位九年级男同学的质量约为6×104_______;我们教室中地板所用的大理石

密度约为2.7×103。

16(2010龙岩)林雨同学将掉落在地面的物理课本捡起来放在课桌上,他对课本所做的功最接近于A.0.02J

D.20JB.0.2JC.2J17、(2010·绵阳).我们使用的物理教科书(16开本)的封面所受到的大气压力最接近下列数值中的A.50NB.500NC.5000N

D.50000N18、(2010沈阳)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A.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19、(2010兰州)某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大约为5A,该用电器可能是

A.电视机B.白炽灯C.洗衣机D.空调

20、【2010云玉溪】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当通过人体的电流接近30 mA时就会有生命危险。据此可以推断,人体是(填“导体”或

“绝缘体”),人体电阻约Ω。

21、少林功夫名扬天下,“二指禅”绝活令人称奇。表演时,人

体倒立,只用中指和食指支撑全身的重量,如图所示。

这时两手指

对地面的压强最接近于: A.3×102PaB.3×104PaC.3×106Pa

D.3×108Pa22、一名中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接近于

A1000PaB10000PaC100000PaD

1000000Pa23、登楼梯比赛时,某同学从底楼匀速登上五楼,共用了12s,该同学登楼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最接近于

A.500WB.100WC.50WD.10W24、在中招体育测试中,李强的跳绳成绩是lmin跳180次,每次跳起的高度约为6cm,他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约为W。(g取10N/kg)

25.(2010南京)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约为42℃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18mm

C.教室里日光灯的额定功率约为40WD.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5s26、小明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min内,消耗电能0.2KWh,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A、电饭煲B、电冰箱C、电视机D、收音机

27、(2010贵州毕节地区)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生活的是()

A.中学生的身高一般是165cm,体重是500g。

B.安全电压是指不高于36V的电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

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8℃

D.光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率约为3×105km/s28、(2010芜湖市)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73℃

C.一个中学生静止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Pa

D.某变电站高压输电电压为3×105kV29、(2010东营)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是50gB.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5m/s

C.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VD.课桌的高度约是80dm30、(2010仙桃)小明用身体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A.他的质量为50g B.他潜水时所受水的浮力为5000N C.他从教学楼的一楼匀速走到二楼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1500J

D.他的体温为100℃

31、(2010崇左)1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正式比赛篮球架的篮框高度约1.6mB.成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1.2m/s

C.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约10N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质量约1.8kg32、(2010莆田)下列是对一枚一元硬币的有关物理量进行估测,你认为合理的是()

A.体积大约是2.5m3B.质量大约是2.5kg

C.直径大约是2.5cmD.物重大约是2.5N33、(2010成都)3.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A.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8 mB.1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60 kg

C.洗脸水的温度大约是一40℃D.小李同学受到的重力大约是550 N34、(2010扬州)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人沐浴时水的温度一般是60℃B.某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0kg

C.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cmD.两个鸡蛋重约1N35、(2010·遵义)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每秒65次B.适合人们洗澡的水温为

70℃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5.0mm2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36、(2010德州)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的实践活动,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是

A.一支铅笔受到的重力约为5N

B.成年人正常步行5min通过的路程约为400m

C.一般洗澡水的温度约为38℃D.黑板的长度约为4m37、(2010楚雄)下列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书桌上的台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1A

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C. 人体正常的体温约为37℃D.一本物理课本的的质量约为

2Kg38、(2010年重庆)

1、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指出下列数据符合实

际的是

A、水的密度为4.210kg/m33B、白炽灯发光时的温度为342℃

C、家庭中白炽灯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为5kW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8310m/s39、(2010镇江市)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A.课桌高80cmB.人步行的速度是5m/s

C.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D.让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为23℃左右

40、(2010武汉)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B.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

C.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D.中学生的握力约为3000N41、(2010年南京)4.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约为42℃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18mm

C.教室里日光灯的额定功率约为40WD.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5s42、(2010湛江)下列几种估测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小明午餐大约吃4kg米饭B.日光灯的长度大约是1.2m

C.湛汪市六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50℃D.空调的功率大约是100W43、(2010济宁)5.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0m/sB.你手中物理试卷的宽度约为26cm

C.一名初中生从二楼匀速下到一楼重力做的功约150J

D.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80℃

44、(2010潍坊)3.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是39℃B.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1lOV

C.人步行的的平均速度约为1.1m/sD.我们使用的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约重100N45、(2010·崇左)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正式比赛篮球架的篮框高度约1.6m

C.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约10NB.成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1.2m/s 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质量约1.8kg46、(2010·大连)下列判断符合实际的是()

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在150㎝---160㎝之间

B、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在10g—20g之间

C、成人步行的速度大约在1.0m/s—1.4m/s之间

D、人的正常体温大约在30℃—35℃之间

答案:

1、C2、B3、D4、D5、C6、A7、C8、D9、A10、B11、B12、B13、C14、B15、120000gkg/m316、C17、C18、A19、D20、导体120021、C22、B23.B24.9025.C26.A27、B28、A29、C30、C31、B32、C33、D34、D35、D36、A37、C38、D39、B40、B41、C42、B43、B44、C45、B46、C

初中物理估算题一般方法 第2篇

1.分析法:把从所求结论追溯到已知条件的方法称为分析法。用分析法探求解题思路是初中解题中用得较多得的方法,也称为反推法。当遇到一个问题不知如何入手时,可从“结论”出发,一步步往回探索,这样就会摸清路子。分析法解题的程序为:

(1)反复读题找条件:找出题目给出的直接条件、间接条件及隐含条件;

(2)确定对象作简图;

(3)分析过程找规律:在分析过程中,找出解题所需要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4)返回列式求答案:按分析过程的顺序,一步步返回结论。

分析法解物理题的好处:目标集中,方向明确,过程严密,由果索因,步步为营,理论根据充分,很容易成功,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假设法:在解答某些物理习题时,若能针对问题进行一些合理而又巧妙的假设,就会使问题易于理解,易于分析和求解,收到化难为易的功效。有时对于某些习题的题设条件明显不足,给解题造成困难时,若能假设一些合理的条件,则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3.整体思维法:就是把彼此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的物体或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处理的方法。

4.简化法

这种方法是把题目中的复杂情境或复杂现象进行梳理,找出题目中的相关环节或相关点,使要解决的复杂的问题突出某个物理量的关系或某个规律特点.这样使复杂得到简化,可以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减少一些混淆和混乱,把要解答的问题解决.例如电路中的电流表可以当作导线,电压表当作断路对电路进行简化,判断电路是并联还是串联。

5.隐含条件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审题,从题目中所叙述的物理现象或给出的物理情境及元件设备等各个环节中,挖掘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隐含在其中的条件,这种挖掘隐含条件能使计算环节减少,而且所得到的答案误差也小.

6.极值法

这种方法也叫端点法.它对不定值问题和变化范围问题的解答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用这种方法解答问题时,应改弄清要研究的是哪个变化的物理量的值或者是哪个物理量的变化范围,然后确定变化的规律或方向,最后用相对应的物理规律或物理概念,一个对应点一个对应点地计算取值.例如:连接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当滑片P从a端移到b端时,求电路的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或者反过来告诉你某个表的示数变化范围,让你利用这些数据求某个未知物理量等。

7.定义法

就是根据物理量的定义式来直接求解问题的方法。比如利用速度公式v=s/t求速度;压强公式p=F/S(普遍使用)求压强;液体压强公式p=ρgh结合p=F/S求压力;浮力定义式

F=F2-F1求解浮力等等。

解题注意事项

1.认真理解题意。为了便于打开思路,对试题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经常需要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或根据题意将“题干”中的一些信息迁移到图形上,从而“题形结合”形成一个直观的整体。

2.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在物理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诸如“光滑”、“静止”、“漂浮”和“家庭电路”等常见关键词,它们隐含的条件分别是“不考虑摩擦力”、“二力平衡”、“浮力等于重力”和“电压为220V” 等,我们在审题时只有抓住这些“题眼”,才可能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3.明确所求逆向思维。有些计算题的题干很长,甚至还有一些“干扰条件”包含在其中,这时候,如果从条件入手短时间不容易打开思路,而抓住所求量,联想相关的物理公式,逆向思维,往往会势如破竹,使问题迎刃而解。

4.关注细节问题。如单位要统一;相同符号所代表的几个物理量要用不同下标予以区别;每个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乱套公式;注意“同一性”,即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要对应“同一物体”和“同一时刻”等。

初中物理估算题一般方法 第3篇

一、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题思路

首先, 认真分析电路, 在做初中电学题时, 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 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 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 并且在此基础上, 要学会简化电路图, 在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电路时, 主要任务就是要分析电流走向, 然后将一个复杂的图分块,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 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 同时, 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 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分析要求的就是各种很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 在寻找逻辑关系时, 要从物理量入手, 先把有可能用到的所有式子列出来, 然后观察哪种情况已知量最多或者其中包含的物理量可以用已知量表示出来, 去试着推导。

二、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决方法

(一) 单个电路的解决方法

例1:李昕同学到物理实验室做实验, 他先将一只阻值为20Ω的电阻R接入电路中, 如图1所示, 测得通过它的电流是1.2A, 后又在该电路上并联一只电阻为24Ω的小灯泡 (图中未画出) , 电路中的总电流为多大?

分析:本题中主要涉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阻的并联。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源的电压, 该电路上并联一只电阻为24Ω的小灯泡时, 先根据电阻的并联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 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总电流。

解答:R=20Ω, I=1.2A, 则电源的电压:U=IR=1.2A×20Ω=24V。该电路上并联一只电阻为24Ω的小灯泡时, 电路中的总电阻:, 电路中的总电流:

, 因此, 该电路上并联一只电阻为24Ω的小灯泡时, 电路中的总电流为2.2A。

本题考查了电阻的并联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因条件已给出, 难度不大。

(二) 串联电路解决方法

例2:已知电阻R1=10Ω, 电阻R2=20Ω, 将R1和R2串联后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求: (1) R1、R2串联的总电阻; (2) 电路中的电流; (3) R1两端的电压; (4) R2的电功率。

以上问题的主要知识点是关于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运用, 考查电功率的计算。

分析: (1) 求出两电阻串联时电路中的总电阻; (2) 已知总电阻和总电压, 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3) 根据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和欧姆定律求出R1两端的电压; (4) 根据P=I2R求出R2的电功率。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

(三) 并联电路解决方法

例3:如图2所示, R1=5Ω、R2=10Ω的两个电阻并联在电路中, 闭合开关, 电流表的示数为1.2A, 求电路中的总电流。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在并联电路中, 各支路电压是相等的, 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之和等于干路电流。

解答:支路R1两端的电压U=IR1=1.2A×5Ω=6V, 电阻R2与电阻R1并联, 所以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 故通过R2的电流I=U/R=6V/10Ω=0.6A。

由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可知, 电路中的电流I=I1+I2=1.2A+0.6A=1.8A。

此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 要结合欧姆定律进行分析求解。

(四) 可变电路解决思路

1. 存在滑动变阻器的电路

例4:如图3所示, R1=5Ω, R2为滑动变阻器,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端点b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5A;当滑片P移至变阻器的中点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75A。

求: (1) 电源电压; (2)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分析:根据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表示出电源电压, 解出结果即可, 电源电压为7.5V,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Ω。

在解决以上问题时, 知道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会根据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就可以得到答案。

2. 由于开关引起的可变电路

例5:在图4所示的电路中, 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0.3A, 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8A。

求:开关S闭合时通过R2电流。分析:由电路图可知, 当开关S断开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 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当开关S闭合时两电阻并联, 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可知, 开关S闭合时通过R1的电流不变。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通过R2电流。

解答:因为开关S闭合时通过R1的电流不变, 即I1=0.3A, 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开关S闭合时通过R2电流I2=I-I1=0.8A-0.3A=0.5A。

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 根据并联电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特点, 判断开关S闭合后通过R1的电流不变。

解答估算物理题的方法探讨 第4篇

生物实验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第5篇

关键词:解题方法,自变量,实验步骤

“得实验者, 得天下。”每年理综卷和生物单科卷中, 实验题及以实验题为背景的题目占比例较大, 特别是新课程中强调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实验命题也呈现多样化。而许多学生面对实验题无从下手, 造成得分率较低, 为此总结一般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一、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核心, 反映实验“干什么”, 通过阅读题干明确实验要验证和探究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 要证明和探究此“生物事实”的哪一方面, 通过思考要明确证明或探究什么, 要把握三个要素, 即 (1) 探究因素 (2) 探究对象 (3) 观察指标。2012年江苏卷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探究因素是低浓度NaHSO3, 探究对象是水稻, 观察指标光合速率。

二、分析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的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哪些方法和原理, 为整个实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通常根据实验目的和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 确定实验变量的检测方案, 再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定实验的原理。如2012全国理综33题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原理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在70℃时, 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 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还原性麦芽糖。

三、找准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找准变量就找到了分组的依据, 也是实验设计的关键。自变量是实验操作者操纵的条件和因素, 是做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 自变量须以实验目的和假设为依据, 应具有可改变性和可操作性。因变量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或结果。因变量是研究实验是否成功的证据, 应具有可测性, 也是描述实验结果的指标。如碘与淀粉变蓝作为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的指标。无关变量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 但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 无关变量中任何一种因素的不恰当处理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因此, 实验中必须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做到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2012全国理综33题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自变量:pH, 因变量: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无关变量:温度、淀粉的量。

四、观察实验材料及仪器

根据实验所提供的问题和要求, 联系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仪器, 思考材料试剂仪器起什么作用、怎样运用。从而准确判断和选取所需用具及材料防止少用或多用, 题目无特殊要求不可随意添加试剂及材料。同时仪器、试剂对实验设计有一定的提示, 有助于设计实验。如2007年山东理综实验材料是癌细胞就不能用正常细胞做实验, 诱导染色体加倍若给冰箱就不能用秋水仙素而应低温诱导。

五、书写实验步骤

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须 (最佳) 的操作顺序, 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 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书写实验步骤要求语言准确、简洁、合理, 只体现实验操作者操作步骤, 不允许出现实验结果及现象。整个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 做到原则正确、效果明显、装置简单、操作安全。为此笔者总结一般实验步骤的书写“四部曲”方法。

第一步实验仪器的分组编号

第二步实验药品、材料均分

第三步体现自变量、设置对照组、控制无关变量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即明确告知本实验需要观察或测量的因变量

如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步骤: (1) 取三支洁净试管编号为甲、乙、丙, 分别加入等量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2) 向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摇匀后, 分别用PH试纸测三个试管的PH。 (3) 向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加等量的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4) 观察三支试管内气泡的产生速率。

六、预测结果及分析

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由结果分析结论, 结果与结论前后一致, 并对结果进行简洁科学的表达, 可以是文字, 图表、曲线、数字。根据实验类型不同, 结果及分析有所区别。如验证性实验针对已知的实验结论而进行的验证, 目的结果与结论一致。如探究实验是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自己进行实验完成的探究活动。实验目的是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因为实验的结果及结论都未知的, 故需要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如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气泡产生量乙最多, 说明过氧化氢酶在酸性条件下活性强;若气泡产生量丙最多, 说明过氧化氢酶在碱性条件下活性强;若气泡产生量甲最多, 说明过氧化氢酶在中性条件下活性强。

例题: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 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是否与光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 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并得出相应结论。

材料用具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 无菌水, 表面已经消过毒的种子若干

解析: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有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原理分析%种子的萌发需一定内部因素:胚是活的、完整的,

外部因素: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

实验变量:自变量:有光、无光、因变量:种子的萌发

无关变量:水分、温度、氧气

材料用具: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是实验的场所, 无菌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消过毒的种子是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1) 将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若干均分两组, 编号为A、B两组。分别倒入适量且等量的无菌水。 (2) 将表面已消过毒的种子若干均分两组分别置于A、B两组。 (3) A组置于黑暗中, B组置于光中。两组的温度、氧气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环境中, 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

结果及结论: (1) 如果A组萌发B组不萌发, 那么光抑制该植物种子的萌发。 (2) 如果A组萌发B组也萌发, 那么该植物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的影响。 (3) 如果A组不萌发B组萌发, 那么光是该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高中物理估算题解析 第6篇

摘要:针对近几年高考、竞赛中估算题出现较多的现象,本文对估算题的做题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估算题;隐含条件;物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3(S)-0051-2

在近几年的高考、竞赛命题中,几乎每年都有估算型题目的出现。此类题目要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对所求物理量的数量级或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大致、合理的推算。估算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旨在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情况,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使问题得到快捷的解决,迅速获得合理的结果。

1 选择型估算题

选择型估算题在高考命题中出现较多,题目答案可以不很精确,几个答案之间常常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别,选项只要接近即可。

例1(2008北京第15题) 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g水的分子个数,每个人每小时可以数5 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取6×1023mol-1)( )

A.10年。B.1千年。

C.10万年。D.1千万年。

解析 本题的隐含条件为水的摩尔质量

M=18g/mol。

水分子的总个数为

N=mMNA。

所需时间:

t=N5 000×n人

=6×102318×5 000×6×109×365×24年

=105年,正确答案为C。

例2(2008理综全国卷I第19题) 已知地球的半径约为6.4×106m,空气的摩尔质量大约为29×10-3kg/mol,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0×105Pa。利用以上数据可估算出地球表面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A.4×1016m3。B.4×1018m3。

C.4×1030m3。D.4×1022m3。

解析 本题的隐含条件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Vm=22.4L/mol。根据大气压强的产生是由于大气受重力所致,利用压强公式

p=FS=mg4πr2。

可求得大气的总质量为

m=4πr2pg。

因此有

V=mMVm

=4πr2P10×29×10-3×22.4×10-3m3

=4×3.14×(6.4×106)2×1.0×105×22.4290m3。

由于各选项的差别只在数量级,因此只需进行数量级的计算即可。正确答案为B。

2 计算型估算题

计算型估算题在竞赛命题中出现较多,求解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条件,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寻求物理规律。

例3(第25届预赛第12题) 一座平顶房屋,顶的面积S=40m2。第一次连续下了t=24h的雨,雨滴沿竖直方向以v=5.0m/s的速度落到屋顶,假定雨滴撞击屋顶的时间极短且不反弹,并立即流走。第二次气温在摄氏零下若干度,而且是下冻雨,也下了24h,全部冻雨落到屋顶便都结成冰并留在屋顶上,测得冰层的厚度d=25mm。已知两次下雨的雨量相等,冰的密度为9×102kg/m3。由以上数据可估算出第二次下的冻雨结成的冰对屋顶的压力为_____N,第一次下雨过程中,雨对屋顶的撞击使整个屋顶受到的压力为____N。

解析 本题求解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题目涉及时间、速度,因此可考虑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落到房屋顶上的雨的总质量可根据第二次下冻雨计算:

m=Sdρ冰。(1)

单位时间内落到房屋顶上的雨的质量:

m0=mt。(2) 

研究Δt时间内落到房顶的雨:

m′=m0•Δt。(3)

由动量定理得:

(N-m′g)Δt=m′Δv。(4)

联立(3)(4)得:

NΔt=m0gΔt+m0ΔvΔt。(5)

第一次雨滴撞击屋顶的时间极短且不反弹,并立即流走;Δt很短,m0gΔt可忽略不计。

第一次下雨对屋顶的撞击使整个屋顶受到的压力,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FN=N=m0Δv=0.052N。

第二次下的冻雨结成的冰对屋顶的压力:

FN=mg=9×103N。

例4(第25届预赛第16题) 假定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地球绕太阳也作圆周运动,且轨道都在同一平面内。己知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地球半径Re=6.37×106m,月球质量mm=7.3×1022kg,月球半径Rm=1.7×106m,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月心地心间的距离约为rem=3.84×108m。

(1)月球的球心绕地球的球心运动一周需多少d?

(2)地球上的观察者相继两次看到满月需多少d?

解析 第(1)问根据月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作圆周运动得:

Gmemmr2em=mm(2πTm)2rem。(1)

另有GmemmR2e=mmg。(2)

联立(1)(2)解得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Tm=2πr3emgR2e。(3)

代入数据得:

Tm=2.37×106s=27.4d。(4)

第(2)问求解的关键是学生需要储备天文知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Te=365d和满月出现的原因。满月时月球、地球、太阳如图1所示,此时地球在月球与太阳之间。很多同学由于考虑月球、地球、太阳在一条直线时会出现月食,而思维受阻无法求解。地球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有约5°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连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由于交角很小,本题假设两轨道在同一平面内,出现满月时月球、地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

第一次满月时地球在A位置(如图1所示),第二次满月时,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已经运动到A′位置,以T′m表示相继两次出现满月的时间,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与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方向相同,有:

ωmT′m=2π+ωeT′m,(5)

而ωm=2πTm,ωe=2πTe。(6)

Te=365d,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由(5)(6)得

T′m=TeTmTe-Tm=39.6d。(7)

此题求解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满月出现的原因,建立满月的物理模型,找出隐含条件,即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365d。

综上分析可知,估算题不仅是直觉思维能力的集中表现,而且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估算题是近几年高考、竞赛考题的重要题型。进行估算题的处理,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近似计算公式和物理常数,根据物理规律,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挖掘隐含条件,在推敲题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力,根据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进行层次分明的分析推理,确定估算方法,这类问题是可迎刃而解的。

初中物理估算题一般方法 第7篇

2013年江苏省淮安市与徐州市的数学中考卷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求图形面积问题. 其可说明“求图形面积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求图形面积问题可归根到求线段长问题. 相关资料提供的解题方法只有一种, 而求线段长的方法是有很多种的. 那么这些方法是怎么想到的呢? 又是如何运用的呢? 下面我们就从上面提到的中考题入手, 探究求线段长的方法.

2. 2013 年淮安市中考压轴题

如图1, 在△ABC中, ∠C =90°, BC =3, AB =5. 点P从点B出发,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 点Q从点C出发, 以每秒2个单位沿C→A→B的方向运动, 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 若P, Q两点同时运动, 相遇后同时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ι秒.

( 1) ( 2) 略.

( 3) 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 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

①略.

②当S最大时, 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 将△ABC中沿直线PD折叠, 使点A落在直线PC上, 求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

注: 只探讨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其中最后一小题可得到P在AC上, 则PC =t -3, BQ =2t 9, 即AQ = 14 - 2t. 作QE⊥AC于点E. t = 5时, S有最大值, 此时, P在AC的中点 ( 如图2) . 沿直线PD折叠, 使点A落在直线PC上, 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

3. 问题分析及相应解法

思路一:从图形角度入手

分析图形发现这里有很多直角三角形, 当直角三角形出现时, 往往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或者相似知识解决线段长度问题.

进一步可以发现线段OF是Rt△OFP与OCF的公共边, 而这两个直角三角形还有一个关系, 即OF + FP =2. 所以可使用三角函数或相似解决此题.

思路二:从数形结合角度入手

本题中点O来源于CD与PQ相交. 并且所求线段OF恰巧是一条竖直线段, 所以易想到用求一次函数交点坐标的方法解决问题 ( 实际上本份试卷的倒数第二题一次函数题就应用到这种方法) .

解建立如图3所示的坐标系.

由上述方法可知O ( 0, 0) , D ( 2, 1.5) , P ( 2, 0) , Q ( 0.8, 2. 4) .

4. 方法的总结

通过这道2013年的中考题我们可以发现求线段长度往往可以从直观的图形入手, 用相似知识解决问题, 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入手, 用三角函数或者一次函数相关知识解决线段长问题. 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如这两题如果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解决, 计算比较简单, 但是在复杂的图形中准确的找到需要的三角形并不容易, 思路比较复杂. 如果用数形结合思想, 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线段长问题, 思路比较简单, 但是计算量大, 计算也比较复杂. 前者提醒我们平时需要积累基本的相似图形, 锻炼在复杂图形中找到有用的相似图形的能力. 后者需要我们平时注重计算, 提高计算能力. 如果这两种能力都具备, 那么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

5. 教学中的反思

事物之间总是有联系的, 我们初中的数学知识也是一样. 上述两道压轴题的两种角度的分析与解法就表明了一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相似的直角三角形之间的一些联系. 实际上初中的三角函数来源于相似三角形.

我们平时教学中, 如果能够及时点拨, 适当引导, 学生就会发现这些解题方法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例如将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相似这两种方法放在一起对比, 可启发学生用三角函数的眼光看直角三角形的相似, 也可用相似解决三角函数中的一些问题, 有利于学生发现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 当然一次函数图像题结合相似也会有特别的方法. 例如本题的倒数第二题也可用相似于三角函数解决.进一步研究这三者间关系, 需要高中的一些知识.

如何有效解决物理题中的估算问题 第8篇

【关键词】估算;审题;物理知识

估算是应用物理知识,把握问题的本质,抓住主要数量关系,忽略次要因素进行的数量级计算。

如何正确有效解决此类题目呢?

一、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解题依据

估算题文字简洁,解题时须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广泛联想,从字里行间挖掘隐含条件,理出简明合理的思路,作为估算的依据。

例题:估算地球上大气层空气的总重力。

解析:此題已知条件似乎很少,无从着手估算,如果一般地按重力的定义G=mg去估算是不成功的,因为这里大气的质量m与重力加速度g都难以确定。如能抓住“大气压是由大气层的重力产生的”这一概念进行突破,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同时能领悟到要寻找的隐含条件。若S为整个地球表面积,则F=Sp0便是大气对整个地表的总压力。也就是题目要求的大气的总重力,所以F= p0S = p04πR2 = 5×1019(N)(R是地球半径,近似取值6.4×106m)

二、将有些物理常量视作已知条件

有些物理常量是应该熟记的,如水的密度ρ=103kg/m3,水银的密度ρHg=13.6×103kg/m3,标准大气压强P0=1.013×105pa,水的比热C=4200J/kg·℃,冰的熔解热λ=3.36×105J/kg,阿佛加德罗常量N0=6.023×1023mol-1,1mol理想气体在标状况下的体积V=22.4L,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基本电荷e=1.6×10-19C,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10-14m,可见光频率的数量级为1014Hz,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m/s,工业交流电的频率f=50Hz等。解答估算题时,这些常数可以作为已知条件使用。

例题:已知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需要500秒,试估算太阳的质量。(取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题中只给出一个条件:t=500 s,但可以挖掘两个隐含条件:光速c=3×108m/s,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T=1年=3.15×107s,由此可知月地间距离:r=ct=1.5×1011m,设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G=m()2·r

所以M=≈2.0×1030kg

三、突出主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

估算问题的物理过程和所对应的物理模型都是较隐蔽的,一时无法建立物理量之间的联系,通常是在找出物理过程后要建立相应的简化物理模型才能进行有关计算,而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要抓住本质因素,从而抽象出便于计算的简单物理模型,确定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式。

例题:某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跳下,下落2m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脚弯曲的方法缓冲,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m。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估计为:

A.自身重量的2倍;  B.自身重量的5倍;

C.自身重量的8倍;  D.自身重量的10倍。

解析:此题的物理过程是,人体先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然后向下弯曲减速,双脚与地面发生作用。对人体落下的运动过程简化为自由落体运动模型是不成问题的,而双脚弯曲人体向下缓冲的过程可简化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模型。此题设置的第二关是巧妙求解匀减速过程的时间,从而运用动量定理求解。此题求解如下:

消防队员下落末的速度:

双脚与地面作用时间为:

由动量定理得:(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地面对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为:

故答案为B.

四、适当选取数据合理近似计算

物理估算题对结果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一位或两位有效数字,所给参考答案往往是一个区间,其准确程度主要表现在数量级上。在不影响估算结果准确程度的前提下,适当自选某些物理量的值,合理地进行近似计算,往往能够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标准大气压的值(1.013×105pa)可近似取作1×105pa.阿佛加德罗常数(6.023×1023mol-1)可近似取作6×1023mol-1。室温可取300K.可见光的频率可取其频率范围的中间值6×1014Hz。π2可近似取作10。若两个电阻的阻值相差悬殊(譬如R1>>R2),当串联时,可认为其总电阻近似等于阻值较大的那个电阻(R1)的阻值;当并联时,可以认为其总电阻近似等于阻值较小的那个电阻(R2)的阻值等等.

五、熟悉日常生活,积累实际知识

初中物理估算题一般方法 第9篇

一、天体估算类

例1 (全国Ⅰ19)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质量是地球的25倍.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1.4小时,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约为()

(A) 1.8 x 103 kg/m3

(B) 5.6 x 103 kg/m3

(C) 1.1 x 104 kg/m3

(D) 2.9 x 104 kg/m3

答案:(D).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知地球的近地卫星:

则地球的密度ρ=5.56×103 kg/m3,

行星的密度.

点评:物理估算题对所求结果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一位或两位有效数字,其准确程度主要体现在数量级上.在不影响估算结果准确程度的前提下,从便于计算出发,适当自选某些物理量的值,运用有关数学工具,合理地进行近似计算,往往能够提高解题效率.

例2 (江苏3)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评选出了2008年度世界8项科学之最,在XTEJ1650-500双星系统中发现的最小黑洞位列其中,若某黑洞的半径R约45 km,质量M和半径R的关系满足(其中c为光速,G为引力常量),则该黑洞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数量级为()

(A) 108 m/s2 (B) 1010 m/s2

(C) 1012 m/s2 (D) 1014 m/s2

答案:(C).

解析:黑洞实际为一天体,天体表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近似于物体与该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对黑洞表面的某一质量为m物体有:

又有,联立解得,

带入数据得重力加速度的数量级为1012m/s2,(C)项正确.

点评:(1)在一些天体运行方面的问题中,常存在一些隐含条件,应加以利用,如在天体表面物体受到天体的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24 h,地球公转周期为365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天等.本题还隐含了一个常数c,需要考生平时记忆存储.

(2)处理本题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出有用信息,构建好物理模型,选择合适的物理方法求解.

二、热学估算题

例3 (江苏12A)已知气泡内气体的密度为1.29 kg/m3,平均摩尔质量为0.029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取气体分子的平均值径为2×10-10 m,若气泡内的气体能完全变为液体,请估算液体体积与原来气体体积的比值.(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微观量的运算,注意从单位制检查运算结论,最终结果只要保证数量级正确即可.设气体体积为V0,液体体积为V1,则

解得都算对)

点评:(1)估算题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往往不是直接了当,而隐含在题目某些字眼中,故要仔细分析,挖出隐含条件.本题中“气泡内的气体能完全变为液体”就隐含了气体和液体分子数相等这一条件.

(2)要注意气体和液体体积的计算差异:气体体积=气体分子数×单个分子占据体积;液体体积=液体分子数×单个分子体积.

(3)对于液体分子既可建立球体模型,也可建立立方体模型.

这里需要水的摩尔质量,由于水的分子式H2O,故可知其摩尔质量为18 g/mol.这里是隐含了一个常数,需要考生平时记忆存储.

三、图片估算类

例4 (江苏12B)图1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安置在游泳池底部的照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竖直向上.照片上,水利方运动馆的景象呈现在半径r=11 cm的圆型范围内,水面上的运动员手到脚的长度l=10 cm,若已知水的折射率为n=,请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身高估算该游泳池的水深h.(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设照片圆形区域的实际半径为R,运动员的实际长为L,光路如图2所示.

图2折射定律nsinα=sin90°.

取L=2.2 m,解得:h=2.1 m.

点评:(1)根据题意能画出光路图,正确使用物象比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本题为估算题,在取运动员实际长度时可以有一个范围,但要符合实际,故求得h值为1.6~2.6 m均可.

通过以上各例,归纳估算题解题策略如下:

1. 突出主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

估算题所研究的对象和过程往往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正确、灵活运用恰当的物理知识把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为理想模型或理想过程,是解答估算题的关键.

2. 适当选取数据、合理近似计算

物理估算题对所求结果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一位或两位有效数字,其准确程度主要体现在数量级上.在不影响估算结果准确程度的前提下,从便于计算出发,适当自选某些物理量的值,运用有关数学工具,合理地进行近似计算,往往能够提高解题效率.

3. 牢记物理常数,搭建解题桥梁

有些物理常数是应该熟记的,解答估算题时,借助于物理常数得出相应合理的结论,进而得到满足实际需要的结果.

4. 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解题依据

估算题文字简洁,明显的已知条件较少,有些估算题甚至一个已知数也没有,有些估算题的已知数似乎与待求量之间没有联系.因此,解答估算题时必须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广泛联想,从为数不多的字里行间挖掘隐含条件,利用与题中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揭示题设条件中与要求回答的问题之间存在的物理关系,以此作为估算的依据,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

5. 熟悉日常生活,积累实际知识

有些估算题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因此我们要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在求解这类问题时,要借助生活中已有的结论和知识,抓住物理实质,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提取科学并符合实际经验的数据进行估算.

谈初中物理说理题教学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层次;理论联系实际

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WWW”中以及各类习题中,有大量的说理题,解说理题,是初中学生最感头痛的问题,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说理题的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口头和书面)表达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重视说理题的教学。

解说理题时,要求学生以所学的物理知识为依据,运用文字或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合乎逻辑地阐明物理问题的本质,它比计算题更能深入地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错误和缺陷,对于口头提问,还可以通过补充提问或追问来深入地检查学生存在的问题。初中学生由于受语言和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有据不会依,有理不会用,对问题的解答很难达到教材的要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错误的性质和根源,给予合理指导,使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逐步提高,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点具体作法效果较好。

一、教会学生用语言进行完整表述

初中学生解物理说理题时常犯的毛病:一是过分“简洁”,从概念到概念;例如:“为什么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学生的答案是:“因为有惯性”或“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的人有惯性”又如:“你站在地面上静止不动时,身体受到哪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受重力和支持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二是语言逻辑性差,对前面“人站在地上静止不动……”问题的回答,只有结论,没有“依据”缺乏推理判断的过程,只是简单地说了事物的共性,没有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混乱。

回答问题时语言“过简”和“逻辑性差”,都不可能进行完整的表述,不但解题质量不高,往往还会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解释现象、讲评作业时,要根据条件,“依据”明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推理过程严谨,注意发挥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完整表述的习惯。

例1 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题的“依据”是压强的概念,隐含条件是书包对人的压力一定,书包对人的压强越小时,人会感到越舒服。

指导学生先应用隐含条件,说明无论书包带宽、窄,书包对人的压力都是一定的;再说明书包带越宽,书包与人作用时受力面积越大;然后应用压强的概念(压强定义式)比较书包带宽、窄不同时对人肩产生的压强;最后明确书包带宽,对人产生的压强小,人感到舒服。像这样分层次回答,既有依据,有实际,有结论又调理清楚,大大增强了解答的逻辑性,说服力也强了。

二、教会学生应用知识结合实际回答问题

初中生说理能力差,直接影响回答问题的质量,许多学生遇到应用同一概念的问题时,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也是相同的,同样一句话,反复使用,到处乱用,不考虑题目本身的考察意图,如:遇到有关惯性的问题,用“因为惯性……”,遇到电流大小的分析问题,用“因为电阻大,所以……”,“因为电压大,所以……”千篇一律,没有说服力,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并对学生规定回答问题的一般要求:有依据、有实际、有结论,同时也教给他们具体方法;抓住依据、紧扣实际、阐明结论。

例2 为什么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的人容易摔倒?

引导学生分析:本题的解题“依据”是惯性的概念,“实际”是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着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脚与地面摩擦突然静止,人的身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结论”是人容易摔倒这一迹象。

例3 把钢笔帽直立在一张小纸条上并放在桌子边缘,尽快地抽出纸条,笔帽仍能直立不倒,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题的“依据”和例2一样,也是惯性的概念,但是本题的“实际”与前题不同,本题中笔帽和纸条原来都是静止的,纸条突然运动,笔帽由于惯性扔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发生的现象(即结论)与前题不同。

应用同一概念解答的问题,“依据”是相同的,“结论”不同是因为各题的“实际”不尽相同,只有在“抓住依据”的基础上“紧扣实际”,才能避免使“依据”变成“一句”。

三、教会学生应用物理公式和专用符号解题

初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只会单纯的文字表述。在教学中,应注意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专用符号,将习题归类选型,写出范例,为学生创造模仿的条件,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同类型的题目。

例4 在三个同样的瓶子中,分别装着质量相等的水,煤油和汽油,根据它们的体积,你能不能确定每个瓶子里装的是哪种液体?

答:三个同样的瓶子内径相同,内装质量相等的三种不同液体,液体的密度不等根据密度公式ρ=m/V知;在质量m相等的条件下,密度ρ与体积V成反比,因ρ水>ρ煤油>ρ汽油,V水<V煤油<V汽油。由于三个瓶子的内径相同,体积大的液体,液面也高,所以,液面最高的瓶子里装的汽油,液面最低的装的是水。

应用物理公式解答,各物理量间的关系要明确,就容易理顺思维,说理逻辑性强,也便于书写。

例5 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一堆相同的金属颗粒的密度?写出测量方法。

(1)用天平测出n粒金属颗粒的质量m。

(2)取一量筒,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液面刻度V1。

(3)将n粒金属颗粒放入量筒,记录水面上升后的刻度V2,则n粒金属颗粒的体积为(V2-V1)。

(4)根据密度公式计算,金属颗粒的密度为;ρ=(V2-V1)/m。

回答这类问题,将文字叙述和专用符号相结合,注意条理化,使解题质量大大提高。

总之,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重视说理题教学,从起始年级开始,常抓不懈,坚持下去,就一定会使学生接说理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心得体会下一篇:八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