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2024-06-04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精选9篇)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第1篇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教的就是古代诗歌了,特别是律诗绝句辞赋类更因其固有的格律要求、特有的表达方式、高度浓缩的情感、高度凝练的语言,为数百年后的后人们对它们的阅读理解带来很多的困难。所以,每到教授古典诗文,特别是诗歌时,面对学生的怨声载道我有时也是一筹莫展。

按教学目标及要求,高中阶段诗歌教学要教会学生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教学生鉴赏诗歌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在这些要求中,我认为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通过学会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把教学目标及要求去繁就简进行新的思考后,再来审视原来的教学,发现自己老是过多的在就诗歌教诗歌上转来转去,生怕学生不知道作者是谁,其诗歌上的地位怎样,诗歌作品影响怎样等等都毫不放过地向学生作介绍,然后还要讲重点的句与字以及写作方法。看似滴水不漏,可是学生能记住的少之又少,诗歌鉴赏莫说能力了,一般的常识都不具备,说明我们的教学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比较好地把古代诗歌教好,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大处着眼,全面把握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为何要从大处着眼?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授古代诗歌如能先为学生勾勒出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学生清楚我们学的东西大致是哪个时期的诗歌和这个时期的诗歌大致特点,对古代诗歌有较好的时空观念,再辅以其它方面的教学,效果会好许多。我的做法是与学生一道勾勒出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以画知识树的方式指导学生形象记忆,效果甚好。我们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脉络的勾勒,最初是粗线条的,课时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以后教学中还随着讲课的需要引导学生边复习边补充,让学生的时空轨迹更加清晰,文学史的知识也会更加丰富,这样,再去把握作者以及作品就容易得多。

二、小处着手,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营造意境,凭借形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因此,我们读诗,要先从语言开始,在理解词句基础上,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感悟形象与意境,把握诗情与诗旨,最后研究写法,通过多方面的体验,以达到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概括起来说,诗歌鉴赏的基本流程是“语言――形象――意旨――写法”,考虑篇幅的关系,主要以语言与写法为例,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一)语言:考析词义,疏通章句

1.理解词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特别要注意一些常用字在古代的特殊含义。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疑,“类似,好像”的意思,而不能解作“怀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同上;“云想衣裳月想容”(李白《清平词调》),想,像;“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坐,由于,因为;“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床,坐具。

2.根据诗歌语言句法、修辞上的特点把握句义

(1)省略。古今汉语,省略主语、宾语、兼语、介词等都常见,却少有省谓语的,诗歌中却常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可分别补“有如”、“满含”);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分别补“赠送”、“获得”);

(2)跳跃。诗歌语言高度精炼,意象转换与过渡之际,往往略去一些中间环节,乍看起来,句与句之间好像跳脱了什么,不能连属。

不管诗句如何跳跃,必有意脉可相连属,把握了作者的“意”,我们就能把看起来杂乱无章、不相连属的模糊意象贯穿起来,整个诗的意境也就把握住了。

(3)互文。前句(或上半句)包含后句(或下半句)未出现的词,在后句(下半句)里又包含着前句(上半句)应出现的词。例如: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

②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

④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清?纳兰性德《咏笼莺》)

(4)用典。用典又叫用事,在古诗词里很常见。例如: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g雏竟未休。

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有所寄托,所以,凡用典的地方,要读出作者所寄之意。

另外,意象名词组合、倒装、拆字、比喻、借代适当介绍即可。

(二)写法:探究写法,分析效果,提升鉴赏水平

诗歌的表达技巧涉及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问、通感、互文、用典、顶针、双关。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叙事抒情、借典故抒情、借细节抒情、借咏史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4.描写手法:(1)正面与侧面(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侧结合);(2)虚写与实写(“虚”指: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已逝之景之境;③设想的未来之境;④对面落笔,虚实结合。)(3)动景与静景(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衬动,以动衬静)(4)烘托与渲染;(5)对比与衬托(正衬、反衬);(6)工笔与白描;(7)角度变化:远近、高低、俯仰(远近、高低结合)以及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形、色、声、态等的不同;(8)整体与局部(点面结合);(9)描写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5.表现手法:抑扬、层层铺垫、伏笔照应、以小见大、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对比衬托、无理而妙、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移情于物、对面反写。

诗歌鉴赏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它有赖正确的方法指导和长期的阅读实践。只有广泛阅读,精研深思,不断丰富阅读经验、知识,才能形成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熟读多记

鉴赏能力的得来更大程度来自于博读“强志”。诗歌的阅读在诗歌鉴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阅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有很多好的总结,如要求阅读中注重读题目、读作者、读意象、读感情、读注释等等都值得借鉴。而本人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就是熟读成诵,并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定读的目标和背诵的目标,结合教学不仅要严格检查,还经常引导学生把记得的一些知识与课堂学习有机联系起来。长期下来,我教过的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鉴赏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有的还在作文中和平时的讲话发言中恰当用上了古代诗句。这方面基本上是硬办法,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也就没有更多总结的东西。

以上是本人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我认为,抓住这三个重点并假以时日,我们的教学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第2篇

盱眙县桂五中学张永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语言,形式最优美的语言,也是最具有灵性和想像力的语言。

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在学习中,学生们能从那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自教学改革以来,初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到30%,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就是对于文字简洁、意象繁复、含义深刻的诗歌,旧有的教学模式也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我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

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

我认为要从“读”中入手,以“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诗情,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文的节奏、韵律的魅力,从而提高赏析古诗文的能力。读的方法有很多,有朗读、诵读、美读、品读、唱读、走读等。在读的时候,可变换形式读,使学生能在多样 1

化的“读”中感受古诗文的语言魅力。

朗读,朗读是指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它重视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以及诗文的基调。在朗读中,学生能通过反复吟咏体悟古诗文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思想,了解诗文内容。在课堂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朗读时如果再选用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学生不仅会产生新鲜感,而且能在音乐或雄浑激越或婉转悠扬或幽怨低沉的乐曲中十分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把握文句所传达的情意。在选取配乐时,不必苛求内容完全相符,只要旋律相配即可。尤其古乐,如《梁祝》、《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所表现的意蕴、意境,更能使学生迅速沉浸在无声的艺术世界里。

诵读,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它是识记背诵、重整体感悟、边背边读边体悟。由于“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诵读的方式自由、灵活、轻松,可读、可唱、可吟咏,声音可低可高,一切均随诵读者喜好而定,其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则需诵读感知。这一读法放在初步懂得诗文内容之后运用较好,此时学生对内容有了浅层次的理解,有待于深层次的与文本交流。此时的诵读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美读,在对古诗文的内涵充分理解之后,可以采取美读的方式,美读者用声音传达出了作品深层的美。这时的读,读者往往能深刻体会诗文的思想、意境、艺术手法,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美读的过程中,心灵与文字的撞击、情感与理性的思考穿透了文字的外壳,达到深层意蕴,形成“入境使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和交融。美读能引领语文课走向比较高的教学境界,美读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对品味所学诗歌的精美语言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美读,应该放在古诗文讲析之后,此时学生有了较深的理解,才能更深入地将感受穿透到声音之中。

品读,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品读,品味语句中的含义,咀嚼文字中的意蕴,可以设想自己是作者,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可以夸张情感,夸大表情。在学习结束后,为加深印象、提高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些,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唱着读,摇头晃脑读、拉长声调读,只要能兴趣盎然的去读就行;还可以允许学生站起来在走道里来回走动着读;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艺术手法、风格流派相同或相反的古诗文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如将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甫的《登高》放在一起读,将李清照的词与苏轼的词放在一起读,在比照中,能更鲜明地体悟诗词的不同特点。

读的过程也是赏文析字的过程。教学古诗文,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文的内在涵义,解读文本时要抓住诗眼分析名句。名句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情思,余味无穷。如曹植《七步诗》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另外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如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排”字,便写出了诗人振翅高飞的豪气、身处困境坚强奋起的锐气。含蓄凝练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透过这些字句,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第3篇

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 识别在前, 记忆在后。说到识记能力的培养, 很多人首先会关注一些记忆的方法和技巧, 但笔者认为对识记内容的识别和确认, 恰恰是第一位的。只有明确识记的对象和任务, 才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 从而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所以, 教师要对识记内容进行识别和确认, 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一、古诗鉴赏教学中识记内容的确认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古诗鉴赏评价前必须识记的知识点。

(一) 识记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学生应该积极做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的积累与准备。相关知识涉及诗歌的特点、分类, 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等等。高考对文学常识的考查, 不再单独设题, 但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中时有涉及。2008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两小题涉及专有名词“颔联”“首联”, 考生如果连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都不知道的话, 鉴赏就无从谈起了。所以, 要做好鉴赏与评价, 最基本的是做好与鉴赏、与评价相关的知识准备。

(二) 识记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或典型时代的特点

诗歌创作, 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心境”下完成的。准确把握这四个“特定”, 解读诗歌时就能事半功倍。这种方法即知人论世, 是诗歌鉴赏最常用的方法。知人, 指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论世, 指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浙江省近五年高考的古诗鉴赏, 五首中有三首诗后有注释, 多数是对作者及背景进行注解, 目的不言而喻, 就是降低难度, 帮助学生理解。但是, 学生不能只寄希望于“诗后有注”, 而应积极做些准备。高考常考一些著名诗人的不常见诗歌和不著名诗人的不常见诗歌。对于前一类, 学生要结合教材识记一些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对于后一类, 学生要结合史料识记一些典型时代的社会特点和文学特点。

(三) 识记常见的诗歌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诗歌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主旨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浙江省多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不难发现, 考查内容不是侧重于四点中的一点, 就是多点兼而有之。因此, 学生对这一内容需要高度重视。诗歌鉴赏不是分析形象, 就是品味语言;不是赏析技巧, 就是挖掘主旨。方法层出不穷, 技巧五花八门, 可是教学效果总是寥寥。究其原因, 就是教学的舍本 (识记) 逐末 (方法) 。方法、技巧的传授固然重要, 但不能离开识记这个根基。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讲的便是识记的功效。作诗须先读诗, 同样道理, 分析形象、品味语言、赏析技巧、挖掘主旨, 须先识记常见的诗歌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主旨。这样, 鉴赏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四) 识记典型的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型,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说的是文学鉴赏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再造活动, 最怕落入标准答案、参考答案的公论之中。但这种活动一旦进入高考, 并以一种形式呈现时, 个性便会大打折扣。虽然近几年鉴赏题的设置有一定的开放性, 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 能言之有理, 都可给分。但因判分时众多因素的影响, 很难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言之有理”的尺度对大多数考生来说, 看似“个性”“自由”, 实则挖了一个低分的陷阱。要克服此类矛盾, 笔者认为只要给“个性”“戴上枷锁”即可, 即“戴着镣铐跳舞”。此处的镣铐指的是规范的答题模式。识记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对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都是极有帮助的。

二、识记古诗鉴赏相关知识的方法

完成对诗歌鉴赏识记内容的识别和确认, 接下去便要把识别和确认的内容储存起来, 成为知识储备, 以备鉴赏时的不时之需。这就涉及到记忆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 人们常提到的两种记忆方法是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法常用于记忆没有意义的材料, 理解记忆法常用于记忆有意义的材料。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 随着年龄增长, 机械记忆的效果逐渐减小, 而理解记忆的效果逐渐增强。根据诗歌鉴赏识记内容的特点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笔者力推理解记忆法。下面介绍几种与理解记忆法有关的记忆技巧。

(一) 形象记忆法

诗歌鉴赏涉及的识记内容一般较为抽象, 就拿称之为“形象”的诗歌意象来说, 因为寄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不再像客观景物那样具体可感。这就需要学生将识记的东西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化抽象为形象。这里所说的形象, 可以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象, 也可以是识记者在长期的积累中已经熟知, 并能灵活运用的一些知识。例如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意境时, 经常会碰到诸如“雄浑壮阔”“清静幽深”的概念, 如果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来帮助理解, 就会降低识记的难度。再如在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时, 很多学生会依据晚唐司空图所列的二十四品, 列出一些常见的风格, 如“平淡”“工丽”“雄奇”“沉郁”等等, 理解识记时如能联系风格相应的诗人及诗句, 可能会事半功倍。

(二) 比较记忆法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 学生经常会混淆一些概念, 如“意象”与“意境”,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比拟”与“比喻”, “正衬”与“反衬”, 等等。正确识记此类概念, 可用比较记忆法。比较是一种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 学生就能精确认识事物的固有特点, 也能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而精确地认识各种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是有效记忆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 归类记忆法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第4篇

按教学目标及要求,高中阶段诗歌教学要教会学生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教学生鉴赏诗歌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在这些要求中,我认为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通过学会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把教学目标及要求去繁就简进行新的思考后,再来审视原来的教学,发现自己老是过多的在就诗歌教诗歌上转来转去,生怕学生不知道作者是谁,其诗歌上的地位怎样,诗歌作品影响怎样等等都毫不放过地向学生作介绍,然后还要讲重点的句与字以及写作方法。看似滴水不漏,可是学生能记住的少之又少,诗歌鉴赏莫说能力了,一般的常识都不具备,说明我们的教学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比较好地把古代诗歌教好,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大处着眼,全面把握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为何要从大处着眼?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授古代诗歌如能先为学生勾勒出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学生清楚我们学的东西大致是哪个时期的诗歌和这个时期的诗歌大致特点,对古代诗歌有较好的时空观念,再辅以其它方面的教学,效果会好许多。我的做法是与学生一道勾勒出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以画知识树的方式指导学生形象记忆,效果甚好。我们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脉络的勾勒,最初是粗线条的,课时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以后教学中还随着讲课的需要引导学生边复习边补充,让学生的时空轨迹更加清晰,文学史的知识也会更加丰富,这样,再去把握作者以及作品就容易得多。

二、小处着手,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营造意境,凭借形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因此,我们读诗,要先从语言开始,在理解词句基础上,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感悟形象与意境,把握诗情与诗旨,最后研究写法,通过多方面的体验,以达到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概括起来说,诗歌鉴赏的基本流程是“语言——形象——意旨——写法”,考虑篇幅的关系,主要以语言与写法为例,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一)语言:考析词义,疏通章句

1.理解词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特别要注意一些常用字在古代的特殊含义。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疑,“类似,好像”的意思,而不能解作“怀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同上;“云想衣裳月想容”(李白《清平词调》),想,像;“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坐,由于,因为;“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床,坐具。

2.根据诗歌语言句法、修辞上的特点把握句义

(1)省略。古今汉语,省略主语、宾语、兼语、介词等都常见,却少有省谓语的,诗歌中却常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可分别补“有如”、“满含”);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分别补“赠送”、“获得”);

(2)跳跃。诗歌语言高度精炼,意象转换与过渡之际,往往略去一些中间环节,乍看起来,句与句之间好像跳脱了什么,不能连属。

不管诗句如何跳跃,必有意脉可相连属,把握了作者的“意”,我们就能把看起来杂乱无章、不相连属的模糊意象贯穿起来,整个诗的意境也就把握住了。

(3)互文。前句(或上半句)包含后句(或下半句)未出现的词,在后句(下半句)里又包含着前句(上半句)应出现的词。例如: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

②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

④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清·纳兰性德《咏笼莺》)

(4)用典。用典又叫用事,在古诗词里很常见。例如: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有所寄托,所以,凡用典的地方,要读出作者所寄之意。

另外,意象名词组合、倒装、拆字、比喻、借代适当介绍即可。

(二)写法:探究写法,分析效果,提升鉴赏水平

诗歌的表达技巧涉及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问、通感、互文、用典、顶针、双关。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叙事抒情、借典故抒情、借细节抒情、借咏史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4.描写手法:(1)正面与侧面(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侧结合);(2)虚写与实写(“虚”指: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已逝之景之境;③设想的未来之境;④对面落笔,虚实结合。)(3)动景与静景(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衬动,以动衬静)(4)烘托与渲染;(5)对比与衬托(正衬、反衬);(6)工笔与白描;(7)角度变化:远近、高低、俯仰(远近、高低结合)以及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形、色、声、态等的不同;(8)整体与局部(点面结合);(9)描写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5.表现手法:抑扬、层层铺垫、伏笔照应、以小见大、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对比衬托、无理而妙、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移情于物、对面反写。

诗歌鉴赏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它有赖正确的方法指导和长期的阅读实践。只有广泛阅读,精研深思,不断丰富阅读经验、知识,才能形成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熟读多记

鉴赏能力的得来更大程度来自于博读“强志”。诗歌的阅读在诗歌鉴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阅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有很多好的总结,如要求阅读中注重读题目、读作者、读意象、读感情、读注释等等都值得借鉴。而本人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就是熟读成诵,并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定读的目标和背诵的目标,结合教学不仅要严格检查,还经常引导学生把记得的一些知识与课堂学习有机联系起来。长期下来,我教过的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鉴赏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有的还在作文中和平时的讲话发言中恰当用上了古代诗句。这方面基本上是硬办法,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也就没有更多总结的东西。

以上是本人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我认为,抓住这三个重点并假以时日,我们的教学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第5篇

一、品味语言

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情感的桥梁,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用解读语言文字的方式发现古诗词作品中蕴藏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学习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时,有学生质疑“绿肥红瘦”一词是否准确?确实颜色怎么会有“肥瘦”之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纷纷加入了讨论。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展开联想和想象。一个“肥”字不仅写出了叶的繁茂和肥美,还写出了叶的色彩润泽、鲜亮。一个“瘦”字不仅写出花朵稀疏、瘦小,还写出了女词人对它的无限惋惜怜悯之情。“肥瘦”极形象贴切地描绘了海棠枝叶繁茂、红花稀疏的景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借助对“绿肥红瘦”一词的品味,发现了这个词语所描绘的海棠枝叶繁茂、色彩润泽,花朵稀疏娇弱的图画美, 感悟到女词人对海棠无限惋惜怜悯的情感美。

二、感知意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意象,本质上是作家主观经验客观化的艺术结果。可以通俗地认为,它是作者以主观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改造、熔铸的艺术化了的客观景物、事物、人物。众所周知,我国古诗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意义。从这个层面去进行审美,可以深入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思想内涵。

古诗中的“柳”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一方面因为“柳”和“留”谐音,另一方面相传长安有一个地方叫霸桥,人们送亲友远行到此地后,有折柳枝赠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很容易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这个意思上来,写诗作时常常把折柳、吹笛、怨别和思乡等联系起来。在教学这些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人们对“柳”这个意象的传统审美习惯,准确地理解它所寄寓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深刻地体会诗中所寄寓的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意。感知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从平常中体会出浓情,才能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1.激活学生的情感。强烈的情感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但是诗词比起其它文学体裁来,诗人的情感体验更强烈。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写出了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杜甫在长年漂泊、百病缠身、潦倒孤愁中写下了《登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鉴赏的同时,让学生随着诗人波澜起伏的感情而激动万分。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入是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诗词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最为开阔,这表现在诗人创作诗词时,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才能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启动再想象和创造想象,去感受作品中诗人的情怀和审美意象,以此为契机挖掘学生的创造源泉,并逐步把它培养成一种能力。

3.触发学生积极的思辩能力。诗词在结构上富有跳跃性,诗人写诗常常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由这一端跳到另一端,中间没有关联词和过渡句,而营构起全诗的是感情的纽带、想象的翅膀。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诗词时,必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及时跟上诗人笔下的时空变化,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理性的思辩能力,进而形成创造能力。

四、领悟意境,拓展想象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是一门极具文学色彩的实践性学科,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品味语言、感知意象、领悟意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只要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味,古诗词教学就会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

摘要:古诗词以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各异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第6篇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识别在前,记忆在后。说到识记能力的培养,很多人首先会关注一些记忆的方法和技巧,但笔者认为对识记内容的识别和确认,恰恰是第一位的。只有明确识记的对象和任务,才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从而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所以,教师要对识记内容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一、古诗鉴赏教学中识记内容的确认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古诗鉴赏评价前必须识记的知识点。

(一)识记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学生应该积极做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的积累与准备。相关知识涉及诗歌的特点、分类,诗、词、曲的有关知识,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等等。高考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不再单独设题,但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中时有涉及。2008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两小题涉及专有名词“颔联”“首联”,考生如果连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都不知道的话,鉴赏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要做好鉴赏与评价,最基本的是做好与鉴赏、与评价相关的知识准备。

(二)识记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或典型时代的特点

诗歌创作,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心境”下完成的。准确把握这四个“特定”,解读诗歌时就能事半功倍。这种方法即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最常用的方法。知人,指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论世,指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浙江省近五年高考的古诗鉴赏,五首中有三首诗后有注释,多数是对作者及背景进行注解,目的不言而喻,就是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学生不能只寄希望于“诗后有注”,而应积极做些准备。高考常考一些著名诗人的不常见诗歌和不著名诗人的不常见诗歌。对于前一类,学生要结合教材识记一些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对于后一类,学生要结合史料识记一些典型时代的社会特点和文学特点。

(三)识记常见的诗歌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诗歌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主旨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浙江省多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不难发现,考查内容不是侧重于四点中的一点,就是多点兼而有之。因此,学生对这一内容需要高度重视。诗歌鉴赏不是分析形象,就是品味语言;不是赏析技巧,就是挖掘主旨。方法层出不穷,技巧五花八门,可是教学效果总是寥寥。究其原因,就是教学的舍本(识记)逐末(方法)。方法、技巧的传授固然重要,但不能离开识记这个根基。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便是识记的功效。作诗须先读诗,同样道理,分析形象、品味语言、赏析技巧、挖掘主旨,须先识记常见的诗歌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主旨。这样,鉴赏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四)识记典型的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型,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说的是文学鉴赏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再造活动,最怕落入标准答案、参考答案的公论之中。但这种活动一旦进入高考,并以一种形式呈现时,个性便会大打折扣。虽然近几年鉴赏题的设置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言之有理,都可给分。但因判分时众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言之有理”的尺度对大多数考生来说,看似“个性”“自由”,实则挖了一个低分的陷阱。要克服此类矛盾,笔者认为只要给“个性”“戴上枷锁”即可,即“戴着镣铐跳舞”。此处的镣铐指的是规范的答题模式。识记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对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都是极有帮助的。

二、识记古诗鉴赏相关知识的方法

完成对诗歌鉴赏识记内容的识别和确认,接下去便要把识别和确认的内容储存起来,成为知识储备,以备鉴赏时的不时之需。这就涉及到记忆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人们常提到的两种记忆方法是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法常用于记忆没有意义的材料,理解记忆法常用于记忆有意义的材料。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机械记忆的效果逐渐减小,而理解记忆的效果逐渐增强。根据诗歌鉴赏识记内容的特点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笔者力推理解记忆法。下面介绍几种与理解记忆法有关的记忆技巧。

(一)形象记忆法

诗歌鉴赏涉及的识记内容一般较为抽象,就拿称之为“形象”的诗歌意象来说,因为寄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不再像客观景物那样具体可感。这就需要学生将识记的东西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形象。这里所说的形象,可以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象,也可以是识记者在长期的积累中已经熟知,并能灵活运用的一些知识。例如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意境时,经常会碰到诸如“雄浑壮阔”“清静幽深”的概念,如果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来帮助理解,就会降低识记的难度。再如在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时,很多学生会依据晚唐司空图所列的二十四品,列出一些常见的风格,如“平淡”“工丽”“雄奇”“沉郁”等等,理解识记时如能联系风格相应的诗人及诗句,可能会事半功倍。

(二)比较记忆法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学生经常会混淆一些概念,如“意象”与“意境”,“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比拟”与“比喻”,“正衬”与“反衬”,等等。正确识记此类概念,可用比较记忆法。比较是一种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就能精确认识事物的固有特点,也能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而精确地认识各种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有效记忆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归类记忆法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7篇

一、从诵读入诗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于音乐美, 琅琅上口, 悦耳动听, 便于诵读。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 只有反复吟诵, 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 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一般来讲, 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诵读是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读”, 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 感受古诗词中的节奏、意境和情感, 为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词的情韵奠定基础。读主要分为三种:音读、意读、情读。

1. 音读

就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字词的读音, 初步理解古诗词, 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感。通过对古诗词朗诵节奏的掌握, 学生可以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喜悦、悲伤、抑郁、哀愁等不同的情感。

2. 意读

就是在音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 通过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深刻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真正读出诗词的气势。如读“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时, 应读出诗中的恢弘气势;读《天净沙·秋思》时, 应读出诗人惆怅、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情读

就是让学生借助节奏、语感和对字词的理解, 将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的情感, 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 在脑海中将诗词中的画面勾勒出来, 经过这一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象生动情景的习惯, 从而能够更好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走近诗人的生活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 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 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不同, 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解读诗歌, 诗人是个重要信息, 平时要尽量多地了解与诗人有关的信息, 尤其是处于时代变迁之际的诗人, 如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由北宋而进入南宋的词人等。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三、掌握一些诗词的基础知识, 提高赏析能力

1. 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 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 ( 即意象) 。 (2) 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菊———隐逸、高洁、脱俗,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2. 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 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 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年征战或大兴土木, 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 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 托物言志, 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 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 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4) 用典, 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 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 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 乍回家乡, 仿佛有隔世之感。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3分钟为主阵地, 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 在“说、读、听、写”训练中,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 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 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让学生取长补短, 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 可以说, 每日一诗, 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总之,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只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 它是一个基础工程,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信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就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语文考试中, 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 难度越来越大, 题型越来越完善。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初中生,古诗词,鉴赏,意境

参考文献

[1]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江国建.浅谈古诗词教学[J].新科教, 2009, (1) .

[3]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J].中华活页文选.

[4]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马茂元,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岳鹿书社.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广大的学生们应该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不断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我本身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美好的情操。这也需要高中老师的帮助,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激发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诗词的热情,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探究出如何让学生们对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寄予足够的重视的道路,让学生发自内心去热爱古诗词。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学生准备不足、认识偏下。一些高中生对古代文史知识储备不够,缺少古典文学底蕴,不了解古诗词在言语、形式、韵律、技法等方面的特征,认为古诗词缺少时代特征,特别是长一点的诗词,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难记。还有些学生受当下流行的快餐阅读文化的冲击,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认为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因而对阅读和学习古诗词持一种冷淡态度。

2、学生的动机单纯,为考而学。多数同学学习诗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试卷里的诗歌鉴赏题,而不是为了鉴赏美,不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因此,这种学习不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外在压力。

二、中国古诗词的特点

我国的古诗词有着漫长且丰盈的发展历史,这些光彩夺目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只有全面认识古诗词的特点,才能让同学们对它感觉不再那么陌生。中国的古诗词具有抒情性,就是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更侧重于主观情绪的表达;古诗词的形象性是它第二个特征,就是说通过一点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悟和态度,这些形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都寄予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古诗词的含蓄性和跳跃性也给其增添了一抹神秘高深的色彩,只有掌握了这些主要的特征,才能更好的进入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其中隐含的道理和文化。

三、提升高中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载体,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当今快餐文化、网络文学以及浮躁气氛对学生们的冲击,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通过学习古诗词而得到的帮助,会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而且这也是当代学生的责任与任务。

四、字面理解联系时代背景,感知诗词感情

意象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意识,但是仍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对意象的理解要将字面意思与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联系,准确理解。如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鉴赏,要对辛弃疾其人以及生活的时代、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基本对诗人的理解再对其诗词进行鉴赏,能够做好事半功倍。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词中,“风”、“雨”均非实指自然界中的风雨,而是人为的打击、受挫,“烽火”指的是战争,“扬州”也非实际的扬州,而是被金朝攻陷的大宋国土,上述意象均包含着当时的时代信息。从字面延伸到诗人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五、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1、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学生们古典文学的引路人,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古典文学修养,增强教师对古诗词的审美,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补充。一个教师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己,不局限于教科书上,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让他们充分享受知识。除了课本之外,要多了解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有关于美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文学底蕴,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增强激情的迸发,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古诗词大都表达了古人对事物和社会的一种情感,抓住情感就是抓住诗歌的内涵所在。在有限的课堂上,老师必须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把含蓄的诗词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把诗歌的想象空间无限放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思想。

2、更新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古诗词教学中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方式,因为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很难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去的明显的成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止是单纯的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借助类已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古诗词需要学生们掌握及其丰富的内容,为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接受这些知识,是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相关的各种知识,可以让学生节得到超大容量的知识,也可以将枯燥单一的文字与图片、动画生动的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们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印象。利用多媒体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上给课堂增添活力,也为学生们学习提供一个自足学习的平台,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热爱。

六、结语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现代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够有能力负担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中生建立完美人格的需要,因为它既可以发展其个性,又能培养其独特的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 杨振春.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5(11).

[2] 刘诗.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3] 彭丽娜.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才智,2015(18).

[4] 沙莎.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鉴赏探究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

突出三个教学重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古诗人物形象鉴赏,类型,特征,意义

古代诗歌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都占有较大比重,相应的,古诗鉴赏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的重要内容。新课标规定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考试大纲》也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几年各省的高考来看,古诗词鉴赏越来越“目中有人”了,即开始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

作为诗歌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和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三个方面入手,为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好铺垫。

一、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概括起来,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典型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种: (1) 孤独、寂寞、思乡怀亲的旅人形象,多出现在羁旅诗和送别诗中。 (2) 征人形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 (3) 隐士形象,山水田园诗中常见,主要体现田园生活的闲适。 (4) 悲士形象,所谓“悲士”,多是怀才不遇、被贬他乡、功业难成或报国无门的形象。 (5) 狂者形象,多具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特征。 (6) 身怀绝技或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诗人多用其来自况或对比。 (7) 宫女形象,诗中多描写其生活和精神状态,诗人寄予同情;也可能以宫女自况,反映不受重用的失落,等等。 (8) 思妇形象,思念的对象多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或为征战而远征的人,诗人也多借此反映社会问题。当然,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很丰富的,还有下层的劳动者、行侠仗义的侠客、天真活泼的孩子等。从人物形象与诗歌作者的关系来看,这些人物类型又可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诗人在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小说中的“我”很多时候不是作者自己);三是刻画的形象与诗人自己合二为一。

在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时,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身份类型中,推测出人物的某些特征,从而加深对形象意义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二、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虽不像小说中的那么丰满、完整,刻画人物形象也没有明显的情节,但仍然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来表现人物。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就要从对人物的正、侧面描写入手,来抓住人物的特征。

1. 关注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1)动作描写。杜牧的《秋夕》以“轻罗小扇扑流萤”、“坐看牵牛织女星”两处动作描写,写尽了宫女那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复杂情感,刻画了一个孤独、失意的宫女形象。

(2)心理描写。王昌龄的《闺怨》,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一个幽怨的少妇形象。

(3)肖像描写。武元衡的《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只描写了肖像,一个婀娜娇美的女子便跃然纸上。

(4)语言描写。《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只从四句典型的语言:“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可以看出她是个专横的家长。

2. 注意侧面衬托的作用

(1)用环境衬托。陈羽《从军行》前两句:“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为什么把天山写得如此严酷、恶劣,甚至是生命的禁区?看到“红旗直上天山雪”便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衬托边地将士不畏艰险、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

(2)借他人衬托。王维的《少年行》(其三)刻画了“一身能擘两雕弧”这样一位少年形象,正是以“虏骑千重”来衬托出少年的自信和胆气。

三、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熔铸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有时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还要知人论世,展开联想,深入分析。在把握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刻画这样的形象,目的是什么,是借他来表达情感、志趣、理想和追求,还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1. 从人物形象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潜藏着作者的人生经历。比如陆游通常是以庄严、凝重的爱国者的形象出现的,但《看梅绝句》却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狂者:“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如何理解这个反常的“狂者”形象呢?恐怕只有联系陆游的际遇了。陆游的理想抱负长期不得实现,心中强烈的情感压抑太久,宣泄爆发就会采取一种反常的形式———“狂”,这是一种抗争,也是一种从庸常的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的轻松。

2. 借人物形象抒发作者的情怀

秦韬玉的《贫女》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抑郁的贫女形象。难道诗人的目的仅仅是刻画贫女吗?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秦韬玉就是出身寒门,应进士不第,只得在宦官府中做幕僚的贫士。所以“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贫士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隐喻着贫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贫士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则是诗人的自叹。

值得注意的是,有意识地挖掘人物形象的意义,虽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但不能任意拔高,否则会影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理有据才能达到鉴赏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6.

上一篇:波西杰克逊读后感600字下一篇:职代会闭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