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2024-07-21

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精选9篇)

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第1篇

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长汀一中 戴春涛

[内容摘要] 因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跟踪新高技术的能力,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实践过程中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资源共享、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能力的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控制进行上课或上机;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需要配专门的软件,如腾图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面对“黑板”,又面对机器,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师应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相对农村中学来说配置价格不菲;有时边讲边练,也会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而造成在时间上的等待,而减少了课容量,降低了课堂效率。一般可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自行练习,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或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

(二)一堂讲,一堂练

目前,不少学校为信息技术教学配的是单机房或者是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还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在这种配置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若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会产生以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自顾自的操作,课堂纪律较差,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配置笔者推荐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这“一堂”并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将课时一分为二,一半上机,一半上课,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在教室上课,有时在机房练习。需演示教学课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就在大屏幕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过程,而操作性比较强的DOS命令、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课,教师讲授在大屏幕教室进行,学生练习在机房进行。进行面向过程的程序编制讲解并演示(大屏幕投影仪能够将计算机上的信息直接送到投影屏上),再叫一个或几个同学演示操作,第二次课就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上机完成。这样一来,在第一节课上,学生通过听、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课通过自己实践,进行巩固学习。这样,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在练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任务后,可深入学习其它知识,而后进的同学,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后进同学,既保证了课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量很少,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易忘,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当然,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论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它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笔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还随意指定一些“辅导员”(不一定是成绩很好的同学),让他们解答同学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刘云生──《中国教育学刊》 .

[作者简介] 本人性别:男,出生于一九七零年。一九九四年毕业于漳州师院数学本科班。同年毕业分配于长汀县附城中学任职专部计算机教师。并独立完成学校机房规划设计、网络安装等工作。长期负责管理机房及电脑的维护维修。二零零零年调入长汀一中任计算机教师。

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第2篇

作者单位:南乐县东方中学 姓名:张志彬 电话:*** 科目:中学信息技术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那个时代发展到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争相学习的内容。在教育教学领域就使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资源,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字:信息技术 计算机与网络 教学过程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又没有教育管理部门指定的教学大纲,下面我简单的想把我这几年来的我的一些教学经验简要的分析一下这个学科的特点。

一、首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在理论上不只是简单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这一单一性的其他学科的特点,关键是在实践当中不断上机练习,上机操作是实现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机时,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熟练掌握老师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只有练习的熟练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还要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敢于探索创新,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要教育好学生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课程。

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表现就是鼓励学生把在这一学科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嫁接”或“移植”到其他学科,以解决这些学科的实际问题。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这种“嫁接’和“移植”机会是很多的。比如,计算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极好手段。学生只需要学会教材上介绍的十几个语句,巧妙地加以组合就能编出多样的程序,用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教师应多布臵一些具有跨学科联系性的程序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创

性。

再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随时间变化,内容迅速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从它出现一只到现在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摸索前进的,它随着时间的变化一直不断改变着它的结构和特点,一直随着人类的不断需求满足着人类的需要。它的内容包含的越来越丰富,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不同的教学层次都在开展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为的就是使以后的社会主人都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随着它的不断发展进步,它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适应性更加广泛。所以这一课程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更广泛的发展。

二、时代要求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一方面实行边讲边练的教学策略

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重要的是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常常出现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

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

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另一方面实行了精讲多练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我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再者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显得形象、生动

现在不论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其他所有学科也是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利用教师机演示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及电子教室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防止了学生乱动机器而导致的混乱状态,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

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5、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所以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进行教学过程,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教学效果还是显得不错的。

6、课后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懂了,通了,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对学生的问题有不耐烦的表现,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不然会导致不可想象的问题。

三、教师要学会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适当运用比喻的方法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个新的事物,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臵我们的书籍为喻,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现实生活指导学生学习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现实生活中熟悉事物的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

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练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事实反应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4、通过表扬鼓励方法

有时候学生把自己的好的作品让我看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也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认真做好教学设计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重要的是对兴趣的培养,因为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这就是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一个过程。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才会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性这样才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所以兴趣才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有了引人入胜的开题,才能有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

参考书目:施方良 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1999年8月第一版2001年3月第4次印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第3篇

新课标改革, 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有很大的修改, 大幅度变化, 内容更加新颖, 新教材重点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与实践, 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同时, 也进行日常知识拓展,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面对教材的安排, 必然给教师的上课增加难度, 教师授课时不停地讲解书面的知识, 一节课都在讲解书本内容, 学生就会感到课堂的枯燥无味, 导致学生厌学、积极性低, 然而在课堂上不断讲解实践应用步骤就会偏离理论知识而失去信息技术内在的意义, 因此任课教师在上课期间, 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 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 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快乐, 而一直支持我们快乐学习的支柱就是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动力去学习, 才能提高成绩,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务之急、重要任务之一。新学期开始接手初一的班级, 每班级中有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者接触过计算机, 更谈不上熟悉计算机操作步骤, 也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操能力, 对某些同学来说是“电脑盲”。在使用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错误百出, 对于熟悉计算机的学生来讲, 容易学上手, 而对于接触计算机少的学生来讲, 在操作非常简单的题型, 错误较多, 而作为教师, 不能内心在嘲笑、训斥学生, 必须有耐心去聆听学生提出每一个问题, 根据不同的问题总结出规律性, 并做出不同的解答, 让学生对计算机不会产生厌倦, 而产生兴趣, 用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树立他们的成就感、信心、动力。

三了解学生学习基础, 明确教育方向

作为教师, 授课前必须对自己班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上好一节课, 明确学生要达成的目标, 最终才能制订出实际、高效的教学任务。就用教材关于讲到Excel表格制作课程为例, 教师先了解学生之前学过哪些函数数据, 先教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然后再层层深入学习深奥的函授数据, 知道哪些重点、难点知识已经掌握, 哪些在课堂更深一层补充的, 要做到心中有数。每节课堂都要求学生确定好整体目标, 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最终要让学生的Excel操作水平达到什么程度, 这样才能控制好学生的进度, 才能够有的放矢。如果教师在上课前没有了解学生的基础, 存在的差异性, 没有明确教学目的, 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 如内容的重复与遗漏, 将会影响到课程的进度与效率。

四联系实际设置悬念——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学科, 在日常教学中处理不同的课程经常需要用到任务驱动法来驱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以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 在提出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教师在课堂讲授、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操作一次, 然后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指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参加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学习计算机开始都是靠模仿, 先观察教师的实践操作, 自己再制作出与教师相似的作品。多次操作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 多次尝试, 最终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提高多方面的能力。计算机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 对开放性、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 学生在课堂45分钟不可能将一个软件所有的功能都学到, 如果还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而没掌握重点, 失去实操性, 就是纸上谈兵, 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掌握教学内容, 达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一个机会。在一节课堂上, 并不是所有学生领悟能力一样、进度一样, 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 可以自觉地去琢磨自己做的作品, 同时可以上网查找些素材或者下载图片插入文档中。例如在学习Word艺术字字体设置时, 由任务引入:父亲节快到了, 设计一张Word的爱心卡片, 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探索, 去创作美妙的“作品”, 并且展示教师自己设计好的贺卡, 或者上网下载些精品作品给学生欣赏, 以及生动形象的范例, 这样能触动学生的创作思维、求知欲望和兴趣。课堂上, 教师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一个或者几个任务, 学生通过互相探讨对任务进行分析, 最终确定设计方案。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任务之中, 上课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 让学生带着想解决问题的驱动心理, 且以任务驱动,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五运用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科目, 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需要几个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一项任务, 合作学习是多人 (或者两人以上) 相互配合, 互相帮助的学习, 多用于课外活动, 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初中生基础不同、电脑水平不同, 各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学习风格、性格差异等等, 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互教互学, 故将电脑水平较高的学生与较低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围绕着问题去分析、解决。让每个学生学会协作精神, 更好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现阶段学生存在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因为学习条件、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 有些学生只用计算机来上网、玩游戏,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去动手操作软件, 而导致优生与差生的区别, 这时就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 在遇到困难时候, 指导优生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差生的学习, 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发挥学生各自的学习优势, 取长补短。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通过这种交互、合作和沟通, 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解决问题。课堂上时间可以安排前20分钟教师讲解,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精解细讲, 并示范一次, 后25分钟的时间回归学生, 让他们一起合作完成项目设计。

六多一分表扬, 少一分批评

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要把握时机多给学生一些表扬, 少些批评, 这也是学生取得成绩好与坏的关键。每个人做事都需要别人的认同, 如果做事前或完成过程中对学生失去了信心, 那最后就会以失败而告终。课堂上多表扬学生, 让他们有成就感, 给学生积极评价与期望, 肯定他们的闪光点, 使其充分体验被表扬的喜悦。多一分表扬并不是不要批评, 而是少一分批评,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当学生做错事, 教师应该换个角度来批评, 可以用提醒代替批评, 耐心教育, 并不能进行体罚。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激励为主, 多鼓励、少批评, 课堂上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表扬与批评也一样, 处理不好往往事倍功半,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在学生都喜欢表扬, 你越是批评他越是听不进去, 与你对着干, 所以老师就不吝惜你的语言, 多想一些表扬与鼓励的语句, 如:“你今天看上去很棒”“你非常聪明”等等, 多表扬正是学生的自爱、自觉、自律的需要, 学生的自尊得到了维护, 做起事情来就会更加努力、自觉、自律了, 学习上也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适当时候也可以降低操作的难度性, 让每个学生都可能尝试到一种成就感,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七总结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 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 中学生必须灵活掌握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先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 多与各学科有研发精神的教师合作, 运用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及时掌握技术发展动态, 专业研究教学法, 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吉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1)

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 多媒体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1、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2、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第5篇

摘要 :

本文论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 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又艰巨的任务。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关键词 :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类比迁移,灵活 使用 ;观察对象,培养 水平;设置问题,自主学习;拓宽认知,促动 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反馈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人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 长远 的影响。

当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 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 适合 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 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 实行 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人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 能够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 相关 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 相关 知 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 水平。

如在让学生理解“文件”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画一幅画后,再让学生保存,教师顺势提出“文件” 这个 名词,“文件” 能够 是画,能够 是纯文字等等,最后给“文件”正式地定义,这样引入“文件”更加自然,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这个 概念。

二、类比迁移,灵活 使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 实行 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对新知识实行理解 和 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 实行 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人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 实行 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人输出设备 实行 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 实行 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 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观察对象,培养 水平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 理解 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 理解 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对 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 Windows 中不同元素 实行 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统一 理解 各种操作对象,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 能够 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 能够 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的处理对象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 理解,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水平。

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 绝大部分 需要学生 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地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岸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在 决。例如在 Word 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 能够 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 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 能够 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模板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能够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宽认知,促动 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 水平,所以,教师 理应 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 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上却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 实行 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 促动 作用。

所以,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 充足 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但 有利于教学效果,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动 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 水平的发展。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第6篇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几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当然这儿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的成品。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春”、“海滨仲夏夜”、“高智商的青年如何拥有健康人格”、“父亲节贺卡”、以“环保”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上课伊始,巧设“导语”,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从而愿意学、喜

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极域电子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多巡视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极域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分组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六.适时表扬

课堂上老师多表扬,多评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的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第7篇

一、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

与其它各类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只有把握这些特征,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同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国外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起步较早,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较为滞后,并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所以,对我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的说来,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发展性。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不仅体现在学科内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且是已有的学习内容也都正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如文字排版功能,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WordStar、WPS,发展到如今的Word、InDesign,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说,今后信息技术课程必定会“与时俱进”地出现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新内容。

2.工具性。

近三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硬件价格的降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信息技术将成为人们生存的一项常规技能,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日常活动逐渐融为一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全面的影响。

3.应用性。

不论是在军事、气象、经济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高端应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联系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实例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另外,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结束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常规性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大部分中学而言,信息技术在师资与设备方面都属于稀缺资源,导致班机容量较大,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学生,严重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而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传统的同步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在信息学技术应用软件课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不习惯自己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它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课时分配与课程容量的冲突。

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内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实性策略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策略:

1.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针对于中学生信息技术初学阶段的特征,可以对学生采取“诱导式”、“启发式”和“激励式”的教学。如,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然后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此时惊讶之声必然不绝于耳。再如,为了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3.采用“任务驱动”分组学习的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同时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希望本文的经验性成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利于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体会,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第8篇

1 “目标式”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可能比较陌生,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做好引导工作。给学生设立很多的小任务、小目标,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氛围中进行学习,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1 明确目标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很多大的目标进行分解, 逐个击破, 通过小目标的实现来完成整节课的总体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把内容进行分解, 让学生进行有层次的知识学习, 把模块分解成难中易三种, 让学生由浅到深的学习, 熟悉的掌握经常出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软件的操作方法。在熟练掌握基础的情况下让学生对问题和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进而一点点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浅到深的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知识, 让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学生自己在完成基本的上级操作的同时, 可以提高完成任务、目标的效率, 并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操作进行反省和纠正, 进而可以在教师未讲解时, 尝试复杂的操作练习, 让学生可以自觉的去探索新的未知的领域。

1.2 分散目标

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一般来说,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信息, 就需要教师花费心思, 在设计学习目标时, 要做到有重点地学习, 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描述, 不要在一个问题中, 设计过多的重点和难点, 否则,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非常的吃力。最好一个问题设计一两个知识点, 可以前后的问题有联系, 让学生掌握一个才能解答下一个, 给学生设立“冲关”的场景, 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由面到体的过程, 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欲。

1.3 强化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某个目标, 解答某个问题, 而是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肯定有课本上没有学到的, 这就要教导学生如何进行不同问题的解答, 要在完成课堂任务、目标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明白,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 不一定非得按照教师和书本上的方法, 可以以自己的思维和方法解答。以这样的方式, 慢慢提高他们的能力, 让他们把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学方式多样化

当前, 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就是玩游戏、上网聊天。因此, 需要教师设计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热情。

首先, 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不变的, 但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在信息技术这一操作类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以目标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 教师发挥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及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别出心裁, 符合学生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爱好, 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对他们实行针对性的教学, 让学生乐于接受, 想要学习。例如, 在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安排英文与汉字结合的方式, 或者是一人说, 一人打字, 时快时慢, 可以分成不同的组, 让学生进行比赛, 在游戏中进行学习。这样, 使学生的操作灵活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其次, 在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来达成教学目标。①直观感知法。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展示实物来让学生了解, 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 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 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的结构, 以此在心中形成一个模型, 对所学的知识, 就更加容易掌握。②比较法。在教学中, 只空洞地讲解某一知识点, 学生学起来可能比较模糊。这时,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 把两个相似的知识点, 结合在一起, 对比讲解。例如, 在讲解Word中的工具栏时, 教师可以结合Excel的工具栏, 进行对比讲解, 让学生在应用时可以灵活掌握, 不会混淆, 在讲解复制与移动的时候, 可以通过实战的演练, 让学生弄明白这两者的不同之处,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③自由作业法。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多加努力, 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采取一定的技巧。在课后作业中,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练习, 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 自由发挥,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作业成果, 比一比看谁做的更加简

捷、更加方便, 这样既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又便于学生进行交流,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 对学生的计算机加以控制, 让学生先看教师的演练再自己练习, 在练习指法时, 还可以通过游戏软件来进行练系, 一层层的闯关,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真正融入课堂。

总之,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教师要充分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 因学而教, 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信息化的学习与工作, 在信息化教学中, 教师要把很多大的目标进行细小的分解, 通过小目标的实现来完成整节课的总体目标;把教学的内容进行分解, 把模块分解成难中易三种, 让学生由浅到深的学习, 熟悉的掌握经常出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软件的操作方法。在熟练掌握基础的情况下让学生对问题和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活动来进行描述, 进而一点点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第9篇

信息素养创造力教学模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存在着差别,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因地制宜,合理地开展信息课的教学。

一、设计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同,机器的配置以及台数等都存在差别,所以校与校之间也不一定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

1.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最好是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摄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课本中大部分都是关于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光靠讲,学生是没法掌握的,而在机器上一操作就一目了然了。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PS或Word调剂贺卡办报,用Foxpro分析班级成绩等。

4.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习相结合,要常抓不懈。键盘指法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初学阶段作为常规训诫常抓不懈。但是,应杜绝把上机课上成打字课的作法。训练学生的指法,要求每周最少保持两节上机课,每节课上课之前用5分钟时间进行练习指法。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与信息的获取、理解、评价、交流、应用、生成、赋值密切相关的技能、观念、态度和经验的统一体。信息技术是社会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养。这就对中学计算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的高要求、高标准,我的体会是:

1.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前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不懂得计算机的人被称之为新文盲。我们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上,就像小学生查字典一样,把计算机当成一种能熟练运用的工具。只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信息的动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在一片指甲大的芯片上,可以存放两年的“人民日报”的全部信息,而且用信息高速公路传输完毕仅需要1秒钟。中学生在这信息海洋中一定会感到迷茫,哪些是对学习有利、正确的信息,哪些是不利的垃圾信息,如何从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3.培养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自我修养。在当今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市场经济时代,必须教育学生对社会和他人要负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己在获取、分析、应用信息时不危害他人利益,注意保护计算机知识产权,防止计算机病毒,确保信息安全。

三、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要重视,用来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计算机是现代技术发展的新型产物,它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增进学生的创作思维。

首先,通过计算机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好奇心,带动求知的欲望,充分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教师用引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地让学生喜欢计算机,同时积极地利用社会效应来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注重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使其思维能够具有独特、流畅和变通等特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思维的建立。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让学生的疑问、观念等思维空间扩大,积极地鼓励学生的猜想和判断,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成为创造力发展的方式,避免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再次,教学中对学生收敛和发散的思维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收敛思维是为了比较各类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知识进行科学的论证,让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展。这两种思维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有效的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知识理论不断的扩展思维,把所有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判断、总结,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12年春学期开学工作汇报下一篇: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